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焦作污水治理

焦作污水治理

發布時間:2024-09-18 19:03:44

A. 有關長江黃河環境問題和解決措施

地理位置

黃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注釋: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致使黃河含沙量大;黃河水量受乾旱少雨日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的污染;人為捕撈等因素,都是導致黃河生物減少的原因。
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餘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黃河乾坤彎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人文特徵

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編輯本段]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河道變遷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佔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陝晉峽谷,黃河在這里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1.壺口瀑布--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叫,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歌詞選至《黃河大合唱》)
2.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里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斗不息。這里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九、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1998年7月在鄂爾多斯高原產生兩次強降雨過程,暴雨中心位於黃河一級支流西柳溝的中上游。這里恰好也是庫布奇沙漠的中心地帶。暴雨洪水夾帶大量泥沙沖入黃河,在黃河主河床中淤積形成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1.5公里,厚6米多的沙壩。據當地水利部門介紹泥沙總量達到1億噸。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河床中,將黃河幹流向北推移1.5公里,將位於河床中的包鋼三個進水口全部堵死,致使包鋼部分停產,經濟損失巨大。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

希望可以幫到你!!!!!!! 祝你成功

B. 孟州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什麼性質

孟州市第二污水處理廠是有限責任公司。
孟州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孟州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坐落於河南焦作市,廠區具體位於孟州市西虢鎮,灘建路戍樓段北側,戍樓村東南1000米,設計處理能力為日處理污水5.00萬立方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廠區土建施工,工藝設備、工藝管道安裝,電氣、自控系統安裝,照明,防雷接地,採暖,通風,廠區道路施工及綠化等。
孟州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建成後極大地改善了城市水環境,對治理污染,保護當地流域水質和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改善焦作市的投資環境,實現焦作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C. 地下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焦作市地處豫西北,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總面積6014km2,全區總人口348萬,有煤炭、石灰石、鋁土及鐵礦石等礦產資源,工業以電力、化工、機械和煤炭為主,目前已發展成為以能源化工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焦作礦區工農業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焦作地區的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為10.583m3/s,其中喀斯特水補給量為8.86m3/s,孔隙水補給量為1.723m3/s。

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焦作市地下水資源由喀斯特水、孔隙水組成,且以喀斯特水為主,喀斯特水資源約佔全部地下水資源85%左右。焦作礦區山前地區是九里山泉域喀斯特水的集中排泄區,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近年來,隨著城市及工農業的發展及煤礦區的大量開采,在局部地段出現了小范圍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盡管如此,降落漏斗范圍及漏斗中心水位穩定,多年來地下水位基本上處於動平衡狀態,在豐水期、豐水年因地下水位回升,降落漏斗范圍縮小乃至消失[4]

目前人工開采已成為孔隙水、喀斯特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的開采方式有廠礦自備水源地(井)集中和分散式開采、焦作市自來水公司水源地集中開采、礦井排水和農業零星分散式開采。

1.自備水源地(井)開采地下水狀況

1994年全市共有自備井234眼,年開采地下水量6347.86×104m3,平均2.013m3/s。其中全年開采孔隙地下水1939.36×104m3,平均0.615m3/s;喀斯特地下水4408.50×104m3,平均1.4000m3/s。1994與1993年相比減少了5.77%,1993年自備井開采地下水量6736.86×104m3。自備水源井除焦作電廠、中州鋁廠、焦作鋁廠、熱電廠、焦作市水泥廠、化工一廠、造紙廠等廠礦企業屬井群開采地下水外,其餘多屬零星分散式開采,且多以喀斯特水做供水水源。

(1)孔隙水開采量:受氣候及人工開采雙重因素影響,近年來焦作市區內孔隙水位呈下降趨勢,焦作市區南部形成了孔隙水水位下降漏斗,且水質變差。為改善這一狀況,自1990年開始對孔隙水的開采進行了限制,自備井開采量有所下降。1992年降至1466×104m3,1993年有所增加,達1765×104m3,1990年自備井開采孔隙水1991×104m3。1994年孔隙水開采量為1989.36×104m3,比1993年增加了173.86×104m3。自備井地下水開采總量年際變化較大,月最大采量為566.092×104m3(7月),月最低開采量為484.562×104m3(12月)。

