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業廢水檢測項目有哪些呢
1、工業廢水檢測項目的依據標準是:「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專GB8978-1996,共有69個污染物;
2、具體的屬 工業企業,共計有12個領域,分別執行對應的工業的廢水排放標准(例如:造紙工業、海洋石油開發工業、紡織染整工業、燒鹼氯乙烯工業、磷肥工業、... ...等);
3、依據排放標准,按照當地環保部門的管理要求進行檢測,這個管理規定的要求,是突出重點,確定需要檢測的污染物。所以:按照環保部門確定的檢測項目委託 檢測,更有 針對性、有效性。
㈡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的總則
本技術要求規定了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以下簡稱驗收監測)的原則、依據、內容、執行標准選擇、采樣和分析方法等一般要求。
本技術要求適用建設項目的驗收監測,從事放射性物質生產或以放射性物質為生產原料及排放具有放射性物質的核工業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可參照執行。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技術要求中引用而構成本技術要求的條文,與本技術要求同效。
HJ/T2.1~2.3-9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HJ/T2.4-1995環境影響評價聲評價
當上述標准被修訂時,應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GWPB3-1999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5-1996水泥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GB9078-1996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6171-1996煉焦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3223-1996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4554-1993惡臭污染物排放標准
HJ/T18-1996小型焚燒爐
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GB4286-83船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914-85海洋石油開發工業含油污水排放標准
GB14374-93航天推進劑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4470.1~.3-93兵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4287-9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WPB2-1999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3456-92鋼鐵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3457-92肉類加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WPBx-1999合成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5580-95磷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15581-95燒鹼、聚氯乙烯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GB5085-96危險廢物鑒別標准
GB12348-90工業企業廠界雜訊標准
GB12525-90鐵路邊界雜訊限值及其測量方法
GB3096-93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GB9660-88機場周圍飛機雜訊環境標准
GB11339-89城市港口及江河兩岸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GB10070-88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
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准
GHZB1-1999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GB3097-97海水水質標准
GB11607-89漁業水質標准
GB5084-92農田灌溉水質標准
GB/T14848-1993地下水質量標准
GB15618-1996土壤環境質量標准
GB13015-91含多氯聯苯廢物污染控制標准
今後根據國家對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控制新要求制定的新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或污染控制標准,一經批准,相應時間的版本也應在作為引用標准使用。 3.1 環境保護設施:
3.1.1 建設項目為自身污染物達標排放或滿足污染物總量控制的要求而必須採取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設施、裝置、設備:
a. 專用於環境、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
b. 既是生產工藝中的一個環節,同時又具有環境保護功能;
c. 用於污染物回收與綜合利用;
d. 為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監測工作配套;
e. 用於防止潛在突發性污染事故。
3.1.2 建設項目為維護其影響的生態環境而必須採取的環境保護工程措施包括:生態恢復工程、綠化工程、邊坡防護工程等。
3.1.3 建設項目為滿足環境影響評價中提出對原有污染物一並治理的要求以及為新建項目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而承擔的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和區域污染物排放削減中的污染治理工作而建設的污染治理設施。
3.2 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管理、運行及其效果和污染物排放情況全面的檢查與測試。
3.3 驗收監測執行標准:指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所依據的標准,作為判定建設項目能否達標排放的標准,是通過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依據。
3.4 驗收監測參照標准:這里所指參照標准為建設項目投產時的國家和地方現行標准以及參照執行的其他標准,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及企業污染防治整改提供的判定標准。驗收監測參照標准一般不作為竣工驗收的依據。 4.1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分類,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因所在地區已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而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環境影響評價時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但監測內容較多的建設項目,應通過收集有關的技術資料、現場勘察、編制驗收監測方案、進行現場監測,以驗收監測報告形式報告監測結果。
