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耗材問題 > 生物半透膜知識點

生物半透膜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2-05-31 10:04:23

1.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點

(一) 走近細胞
一、 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 較小(1—10um) 較大(10--100 u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核物質集中在核區。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 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代表 放線菌、細菌、藍藻、支原體 真菌、植物、動物
二、生命系統的層次性
植:營養、保護、機械、輸導 植:根、莖、葉
細胞 組織 分泌 器官 花、果、種
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 動:心、肝……
運動、循環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統(動) 個體 單細胞 種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細胞
神經、內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號
生態系統 生產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費者 Ⅱ號
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容(統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
○顯微鏡下的重要發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論思維和科學實驗的結合:施來登、施旺

1. 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註: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細胞學說 2.1859年 達爾文 進化論 3.1866年 孟德爾 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種) 最基本:C,占乾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 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 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無機物 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質: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攜帶遺傳信息
有機物 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質:主要的儲能物質
一、蛋白質 (占鮮重7-10%,乾重50%)

結構 元素組成 C、H、O、N,有的還有P、S、Fe、Zn、Cu、B、Mn、I等
單體 氨基酸 (約20種,必需8種,非必需12種)
化學結構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鏈狀結構,叫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
高級結構 多肽鏈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二、三、四級。
結構特點 由於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次序不同,於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功能 ○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特異性/功能多樣性。
1.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細胞膜、染色體、肌肉中的蛋白質;
2. 有些蛋白質有催化作用:如各種酶;
3. 有些蛋白質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
4. 有些蛋白質有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質有免疫作用:如抗體。
備注 ○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叫肽鍵。
○各種蛋白質在結構上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通式):

1. 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 變性(熟雞蛋)&鹽析&凝固(豆腐)
計算 ○由N個aa形成的一條肽鏈圍成環狀蛋白質時,產生水/肽鍵 N 個;
○N個aa形成一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1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M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每個aa的平均分子量為α,那麼由此形成的蛋白質
的分子量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元素組成 C、H、O、N、P等
分類 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 核糖核酸(RNA單鏈)
單體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含氮
鹼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遺傳物質,編碼、復制遺
傳信息,並決定蛋白質的合成 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
蛋白質。
存在 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少量在線粒
體和葉綠體中。甲基綠 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吡羅紅
△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
元素 類別 存在 生理功能
糖類 C、H、O 單糖 核糖C5H10O5 主細胞質 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糖C4H10O5 主細胞核 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細胞質 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纖維素 植物 (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重要的儲存能量的物質;
糖原(肝、肌) 動物
脂質 C、H、O
有的 還有N、P 脂肪 動、植物 儲存能量、維持體溫恆定;
類脂/磷脂 腦、豆 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動物 動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
維生素D 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四、鑒別實驗
試劑 成分 實驗現象 常用材料
蛋白質 雙縮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雞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花生
還原糖 班氏(加熱) 磚紅色沉澱 蘋果、梨、白蘿卜
澱粉 碘液 I2 藍色 馬鈴薯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五、無機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結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結合。 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環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並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 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

六、小結
化合 有機組合 分化
化學元素 化合物 原生質 細胞

○原生質 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 : 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 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 基質: 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 細胞質 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 細胞器 差速離心:美國 克勞德

線粒體 葉綠體 高爾基體 內質網 液泡 核糖體 中心體
分布 動植物 植物 動植物 動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 動植物 動物
低等植物
形態 橢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網狀 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 雙層膜,有少量DNA 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有腔 沒有膜結構
嵴(TP酶復合體)、基粒、基質 基粒(類體)、基質(片層結構)、酶 外連細胞膜,內連核膜 液泡膜、細胞液 蛋白質、RNA、和酶 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場所 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 提供合成、運輸條件 貯存物質,調節內環境 蛋白質合成的場所 與有絲分裂有關
備注 在核仁
形成

△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三、協調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 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 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飾
細胞核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鏈 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 + 細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四、細胞核 = 核膜(雙層) + 核仁 + 染色質 + 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DNA 螺旋
○ + = 核小體(串珠結構) 染色質 30nm纖維
組蛋白 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 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二、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1.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繫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六、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 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 特性 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 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水分
條件 濃度 外液 > 細胞質/液 外液 < 細胞質/液
現象 動物 失水皺縮 吸水膨脹甚至漲破
植物 質壁分離 質壁分離復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滲透作用
內因 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伸縮性不同造成收縮幅度不同
結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順相對含量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

○ 滲透現象發生的條件:半透膜、細胞內外濃度差
○ 滲透作用:水分從水勢高的系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系統移動的現象。
○ 半透膜:指一類可以讓小分子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一類薄膜的總稱。
○ 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拓展應用於:(指的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①證明成熟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證明細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

2. 無機鹽等其他物質
① 不同生物吸收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② 物質跨膜運輸既有順濃度梯度的,也有逆濃度梯度的。
3. 選擇透過性膜
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膜。
□ 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是嚴格的半透膜。

二、流動鑲嵌模型

1.要點
①磷脂雙分子層 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這個支架不是靜止的,它具有流動性。
②蛋白質 鑲嵌、貫穿、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質和糖類結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護、潤滑和細胞識別等

2.與單位膜的異同
相同點: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是脂質和蛋白質
不同點:①流:蛋白質的分布有不均勻和不對稱性;強調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
②單:蛋白質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認為生物膜是靜止結構。

三、跨膜運輸的方式

例子|方式| 濃度梯度| 載體|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氣體、乙醇、苯| 自由擴散| 順 ×| ×| 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濃度低的一側轉運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協助擴散| 順| √| ×
進入紅細胞的鉀離子 |主動運輸| 逆| √| √| 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
的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要害的物質。

○大分子或顆粒:胞吞、胞吐

四、小結
組成 決定
磷脂分子+蛋白質分子 結構 功能(物質交換)
具有
導致 保證 體現
運動性 流動性 物質交換正常 選擇透過性
成分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因此決定了由它們構成的細胞膜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把相應的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到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不同載體的數量不同,所以,當物質進出細胞時能體現出不同的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可見,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無論細胞是否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關系,流動性總是存在的,而選擇透過性是細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完成物質交換功能方能體現出來。
五)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H2O 外界

H2O O2 礦質元素
[H]
光 ATP 原生質
ADP+PI 熱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應活化能
◎ 新陳/細胞代謝:活細胞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
◎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1. 發現

①巴斯德之前: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
③利比希(德、化學家):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④比希納(德、化學家):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⑤薩姆納(美、科學家):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⑥許多酶是蛋白質。
⑦切赫與奧特曼(美、科學家):少數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義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註:
①由活細胞產生(與核糖體有關)
②催化性質:A.比無機催化劑更能減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B.反應前後酶的性質和數量沒有變化。
③成分: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應速度很快,是一般無機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 多樣性 。
③ 需要合適的條件(溫度和pH值) → 溫和性 → 易變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過酸、過鹼、高溫都會破壞酶分子結構。低溫也會影響酶的活性,但不破壞酶的分子結構。

圖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夠,其他因素固定的條件下,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 1.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但不顯著;
3.當S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V也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S,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
1.在一定T內V隨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T時活力最大,稱最適溫度;
3.當T升高到一定限度時,V反而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動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產提取 製成 酶制劑 應用 治療疾病;加工和生產一些產品;
和分離純化 固定化酶 化驗診斷和水質檢測;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體細胞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與合成存在著能量的釋放與貯存。

1.結構簡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學鍵13.8KJ/mol 高能磷酸鍵 30.54 KJ/mol 磷酸基團

2.ATP與ADP的轉化
ATP
呼吸作用
(線粒體) 吸 Pi
(細胞質基質) 能 吸收分泌(滲透能)
(葉綠體) 放 肌肉收縮(機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經傳導、生物電(電能)
ADP (每個活細胞) 合成代謝(化學能)
體溫(熱能)
螢火蟲(光能)
◎ 糖類—主要能源物質 熱能 散失
太陽光能 脂肪—主要儲能物質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質—能源物質之一 分解 化學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產生ATP: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
能產生水: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能鹼基互補配對: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三、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呼吸是通過呼吸運動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分為: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概念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許多ATP的過程。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過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點 場所 : ①②線粒體基質 ③內膜 始終在細胞質基質
條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產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點 聯系 : 從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階段相同,以後階段不同
實質 :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合成ATP
意義 : 為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體內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應場所 綠色植物(在葉綠體中進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反應條件 光、色素、酶 酶(時刻進行)
物質轉變 把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CH2O) 分解有機物產生CO2和H2O
能量轉變 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釋放有機物的能量,部分轉移ATP
實質 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
聯系 有機物、氧氣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實質
通過光反應把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通過暗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把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定的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光、溫度、CO2濃度、水分、礦質元素等。
1.發現
內容 時間 過程 結論
普里斯特 1771年 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實驗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薩克斯 1864年 葉片遮光實驗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
恩格爾曼 1880年 水綿光合作用實驗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釋放出氧。
魯賓與卡門 1939年 同位素標記法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來自水
2.場所
雙層膜
葉綠體 基質
基粒 多個類囊體(片層)堆疊而成
胡蘿卜素(橙黃色)1/3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2/3 吸藍紫光
色素 (1/4) 葉綠素A(藍綠色)3/4
葉綠素(3/4) 葉綠素B(黃綠色)1/4 吸紅橙和藍紫光
3.過程

