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平羅污水廠

平羅污水廠

發布時間:2024-12-10 16:31:30

Ⅰ 平羅縣的經濟

2010年GDP為221.98億,總灌溉面積82.57萬畝,種植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脫水蔬菜、枸杞等。有區屬前進農場、明水湖農場,縣屬農牧場、園藝場、繁殖場、苗木場。農民人均純收入6186元。交通、通訊、金融、轎察保險業、旅遊業發展迅速。 羅縣糧食產量大,是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小麥、水稻、玉米種植面積為23.1萬畝、13.8萬畝和36.6萬畝,產量分別達到6.64萬噸、5.91萬噸、17.24萬噸;蔬菜質量、品質上乘,種植面積達24萬畝;養殖規模較大,牛、羊、豬、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5.27萬頭、162.3萬只、25.83萬頭、454萬只。
枸杞產業:寧夏枸杞被確定為國家地理產品保護。由於獨厚的氣候、地理環境、黃河水質,孕育了寧夏平羅「杞娃枸杞」。果實中含有甜素鹼胡高、胡蘿卜素、核黃素、硫胺素、VC、煙酸、抗壞血素、鈣、鐵、磷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祛風、明目之功效。全縣已累計發展優質枸杞面積5.5萬畝,年產枸杞乾果6500噸,產值8500萬元以上。
生態水產業:平羅縣發展人工池塘養殖,養殖面積達到10.26萬畝,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500噸,養殖品種達到二十多個。
清真肉羊產業:平羅縣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西北肉羊優勢產區,是寧夏引黃灌區優質肉羊雜交改良示範區。培育規模養殖戶183個,萬只羊場32座,肉羊雜交改良點160個,肉羊繁育中心1個。成立平羅縣金福來羊產業協會。全縣羊只飼養量達到201.9萬只。肉羊產業是支撐平羅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 農產品加工:依託優質糧食和清真肉羊、蔬菜、水產、制種、枸杞 「一優五特」產業,平羅成為寧夏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
精細化工產業集群: 以大地、興平、新安、大生等企業為依託。已基本形成大地化工大爐型、全密閉、低耗能、達標排放的電石循環經濟產業新格局。產品有電石、石灰氮、雙氰胺、農葯、生物柴油、PVA等,電石產量佔全區總量70%,農葯原葯產量居西北第一,雙氰胺產量佔全國50%以上,是寧夏最大的電石、農葯和雙氰胺、生物柴油生產基地。
煤化工:主要產品有:蘭炭、焦炭、甲醇、合成氨、煤焦油等,其中蘭炭、煤焦油、蘭炭尾氣量大質優,是發展煤化工的優質原料。發展煤基甲醇、二甲醚、煤制化肥、煤基烯烴、醋酸乙烯等煤化工產品。
裝備製造產業:青年汽車、君功礦用自卸車、君德特種車、科行環保設備、興鑫泉環保設備、南方環保設備、華儀風電設備、天潤新能源設備、銀晨太陽能設備、三林電機、立源變壓器、玉隆鑄造項目等落戶平羅,發展汽車裝備和節能環保設備製造為主的裝備製造業。發展礦用自卸車、全路面汽車起重機、消防車、強力吸塵車、裝卸車、挖掘機、礦熱爐成套設備、環保設備、煤化工生產設備等設備製造業,大型化工防爆特種變壓器、整流器、電感器、發動機、壓縮機等電器裝備及器材製造業和無縫鋼管、焊管及法蘭、閥門、彎頭等金屬製品業。 截止到2010年平羅縣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6個,病床610張,衛生技術人員788人;村衛生室156個。縣醫院、中醫院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標准,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婦幼保健所達到了一級甲等站(所)標准;13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建設房屋、設備,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了救護車。全縣156個村衛生室達到了「十統一」標准化建設標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縣所有鄉鎮村隊,2008年參合人數達到20.7萬人,參合率達94%。
