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療廢物管理規定
醫療廢物管理規定
我國對醫療廢物的管理是有嚴格規定的,下面我為大家搜集的一篇“醫療廢物管理規定”,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為加強醫療廢物的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療廢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制定本規定。
二、醫院成立醫院醫療廢物管理小組,制定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規章制度及相關職責,負責監督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的落實。
三、醫療廢物根據《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分類如下:
(一)臨床感染性廢物:指被患者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如棉球、棉簽、引流棉條、紗布及其他各種敷料;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及一次性醫療器械;廢棄的被服;其他被患者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收治的隔離傳染病患者或者疑似傳染病患者產生的生活垃圾。
(二)醫技感染性廢物:指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液;各種廢棄的醫學標本;廢棄的血液、血清。
(三)病理性廢物:指手術及其他診療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的人體組織、器官等;病理切片後廢棄的人體組織、病理臘塊等。
(四)損傷性廢物:指醫用針頭、縫合針;各類醫用銳器,包括手術刀、備皮刀、手術鋸等;載玻片、玻璃試管、玻璃安瓿等。
(五)葯物性廢物:指過期、淘汰、變質或者被污染的廢棄的葯品。廢棄的一般性葯品,如:抗菌葯物、非處方類葯品等;廢棄的細胞毒性葯物和遺傳毒性葯物,如:致癌性和可疑致癌性葯物、免疫抑制劑等;廢棄的疫苗、血液製品等。
(六)化學性廢物:指具有毒性、腐蝕性、易燃易爆性的廢棄的化學物品,如:醫學影像室、實驗室廢棄的化學試劑;廢棄的過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學消毒劑;廢棄的汞血壓計、汞溫度計等。
四、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在廢物產生點由產生廢物的人實施,盡可能地對廢物分類,分類處置必須貫穿全過程,從產生點經過整個廢物流程至最終處置中。
五、臨床醫技科室按照以下要求,及時分類收集醫療廢物:
(一)臨床、醫技感染性廢物和病理性廢物置於標記“感染性廢物”的黃色防滲漏專用包裝袋內,由產生科室保潔員收集。
(二)損傷性廢物置於標記“損傷性廢物”的黃色可封閉的專用容器內,由產生科室保潔員收集。
(三)批量的葯物性廢物除廢棄的疫苗、血液製品外由產生科室交葯劑科處理。
(四)批量的化學性廢物由產生科室交相關部門處理。
(五)盛裝醫療廢物前,對醫療廢物包裝物或者容器進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滲漏和其它缺陷。
(六)醫療廢物中病原體的培養基、標本和菌種、毒種保存液等高危險廢物,首先在產生地點進行壓力蒸汽滅菌或者經高水平消毒處理後按感染性廢物收集處理。
(七)隔離的傳染病患者或者疑似傳染病患者產生的具有傳染性的排泄物,按照規定嚴格消毒,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後排入污水處理系統。
(八)隔離的傳染病患者或者疑似傳染病患者產生的醫療廢物使用雙層包裝物,並及時密封。
(九)放入包裝物或者容器內的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不得取出。
六、醫療廢物產生點標注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方法的.示意圖或者文字說明。
七、盛裝的醫療廢物達到包裝物或者容器的3/4時,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扎密閉袋口,銳器盒則關閉至密閉狀態,
八、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廢物污染時,應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
九、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容器外表面應當有警示標識,在每個包裝物、容器上應當系中文標簽,中文標簽的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產生單位、產生日期、類別及需要的特別說明等。
十、運送人員每天從醫療廢物產生地點將分類包裝的醫療廢物按照規定的時間和路線運送至內部指定的暫時貯存地點。