4.2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分類,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並且驗收監測內容比較簡單的建設項目,通過收集有關的技術資料、現場勘察、進行現場監測、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表形式報告監測結果。
4.3 填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只對有一定污染物排放規模和按要求應設有廢水、廢氣、雜訊處理設施的污染源進行監測,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表形式報告檢查結果。 5.監測方案編基本要求
驗收監測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5.1 簡述內容:任務由來、依據,尤其要闡明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結論意見、環保對策、措施及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文件的要求;
5.2 建設項目工程實施概況:工程基本情況,生產過程污染物產生、治理和排放流程,環保設施建設及其試運行情況;
5.3 驗收監測執行標准:列出應執行的國家或地方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名稱、標准編號、標准等級和限值,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批復中的特殊限值要求,《初步設計》(環保篇)中的環保設施設計指標或要求等;
5.4 驗收監測的內容:按廢水、廢氣、雜訊和固廢等分類,全面簡要地說明監測因子、頻次、斷面或點位的布設情況,附示意圖;采樣、監測分析方法;驗收監測的質量控制措施;
5.5 現場監測操作安全注意事項(必要時針對工廠實際情況制定);
5.6 對企業環境保護管理檢查的內容。
6.驗收監測報告編制的基本要求
6.1 驗收監測報告應充分如實地反映現場檢查和現場監測的實際情況。對發現的問題,應進行必要和符合實際的分析。對污染物排放濃度、排放速率和總量控制的達標情況和檢查情況等給出明確的結論和進行必要的描述。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建議。
6.2 驗收監測報告
驗收監測報告除包括5.1-5.4的內容外,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6.2.1 驗收監測進行情況;
6.2.2 監測期間工況;
6.2.3 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結果;
6.2.4 驗收監測的結果及與國家標准、地方標准和設計指標分析評價;
6.2.5 出現超標或不符合設計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
6.2.6 國家規定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情況;
6.2.7 環境管理檢查結果;
6.2.8 驗收監測結論與建議;
6.2.9 必要的質控數據表,監測數據表和其他有關圖表等應作為報告的附錄;
6.2.10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竣工驗收登記表,見附錄三。
7.驗收監測
7.1 驗收監測主要工作內容
驗收監測是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運行及其效果、「三廢」處理和綜合利用、污染物排放、環境管理等情況的全面檢查與測試,主要包括內容:
a. 對設施建設、運行及管理情況檢查;
b. 設施運行效率測試;
c. 污染物(排放濃度、排放速率和排放總量等)達標排放測試;
d. 設施建設後,排放污染物對環境影響的檢測*。
具體建設項目的監測內容應根據其所涉及的具體項目進行確定。
7.1.1 環境保護檢查
a. 建設項目執行國家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制度」的情況;
b. 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登記表」中污染物防治和生態保護要求及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文件中批復內容的實施情況;
c. 環保設施運行情況和效果;
d. 「三廢」處理和綜合利用情況;
e. 環境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情況,包括:環保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監測計劃和儀器設備、環保管理規章制度等;
f. 事故風險的環保應急計劃,包括配備、防範措施,應急處置等*;
g. 環境保護檔案管理情況;
h. 周邊區域環境概況*;
i. 生態保護措施實施效果*。
7.1.2 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效率測試
對涉及以下領域的環境保護設施或設備均應進行運行效率監測:
a. 各種廢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b. 各種廢氣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c. 工業固(液)體廢物處理設備的處理效率等;
d. 用於處理其他污染物的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7.1.3 污染物達標排放檢測
對涉及以下領域的污染物均應進行達標排放監測
a. 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水;
b. 排放到環境中的各種廢氣;
c. 排放到環境中的各種有毒有害工業固(液)體廢物及其浸出液;
d. 廠界雜訊(必要時測定雜訊源);
e. 建設項目的無組織排放;
f. 國家規定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7.1.4 環境影響檢測*
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對環境影響的檢測,主要針對「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批復中對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要求。檢測以建設項目投運後,環境敏感保護目標能否達到相應環境功能區所要求的環境質量標准,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a. 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質量;
b. 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空氣質量;
c. 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聲學環境質量;
d. 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土壤質量;
e. 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振動鉛垂向Z振級;
f. 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電磁輻射公眾照射導出限值。
7.2 驗收監測污染因子的確定
監測因子確定的原則如下:
7.2.1 「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環保篇)中確定的需要測定的污染物;
7.2.2 建設項目投產後,在生產中使用的原輔材料、燃料,產生的產品、中間產物、廢物(料),以及其他涉及的特徵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
7.2.3 現行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中規定的有關污染物;
7.2.4 國家規定總量控制的污染物指標;
7.2.5 廠界雜訊;
7.2.6 生活廢水中的污染物及生活用鍋爐(包括茶爐)廢氣中的污染物;