平羅縣綜合改革農村衛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健康工作。獲得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全區農村衛生建設先進縣、全國綜合醫院中醫模範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重點業務工作被自治區衛生廳授予全區衛生監督執法先進單位、結核病防治先進單位、孕產婦系統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7年全市衛生工作褲帆尺目標考核獲得第一名;全縣年終目標考核中,連續二年獲得重點專項工作優勝獎、重點業務工作二等獎、對外經濟合作功臣集體銀杯獎、引資功臣集體銀杯獎,衛生局黨委榮獲「五個好」黨委稱號。 截止到2010年平羅縣體育服務中心有專業技術人員10人,其中高級教練1人,中級教練3人,其他人員6人。
平羅縣擁有各類標准體育場地592個,有 13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承擔自治區重點訓練項目4個(田徑、自行車、舉重、摔跤)。有一個佔地面積150畝的體育公園,園內建有標准體育場、乒乓球場、門球場、健身廣場、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06年,平羅縣在西區規劃建設佔地面積14484平方米的體育健身中心,體育健身中心土建工程、外裝工程已基本結束。平羅縣先後獲「全國田徑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業余體育訓練先進集體」及「自治區體育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截止到2010年,平羅縣共有中小學85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制學校14所,小學63所,公辦幼兒園3所,民辦幼兒園7所。中小學在校學生39489名,在園幼兒3348名,在職教職工2918名,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歷的13人,本科學歷1328人,專科學歷1136人,中專學歷394人。
全縣學校佔地面積212.7萬平方米,生均佔地6.56平方米;學校總建築面積28.9萬平方米,其中樓房面積9.9萬平方米,平房面積19萬平方米。全縣設有職業教育中心一所(整合了農業廣播學校、農機學校、衛生學校、通源駕校、電大工作站),各類培訓中心3個,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3所,村級分校136所。全縣基本形成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農科教相結合的教育網路體系。1998年6月,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普九」驗收;1999年12月,被評為全國「兩基」先進縣;2001年率先在全區通過「兩基」復驗;2003年12月,平羅縣推進「兩基」工作,實施素質教育通過了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的評估驗收;2008年6月,平羅縣通過「兩基」國檢;2008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認定平羅縣教育強縣工作高標准通過驗收,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為優秀。 縣城公共交通體系健全,供熱、供排水功能完善。
供電,大武口電廠、石嘴山電廠距縣城分別有20公里和40公里,總裝機容量312萬千瓦,發電量200億千瓦時,縣內共有220千伏變電所4座,110千伏變電所8座,35千伏變電所11座。
供水,黃河徑流縣境45.3公里,年平均流量185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總量3.2億立方米以及賀蘭山泉水,可利用量1.1億立方米,日綜合生產能力7.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1.5萬立方米,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優質水資源。
平羅縣為寧北地區的交通樞紐,109國道、京藏高速公路、301省道、包蘭鐵路掠城而過,北通石嘴山,南達首府銀川,東通陶樂,西抵西大灘、沙湖,對外交通便捷。
平羅縣城新區建設是按照「大空間、低密度、大綠地、寬馬路、現代化、和諧性」的規劃理念,自2006年啟動實施以來,累計完成投資13.2億元,城市面積由6.9平方公里擴大到13.4平方公里,城區面積擴大了一倍。總建築面積達20.8萬平方米;廣場面積11.6萬平方米;實施了城市生態植物園和道路綠化工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10.6平方米;新建道路25.52公里;新區廣場、污水提升泵站、新區電網、景觀水系和唐徠渠縣城段整治等基礎設施初具規模;開發建設了金水湖畔、恆產家和春天、星海花園、祥雲都市花園、金順花園、明月新村等住宅小區。現代化園林城市和基礎服務設施功能完善。