十一、運送人員在運送醫療廢物前,應當檢查包裝物或者容器的標識、標簽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將不符合要求的醫療廢物運送至暫時貯存地點。
十二、運送人員在運送醫療廢物時,應當防止造成包裝物或容器破損和醫療廢物的流失、泄漏和擴散,並防止醫療廢物直接接觸身體。
十三、運送醫療廢物應當使用防滲漏、防遺撒、無銳利邊角、易於裝卸和清潔的專用運送工具。每天運送工作結束後,應當對運送工具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
十四、醫療廢物暫時貯存處不得露天存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
十五、醫療廢物暫時貯存處有嚴密的封閉措施,防止滲漏和雨水沖刷;有防鼠、防蚊蠅、防蟑螂的安全措施,設專(兼)職人員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員接觸醫療廢物;
十六、醫療廢物暫存處設醫療廢物警示標識和“禁止吸煙、飲食”的警示標識。
十七、醫療廢物暫存處的專職管理員對醫療廢物進行登記,登記內容應當包括醫療廢物的來源、種類、重量或者數量、交接時間、最終去向以及經辦人簽名等項目。登記資料至少保存3年。
十八、醫療廢物轉交出去後,應當對暫時貯存地點、設施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處理。
十九、禁止醫療衛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轉讓、買賣醫療廢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暫時貯存地點傾倒、堆放醫療廢物,禁止將醫療廢物混入其它廢物和生活垃圾。
二十、醫療廢物收集、運送、暫存、移交人員在工作中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和防護手套,防止意外傷害。
二十一、各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在醫療廢物的收集過程中應盡的職責:
(一)各臨床、醫技科室醫務人員應接受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須掌握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熟悉我院制定的醫療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項工作要求,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的正確方法和操作程序,掌握醫療廢物分類中的安全知識、專業技術、職業衛生安全防護等知識,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過程中預防被醫療廢物刺傷、擦傷等傷害的措施及發生後的處理措施,掌握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情況時的緊急處理措施。
(二)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感染性廢物、病理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葯物性廢物及化學性廢物不能混合收集。如果廢物種類不清楚時,作為醫療廢物處理。在出現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意外事故等緊急情況時,按照《天等縣人民醫院醫療廢物處置應急預案》進行應急處理。
二十二、保潔員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理過程中應盡的職責:
(一)從事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應接受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要求掌握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熟悉我院制定的醫療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項工作要求;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的正確方法和操作程序;掌握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過程中的安全知識、專業技術、預防被醫療廢物刺傷、擦傷等傷害的措施及發生後的處理措施;掌握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情況時的緊急處理措施。
(二)醫療廢物收集、運送人員在工作中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和防護手套,防止意外傷害。在出現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意外事故等緊急情況時,按照《天等縣人民醫院醫療廢物處置應急預案》進行應急處理。
(三)更換醫療廢物包裝袋時,需進行認真檢查,確保無破損和其它缺陷。
(四)盛裝的醫療廢物達到包裝物或者容器的3/4時,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扎密閉袋口,銳器盒則關閉至密閉狀態,