7.2.7 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物,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意見中,有明確規定或要求考慮的影響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環境質量的污染物;試生產中已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物;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對當地環境質量已產生影響的污染物;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前環境保護管理的要求和規定而確定的對環境質量有影響的污染物;
7.2.8 對「環境影響評價」中涉及有電磁輻射和振動內容的,應將電磁輻射和振動列入應監測的污染因子*;
7.2.9 廢水、廢氣和工業固(液)體廢物排放總量。
廢水水質監測因子確定參見附錄一,廢氣監測因子及參數確定參見附錄二。
7.3 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頻次
為使驗收監測結果全面和真實地反映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的運行效果,采樣頻次應充分反映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因此,監測頻次一般按以下原則確定:
7.3.1 對有明顯生產周期、污染物排放穩定的建設項目,對污染物的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為2~3個周期,每個周期3~5次(不應少於執行標准中規定的次數);
7.3.2 對無明顯生產周期、穩定、連續生產的建設項目,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於2天、每天采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於2天,每天4次,廠界雜訊測試一般不少於連續2晝夜(無連續監測條件的,需2天,晝夜各2次),固體廢物(液)采樣和測試一般不少於6次(堆場采樣和分析樣品數都不應少於6個);
7.3.3 對污染物確實穩定排放的建設項目,廢水和廢氣的監測頻次可適當減少,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得少於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少於2天,每天3次;
7.3.4 對污染物排放不穩定的建設項目,必須適當增加的采樣頻次,以便能夠反映污染物排放的實際情況;
7.3.5 對型號、功能相同的多個小型環境保護設施效率測試和達標排放檢測,可採用隨機抽測方法進行。抽測的原則為:隨機抽測設施數量比例應不小於同樣設施總數量的50%;
7.3.6 若需進行環境質量監測時,水環境質量測試一般為1-3天、每天1-2次;空氣質量測試一般不少於3天、采樣時間按GB3095-1996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執行;環境雜訊測試一般不少於2天,測試頻次按相關標准執行;
7.3.7 對考核處理效率的測試,可選擇主要因子並適當減少監測頻次;
7.3.8 若需進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工作內容、采樣和測試頻次按負責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
8.驗收監測採用標准
驗收監測採用標准包括評價標准和測試方法標准兩個部分。評價標准又分為驗收監測執行標准和驗收監測參照標准。
8.1 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確定
執行標准應主要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採用的各種標准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的要求為依據,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因素:
8.1.1 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行文確認的環境影響評價標准;
8.1.2 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國家或地方執行的各類污染物排放標准及環境質量標准;
8.1.3 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批復時,要求執行的各項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環境保護需要所規定的特殊標准限值;
8.1.4 根據國家和地方對環境保護的新要求,經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採用驗收監測時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標准;
8.1.5 國家和地方對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中的總量控制要求;
8.1.6 對國家和地方標准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應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和工程《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等的要求或設計指標為依據來進行評價。
8.2 驗收監測參照標準的確定
8.2.1 新頒布的國家或地方標准中規定的污染因子排放標准值以及環境量標准值;
8.2.2 環保設施的設計指標;
8.2.3 對國家和地方標准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也可參考國內其他行業標准和國外標准,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8.3 驗收監測方法標准選取原則
驗收監測時,應盡量按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環境質量標准要求,採用列出的標准測試方法。對國家排放標准和環境質量標准未列出的污染物和尚未列出測試方法的污染物,其測試方法按以下次序選擇:
8.3.1 國家現行的標准測試方法;
8.3.2 行業現行的標准測試方法;
8.3.3 國際現行的標准測試方法和國外現行的標准測試方法;
8.3.4 對目前尚未建立標准方法的污染物的測試,可參考國內外已成熟但未上升為標準的測試技術,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9.驗收監測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9.1 驗收監測的工況要求
驗收監測時,工況要求分下列幾種情況:
9.1.1 工業生產型建設項目,驗收監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負荷達 75%以上(國家、地方排放標准對生產負荷另有規定的按標准規定執行)的情況下進行。
9.1.2 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可以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滿足75%或75%以上負荷或國家及地方標准中所要求的生產負荷的條件下進行。
9.1.3 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投入運行後確實無法短期調整工況滿足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主體工程運行穩定、應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正常的條件下進行,對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和尚無污染負荷部分的環保設施,驗收監測採取註明實際監測工況與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9.2 采樣和測試及其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9.2.1 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現場監測,首先應按9.1的規定滿足相應的工況條件,否則負責驗收監測的單位應停止現場采樣和測試。
