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治污水三河是指

治污水三河是指

發布時間:2024-06-27 04:59:14

㈠ 五水共治具體指什麼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這五項。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是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是推進浙江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之策。

「五水共治」好比五個手指頭,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分別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別、和而不同,捏起來就形成一個拳頭。重拳出擊,背水一戰。

「治污水」,首先要重點突破。主要抓好清三河、兩覆蓋、兩轉型。

「清三河」,就是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大江大河的污水大多來自小河小溪,治大江大河之污必從治小河小溪之污抓起。

「兩覆蓋」,就是力爭到2016年、最遲到2017年,實現城鎮截污納管基本覆蓋,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基本覆蓋。

「兩轉型」,就是抓工業轉型,加快電鍍、造紙、印染、製革、化工、蓄鉛等高污染行業的淘汰落後和整治提升;抓農業轉型,堅持生態化、集約化方向,推進種植養殖業的集聚化、規模化經營和污物排放的集中化、無害化處理,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與此同時,其他「四水」要齊抓共治、協調並進。

㈡ 如何治理水污染

進入「九五」以來,我國大規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全面展開。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質有所改善。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水環境問題比較復雜,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水環境問題需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重點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仍將十分嚴重。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
1.工程概述
某城鎮位於長江下游,現有常住人口50000人。該鎮規劃期為十年(2000-2010),規劃期末人口為80000人,生活污水排放定額為300升/人•天,擬建一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全城鎮污水,同時,要求所有工業污水均處理達到國家排放下水道標准後再排放城鎮下水道。污水廠設計規模為5萬噸/日。污水處理廠排放標准為國標(GB8978-1996)中一級排放標准。
2.原始資料
1) 氣象資料:
(1) 氣溫:全年平均氣溫為18.5oC,最高氣溫為42.0oC,最 低氣溫為-6.0oC
(2) 降雨量:年平均1025.5mm,日最大273.3mm,
(3) 最大積雪深度500mm, 最大凍土深度60mm
(4) 主要風向: 冬季——西北風
夏季——東南風
(5) 風 速:歷年平均為3.15m/s,最大為15.6m/s
2) 排水現狀:城鎮主幹道下均敷設排污管、雨水管,雨污分流。
3) 排放水體:污水處理廠廠址位於鎮西北角,廠區地面標高為25.3米,排放水體常年平均水位標高為22.2米,最高洪水位標高為24.9米。該水體為全鎮生活與灌溉水源,鎮規劃確保其水質不低於三類水標准。
3.設計要求
1) 工藝選擇要求技術先進,在處理出水達到排放要求的基礎上,鼓勵採用新技術。
2) 充分考慮污水處理與廢水利用相結合,如:廢水灌溉、污泥還田、廢水養殖等。
3) 除磷脫氮是工藝選擇中關鍵之一,方案設計中必須全面考慮。
4) 工程造價是工程經濟比較的基礎,控制工程總造價是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的關鍵技術之一。在設計中詳細說明控製造價的具體措施,並編制工程概數書。
5) 工程運行管理方便,處理成本低。結合小城鎮的特點,設計污水處理運行管理系統,該系統主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1) 最大限度降低處理成本,具體包括處理動力、人員工資、設備維修等費用。
(2) 污水處理廠間隙運轉情況下,如何保證出水水質。