(2)喀斯特水的開采量:焦作市喀斯特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是城市工業及居民生活的最佳供水水源。焦作市區各用水大戶多開采喀斯特水。1994年自備井共開采喀斯特水4408.50×104m3,占自備井開采地下水總量的70%。1993年自備井開采喀斯特地下水4972.31×104m3,1994年與1993年大致相同。

2.焦作市自來水公司開采地下水狀況

焦作市自來水公司現有6座水廠,其中第一水廠、第四水廠開采喀斯特地下水,第二水廠由新東公司(礦井排水)和焦作電廠崗庄自備水源聯合供水,第三水廠由焦西公司(礦井排水)和東小庄水源地(開采喀斯特水)聯合供水。焦作市自來水公司開采地下水的水源地只有第一水廠、第四水廠、東小庄水源地(崗庄水源地因屬焦作電廠自備水源地,未計入其中)共三處。1994年焦作市自來水公司總供水量5425.74×104m3,其中地下水開采量2071.68×104m3,占總供水量的38.2%。

第一水廠位於焦作市中心新華街,利用已報廢的2號、3號礦井供水,與1993年的142×104m3相比,增加了160.53×104m3,1994年共開采喀斯特地下水310.53×104m3,全年平均開采量0.0985m3/s。

第四水廠位於焦作市區北部近山前地帶,現有開采井22眼。該水廠是焦作市自來水公司以地下水做水源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占焦作市自來水公司開采地下水總量的53.68%,占焦作市自來水公司總供水量的20.46%。1994年全年共開采喀斯特水1112×104m3,平均0.3527m3/s。

東小庄水源地位於焦作市區西部東小庄,現有開采井19眼,全年開采喀斯特地下水649.00×104m3,平均0.2058m3/s,比去年增加了15.89%左右。

3.礦井排水及利用

(1)礦井排水:分為焦東礦區和焦西礦區兩部分。

焦東礦區的演馬庄礦、九里山礦井排水量居各礦之首,多年來礦井排水量一直超過1.0m3/s。相比之下,中馬村礦、小馬村礦、馮營公司、方庄礦等礦井,礦井水文地質條件相對簡單,礦井排水量小。1994年焦東礦區內的7個礦井,年平均排水量總計為3.3778m3/s,與1993年以前相比,略有下降。焦東礦區礦井排水總量季節變化不明顯,相對穩定。

1994年焦東礦區內的演馬庄礦礦井排水量仍居各礦之首,為1.0847m3/s,該礦近年來發生2次惡性煤層底板突水災害,礦井排水量比較穩定。九里山礦井排水量平均為0.7903m3/s,該礦由於對煤層底板突水點進行了注漿堵水和工作面煤層底板注漿改造,因此自5月份起礦井排水量有所減小。其他礦如韓王公司、馮營公司、小馬村礦、中馬村礦等礦井,排水量比較穩定,多年變化不明顯。1994年韓王公司礦井平均排水量為0.3840m3/s,馮營公司為0.3098m3/s,小馬村礦為0.1248m3/s,中馬村礦為0.6535m3/s,位村礦為0.0307m3/s。

焦西礦區的王封公司由於礦井關閉停產,礦井排水量呈下降並逐步穩定趨勢,平均排水量1989年為1.50m3/s,1990年為1.26m3/s,1991年為1.02m3/s,1994年為1.0915m3/s。王封公司礦井排水量年內變化比較明顯,月最高排水量1.1605m3/s,月最低排水量1.0182m3/s。焦東公司礦井排水量因礦井報廢,礦井排水量呈下降至逐步穩定趨勢。1991年為0.38m3/s,1992年為0.35m3/s,1994年則降為0.3033m3/s。朱村礦礦井排水量相對較大,並呈逐年增加趨勢。1990年為0.80m3/s,1991年增至0.84m3/s,1994年則增至0.9013m3/s。1994年焦西公司礦井排水量是0.5970m3/s,與1993年相比,略有增加。焦西礦區的焦東公司、王封公司已經關閉停止採煤,沒有開采新的工作面,整個礦區礦井排水量呈逐年減少並趨於穩定的狀況,原煤層底板突水點已經作為供水井水源。1989年平均排水量3.25m3/s,1990年減至3.09m3/s、1991年進一步減至2.85m3/s,1994年略有增加,達2.8931m3/s。