9.2.2 現場采樣和測試應嚴格按《驗收監測方案》進行,並對監測期間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未能按《驗收監測方案》進行現場采樣和測試的原因應予詳細說明。
9.2.3 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中使用的布點、采樣、分析測試方法,應首先選擇適用的國家和行業標准分析方法、監測技術規范,其次是國家環保總局推薦的統一分析方法或試行分析方法以及有關規定等。
9.2.4 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按國家有關規定、監測技術規范和有關質量控制手冊進行。
9.2.5 參加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采樣和測試的人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持證上崗。
9.2.6 水質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應在分析的同時做10%質控樣品分析;對無標准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且可進行加標回收測試的,應在分析的同時做10%加標回收樣品分析。
9.2.7 氣體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器在進現場前應對氣體分析、采樣器流量計等進行校核。
9.2.8 雜訊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監測時應使用經計量部門檢定、並在有效使用期內的聲級計。
9.2.9 固體廢棄物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應同時做不少於10%標准樣品或質控樣品;對不可得到標准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但可以做加標回收樣品的項目,應同時做不少於10%的加標回收樣品。
9.3 采樣記錄及分析結果
驗收監測的采樣記錄及分析測試結果,按國家標准和監測技術規范有關要求進行數據處理和填報,並按有關規定和要求進行三級審核。
㈢ 露天石材礦山環境監測的項目有哪些
分為營運期和閉礦期
一:營運期
污染排放主要檢測
廢氣:主要監測礦區邊界、工業廠地邊界、敏感點,主要監測因子為顆粒物;
廢水:一般為沉澱池清水;
雜訊:交通雜訊;
環境質量主要監測
地表水:附近現狀地表水,主要監測因子為pH 值、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總磷、錳酸鹽指數;
地下水:附近現狀調查的地下水如居民水井等,主要監測因子為pH值、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硫酸鹽、硝酸鹽、總磷、氟化物、砷、汞、鎘、鉻、鉛;
土壤:與現狀調查一致,主要監測因子為pH、Cu、Pb、Zn、Cd、As、Cr、Hg、Mn 等;
二:閉礦期
污染物排放主要測廢水。
地表水與地下水監測與現狀調查一致,監測因子與營運期一致;
㈣ 監測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監測方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監測任務
20xx年全市實現城鎮污水處理率83%,其中我市一類縣市區的污水處理率為85%,均屬中心城區,其污水處理廠管理不屬各區,建議不劃為各區監測考核指標。
二、監測指標任務分解
三、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是指報告期內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總量與污水排放總量的比率。計算公式: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總量/污水排放總量)×100%。
污水處理總量:等於污水處理廠和其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的污水量之和,其中其它污水處理裝置是指在廠礦區設置的處理工業區工業廢水並處理周邊地區生活污水的小型集中處理設備,還包括在遠離市政管網的居民小區、度假區等設置的小型污水處理裝置。
污水排放總量: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總量,可按當地供水總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數確定。
四、主要工作重點
1、納入全省城鎮「兩供兩治」20xx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按照時間節點達到建設進度要求,完成項目建設任務。
2、開展縣以上中心城鎮排污口截污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截污口改造。
3、開展縣以上中心城鎮窨井蓋防盜、防墜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改造任務。
4、完成平江縣城鎮污泥處理處置廠建設,規模20噸/日。其他縣城可根據實際開展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的立項工作。
5、市中心城區啟動污水再生利用項目的立項工作。
6、加強縣以上中心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確保運營負荷、處理水量和排水水質達到設計標准,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效益。
五、核查辦法
對各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系統採取月調度、半年檢查、不定期督查、年終考核的方法。即各責任單位於每月5日前將上月任務完成情況報市污水處理管理處,並按時填報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信息平台;每半年對縣(市)區完成工作任務情況進行檢查,並不定期地進行專項督查督辦;年終組織進行驗收,並將驗收結果報市為民辦實事考核辦、市統計局綜合評估認定。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全市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踐行點,進一步增強辦實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並組建專門工作班子認真落實,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2、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責任,科學制定工作措施,狠抓落實。完成工作目標的數據由主要責任單位牽頭統計匯總,相關單位負責提供,並由當地統計局評估認定。各相關責任單位要堅持分級負責,通力合作,加強協調,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確保工作質量和全年目標任務完成。
3、強化管理,嚴格考核。我局除重點安排在年中和年底進行檢查驗收外,還將不定期到部分縣(市)、區進行抽查督辦。全市建設系統各有關部門要及時研究解決落實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認真研究和完善推進項目後續管理的政策措施,真正把實事項目辦成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一)監測目的
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公司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為環境管理、環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據,確保廢氣、廢水、雜訊等污染物達標排放。