Ⅱ 石嘴山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石嘴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臨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後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

石嘴山市因黃河兩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風光優美。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號稱「塞上煤城」,因生產無煙煤而聞名。

(2)平羅污水廠擴展閱讀:

石嘴山的來歷

石嘴山還有一個名字叫「獅嘴山」,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是根據石嘴山地形的生動演繹。關於石嘴子的歷史記載可見清雍正元年(1723年)之史料,當時清政府決定「移市口於石嘴」,以便利蒙漢之間的互市交易。

雍正四年(1726年)前後,隨著惠農渠的開鑿和民族貿易的日益發展以及「市口」的設置,石嘴山一帶人口漸增,形成聚落,山名便被借用為地名而沿襲至今。

1960年3月,石嘴山市成立,1972年2月,設立銀北地區,市和地區駐扎石嘴山。1975年11月,撤銷銀北地區,市機關遷大武口,「石嘴山」的地名也同時隨市治而遷。

石嘴山的「嘴」字,在一段時間內並不規范,很多人記憶里有「石咀山」的寫法。明、清兩代史籍均作「嘴」,《民國朔方道志》中始見「嘴」「咀」並用。解放後國務院公布的三批漢字簡化方案也未將「嘴」字簡化。

1959年,在寧夏為設置石嘴山市給國務院的報告中使用了「石咀山」這一不規范的寫法,1960年國務院在設市決定中沿用「石咀山」為市名,所以曾一度在報刊文件等中有「石嘴山」「石咀山」並用的現象。

直到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員會根據市名形成的歷史淵源,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名委員會同意,將「石嘴山」正式定為市名的規范化寫法。

Ⅲ 農村生活的污水怎麼處理

廣東巨能環保工告訴你生活污水處理的難題不但是在城市地區,在農村一樣存有生活污水處理的難題。我們知道城市污水基本上一定會做特意的處理,那樣鄉村的污水處理狀況是怎樣的呢?文中筆者就基本給大夥兒解讀下鄉村污水處理狀況,除此之外筆者以為鄉村污水處理應當挑選適合的方法。
鄉村污水處理狀況,鄉村污水都歷經處理了嗎
現如今伴隨著新農村規劃的進行,廁所改造與生活污水處理盡管擁有很顯著的改變,但還遠遠地達不上所有鄉村涵蓋的水平。且伴隨著農葯化肥的大批量應用,村民也缺乏了應用傳統式肥料及污水灌溉農作物種植的驅動力。在也並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和廁所改造的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室外排出的現象可以說是經常可以看到。
大體上看鄉村裡邊這種生活的污水全是隨便排出進入了周邊的土壤層及雜草叢,等候著自然環境的處理,也並沒有獲得非常好的處理,並且也並沒有獲得非常好地使用。而在一些展不錯的鄉村,則選用農村沼氣池處理,變廢為寶。
鄉村污水處理應當挑選適合的方法
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的處理關鍵技術多種形式、加工工藝完善,但僅有因時制宜的污水處理關鍵技術才可以真真正正做到操控鄉村水污染的意義。現階段已有一些成本低、易監管的關鍵技術,比如使用園林地慢速度滲濾系統處理鄉村生活污水處理,處理經營規模14.7立方米/天,建設成本僅為3.6萬元,並可保持較低的運轉花費;選用三段式組成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處理,運轉和維護費相對性傳統式的分散處理工藝可減少2/3;選用人工生態浮床處理鄉村污水,對總氮、總磷有不錯的除去實際效果,運轉維護保養技術要求低。這種關鍵技術適用人口規模較大、布置密切、污水能集中處理的地域,在污水不容易集中化收集處理的地域要選用靈活的分散處理關鍵技術,比如選用蒸發罐關鍵技術處理居民生活污水處理中的「黑水」部分,基本上不必常常維護保養,而「灰水」則接入庭院式小型濕地。
除此之外還可依據不一樣的出水水質規定挑選處理工藝,出水排進封閉水體時,應將氮、磷等營養元素看作關鍵操控指標值,可挑選新式階梯性人工濕地、塔式蚯蚓生物濾池、接觸氧化法等脫氮除磷效果明顯的污水處理關鍵技術,出水排進放水體時,則可適度減少氮、磷的排出規定,可選用漂浮植物塘等加工工藝。在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加工工藝挑選方面,不但要考慮處理實際效果、花費,還需要考慮加工工藝的適用性及其關鍵技術的工程建設是不是存在的問題,僅有那樣才可以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可以做到正常的整治實際效果和使用年限。

