⑴ 目前中國釀酒業的四個轉變是哪四個
「十一五」期間,釀酒行業的增產節約潛力較大,綜合利用前景十分廣闊。釀酒工業增產節約必須兩條腿走路,開源(聯產飼料、重復利用固態酒糟等)和節流(降低產品消耗)並舉。白酒行業可以在企業管理、技術進步、產品結構調整、企業結構調整和推進技術進步方面下功夫。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要堅持「四個轉變」。
白酒是世界上特有的烈性蒸餾酒,酒度高、噸酒耗糧、耗能大大高於其他酒種,以耗糧數量相比較,每噸白酒分別相當於11噸啤酒、25噸葡萄酒或黃酒的用糧數量,調整產品結構重點要以白酒為主。具體來說是:
(一)堅持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
我國傳統生產的白酒酒度大體60度左右,這樣高的酒度,既浪費糧食又危害健康,我國近幾年已開展了白酒降度工作,但仍未改變高度酒佔主導的局面,40度以下的低度酒僅占酒總量的15%左右。
(二)蒸餾酒向釀造酒轉變。
我國蒸餾酒一般指白酒,釀造酒指黃酒、啤酒、葡萄酒、果酒等。從營養角度來講,釀造酒含豐富營養成分,其中黃酒是我國人們喜愛的傳統飲料,酒體溫和、滋味醇厚、營養豐富、物美價廉,含有豐富的氨基酸,易為人體吸收。因此,釀造酒是飲料酒的發展方向。
(三)糧食酒向果露酒轉變。
我國山區果類資源十分豐富。凡蘋果、柑桔等水果資源豐富的地區,都應當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果酒。還有不少山區、邊遠區的各種野生水果也是釀造果酒的良好原料,應當積極開發,把山區的資源優勢變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還要提倡使用酒精和黃酒、果酒為酒基配製露酒。同時,要擴大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等洋酒的生產。大力發展各種果露酒,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糧食,而且可為市場提供豐富多樣的商品酒,滿足人們不同的消費要求。適當發展一些國際流行的「洋酒」,對於我國釀酒工業躋身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
(四)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
這是根據市場的消費傾向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角度提出來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類的消費日益趨向高檔化、優質化。對今後新開業的以糧食為原料的酒廠,要嚴格控制,防止盲目發展。要減少普通酒的產量,大力發展名優酒。
總之,在「十一五」期間,釀酒行業依然要堅持四個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節糧、節能和滿足消費為目標,貫徹「優質、低度、多品種、低消耗、不污染、高效益」的方針。控制白酒產量(特別是高度白酒)、食用酒精的產能,穩步發展啤酒和大力發展葡萄酒,積極發展黃酒。加快集團化、規范化建設和企業改制工作。在管理理念、營銷理念和產品結構理念上要適應科學發展觀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通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推動釀酒產業的國際化。(中食)
⑵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元代,元朝時期的歐亞征服,才令蒸餾器傳入國內,才出現蒸餾酒技術,不過蒸餾酒也並沒有普及,直到清朝之後才開始被推廣。
在蒸餾器傳入之前,國內一直都是發酵酒,最高也只能達到18度左右,也就是現代的黃酒。要知道秦朝才出現酒麴釀酒,漢朝才有明確的酒麴、穀物配方,知道唐宋時期黃酒也趨於完善,出現了「花雕」「女兒紅」「狀元紅」等歷史名酒。
蒸餾酒技術的發展
蒸餾器傳入後,有了蒸餾酒技術,但也一直以低度發酵酒為主,蒸餾酒被認為是嘗鮮的「洋玩意」,直到清朝以後,蒸餾酒才逐漸被推廣,改革開放以後,蒸餾酒迅速佔領主導地位,並命名為「白酒」,所以蒸餾酒技術從元代開始,但真正被推廣還是清朝以後,並且在建國以後才成為主導。
⑶ 中國白酒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白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釀造歷史,其生產主要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四川瀘州,這三個地方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中國白酒行業發展歷程
白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釀造歷史,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和金酒並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我國白酒行業整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名酒企業擴大產能,以平穩銷售為主;此後經歷了高速擴張,商務消費促進行業發展,並且各大醬香型龍頭企業憑借超強的品牌力、產品力和渠道力引領白酒行業的發展。目前,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快速增長帶動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升級需求逐漸顯現,龍頭企業馬太效應凸顯。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白酒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