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審的文言文翻譯
慎獨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強調的「道」 「不可須臾離」之意,是「慎獨」得以成立的理論根據。
傳統解釋
這一解釋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朱子解釋《大學》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 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 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 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 的現實價值。
較新的解釋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系,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1]。
小人閑居[2]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4]。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6],故君子必誠其意。
[7]】 [1]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辭。
自欺雲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惡,好,上字皆去聲。
謙,讀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為人也。
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2] 閑,音閑。
閑居,獨處也。[3]厭,鄭氏讀為黶。
厭然,消沮閉藏之貌。[4]此言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掩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惡而卒不可掩,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1] [1]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後意誠。」蓋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己有,而無以為進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如此雲。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釋義】 誠其意者,首在認自本心,識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體,明體而達用,真信達真誠。認識不透,無真知。
覺悟不透,不能入門。因其信不堅、意不誠,要誠其意是自欺也。
貪欲感其心,愛欲勞其神。欲愛之心放不下,達誠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厭社會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厭社會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學之道,愛大學之理,窮之不舍,惜如命。
愛不釋手而放棄一切,意為之好好,是求之太過急也。大學者,內聖外王之模範。
緊了崩,慢了松,不緊不慢才成功。顧聖不顧凡,早晚也得完。
顧凡不顧聖,早晚也沒命。大學成就自然誠誠,非意識之厭煩與好好。
實踐真理者是真誠意。即慎思、理明、達實是真行者。
盲目急於求成過之,精進勿懈怠。大學是培育人之典範的指南針。
當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誠意完全是從心意下功夫、開發天賦妙智慧之行馳。
理明透徹心自明者一達,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誠意的基礎功是:純誠無二念。
千思萬慮,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萬物、生萬象、慮萬事、應萬變,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純誠的誠意功夫。一個心一個念都千差萬別,繁瑣復雜的豆腐賬,賬目才能清晰,瞭然萬念空。
這就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獨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即安而後能慮。不明定靜安慮本質者可能出現不正常的心態意識,把慮當成是自心不安靜、當成是胡思亂想。
慮是一念,慮千差萬別不同的事,並沒有二念從生。意生亂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慮之一念純是正常思維活動。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維活動達到空寂無念是慮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讓念來去自由,即無好無臭的自然之道。
還自然本來之一心一念,唯一無二是慎獨。此即誠意也。
這就是黃帝的「獨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執中貫一」,釋迦的「萬法歸一,一性圓明」來源於誠則靈,靈則明的誠意功夫。心明妙智慧開,正大光明之心現前,這就是意誠而後心正。
心如草木頑石、什麼都不想是誠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窮理盡性達天命,大舜執中精一萬法通,達摩全憑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慮而後明明德。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義】 社會人生,成家立業,功名利祿,光宗耀祖、人前顯貴、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這是正確的。但應素其位而行,士農工商各盡其職、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進之心不甘人後是正確的,絕對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則,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人見利不見害,魚見食不見鉤。人見利忘義,奸巧險惡。
老子說禍福無門由人自招。此章從內心開刀,慧劍斬斷內心世界之殺盜淫酒妄。
土壤再適合、心不生不良種子,惡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補漏難,馬到臨崖收韁晚。
上欺祖、下滅子,遺臭萬年,實乃不修誠意正心之過也。不殺無兇犯相,不盜沒賊相,不邪淫沒有奸相。