Ⅳ 誰去過寧夏的石嘴山,對那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北部,東臨黃河、西倚賀蘭山,是一座崛起於山水之間的新興工業城市。成立於1960年, 轄大武口、惠農二個城市區和平羅縣。有漢、回、蒙、藏等26個民族,全市總人口為73萬,總面積為4454平方公里,是寧夏第二大城市。近年來,在石嘴山市黨政領導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建成山青水秀,道路寬暢,市容整潔,建築風格獨特的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依城,綠色環城的生態城市和精品城市 ,城市林木覆蓋率達29%,人均公共綠地9平方米。現在的石嘴山堪稱為既充分體現自然人文內涵,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山水園林化城市」。 石嘴山是一個發展中的旅遊城市。兼備江南秀麗和大漠的粗獷豪放於一體的沙湖,是國家AAAA級景區;正在開發建設中的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是融生態觀光、宗教朝聖、軍事體驗、極限運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還有金戈鐵馬的兵溝古戰場、神秘的賀蘭山岩畫、奇特的古生物化石、古老的長城遺址、一望無際的馬蘭花大草原、神奇大漠草原風情等,正逐步成為寧夏乃至西北的旅遊熱線。 石嘴山市具有三大資源優勢 。 一是煤炭資源儲量大。探明儲量為23.61億噸。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特點,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二是土地資源豐富。現有耕地11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4.05畝,居寧夏灌區首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12萬畝,人均3.94畝,農業開發潛力極大。三是旅遊資源獨特。兼備江南秀麗的水上景觀和塞外豪放的沙漠風景於一體的沙湖,是全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還有正在開發建設的大武口森林公園、大武口三湖水上公園以及北武當廟、平羅玉皇閣、賀蘭山岩畫、古長城遺址、陶樂兵溝漢墓等,逐步成為寧夏乃至西北的旅遊熱線。 石嘴山市有比較好的工業基礎 。 石嘴山市建市以來,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8億元,財政收入3.7億元。一是經過40年發展,全市 初步建起了電力、機械製造、冶金、陶瓷、化工、建材等門類 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二是大中型企業比較集中。市內集中了太西集團、亘元集團、西北奔牛集團、 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寧夏恆力集團公司、寧夏民族化工集團公司、大榮化工冶金有限公司、大武口發電廠、石嘴山發電廠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三是有一批好的主導產品。原煤、焦炭、煤礦機械、金屬鎂在自治區占較大比重;石灰氮、雙氰胺產量和質量居亞洲首位;鉭粉、鉭絲生產能力和產量居世界前三位。四是有三家上市公司。現有民族化工、恆力集團和東方鉭業三家公司股票上市。五是全市出口商品供貨值達26億元,出口創匯達2.1億美元,占寧夏的60%以上。六是電力優勢突出。現有兩個火力發電廠,總裝機容量60萬千瓦,發電量30.4億千瓦時。石嘴山第二電廠正在建設,建成後,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180萬千瓦,發電量達100億千瓦時,占自治區發電量的3/5,成為寧夏最大的電力生產基地。人均發電量近1.5萬千瓦時,居全國前列。 石嘴山市有較好的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和通訊便利,南距銀川機場100公里,包蘭鐵路、109、110國道、石中高速公路縱貫全市。郵電通訊快速發展,每百人擁有電話12部,行動電話成為城市居民的消費熱點。市境內供電、供水充裕,特別是隨著石嘴山二電廠、大武口污水處理廠、大武口第二水廠、石嘴山市煤氣工程、道路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服務功能將更加完善。 石嘴山市初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產業。近幾年來,我們堅持「深化改革、調整結構、發揮特色、再造優勢」的工作思路,逐步培育形成了五大特色產業。 