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試劑和蒸餾水中含有少量的被測組分或干擾物質,導致分析結果偏高或是偏低是系統誤差嗎
試劑和蒸餾水中含有少量的被測組分或干擾物質,會導致分析結果偏高。
因為試劑和蒸餾水中含有少量的被測組分或干擾物質,本底加上被測組分的含量,測量結果會一直偏高,因此是系統誤差。
❷ 高一化學必修一中關於蒸餾實驗操作的一些問題
1:
在做實驗的時候,從做實驗本人的角度來看,是以溫度計的溫度來控制蒸餾所須的溫度。一旦溫度計的水銀球的位置偏高點或偏低的一點的話,做實驗的人仍會按他所看到的溫度來控制,那麼他所控制的溫度范圍就不是正常情況下製取蒸餾水的范圍了,導致蒸餾出來的水不純了。
2:冷凝管中的水不可以從上端流到下端,因為導管中的水要充入到冷凝管中冷卻蒸餾出來的水的,只有從下到上才能充滿整個冷凝管從而達到更好的冷卻效果,如果從上到下的話水就會直接從下端流出來達不到冷卻效果。
3:打開冷凝水再加熱,可以保證蒸餾出來的水蒸氣一進入冷凝管就被冷卻。如果順序顛倒的話,則會導致冷凝管內的小管(水蒸氣通過的管道)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的高溫水蒸氣,這時再打開冷凝水的話就可能造成爆炸的危險。
❸ 液體飽和蒸氣壓的測定實驗分析誤差以及產生的原因
如下:
(a) 溫度測定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在進行溫度測定的過程中,由於攪拌器的攪拌不可能使得體系中各部分的溫度達到絕對均勻。所以,通過溫度測量儀測得的是測溫探頭附近液體的溫度,此溫度與飽和蒸氣的溫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從而使所測數據和最終計算結果與實際值間存在誤差。
(b) 實驗中環境條件改變產生的誤差:在測量過程中,雖然採用恆溫槽使得體系的溫度處於恆定狀態,但仍然不能完全保證測定條件沒有發生變化。
同時,由於實驗中測定儀器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所以當外界環境溫度、大氣壓力和濕度改變時,測量儀器所處狀態的不同可能影響其測得數據的准確性。
(c) 測量體系的改變:在實驗中認為測量體系的組成沒有變化,始終為無水乙醇。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體系組成改變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具體而言,如果排氣或升溫過程中液體沸騰過於劇烈,可能使蒸發出的液體將儀器磨口密封用的甘油溶解。
之後混有甘油的蒸汽返回體系時就可能改變體系組成,從而使體系飽和蒸氣壓發生變化,引入誤差。為避免這一現象,升溫時需隨時調節活塞H,防止液體劇烈沸騰。
❹ 減壓蒸餾沸點誤差原因
減壓蒸餾沸點誤差原因:沸點的決定壓力的大小,壓力大則沸點高,壓力小則沸點底。
液體的沸點是指它的蒸氣壓等於外界大氣壓時的溫度。化合物的沸點總是隨外界壓力的不同而變化,某些沸點較高的的化合物在常壓下蒸餾時,由於溫度的升高,未達到沸點時往往發生分解、氧化或聚合等現象。
此時,不能用常壓蒸餾,而應使用減壓蒸餾。通過減少體系內的壓力而降低液體的沸點,從而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
減壓蒸餾注意事項:
(1)當被蒸餾物中含有低沸點物質時,應先進行常壓蒸餾,然後用真空泵減壓蒸去低沸點物質。最後再用真空泵減壓蒸餾。
(2)根據化合物的沸點不同,選用合適的加熱方法。不能用明火直接加熱,通常選用水浴或油浴,總的要求是加熱均勻,盡量避免局部過熱。控制浴溫,保持比液體的沸點高20℃-30℃。
(3)蒸餾沸點較高的物質時,最好用石棉繩或石棉布包裹克氏蒸餾頭的兩頸,以減少散熱。
(4)要特別注意真空的轉動方向。如果真空泵接線位置搞錯,則會使真空泵反向轉動,導致水銀沖出壓力計,造成污染。
(5)蒸餾完畢,或蒸餾過程中需要中斷時,應先滅去火源,撤去熱浴,待稍冷後緩緩解除真空,使系統內外壓力平衡後,方可關閉油泵。否則,由於系統中的壓力較低,油泵中的油會吸入吸收塔。
❺ 化學分析結果誤差太大是什麼原因
分析化學的誤差及其產生原因:
一、系統誤差(systematic error )——可測誤差(determinate error)
(一)方法誤差:是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
