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耗材問題 > 半透膜是高一哪個單元的知識點

半透膜是高一哪個單元的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2-06-04 11:51:33

1. 半透膜和選擇性透過膜有什麼區別啊【高一生物】

半透膜是復指一些物質可制以透過,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例如:玻璃紙,花生種皮,豬腸衣,雞卵的卵殼膜,離體的膀胱膜,蠶豆種皮,魚鰾,青蛙皮,火棉膠等。根據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現象可分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
選擇性透過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對物質的通過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質,還具有主動的選擇性,如細胞膜。因此,具有選擇透過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選擇性透過,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選擇透過性。

2. 我想要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和二的知識點總結。要詳細但也最好精練點!!!謝謝!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 第一、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 2009-12-28 19:24:00 | By: 愛之香 ]

21
推薦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 第一、二單元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1、光學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1500,觀察到的是顯微結構,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10萬以上,觀察到的是亞顯微結構。2、正確使用方法:先在低倍鏡下對焦,將目標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鏡,並增加進光量,可以把平面換成凹面,或增大光圈,然後用細准焦螺旋調焦觀察。3、物鏡有螺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目鏡無螺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ⅹ物鏡放大倍數。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指的是長度或寬度的放大倍數,而不是面積和體積。6、有關計算:一行細胞數量變化,可根據放大倍數與細胞數目成反比的規律計算;圓形視野范圍內細胞數目的變化,可根據看到的實物范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的規律計算。7、光學顯微鏡下看到的是放大倒立的虛像,所以,在移動裝片時,要使觀察到的部分移到視野中央,應將波片向同一個方向移動。

8、高倍鏡與低倍鏡的比較

物像大小

看到細胞數目

視野亮度

物鏡與波片距離

視野范圍

高倍鏡











低倍鏡











二、細胞相關概念: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三、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如噬菌體)和RNA病毒(HIV、流感病毒、SARS病毒、煙草花葉病毒)。 3、常見的病毒: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四、生物的分類

生物

非細胞生物

病毒

(根據寄主分類

動物病毒:HIV,SARS病毒,H1N1,乙肝病毒等

植物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細菌病毒:噬菌體

細胞

生物

單細胞

生物

真菌:酵母菌、蘑菇等

植物:衣藻等

動物:草履蟲、變形蟲等

多細胞

生物

植物

低等植物:水綿等

高等植物:洋蔥等

動物

人等

生物

非細胞

生物

動物病毒:HIV,SARS病毒,H1N1,乙肝病毒等;植物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細菌病毒:噬菌體

類病毒:僅由RNA分子組成

朊病毒:沒有核酸,由蛋白質組成,如瘋牛病病原體

細胞

生物

原核生物

細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乳酸菌等

藍藻:(如念珠藻、顫藻、螺旋藻、發菜等)

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鏈黴菌)。

真核

生物

原生生物

單細胞植物:衣藻等

單細胞動物:草履蟲、變形蟲等

真菌

酵母菌、青黴菌、蘑菇等

植物

多細胞低、高等植物

動物

多細胞低、高等動物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比較項目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本質區別

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不同點

大小

較小

較大

細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

細胞質

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

有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等

細胞核

有環狀DNA和蛋白質,DNA和蛋白質不結合在一起,沒有形成染色體(染色質),有擬核。

DNA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形成染色體(染色質),有細胞核。

舉例

藍藻、細菌,如乳酸菌(全稱乳酸桿菌)、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鏈黴菌)。

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食用菌)等。

相同點

1、都具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2、都有與遺傳關系密切的DNA分子。

特別提醒:1、細菌的判斷:凡名稱中菌字前面有「桿」字、「球」、「螺旋」字及「弧」字都是細菌,乳酸菌,全稱乳酸桿菌,是細菌。2、帶「菌」字的不一定是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如酵母菌、黴菌都是真菌,屬於真核生物;噬菌體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屬於原核和真核生物。3、藻類的判斷:常見的藻類有藍藻(如念珠藻、顫藻、螺旋藻、發菜等)、紅藻(如紫菜、石花菜等)、褐藻(如海帶、裙帶菜等)、綠藻(如衣藻、水綿、小球藻、團藻等)。其中藍藻屬於原核生物,其他藻類屬於真核生物。

水體富營養化——水華

狀如發絲、呈黑藍色——發菜

三、藍藻簡介:

宏觀→當以細胞群體出現時

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擬核——環狀DNA分子

藍藻

葉綠素和藻藍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屬於自養生物。

只有核糖體這一種細胞器

細胞質

微觀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細胞學說(Cell Theory)」,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時間