一是高科技新材料產業。 新材料工業是石嘴山市的骨乾和優勢產業。東方鉭業公司的 主導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70-80%,鉭粉、鉭絲國際市場佔有率達15%和40%。去年銷售收入達18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利稅2億元。依託這一優勢,我們建設了新材料科技工業園,一期佔地1.94平方公里,現正准備二期工程建設,科技園主要發展鉭鈮、阻燃新材料、釹鐵硼永磁材料、多元素合金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項目。預計到2005年,全市新材料產業產值將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 二是煤炭深加工產業。 依託「太西煤」的優勢,加快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民族化工和大榮化工兩個骨幹企業,其主導產品石灰氮、雙氰胺全部出口。埃肯碳素(中國)有限公司是歐洲跨國公司在寧夏的第一家獨資企業,計劃在3到5年內建成亞洲碳素生產中心。力源公司與日本豐田通商株式會社合資建設的1600噸汽車用活性炭項目、民化公司與美國威振公司合資生產1萬噸高檔煤質活性炭項目已建成投產。預計到2005年,全市煤炭深加工產值達15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5%。 三是電力基礎產業。 石嘴山二電廠項目是石嘴山市建市以來最大的投資項 目,對加快煤電轉化,帶動建築、建材、運輸等相關產業,拉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預計到2005年,電力基礎產業產值達2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6.7%。 四是「清真」品牌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 。石嘴山市灌區地勢平坦,溝渠配套,林網交錯,加之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農畜產品種類多、產量高、質量好。平羅、惠農兩縣被納入了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近年來,形成了脫水菜、油葵、蓖麻、枸杞、牛羊養殖等基地,逐步建成了石嘴山清真牛羊肉產銷集團、萬噸清真色拉油、1000噸枸杞加工、惠農脫水菜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特別是羊產業和菜產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隨著農業產業化推進,預計到2005年,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將達1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 五是特色旅遊業。 以沙湖為龍頭,以自然風光和山水園林化城市為切入點,重點建設北武當廟(壽佛寺)綜合旅遊景區,開發賀蘭山岩畫、古生物化石、古長城、鍾樓寺廟、珍稀植被、回族風情、大漠草原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藉助外力開發旅遊資源,把大武口建設成環境優美、秩序優良、文化氣氛濃厚的園林化旅遊城區,到2005年旅遊業的直接收入將達1億元以上。 石嘴山市初步形成了城市園林化框架。石嘴山是一個煤炭城市,也是西部的一個小城市,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發達和乾旱給城市建設和生態改善帶來極大的困難。為了給人民群眾創造 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1996年我們把城市建設定位在創建園林化城區上,確定了「一年打基礎,三年成規模,五年初步建成園林化」的奮斗目標,動員全市各方面的力量,付諸實施。一是大搞城市街道和單位庭院綠化,目前基本達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二是加快綠地廣場建設。新建、改造了大武口中心廣場、東方廣場、太西廣場、五環廣場和市政廣場等,增加了人民群眾的活動場所,努力改善城市自然環境。三是加快賀蘭山東麓生態工程建設,將黃河水經過四級揚程引入城區,確保城區綠化用水,並開發建設佔地1萬畝的大武口森林公園。現在全市城區林木覆蓋率達23.1%,人均綠地4.5m2,其中大武口區林木覆蓋率達29%,人均公共綠地達12m2,基本做到了綠色環繞城市。 最大的感觸 就是現在的環境比前幾年好多了, 新海湖也不錯。生態真的改變了不少, 也沒那麼多沙塵暴了。

