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夢令的詩句
⒈《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⒊《如夢令·春景》
宋 · 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譯文:
黃鶯用嘴銜過的花更加紅潤,燕子用尾點掃的水波泛起綠色的漣漪。天寒手冷,玉笙冰涼,但吹笙的人卻亢奮地吹起《小梅花》曲子,聲音宏亮悠揚, 響徹天空,聽者都感到激越、雄渾,春意盎然。這樣吹吠下去,這樣吹吠下去,一定會讓人和綠楊都會變得瀟灑清秀。
⒋《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清代:納蘭性德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譯文:
天亮了,井台上響起了轆轤聲。一夜風雨,滿階落花,凋零中透出一絲冷意。在這樣一個晨,「我」和她驀然相逢。「我」對她一見鍾情,卻難以明了她迷離的眼波背後暗藏的心事。誰能明白?誰能明白呢?從此以後,無論是在簟席上輾轉反側、孤枕難眠之時,還是獨對孤燈、輾轉徘徊之際,我都會想念她。
⒌《如夢令·燕子幾曾歸去》
[宋] 辛棄疾
燕子幾曾歸去。只在翠岩深處。重到畫梁間,誰與舊巢為主。深許。深許。聞道鳳凰來住。
譯文:
開頭兩句寫燕歸。燕子春向北來,秋復南返,看似歸去,其實幾曾歸去,只是到綠色山岩深處尋幽訪勝去了。唐僧拾得詩說:「少年學書劍,叱馭到荊州。聞伐匈奴盡,婆娑無處游。歸來翠岩下,席草玩清流。」
㈡ 蘇軾搓澡的詩句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蘇軾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詞的大意:
水和污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仔細看來兩個都有又好像兩個都沒有。我對擦背的人說,今日勞煩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輕點再輕點,我的身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污垢。
從詞的表面上來就是一首搓澡的詞作。表面來看,蘇東坡敘述起來風趣詼諧,其實細讀的話這裡面卻飽含了深刻的寓意。上面我們介紹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乃是蘇東坡知道自己被神宗皇帝重用了,馬上要調任汝州了,有些興奮,所以在字里行間里我們也能讀得出來當時東坡輕快的心情。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
水和垢根本就不可能在一起,這一句里蘇東坡又所暗指:自己多次被貶,是因為自己從不與奸詐小人同流合污。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說的就是他。他這樣高風亮節的人又怎麼會和那些讒言小人一起共事呢?他寧願被貶,也不會與之同在。
㈢ 蘇軾--開頭是:"水垢何曾相愛,相看兩俱無有.....」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㈣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是什麼意思
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載有「浴室掛壺」一條。浴室要掛作為商標用的壺,當然是公共浴室了。老揚州的浴室門口都要掛一個燈籠,中午點亮凌晨吹滅,一點亮就是告訴顧客,本浴室開張了。所以揚州有句歇後語是:「澡堂的燈籠——天天掛」。曾經做過揚州太守的宋代文學家蘇軾,不但常到浴室洗澡,還不時找人擦背。有他的一首《如夢令》詞為證:「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擦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也就是對擦背人說:「請你手腳要輕些,我常來沐浴,身上沒有多少污垢。」追溯揚州沐浴歷史,已有二千多年以上,天山漢墓陳列館內西漢廣陵王劉胥的墓內,就有專門的沐浴間。
據了解,《大清鹽商》劇中,四大總商之一的馬德昌帶著自己兒子去拜訪當時的兩淮鹽運使盧德恭,以文人雅士自居的盧德恭當場吟詠了一首描寫洗澡搓背的詞「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據文史專家介紹,這首詞本來是蘇軾寫的,大意說的就是洗澡搓背的事情。
洗澡搓背,在尋常人眼中本來是一件俗事。然而在沐浴文化盛行的揚州,在文人雅士盧德恭的眼中卻是一件大雅之事。怪不得劇中盧德恭會這樣說:「這洗澡搓背之事也能夠入詩,東坡先生是參得人生三味,才能寫出這樣禪心道骨的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