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有有關染整的論文啊,能給我發一份嗎這是我們選修讓寫的,謝謝了!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ShanghaiTex染整技術熱點——高效 節能 低耗 環保
楊朝煜
7月5~8日在上海召開的ShanghaiTex 2006展會上,高效、節能、低耗、少污染已開始成為染整業內人士關注熱點。本文從染整關鍵流程,探討該熱點趨勢下ShanghaiTex 2006展出的的最新技術進步。
棉紡投資居紡織之首 協會發出預警
浙江化纖業民企挺進石化業上游
南非本月底對中國31類紡品設限
中國紡織行業按照科學發展需要,「十一五」期間預期主要的約束性指標包括:單位工業增加值纖維使用量同比降低20%;單位GDP耗水減少36%;噸纖維耗水量比2005年下降20%;單位GDP能耗下降28%;噸纖維耗電量比2005年下降10%;單位增加值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2%。
這些指標與印染行業息息相關,因為印染污水排放量占紡織工業排放總量的80%之多。印染行業在「十一五」期間的任務極其艱巨,需要染化料、機械和工藝新技術共同進步。於7月5~8日在上海召開的ShanghaiTex 2006展會上,高效、節能、低耗、少污染已開始成為染整業展示的熱點。
水洗機
在染整加工過程中,熱水洗滌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蒸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最多的工序。
平洗機逆流漂洗廢水技術是熱點之一,其漂洗溫度高達85℃以上,蘊含可觀的熱能價值,每處理回收1噸這種水,可節約的費用及實現的效益超過10元人民幣。經測算,1台平洗機1天的熱水回用價值達2000餘元人民幣。
現在中國每年排放大量高溫印染廢水,既污染了環境,又流失了巨大的熱能,如果全國10萬台平洗機和溢流染色機排放的廢水都採用此技術處理,一年節約水費及能耗費可達數十億元人民幣。
平洗機廢水處理後回用可以節能、降耗、減少污染,它採用四種方法達到這一目標:武漢科技學院開發的「無極紫外光催化氧化」技術,該技術是國家863重大專項新型高效物化組合的最高研究成果;在平洗時添加提高效率的助劑;製造平洗機時,開發應用高效水洗技術;開發應用熱能回收技術。其中,後兩種技術在ShanghaiTex 2006展中都有展示。
美國杜布德(Tube-Tex)在展會中介紹了水洗機的熱回收裝置,該水洗機用水量每分鍾為400升,溫度85℃以上,這時蒸汽的費用將顯得非常重要。該公司的被動式熱回收裝置能夠回收在廢水中流失的大量熱能,而且不需要額外的操作成本,可以提供6種不同型號的裝置來適應各種實際需要。
浙江印染新開發成功的兩台擁有技術專利的高效水洗機,展示了國內印染機械製造者對清潔生產的重視。該公司在過去開發成功的振盪水洗機基礎上,又開發出齒形導輥加回形穿布路線的水洗機和下排齒形導輥加上排輕型軋輥的水洗機,加強了洗滌效果,進一步提高了節能降耗的水平。同時,在新的水洗機上增加了廢水熱能回收裝置,進一步降低了蒸汽能源消耗。
低給液機
瑞士威可(Weko)的低給液系統已得到國內染整企業的普遍認可,其節能、低耗、環保特性使之得到大量的應用,並將繼續擴大應用領域。該系統有給水和給液(水溶性化學溶液)兩種機型,可以在各種需要低給液的染整機台前(或後)安裝使用。
威可噴盤式給液系統。
如在拉幅定型機前安裝一台低給液機,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取代浸軋機和烘燥機。一般織物在進拉幅定型機前需要浸軋水或化學溶液,軋余率為75%左右,然後烘去一定的水份,在含潮20%左右進行拉幅定型。低給液機可以按照需要,在1~40%的含水范圍內設定織物的給液率,而且重演性好、左中右以及前後均勻一致。
由於低給液時,被霧化成30~70微米的水或溶液粒子以每分鍾1500米的速度噴向織物,因此滲透性極好。噴到織物上的水或溶液被織物吸附,未噴到織物上的,由於未與織物接觸,可以循環使用,減少了物耗和環境污染。
真空吸水機
上海寬達介紹了EVAC真空吸水機。在染整加工中,被浸濕的織物上含有的水份可分為結合水和游離水兩種,EVAC真空吸水機將通過吸水口的織物上的游離水完全吸取,當用於疏水性纖維及其混紡織物的濕整理時,效果尤為顯著,疏水性纖維可將浸濕後織物上的含水率降到18%。
EVAC真空吸水機結構圖。
該系統採用了UHMW高聚體材料製成的吸水口,具有摩擦力小、耐腐蝕、防堵塞的特性;採用了迴旋式設計的分離器,使吸入的水份和雜物從氣流中分離出來,易於清潔,避免真空泵堵塞;真空度可根據不同織物進行設定,重演性好。
當用於水洗機時,能將織物上的水與水槽中的水充分交換,大大提高了水洗效果。當用於烘乾機或拉幅定型機時,可部分取代傳統的軋車,由於真空吸水後含水率很低,就能大大提高烘燥、拉幅定型效率而節約能源。當進行功能性整理時,可使整理劑滲入纖維內部,對不希望重力壓軋織物的整理效果尤其優良。
拉幅定型機
當拉幅定型機處理滌綸及其混紡織物時,箱體內的溫度可高達180~220℃,是染整加工中的重點節電、節能環節。本屆展會上圍繞節電、節能展示了多種新成果。
溫濕度測量與控制
准確的溫濕度測量是節電節能工作的基礎。寬達展示了先進的EMC系統,該系統是一個組合式工作平台,由三個模塊組成。
RMS模塊,即濕度測量和控制系統,主要用於棉、麻、絲、人纖及其混紡織物,在進行拉幅定型、烘乾、預縮時,通過檢測織物的含水率來控制機台速度和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該系統可以自動控制漿紗機、漿染機的生產車速。
AML模塊,即廢氣濕度控制系統。該系統在染整行業主要用於測量拉幅定型機和焙烘機的高溫廢氣中含濕量和控制高溫廢氣排放,如排放的高溫廢氣含潮率過低,則表示能源被浪費,通過測量與控制使拉幅定型和焙烘過程處於最經濟的運行狀態,一般使用該系統可以節約20%的熱能。
OMT模塊,即織物溫度測量和控制系統。該系統主要用於化纖及其混紡織物在高溫定型和焙烘時,直接測量箱體內織物的實際溫度,從而自動控制加工車速,使加工過程處於最佳的質量、最大的產量、最少的能耗。
EMC系統由一台6.5英寸觸摸式屏幕、一台電腦主機工作箱、三個模塊介面和一組測速發電機組成,可以單獨配一個模塊,也可以同時配三個模塊。
其它節能措施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立信門富士(Monforts Fong's)的拉幅定型機在節能方面採取的系列措施,如所有織物傳送均由變頻控制的全密封式三相交流電動機驅動;烘箱採用150毫米厚的高密度絕緣材料製成隔熱門,使烘箱熱輻射量處於低水平;在烘箱的連接和開口處均設有密封;織物進出口處均設有氣流屏蔽裝置;在出布口裝有殘余濕度測量和控制裝置,使烘燥效果數字化顯示。
浙江印染展示了拉幅定型機廢氣熱能回收技術,已用於生產實際。
有機溶劑回收機
在紡織品、人造革等產品後整理高溫焙烘定型時,根據不同需要添加各種有機溶劑,以改善紡織品和人造革的功能特性。這些有機溶劑在高溫條件下,會隨著熱空氣散布到機器內或排放到機器外,嚴重地污染機器和環境。
ECO-6-12T。
台灣頂麒工業在展會上提供了有機溶劑回收機,據稱該裝置對有機溶劑回收率為97%,回收的有機溶劑純度為99%,廢氣消除率為98%。
染色機
此次展會展示的染色機約100多台,有高溫染色機、常壓染色機、噴射染色機、軋染機等機種,其技術代表產品有立信的ECO系列染色機和Allwin筒子紗染色機、德國特恩(Then)的氣流染色機。
Allwin筒子紗染色機。
ECO系列高溫染色機結合了必要的自動化控制裝置、精密儀器、先進的控制軟體,採用了成熟的液體分離和快速循環技術,縮短了全程工藝耗時,採用了低浴比技術,每公斤織物的總耗水量(淺色)低至38公斤。
Allwin筒子紗染色機採用了新的雙重循環式熱交換器,在相似的操作環境下,比傳統的筒子紗染色機快30%達到目的溫度;採用了新的專利REV水泵,流量高於傳統水泵,用馬達推動水泵的功率亦相對減少;採用了新的水流換向裝置和智能勻染控制,避免了只靠由里至外的單向染液運行而導致的染色不勻;在染色過程中採用了快速邏輯溫控技術,這些技術的進步使染色質量得到保證,並降低了能耗、水耗和廢水排放。
② 哪個城市工業廢水排放情況最差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13日公布了2003年最佳環境城市和最差環境城市的排行榜。
一份年度重點城市環境報告顯示,環境質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珠海、湛江、桂林、北海;污染控制最好的城市是南通、連雲港、沈陽、蘇州、福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城市是大連、煙台、深圳、珠海、海口。
而空氣污染最重的10個城市是臨汾、陽泉、大同、石嘴山、三門峽、金昌、石家莊、咸陽、株洲、洛陽。