科學家

重要發展

1543年

比利時的維薩里和法國的比夏

揭示了人體在器官和組織水平上的結構

1665年

英國的虎克

命名細胞

1680年

荷蘭人列文虎克

首次觀察到活細胞

19世紀

德國的施萊登和施旺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1858年

德國的維爾肖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化學元素

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

有害元素

微量元素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最基本元素:C

非必需元素

無害元素

C、H、

O、N、

P、S、

K、Ca、

Mg

Fe、Mn、B、Zn、Cu、Mo等

Al、Si等

Pb、Hg等

一、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元素種類)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元素含量)。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占細胞乾重(沒有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質;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乾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大約20種,注意,這並不是說每一種蛋白質都由20種氨基酸組成。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結構通式:(見右圖)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管有多少個—NH2和—COOH,都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因素(4點):組成蛋白質的①氨基酸數目、②種類、③排列順序不同,④多肽鏈(注意不是氨基酸)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或者主要體現者)):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② 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運輸氧氣。

1、 六、有關計算:(高中生物重點、難點,多加練習)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肽鏈;③多肽或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質量之和-失去的水分子相對分子質量之和=氨基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數-18×失去水分子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功能: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二、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戊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

核苷酸的結構簡式(見右圖):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和RNA的比較

比較項目

DNA

RNA

主要存在部位

主要在細胞核,少數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

主要在細胞質

基本組成單位

脫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鹼基

種類

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碳糖種類

脫氧核糖

核糖

核苷酸鏈

兩條脫氧核苷酸鏈

一條核糖核苷酸鏈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

種類

概念

糖類舉例

分布

作用

單糖

不能水解的糖

五碳糖

核糖

動植物細胞

構成核糖核酸的成分

脫氧核糖

動植物細胞

構成脫氧核酸的成分

六碳糖

葡萄糖

動植物細胞

主要能源物質

果糖

植物細胞

能源物質

半乳糖

動物細胞

能源物質

二糖

水解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蔗糖

植物細胞

都能提供能量

麥芽糖

植物細胞

乳糖

動物細胞

多糖

水解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

澱粉

植物細胞

儲能物質

纖維素

植物細胞

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動物細胞

儲能物質

註:1、生物體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生物體主要的儲能物質是:脂肪。

植物主要的儲能物質是:澱粉;動物主要的儲能物質是:糖原。

2、單糖(如葡萄糖、果糖等)、麥芽糖、乳糖等都是還原糖,澱粉、蔗糖、纖維素和糖原是非還原糖。還原糖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沉澱。

第四節 細胞中的脂質

種類

常見物質

作用

含量較多的食物

脂肪

食用油

儲能、絕熱保溫、緩沖和減壓

植物(花生等)種子、動物的皮下組織等

類脂

磷脂

細胞膜、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腦、肝臟、卵細胞、大豆等

固醇

膽固醇

細胞膜的結構成分,參與血液脂質的運輸

維生素 D

有效促進人體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

動物性食物

性激素

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和生殖細胞的生成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水

存在形式

定義

含量

作用

自由水

細胞中游離的水,可以自由流動

95%以上

1、良好溶劑;2、參與生物化學反應,簡稱生化反應,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3、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4、維持生物體適當的溫度等。

結合水

細胞中與其他化合物(蛋白質等)相結合的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互聯系

新陳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二、無機鹽

存在形式

作用

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包括陽離子和陰離子)

1、細胞的結構成分,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2、維持細胞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3、維持滲透壓(如0.9%生理鹽水);4、維持酸鹼平衡。

有機化合物知識小結

元素組成

基本單位(單體)

主要功能

糖類

只有C、H、O

葡萄糖

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肪

只有C、H、O

甘油+脂肪酸

主要的儲能物質

脂質

C、H、O,還有N、P

/

/

蛋白質

必有C、H、O、N,可能有S、P等

氨基酸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

必有C、H、O、N、P,不含S。

核苷酸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

顯色實驗部分小結:

還原糖 + 斐林試劑和班氏試劑 → 磚紅色沉澱;[單糖(如葡萄糖、果糖等)、麥芽糖、乳糖等都是還原糖,澱粉、蔗糖、纖維素和糖原是非還原糖。] 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 → 紫色

脂肪 + 蘇丹III → 橘黃色;脂肪 + 蘇丹IV → 紅色

澱粉 + 碘液 → 藍色 線粒體 + 健那綠 → 藍綠色

染色質(染色體)+ 鹼性染料(龍膽紫溶液或醋酸洋紅溶液)→ 藍色

DNA + 甲基綠 → 綠色

3.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三章知識點歸納

在生物方面我推薦自己歸納,就算再沒有時間,也要自己弄,自己弄的東西印象深,再說對自己來說也比較方便,倒是後那裡不會也方便查找,如果實在不會總結,建議你去看看網路文庫挺好的,不過,哪怕你抄一遍,也能加深印象,為了不就是加深印象嗎,加油哦

