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酒在中國哪個朝代比較盛行
白酒經過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發展史的演變,也經過了無數的演變,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白酒,你要說哪個朝代比較盛行,還真是要從問法上就要修改,因為幾千年來各個朝代的白酒根本就是不同的產品。
起源上來說,白酒就有:儀狄釀酒,杜康釀酒,黃帝釀酒幾個不同的版本,考古資料也顯示幾個時期就有了白酒1、裴李崗文化時期(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一百平房米,摺合重量五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 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
隨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投壺這項比賽項目,就是將箭投入飲酒的器皿中,所以可見富貴人就有飲酒習慣。三國時期更有關羽溫酒斬華雄等著名的故事。可見那會的酒也比較盛行,特別是在戰亂時代,酒作為提軍隊士氣不可缺少的東西,應該比較受廣大士兵,將領的喜歡,但是通過分析,一年四季戰禍不斷,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所以不能更好的生產,就無法拿出很多的糧食用來釀酒。
我理解你說的最盛行的時代可能要說是隋唐時代,當時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巔峰時代,文人墨客喜歡飲酒作詩,造就了很多跟名酒有關的詩句,主要有
一、 宴會酒。
宴會是比較輕松的時刻,往往是喜慶的日子或者是朋友團聚集會的場合,此時此刻,人頭顫動,觥籌交錯,呼五喝六,熱鬧非凡,酒是宴會必不可少的興奮劑。且看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開瓊宴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張繼的《春夜皇甫冉宅歡宴》「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時。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李世民《帝京篇十首並序》其八「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餚陳綺席。千鍾合堯舜,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壁。」
二、餞行酒。
臨別餞行,友人們既共敘美好回憶,又對未來充滿憧憬,綿綿的離愁,真誠的祝福,都留在餞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離情別緒全都傾注在濃濃的美酒中吧,朋友啊朋友,讓我們舉杯暢飲,祝願你一路保重;讓我們一醉方休,今日一別,不知何時能重逢矣······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賈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二、 傳統節日酒。
我國古代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往往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時。傳統佳節,詩人自然飲酒舒懷。
如白居易《喜入新年自詠》「白須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過占他藍尾酒,病餘收得到頭身。銷磨歲月成高位,此類時流是幸人。大歷年中騎竹馬,幾人得見會昌春。」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孟浩然《積登萬山寄張五》「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韓愈《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三、 獨酌、閑飲、詠懷酒。
詩人們有時空閑,獨酌杯酒,抒發人生感慨,或激進慷慨,催人自新,促人奮進;或感嘆仕途失意、懷才不遇、想念佳人、人生坎坷而處於矛盾、苦悶和焦灼中的彷徨和痛苦,他們以酒寄情,托物言志,詠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王績《過酒家》「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李世民《賦尚書》「寒心睹肉林,飛魄看沉湎。縱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既承百王末,戰兢隨歲轉。」孟浩然《過故人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杜甫《獨酌成詩》「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羅隱《自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韋庄《譴興》「亂來知酒聖,貧去覺錢神」。
四、 邊塞、軍中酒。
邊塞酒詩較少,僅有王翰《涼州詞》最為優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此詩悲壯雄渾,抒發了征夫們視死如歸的悲壯和激昂。其他如李欣《塞下曲》「金笳吹朔雪,鐵馬嘶雲水。帳下飲葡萄,平生寸心是」,鮑防的《雜感》似乎與邊塞有關,「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暢當《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酒渴愛江清,余酣漱晚汀。軟莎欹坐穩,冷石醉眠醒。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沉冥。」
六、祭祀神靈、村社酒。