(2)礦井水利用情況:目前,焦作市地下水開採的主要方式是礦井排水及農業灌溉利用,礦井排水量6.2707m3/s,綜合利用礦井排水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徑。焦作市礦井水的利用有3個方面:

一是焦作市自來水公司利用礦井水情況。焦作市自來水公司所屬的第五、第六水廠全部以礦井水做供水水源,第二、第三水廠部分利用的礦井水做供水水源。1994年,焦作市自來水公司四座水廠累計用礦井水3363.04×104m3,占焦作市自來水公司總供水量的61.8%。

第二水廠位於焦作市東北部,以焦東公司井排水做供水水源,1993年供水量1456×104m3,1994年供水量1571.66×104m3,較1993年略有增加。由於焦東公司已經關閉,礦井水的利用量一定會受到限制,目前,第二水廠正在建設新的水源地。

第三水廠位於解放西路,主要利用焦西公司礦井排水,1993年供水量1821×104m3,1994年為1288.50×104m3,較1993年相比減少了532.5×104m3

第五水廠位於焦作市馬村區,利用中馬村礦礦井水作為供水水源供給馬村區居民生活用水。1993年供水量239×104m3,1994年為297.68×104m3,比1993年增加了24.55%。

第六水廠位於焦作市中站區,利用李封公司礦井排水向焦作市中站區供水,1993年總供水131×104m3,1994年為196.2×104m3,較1993年增加了49.79%。

1994年焦作市自來水公司各水廠利用礦井總計達3363.04×104m3,全年平均1.0664m3/s。1993年礦井利用量3570×104m3,1994年較1993年減少了206.96×104m3

二是焦作煤業集團公司各礦自用礦井水量。焦作煤業集團公司的朱村礦、九里山礦和演馬庄礦,生產及生活用水全部或部分依賴礦井水做水源,據1994年調查,各礦利用礦井水量為0.282m3/s。

三是焦作市農業灌溉引用礦井排水。礦井排水除部分被焦作市自來水公司及焦作煤業集團公司各礦及焦作電廠、焦作市化工三廠等廠礦利用外,剩餘部分經河渠排出礦外。流出礦外的礦井排水部分做為區內農田灌溉的水源,剩餘部分則流出礦區。據河南省焦作市水利局資料,1994年焦東灌區和焦西灌區共利用礦井水1971.0×104m3,平均0.625m3/s。經過綜合計算,礦井水利用總量平均為1.973m3/s,占礦井排水總量的31.47%。因而,礦井水資源利用程度較低。

4.焦作市農業開采地下水量

焦作市現有耕地面積16.7萬畝,其中井灌面積6.7萬畝,據河南省焦作市水利局資料,1994年農作物灌溉7次,灌水定額一般為75m3/畝次,由此算得1994年焦作市區各鄉農業開采孔隙水3517.5×104m3,平均1.1154m3/s。加上焦作市修武縣境內方庄鄉、周庄鄉、李萬鄉和五里源鄉孔隙水農灌開采量0.7746m3/s,全區農業共開采淺層地下水平均1.89m3/s。

5.焦作市全區地下水開采總量

綜合上述各項,1994年全區工農業生產及生活共開采地下水14379.73×104m3,平均4.56m3/s,其中開采喀斯特水6480.07×104m3,平均2.055m3/s,開采淺層孔隙水7899.66×104m3,平均2.505m3/s,焦作市自來水公司開采喀斯特水2071.68×104m3,平均0.6569m3/s,自備井開采地下水總計6347.86×104m3,平均2.013m3/s,農業灌溉開采淺層孔隙水5960.30×104m3,平均1.89m3/s(表3-18)。

表3-18 1993、1994年地下水排泄量 (單位:1000m3

二、影響焦作地區地下水資源的主要因素

1.地下水補給量減小和排泄量增大

焦作地區除礦井排水和地下水污染嚴重影響著地下水資源外,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和河流滲漏補給。因此,降水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是影響地下水資源的直接因素。