光反應 暗反應
條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時間 短促 較緩慢
場所 內囊體的薄膜 葉綠體的基質
過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還原
2C3 + [H] →(CH2O)
實質 光能 → 化學能,釋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總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變 無機物CO2、H2O → 有機物(CH2O)
能變 光能 →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 同位素示蹤
14C 光反應 2C 3 暗反應 (14CH2O)
3H2O 固定 [3H] 還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為創設條件,看物質變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應 → (CH2O)
↓ ↓ ↓ ↓
切斷 → 不能生成 → 不能進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2.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 走近細胞
一、 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 較小(1—10um) 較大(10--100 u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核物質集中在核區。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 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代表 放線菌、細菌、藍藻、支原體 真菌、植物、動物
二、生命系統的層次性
植:營養、保護、機械、輸導 植:根、莖、葉
細胞 組織 分泌 器官 花、果、種
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 動:心、肝……
運動、循環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統(動) 個體 單細胞 種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細胞
神經、內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號
生態系統 生產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費者 Ⅱ號
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容(統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
○顯微鏡下的重要發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論思維和科學實驗的結合:施來登、施旺

1. 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註: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細胞學說 2.1859年 達爾文 進化論 3.1866年 孟德爾 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種) 最基本:C,占乾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 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 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無機物 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質: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攜帶遺傳信息
有機物 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質:主要的儲能物質
一、蛋白質 (占鮮重7-10%,乾重50%)

結構 元素組成 C、H、O、N,有的還有P、S、Fe、Zn、Cu、B、Mn、I等
單體 氨基酸 (約20種,必需8種,非必需12種)
化學結構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鏈狀結構,叫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
高級結構 多肽鏈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二、三、四級。
結構特點 由於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次序不同,於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功能 ○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特異性/功能多樣性。
1.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細胞膜、染色體、肌肉中的蛋白質;
2. 有些蛋白質有催化作用:如各種酶;
3. 有些蛋白質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
4. 有些蛋白質有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質有免疫作用:如抗體。
備注 ○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叫肽鍵。
○各種蛋白質在結構上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通式):

1. 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 變性(熟雞蛋)&鹽析&凝固(豆腐)
計算 ○由N個aa形成的一條肽鏈圍成環狀蛋白質時,產生水/肽鍵 N 個;
○N個aa形成一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1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M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每個aa的平均分子量為α,那麼由此形成的蛋白質
的分子量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元素組成 C、H、O、N、P等
分類 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 核糖核酸(RNA單鏈)
單體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含氮
鹼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遺傳物質,編碼、復制遺
傳信息,並決定蛋白質的合成 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
蛋白質。
存在 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少量在線粒
體和葉綠體中。甲基綠 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吡羅紅
△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
元素 類別 存在 生理功能
糖類 C、H、O 單糖 核糖C5H10O5 主細胞質 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糖C4H10O5 主細胞核 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細胞質 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纖維素 植物 (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重要的儲存能量的物質;
糖原(肝、肌) 動物
脂質 C、H、O
有的 還有N、P 脂肪 動、植物 儲存能量、維持體溫恆定;
類脂/磷脂 腦、豆 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動物 動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
維生素D 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四、鑒別實驗
試劑 成分 實驗現象 常用材料
蛋白質 雙縮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雞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花生
還原糖 班氏(加熱) 磚紅色沉澱 蘋果、梨、白蘿卜
澱粉 碘液 I2 藍色 馬鈴薯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五、無機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結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結合。 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環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並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 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

六、小結
化合 有機組合 分化
化學元素 化合物 原生質 細胞

○原生質 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 : 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 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 基質: 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 細胞質 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 細胞器 差速離心:美國 克勞德

線粒體 葉綠體 高爾基體 內質網 液泡 核糖體 中心體
分布 動植物 植物 動植物 動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 動植物 動物
低等植物
形態 橢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網狀 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 雙層膜,有少量DNA 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有腔 沒有膜結構
嵴(TP酶復合體)、基粒、基質 基粒(類體)、基質(片層結構)、酶 外連細胞膜,內連核膜 液泡膜、細胞液 蛋白質、RNA、和酶 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場所 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 提供合成、運輸條件 貯存物質,調節內環境 蛋白質合成的場所 與有絲分裂有關
備注 在核仁
形成

△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三、協調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 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 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飾
細胞核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鏈 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 + 細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四、細胞核 = 核膜(雙層) + 核仁 + 染色質 + 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DNA 螺旋
○ + = 核小體(串珠結構) 染色質 30nm纖維
組蛋白 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 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二、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1.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繫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六、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 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 特性 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 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水分
條件 濃度 外液 > 細胞質/液 外液 < 細胞質/液
現象 動物 失水皺縮 吸水膨脹甚至漲破
植物 質壁分離 質壁分離復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滲透作用
內因 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伸縮性不同造成收縮幅度不同
結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順相對含量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

○ 滲透現象發生的條件:半透膜、細胞內外濃度差
○ 滲透作用:水分從水勢高的系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系統移動的現象。
○ 半透膜:指一類可以讓小分子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一類薄膜的總稱。
○ 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拓展應用於:(指的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①證明成熟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證明細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

2. 無機鹽等其他物質
① 不同生物吸收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② 物質跨膜運輸既有順濃度梯度的,也有逆濃度梯度的。
3. 選擇透過性膜
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膜。
□ 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是嚴格的半透膜。

二、流動鑲嵌模型

1.要點
①磷脂雙分子層 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這個支架不是靜止的,它具有流動性。
②蛋白質 鑲嵌、貫穿、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質和糖類結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護、潤滑和細胞識別等

2.與單位膜的異同
相同點: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是脂質和蛋白質
不同點:①流:蛋白質的分布有不均勻和不對稱性;強調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
②單:蛋白質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認為生物膜是靜止結構。

三、跨膜運輸的方式

例子|方式| 濃度梯度| 載體|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氣體、乙醇、苯| 自由擴散| 順 ×| ×| 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濃度低的一側轉運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協助擴散| 順| √| ×
進入紅細胞的鉀離子 |主動運輸| 逆| √| √| 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
的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要害的物質。

○大分子或顆粒:胞吞、胞吐

四、小結
組成 決定
磷脂分子+蛋白質分子 結構 功能(物質交換)
具有
導致 保證 體現
運動性 流動性 物質交換正常 選擇透過性
成分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因此決定了由它們構成的細胞膜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把相應的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到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不同載體的數量不同,所以,當物質進出細胞時能體現出不同的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可見,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無論細胞是否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關系,流動性總是存在的,而選擇透過性是細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完成物質交換功能方能體現出來。
五)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H2O 外界

H2O O2 礦質元素
[H]
光 ATP 原生質
ADP+PI 熱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應活化能
◎ 新陳/細胞代謝:活細胞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
◎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1. 發現

①巴斯德之前: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
③利比希(德、化學家):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④比希納(德、化學家):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⑤薩姆納(美、科學家):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⑥許多酶是蛋白質。
⑦切赫與奧特曼(美、科學家):少數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義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註:
①由活細胞產生(與核糖體有關)
②催化性質:A.比無機催化劑更能減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B.反應前後酶的性質和數量沒有變化。
③成分: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應速度很快,是一般無機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 多樣性 。
③ 需要合適的條件(溫度和pH值) → 溫和性 → 易變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過酸、過鹼、高溫都會破壞酶分子結構。低溫也會影響酶的活性,但不破壞酶的分子結構。

圖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夠,其他因素固定的條件下,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 1.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但不顯著;
3.當S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V也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S,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
1.在一定T內V隨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T時活力最大,稱最適溫度;
3.當T升高到一定限度時,V反而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動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產提取 製成 酶制劑 應用 治療疾病;加工和生產一些產品;
和分離純化 固定化酶 化驗診斷和水質檢測;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體細胞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與合成存在著能量的釋放與貯存。

1.結構簡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學鍵13.8KJ/mol 高能磷酸鍵 30.54 KJ/mol 磷酸基團