如:反應不能定量完成;有副反應發生;滴定終點與化學計量點不一致;干擾組分存在等。
(二)儀器誤差:主要是儀器本身不夠准確或未經校準引起的;
如:量器(容量平、滴定管等)和儀表刻度不準。
(三)試劑誤差:由於試劑不純和蒸餾水中含有微量雜質所引起;
(四)操作誤差:主要指在正常操作情況下,由於分析工作者掌握操作規程與控制條件不當所引起的。如滴定管讀數總是偏高或偏低。
特性:重復出現、恆定不變(一定條件下)、單向性、大小可測出並校正,故有稱為可定誤差。可以用對照試驗、空白試驗、校正儀器等辦法加以校正。
二、隨機誤差(random error)——不可測誤差(indeterminate error)
產生原因與系統誤差不同,它是由於某些偶然的因素所引起的。
如:測定時環境的溫度、濕度和氣壓的微小波動,以其性能的微小變化等。
特性:有時正、有時負,有時大、有時小,難控制(方向大小不固定,似無規律)
但在消除系統誤差後,在同樣條件下進行多次測定,則可發現其分布也是服從一定規律(統計學正態分布),可用統計學方法來處理。
❻ 蒸餾實驗的 實驗原理,儀器,誤差分析
1、實驗原理:
蒸餾是通過加熱將液體沸騰產生的蒸氣導入冷凝管,使之冷卻凝結成液體的一種蒸發、冷凝的過程.蒸餾是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混合物的一種重要的操作技術,尤其是對於液體混合物的分離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2、實驗儀器:
蒸餾燒瓶(帶支管的),溫度計,冷凝管,牛角管,酒精燈,石棉網,鐵架台,支口錐形瓶,橡膠塞.
3、實驗步驟:
加料:將待蒸餾液通過玻璃漏斗小心倒入蒸餾瓶中,要注意不使液體從支管流出.加入幾粒助沸物,安好溫度計,溫度計應安裝在通向冷凝管的側口部位.再一次檢查儀器的各部分連接是否緊密和妥善.
加熱:用水冷凝管時,先由冷凝管下口緩緩通入冷水,自上口流出引至水槽中,然後開始加熱.加熱時可以看見蒸餾瓶中的液體逐漸沸騰,蒸氣逐漸上升.溫度計的讀數也略有上升.當蒸氣的頂端到達溫度計水銀球部位時,溫度計讀數就急劇上升.這時應適當調小煤氣燈的火焰或降低加熱電爐或電熱套的電壓,使加熱速度略為減慢,蒸氣頂端停留在原處,使瓶頸上部和溫度計受熱,讓水銀球上液滴和蒸氣溫度達到平衡.然後再稍稍加大火焰,進行蒸餾.控制加熱溫度,調節蒸餾速度,通常以每秒1~2滴為宜.在整個蒸餾過程中,應使溫度計水銀球上常有被冷凝的液滴.此時 的溫度即為液體與蒸氣平衡時的溫度,溫度計的讀數就是液體(餾出物)的沸點.蒸餾時加熱的火焰不能太大,否則會在蒸餾瓶的頸部造成過熱現象,使一部分液體的蒸氣直接受到火焰的熱量,這樣由溫度計讀得的沸點就會偏高;另一方面,蒸餾也不能進行得太慢,否則由於溫度計的水銀球不能被餾出液蒸氣充分浸潤使溫度計上所讀得的沸點偏低或不規范.
觀察沸點及收集餾液:進行蒸餾前,至少要准備兩個接受瓶.因為在達到預期物質的沸點之前,帶有沸點較低的液體先蒸出.這部分餾液稱為「前餾分」或「餾頭」.前餾分蒸完,溫度趨於穩定後,蒸出的就是較純的物質,這時應更換一個潔凈乾燥的接受瓶接受,記下這部分液體開始餾出時和最後一滴時溫度計的讀數,即是該餾分的沸程(沸點范圍).一般液體中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高沸點雜質,在所需要的餾分蒸出後,若再繼續升高加熱溫度,溫度計的讀數會顯著升高,若維持原來的加熱溫度,就不會再有餾液蒸出,溫度會突然下降.這時就應停止蒸餾.即使雜質含量極少,也不要蒸干,以免蒸餾瓶破裂及發生其他意外事故.
蒸餾完畢,應先停止加熱,然後停止通水,拆下儀器.拆除儀器的順序和裝配的順序相反,先取下接受器,然後拆下尾接管、冷凝管、蒸餾頭和蒸餾瓶等.
4、誤差分析:
(1)在蒸餾燒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
(2)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應與支管口下端位於同一水平線上.
(3)蒸餾燒瓶中所盛放液體不能超過其容積的2/3,也不能少於1/3.
(4)冷凝管中冷卻水從下口進,上口出.
(5)加熱溫度不能超過混合物中沸點最高物質的沸點.
❼ 水蒸氣蒸餾法未冷卻為什麼餾分會減少
因為如果沒有冷卻的話,他蒸餾出來的氣體還沒變成液體就跑出去了,收集到的液體就會變少
答案僅供參考,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