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地下水資源量,降水入滲是焦作地區地下水的主要補給源。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地下水的開采量愈來愈大,地下水位愈來愈低,地表水資源枯竭,河流斷流等,破壞水循環系統比較嚴重,大氣降水量趨於下降趨勢。1952~1964年平均降水量為826.1mm,1965~1977年平均降水量為681.56mm,1978~1982年平均降水量為662.55mm,1982~1988年平均降水量為642.4mm,1989年以來降水量一直偏低,影響了地下水資源的補給比較嚴重。

焦作市地下水位下降表現為4個階梯,1952~1964年為第一階梯,地下水位105m,1965~1977年為第二階梯,地下水位91~98m,1978~1988年為第三階梯,地下水位85~92m,1982年以來為第四階梯,地下水位72~89m。主要原因為由於降水量的減小和開采量的增大,其地下水位與降水量和開采量關系見圖3-36。

圖3-36 地下水位與降水量和開采量關系圖

丹河、西石河、山門河、紙坊溝、新河和翁澗河均為流經焦作礦區的河流,由於地表喀斯特發育,河流滲漏量比較大。例如,1994年對丹河480電廠至後陳庄段,取3個斷面分枯水期、豐水期兩次實測丹河流量,480電廠至後陳庄段河流漏失量平均為1.7338m3/s。近十幾年來除丹河滲漏補給地下水外,盡管丹河流量也在逐年減小,新河和翁澗河為排污河,其他河流均已斷流,因此,總的來說河流滲漏量也在減小。

焦作礦區所採煤層為石炭系、二疊系煤層,其直接充水水源主要為石炭系薄層灰岩,底部奧陶系灰岩喀斯特水間接充水水源,該層富水性好,補給水量大,嚴重威脅著煤炭的安全生產。為此對石炭系薄層灰岩進行疏水降壓排水,對O2灰岩採取斷層防水煤柱,實施「立足礦井、以防為主、疏堵結合、分類治理」的防治水方針。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石炭系薄層灰岩煤層底板突水頻率增高,O2灰岩水參與發生惡性煤層底板突水,排水量也越來越大,從用水角度來看,O2灰岩水開采量也與日俱增。例如,1952~1964年O2灰岩水開采量為1.501m3/s,1965~1977年O2灰岩水開采量4.964m3/s,1978~1982年O2灰岩水開采量5.5m3/s,1983以來O2灰岩水開采量8.463m3/s。據不完全統計,歷年來煤層底板突水達1000餘次,最大煤層底板突水量達320m3/min。因此,煤層底板突水是造成地下水資源枯竭的另一因素。

2.地下水污染狀況

焦作地區河流中,丹河、西石河、山門河和紙坊溝水質好,符合飲用水標准。翁澗河水化學類型

型,總硬度、氯化物超標;新河河水礦化度2782.99mg/L,總硬度1669.63mg/L,Cl-含量149.21mg/L,均已超過標准。因而,翁澗河和新河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據河南省焦作市監測站資料,翁澗河非離子氨、高錳酸鉀指數、生物耗氧量、化學耗氧量、六價鉻均超標。翁澗河和新河均已成為嚴重污染的河流,成為地下水污染的源頭。

孔隙水污染主要表現在焦作市區以南孔隙水的徑流和排泄區,該區岩性細,滲透性差,水位埋深淺,長期蒸發濃縮作用,水中的離子含量特別是Cl-、K++Na+升高,礦化度增加。更為嚴重的,該區農業採用礦井水及工業生活污水灌溉,致使孔隙水水質惡化。焦作市區南部東王褚至恩村一帶及焦作市區東南部仇化庄至焦作市修武楊樓、大高村一帶的孔隙水水質類型為