Ⅳ 黃河的情況

工業污染物污染水體,被污染水體又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在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農作物因污水灌溉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澆地,致使200畝玉米及楊樹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庄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村民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准燒死。」

在寧夏,造紙企業被公認為污染大戶,據統計,每年排入黃河的工業廢水多達6007.2萬噸,占寧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52.1%,其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年排放量約6.57萬噸,占寧夏排放總量的79%,污染「貢獻率」居各行業之首。氨氮同樣成為黃河不可小覷的殺手,氨氮來自哪裡?來自於農田施用的化肥和噴灑的農葯。「九五」期間,寧夏化肥、農葯使用量比「八五」期間分別增長了35.6%和11.6%,這些農葯或化肥在給農作物提供養分或保護的同時,又通過不同方式流入黃河,對母親河造成污染。據環保專家介紹,在寧夏境內,氨氮對黃河的污染,甚至大過工業廢水對黃河的污染。
黃河治污並非一帆風順,企業治理廢水污染需要一定的投資,而對算帳算得「門兒清」某些企業來說,他們甚至不惜污染他人而使自己得到僅有一點眼前利益。去年冬季,寧夏部分完成治理任務的造紙廠,因生產成本增大擅自停運環保設施,或開開停停,造紙廢水污染出現反彈。這些企業的惡劣行為引起寧夏群眾的不滿,中寧縣、平羅縣、賀蘭縣當地群眾向環保部門反映污染企業的問題,在環保部門的監督下,問題得到解決。
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80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常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烏梁素海總排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通向黃河的一條主要排污渠道。記者看到在這條總排乾的沿線分布著許多造紙、焦化等企業,這些高污染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一旦環保設施停運或本身就無處理設施,大量污染物就會直排入黃河,影響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黃河包頭段遭遇空前嚴重的以揮發酚為代表的污染,揮發酚、氨氮等超標幾倍到幾十倍,由於包頭市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120多萬市民只能硬著頭皮飲"苦水"。記者在包頭市環保局上報國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這次黃河揮發酚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烏梁素海總排乾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來自寧夏和包頭。

工業污染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由於環保設施投入大,運轉成本高,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根據黃河水資源保護局監測的結果,烏梁這里的水質為劣5類,主要是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汞嚴重超標。高錳酸鹽指數是衡量水中有機物的重要指標,指數過高,會導致消化道疾病,甚至肝癌發生;而氨氮則是水體中主要的污染物,在人體轉化為亞硝酸鹽後對人體有致癌作用;汞,劇毒物質,容易損傷腦組織和肝腎組織,從而導致死亡。當地老鄉告訴記者,這里的水常年惡臭刺鼻,不僅魚活不下去,而且,人呆久了,也會覺得頭暈。黃河許多支流在五六十年代水清魚躍,而今卻是河水渾濁、臭氣熏天。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嚴重破壞了黃河生態系統,導致河道中的水生物瀕臨滅絕。50年代蘭州市雁灘灘邊遍布紅柳、蘆葦,棲息斑頭雁、高原山鶉等十幾種水鳥,如今這些鳥種已沒有了蹤跡。60年代初,黃河甘肅段生長著花斑裸鯉、鯽魚、赤眼鱒等40餘種土著魚,如今魚類大大減少,有些已經絕跡。就連蘭州人引以自豪的蘭州特產青白石白蘭瓜,近年來也因澆了受污染的黃河水而品質下降。

據甘肅省環保局統計,黃河甘肅段年排放廢水2.37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41億噸,佔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9.5%。黃河流經甘肅四座城市,目前僅有蘭州市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有15.8萬噸。而且蘭州市徵收的污水處理費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處理費也只能維持一座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運行。

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記者發現,這一問題許多沿黃城市都普遍存在。目前呼和浩特市的污水日排放量為23萬立方米,二級污水處理量為10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只有43.5%。去年,黃河寧夏段年排放廢水2.35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28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54.4%。

污染加重的黃河,不僅影響了沿河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更為嚴峻的是直接危及到了生態環境和沿黃百姓的飲水安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現在每年有5億立方米的廢水注入湖區,其中排入黃河有0.5億立方米。記者在烏梁素海看到,水體已呈現醬黑色。由於工業廢水,特別是農葯、化肥含量很高的農業退水注入湖區,使水域的富營養化加劇,水草、蘆葦瘋長,湖區明水面萎縮,湖底抬升加快。

巴彥淖爾市環保局局長楊介中介紹說:"烏梁素海水質目前基本處於劣五類,昔日的漁場現在已有19種魚類滅絕。2002年,找到的一條最大的魚還不足3兩重。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治理,不僅危及黃河,而且這塊重要的濕地也會在20到40年間消亡。"

