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酒中的甲醇的含量為多少才符合衛生標准
國家標准規定:
以糧谷類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0.6g/L,以其他原料生產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過2.0g/L。(甲醇指標按 100%酒精度折算)。
甲醇和乙醇同為醇類物質,一個是有害物質,一個是白酒的主要成分,它們都可以無限的與水互溶,但甲醇的沸點為64.7度,乙醇的沸點為78度。
甲醇在白酒生產中主要是由釀酒原料中的果膠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果膠質會生成通過一系列的生化反應生成甲醇。
(1)蒸餾酒重金屬限量擴展閱讀:
危害
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化學名叫乙醇。乙醇進入人體,能產生多方面的破壞作用。
1、血液中的乙醇濃度達到0.05%時,酒精的作用開始顯露,出現興奮和欣快感;當血中乙醇濃度達到0.1%時,人就會失去自製能力。如達到0.2%時,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達到0.4%時,人就可失去知覺,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險。
2、酒精對人的損害,最重要的是中樞神經系統。它使神經系統從興奮到高度的抑制,嚴重地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過量的飲酒就是損害肝臟。慢性酒精中毒,則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
3、過度飲酒傷身,但是最傷身的是空腹飲酒。空腹飲酒會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空腹飲酒還會引發低血糖,會導致我們體內葡萄糖供應不足,會出現心悸、頭暈等現象。
㈡ 給大家介紹幾款比較出名的蒸餾酒(蒸餾酒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蒸餾酒的發展歷史,給大家介紹幾款比較出名的蒸餾酒
蒸餾酒在世界各地都是很出名的,但是蒸餾酒的度數很高, 酒的種類繁多,不同地區的人有著不同的釀造方式。在國內有許多種蒸餾方法來製作蒸餾酒,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款比較出名的蒸餾酒。
一、中國蒸餾酒的發展歷史,我國是最早開始用穀物釀制白酒的國家之一,距今已經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用稻米為原料發酵釀酒,當時人們發現以水果等含有澱粉或者糖類的物質可以用來發酵釀酒。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到了公元4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黃酒逐漸普及,成為中國人餐桌上最常見的一種飲品。在明清時期我國還出現了專門用於祭祀以及各種節日用的飲料酒。
二、威士忌酒的發展歷史,英國人在15世紀時發明了葡萄燒(Cognac)蒸餾法,並將其與甘蔗汁混合進行發酵,之後又進行了改良和創新,使得口感更為柔順。隨著時間的變化,威士忌酒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全球銷量最高的烈性飲料。
三、朗姆酒的發展史,據史書記載,朗姆酒起源於古巴比倫地區,是在18世紀由荷蘭商人和波斯王子所創立,隨後傳遍世界各地。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期間,這種蒸餾酒一直被使用到美國,並且在美國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伏特加酒的發展歷程:伏特加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將經發酵或直接蒸餾得到食用酒精後再進行勾兌成的酒液。《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從此,中國蒸餾酒開始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在國際上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和榮譽。目前世界上已有超過1500多種類型的伏特加酒生產製造工藝,主要包括單獨的蒸鍋式蒸煮法,雙層蒸餾法,甑桶蒸餾法等多個工藝環節。
以上就是對蒸餾酒的發展歷史的相關介紹了,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更多相關的文化知識。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幾款蒸餾酒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優秀的蒸餾酒品牌值得大家去嘗試一下。
蒸餾酒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蒸餾酒起源與發展歷史
中國的釀酒技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是世界六大蒸餾酒之一。它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飲料,更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遺產和技藝傳承。從我國古代文獻中可以發現有關蒸餾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關於蒸餾酒的發展史則應時間更為悠久和深入地研究。《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指蒸鍋),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見,「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數千年。隨著人類對白酒品質要求不斷提高,傳統工藝逐步被發揚光大。
目前我國所生產蒸餾酒的主要品種有:中國米香型、豉香型、葯香型、兼香型、特香型、鳳香型、馥郁香型等十幾種。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江西四特酒。其採用的是傳統的固態發酵,發酵周期較短,出酒率高;其次為老白乾酒,以優質原糧為原料,經多次循環發酵後再經過精心勾兌精製而成。另外還有清香型,代表產品為山西汾酒。
蒸餾酒是現代才出現的一種飲品,它是將發酵好的原料加入專門的微生物或其他適宜微生物生長的環境中進行糖化、發酵後,利用蒸餾原理提取的高純度的乙醇溶液。蒸餾器作為冷卻器的構造主要包括兩種形式。
一是通過加熱使液體中的水分逐漸揮發的辦法,從而產生酒精和其他物質的沸點相對較高的氣液分離方法,這一過程又稱為「水浴加溫」,這個步驟能夠最大限度去除酒中的雜質和混濁物;二是將蒸餾出來的酒度數降低並收集到不同種類的風味特徵風味物質,如芳香化合物、酯類、醛酮類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是由蒸餾過程中產生的復雜成分組成的復雜混合體。
此外,由於蒸餾器的製造需要非常嚴謹的技術條件以及嚴格的衛生標准,因此蒸餾酒不適合大批量生產的狀況,而且因為蒸餾酒含有過量的甲醇、重金屬等有害於人體健康的元素,所以即使使用普通設備也無法製作出口感豐富、質量可靠的產品。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如果只是單獨嘗試蒸餾酒的話,那麼可能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了,甚至還有些人還會為了追求口感更加細膩而不捨得喝醉或者說只喜歡烈性酒,那這樣的情況肯定就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沒落了。
綜上所述,中國蒸餾酒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雖然存在爭議,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
㈢ 白酒需要檢驗哪些指標
檢驗項目:包括總酸、總酯、固形物、氣象色譜、主體香指標。
衛生指標包括甲醇、鉛、塑化劑含量。
白酒分為很多種香型、酒度,標准不一樣。
衛生標准執行GB/T2757標准
清香白酒標准:GB/T10781.2
濃香白酒標准:gb/t10781.1
固液結合法白酒標准:GB/T20822
㈣ 燒酒的度數是怎樣劃分的
什麼叫酒度?它有幾種表示方法?