中國目前共有668個城市,容納36.1%的人口,貢獻70%的國內生產總值和80%的稅收。此次發布的環境報告包括了省會城市、直轄市、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城市以及風景名勝城市等47個重點城市。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47個重點城市的2003年的工業污染物單位增加值排放強度比2002年均有下降,而且污染增長速度小於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在13日的發布會上說。
城市污染主要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報告顯示,與2002年相比,2003年,47個重點城市的空氣污染(包括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略有下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危險廢物集中處理率分別提高了10.68個百分點、1.78個百分點和12.06個百分點;環境雜訊和交通干線雜訊年均值略有下降。
此外,綠化覆蓋率提高0.68個百分點,平均環保投資額增長0.14個百分點,達到GDP的2.43%。
汪紀戎說,盡管總體環境情況穩中有升,一些城市的空氣污染仍然很嚴重。此外,由於機動車數量激增,北京、哈爾濱、南京、廣州、西安、銀川等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濃度上升明顯。
另外,部分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薄弱。2003年,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長春、哈爾濱、武漢、湛江、北海、重慶和拉薩;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的城市包括哈爾濱、烏魯木齊和貴陽。
中國自1989年起開始實施一套包括城市環境質量、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體系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體系。除了47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還有561個城市參與考核,參與數量佔全國城市總數的91%。
③ 一個浪費水資源的數據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採用傳統的漫灌方式。
上游寧蒙灌區畝均用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水灌區高幾倍到十幾倍;即便是飽受斷流之苦的河南、山東兩省引黃灌區也是有水時大水漫灌,無水時望河興嘆。全國農業用水利用率,目前一般在0.3至0.4,生產單位糧食用水是發達國家的2至2.5倍。
工業用水也存在著嚴重浪費的現象。據統計,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0.3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0.75,單位GDP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15至100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國水環境也在不斷惡化。全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
(3)單位gdp工業廢水產生量前十擴展閱讀:
水利部門近年來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其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
全國從南到北7大江河都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目前全國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有7億人在飲用大腸桿菌含量超標的水,1.7億人飲用被有機物污染的水,3億城市居民正面臨水污染這一世界性問題。
參考資料:我國水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 - 上海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④ 國家經濟方面
近些年,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1能源消耗過大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9%的高速度增長,但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雖實現了產量的增長,但卻以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為代價,不但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且也無益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2006年我國以佔世界總量15%能耗、30%鋼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僅產出了佔全球產值總量的5.5%的國內生產總值①。在過去的20年,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平均為0.5,「十五」期間卻超過1.0。我國「十五」計劃預測,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萬噸降到2005年的1796萬噸,結果反而增長了27%,達到了2549萬噸②。從我國與西方7個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的比較來看(表3一1),G一7國家平均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n.7*1O(6)焦,而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69*10(6)焦,是西方7個發達國家平均的5.9倍,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這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③.1.2環境污染嚴重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把環境污染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續了西方國家發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發展經濟,後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工業排放廢氣、廢渣、廢水污染環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我國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業經濟發展,大量消耗資源,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劇增,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環境.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多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根據中國科學院2003年的估計,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佔GDP的巧%。①目前,我國關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財政政策出台滯後,公共財政政策對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不夠。