4.設計成果
1) 完整方案說明書一份
2) 工藝計算書一份
3) 工藝圖紙若干,工程概數書一份

㈢ 誰知道「三河三湖」的主要污染有哪些

三河三湖工程

"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國"九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也是我國跨世紀的環保工程。目前"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我國確定的"三河三湖"2000年階段目標為:
(一)淮河流域:實現淮河水體變清(COD年均值幹流達到Ⅲ類,主要支流達到 Ⅳ類),COD入河量控制在36.8萬噸。
(二)太湖流域:實現太湖水體變清(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主要出入湖流COD達到地面水Ⅲ類標准),COD、總氮、總磷達到控制要求。
(三)滇池流域:外海COD達到或接近地面水Ⅲ類標准,草海COD達到地面水Ⅴ 類標准。
(四)巢湖流域:出、入湖的主要河道COD分別達到地面水Ⅲ類和Ⅳ類標准。
(五)海河流域:工業企業達標排放,COD排放總量控制到119.6萬噸,入河量控制在88.4萬噸;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到Ⅱ類標准,農村淺層地下水水質達到飲用標准,北京、天津、石家莊、秦皇島四城市地面水水質達到5種類型功能要求,其它主要河流水質應有明顯改善。
(六)遼河流域:工業企業達標排放,COD排放總量控制到27.12萬噸;城鎮集中式用水源地達到Ⅱ標准,全流域消滅超五類水體。
經過努力,目前"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順利,"三河三湖"流域的水質惡化趨勢得到控制,一些河段的水質有所改善,但主要支流和部分湖區水質污染依然嚴重。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已經達標企業確有反彈、不能穩定達標甚至偷排,海河、遼河流域尚有224家企業沒有動工,包括一些大企業;
2、環保監督力量和執法手段不能滿足執法需要;
3、結構性工業污染依然突出,造紙制漿企業依然是"三河三湖"流域的主要污染源;
4、城市污水處理建設進展緩慢,市級污水處理廠到2000年底能夠投入運行的不到50%;
5、"三河三湖"流域內的一些支流污染依然較重,水質達標形勢相當嚴峻。

長江黃河流域 幹流43個水質監測斷面均達到Ⅱ至Ⅲ類水質標准。主要一級支流漢江水質達到Ⅱ類水質標准;嘉陵江達到Ⅱ至Ⅲ類水質標准;岷江、湘江和贛江達Ⅱ至Ⅳ類水質標准。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和氨氮。幹流7個水質監測斷面Ⅱ、Ⅲ、Ⅳ和Ⅴ類水質比例分別為28.6%、42.8%、14.3%和14.3%。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等。黃河幹流懸浮物濃度高達1500~5500毫克/升。兩大支流渭河和汾河污染嚴重,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石油類。

珠江流域 28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Ⅱ、Ⅲ和Ⅳ類水質比例分別為57.1%、28.6 %、3.6 %和10.7%,水質良好。廣東境內部分江段有機污染指標超過Ⅲ類標准。

松花江流域 16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Ⅲ、Ⅳ類水質比例分別為43.8%和56.2%。其中嫩江達到Ⅲ類水質要求,第二松花江以Ⅲ~Ⅳ類水質為主,松花江幹流則以Ⅳ類水質為主。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

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 82個水質監測斷面中,54.8%的斷面達到Ⅰ~Ⅳ類水質要求,8.9%的斷面屬Ⅴ類水質,36.3%的斷面屬劣Ⅴ類水質。幹流水質基本達到規劃目標高錳酸鹽指數為Ⅲ類的要求。流域枯水期水質較差,豐、平水期水質相對較好。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

海河流域 56個水質監測斷面中,達到Ⅰ~Ⅲ類水質要求的佔30.3%,主要分布在水源地及其上游生態保護區內,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7.1%和60.7%,主要分布在一般監管河流、跨省界河流及渤海灣入口處。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遼河流域 16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Ⅱ、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比例分別為6.3%、25.0%、6.3%和62.4%。主要污染指標為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

浙閩片河流 總體水質良好。水質達到Ⅰ類的斷面佔7.0%,Ⅱ類佔30.0%,Ⅲ類佔45.0%,Ⅳ類佔9.0%,Ⅴ類佔6.0%,劣Ⅴ類佔3.0%。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金華江和衢江部分江段污染相對較重。

內陸河流 污染較輕,Ⅰ類水質的斷面佔21.0%,Ⅱ類水質佔52.0%,Ⅲ類水質佔26.0%,Ⅳ類水質佔1.0%。

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順序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和長江。各大流域片的主要污染河段均集中在城市河段。