這是飲酒中場面最為壯觀、氣氛最為活躍的時刻,往往是上下三村,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婦孺全到。我國傳統節日以祭祀神靈、集社歡慶豐收最為熱鬧。此時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鑼鼓喧天,歡歌狂舞,痛飲豪賭,游戲玩耍,熱鬧場面,應有盡有。如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塒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李嘉佑《夜聞江南人家賽神因題即事》「南方淫祀古風俗,楚嫗解唱迎神曲。槍槍銅鼓蘆葉深,寂寂瓊筵江水綠。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聽此迎神送神曲,攜觴欲吊屈原祠。」劉禹錫《陽山廟觀賽神》「漢家都尉舊征蠻,血食如今配此山。曲蓋幽深蒼檜下,洞簫愁絕翠屏間。荊巫脈脈傳神語,野老娑娑啟醉顏。日落風生廟門外,幾人連踏竹歌還。」
七、 寫酒後風采。
李白《白馬篇》「酒後竟風采,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叱吒經百戰,匈奴盡奔逃。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錄》「誰道山公醉,猶能騎馬回」,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醉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八、 登高賦詩飲酒。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們登高臨遠,極目遠眺,把酒臨風,或思鄉,或舒懷,言情詠志,風靡至今。如李白《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居易《九日登巴台》「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劉希夷《春日行歌》「山樹落梅花,飛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滿瓮陽春酒。攜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罷卧明月,乘夢游天台。」李白《梁園吟》「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九、 追悼友人的輓歌。
逝者長已矣,托體同山阿。人生最大痛苦就是死別,親朋好友忽傳噩耗,誰能不哀誰能不痛?睹酒思人,往事如昨,物是人非,嗚呼哀哉!如段成式《哭李群玉》「酒里詩中三十年,縱橫唐突世喧喧。明時不作禰衡死,傲盡公卿歸九泉。」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紀叟黃泉里,還應釀老春。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二首》其一「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同貧同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賢豪雖歿精靈在,應供微之地下游。」
十、 展現社會不合理的酒詩。
任何社會都有它的陰暗面,封建的唐帝國也不例外。詩人們以他們敏銳的視覺,發現了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疾苦,也感受到達官貴人們的奢侈和糜爛,這些酒詩是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的。如杜甫《自京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輕肥》「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鄭遨《傷農》「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珊瑚枝下人,銜杯吐不歇。」釋貫休《富貴曲》「太山肉盡,東海酒竭;佳人醉唱,敲玉釵折。寧知耘田車水翁,日日日炙背欲裂。」
除了上述與酒有關的詩歌外,唐朝還有不少有名的酒賦,如王績的《醉鄉記》、皇甫湜的《醉賦》、白居易的《酒功賦》、皮日休的《酒箴》;還有不少有名的酒歌,如李白的《將進酒》、《襄陽歌》、《梁甫吟》,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李賀的《秦王飲酒歌》,白居易的《琵琶行》,許宣平的《醉歌》。晚唐詩人李珣還著有《南鄉子·蘭舟載酒》的酒詞。唐朝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還著有「酒中詠」唱和組詩,專寫與酒有關的詩,如《酒》、《酒床》、《酒樽》、《酒勺》、《酒盆》、《酒壺》、《酒觥》、《酒船》、《酒鐺》、《酒杯》等。
足以見得酒文化在此時代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宋元時代中水滸傳也凸顯了很多跟酒有關的東西,不過由一個故事就是水滸傳里智取生辰綱和三碗不過崗這兩個故事說明,當時天氣很熱,士兵和武松卻拿酒解渴,才說明那會的酒與現代的酒不一樣,如果是像現在這樣五十二度的白酒拿來解渴的話,早就不省人事了。
到了明清朝代,將糟子通過蒸餾,工藝逐步的完善,才得到現在的白酒。而以穀物釀酒的工藝又通過幾百年的演變,才演變成今天的白酒。
而現代的酒文化跟古代的酒文化又完全不一樣了,現代人喜歡無酒不成席,朋友三四,沒事喝兩盅,拉近朋友情感。而現代的白酒每年的產量也達到幾百億噸,中國的白酒消費人群一年能喝乾一個西湖,所以我覺得你的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隋唐或者現代。
希望我的答案能另你滿意!~~
Ⅱ 發酵最早怎麼被發現的
發現酵母菌遠在利用酵母菌之後啊!
酵母的歷史(一)
History of yeasts
●約4000年前,古埃及人開始利用酵母製作麵包。
左圖為古埃及人做的麵包以及做麵包用的陶罐
考古學家在挖掘埃及遺跡時發現用來製作酵母麵包的磨石和焙烤室,還發現了4000年前的麵包房及釀酒廠的圖紙。
這個埃及人正在准備啤酒桶
●殷商時期,古代中國人就利用酵母釀制白酒。漢朝時期,中國人開始用酵母製作饅頭、餅等面點;
酵母的歷史(二)
History of yeasts
●1680年,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用顯微鏡觀察到酵母。
●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首次發現釀造酒精是酵母發揮了重要作用。
●1846年,酵母在歐洲首次實現工業化生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酵母在中國實現了現代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