如:涉及環境保護的稅種太少,目前只有資源稅和所得稅涉及到環保問題,其他主體稅種對綜合利用「三廢」生產的項目沒有優惠政策,這樣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於環保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保方面的作用;對排放污染項目缺乏制約作用,有些稅種對環保項目本身免稅,卻對排污項目沒有限製作用,同時,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無污染的產品和清潔生產,又沒有享受到優惠的稅收政策;就現有涉及環保的資源稅來說,稅率過低,各檔之間的差距過小,征稅范圍狹窄,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顯的調節作用,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極不相稱,由於資源稅收入大部分歸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又因為是對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鹽等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益征稅,往往起到了鼓勵地方對資源過度開發的作用,反而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1.3投資消費關系不協調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特別是靠高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長期不足。據統計,從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5%左右,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②。但我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消費率)卻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費率是80.1%(2002年),我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①。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大大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投資所佔比重卻過高,分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見表3一2)。從世界上一些經濟發達、開放度高的國家來看,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幾個大國,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費,如美國是國際上進出口第一大國,但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排在國內消費之後。高投資低消費的後果是投資效率低下,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居民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最終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4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比重低。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自2004年以來,我國鋼鐵、水泥和電解鋁3個行業的投資增長過快,不僅引發了這些產品的輪番上漲,加大了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還使得產業結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由於市場供需矛盾,導致鋼材價格上漲,致使鋼鐵產業盲目擴張,這樣的生產規模勢必造成高投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效益低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但從國際上看,我國第一、二產業尤其是物質資本密集的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高,而人力資本相對密集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低: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顯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見表3一3).從三大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2003年以來,我國的GDP增長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都在0.8個百分點以下,第二產業在5.3個百分點以上,第三產業在4個百分點左右。第一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過高20世紀8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同時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外資,主要發展加工產業。90年代後期,中國更成為發達國家與地區加工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從而急劇擴展為世界的「加工車間」。第二產業的急劇拓展成為80年代以來促進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急劇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也給社會帶來了諸如資源的極度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農業的相對落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等一些後遺症。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服務業佔GDP比重較小,還不到40%,國際上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產業間的不協調,已經到了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影響到第二產業本身持續發展的地步.從第一、二、三次產業的就業比例(各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看,2007年為40.8:26.8:32.4。與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大幅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顯著上升了20.2個百分點。但是,我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比例與其就業結構嚴重不相稱:第一產業增加值僅佔GDP的11%,卻集中了40%多的就業人數;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近一半,卻只吸納了l/4多的就業人數;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與其就業比重雖然基本相稱,但同國際相比較,其就業比重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許多發展中國家低得多(見3一4)。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充分就業這丫最大民生問題的主要途徑.1.5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沿海的東部地區,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都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區域之間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產業結構類同、無序競爭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據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5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分別比2004年擴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時,各地區內部的「城鄉收入差」比上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已經十分明顯。