2.ATP與ADP的轉化
ATP
呼吸作用
(線粒體) 吸 Pi
(細胞質基質) 能 吸收分泌(滲透能)
(葉綠體) 放 肌肉收縮(機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經傳導、生物電(電能)
ADP (每個活細胞) 合成代謝(化學能)
體溫(熱能)
螢火蟲(光能)
◎ 糖類—主要能源物質 熱能 散失
太陽光能 脂肪—主要儲能物質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質—能源物質之一 分解 化學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產生ATP: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
能產生水: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能鹼基互補配對: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三、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呼吸是通過呼吸運動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分為: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概念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許多ATP的過程。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過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點 場所 : ①②線粒體基質 ③內膜 始終在細胞質基質
條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產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點 聯系 : 從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階段相同,以後階段不同
實質 :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合成ATP
意義 : 為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體內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應場所 綠色植物(在葉綠體中進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反應條件 光、色素、酶 酶(時刻進行)
物質轉變 把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CH2O) 分解有機物產生CO2和H2O
能量轉變 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釋放有機物的能量,部分轉移ATP
實質 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
聯系 有機物、氧氣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實質
通過光反應把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通過暗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把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定的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光、溫度、CO2濃度、水分、礦質元素等。
1.發現
內容 時間 過程 結論
普里斯特 1771年 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實驗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薩克斯 1864年 葉片遮光實驗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
恩格爾曼 1880年 水綿光合作用實驗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釋放出氧。
魯賓與卡門 1939年 同位素標記法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來自水
2.場所
雙層膜
葉綠體 基質
基粒 多個類囊體(片層)堆疊而成
胡蘿卜素(橙黃色)1/3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2/3 吸藍紫光
色素 (1/4) 葉綠素A(藍綠色)3/4
葉綠素(3/4) 葉綠素B(黃綠色)1/4 吸紅橙和藍紫光
3.過程

光反應 暗反應
條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時間 短促 較緩慢
場所 內囊體的薄膜 葉綠體的基質
過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還原
2C3 + [H] →(CH2O)
實質 光能 → 化學能,釋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總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變 無機物CO2、H2O → 有機物(CH2O)
能變 光能 →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 同位素示蹤
14C 光反應 2C 3 暗反應 (14CH2O)
3H2O 固定 [3H] 還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為創設條件,看物質變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應 → (CH2O)
↓ ↓ ↓ ↓
切斷 → 不能生成 → 不能進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3. 生物等級考知識點

1、應激性、反射、適應性和遺傳性

應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時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某種生理活動,事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表述的時過程,其結果是生物適應環境。如果是在神經系統參與下完成的應激性,則稱反射,否則不叫反射,可見,反射是應激性的一種形式。適應性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與環境相適合的現象,表述的是結果。如變色龍進入草叢種體色與青草一致,是應激性屬於適應性;而蝗蟲的體色與青草一致則只是適應性不是應激性。決定生物性行為特徵的是遺傳性。

2、生長和發育

生長是指細胞同化作用大於異化作用時,細胞數目增多,體積增大的「量變」過程。發育是指細胞通過分化,形成新的組織、器官、系統,最終成為性成熟的個體的「質變」過程。大量元素和基本元素、主要元素 從含量上看,如果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的萬分之一以上的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從對生物體的作用上看,在這些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元素,C、H、O、N是基本元素,C、H、O、N、P、S是主要元素,生物體的大部分有機物是由這六種元素組成的。

3、主要能源、重要能源和直接能源

糖類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葡萄糖是重要能源,因為多糖、二糖要水解成葡萄糖後才能進入氧化分解過程,並且葡萄糖比它們容易運輸。所有能量只有轉化為ATP後才能被機體利用,所以,ATP被稱為直接能源。

4、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使細胞形成具有一定流動性的結構特點。水分子和細胞需要的離子、小分子能通過細胞膜,其他的則不能,這種功能特性就是選擇通過性。

5、染色質和染色體、染色單體

染色質是細胞在分裂間期核內的細絲狀物質(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有利於DNA分子的復制。染色體是細胞分裂期染色質高度螺旋化後的柱狀或桿狀結構,有利於染色體的平均分配。分裂間期復制的染色體與原染色體由一個共同的著絲點連接,形成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同屬於一條染色體(如右圖)。

6、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核生物

由原核(無成形的細胞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原核生物,有細菌(如各種球菌、桿菌、螺旋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放線菌、藍藻(如念珠藻、色球藻、螺旋藻)等。全身只由一個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稱原生生物,有草履蟲、眼蟲、變形蟲、裸藻等。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統稱為真核生物,有真菌(如酵母菌、根霉、蘑菇)、藻類(如團藻、衣藻、海帶)以及全部高等動植物。

7、半透膜和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物理性質的膜,一般無生物活性,只允許小分子物質通過,不允許大分子物質通過。選擇透過性膜具有生物活性,允許細胞需要的小分子通過,細胞不需要的離子、小分子、大分子物質都不能通過。

8、原生質層和原生質

原生質層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膜之間的細胞質,不包括細胞核與細胞液。原生質是指細胞內全部生命物質,包括細胞的膜、質、核。植物細胞除細胞壁外,均屬於原生質。

9、赤道板和細胞板

赤道板是細胞中央與紡錘體的中軸垂直的一個平面,是想像出的結構。細胞板上在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的實際存在的結構,它向四周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

10、著絲粒和著絲點

著絲粒是把姐妹染色單體連在一起的結構。著絲點則是指該結構上被紡錘絲連接的位置。

11、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

細胞通過分裂使數目增多,故細胞分裂是「量變」的過程,剛分裂出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細胞分化是在分裂的基礎上同源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穩定的差異的過程。

12、生長素和生長激素

生長素是由植物生長旺盛處產生的,具有促進細胞縱向伸長,使植物生長作用的吲哚乙酸。生長激素是由動物垂體產生的,具有促進蛋白質合成和骨生長作用的蛋白質。

13、生長素促進生長和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促進生長是指促進植物細胞縱向伸長,不能使細胞數目增多。促進扦插枝條生根是指不但刺激不定根的生長,而且能刺激枝條一端生出許多不定根來。

14、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

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受單一方向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分向光性、向水性等。感性運動是植物受植物體不定向刺激而引起的不定向運動,分感夜運動、感震運動等。如含羞草小葉感震而閉合。

15、酶、激素、維生素

酶大機體所有活細胞都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激素是機體某些細胞產生的,對生物體的正常生理活動起調節控製作用的蛋白質、類固醇化合物或脂肪酸化合物。維生素主要是從事物中獲得的,對維持人體正常生長發育、物質代謝起調節作用的一類小分子有機物。

16、內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內分泌腺又稱無管腺,腺體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隨血液循環進入身體各處發揮作用。外分泌腺又稱有管腺,腺體的分泌物一般由導管運輸到身體的一定部位發揮作用。

17、神經元、神經纖維和神經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由突起(分樹突和軸突)和細胞體組成。神經纖維是指神經元的軸突包括套在其外的髓鞘或感覺神經元的長樹突。多條神經元由纖維結成束,外麵包著結締組織膜就構成一條神經。

18、孢子和配子

孢子是進行孢子生殖的生物(如蘑菇、根霉)經有絲分裂產生的生殖細胞,無「性」的分化,也不需兩兩結合,在適宜條件下單個孢子即可發育為一個新個體。配子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經減數分裂產生生殖細胞,有「性」的分化,一般需兩兩結合後才能發育為一個新個體。

19、芽和芽體

芽是植物莖上某些細胞分化產生的,與母體的形態、結構均不同,不能稱為「小植株」。芽體是某些植物(如水螅、酵母菌)在較好條件時由母體一定部位生出的「小生物體」,與母體發形態、結構均相同,脫落後可直接成長為新個體。

20、極核和極體

極核是指植物胚珠內的胚囊中央的兩個核,是伴隨卵細胞形成的,受精後最終發育為胚乳。極體是動物體內通過減數分裂伴隨卵細胞形成的,最終退化消失。"

21、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被子植物胚珠的重要部分,位於胚珠中心,呈膨大的囊狀結構,內含七個細胞(如極核、卵細胞)。囊胚是動物個體發育中,受精卵的一個發育階段(時期),內含囊胚腔。胚孔和珠孔 胚孔上高等動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原腸胚外面生有的小孔,與原腸腔相通。珠孔是指被子植物的珠被圍成後而形成的小孔。

22、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

直系血親是指與本人有直接血緣關系的人,是縱向關系,如(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外)孫子(女)……旁系血親是指與本人有間接血緣關系的人,是橫向關系,如叔伯(姑姨舅)、(表)兄弟姐妹、侄子(女)