(五)包裝袋破損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醫療廢物污染時,須當對被污染處進行消毒處理或者增加一層包裝。
(六)運送前檢查包裝袋或容器的標識、標簽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
(七)與醫療廢物暫存處簽收醫療廢物交接單,並轉交醫療廢物。
(八)運送工具每天清潔,如有污染隨時清潔、消毒。
二十三、醫療廢物暫存處及焚燒工作人員的職責:
(一)工作人員應接受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掌握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熟悉我院制定的醫療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項工作要求,掌握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正確方法和操作程序;掌握醫療廢物職業衛生安全防護等知識。掌握醫療廢物暫時貯存過程中預防被醫療廢物刺傷、擦傷等傷害的措施及發生後的處理措施,掌握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情況時的緊急處理措施。
(二)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和防護手套,防止意外傷害。在出現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意外事故等緊急情況時,按照《天等縣人民醫院醫療廢物處置應急預案》進行應急處理。
(三)簽收醫療廢物交接單,並妥善保存3年備查。
(四)一般醫療廢物暫時貯存不得超過2天,病理性廢物不得超過24小時。
(五)工作人員熟悉焚燒正確方法和操作程序並嚴格執行,焚燒廢物時,不離開崗位。
二十四、各相關職能部門在醫療廢物管理工作中的職責:
(一)醫院感染管理科:
1.負責對從事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等工作的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
2.定期檢查和指導各部門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的工作。
3.指導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被醫療廢物刺傷、擦傷等傷害後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二)總務科:
1.負責購置各種規格的標記“感染性廢物”的黃色防滲漏專用包裝袋、標記“損傷性廢物”的黃色可封閉的專用容器及必要的防護用品。
2.制定醫療廢物院內交接記錄單、包裝袋/容器的中文標簽及使用注意事項,交接記錄內容須包括來源、種類、重量或數量、交接時間、經辦人等。
3.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從各醫療廢物產生地點運送至醫院醫療廢物暫存處的運送時間、路線,避開人流、送餐及清潔物品運送高峰時間、路線。
4.管理與監督醫療廢物暫存處工作人員的工作。 ;
② 污水處理站或設備警告標志有哪些
1微有機體 污水處理廠的職工暴露於污水和污泥中的微有機體面前,有可能被感染而導致疾病。下表顯示了暴露於污水和污泥的生物性健康威脅。生物引起的污水處理職業病表類型獲得情況甲型肝炎病毒與原污水和初級污泥接觸者獲得機會較大微螺旋體病毒泵站及水收集系統工人易感染寄生蟲感染泵站及水收集系統工人易感染其他病毒感染高度暴露的工人易感染胃腸道疾病剛參加工作的員工與泥堆積有關鼻子,耳朵,皮膚異常污水處理設施上產生的霧氣,水氣等都能傳播細菌和病毒。感染可能由於直接吸入氣體或間接由沾到皮膚或衣服上的水滴感染。曝氣池,出水堰,灌溉的噴水口,鼓風機房,脫水機房等都會凝結這種氣體。在水氣高度凝結的地方,使用薄紗型呼吸器會減少有毒物質的吸入。避免所有的起因是不可能的,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健康的免疫保護都會減少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機會。防禦細菌和病毒感染最好的辦法是具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下面幾點可以指導工做人員具有正確的衛生習慣。
1.手和手指遠離鼻子,嘴,眼睛和耳朵。
2.清洗泵,處理污水,處理格柵,排除污泥,或做其他直接接觸污水和污泥時都要戴膠皮手套。
3.手被劃傷,燒傷或皮膚破損時,要戴手套工作。
4.吃東西,抽煙和工作完成後,要用熱水和香皂徹底洗手。
5.指甲要短,要用小刷子洗掉指甲上的異物。
6.把干凈衣服,上下班衣服與用過的工作服分開放置。
7.工作時受傷應及時上報並接受緊急處理。
8.每天工作後淋浴。2化學物質(氣體和化學葯品)氣體和蒸汽產生於細菌活動,工業釋放的溶解到水中的氣體及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的蒸發。這些氣體如果大量存在,很有可能引起燃燒,爆炸,有毒或導致呼吸者生病。特別是空氣不流通,缺少大氣稀釋的特定空間可能聚集有毒氣體。