我國甚至被國際上稱為不平等發展最快的國家,改革已經不能夠普遍提高各群體的「收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有對中國的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的描述。據國家統計局披露,內地最富裕的10%人口佔有了全國財富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僅為1.4%;銀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戶手裡。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數人手裡。①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大量居民屬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是我國GDP中居民消費所佔比重過低的根源。這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等稅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直接相關。如: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沒有綜合考慮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計、健康狀況和教育支出等實際負擔,稅負分配不公.1.6人力資本資源醫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們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體力量。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勞動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為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國對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偏低,嚴重影響了科技水平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制約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例如:從教育事業看,2007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國僅為1.32%。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前後實現「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同樣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印度,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我國(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經達到了該目標,並雄心勃勃地向OECD國家平均為5%的目標努力。②因此,盡管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在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高於財政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但由於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太低,這必然會制約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國勞動力人口眾多,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率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生可以提高生產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學生可以提高300%.因此,我國人力資本資源是比較匾乏的,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1.7自主創新能力低下與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現象嚴重,自主知識產權與主要工業化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並會造成國家創新地位下滑。據央視報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國「全球競爭力」的排名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為第46位①.造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稅收政策在促進自主創新的應有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國現行激勵自主創新稅收體系不健全,稅收政策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性,稅收優惠受益不均。如:在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的科技發展領域缺乏傾向性,在如何協調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革傳統技術等方面目標不清晰;現行優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讓者受益較多,而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獲益較少。我國對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事後優惠為主,缺乏事前的鼓勵和支持。如:我國現行的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激勵的重點在產業鏈的下游,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規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缺少了對產業鏈上游的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缺乏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相關稅收政策。在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著資金風險,而由於技術創新活動自身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和收益的不穩定性,一般難以得到商業銀行的支持,而僅僅利用政府的直接財政支出來資助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國具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高科技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個人,在技術創新的起步階段,都面臨著籌資難、利潤低的困難,而我國目前缺乏相關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稅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創新方面受到影響。