大型淡水湖泊

太湖 101個監測點位中,80.0%的點位高錳酸鹽指數達到規劃要求。湖體22個點位中,總氮、總磷等超標突出,屬富營養化狀態。環湖主要河流及環湖交界水體污染嚴重。

滇池 湖體13個監測點位均為劣Ⅴ類水質,草海污染突出,外海高錳酸鹽指數基本可達Ⅲ類水質要求,總氮、總磷污染仍很嚴重,處於重富營養化狀態。

巢湖 湖體12個監測點位中,54.0%的點位為Ⅴ類水質,46.0%的點位屬劣Ⅴ類水質,總氮、總磷超標嚴重,屬中富營養狀態。

其它大型淡水湖泊 洱海、興凱湖和博斯騰湖水質良好,湖體水質均達到Ⅲ類水質標准;洞庭湖、鏡泊湖和洪澤湖水質達到Ⅳ類水質標准;白洋淀、達賚湖和南四湖污染嚴重,均為劣Ⅴ類水質。

大型水庫

北京密雲、撫順大夥房、吉林松花湖、天津於橋、湖北丹江口、合肥董鋪、青島嶗山、煙台門樓、漢口石門和杭州千島湖等10座大型水庫中,千島湖為Ⅰ類水質,於橋水庫和松花湖為Ⅲ類水質,其餘7座水庫為Ⅱ類水質,大型水庫水質總體良好。丹江口水庫、千島湖和石門水庫處於貧營養狀態,其他7座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態。

地下水

2000年,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因降水量普遍較小及主要城市開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總體呈下降趨勢;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因降水量較大、地下水開采程度相對較低,地下水水位變化較為平衡。

黃淮海地區由於地下水開采量的不斷增加和降水量的減小,近年來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及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在不斷增大;河北、河南豫北地區和山東西北地區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連成一片,形成包括北京和天津在內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區,面積超過4萬平方公里。

2000年,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局部地區地下水部分水質指標超標,主要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pH值等。在污染程度上,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尤以華北地區污染較突出。我國大部分地區地下水水質趨於穩定或略有改善,但仍有部分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污染加重。

廢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0年,全國工業和城市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1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94億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億噸。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1445萬噸,其中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705萬噸,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740萬噸。

2000年,全國工業廢水處理率(含縣及縣以上工業和重點鄉鎮工業污染源)為94.7%,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2.0%;縣及縣以上工業廢水處理率和排放達標率分別為95.0%和82.1%。

「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淮河及"三湖"水污染防治工作第二階段目標部分完成,海河及遼河治污正進入第一階段。淮河流域已建成和在建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8座。已建、在建規模312.5萬噸/日,占應建規模(364.5萬噸/日)的86.0%。太湖已建成和在建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53座。滇池有5個城市污水治理項目正在建設,其中1個為擴建,4個新建。巢湖水污染綜合整治全面展開。

㈣ 水污染的問題

一句話,經濟不要發展太快,不要為了經濟,為了GDP而忽略人文素養,人文素質,需要起頭並進!

閱讀全文

與治污水三河是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p過濾網的型號 瀏覽:126
凈水機凈化水出水閥門如何打開 瀏覽:443
L2朗詩德凈水器多少錢 瀏覽:742
印染工業廢水治理方案多少錢 瀏覽:905
15噸鍋爐能排多少污水 瀏覽:396
家用凈水機使用的or反滲透膜 瀏覽:858
凈水器底部漏電怎麼辦 瀏覽:14
tmpta可溶樹脂 瀏覽:165
大眾寶來換空調濾芯方向怎麼確定 瀏覽:607
美的商務反滲透 瀏覽:693
ph5污水投入什麼葯品 瀏覽:852
水質過濾器找哪家 瀏覽:274
25m與目過濾袋 瀏覽:49
凈化器神是什麼意思 瀏覽:834
過濾桶每天時間 瀏覽:183
ro膜水機 瀏覽:813
超濾有什麼檢測 瀏覽:650
大學生反滲透警示教育 瀏覽:599
中水回用指的是什麼 瀏覽:527
凈水器濾芯時間長不換有什麼壞處 瀏覽: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