化學葯品主要針對污水的化學處理部分。運行應當遵守一定的操作規則,規章和法令。管理者應具備識別潛在化學有害物及危害程度的能力。管理者還應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控制有害物質的釋放。大多數化學物質能被安全地存儲,處理,人們也知道它們潛在的危害性,採取適當的預防和防護措施是防止有害化學物質危害的有效方法。
為防止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化學葯品從其購買到被使用,必須受到嚴格的監管。必須識別所有的化學危險品,獲得安全數據,使用程序和預防措施。供應者應提供詳細的化學特性,危險及關於健康,急救,安全等其他信息。材料安全數據單包括以下信息:
1.化合物組成,分子式,分子量。
2.關於沸點,凝固點,熔點,比重,溶解度和氣體壓力等的物理參數。
3易分解和產生聚合物的可能。
4.直接暴露於葯品的人身危害性(急性或慢性),允許暴露的限制及警告信號。
5.其毒性對環境的影響。
6.個人保護措施和其他控制方法。
7.使用,儲藏,常規清潔和廢物處理的工作經驗。
8.處理溢出,著火和爆炸的緊急程序。
9.急救程序。
這些化學葯品可以通過改變過程,變換裝備來消除,或者使用工程式控制制,工程式控制制中的基本設施包括通風,隔離,密封和工作間設計。通風初步控制空氣中的有害物(灰塵,煙氣,蒸汽或霧氣)。隔離和密封是將危險與員工分開。下列工作程序可以幫助保護員工:
1.個人保護性設備的應用。
2.適當的管理和貯存程序。
3.清潔工作區和化學存儲區。
4.工作中或易爆區禁止吸煙。
5.將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險品與食具,洗具分開。
6.容器的標簽,標明使用和急救等信息。
7.貼有警告標志如禁止吸煙,警告員工所處的危險條件。
8.貼有重要操作的緊急提示。
9.化學危險品安全使用的訓練和訓練記錄。
10.幫助完成運行維修任務的工作安全分析結果。
污水處理廠中的死亡,受傷和職業病多數是由於在特定空間內缺乏氧氣或暴露於有毒氣體中。特定空間至少有三個特性中的一個:(1)進出口的通道狹窄。(2)不能通風良好的空間。(3)容納有限的工人工作。
進出口通道小,人和設備很難進出,特別是進入存在有毒氣體空間必須攜帶如呼吸器,救生等保護性設備。而有的頂端開口通道需要梯子,吊車等設備,出現緊急情況很難逃離。特定空間如果通風不好,裡面會產生致命的有毒氣體,如硫化氫等,特別是儲存過污泥或化學物質的地方。或者雖然其中氧氣能維持生命,但如遇火源會引起爆炸。特定空間的危害有:
1.缺乏氧氣,氧氣含量低於19。5%,工作者必須使用呼吸器。
2.易燃氣體,化合物分解釋放的甲烷等氣體,及汽油等化學品遇火源可能引起爆炸。
3.有毒氣體,如硫化氫等。
4.極限溫度,如有蒸汽聚集會傷害工作人員。
5.噪音,特定的空間會放大噪音,破壞工作人員聽力,干擾同外界的交流。
6.光滑或潮濕的表面會造成人員傷亡,潮濕的表面在電路,設備,工具被使用時增加了電擊的可能性。
③ 醫療污水處理制度和規定怎麼回事
醫療污水主要來自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動物房、同位素治療診斷室、手術室食堂、單身宿舍、乃至家屬區排放的生活污水總稱醫療污水。
醫院污水處理的基本處理原則:
(1)全程式控制制原則
對醫院污水的產生、處理和排放實行全程式控制制。
(2)減量原則
嚴格醫院內部衛生安全管理制度,對污水、污物發生點嚴格控制和隔離,對醫院生活污水、病區污水分別收集,即源頭控制,清污分流。醫院污水、污物不允許隨意丟棄至下水道。
(3)現場處置原則
醫院污水輸送過程中,為了防止污染和危害,必須現場處置。
(4)分類法的指導原則
根據醫院的性質、規模、污水排放去向及地區差異,對醫院污水處理進行分類指導。
(5)達標與風險控制相結合的原則
綜合考慮綜合性醫院和傳染病醫院污水達標排放的基本要求,強化風險控制意識,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包括工藝技術、工程建設、監督管理等。
(6)生態學原理
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減少消毒副產物在處理過程中產生,控制廢水中余氯過高,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法律依據
《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十七條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建立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不得露天存放醫療廢物;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
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應當遠離醫療區、食品加工區和人員活動區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場所,並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和防滲漏、防鼠、防蚊蠅、防蟑螂、防盜以及預防兒童接觸等安全措施。
醫療廢物的暫時貯存設施、設備應當定期消毒和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