所謂酒度,或稱酒的酒精強度,是指酒在規定溫度下的酒精百分含量。有如下3種表示方法。
(1)用酒精體積分烽(%)表示(Alcohos%byVolurme)或稱蓋·薩克(Gay Lussae,GL)酒度,因為該法是由法國化家蓋·呂薩克發明的。它是指在20℃下每100克酒液中含有多少克的純酒精。例如啤酒的酒度過去都用該法表示。因為德國在世界上是啤酒發展最早的國家,該國用酒精的質量分數(%)表示啤酒的酒度,所以後來世界各國均照此表示,但近幾年來,不烽國家也都以酒精體積分數來表示啤酒的酒度了,即上述兩種表示方法並用。但應注意,酒精在20℃時的相對密度約為0.7893。故若某啤酒的相對密度為近於1,則用酒精質量分數(%)表示的酒度要比以酒精體積分數(%)表示的酒度數值小得多。
(2)通常在20℃下測定蒸餾酒的酒精體積分數時,可直接用蓋·呂薩克密度計(我國稱"酒精密度表")測量、讀數;在測定其他酒類的酒度時,須以蒸餾法蒸出酒精,並用密度瓶在20℃下稱出密度,再查蓋·呂薩克密度換算表,得到以酒精體積分數(%)或酒精質量分數(%)表示的酒度。
(3)用酒精標准強度(Proof)表示酒度 古代把蒸餾酒潑在火葯上,能點燃火式時的蒸餾酒的最低酒精強度,即為酒精標准強度100。如用在18世紀由英國人克拉克(Clark)創造的方法,於15.5℃下表示威士忌的標准酒精強度為100,則其酒精體積分數(%)為57.07%或酒精質量分數(%)49.24%,與古代的點燃火葯法數值相近。即英制酒精標准強度(Proof UK)的值,為酒精體積分數(%)的1.75倍。
而在15.5℃下美製酒精標准強度(Proof US)的值,則為酒精體積分數的2倍.大多數西方國家也像美國那樣來表示蒸餾酒的酒精標准強度.
看了上述說明,就不會被一些有關雞尾酒調制的書中令人費解的的謂"Proof"(酒度)所惑了。值得高興的是,現在歐美各國市售的蒸餾酒的酒度,也大多逐漸趨向於用酒精體積百分數來表示了。因為英制"酒度"的發明,均在使用酒精體積分數(%)來表示酒度之前。
㈤ 白酒知識
白酒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蒸餾酒。
由澱粉或糖質原料製成酒醅或發酵醪經蒸餾而得。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酒精含量較高,經貯存老熟後,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占總量的98%-99%),而溶於其中的酸、酯、醇、醛等種類眾多的微量有機化合物(占總量的1%-2%)作為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質,卻決定著白酒的風格(又稱典型性,指酒的香氣與口味協調平衡,具有獨特的香味)和質量。 乙醇化學能的70%可被人體利用,1克乙醇供熱能5千卡。酸、酯、醇、醛等這些並沒有多少有營養的,只是香味而已。
中國白酒產品種類繁多。
1979年全國第三次評酒會上首次提出:按酒的香型可將白酒劃分為5種香型,又稱5種風格。
①醬香型 :以貴州茅台酒為代表。又稱茅型。口感風味具有醬香、細膩、醇厚、回味長久等特點。
②清香型:以山西汾酒為代表。又稱汾型。具有清香、醇甜、柔和等特點,是中國北方的傳統產品。
③濃香型(大麴香型):以四川瀘州老窖大麴酒為代表。又稱瀘型。口感風味具有芳香、綿甜、香味諧調等特點。
④米香型:以廣西桂林三花酒為代表。口感風味具有蜜香、清雅、綿柔等特點。
⑤其他香型:具有各自獨特的生產工藝和口感風味,其主體香及香型尚未確定。如貴州董酒、陝西西鳳酒等,其口感風味依酒的特性,風格突出者為佳品。
第五次評酒會提出了「四大香型、六小香型」的概念。除前文所述的「濃、清、醬、米」四大香型外,新增鳳香型,兼香型,芝麻香型,特型,豉香型,董型(葯香型)等六種香型.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我國的茅台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台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已經進入世界名酒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