4. 求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第六章,必修2第一章知識點總結

1.染色體是由________和蛋白質組成的,其中 DNA 是一切生命現象的體現者。在有絲分裂、 受精作用 和減數分裂 過程中具有重要的連續性。
2.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是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 實驗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驗。
3.肺炎雙球菌的轉化試驗:
(1)實驗目的: 證明什麼事遺傳物質 。
(2)實驗材料: S型細菌、R型細菌 。
菌落 菌體 毒性
S型細菌 表面光滑 有莢膜 有
R型細菌 表面粗糙 無莢膜 無
(3)過程: ① R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② S 型活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③殺死後的 S 型細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④無毒性的 R 型細菌與加熱殺死的 S 型細菌混合後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⑤從S型活細菌中提取 DNA 、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分別加入R型活細菌中培養,發現只有加入 DNA ,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型細菌。
(4)結果分析:①→④過程證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⑤過程證明:轉化因子是________。
結論:________是遺傳物質。
4.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實驗目的: 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 。
(2)實驗材料: 噬菌體 。
(3)過程:① T2噬菌體的 蛋白質 被35S標記,侵染細菌。
② T2噬菌體內部的 DNA 被32P標記,侵染細菌。
(4)結果分析:測試結果表明:侵染過程中,只有 DNA 進入細菌,而35S未進入,說明只有親代噬菌體的 DNA 進入細胞。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 DNA 遺傳的。 DNA 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5.R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1)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 蛋白質 不能使煙草感染病毒。
(2)提取煙草花葉病毒的________能使煙草感染病毒。
6.結論 :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 DNA ,________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極少數的病毒的遺傳物質不是 DNA ,而是 RNA 。
第三章第二節
1.DNA是一種 高分子 化合物,每個分子都是由成千上百個 4 種脫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長鏈。
2.結構特點:①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 反向 平行盤旋而成的 雙螺旋 結構。
②外側:由 脫氧核糖 和 磷酸 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③內側: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 氫鍵連接 形成鹼基對。鹼基對的形式遵循 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即A一定要和 T 配對(氫鍵有 2 個),G一定和 C 配對(氫鍵有 3 個)。
3.雙鏈DNA中腺嘌呤(A)的量總是等於 胸腺嘧啶(T)的量.鳥嘌呤(G)的量總是等於 胞嘧啶(C)的量。
接下面...