23、先天性疾病和遺傳病

先天性疾病是指生下來就有的疾病,包括遺傳病和先天性畸形。遺傳病是指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疾病,是先天性疾病的一種。

24、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基因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在某個種群中出現的比例。基因型頻率是指群體中某一個體的任何一個基因所佔的百分率。

25、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保護色是指動物具有與棲息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可避免被對方發現。警戒色是指與棲息環境背景差異很大的色彩或斑紋,有意引起對方注意。擬態是某些生物形成的外表形態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現象,可避免被對方發現。

26、種群、物種、群落和生態系統

種群是在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物種是分布在不同區域的同種生物的不同種群的總和。群落是由不同生物組成的不同種群的總和。生態系統是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總和。

27、生物富集作用和富營養化

生物富集作用的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屬或農葯,污染對象是水體、土壤,後果是在生物體內積累並造成危害。富營養化的污染物主要是富含N、P等礦質元素的污水,污染對象是流動緩慢的水體,後果是水質惡化,溶氧減少,有毒產物增加,魚、蝦等死亡。

遺傳必背考點

一、顯、隱性的判斷:

①性狀分離,分離出的性狀為隱性性狀;

②雜交:兩相對性狀的個體雜交;

③隨機交配的群體中,顯性性狀》隱性性狀;

④假設推導:假設某表型為顯性,按題乾的給出的雜交組合逐代推導,看是否符合;再設該表型為隱性,推導,看是否符合;最後做出判斷;

二、純合子雜合子的判斷:

①測交:若只有一種表型出現,則為純合子(體);若出現兩種比例相同的表現型,則為雜合體;

②自交:若出現性狀分離,則為雜合子;不出現(或者穩定遺傳),則為純合子;

注意:若是動物實驗材料,材料適合的時候選擇測交;若是植物實驗材料,適合的方法是測交和自交,但是最簡單的方法為自交;

三、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驗證:

①測交:選擇雜合(或者雙雜合)的個體與隱性個體雜交,若子代出現1:1(或者1:1:1:1),則符合;反之,不符合;

②自交:雜合(或者雙雜合)的個體自交,若子代出現3:1(1:2:1)或者9:3:3:1(其他的變式也可),則符合;否則,不符合;

③通過鑒定配子的種類也可以;如:花粉鑒定;再如:通過觀察雄峰的表型及比例推測蜂王產生的卵細胞的種類進而驗證是否符合分離定律。

四、自交和自由(隨機)交配的相關計算:

①自交:只要確定一方的基因型,另一方的出現概率為「1」(只要帶一個系數即可);

②自由交配:推薦使用分別求出雙親產生的配子的種類及比例,再進行雌雄配子的自由結合得出子代(若雙親都有多種可能的基因型,要講各自的系數相乘)。

注意:若對自交或者自由交配的後代進行了相應表型的選擇之後,注意子代相應比例的改變。

五、遺傳現象中的「特殊遺傳」:

①不完全顯性:如Aa表型介於AA和aa之間的現象。判斷的依據可以根據分離比1:2:1變化推導得知;

②復等位基因:一對相對性狀受受兩個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但每個個體依然只含其中的兩個)的現象,先根據題干給出的信息確定出不同表型的基因型,再答題。

③一對相對性狀受兩對或者多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現象;

⑤致死現象,如某基因純合時胚胎致死,可以根據子代的分離比的偏離情況分析得出,注意該種情況下得到的子代比例的變化。抑或是發育到某階段才會出現的致死現象,計算時注意相應比例的變化;

六、遺傳圖解的規范書寫:

書寫要求:①親代的表現型、基因型;②配子的基因型種類;③子代的基因型、表現型(包括特殊情況的指明)、比例;④基因型的規范書寫:常染色體上的、X染色體上的(包括同源或者非同源區段)(前常後X),要用題干中提到的字母,不可隨意代替;⑤相關符號的正確書寫。

七、常染色體和X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遺傳的區分和判斷:

①據子代相應表型在雌雄中的比例是否完全相同判斷;

②正反交的結果是否相同,相同則為常染色體上,不同則為X染色體上;

③根據規律判斷,即伴性遺傳存在女患其父、子必患;男患其母、女必患等等特點;

④設計雜交組合根據子代情況判斷:

八、「乘法原理」解決自由組合類的問題:

解題思路:對於多對等位基因或者多對相對性狀類的遺傳問題,先用分離定律單獨分析每一對的情況,之後運用「乘法原理」對兩種或者多種同時出現的情況進行整合。

九、染色體數、型異常的配子(或者個體)的產生情況分析:

結合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部分內容,通過減數分裂過程分析著手,運用簡圖展現過程。

幾種常見的來源:

①減數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的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交叉互換;

②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之後,某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移向某一極;

③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之後,由姐妹染色單體發展形成的兩條染色體未分離,移向同一極;

(注意:在分析某異常配子形成時,②與③一般不同時考慮)

十、遺傳系譜圖類題目的分析思路與考查類型歸納:

遺傳系譜圖是遺傳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也是公認的難點,平時練習時要多注意歸納總結,概括出此類題試題的規律和解題思路,從而可以達到從容應對。

1、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特點:

遺傳方式

典型病例

遺傳特點

概括口訣



常染色體隱性

如白化病

先天性聾啞

①隔代發病

②患者為隱性純合體

③患者男性、女性相等

無中生有,

女兒患病



常染色體顯性

如多指症

軟骨發育不全

①代代發病

②正常人為隱性純合體

③患者男性、女性相等

有中生無,

孩子正常



X染色體隱性

如血友病/紅綠色盲

①隔代發病,

②交叉遺傳

③患者男性多於女性

女患其父、子必患



X染色體顯性

如抗VD佝僂病

鍾擺型眼球震顫

①代代都有發病

②交叉遺傳

③患者女性多於男性

男患其母、女必患



Y染色體遺傳

如外耳道多毛症

①家族全部男性患病

②無女性患者

③只傳男,不傳女

父患子必患

2、遺傳方式的推導方法

2.1、判斷顯隱性遺傳:

①先找典型特徵:隱性—父母不患病而孩子患病,即「無中生有為隱性」。顯性—父母患病孩子不患病,即「有中生無為顯性」。

②沒有典型性特徵:則兩種均有可能。其中代代發病一般最可能為顯性,隔代發病最可能為隱性。

2.2.確定遺傳病是常染色體遺傳病還是X染色體遺傳病

①先找典型特徵:隱性,女患其父、子必患;顯性,男患其母、女必患。只要找到正常的就只能為常染色體上的。沒有則兩種均有可能

②沒有典型特徵:若兩種都符合,則:男女發病率不同為伴X遺傳。男女發病率相同為常染色體遺傳。

③如果按以上方式推導,幾種假設都符合,則幾種都有可能。

還可以選擇假設--推導的方法(反證法):先假設在X染色體上,代入進行推導,若不符合,則在常染色體上;若符合再假設在常染色體上,一般都是符合的,則兩種情況都可能不能確定,此時只有結合題乾的相關信息進一步的預測或確定。

3、子代某表現型概率的計算

①多對性狀同時考查,單獨考慮每一對的情況;

②確定親代的基因型的種類和比例;

(結合親本的性狀,聯系親本的「上代」、「同代」、「下代」的情況去綜合考慮親本的可能基因型,時刻注意比例的變化。)

③運用相乘、相加得出子代的表現型或者基因型情況。

4. 需要高中生物的一些小小的知識點。例如一些小定義,題目中遇到的平時不注意的小知識點。

1.誘變育種的意義?
提高變異的頻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
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特點? 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3.細胞分裂間期最主要變化? 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4.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主要特點是? (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性,變異性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義。
6.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高考資源網
7.選擇透過性膜主要特點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過,被選擇吸收的小分子、離子可以通過,而其他小分子、離子、大分子卻不能通過。
8線粒體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9.葉綠體色素的功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
10.細胞核的主要功能?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新陳代謝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
11.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 使親代和子代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12.ATP的功能? 生物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13.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 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14.能產生ATP的細胞器(結構)?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結構))
能產生水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能鹼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14.確切地說,光合作用產物是? 有機物和氧
15.滲透作用必備的條件是? 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要有濃度差。
16.礦質元素是指? 除C、H、O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 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18.呼吸作用的意義是?
(1)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
(2)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一般來自? 發育著的種子。
20.利用無性繁殖繁殖果樹的優點是? 周期短;能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
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
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物質,具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2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是?
對維持生物體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重要意義。
23.被子植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生殖生長的起點是?花芽的形成
24.高等動物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分化、器官形成→幼體
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發育所需水環境具防震和保護作用。
26.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作用是? 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分解者作用是?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保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正常進行。
27.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理由是?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僅少數病毒遺傳物質是RNA。
28.DNA規則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1)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
(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29.DNA結構的特點是?
穩定性——DNA兩單鏈有氫鍵等作用力;
多樣性——DNA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
特異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
30.什麼是遺傳信息? DN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
什麼是遺傳密碼或密碼子? 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鹼基。