現代化黃河治理方法全面實施
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模型黃河」的工程規劃日前已獲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現代化治黃方略「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規劃已全部得到批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三條黃河」的現代治河思路,今後黃河治理將先通過對原型黃河現狀的分析,提出黃河治理決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參數,然後藉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數學模擬,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後通過黃河模型反復進行實驗,為實際的黃河提供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姚文藝:舉個例子來講,在這個工程的優化設計中,通過模型實驗研究如果是優化減少一道壩的話,可以直接減少工程投資二、三百萬人民幣,再一個,每年通過洪水預演,了解哪個地方可能出現險情,在防洪預案中可以把這個堤段險情作為防汛重點,把老百姓轉移出去。

據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揮黃河防汛中,已經首次實現了「三條黃河」的聯動,並在防汛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條黃河」治理規劃,到2010年,將在黃河上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確保標准內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證黃河在一般年份不斷流,使黃土高原面積達到12億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16萬座,使入黃泥沙減少3億噸。

黃河治理方略
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是包括長江在內的其它河流無法比擬的,她流經中國腹地,誕生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既得益於黃河與黃土的哺育而生息繁榮,又受害於黃河與黃土相伴造成的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與黃河治理有關。在歷朝歷代,治黃方略如何制訂均是我國安民的決策課題。倍受後人推崇的最早的治黃成功事例是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他改進了共工和鯀「 圍堵障水」的作法,採用「疏川導滯」之策,平息了水患。這一傳說,實際上是對先民治河的總結[1]。從周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可證實防禦洪水的黃河大堤的雛形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以後諸侯國家興起,可以組織更多的人力、物力,從一時一地出發,在大河兩側出現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的堤防。規模比較大的和比較長的就成為我國早期的長城了。文字記載十分確切的是在西漢漢哀帝即位之初賈讓提出的治河三策,是繼鯀、禹之後較早提出創見並且見於正史記載的重要治黃方略。賈讓當時面對的黃河下遊河道「河高出民屋」,已是「地上懸河」,堤防寬窄很不一致,布局更是混亂,所以他最不主張的下策是築堤治河。三策中的上策主張放棄舊有河道,人工改道北流。他認為「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載無患,故謂之一策。」中策主張開渠引水,分洪入漳。「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支數百歲,故謂之中策。」限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賈讓三策均沒能認真實現。東漢王景的寬河行洪之策得到了大規模實施。他選定行河路線較優的線路,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修渠築堤,並利用沿河大澤進行放淤,取得了無重大改道變遷的成就,一直倍受後人贊賞。但是這種安瀾畢竟是相對的,大量的泥沙淤積,至少隋唐五代出現了泛濫決口,更不可能有「千年無恙」的史實。值得借鑒的是明朝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治河理論與實踐。他主張南北兩岸「堅築堤防」,努力完善堤防系統,如用縷堤束水攻沙,用遙堤約束洪水泛濫,用格堤阻止灘區行洪並促進灘地落淤;為防禦大洪水,又修建滾水壩分泄水。並且在當時黃河南流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淮河之水,藉助洪澤湖的調節能力「蓄清刷黃」。潘季馴治河實現了由分流到合流,由治水到治沙兩個轉折,抓住黃河泥沙淤積這個根本問題,顯然這一點是很高明的。因此,在他之後的明、清治河舉措,多遵循他的治河原則。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響至今。但黃河河床仍繼續淤高,泥沙災害日益積累,以致於1855年發生了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劇變。
黃河治理開發真正取得巨大進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黃河已開始變成為人們興利造福的河流。總結治黃成敗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認為採用「攔、排、放、調、挖,綜合治理」等措施,標本兼治,近遠結合,可以妥善解決泥沙問題;採取「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方針,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形成一個防洪減淤的工程體系。顯而易見,如此治黃已將黃河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治理對策,人們對黃河的研究與治理實踐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昔日千瘡百孔的黃河大堤,而今變成了宏偉的「水上長城」,成為海河與淮河的分水嶺,在人們的努力下,取得了連續52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奇跡和綜合治理開發的豐碩成果,治黃成就舉世公認。然而黃河畢竟是世界上最難治理的河流,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來,歷經多少前輩的治河實踐,一直未能改變黃河這條泥龍恣意游盪的脾氣。史書上清晰出現著2600多年裡黃河泛濫1500次、改道26次的記載。下游決口泛濫范圍,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縱橫25萬km2。頻繁的決口改道,給兩岸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害。而今,隨著黃河流域人口急劇增長,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強度大大增加,母親河的憂患仍在。由於沖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下遊河床不斷淤積抬高,行洪能力大大減弱,高灘灘面漫水機遇已與1855年銅瓦廂決口前的情況接近,河道已趨於預警高度,懸河形勢極為嚴峻;嚴重威脅著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另一方面,卻又生發出季節性斷流的災患,自1972年以來的27年中就有21年斷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現斷流。影響到依靠黃河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不僅直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還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2,3],如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黃河斷流、洪澇災害的環境惡化相互交加,黃河安瀾中隱伏著危機,治黃事業無比艱巨又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黃河的演變,對黃河治理和開發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黃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使治黃事業更為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亟待於我們繼續探索和奮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實踐基礎上,就黃河的治理方略述一管見。