5. 高一生物必修一章末小結內容

1、蛋白質的基本單位_氨基酸, 其基本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結構通式:R 肽鍵:—NH—CO— ︳ NH2—C—COOH ︱ H 3、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_氨基酸數—肽鏈數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數—x水分子數185 、核酸種類DNA:和RNA;基本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組成單位:核糖核苷酸7、核苷酸的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鹼基。8、DNA主要存在於中細胞核,含有的鹼基為A、G、C、T; RNA主要存在於中細胞質,含有的鹼基為A、G、C、U;9、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直接能源物質是ATP。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屬於單糖; 蔗糖、麥芽糖、乳糖屬於二糖; 澱粉、纖維素、糖原屬於多糖。11、脂質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種)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種) 基本元素:C、H、O、N(4種) 最基本元素: C(1種) 主要元素:C、H、O、N、P、S(6種)13、水在細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結合水。14、細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15、血紅蛋白中的無機鹽是:Fe2+,葉綠素中的無機鹽是:Mg2+16、被多數學者接受的細胞膜模型叫流動鑲嵌模型17、細胞膜的成分:蛋白質、脂質和少量糖類。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雙分子層。18、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具有流動性;功能特點是:具有選擇透過性。19、具有雙層膜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 不具膜結構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心體; 有「動力車間」之稱的細胞器是線粒體; 有「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之稱的是葉綠體; 有「生產蛋白質的機器」之稱的是核糖體; 有「消化車間」之稱的是溶酶體; 存在於動物和某些低等植物體內、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的細胞器是中心體。 與植物細胞細胞壁形成有關、與動物細胞分泌蛋白質有關的細胞器是高爾基體。 20、細胞核的結構包括:核膜、染色質和核仁。 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物質貯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2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22、物質從高濃度到低濃度的跨膜運輸方式是: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需要載體的運輸方式是: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 需要消耗能量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23、酶的化學本質: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24、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25、ATP的名稱是三磷酸腺苷,結構式是:A—P~P~P。ATP是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被稱為能量「通貨」。 26、ATP與ADP相互轉化的反應式:ATP 酶 ADP+ Pi + 能量27、動物細胞合成ATP,所需能量來自於作用呼吸; 植物細胞合成ATP,所需能量來自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8、葉片中的色素包括兩類: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前者又包括葉綠素a和葉綠素b,後者包括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以上四種色素分布在葉綠體的類囊體薄膜上。29、葉綠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因此藍紫光和紅光的光合效率較高。30、光合作用的反應式:見必修一P 10331、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氧氣,其氧原子來自於水。32、在綠葉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無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鈣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壞。33、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細線,是為了防止濾液細線上的色素溶解到層析液中,導致實驗失敗。34、色素分離後的濾紙條上,色素帶從上到下的順序是: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35、光合作用包括兩個階段: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的場所是類囊體薄膜,後者的場所是葉綠體基質。36、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 H ]和ATP。37、有氧呼吸反應式:見必修一P 9338、無氧呼吸的兩個反應式:見必修一P 95,39、有絲分裂的主要特徵:染色體和紡錘體的出現,然後染色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40、細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選擇性表達41、檢測還原糖用斐林試劑,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組成,與還原糖發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使用時注意現配現用。42、鑒定生物組織中的脂肪可用蘇丹Ⅲ染液和蘇丹Ⅳ染液。前者將脂肪染成橘黃色,後者染成紅色。43、鑒定生物組織中的蛋白質可用雙縮脲試劑。使用時先加NaOH溶液,後加2~3滴CuSO4溶液。反應生成紫色絡合物。44、給染色體染色常用的染色劑是龍膽紫或醋酸洋紅溶液。45、「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染色,DNA被染成綠色,RNA被染成紅色。46、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液泡膜以及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47、健那綠染液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可以使活細胞中線粒體呈現藍綠色。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運輸和分泌過程中,有關的細胞器包括: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49、氨基酸形成肽鏈,要通過脫水縮合的方式。50、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後的復原現象。51、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功能特點)膜。52、細胞有氧呼吸的場所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53、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一階段參與反應的,水是第二階段參與反應的,氧氣是第三階段參與反應的。第三階段釋放的能量最多。54、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效率就越低。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55、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稱為一個細胞周期。56、有絲分裂間期發生的主要變化是: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的合成。56、有絲分裂分裂期各階段特點: 前期的主要特點是:染色體、紡錘體出現,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的主要特點是: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後期的主要特點是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末期的主要特點是:染色體、紡錘體消失,核膜、核仁出現。57、酵母菌的異化作用類型是:兼性厭氧型58、檢測酵母菌培養液中CO2的產生可用澄清石灰水,也可用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 CO2可使後者由藍色變綠色再變黃色。 59、檢測酒精的產生可用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該溶液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60、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61、植物細胞不同於動物細胞的結構,主要在於其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62、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63、植物組織培養利用的原理是:細胞全能性。64、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叫細胞凋亡。65、人和動物細胞的染色體上本來就存在著與癌有關的基因: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6. 一個 高一 化學題 半透膜 膠體 溶液的困惑

澱粉是高分子,其溶液是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幫燒杯內液體遇碘水不會變藍,當然就不可能選C了。至於漏斗內液面上升的原因是漏斗內溶液濃度大,水分子有向漏斗內擴散的過程。

7.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 走近細胞
一、 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細胞 較小(1—10um) 較大(10--100 um)
細胞核 無成形的細胞核,核物質集中在核區。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 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 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代表 放線菌、細菌、藍藻、支原體 真菌、植物、動物
二、生命系統的層次性
植:營養、保護、機械、輸導 植:根、莖、葉
細胞 組織 分泌 器官 花、果、種
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 動:心、肝……
運動、循環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統(動) 個體 單細胞 種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細胞
神經、內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號
生態系統 生產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費者 Ⅱ號
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容(統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
○顯微鏡下的重要發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論思維和科學實驗的結合:施來登、施旺

1. 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 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註: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細胞學說 2.1859年 達爾文 進化論 3.1866年 孟德爾 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種) 最基本:C,占乾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 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 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無機物 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質: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攜帶遺傳信息
有機物 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質:主要的儲能物質
一、蛋白質 (占鮮重7-10%,乾重50%)

結構 元素組成 C、H、O、N,有的還有P、S、Fe、Zn、Cu、B、Mn、I等
單體 氨基酸 (約20種,必需8種,非必需12種)
化學結構 由多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多肽。
(二) 多肽呈鏈狀結構,叫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
高級結構 多肽鏈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二、三、四級。
結構特點 由於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次序不同,於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功能 ○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特異性/功能多樣性。
1.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細胞膜、染色體、肌肉中的蛋白質;
2. 有些蛋白質有催化作用:如各種酶;
3. 有些蛋白質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
4. 有些蛋白質有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質有免疫作用:如抗體。
備注 ○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叫肽鍵。
○各種蛋白質在結構上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通式):