31.DNA復制的意義是什麼?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DNA復制的特點是什麼?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
32.基因的定義?
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33.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
34.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 DNA --- RNA ---蛋白質(公式輸出不便,參看課本)
35.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分離定律呢?)
36.基因突變是指?由於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發生時間? 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復制時。
意義? 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3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發生時間? 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後期。 意義? 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38.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39.性別決定? 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
40.染色體組型(核型)指什麼?是指某一種生物體細胞中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特徵。如:人的核型:46、XX或XY
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單倍體基因組?由24條雙鏈的DNA組成(包括1-22號常染色體DNA與X、Y性染色體DNA) 人類基因組? 人體DNA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
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DNA測序是測DNA上所有鹼基對的序列。
41.人工誘導多倍體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42.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
單倍體特點?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單倍體育種過程?雜種F1 單倍體-------純合子(輸出公式不便,參看課本)。
單倍體育種優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4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是什麼?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44.物種的定義?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夠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45.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
局限:不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對可遺傳變異的作用。
46.常見物種形成方式? (公式輸出不便,參看課本)
47.種群是指? 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
生態系統? 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48.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 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49.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蟲、除雜草等。
50.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循環」是指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要求能寫出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圖解
51.能量循環和能量流動關系?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 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食物網形成原因? 許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佔有不同的營養級。
53.生態系統穩定性是指什麼?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習穩定性等方面。
54.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55.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它的結構和功能能保持相對穩定。
56.池塘受到輕微的污染時,能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57.一種生物滅絕可通過同一營養級其他生物來替代的方式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
58.生物的多樣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意義: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其子孫後代共有的寶貴財富。
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體吸收後,會在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超過外界環境。隨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
60.富營養化是指:因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

5. 高中必修一生物比較容易遺忘的;又是重點的知識點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製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並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 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分布 主要功能
單糖 C

H

O 核糖 動植物 組成核酸
脫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麥芽糖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 植物 植物貯能物質
纖維素 細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動物 動物貯能物質

三、脂質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功能
脂質 脂肪 C、H、O ∕ 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 C、H、O
(N、P) ∕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 維持生物第二性徵,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 有利於Ca、P吸收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 胞 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 胞 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 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 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 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一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水分子(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作用。
二、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兩側有濃度差
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內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第二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細胞膜結構: 磷脂 蛋白質 糖類
↓ ↓ ↓
磷脂雙分子層 「鑲嵌蛋白」 糖被(與細胞識別有關)
(膜基本支架)
二、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細胞膜
(生物膜)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三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相關概念:
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協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藉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比較:

比較項目 運輸方向 是否要載體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協助擴散 高濃度→低濃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等
主動運輸 低濃度→高濃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種離子等

三、離子和小分子物質主要以被動運輸(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出細胞;大分子和顆粒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相關概念: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活 化 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發現:
①、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質: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③、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第二節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ATP的結構簡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化學性質不穩定,在水解時,由於高能磷酸鍵的斷裂,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與ADP的轉化: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 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能量
三、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過程(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場所 發生反應 產物
第一階段 細胞質
基質
丙酮酸、[H]、釋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階段 線粒體
基質
CO2、[H]、釋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階段 線粒體
內膜
生成H2O、釋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點 場所 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內膜 細胞質基質
條件 氧氣、多種酶 無氧氣參與、多種酶
物質變化 葡萄糖徹底分解,產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徹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變化 釋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餘以熱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釋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
1、作物栽培時,要有適當措施保證根的正常呼吸,如疏鬆土壤等。
2、糧油種子貯藏時,要風干、降溫,降低氧氣含量,則能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鮮時,要低溫或降低氧氣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相關概念: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二、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①、1648年海爾蒙脫(比利時),把一棵2.3kg的柳樹苗種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柳樹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減輕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質積累來自水
②、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③、1785年,由於空氣組成的發現,人們明確了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 起來。
④、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
⑤、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
⑥、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 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四、葉綠體的功能:
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分布著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類囊體的薄膜上和葉綠體的基質中含有許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強度:在一定范圍內,光合速率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加快,超過光飽合點,光合速率反而會下降。
2、溫度:溫度可影響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光合速率隨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而加快,達到一定程度後,光合速率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時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應用:
1、適當提高光照強度。
2、延長光合作用的時間。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積------合理密植,間作套種。
4、溫室大棚用無色透明玻璃。
5、溫室栽培植物時,白天適當提高溫度,晚上適當降溫。
6、溫室栽培多施有機肥或放置乾冰,提高二氧化碳濃度。
七、光合作用的過程:




段 條件 光、色素、酶
場所 在類囊體的薄膜上

物質變化
水的分解:H2O → [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變化 光能→ATP中的活躍化學能




段 條件 酶、ATP、[H]
場所 葉綠體基質

物質變化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
C3的還原: C3 + [H] → (CH2O)

能量變化 ATP中的活躍化學能→(CH2O)中的穩定化學能

總反應式

CO2 + H2O O2 + (CH2O)
第6章 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1節 細胞的增殖
限制細胞長大的原因
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
細胞的核質比
細胞增殖
1.細胞增殖的意義: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一)細胞周期
(1)概念:
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兩個階段:
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後期、末期
(3)特點:分裂間期所佔時間長。
(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期的主要特點:
1.分裂間期
特點:完成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結果:每個染色體都形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呈染色質形態
2.前期
特點:①出現染色體、出現紡錘體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體特點:1、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細胞中心附近。 2、每個染色體都有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3.中期
特點:①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最清晰
染色體特點:染色體的形態比較固定,數目比較清晰。故中期是進行染色體觀察及計數的最佳時機。
4.後期
特點:①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並分別向兩極移動。②紡錘絲牽引著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
染色體特點:染色單體消失,染色體數目加倍。
5.末期
特點: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現。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並擴展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點裂數加均兩極。末期:膜仁重現失兩體。
四、植物與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的比較
相同點:1、都有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後、末四個階段。
2、分裂產生的兩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和組成完全相同且與母細胞完全相同。染色體在各期的變化也完全相同。
3、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分子數目的變化規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完全相同。
不同點: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前期紡錘體的來源 由兩極發出的紡錘絲直接產生 由中心體周圍產生的星射線形成。
末期細胞質的分裂 細胞中部出現細胞板形成新細胞壁將細胞隔開。 細胞中部的細胞膜向內凹陷

6. 高中生物必背知識點

高中生物必背知識點:


一、植物的激素調節

1、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2、感性運動:由沒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轉變、觸摸等)而引起的局部運動,外界刺激的方向與感性運動的方向無關。

3、激素的特點:①量微而生理作用顯著;②其作用緩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到作用部位,並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有機物;動物激素:存在動物體內,產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內分泌腺為無管腺,動物激素是由循環系統,通過體液傳遞至各細胞,並產生生理效應的。

4、胚芽鞘:單子葉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胚芽鞘為胚體的第一片葉,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作用。胚芽鞘分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產生生長素和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發生彎曲的部位。

5、瓊脂:能攜帶和傳送生長素的作用;雲母片是生長素不能穿過的。

6、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單側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會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發生從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的運輸,從而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側生長素分布多。

7、生長素的豎直向下運輸:生長素從胚芽鞘的尖端豎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運輸。

8、生長素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范圍內促進生長,高濃度范圍內抑制生長。

9、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由於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這里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從而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的緣故。解出方法為:摘掉頂芽。頂端優勢的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實例是棉花摘心。

10、無籽番茄(黃瓜、辣椒等):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要想沒有授粉,就必須在花蕾期進行,因番茄的花是兩性花,會自花傳粉,所以還必須去掉雄蕊,來阻止傳粉和受精的發生。無籽番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

語句:

1、生長素的發現:(1)達爾文實驗過程:A單側光照、胚芽鞘向光彎曲;B單側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長也不彎曲;C單側光照尖端罩有錫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長;單側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長。——達爾文對實驗結果的認識:胚芽鞘尖端可能產生了某種物質,能在單側光照條件下影響胚芽鞘的生長。(2)溫特實驗:A把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麴生長;B把未放過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胚芽鞘不生長不彎曲。——溫特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並運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長。(3)郭葛結論:分離出此物質,經鑒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進生長,故取名為「生長素」。