型、

Mg2+型和

型,水質最差,本區所檢測的18種項目中,超過飲用水標準的項目有總硬度、礦化度、氯化物、硫化物、硝酸鹽、氟化物,各污染組分的超標率見表3-19。

表3-19 孔隙水水質狀況統計表

根據近幾年的監測與研究,喀斯特水水質正在逐漸惡化,且惡化速度也愈來愈快。主要表現在離子Cl-增加,水質變咸,個別水井水已失去飲用價值。據前人研究,本區喀斯特水Cl-背景值為26.69mg/L,到1998年喀斯特水Cl-已達到40~75mg/L,最高為128.73mg/L,2000年至少有三口喀斯特水源井Cl-含量超過國家飲用水標准(≤250mg/L),最高達1191.22mg/L。焦作地區內某單位喀斯特水自備井1999年Cl-含量為141.1mg/L,2000年為517.61mg/L,2001年為1258.6mg/L,2002年4月上升至2135mg/L,是國家飲用水標準的8.54倍。喀斯特水Cl-超標的水源井雖然是個別的,但由於整個焦作地區的喀斯特地下水同屬於一個喀斯特水系統,水質如按目前速度繼續惡化,整個焦作礦區喀斯特水未來都有被嚴重污染的危險。造成喀斯特水Cl-污染的原因為:喀斯特水補給區地表污水的滲漏;孔隙水、礦井排水通過O2灰岩「天窗」污染喀斯特水;受污染的河水滲漏補給喀斯特水[21]

三、地下水保護與利用對策

1.防治水污染,污水資源化

對於沒有處理能力的廠、礦、企業,應交納污水處理費,由城市有關部門統一處理。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和淘汰落後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重點進行冶金、化工、水泥、電力、采選等重污染行業的結構調整。污水可以被認為「待生資源」,對於污水治理,應本著誰排放誰治理的原則,企業自建小型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的水可重復利用,以節約水資源。焦作市是以能源、化工為主的重工業城市,污水排放量相當大,並已對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資源量減少。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從嚴掌握建設項目的審批,執行限期治理制度,堅持實行「關、停、禁、改、轉」的方針。

2.排供環保三位一體

武強教授認為,採用排供環保結合優化管理,不僅考慮了排水系統的疏降效果和安全運營,而且供水系統的供水需求和環境系統的質量保護也同樣是優化模型設計的重要約束指標,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礦井排水,以及將排出的礦井水經過一定水質處理後,全部或部分用來代替礦區正在運行中的不同目的的供水水源[27,9,26]。焦作礦區為了安全生產,大量疏排地下水,礦井排水量為6.2707m3/s,占總開采量10.8134m3/s的58%。而且礦井排水的利用率僅為31.47%。

排供環保三位一體的優化模型除涉及地下水水力技術方面的管理外,同時也牽涉經濟評價和環境保護以及產業結構規劃等的管理。排供環保三位一體,就是在保證環境質量和礦井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給礦井和其周圍地區一定數量的水資源,可用於生活、工業和農業等方面的供水。排供環保三位一體結合模型,不僅實現了將保證環境質量的礦井排水和地面抽水用於供水目的,而且通過選擇多種供水用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大的目標函數和適當的約束條件,完成了利用一個模型,同時綜合制訂排水、供水、環保三位一體的具體水資源優化管理方案。該模型已應用於焦作礦區九里山礦[27]

3.加強水利價費改革

按照國家發改委改革水價促進節約用水指導意見通知的要求,進行水價調整,否則浪費水的問題不可能根本解決。逐步提高工程水價(自來水價、水利工程供水水價),水資源費(資源水價),水污染處理費(環境水價)。以水為主要的生產原料和生產手段,應制定較高的水價。水利工程水價要逐步到位,水資源費要適時調整。按照不同的行業實行不同的基本水價和不同的階梯式水價標准,生活用水應有最低保障數量。工業用水要參照國內外先進用水定額定出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工業產品的用水定額,超定額用水要加價,並責令限期改造設備,降低用水定額。農業水資源費的徵收將會使最有潛力的用水大戶提高節水意識,促進井灌節水,以水養水[33]。利用經濟杠桿調整用水需求,促進節水工作。調整水價和水資源費,這是節約用水最重要的手段。

4.節約用水

提高重復利用率,節約水源,逐步實現「零」排放。加快工業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廢水資源化的開發研究以及城市節水設施的研究製造;制定行業節水規劃和用水標準定額,不斷降低耗水量和排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廢水綜合利用,實現廢水資源化是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的重要措施;通過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工業布局的調整實現節約用水,達到水資源的供需平衡,也是水污染防治的重點。這是城鎮工業節水應該考慮的幾個重要方面。