1. 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 變性(熟雞蛋)&鹽析&凝固(豆腐)
計算 ○由N個aa形成的一條肽鏈圍成環狀蛋白質時,產生水/肽鍵 N 個;
○N個aa形成一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1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 N-M 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每個aa的平均分子量為α,那麼由此形成的蛋白質
的分子量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元素組成 C、H、O、N、P等
分類 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 核糖核酸(RNA單鏈)
單體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含氮
鹼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遺傳物質,編碼、復制遺
傳信息,並決定蛋白質的合成 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
蛋白質。
存在 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少量在線粒
體和葉綠體中。甲基綠 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吡羅紅
△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
元素 類別 存在 生理功能
糖類 C、H、O 單糖 核糖C5H10O5 主細胞質 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糖C4H10O5 主細胞核 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細胞質 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麥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動物
多糖 澱粉、纖維素 植物 (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重要的儲存能量的物質;
糖原(肝、肌) 動物
脂質 C、H、O
有的 還有N、P 脂肪 動、植物 儲存能量、維持體溫恆定;
類脂/磷脂 腦、豆 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動物 動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
維生素D 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四、鑒別實驗
試劑 成分 實驗現象 常用材料
蛋白質 雙縮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雞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花生
還原糖 班氏(加熱) 磚紅色沉澱 蘋果、梨、白蘿卜
澱粉 碘液 I2 藍色 馬鈴薯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五、無機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結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細胞中
其他物質結合。 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絕大部分的水以
游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 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
2.參與細胞內許多生物化學反應;
3.水是細胞生活的液態環境;
4.水的流動,把營養物質運送到細胞,並把廢物運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無機鹽 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Fe2+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3.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

六、小結
化合 有機組合 分化
化學元素 化合物 原生質 細胞

○原生質 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
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 : 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 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

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
細胞膜
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真核 基質: 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
細胞 細胞質 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
細胞核 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 細胞器 差速離心:美國 克勞德

線粒體 葉綠體 高爾基體 內質網 液泡 核糖體 中心體
分布 動植物 植物 動植物 動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動物 動植物 動物
低等植物
形態 橢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橢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網狀 橢球形粒狀小體
結構 雙層膜,有少量DNA 單層膜,形成囊泡狀和管狀,內有腔 沒有膜結構
嵴(TP酶復合體)、基粒、基質 基粒(類體)、基質(片層結構)、酶 外連細胞膜,內連核膜 液泡膜、細胞液 蛋白質、RNA、和酶 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場所 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細胞分泌,
成細胞壁 提供合成、運輸條件 貯存物質,調節內環境 蛋白質合成的場所 與有絲分裂有關
備注 在核仁
形成

△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三、協調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 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 線粒體
能量、CO2

基因調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飾
細胞核 核糖體 內質網 高爾基體 細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鏈 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 + 細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四、細胞核 = 核膜(雙層) + 核仁 + 染色質 + 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
DNA 螺旋
○ + = 核小體(串珠結構) 染色質 30nm纖維
組蛋白 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 2-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二、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
○結構和功能相統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1.各種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
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
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
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
4.與外界的關繫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六、總結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 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 特性 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 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水分
條件 濃度 外液 > 細胞質/液 外液 < 細胞質/液
現象 動物 失水皺縮 吸水膨脹甚至漲破
植物 質壁分離 質壁分離復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滲透作用
內因 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伸縮性不同造成收縮幅度不同
結論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順相對含量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

○ 滲透現象發生的條件:半透膜、細胞內外濃度差
○ 滲透作用:水分從水勢高的系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系統移動的現象。
○ 半透膜:指一類可以讓小分子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一類薄膜的總稱。
○ 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拓展應用於:(指的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①證明成熟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 ②證明細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

2. 無機鹽等其他物質
① 不同生物吸收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② 物質跨膜運輸既有順濃度梯度的,也有逆濃度梯度的。
3. 選擇透過性膜
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膜。
□ 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是嚴格的半透膜。

二、流動鑲嵌模型

1.要點
①磷脂雙分子層 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這個支架不是靜止的,它具有流動性。
②蛋白質 鑲嵌、貫穿、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質和糖類結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護、潤滑和細胞識別等

2.與單位膜的異同
相同點: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是脂質和蛋白質
不同點:①流:蛋白質的分布有不均勻和不對稱性;強調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
②單:蛋白質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認為生物膜是靜止結構。

三、跨膜運輸的方式

例子|方式| 濃度梯度| 載體|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氣體、乙醇、苯| 自由擴散| 順 ×| ×| 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濃度低的一側轉運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協助擴散| 順| √| ×
進入紅細胞的鉀離子 |主動運輸| 逆| √| √| 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
的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要害的物質。