2、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長素是在尖端(分生組織)產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運輸,頂芽向側芽運輸),而不能反向進行。在進行極性運輸的同時,生長素還可作一定程度的橫向運輸。

3、生長素的作用:a、兩重性:對於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生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生長。濃度的高低是以生長素的最適濃度劃分的,低於最適濃度為「低濃度」,高於最適濃度為「高濃度」。在低濃度范圍內,濃度越高,促進生長的效果越明顯;在高濃度范圍內,濃度越高,對生長的抑製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根、芽、莖最適生長素濃度分別為10-10、10-8、10-4(mol/L)。

4、生長素類似物的應用:a、在低濃度范圍內: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條,可促進枝條生根成活;促進果實發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濃度范圍內,可以作為鋤草劑。5、果實由子房發育而成,發育中需要生長素促進,而生長素來自正在發育著的種子。

5、赤黴素、細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進細胞分裂和組織分化)、脫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組織中,促進果實成熟)。

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種激素相互作用來調控的。

二、生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體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

語句:

1、有氧呼吸:①場所:先在細胞質的基質,後在線粒體。②過程:第一階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細胞質的基質);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線粒體);第三階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線粒體)。

2、無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①場所:始終在細胞質基質②過程: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產生酒精(如水稻),(蘋果、梨可以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產生乳酸,高等動物和人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系①場所: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不需O2;第三階段:需O2,第一、二、三階段需不同酶;無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徹底,無氧呼吸--不徹底。④能量釋放:有氧呼吸(釋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無氧呼吸(釋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儲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義: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關於呼吸作用的計算規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1:3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19:1。如果某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

6、產生ATP的生理過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應、無氧呼吸(暗反應不能產生)。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葉綠體基粒(光反應)、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高中生物必背知識點:植物的礦質營養

1、植物的礦質營養:是指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

2、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大量元素7種N、S、P、Ca、Mg、K(Mg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一種礦質元素)巧記:丹留人蓋美家。Fe、Mn、B、Zn、Cu、Mo、Cl屬於微量元素,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3、交換吸附:根部細胞表面吸附的陽離子、陰離子與土壤溶液中陽離子、陰離子發生交換的過程就叫交換吸附。

4、選擇吸收:指植物對外界環境中各種離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選擇性。它表現為植物吸收的離子與溶液中的離子數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據植物的需肥規律,適時地施肥,適量地施肥。

語句:

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狀態:離子狀態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③、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根細胞表面的陰、陽離子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二是離子被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內部,根進行離子的交換需要的HCO-和H+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結合後理解成的,根細胞主動運輸吸收離子要消耗能量。④影響根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為交換吸附提供HCO-和H+,為主動運輸供能,因此生產上需要疏鬆土壤;b、載體的種類是決定是否吸收某種離子,載體的數量是決定吸收某種離子的多少,因此,根對吸收離子有選擇性。氧氣和溫度(影響酶的活性)都能影響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①吸收部位:都為成熟區表皮細胞。②吸收方式:根對水分的吸收---滲透吸水,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③、所需條件:根對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載體。④聯系:礦質離子在土壤中溶於水,進入植物體後,隨水運到各個器官,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①運輸:隨水分的運輸到達植物體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礦質運輸的利用,取決於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態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轉移,能反復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N、P、Mg在植物體內以不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轉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Ca、Fe在植物體內以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轉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時,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現病態。

4、合理灌溉的依據: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相關,在一定的氧氣范圍內,呼吸作用越強,根吸收的礦質元素離子就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後,由於細胞膜上的載體的數量有限,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就不再隨氧氣的增加而增加。

7. 高中生物易錯易漏知識點求詳解

類脂與脂類
脂類:包括脂肪、固醇和類脂,因此脂類概念范圍大。
類脂:脂類的一種,其概念的范圍小。
二、纖維素、維生素與生物素
纖維素: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為一般動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維生素: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人和動物缺乏維生素時,不能正常生長,並發生特異性病變——維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維生素的一種,肝、腎、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較多。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
三、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礦質元素、必需元素與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種元素,即C、H、O、N、P、S,大約占原生質總量的97%。
礦質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備下列條件:第一,由於該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長發育發生障礙,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該元素則表現專一的缺乏症,而且這種缺乏症是可以預防和恢復的:第三,該元素在植物營養生理上應表現直接的效果,絕不是因土壤或培養基的物理、化學、微生物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間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體需要量少(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還包括Cl、Ni。
四、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
還原性糖: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α-碳原子上連有羥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或改良班氏試劑共熱時產生磚紅色Cu2O沉澱。
非還原性糖: 如蔗糖內沒有游離的具有還原性的基團,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
五、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與二苯胺試劑
斐林試劑:用於鑒定組織中還原性糖存在的試劑。很不穩定,故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 溶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時,再臨時配製,將4-5滴B液滴入2ml A液中,配完後立即使用。原理是還原性糖的基團—CHO與Cu(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澱。
雙縮脲試劑:用於鑒定組織中蛋白質存在的試劑。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時要分別加入。先加A液,造成鹼性的反應環境,再加B液,這樣蛋白質(實際上是指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在鹼性溶液中與Cu2+反應生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
二苯胺試劑:用於鑒定DNA的試劑,與DNA混勻後,置於沸水中加熱5分鍾,冷卻後呈藍色。
小結
鑒定 試劑 是否加熱 現象
還原糖 斐林試劑 是 磚紅色沉澱
脂肪 蘇丹Ⅲ 否 橘紅色
蘇丹Ⅵ 紅色
蛋白質 雙縮尿 否 紫色
DNA 二苯胺 是 藍色
大腸桿菌 伊紅、美藍 否 深紫、帶金屬光澤
六、血紅蛋白與單細胞蛋白