大面積發展適合精耕細作特點的高效節水形式,重點發展噴灌。要因地制宜採用管灌、渠灌、滴灌、噴灌等多種節水措施。搞好地面水灌渠的綜合節水措施,發展井渠雙灌。推廣秸稈還田、覆膜栽培、集雨保水等農藝節水措施。無論是旱作農業,還是灌溉農業都必須採用農藝節水措施,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農業節水的農藝措施、工程措施要和科學管理結合起來。

節約用水是一項長期的根本措施,關繫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和工業節水為重點,採取行政、經濟、法制、管理等多項措施,千方百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四、礦井水的水質處理技術

煤礦巷道是煤炭開採的主要場所。巷道中污染物質主要包括廢機油、廢酸液、煤塵、岩屑顆粒和病源菌以及井下的人工廢棄物、糞便等。如果一些老窯積水與巷道相連通時,礦井水易被酸化。如果礦井接受地表水的補給,它們可能還會受到各種農葯液和工業廢水的污染,工業廢水大都含有有機磷、酚、醛等有毒物質。大量湧入巷道的地下水必然會受到這個採煤環境的不同程度的污染。

因此,礦井排水的綜合利用必須首先解決水質問題,它是排供環保結合的一個很重要環節。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在井下巷道的輸水過程中,既要根據不同污染類型礦井水和綜合利用的不同供水對象,在地面實施礦井水的水質預處理,以便為各供水用戶提供符合其具體水質要求的礦井排水資源,又要注意清濁水分流,盡量減輕礦井水的污染程度。礦井水的實用性處理技術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1.礦井渾濁水的凈化處理

礦井水中所含雜質大致可以劃分為3類,即懸浮物、膠體物和溶解物[5]。礦井渾濁水凈化處理的主要去除對象則是懸浮物和膠體物兩類,它們是造成礦井水濁度的主要因素。渾濁水的一般常用凈化處理流程為:

(1)澄清:澄清是指去除引起水渾濁的懸浮物和膠體物等雜質的過程,一般可劃分為3個驟步,即混凝、沉澱和過濾

(2)消毒:礦井渾濁水經過混凝、沉澱和過濾作用之後,便可著手對其進行消毒處理(消毒處理也可在過濾之前進行)。

礦井渾濁水一般的凈化處理流程,如圖3-37為其流程示意圖。對於某些特殊類型的礦井渾濁水或特殊要求的供水用戶,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予以靈活處理,不必完全照搬以上的全部凈化處理流程。

圖3-37 礦井渾濁水凈化處理流程示意圖

例如,如果礦井排水的渾濁度較低,又無藻類繁殖時,渾濁度經常在100度以下,投放混凝葯劑後可不經過混凝和沉澱作用,直接採用一次性過濾處理,將過濾後的礦井水加氯氣消毒,隨之經泵站送入供水管網。

再如,如果礦井排水的渾濁度較高,既要設法達到預期的凈化目的,又要節約混凝葯劑的投放量。可以在混凝、沉澱前採用自然沉澱方法,將原高渾濁度的礦井水中的粒徑較大的泥沙顆粒預先沉澱掉一部分,所用構築物可以是預沉澱池,也可以是沉砂池。最後,再進行混凝,沉澱、過濾和消毒處理。

2.礦井高硬度水的軟化處理

水的硬度主要是指溶解於其中的Ca2+、Mg2+離子含量,溶解於水中的Fe2+、Mn2+、Sr2+離子也是影響水硬度的一個因素。下面介紹3種常用的軟化方法:

(1)微生物方法:該種方法包括硫酸鹽還原菌去硫法和鐵細菌去鐵法。

(2)化學方法:化學軟化處理包括石灰、石灰乳中和法和石灰、蘇打軟化法。

(3)物理方法:該種軟化處理方法包括蒸餾法、電滲析法和沖淡法3種。

3.礦井酸性水的中和處理

在煤層或其頂、底板中常含有硫化礦物,它們在氧化條件下形成硫酸化合物。礦井水中一旦溶解了這些硫酸化合物,便導致其

離子含量增高,成為酸性礦井水。

礦區酸性水的形成,對於大多數具有較強破壞性的酸性水,是隨著煤礦開采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形成的。而有的酸性水是在煤礦開采之前,即在硫化礦床氧化帶處就已經富集了酸性水。

