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釋迦摩尼佛的故事誰知道
釋迦牟尼故事一
2500多年前的一個凌晨,明星現於天上,在一棵菩提樹下,有人忽然發出了一聲贊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人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自這天以後,釋迦牟尼就四處傳播他在菩提樹下靜悟出的關於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等道理。
不盡的歷史長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東方的一大片遼闊土地上,釋迦牟尼的香火綿綿不絕,一部中國文化史,乃至東方文明史,大多數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辯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義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經,是蘊藏豐富的文化藝術的珍品。
今天,我們正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的艱巨任務,這首先要求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於曾經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巨大,甚至構成我們傳統文化一部分,並對我們民族心理意識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佛教文化,我們當然應該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釋迦牟尼故事》畫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資料,數十幅形象親切,色彩絢麗的故事畫面,概括了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編者還根據佛經給每幅彩畫配上了生動的文字說明,另外,對於佛教有關的小常識也作了一些介紹,展現於讀者面前的,將是一個源遠流長,其妙無窮的世界。
這類題材的畫冊,在我國屬首次出版,我們希望讀者在欣賞具有濃郁異國情調和宗教氣氛的優美畫面時,除增長一些有關佛教文化的知識外,對其中的玄妙因素應有所理解。
本畫冊資料極珍貴,不僅可供從事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美術等工作的同志參閱,也是中外旅遊愛好者必備的參考書,是廣大青年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宗教和傳統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奧,編者學力不逮,謬誤之處,恭請指正。
佛祖釋迦牟尼,世界聞名
在中國各地任何一處佛教名勝之地,一年四季,千百萬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在這里,人們仰面對著他的像,誰能輕易地拒絕它那震憾心靈的無窮魅力呢?它滿面的攝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難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悅、寧靜、庄嚴,何等的親切、灑脫、超然!在這微笑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是慈祥、仁愛,對人世苦難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脫、輕松,早就看破滾滾紅塵,洞查人間一切煩惱?隨你怎樣猜想,你始終不容易忘記: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中國幾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如來」!
1、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凈飯, 王後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後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後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後,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第二》、《大壯嚴論經·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3、七步蓮花
摩耶王後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遊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花園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後,摩耶王後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於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湧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後,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
耶王後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於是他把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託付她撫養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鍾愛。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餵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身體異常健康,發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5、出遊感苦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遊,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遊,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遊,見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遊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6、夜別妻兒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7、夜渡凡塵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佛經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發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9、面壁靜心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卧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慾苦行,以求解脫。
10、六年苦行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顎,強壓內心,汗如泉涌,據說,由於他凈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隻大雕在他頭一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11、牧女獻糜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
12、樹下靜悟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13、魔女炫媚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14、眾魔敗陣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凈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涌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佛教認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
15、大悟成佛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16、鹿苑傳教
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欲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17、佛陀收徒
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後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舍,專修事火外道並甚有名聲的摩訶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後皈依了佛陀,在舍衛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釋迦牟尼弟子甚多,相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十大弟子。
眾弟子乞受戒法後,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並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眾生。
18、佛陀說法
釋迦牟尼組建僧團後,常端坐千葉蓮花台上,向僧眾弟子講經說法。
他所說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為佛門三寶。所謂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言,戒飲酒食肉。
釋迦牟尼宣講之法,主要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大略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種種痛苦的現象,即所謂「苦海無邊」;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欲和貪欲,國想脫離痛苦,必須根除慾望,遵循佛門的正確途徑,證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
另外,釋迦牟尼還主張種姓平等,他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釋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見於《阿含經》〕
19、佛陀省父
釋迦牟尼成道後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東面的靈鷲山結茅小住,其時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這時,他聽說父親凈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訶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羅衛國。
凈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後率領群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釋迦牟尼返回故國後,廣宣佛法,許多親族和百姓,也爭相求度。迦毗羅衛國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個月後,凈飯王病逝。釋迦牟尼為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升天,並收拾遺骨,造塔供養。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㈡ 求一些佛教里說要打掃好家庭衛生的語錄。
四個字:掃塵除垢
來自佛學典故。看看這典故的卡通吧!你會愛上這四個字的。
合十地祝福你!