血紅蛋白:含鐵的復合蛋白的一種。是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運輸氧。
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們通過發酵獲得大量的微生物菌體,這種微生物菌體就叫做單細胞蛋白。
七、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μm的細微結構。
八、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九、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十、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玻璃紙等)。它往往只能讓小分子物質透過,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透過,透過的依據是分子或離子的大小。不具有選擇性,不是生物膜。
選擇透過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生物膜。如細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質層。這些膜具有選擇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膜上具有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當細胞死亡後,膜的選擇透過性消失,說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說選擇透過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類半透膜。
十一、載體與運載體
載體:指某些能傳遞能量或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如細胞膜上的載體。
運載體:在遺傳工程中,用於把外源基因運入受體細胞的運輸工具,它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
十二、糖被與珠被
糖被:在細胞膜的外表,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多糖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在細胞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保護、潤滑、細胞表面的識別。
珠被:植物胚珠組成部分之一,位於胚珠的表面,包被整個胚珠,具保護作用。胚珠形成種子時,珠被發育成種皮。
十三、中心體與中心粒
中心體:動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種細胞器,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中心粒;組成中心體。細胞分裂間期,中心體的兩個中心粒各產生一個新的中心粒,因而細胞中有兩組中心粒,在細胞分裂中一組中心粒的位置不變,另一組中心粒移向細胞另一極。這兩組中心粒的周圍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十四、細胞液與細胞內液
細胞液:植物細胞液泡內的水狀液體,含有細胞代謝活動的產物,其成分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色素、生物鹼、無機鹽等。
細胞內液:一般是指動物細胞內的液體,是相對細胞外液而言的。
十五、B細胞、效應B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與記憶細胞
B細胞、效應B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B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體內流動,受到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可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記憶細胞能保持對抗原的記憶,當同一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應B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效應。
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隨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內發育成T 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體內流動,受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應T 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並釋放淋巴因子,加強有關細胞的作用來發揮免疫效應。記憶細胞則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應T細胞,進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
十六、原生生物與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體積微小、單細胞或群體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纖毛或偽足運動。如草履蟲、衣藻、變形蟲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它的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胞器較少,一般只有核糖體,如支原體、細菌、藍藻和放線菌等。
十七、細胞分裂、細胞分化與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分裂:指細胞繁殖子代細胞的過程。單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個體,多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的細胞。
細胞分化:指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後代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產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是細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結果細胞數目並沒有增加。細胞分裂是細胞分化的基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胞的全能性: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種特性稱之。但在生物體內細胞並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十八、脫分化與再分化
脫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植物細胞的脫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脫分化產生的愈傷組織繼續進行培養,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這個過程叫做再分化。
十九、細胞株與細胞系
細胞株:動物細胞培養中,原代培養的細胞一般傳10代左右就不容易傳下去了,細胞的生長就會出現停滯,大部分細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極少數的細胞能夠度過「危機」而繼續傳下去,這些存活的細胞一般能夠傳40-50代,這種傳代細胞叫做細胞株。
細胞系:細胞株細胞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當細胞株傳至50代以後又會出現「危機」,不能再傳下去。但是有部分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並且帶有癌變的特點,有可能在培養條件下無限制地傳下去,這種傳代細胞稱為細胞系。
二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和中間代謝
合成代謝:也稱同化作用。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能量的過程。
分解代謝:也稱異化作用。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生物體將自身的組成物質分解以釋放能量,並將代謝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中間代謝:新陳代謝中間過程的總稱。
二十一、滲透作用與擴散作用
擴散:一般是指自由擴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質的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自由運動,如CO2、O2、H2O、膽固醇、甘油等物質。這種運動是自發的,不需要外界對它做功(不耗能的)。
滲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是擴散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可以說是自由擴散,又可以說是滲透。而CO2、O2等物質的擴散只能是自由擴散而不能稱為滲透。
二十二、蒸餾、蒸發與蒸騰作用
蒸餾:把液體混合物加熱沸騰,使其中沸點低的組分首先變成蒸汽,再冷凝成液體,以與其他組分分離或除去所含雜質。
蒸發:液體表面緩慢地轉化成氣體。
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這就是蒸騰作用。
二十三、層析液與解離液
層析液:用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所用的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這樣,幾分鍾以後,葉綠體中的色素就在擴散的過程中分離開來。
解離液:解離就是用葯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該葯液稱解離液,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所用的解離液是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二十四、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與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標,通常以每小時每平方分米葉面積吸收CO2毫克數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積的有機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徑有延長光合時間、增加光合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與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徑有光照強弱的控制,CO2的供應,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二十五、同化作用、消化作用、硝化作用與反硝化作用
同化作用:(見第十九條合成代謝)
消化作用: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分子結構復雜、不能滲透的大分子物質水解為簡單的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經這個過程,使其能透過消化道上皮細胞,再由循環系統送到全身利用。
硝化作用:硝化細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銨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的過程。
反硝化作用:許多微生物(尤其是各種反硝化細菌),在土壤氧氣不足的條件下,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並進一步把亞硝酸鹽還原成氨及游離氮的過程。
二十六、轉氨基與脫氨基
轉氨基:一種氨基酸的氨基經轉氨酶催化轉移給α-酮酸,形成新的氨基酸。
脫氨基:把氨基酸分解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其中氨基可轉變成尿素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時釋放能量,也可合成糖類或脂肪。
二十七、呼吸運動、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呼吸運動:指胸腔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中的有機物在細胞中經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CO2或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也叫細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類型,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出CO2和H2O,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通常講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類型。一般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二十八、自養型、異養型、需氧型、厭氧型與兼性厭氧型
自養型與異養型: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能把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滿足自身的需要。根據合成有機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能自養型和化能自養型。異養型沒有這種本領,只能依賴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
需氧型、厭氧型、兼性厭氧型:異化作用的三種類型。需氧型是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從外界攝取氧氣,進行有氧呼吸,維持生命活動。厭氧型是在缺氧條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將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兼性厭氧型是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以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二十九、原代培養與傳代培養
原代培養:在動物細胞培養中,將動物的組織取出來後,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後配製成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浮液,再將該細胞懸浮液放入培養瓶中,在培養瓶中培養。這個過程稱為原代培養。也有人把第1代細胞的培養與傳10代以內的細胞培養統稱為原代培養。
傳代培養:細胞在培養瓶中貼壁生長。隨著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製成細胞懸浮液,分裝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養瓶中培養,這稱為傳代培養。
三十、初級代謝產物與次級代謝產物
初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類、維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細胞中,初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基本相同。
次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復雜、對該微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並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它們可能積累在細胞內,也可能排到外環境中。
三十一、適應性與應激性:
適應性: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合環境條件而形成一定性狀的現象,即生物與環境相適合的現象。
應激性:生物對外界的刺激都能產生一定的反應,稱之。由於生物具有應激性,因而能夠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
三十二、生長素、生長激素、生長因子與秋水仙素
生長素:一種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細胞伸長)等作用。
生長激素:一種人或動物的激素。由腦垂體前葉分泌,是一種蛋白質,具有促進人或動物生長的作用。
生長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機物。主要是維生素、氨基酸和鹼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類營養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質,如酵母膏、蛋白腖、動植物組織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種從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來的生物鹼,能誘發基因突變,在細胞有絲分裂時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三十三、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子的生成,激發和維持雌性的第二性徵和正常的性周期。對機體代謝也有明顯影響。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子宮內膜和乳腺等生長發育,為受精卵著床和泌乳准備條件。
催乳素:由垂體分泌。主要作用是調控某些動物對幼仔的照顧行為,促進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發育和生理機能的完成,如促進哺乳動物乳腺的發育和泌乳,促進鴿的嗉囊分泌鴿乳的活動等。
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主要作用是促進性腺的生長發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三十四、侏儒症與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是身材過於矮小,一般不超過130厘米,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除身材矮小外,最明顯的是智力低下。
三十五、中樞神經(系統)與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系統):指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體的某一項生理活動,這部分結構叫神經中樞,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中。
三十六、趨性與向性運動
趨性:動物對環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向反應,如趨光性等。
向性運動: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三十七、白細胞介素-2與干擾素
白細胞介素-2: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誘導產生更多的效應T細胞,增強效應T細胞的殺傷力。還能增強其他有關免疫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干擾素: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護細胞不受病毒感染。
三十八、生殖、生長與發育
生殖;亦稱「繁殖」,生物孳生後代的現象。
生長:通常指生物體的重量和體積的增加。
發育:生物體生活史中,構造和機能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過程。在高等動植物中,一般指達到性機能成熟時為止。
三十九、無性生殖細胞與有性生殖細胞
無性生殖細胞:其產生不經過減數分裂,無性別之分,發育成的後代也無性別之分。無需經過兩兩結合,就能發育成新個體。如根霉產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細胞:其產生需經減數分裂,有性別之分,如精子和卵細胞。需經過兩兩結合,形成合子,才能發育成新個體,後代有性別之分。但有些不經過兩兩結合也能發育成新個體。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細胞直接發育形成的。
四十、孢子和芽孢
孢子:真菌和一些植物產生的一種有繁殖作用的生殖細胞,分為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無性孢子能直接發育成新個體。
芽孢:某些細菌在一定環境下在其細胞內形成的休眠體,壁厚。具有很強的抗性,遇到適宜的環境又可萌發生成細菌繁殖體。
四十一、芽與芽體
芽:植物尚未發育成長的枝或花的雛體。根據著生位置有頂芽、腋芽(側芽)和不定芽之分。
芽體:無脊椎動物(如水螅)和某些微生物(如酵母菌)體旁或體後端長出的小體。能通過出芽生殖(無性生殖)形成子體。
四十二、出芽生殖與營養生殖
出芽生殖:在母體一定部位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以後,從母體上脫落下來,成為與母體一樣的新個體。
營養生殖: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的一部分在與母體脫落後,能夠發育成一個新個體。
四十三、極核與極體
極核:是被子植物胚囊的結構之一。每個胚囊中有兩個極核。它是大孢子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4個大孢子細胞(其中3個消失),一個大孢子細胞經有絲分裂形成1個卵細胞、2個極核和5個其他細胞。它們的基因型都相同。受精時兩個極核與一個精子結合形成受精極核,以後發育成胚乳。
極體:由動物的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伴隨卵細胞形成的。通常一個卵原細胞經兩次細胞分裂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三個極體,這四個細胞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極體不參與受精,產生後逐漸退化消失。
四十四、胚、胚珠、胚囊與囊胚
胚:動物由受精卵或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的幼體。或指植物種子或頸卵器內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植物幼體。種子植物的胚有胚芽、胚根、胚軸和子葉四部分的分化。
胚珠:種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即發育成種子的結構。被子植物胚珠的結構可分為珠被和珠心兩部分。
胚囊;在被子植物中位於胚珠的珠心內,為具有卵細胞、助細胞、極核和反足細胞的結構。受精後,受精卵在胚囊內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
囊胚:動物胚胎發育的一個階段,典型的囊胚呈囊狀,中央有空腔,稱為囊胚腔。
四十五、核孔、胚孔、珠孔
核孔;細胞內核膜上的小孔,是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孔道,某些大分子物質可通過它進出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
胚孔;動物胚胎發育到原腸胚時期,原腸腔與外界相通的孔道。
珠孔:植物胚珠上端珠被未完全閉合而留下的孔隙,是花粉管進入胚珠內的通道。