酸性水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在俄羅斯布利亞礦區勘探中,由於酸性水的腐蝕作用,在8h內鑽桿直徑減少1mm,套管局部被腐蝕,在強酸性水分布地段,經12晝夜,套管壁就被腐蝕穿孔。礦井與儲集酸性水的老窯、老空區溝通,酸性水便可沿通道進入礦井,因而酸性水就會污染井下生產環境。

對於已經形成的酸性水和受其污染的礦井,應採用石灰石中和法或微生物法加以治理。對於酸性的老窯積水,應設立防水煤柱等工程,使其與礦井系統完全隔離;對於含硫礦層要設法消滅充水充氧的環境,使其封閉並失去形成酸性水的環境。消除酸性礦井水的污染,預防和治理應同步進行。

4.礦井高鐵高錳水的處理

當日處理100m3高鐵、高錳水時,濾池可採用鋼制圓形雙級壓力濾池,將濾池分成上、下兩室,上、下室均採用錳砂作濾料。為了達到充分曝氣,盡可能驅散水中游離CO2,且提高pH值,可採用葉輪式表面曝氣裝置,曝氣池可做成矩形,水在曝氣池停留時間約為20分鍾。表面曝氣雙級濾池過濾除鐵、錳工藝是一項比較經濟且效果良好的技術方法。

除鐵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蓮蓬頭曝氣、石英砂過濾除鐵,或者用河砂、卵石、木炭卵石層過濾除鐵,其二是用天然錳砂接觸氧化除鐵,該方法簡單經濟,效果良好,已被廣泛推廣利用,這些工藝都能達到預期除鐵的目的,使水中鐵的含量達到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准。

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了一種兩級過濾處理系統的處理方法,該方法經過曝氣、兩級過濾,一般水中鐵、錳含量均可被控制在國家生活飲用水標准之下。可同時消除水中的鐵、錳離子含量,其工藝過程是首先將水充分曝氣,然後經第一級濾池除鐵,再經第二級濾池除錳。在除錳技術方面,最初採用的是接觸氧化法除錳工藝,效果也良好。

D. 近期相關環境方面的問題及新聞有關環境污染環境保護之類

《水污染防治法》未將任何一種超標情形列為例外情況和免責事由。2019年2月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做出權威回答:污水處理廠出水達標排放是《水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的法律責任;污水處理廠作為專業機構,在建廠之前就應調查評估污水來源,通過市場作用體現各方責任,減少問題產生,保證達標排放責任。

因而,當事人不能以進水水質問題為借口,超標排放,更不能因此而成為逃避行政處罰的正當理由。

污水處理廠應承擔哪些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四條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本案當事人是慣犯,此次長期嚴重超標且拒不改正,應當加重處罰。

監管存在漏洞。《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環保部門發現重點排污單位水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傳輸數據異常,應當及時進行調查。本案當事人在出現問題後,及時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做了匯報,卻未見政府有所作為,任由事態發展。

《孟州市產業集聚區污水處理項目特許經營協議》系與第三方的合同行為,與行政處罰屬不同法律關系,無約束力;但政府部門有義務維護和保障污水處理廠權利,監管上游企業進水符合規定標准;進水企業也要履行協議,自行監管濃度,達「標」進水。

被罰者是否有追償權利?

目前,本案已進入行政復議階段。

可否轉嫁?行政處罰是有處罰權的行政部門針對具體行政行為相對人特定違法行為而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法律關系不同於合同約定的追償民事法律關系,因此行政處罰由特定人承擔、不可轉嫁,否則就脫離了處罰真正目的。目前,法律也沒有規定行政處罰的追償權。行政處罰不可轉嫁,但在沒有實質違法的情況下,處罰的罰款是可以追償的。

可獲賠償?《行政處罰法》第六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本案中,行政機關違法在先,既缺少自己監管作為,又缺失報告後的管理作為,沒有及時處罰和糾正上游企業,給當事人造成了處理成本、系統癱瘓、受到懲罰和信用名譽的損害。

怎麼追責?本案中,上游企業雖未被處罰,但污水處理廠是因其違法被處罰,有理由由其民事賠償責任。《水污染防治法》第九十六條規定,因水污染受到損害的當事人,如城鎮污水處理廠,有權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賠償損失;水污染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排污方承擔賠償責任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如何界定?本案的《特許經營協議》就是污水處理企業與進水企業之間的合同。「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損失強調的是與違約的因果關系,並不排除將行政處罰導致的利益納入損失的范圍,相對人受到行政處罰,應當可以作為違約損失向違約方追償。