(二)監測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工業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暫行)》、《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進口廢塑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結合公司生產工藝過程及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和公司環評中環境監測管理要求等內容,制定本監測方案。
(三)監測范圍
定期對公司廢氣、廢水、雜訊等污染物排放狀況進行監測。
(四)監測要求
1、廢氣監測
監測項目:
(1)有組織:顆粒物;
(2)廠界無組織:非甲烷總烴、顆粒物。
監測頻次:非甲烷總烴至少每季度監測一次,其餘因子監測頻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監測點位:有組織廢氣監測——排氣筒預留采樣口;無組織廢氣監測——廠界四周。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2、廢水監測
監測項目:pH、CODCr、BOD5、色度、SS、NH3-N、磷酸鹽、石油類;監測點位:接管口。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3、雜訊監測
監測項目:對公司廠界晝間、夜間雜訊進行監測。
監測頻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監測點位:四周廠界外一米。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深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進一步加大我縣食品監管工作力度,全面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努力把我縣打造成為「食品安全示範縣」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結合我縣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廣泛發動群眾,拓寬信息渠道,充分發揮各級組織和監管人員的作用,建立一支專業人員和群眾參與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督隊伍,提高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確保我縣食品安全。
二、工作目標
(一)實現全縣食品安全監管網路覆蓋率和網路運行率分別達100%。
(二)把我縣建設成為「食品安全示範縣」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三、監管網路
建立以縣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鄉鎮人民政府為基礎、村委會(社區)和企業參與的三級食品安全監管網路。
(一)一級監管網路建設——縣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食品安全動態監管工作,制定全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目標。
1.縣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依據各自工作職能,組織監管相關領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加強對監管對象各個環節的全面監管。
2.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本部門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為第二責任人,按照 自治縣食品安全監管各成員單位職責,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責任領域的食品安全。
3.各成員單位要依據職責分工,在本系統內設立食品安全監管員,並將系統監管員名單報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備案。
(二)二級監管網路——各鄉鎮人民政府、工業園區要成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負責本鄉鎮、園區的食品安全工作。
1.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對轄區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和餐飲店、食堂和農村家宴的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及時向縣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有關情況,並負責村級食品安全網路建設。
2.落實鄉鎮人民政府行政「一把手」為食品安全監管第一責任人和分管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要加強對園區內生產、加工、流通和職工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管,落實專人負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三)三級監管網路——成立以各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為主體的食品安全管理網路。
1.將食品安全監管網路延伸到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各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單位也要相應成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由村委(社區)主任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任組長,具體負責本村(社區)及本單位的食品安全工作。
2.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以企業法人為食品安全第一負責人,由各監管部門與所監管企業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努力構建多環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職責
(一)宣傳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積極引導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者)誠信守法,增強群眾食品安全意識。
(二)受理轄區內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組織和配合對食品違法經營行為及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的事件調查處理,並及時總結上報。
(三)加強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監督,嚴密監控和預防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的發生,一經發現立即進行查處。
(四)廣泛征詢有關食品安全監管意見,重點收集人民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分析研究轄區內食品安全監管薄弱環節。
五、工作制度
各職能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嚴格按照《 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 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年食品安全工作意見》( 府發〔 〕9號)、《 自治縣 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季行動工作方案》( 府辦發〔 〕75號)規定,認真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網路建設,制定工作方案,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制定和建立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網路建設,把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網路建設作為重點。通過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項報告、責任追究、投訴舉報、事故處理程序等一系列制度,進一步完善協調聯動的工作運行機制。