2 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

眾所周知,黃河難治的症結在於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該地區西為祁連山余脈,西北為賀蘭山,東至管涔山及太行山,北起陰山,南抵秦嶺,共有64萬km2,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差100~300m,這是世界上黃土覆蓋最深厚、黃土地形最典型的地區。特殊的邊界條件下,中游暴雨是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以及水土嚴重流失的動力因素,「愈沖愈陡,愈陡愈沖」[4],使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每年來自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泥沙達10億噸左右,土壤侵蝕模數可達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黃,致使一些水庫湮廢失效,下遊河道不斷淤高,防洪壓力日趨加重。不少人認為,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希望通過植樹種草,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但是也應認識到,黃河塑造出的華北大平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黃河早在遠古時期就是一條多沙河流。《左傳》引用周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表明更早的年代黃河已是相當渾濁,因為黃河沙多的自然現象應該比這句周詩要早得多。她所流經的中游地區,特別是現代界定的嚴重水土流失區中的大部分地區,自古即是自然條件極為嚴酷、水蝕風蝕最為嚴重的地區。這可以《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為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該詩生動地描繪了2000多年前大暴雨後山洪暴發時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的自然景觀。再如《禹貢》中所稱:「禹別九洲, 隨山浚川」,表明當時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已十分嚴重,大量泥沙入黃,使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日益嚴重,人們才會產生「隨山浚川」(亦即隨著山去導滯,疏浚上游的河道)的設想。原始的或常規的生產方式很難保證植物生長有良好的立地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也就難以達到具有一定覆蓋度的植被狀況[5]。無論如何,對古代黃河中游地區植被狀況的估計一定要考慮自然氣候的制約影響。《詩經·大雅·雲漢》描述了周宣王時大旱多年的情景:「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

閱讀全文

與平羅污水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反滲透膜用什麼什麼化學清洗 瀏覽:222
二醋酸纖維素半透膜 瀏覽:356
濾芯的原料是什麼 瀏覽:432
反滲透洗菜用什麼設備 瀏覽:950
蒸餾與蒸發的區別簡單 瀏覽:561
河北環保水處理工程 瀏覽:113
凈水機上面的壓力泵可以做什麼 瀏覽:482
河道含油廢水 瀏覽:844
樹脂膠粘籃球鞋 瀏覽:480
深圳地下室污水提升器 瀏覽:156
反滲透膜製造 瀏覽:211
污水管敷設注意什麼 瀏覽:336
碳酸鈣水垢圖片 瀏覽:955
世邦科技水處理 瀏覽:417
最先進的反滲透凈水技術 瀏覽:571
濾芯graver什麼牌子 瀏覽:556
駐馬店有賣環氧樹脂的嗎 瀏覽:288
浙江凈水器哪裡有品牌 瀏覽:514
中和污水處理廠老成仁路 瀏覽:282
陶瓷缸養錦鯉怎樣過濾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