8. 求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第六章,必修2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1.染色體是由________和蛋白質組成的,其中 DNA 是一切生命現象的體現者。在有絲分裂、 受精作用 和減數分裂 過程中具有重要的連續性。
2.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是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 實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
3.肺炎雙球菌的轉化試驗:
(1)實驗目的: 證明什麼事遺傳物質 。
(2)實驗材料: S型細菌、R型細菌 。
菌落 菌體 毒性
S型細菌 表面光滑 有莢膜 有
R型細菌 表面粗糙 無莢膜 無
(3)過程: ① R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③殺死後的 S 型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④無毒性的 R 型細菌與加熱殺死的 S 型細菌混合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⑤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 DNA 、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R型活細菌中培養,發現只有加入 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型細菌。
(4)結果分析:①→④過程證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⑤過程證明:轉化因子是________。
結論:________是遺傳物質。
4.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實驗目的: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 。
(2)實驗材料: 噬菌體 。
(3)過程:① T2噬菌體的 蛋白質 被35S標記,侵染細菌。
② T2噬菌體內部的 DNA 被32P標記,侵染細菌。
(4)結果分析:測試結果表明:侵染過程中,只有 DNA 進入細菌,而35S未進入,說明只有親代噬菌體的 DNA 進入細胞。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 DNA 遺傳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5.R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1)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 蛋白質 不能使煙草感染病毒。
(2)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________能使煙草感染病毒。
6.結論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DNA ,________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極少數的病毒的遺傳物質不是 DNA ,而是 RNA 。
第三章第二節
1.DNA是一種 高分子 化合物,每個分子都是由成千上百個 4 種脫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長鏈。
2.結構特點:①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 反向 平行盤旋而成的 雙螺旋 結構。
②外側:由 脫氧核糖 和 磷酸 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③內側: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 氫鍵連接 形成鹼基對。鹼基對的形式遵循 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即A一定要和 T 配對(氫鍵有 2 個),G一定和 C 配對(氫鍵有 3 個)。
3.雙鏈DNA中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於 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於 胞嘧啶(C)的量。
接下面...

9.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1.誘變育種的意義:提高變異的頻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特點: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3.細胞分裂間期最主要變化: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4.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主要特點是:(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碳原子上。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性,變異性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義。6.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7.選擇透過性膜主要特點是:水分子可自由通過,被選擇吸收的小分子、離子可以通過,而其他小分子、離子、大分子卻不能通過。8.線粒體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9.葉綠體色素的功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10.細胞核的主要功能: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新陳代謝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11.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使親代和子代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12.ATP的功能:生物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13.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14.能產生ATP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結構))能產生水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能鹼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14.確切地說,光合作用產物是:有機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質)和氧15.滲透作用必備的條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要有濃度差。16.礦質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17.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18.呼吸作用的意義是:(1)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2)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19.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一般來自:發育著的種子。20.利用無性繁殖繁殖果樹的優點是:周期短;能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物質,具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2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是:對維持生物體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重要意義。23.被子植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生殖生長的起點是:花芽的形成24.高等動物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分化、器官形成→幼體。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發育所需水環境具防震和保護作用。26.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作用是: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分解者作用是: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保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正常進行。27.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理由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僅少數病毒遺傳物質是RNA。28.DNA規則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1)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29.DNA結構的特點是:穩定性——DNA兩單鏈有氫鍵等作用力;多樣性——DNA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30.遺傳信息:DN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遺傳密碼或密碼子: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鹼基。31.DNA復制的意義: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DNA復制的特點: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多起點多片段3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33.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34.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DNA RNA 蛋白質35.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分離定律呢?)36.基因突變是指:由於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發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復制時。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3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發生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後期。意義: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38.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39.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40.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單倍體基因組:由24條雙鏈的DNA組成(包括1-22號常染色體DNA與X、Y性染色體DNA)人類基因組:人體DNA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DNA測序是測DNA上所有鹼基對的序列。41.人工誘導多倍體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42.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單倍體特點: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育種過程:雜種F1 單倍體 純合子。單倍體育種優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4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44.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夠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45.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 局限:不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對可遺傳變異的作用。 46.常見物種形成方式:地理 隔離 種群 小種群(產生許多變異) 新物種 47.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是最大的生態系統。48.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總量。49.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蟲、除雜草等。50.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循環」是指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要求能寫出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圖解)51.能量循環和能量流動關系: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5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食物網形成原因:許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佔有不同的營養級。53.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習穩定性等方面。54.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55.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它的結構和功能能保持相對穩定。56.池塘受到輕微的污染時,能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57.一種生物滅絕可通過同一營養級其他生物來替代的方式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58.生物的多樣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意義: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其子孫後代共有的寶貴財富。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體吸收後,會在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超過外界環境。隨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60.富營養化是指:因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20種,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沒有一種是生物特有的,這說明生物與非生物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同時,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又與非生物有明顯不同,這是生物與非生物差異性的一面。9.原生質泛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原生質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成分,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構成細胞的細胞壁。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升高,細胞代謝活動增強。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蛋白質形成過程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是該蛋白質中氨基酸總數,m為肽鏈條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總質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對分子總質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這決定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相應的物質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而選擇透過性是對細胞膜生理特徵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才能完成物質交換功能。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長短也不相同。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於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的全能性大於體細胞,植物細胞全能性大於動物細胞。31.癌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表面發生了變化,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水分減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漸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32.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酶和ATP是生物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催化各種代謝反應的完成,ATP為各種代謝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上進行,實現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貯存於ATP和NADPH2中。暗反應階段:不需要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的過程,通過碳同化來完成。碳同化的途徑有C3途徑、C4途徑等。根據碳同化的最初光合產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兩類。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外面有「花環狀」的葉肉細胞。3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強弱直接影響光反應,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溫度:溫度高低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濃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濃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進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另外水份還影響氣孔的開閉,間接影響進入植物體;⑤礦質元素:礦質元素是光合作用產物進一步合成許多有機物所必需的物質。
38.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利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不僅可以判斷細胞的死活,初步測定細胞液的濃度,還能作為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40.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脂質。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時,蛋白質和脂肪才能轉變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給能量,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不足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40.脂肪來源太多時,肝臟就要把多餘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減少時,脂蛋白合成受阻,體內過多的脂肪不能及時搬運出去,在肝臟積累形成脂肪肝,肝臟發生病變後,肝細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轉氨酶滲透到血漿中。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42.生物的新陳代謝包括①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藍藻屬光能自養需氧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屬化能自養需氧型。②自養厭氧型:如綠硫細菌。③異養需氧:人和大多數動物。④異養厭氧型:乳酸菌、大腸桿菌、某些寄生蟲。另外,酵母菌屬於兼性厭氧菌。
4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無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兩者產生生長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對光敏感點在尖端,但發生效應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雲母片不能使生長素透過,而瓊脂對生長素的運輸和傳遞沒有阻礙。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一看生長素的產生,有,生長;無,不生長也不彎曲。二看分布均勻否,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麴生長。生長素具有極性傳導和橫向運輸的特點。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4.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6.植物激素共有五類: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47.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每一種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破壞,都將使相應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動的種類很多,按其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的不同,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48.神經沖動產生的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雙向傳導):刺激→電位差→局部電流→局部電流迴路。細胞間傳遞(單向傳遞):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間隙→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即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傳導的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樹突→細胞體→軸突→另一個神經元。
49.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極體是動物體內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而產生的。極核是綠色植物特有的,是指植物胚囊中央的兩個核,也是伴隨著卵細胞的形成而形成的。
65.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包括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等階段。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珠被發育成種皮,整個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發育成果實。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
66.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10. 高中生物必考327個知識點有哪些

高中生物必考知識點如下: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4、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6、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8、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39、高等多細胞動物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40、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穩態。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4、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閱讀全文

與生物半透膜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安裝睿米吸塵器的塵杯濾芯 瀏覽:808
熱水瓶倒出水垢 瀏覽:110
如何拆卸凈水機管路 瀏覽:751
污水廠技術改造報告 瀏覽:894
抽污水車怎麼聯系客戶 瀏覽:73
台式凈水器怎麼樣 瀏覽:652
國外養殖廢水排放標准 瀏覽:171
反滲透反洗用什麼葯 瀏覽:617
回安陽市小區用體檢嗎 瀏覽:62
蒸餾法分離乙酸和乙酸乙酯 瀏覽:526
污水加入硫酸亞鐵後變黑 瀏覽:480
潔廁劑能去水垢嗎 瀏覽:539
汽車污水箱水位感測器怎麼接線 瀏覽:509
農村診所污水 瀏覽:762
去鹽水是去離子水嗎 瀏覽:403
順義污水廠在哪裡 瀏覽:257
凈水服務中心會員卡怎麼辦理 瀏覽:590
寶坻區污水處理供應商費用是多少 瀏覽:369
豆腐乳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492
飲水機有黴菌怎麼消毒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