(二)嚴格責任落實。相關責任部門和鄉鎮政府要依據食品安全責任制的有關要求,切實擔負起各自的工作職責。按照目標責任書的要求,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層層分解責任,切實把責任落實到單位、人頭。加強食品安全業務培訓,提高食品安全工作者的素質,有效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三)強化輿論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路等新聞媒體和食品安全信息網站,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舉措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在媒體開設專欄,增強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新型消費理念。積極發動基層組織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推動食品安全進社區、進農村、進市場,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和參與意識。建立公開舉報和媒體公示制度,發揮食品安全監督員的作用,擴大社會監督范圍,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要加大信息報送工作力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及時、准確、全面報送的原則,根據不同階段工作開展情況,以簡報、圖片和小結等形式報送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為了確保放射源周圍環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擬用位置周圍環境的輻射現狀,特製訂本計劃。
一、委託山西省輻射環境監督站承擔放射源擬用位置周圍環境輻射劑量的監測。
二、對於放射源周圍輻射環境背景值監測,按GB/T14583《環境地表γ劑量率測定規范》進行,對於放射源安裝後周圍輻射環境的監測,按HJ/T61-20xx《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監測數據認真記錄,妥善保存,並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三、檢測內容:放射源運行期間,監測的內容主要是周圍環境γ輻射劑量率的監測。
四、監測頻次:
1、放射源正常運行時,每年進行兩次監測,數據存檔備案;
2、放射源進行維修前後,應分別進行一次監測;
3、事故發生後,在事故處理前後對其周圍環境分別進行一次監測;
4、放射源退役時,應進行一次退役監測。
五、監測點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運行和維修前後的監測點位置為:鉛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處;
2、發生事故時監測點的位置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區域。
3、放射源退役時的監測點位置為:鉛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處、過去安裝或存放場所。
一、監測指標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總烴、顆粒物。
(二)雜訊(廠界)。
(三)☆如環評有破碎清洗工藝必須監測廢水。
二、監測頻率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應急監測預案
(一)目的
為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經濟損失,在事故處理和應急情況下,迅速及時地進行環境監測,制定以下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XXXXXX有限公司范圍內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情況監測。
(三)基本原則及應急監測措施
1、基本原則:本預案是XXXXXX有限公司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各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指揮部的具體指揮和領導。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日常監測服從應急監測原則。
2、應急監測措施:
(1)公司環保安全部門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信息、後,按環境污染信息報送規定上報市環保局。同時立即與市壞境保護監測站聯系,及時判斷可能的.污染因未,進行應急准備,並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分別進行現場監測采樣和化驗准備工作。
①人員准備:技術人員現場X名,采樣人員X名,化驗人員X名,司機X名。
②做好采樣容器的准備工作。
③及時協調市環保監測站化驗室負責分析化驗人員做好相應的分析項目的一切准備工作。
(2)監測人員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信息後,必須在XX分鍾內到達現場采樣,並在XX分鍾內送到化驗室。
(3)協調市壞保監測站化驗人員快速、准確地完成樣品.分析,及時出具數據,並保留樣品。
(4)當對某污染物缺少監測手段時,應立即對外請求支援。
(5)監測數據可用電話或書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報應急指揮部。
(6)應急監測應做到從事故的發生直到事故的處理終結全過程的監測,監測次數以能滿足減少損失和事故處理以及事故發生後的生產恢復為要求。
應急監測點位及次數表
(四)應急監測網路圖
公司應急指揮——環保及安全部門主任——市環保監測站——監測分析人員及司機
(五)應急監測流程圖
指揮部——保及安全負責人、市環保監測站負責人——現場采樣組、化驗分析組——分析技術人員審核
四、委託監測
由於我公司沒有相應的監測資質和設備,日常環境監測工作(每年四次)委託XXXXXX環境保護監測站(或XXXXXX環保公司)監測。
五、附件
(一)委託合同(環境監測技術合同)
(二)XXXXXX環境保護監測站(或XXXXXX環保公司)資質證明。
為認真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傳染病防治執法檢查力度,依法糾正、查處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結合我區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法做好傳染病防治和醫院感染監督工作,切實履行傳染病防治監督職責,嚴格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
究制,促進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監督檢測依據
采樣檢測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醫院消衛生標准gb15982、1995)
三、監督監測對象
(一)區級發證和管轄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監督監測內容和范圍
(一)醫療機構