○大分子或顆粒:胞吞、胞吐

四、小結
組成 決定
磷脂分子+蛋白質分子 結構 功能(物質交換)
具有
導致 保證 體現
運動性 流動性 物質交換正常 選擇透過性
成分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因此決定了由它們構成的細胞膜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把相應的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到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不同載體的數量不同,所以,當物質進出細胞時能體現出不同的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可見,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無論細胞是否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關系,流動性總是存在的,而選擇透過性是細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完成物質交換功能方能體現出來。
五)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H2O 外界

H2O O2 礦質元素
[H]
光 ATP 原生質
ADP+PI 熱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應活化能
◎ 新陳/細胞代謝:活細胞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
◎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1. 發現

①巴斯德之前:發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
③利比希(德、化學家):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④比希納(德、化學家):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後繼續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⑤薩姆納(美、科學家):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⑥許多酶是蛋白質。
⑦切赫與奧特曼(美、科學家):少數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義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註:
①由活細胞產生(與核糖體有關)
②催化性質:A.比無機催化劑更能減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B.反應前後酶的性質和數量沒有變化。
③成分: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應速度很快,是一般無機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 多樣性 。
③ 需要合適的條件(溫度和pH值) → 溫和性 → 易變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過酸、過鹼、高溫都會破壞酶分子結構。低溫也會影響酶的活性,但不破壞酶的分子結構。

圖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夠,其他因素固定的條件下,酶促反應的速度與酶濃度成正比。 1.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較低時,V隨S增加而加快,但不顯著;
3.當S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V也達到一個最大值,此時即使再增加S,反應也幾乎不再改變。
1.在一定T內V隨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T時活力最大,稱最適溫度;
3.當T升高到一定限度時,V反而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動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產提取 製成 酶制劑 應用 治療疾病;加工和生產一些產品;
和分離純化 固定化酶 化驗診斷和水質檢測;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體細胞內普遍存在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與合成存在著能量的釋放與貯存。

1.結構簡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學鍵13.8KJ/mol 高能磷酸鍵 30.54 KJ/mol 磷酸基團

2.ATP與ADP的轉化
ATP
呼吸作用
(線粒體) 吸 Pi
(細胞質基質) 能 吸收分泌(滲透能)
(葉綠體) 放 肌肉收縮(機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經傳導、生物電(電能)
ADP (每個活細胞) 合成代謝(化學能)
體溫(熱能)
螢火蟲(光能)
◎ 糖類—主要能源物質 熱能 散失
太陽光能 脂肪—主要儲能物質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質—能源物質之一 分解 化學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產生ATP: 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
能產生水: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能鹼基互補配對: 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三、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呼吸是通過呼吸運動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
◎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分為: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概念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生成許多ATP的過程。 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過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應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點 場所 : ①②線粒體基質 ③內膜 始終在細胞質基質
條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產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點 聯系 : 從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階段相同,以後階段不同
實質 :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合成ATP
意義 : 為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體內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應場所 綠色植物(在葉綠體中進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線粒體中進行)
反應條件 光、色素、酶 酶(時刻進行)
物質轉變 把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CH2O) 分解有機物產生CO2和H2O
能量轉變 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釋放有機物的能量,部分轉移ATP
實質 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
聯系 有機物、氧氣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實質
通過光反應把光能轉變成活躍的化學能,通過暗反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把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定的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
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光、溫度、CO2濃度、水分、礦質元素等。
1.發現
內容 時間 過程 結論
普里斯特 1771年 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實驗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薩克斯 1864年 葉片遮光實驗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
恩格爾曼 1880年 水綿光合作用實驗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釋放出氧。
魯賓與卡門 1939年 同位素標記法 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來自水
2.場所
雙層膜
葉綠體 基質
基粒 多個類囊體(片層)堆疊而成
胡蘿卜素(橙黃色)1/3
類胡蘿卜素 葉黃素(黃色) 2/3 吸藍紫光
色素 (1/4) 葉綠素A(藍綠色)3/4
葉綠素(3/4) 葉綠素B(黃綠色)1/4 吸紅橙和藍紫光
3.過程

光反應 暗反應
條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時間 短促 較緩慢
場所 內囊體的薄膜 葉綠體的基質
過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還原
2C3 + [H] →(CH2O)
實質 光能 → 化學能,釋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總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變 無機物CO2、H2O → 有機物(CH2O)
能變 光能 → 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 同位素示蹤
14C 光反應 2C 3 暗反應 (14CH2O)
3H2O 固定 [3H] 還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為創設條件,看物質變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應 → (CH2O)
↓ ↓ ↓ ↓
切斷 → 不能生成 → 不能進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8. 什麼是半透膜

如下:

半透膜是一種只讓某些分子和離子擴散進出的薄膜,一般來說,半透膜只允許離子和小分子物質通過,而生物大分子物質不能自由通過半透膜,原因是半透膜的孔隙的大小比離子和小分子大,但比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質、澱粉等小,如羊皮紙、玻璃紙等都屬於半透膜。