㈢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盤陀伽,佛陀讓他背誦掃塵除垢四個字素材立意
修行人也要時時掃出內心的塵垢
㈣ 釋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掃塵除垢語文作文 題目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個跟隨佛陀出家的徒弟,他的名字就是周利槃陀伽。
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對佛陀的講經說法,始終不能領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門而入道,於是傳授他一套咒語,讓他時時刻刻誦咒不輟,從此行門下手最終也能趨向菩提大道。
無奈,此周利槃陀伽確實愚笨無比,不僅大段的咒語念誦不下來,即便最短的三兩言的咒語,也無法成誦。
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團中被安排作清潔工作,每天手持掃帚,清掃地面,可以說是掃帚不離手。
慈悲而又具有無窮智慧的佛陀,觀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機後,於是傳授給他一套特別的法門,告訴她只要依此法門,一門深入、常時熏修,定得佛果。
這個法門就是念誦「掃帚」,因為掃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離手的工具,而看著這個工具念著這個工具,不會使心念游移。可是,開始周利槃陀伽還是無法順利的念誦「掃帚」,他念了「掃」,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掃」。
但是,周利槃陀伽對佛陀有著絕對的、無可動搖的信心,他堅信佛陀為他指示的這個法門,是自己得以解脫的最妙法門,也是他自己最後的機會。自己的愚笨來源於過去生過去世的罪業,自己只有以精進努力的修行,來洗刷罪業,才不會辜負佛陀的恩德。
周利槃陀伽就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念著:掃……帚、掃……帚、掃……帚,……
就這樣日復一日,「掃帚」的聲音已經綿綿密密地不斷迴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情景,他也已經不再去想、甚至可能已經完全忘記了為什麼要念這個「掃帚」,這已經成為他完整生命的一個不可以缺失的部分了。
在念誦「掃帚」的第二十七天,這是一個事前沒有任何預兆的早晨,伴著天上逐漸稀疏的星辰,周利槃陀伽照例用手中的「掃帚」掃去地面的落葉和其他浮塵,口中無聲的念誦著「掃帚」,這個聲音輕柔的從口中飄出,緲緲的鑽入耳際,輕盈地落在周利槃陀伽的心上,然後再次輕柔的從口中飄出……。
太陽不知不覺從地面躍出,將她溫暖和煦的陽光灑向大地,一抹陽光鑽過濃密的樹叢和枝葉,落到了周利槃陀伽的身上,同時強烈的光線一下子刺射了周利槃陀伽的瞳仁,他像被光線灼傷了一樣抖動了一下身體,突然他一下子領悟了所有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了秘密,他洞悉了隱藏在所有存在現象之中的本原。
一個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個謹遵佛陀教導的周利槃陀伽,已經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狀態,而成為了一個偉大的聖哲。從此恭列於佛陀的諸多大弟子之中,圓瑛法師在《彌陀要解講義》中這樣介紹周利槃陀伽:「於三七日,將一把無相掃帚,把心地見思煩惱,掃得乾乾凈凈,得阿羅漢果,具足辯才,義持第一。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若肯發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誦掃帚,亦能證果。如若念佛,豈不成佛,此其證也。」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應當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吧!