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醫療廢物處置、艾滋病防治、消毒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以及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微生物培養)。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信息報告管理、疫情調查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情況。
五、工作要求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級發證和管轄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充分認識開展傳染病防治和醫院感染監督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各部門加強配合,各負其責,突出重點,嚴格按本實施方案的要求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一)區衛生監督所職責
負責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制定樣品抽樣的范圍、數量、順序、檢驗項目等工作,印製和填寫相關表格和單據。
(二)區疾控中心職責
負責完成現場采樣監測培養並按時出具結果報告。
(三)監測樣品抽檢范圍和數量
1、治療室、手術室、產室、嬰兒室、消毒供應室、口腔科、內窺鏡室等科室為監測的重點部位,采樣內容為空氣、工作檯面、無菌物品、消毒液、醫護人員手錶面。
2、二級規模以上醫院根據科室設置采樣20—30份,鄉衛生院、門診部以及同等規模的醫療機構采樣5---10份,其它診所采樣2---5份。
六、時間安排
6月~9月。
一、工作目標
具體目標: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哨點醫院(區一醫院)全年收集報送病例信息不少於50份;食源性疾病病原學監測不少於100份樣本;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必須100%上報。
二、監測內容
1.食源性疾病監測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包括食源性疾病及異常病例監測、特定病原體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2部分內容(監測責任單位:區一醫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對所有發現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進行報告(報告單位:區一醫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監測的衛生監督:包括對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和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進行監督,由區衛生監督所對區疾控中心和區一醫院履行監測職責、開展監測工作、報送監測信息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區食源性疾病報告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落實監測和報告責任。
三、監測工作相關要求
(一)監測點設置
我區哨點醫院為區一醫院,區疾控中心為哨點疾控。
(二)檢測樣品數量及采樣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原學監測不少於100份樣本;為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樣品採集後到實驗室檢測不得超過15天。
(三)檢測機構資質
區疾控中心已取得相關檢測項目的計量認證資質,能夠承擔依法出證法律責任。
(四)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銜接與配合
區一醫院負責食源性疾病個案信息和標本採集、信息與標本(或菌株)報送。區疾控中心負責監測信息的收集分析、標本實驗室檢測和信息網路報告,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溯源分析,並承擔監測工作的技術培訓和質量控制。
(五)監測方法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的監測工作手冊採用統一的國家標准方法或指定方法進行監測。
(六)監測結果報告
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按照監測計劃的要求報告。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報告:由區一醫院向區疾控中心報送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信息和待測標本。
(2)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由醫療機構和區疾控中心負責報告。
四、監測工作管理職責分工
區衛生局負責組織實施轄區內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重點協調、督促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的核實報告;負責轄區內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和病原學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
成立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成立本單位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工作相關組織機構。
五、經費保障
實行項目資金管理。根據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食品安全保障經費」安排,按照任務帶經費的形式,專項資金用於涉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工作必需的業務、培訓支持及相關人員經費支出。
【重點與難點】
重點:讓學生了解,雖然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滿智慧的人類通過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禦等)對災害進行監測和防禦,是可以起到防災、減災作用的。
難點:地理信息系統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基本知識】
一、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1.概念:
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是由 、區域及 等各級組織,通過 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路系統。
2.作用: 、災中跟蹤、 以及提出 。
3.世界和我國災害監測系統的發展情況
二、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遙感(RS)技術的特點:
觀測范圍廣、信息獲取量大、 、實時性好和 等。從空間尺度看,遙感具有全球觀測能力,可從 、 和 角度獲得全球自然災害的觀測數據;從時間尺度看,在遙感平台上能夠對地球進行同步觀測,可獲得地球表層及其 的災害信息。
2、應用范圍:
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重點用於 、 及台風災害等監測。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與分析:
主要是對各種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進行 和 分析,具有空間定位、 和 分析的功能。
2.災害評估與預報:
對自然災害進行 、 、 、災害損失調查、 等,還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依據。
3.RS與GIS結合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四、自然災害的防禦
1.非工程性防禦:www.