酒本無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圓滿功德相,獨立思考去污除垢,顯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沒錯,也是一種正常的社交活動,心邪意亂遭奸殺。
男做君子,。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陰人。杜衍從小刻苦磨礪品行節操,尤其重視學習。殿試中被選拔為進士甲科,任平遙縣縣令,皇上下詔舉薦良吏,被提拔為乾州知府。後調任鳳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時,鳳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說:「為什麼奪去我們的好太守?」後朝廷派杜衍到河東路巡察刑獄,在巡行考察潞州時,判斷冤案。高繼升主持石州,有人告發繼升串通蕃族圖謀叛亂,高繼升被捕關在獄中,長時間不能定案。杜衍分辨案卷,搞清楚高繼升是受人誣陷,為之糾正,並把誣告者關押抵罪。寧化駐軍將領審訊逼供,定人死罪,不根據實情,杜衍審察後予以改正。章獻太後派使者安撫淮南,使者回來後還未來得及匯報,章獻太後就先問杜衍身體怎麼樣,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況報告給了太後,章獻太後感嘆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況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從政謹慎細密,從不用嚴厲的刑法督促屬下,而下屬、百姓還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肅。後來杜衍又兼管吏部選授官職。原先吏部選授官職的規章繁雜冗長,主管官員不能盡閱,分管的下級官吏借機索要賄賂。杜衍上任之後,就讓下屬將吏部選授官職的規章全都呈送上來,問下屬:「選授官職的規章全都呈送上來了嗎?」屬下回答說:「全部呈送上來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讀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選授官職的規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屬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門聽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決,從此吏部下屬辦事的官員再也無法徇私舞弊、賣官自肥。幾個月後,杜衍的名聲震動京城。後來杜衍調任到審官院,他管理的辦法和在吏部時一樣。
契丹與元昊在黃河以北交戰,參知政事范仲淹安撫河東,打算出兵防禦。杜衍說:「二國剛剛交戰,敵方自顧不暇,勢必不會來侵犯我,我們不可隨便出兵。」范促淹在皇帝面前力爭,並詆毀(指責)杜衍,言辭很激烈。范仲淹曾經像對待父輩一樣侍奉杜衍,杜衍並不因此記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劉三嘏因逃避罪責來歸順大宋,輔政大臣主張很好的招待收留他,藉以了解契丹的內幕。諫官歐陽修也主張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徵求杜衍的意見。杜衍說:「中國與鄰國交往以誠信為根本,如果我們自己違背誓約,招降納叛,那樣我們就要背負理虧的責任。況且劉三嘏作為契丹皇帝的女婿,卻逃離契丹來投歸大宋,他為自身謀劃尚且如此,還值得和此人謀劃國家大事嗎!接納他有什麼好處,還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終聽從了杜衍的意見,把劉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薦賢士,而阻止投機鑽營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歡他。慶歷七年,杜衍剛進入七十歲,即上表請求退休,他被加封太子少師退休。八十歲時去世。去世前自立遺囑,大體意思是:「不要因為長時間天下太平就忽視邊防,不要因為國庫充裕就揮霍浪費,應該早立儲君,以安定人心。」遺囑一點不涉及自家私事。
轉自:
楊守隨,字維貞,浙江鄞縣人,他是侍郎楊守陳的弟弟。成化二年,考中進士,被授
予御史的官職。楊守隨巡視漕運,查核大同軍餉,巡行按察江西,所到的地方都因
其風采而被人敬畏。成化六年,上疏陳述六件事,(皇帝)當時沒有採納。太常少卿孫
廣安母喪期間被起用任職,楊守隨與給事中李和等人連續上奏章議論這件事,於是朝廷
命令孫廣安繼續在家守孝。成化八年冬,朝廷議論因四方遭受災害,決定停止派遣
刷卷御史。會昌侯孫繼宗請求同時停止在京的刷卷御史,楊守隨說:「孫繼宗等人任意做
壞事,擔心自己的罪行被揭露,想借這個機會逃脫。」皇帝沒有追查孫繼宗的罪行,而刷
卷御史也依然派遣如故。山東遭逢飢荒,朝廷議論決定官吏繳納銀兩免除考績。楊
守隨極言這種做法不可取,皇帝就廢除了這項制度。楊守隨被提拔為應天府丞,沒有上
任,因為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喪。守喪期滿沒有空缺的官職,等候委任而照常處理事物。
當初,李孜省被授予太常寺丞,因為楊守隨向皇帝上書而被改任上林監副,李孜省因此
對楊守隨心懷怨恨。這個時候就在皇帝面前誣陷楊守隨,皇帝下旨斥責楊守隨不能等候
委任,將之調為南寧知府。弘治初年,楊守隨又被召見擔任應天府尹,調查南京守
備中官蔣琮的罪行。蔣琮唆使他的黨羽郭鏞彈劾楊守隨審查給事方向案不公平,楊
守隨被貶謫為廣西右參政。過了一段時間,楊守隨被提拔為按察使。弘治八年,又被召
見擔任南京右僉都御史。楊守隨擔任兩京大理卿。九年期滿,又升為工部尚書,仍然掌
管大理寺。刑部案件送到大理寺復審的多被加刑,主事官員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楊守隨
說:「從永樂年間開始,大理寺已經設立刑具。刑部囚犯大多未審得實情,怎麼能不重新
審判呢?」中官李興擅自砍伐皇陵的樹木被判決死罪,李興讓家人用四十萬兩銀子行賄請
求變更對他的判決。楊守隨堅持原判,案件不能緩解。朝廷大臣爭論余鹽,皇帝下旨問
:「是什麼大事?」楊守隨告訴韓文說:「確實有比這件事更大的事情。」韓文於是與九卿一
起向皇帝上書指責「八黨」。韓文等人已經被逐出朝廷,楊守隨很氣憤,獨自上奏章極力
評論這件事,奏疏給皇帝以後,皇帝仍不省察。劉瑾一夥特別痛恨楊守隨,於是下旨讓
楊守隨辭去官職。楊守隨離去以後,李興於是憑借皇帝的聖旨而免除死罪。劉瑾心中的
怨恨仍然沒有消除。正德三年四月以復審案件存在過失定罪,逮捕楊守隨送入京城關進
監獄,並且罰米一千石輸往邊塞。
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於五刑。五刑不簡,正於五罰;五罰不服,正於五過。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
翻譯:「原告和被告都來齊了,法官就審查五刑的訟辭;如果訟辭核實可信,就用五刑來處理。如果用五刑處理不能核實,就用五罰來處理;如果用五罰處理也不可從,就用五過來處理。五過的弊端是:法官畏權勢,報恩怨,諂媚內親,索取賄賂,受人請求。發現上述弊端,法官的罪就與罪犯相同,你們必須詳細察實啊!
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