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中,對於高科技人才的收入並沒有明確的個人所得稅優惠,尤其是對高科技人才的創新發明所獲收入缺乏相應的稅收激勵,對高科技人才的技術入股、股票期權的個人所得稅徵收等問題也沒有得力的稅收措施。這些問題的存在既不利於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1.8企業海外投資困難國際投資有利於全球資本、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對外投資問題,部分企業也有對外投資的積極性。但是,由於受到諸因素的限制,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方面困難重重,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8.1海外投資法規與政策落後我國涉外投資法律體系和結構不盡合理,現行涉外投資立法僅限於有關吸引外商來華投資方面,而有關企業海外投資方面的立法工作幾乎一片空白。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外投資企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海外投資處於企業自我發展狀態.境外投資的政策依據主要是《海外投資項目審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內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內容要求而制定,政府並未制定《境外投資管理法》.上述《要求》僅僅涉及國有及集體所有制的企業,沒有規定民營、「三資」企業的海外投資審批程序.1.8.2.境外投資手續煩瑣國家有關部門對境外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的初衷是試圖從嚴把關,為對外投資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後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參與審批的政府部門層次太多,范圍太廣,環節太多,加上各部門把握的尺度不同,為企業進行項目申請帶來許多困難。這不僅挫傷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而且也會延誤商機.1.8.3外匯管制的制約我國迄今沒有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化,對境外投資所需外匯的匯出管制嚴格。盡管中央已經定下了促進海外投資的總體方針,但具體的外匯管理措施還沒有相應改變。這對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過嚴,阻礙了境外投資的發展:利潤匯回保證金管理,對企業資金周轉不利;現行《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法》提高了企業的用匯成本,加大;海外中資企業融資的難度.1.8.4境外投資缺乏資金支持目前,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適應海外投資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海外企業獲得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能採用的融資方式不夠靈活,對國際商業融資的控制,阻礙了企業利用國際資金市場;對租賃業務認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賃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賃立法,影響了企業依靠租賃業務增強資金實力並向海外擴展;投資咨詢業發展滯後.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我國在對境外投資保護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學機制,利益比較和風險評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體系,甚至連承擔海外投資擔保的合適機構也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和阻礙.1.8.6信息服務欠缺,境外投資信息不暢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企業服務網路,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資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通常要求企業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由於由於我國企業實力薄弱,難以獨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國際市場信息,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建立涵蓋廣泛市場空間的境外投資服務網路,為國內企業投資提供從考察、調研、注冊到公場所、經營、稅務、法律、會計等全面的咨詢服務.1.8.7對企業海外投資保護力度不夠進入海外市場投資,若遇到東道國經濟政策、政治形式、國際收支和匯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風險,可能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因此發達國家對境外企業和境外投資行為都有比較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而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不夠,至今還沒有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保險.1.8.8企業境外投資實力不足與國內經營相比,企業開展海外經營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較強的實力。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實力比較薄弱,中小企業尤其突出。從海外投資項目規模來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平均投資規模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為260萬美元,而我國非貿易性企業平均投資額僅為120萬美元。①1.8.9缺乏跨國經營人才成功的跨國企業離不開優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跨國經營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人才匾乏的問題己經顯現,國際性、復合型經營人才更是奇缺,這使得我國企業外派人員素質不高。同時,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力薄弱對人力資源的挖掘和培養也產生了制約作用.1.8.10缺乏稅收支持我國對企業「走出去」缺乏系統的稅收促進法律體系。國際上通用的做法是以低稅或免稅方式,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進行資源性開發。近些年,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開始實施稅收優惠,但優惠政策很少而且零散,原則性規定多,能真正落實到企業的很少,扶持政策范圍有限。另外,現行的對外投資所得稅政策是一種無投資導向性的無差異政策,對特定項目也沒有給予稅收優惠傾斜,結果導致對外投資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目前我國在稅收政策上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既沒有體現在投資產業上的區別,也沒有體現在投資地區、投資形式上的政策導向。對特定項目和產業對外投資的稅收優惠幾乎空白,體現不出產業發展導向,也不利於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從稅收支持形式看,主要是減稅或免稅,形式比較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