(1)概念:
是通過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的 和 、各級行政部門的減災管理以及 等途徑,控制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3)我國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發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禦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禦措施是通過修建防災工程,改變自然災害系統,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種方式:
方式實例
改變地表環境,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的強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災害與人口、財產等的直接相遇
可以改變財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災性能,減少災害損失。
3.「工程性防禦措施」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硬體」和「軟體」的差別。
聯系:二者在防災減災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輔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災效果。
為了解我縣兒童預防接種後的血清學效果和疫苗可預防疾病的人群免疫屏障水平,進一步評估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做好疫苗可預防疾病的控制工作,根據《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列》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特製定縣人群免疫水平監測方案。
一、監測內容
目標人群針對乙肝、麻疹、風疹和甲肝等傳染病的免疫水平。
二、監測范圍、對象和人數
(一)范圍:鎮、鎮、鄉。
監測對象及人數三個鄉鎮3-14歲兒童共計120名兒童。鄉(鎮)監測目標人群數見附表1。每個年齡組,各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針對傳染病監測樣本量為40份。年齡組中各年齡段采樣應均衡。
三、調查方法及時間
(一)調查方法隨機抽取3-4歲、5-6歲、7-14歲兒童各40名,每個年齡組隨機均衡抽取城鎮和鄉鎮兒童,年齡組中各年齡段采樣人數應均衡。
(二)調查時間:20xx年10月12日-15日
四、采血內容及要求
(一)對調查目標兒童均填寫《疫苗針對傳染病監測個案調查表》(附表2),兒童疫苗接種史可在兒童預防接種客戶端導出,或根據兒童接種證、卡、冊等資料准確登記,由各鄉鎮專干負責填寫。
(二)采血調查的組織工作
由疾控中心的專業人員負責採集血液標本,采樣編號由9位數字組成,前6位是縣(市)國標碼,後3位是監測兒童數。
(三)采血要求
無菌采血,對所有調查對象均採集靜脈血4毫升,及時分離血清,注意離心時避免發生溶血現象,離心後立即將血清冷凍(避免反復凍溶),要求凍存在螺口管內;每份血清不少於2毫升,管子上要標清楚序號,並和送檢單上序號一致。冷藏運輸,-20℃保存待檢。
㈤ 以前的造紙廠現在開發為樓盤有污染嗎
你好,在原造紙廠地塊進行房地產項目開發通常要進行回顧性環評,以現狀調查的形式對該地塊的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環境背景值進行調查分析,確認各項指標是否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標准,是否存在某類環境因子超標,是否滿足房地產項目開發需要具備的環境質量要求。
造紙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多種污染物,如廢水:特徵污染物AOX(可吸附有機鹵化物),具有致癌、致畸、至毒、至突變的危害;廢氣:特徵污染物TRS(還原性硫化物)具有酸性、可燃性;
污泥:綠泥、白泥(含有重金屬)污酸、黑液等
以上物質通常經過造紙廠污水處理設施和廢氣治理設備處理後大部分被轉化和分解,但也存在設備故障、檢修期間污染物未處理、過量堆存、因造紙廠搬遷,上述廢物遺存在廠區,導致污染土壤、降雨淋濾入滲地下水的情況。因此要在樓盤開發之前對地塊進行環境監測,重點是區域土壤和地下水環境。
㈥ 葯廠的廢水檢測因子包括哪些,哪裡可以檢測
廢水檢測范圍:來①廢自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檢測;②廢水污染監督檢測;③廢水系污染調查
生產企業地下水自行檢測依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2006)
《生活飲用水衛生檢測方法》(GB 5750.1-12)
地下水檢測質量標准:
《地下水質量標准》(14848-2017),適用於地下水勘查評價、開發利用、監測和監督管理的依據,不適用地下熱水、礦水、鹽鹵水。GB/T 14848-2017規定各地區對地下水質進行定期檢測。
地下水檢測項目共計93項,其中基本項目39項,選測項目54項。
㈦ 環評評價因子中現狀監測因子和預測因子要一致嗎
你好,根來據環境影自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方法以及相關的環境質量標准,不同類型的項目和環境影響因素其進行環評時選取的現狀監測因子和預測因子是不一定一致的。
比如,建設項目擬建或者是新、改、擴時,存在一般環境因子和特徵環境影響因子,這是由工程特點和環境特點決定的。
現狀環境因子一般都是項目所處環境已存在或現有的對大氣、地表水、聲、生態等產生影響的因子,預測因子是項目建成後通過工程分析結合項目生產原輔材料、工藝流程,產污環節等工程環境特徵預測項目將來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子。有相當一部分是項目的特徵因子,如造紙行業的常規因子:廢水COD、BOD5、PH、氨氮、特徵因子:AOX(可吸附有機鹵化物);廢氣:常規SO2、NOX、TSP、PM10,特徵因子:TRS(還原性硫化物),是特徵因子也同時是預測因子。其他行業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所以說,環境影響的現狀監測因子和預測因子不一定一致,要根據行業特徵和工程環境特點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