可代為治理嗎?以《水污染防治法》為例,第八十五條、第八十八條分別從污水治理、污泥處置、船舶水污染、事故水污染方面規定,逾期、未按要求或者不具備能力採取治理措施的,監管部門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為治理,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污水處理廠處理其他企業產生的污水,雖不是代為治理,但其具有一致性:上游企業怠於處理,下游集中處理且要收取費用。

本案當事人污水處理廠在處理能力范圍內履行了污水處理義務,出水濃度超標非自身原因造成。真實違法對象是超標進水企業及其他單位。處罰責任不能轉移,但不應由污水處理廠全部承擔,罰款追償具有實質基礎法律規定依據。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本案被處罰者追償的權利,取決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即污水處理廠在行為上有無實質違法。有證據證明積極履行義務的,被處罰的罰款可以追償。否則,既違背公序良俗精神追求,也與上述法律規定要求不符,難以起到以法律法規規范教育公民遵紀守法的目的。本案當事人能且必須追償。

作者單位:河南省靈寶市生態環境局

■案情介紹

最近,河南省焦作生態環境局擬對孟州城市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行政處罰罰款4880萬元,這家公司不服,向河南省生態環境廳提起行政復議,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孟州市城市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是該市第二污水處理廠,負責處理其產業聚集區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出水一級A標准。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該公司存在廢水超標排放、污泥處置不當、不配合環保檢查和運行經費保障不到位等問題,幾乎每年都受到1-2次處罰。

2月13日,采樣監測發現,該公司總排口總磷(TP)1.42mg/L、總氮(TN)23.4mg/L,超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表1規定一級A標准(TP≦0.5mg/L,TN≦15mg/L)。4月3日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罰款80萬元。

3月25日,復查發現:總排口總磷2.37mg/L、總氮25.2mg/L,隨即責令改正,實施按日連續處罰。4月28日,再次復查:正在運營,總排口氨氮23.8mg/L、總磷2.68mg/L、總氮30.5mg/L,濃度更高且新增一超標污染物,再次實施按日連續處罰。第一次計27日,罰款2160萬元;第二次計34日,罰款計2720萬元,總計罰款4880萬元。

■不服理由

1.該公司陳述,出水超標系進水水量超負荷、水質超標准所致,各指標均超出設計負荷,導致系統癱瘓。

2.該公司申辯,受到進水沖擊時,堅持正常運轉,並連續向孟州市產業集聚區管委會及孟州市生態環境局匯報水量、水質及影響情況,但未有明顯改觀。

3.該公司抗辯,其與上游進水企業簽訂的《孟州市產業集聚區污水處理項目特許經營協議》「水質不合格的處理」明確:「運營期間,遇以下進水水質不符合標準的原因導致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時,經公司盡力採取措施,造成出水水質仍不達標;乙方不承擔責任,且不影響乙方按照協議約定收取污水處理服務費。」

閱讀全文

與焦作污水治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廠缺氧ph值是多少 瀏覽:437
廢水中廢水量怎麼檢測 瀏覽:878
如何提取廢水中的苯酚 瀏覽:680
污水處理預曝氣調節池 瀏覽:247
污水處理行業稅率 瀏覽:709
水垢分散劑配方 瀏覽:499
蒸餾法測乙醇加水為什麼 瀏覽:779
凈水器為什麼要用飲水機燒水 瀏覽:295
大魚缸水垢怎麼清理 瀏覽:703
有樹脂腔的中葯 瀏覽:696
什麼情況下原生質層相當於半透膜 瀏覽:815
跑步軌跡過濾演算法 瀏覽:572
學生用飲水機用什麼消毒 瀏覽:83
水處理工業臭氧機 瀏覽:289
過濾嘴掉色怎麼回事 瀏覽:800
碟管式反滲透DTRO膜原理 瀏覽:799
不用換濾芯的水凈化器怎麼用 瀏覽:184
重慶廢水處理 瀏覽:745
凈水器orp標準是多少 瀏覽:436
小米空氣凈化器不能開機怎麼辦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