㈤ 佛陀是如何讓他最笨的弟子開悟的
反復的只念一句「掃塵除垢」,持之以恆,最終開悟了。這是真實的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位弟子名叫盤特尊者,帶著他的弟弟投入佛陀座下,在僧團中修行。盤特尊者很有智慧、很聰明,但是他的弟弟周利盤特卻是反應遲鈍,總是心不在焉而無法集中精神,所以盤特尊者對弟弟感到很無奈,也教得很灰心。
有一天,尊者就對弟弟說:"周利盤特,你這么不專心、不用心,還是回去吧!"但是周利盤特很喜歡在僧團修行,一聽到哥哥要他離開僧團,他著急得哭了。
佛陀見狀,很慈悲地問傷心的周利盤特:"你為什麼哭得這么傷心?"周利盤特稟告佛陀:"哥哥說我很難教,要我離開僧團。"
佛陀就問他:"那麼你的想法呢?要留下來,還是回去?"周利盤特說:"我很想跟隨佛陀修行。"
佛陀就說:"只要你有決心,就能夠留下來。來!你就在我的身邊先做些打掃工作。"周利盤特很感恩佛陀慈悲收留,暗暗下定決心要好好地修學。
佛陀就拿了一支掃帚,說:"這是掃帚,你把這個名稱背起來,每天掃地就先背這個名稱。"周利盤特很用心地背,但總是記得前一個字,忘記下一個字;記得下一個字,反而忘了前一個字。
佛陀還是很慈悲、很有耐心地對他說:"沒關系,你再用心花時間,專心記這兩個字。"幾天之後,他背起來了,覺得很歡喜,佛陀就說:"你再背「掃塵除垢」。"他又開始背了。
又花了好幾天,已經將"掃塵除垢"背得很熟了。佛陀說:"掃塵除垢,你知道意思嗎?"他搖搖頭,佛陀就說:"這次就由你自己去想了,「掃塵除垢」是什麼意思?要好好地想。"
周利盤特整天都在想:"掃塵除垢"到底是什麼意思?就這樣又過了一段時日,他忽然開通了:"掃"是要清凈,"垢"就是污穢,周圍的環境一有污穢,就需要用掃帚掃干凈。
㈥ 《八步驟三種禪修》上~掃塵除垢,轉染成凈
作者/木子慧
學習了第十一課「八步驟三種禪修~上」後,明白了首先要有「真誠、認真、老實」的修學態度,然後去理解、接受、運用。
八步驟的前三步非常關鍵。
第一步是讀懂每個句子,
第二步是了解每個段落的內涵,
第三步則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從傳承法義到建立認識。這是修學不可或缺的基礎。
在前三步的基礎上,第四步就是建立正確認識,即觀念的禪修。
建立正見之後,第五步就是運用觀念,建立正向心態。
從第五步的運用觀念、建立正向心態,到第六步的完成心態改變,都屬於心態的禪修。
心態改變之後,第七步就是重復正向心態,改變生命品質。
隨著正向心理的強化,最終進入第八步,完成生命品質的改變。
除了八步驟,我們還有十六字竅訣,即「樹立正見,認清真相,擺脫錯誤,重復正確」。八步驟的前四步,是幫助我們「樹立正見,認清真相」;而後四步則是引導我們「擺脫錯誤,重復正確」。如果前四步,尤其是第三步沒有完成,就無法樹立正見,也就不能認清真相,擺脫錯誤,更談不上重復正確了。
所以說,八步驟貫穿著學習教理到轉變生命品質的整個過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礎,第三、第四步是關鍵,第五、第六步是提升運用,第七、第八步是達到圓滿。
透過這課法義的學習,去回觀最近發生的一個小煩惱,發現這個煩惱重復出現在最近兩周和同一個人相處的不同事件中,雖然我表面上波瀾不驚,微笑著經歷它,但內心還是有小漣漪的,只是壓抑了自己的不舒服感受而已。細觀內心深處泛起的漣漪根源在於沒能真正「樹立正見,認清真相」,在於凡夫心的無明和我執,所以沒能做到「擺脫錯誤,重復正確」。
透過這個小煩惱,去觀因緣因果、無常無我,要斷除煩惱,要斷根,必須樹立正見。需要建立正確認識,重新觀察世界。通過觀察,讓這種正確認識在內心紮根,逐漸替換原有的錯誤知見,才能掃塵除垢,轉染成凈,提升生命品質。
現在通過佛法學習,粗重的煩惱很少會出現。一些微細的煩惱不時會出現,但它很隱匿,不易覺察。需要「真誠、認真、老實」的修學態度,踏踏實實學好每一課,帶到現實中去反復觀察,一一驗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不自欺欺人,需要更深入才能看到根本無明。回歸到現實中加以對照,才能把聞思正見落實於心行,真正成為自己的認識。認識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開啟寶藏的鑰匙。如此通過觀察,看清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確如佛法所說,而非我們原來認識的那樣,才能對佛法心悅誠服。那樣的認識,才會深深鐫刻在心田,任憑風吹雨打,考驗重重,都不再構成干擾。
感恩法師,感恩所有師兄,感恩三級修學!
㈦ 如何去修智慧呢看書感覺很困難,弄得腦子消化不了。也想像不出書中的畫面來。具體怎麼修智慧呢請宗教
佛陀時代,有一個人叫做周利盤陀伽,生性非常愚笨。有一天佛陀走到祇園精舍的門口,見到周利盤陀伽在大聲號哭,有很多人都在旁邊笑他的愚痴。佛陀就問周利盤陀伽:『你為甚麼要在這里哭泣?』
『佛陀!我的性情是一個愚鈍的人,我隨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前些時教我背誦一偈,我記不得,哥哥說我對於修道沒有希望,他今日命令我回家,不準我住在這里,我給他趕逐出來,所以在這里哭,懇求佛陀慈悲救我!』
佛陀聽後很慈祥的安慰他道:『有這樣的事嗎?你不要掛在心上,你跟隨我到我住的地方來,自己知道自己是愚,這就是智者;愚鈍的人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
佛陀於是耐心地親自教導他,但是周利盤陀伽確實愚笨透頂,四句偈教了半天,一句也記不住。佛陀只好運用善巧,想辦法啟發他︰「你每天都做些什麼事呢?」「掃地。」「用什麼掃地呢?」「用掃帚﹗」「那以後你就邊掃地邊念『掃塵除垢』,好好用心地掃除塵垢吧﹗」只「掃塵除垢」幾個字,但周利盤陀伽剛開始念了「掃塵」就忘了「除垢」,念了「除垢」就忘了「掃塵」。
後來他掃地掃久了,心中慢慢明朗了起來。他想︰「掃帚是用來拂塵掃垢的,外面的骯臟、垃圾,要用掃帚來掃除,心中的污穢、塵垢要用什麼來掃除呢?」「啊!要用佛法來清凈心中的貪瞋痴啊」﹗
當周利盤陀伽了解到這點時,他的心內漸漸清明起來,過去不能明白的現在漸漸明白。他又想:「人的欲就是塵垢,智者一定要除欲,不把這個欲斷除,不能了生死。因為欲才生出種種災難苦惱的因緣,束縛人,不能自由。沒有欲,心才能清凈,才能自由解脫,才能見到真理。」
周利盤陀伽這么想,漸漸息滅三毒的心,使之進入平等的境地,不起愛憎之念,沒有好惡之心,脫出無明的殼,他的心境遂豁然而開朗。
周利盤陀伽覺悟以後,很歡喜的走到佛陀的座前,頂禮佛陀說道:『佛陀!我現在了解了,我已拂除心內的塵垢。』
佛陀聽了很歡喜,嘉許周利盤陀伽,佛陀就對大家說:『誦很多的經文,不了解到經義不行,受持一句偈頌,照著實行,一定就能得道,你們看周利盤陀伽!』
周利盤陀伽從此成了祇園精舍中有名的比丘,很受大家的尊敬,但周利盤陀伽的生活不變,每天仍然掃地的時候,小聲的持誦著:『掃塵除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