醋酸纖維素膜

此膜的製造方法為用溶劑溶解醋酸纖維素,加以發孔劑,製成膜後,蒸去溶劑,並經一定的熱處理而成。所用溶劑為丙酮,也有用二氧六環的,發孔劑有Mg(ClO4)2、ZnCl2及HSPO4等。製成的膜有平板式、管式,螺旋卷式和中空纖維式之分。下面介紹復合型醋酸纖維素膜。

9. 高一生物的所有概念和重點

高中生物常用概念

1.誘變育種的意義:提高變異的頻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
2.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相比最主要特點:沒有核膜包圍的典型細胞核。
3.細胞分裂間期最主要變化: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4.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主要特點是:
(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並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個羧基連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性,變異性及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義。
6.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子和磷脂分子。
7.選擇透過性膜主要特點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過,被選擇吸收的小分子、離子可以通過,而其他小分子、離子、大分子卻不能通過。
8.線粒體功能: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9.葉綠體色素的功能:吸收、傳遞和轉化光能。
10.細胞核的主要功能:遺傳物質的儲存和復制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新陳代謝主要場所:細胞質基質。
11.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使親代和子代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13.與分泌蛋白形成有關的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14.能產生ATP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結構))
能產生水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能鹼基互補配對的細胞器(結構):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結構))
14.確切地說,光合作用產物是:有機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質)和氧
15.滲透作用必備的條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要有濃度差。
16.礦質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18.呼吸作用的意義是:(1)提供生命活動所需能量;(2)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進果實發育的生長素一般來自:發育著的種子。
20.利用無性繁殖繁殖果樹的優點是:周期短;能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
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兩個親本的遺傳物質,具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2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是:
對維持生物體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有重要意義。
23.被子植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生殖生長的起點是:花芽的形成
24.高等動物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分化、器官形成→幼體。
25.羊膜和羊水的重要作用:提供胚胎發育所需水環境具防震和保護作用。
26.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作用是:將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將光能轉變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維持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分解者作用是: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保證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正常進行。
27.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理由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僅少數病毒遺傳物質是RNA。
28.DNA規則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1)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成的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
(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29.DNA結構的特點是:穩定性——DNA兩單鏈有氫鍵等作用力;多樣性——DNA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鹼基排列順序。
30.遺傳信息:DNA(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
遺傳密碼或密碼子: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鹼基。
31.DNA復制的意義:使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DNA復制的特點:半保留復制,邊解旋邊復制,多起點多片段
3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33.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
34.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

DNA RNA 蛋白質

35.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分離定律呢?)
36.基因突變是指:由於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發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復制時。
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3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發生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後期。
意義: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38.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39.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
40.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單倍體基因組:由24條雙鏈的DNA組成(包括1-22號常染色體DNA與X、Y性染色體DNA)
人類基因組:人體DNA所攜帶的全部遺傳信息。
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DNA測序是測DNA上所有鹼基對的序列。
41.人工誘導多倍體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42.單倍體是指:體細胞中含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單倍體特點: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單倍體育種過程:雜種F1 單倍體 純合子。
單倍體育種優點: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4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44.物種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夠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45.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意義: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

局限:不能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及自然選擇對可遺傳變異的作用。
46.常見物種形成方式:

種群 小種群(產生許多變異) 新物種

47.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們的無機環境的總和,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48.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49.研究能量流動的目的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蟲、除雜草等。
50.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物質」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化學元素;「循環」是指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質循環帶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要求能寫出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圖解)
51.能量循環和能量流動關系: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食物網形成原因:許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佔有不同的營養級。
53.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習穩定性等方面。
54.生態系統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穩定性,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55.生態系統總是在發展變化,朝著物種多樣化,結構復雜化、功能完善化方向發展,它的結構和功能能保持相對穩定。
56.池塘受到輕微的污染時,能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57.一種生物滅絕可通過同一營養級其他生物來替代的方式維持生態系統相對穩定。
58.生物的多樣性由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意義: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及其子孫後代共有的寶貴財富。
59.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植物體吸收後,會在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超過外界環境。隨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
60.富營養化是指:因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常見的主要有20種,可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沒有一種是生物特有的,這說明生物與非生物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同時,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含量又與非生物有明顯不同,這是生物與非生物差異性的一面。
9.原生質泛指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原生質以蛋白質和核酸為主要成分,但並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構成細胞的細胞壁。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升高,細胞代謝活動增強。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生物的性狀是由蛋白質來體現的。蛋白質形成過程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n-m(其中n是該蛋白質中氨基酸總數,m為肽鏈條數),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總質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對分子總質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16. 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運動的,這決定了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相應的物質到另一側,由於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而選擇透過性是對細胞膜生理特徵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才能完成物質交換功能。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細胞壁由果膠和纖維素構成。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細胞種類不同,細胞周期的長短也不相同。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於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的全能性大於體細胞,植物細胞全能性大於動物細胞。
31.癌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表面發生了變化,易在有機體內分散和轉移。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是:水分減少;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逐漸積累;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
32.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3.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4.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5.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酶和ATP是生物體進行新陳代謝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催化各種代謝反應的完成,ATP為各種代謝直接提供能量。
36.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光反應階段:在葉綠體的類囊體上進行,實現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貯存於ATP和NADPH2中。暗反應階段:不需要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是活躍的化學能轉變為穩定化學能的過程,通過碳同化來完成。碳同化的途徑有C3途徑、C4途徑等。根據碳同化的最初光合產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為C3植物和C4植物兩類。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外面有「花環狀」的葉肉細胞。
3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光:光照強弱直接影響光反應,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②溫度:溫度高低會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光合作用的速度;③CO2濃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CO2濃度降低到0.005%,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進行;④水份: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介質,另外水份還影響氣孔的開閉,間接影響進入植物體;⑤礦質元素:礦質元素是光合作用產物進一步合成許多有機物所必需的物質。
38.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利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不僅可以判斷細胞的死活,初步測定細胞液的濃度,還能作為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
39.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40.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只有在糖類供應充足的情況下,糖類才有可能大量轉化脂質。糖類可以大量轉化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轉化為糖類。只有當糖類代謝發生障礙時,蛋白質和脂肪才能轉變成小分子氧化分解供給能量,當糖類和脂肪的攝入量不足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的分解就會增加。
40.脂肪來源太多時,肝臟就要把多餘的脂肪合成脂蛋白,從肝臟中運輸出去,如果肝功能不好或磷脂合成減少時,脂蛋白合成受阻,體內過多的脂肪不能及時搬運出去,在肝臟積累形成脂肪肝,肝臟發生病變後,肝細胞通透性增加,谷丙轉氨酶滲透到血漿中。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生物的新陳代謝包括①自養需氧型:綠色植物、藍藻屬光能自養需氧型;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屬化能自養需氧型。②自養厭氧型:如綠硫細菌。③異養需氧:人和大多數動物。④異養厭氧型:乳酸菌、大腸桿菌、某些寄生蟲。另外,酵母菌屬於兼性厭氧菌。
4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光無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兩者產生生長素的速率基本一致。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對光敏感點在尖端,但發生效應的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雲母片不能使生長素透過,而瓊脂對生長素的運輸和傳遞沒有阻礙。分析植物生長狀況一看生長素的產生,有,生長;無,不生長也不彎曲。二看分布均勻否,均勻,直立生長;不均勻,彎麴生長。生長素具有極性傳導和橫向運輸的特點。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
44.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5.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6.植物激素共有五類:生長素類、赤黴素類、細胞分裂素類、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大致分為兩方面: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7.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傳人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每一種反射,都有一定的反射弧。所以,一定的刺激便引起一定的反射活動。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破壞,都將使相應的反射消失。反射活動的種類很多,按其形成的條件和過程的不同,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
48.神經沖動產生的興奮的傳導:神經纖維上傳導(雙向傳導):刺激→電位差→局部電流→局部電流迴路。細胞間傳遞(單向傳遞):軸突→突觸小體→突觸小泡→遞質→突觸間隙→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或細胞體。即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傳導的方向是細胞體→軸突→樹突、樹突→細胞體→軸突→另一個神經元。
49.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閱讀全文

與半透膜是高一哪個單元的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樹脂鏡片多長時間更換比較合適 瀏覽:442
熔噴機濾芯斷布怎麼辦 瀏覽:667
埋地下污水管選什麼管材 瀏覽:191
凈水機合格證怎麼獲得 瀏覽:970
增粘樹脂玻璃轉化溫度dsc 瀏覽:985
日本海德能反滲透膜 瀏覽:231
樹脂or水蛭血 瀏覽:457
茶台式飲水機什麼牌子高檔好用 瀏覽:116
泉氏凈水器怎麼樣 瀏覽:893
西城反滲透膜修復劑價格 瀏覽:322
燒烤凈化器怎麼接線 瀏覽:696
鑫意達樹脂 瀏覽:865
過濾壺燒開的水能喝嗎 瀏覽:513
超濾膜水通量怎麼求 瀏覽:127
污水源熱泵低價批發 瀏覽:546
碧信凈水機下面排水管起什麼作用 瀏覽:71
脫硫廢水cl濃度 瀏覽:865
3千瓦污水泵修一台多少錢 瀏覽:54
銅陵廢水重金屬含量 瀏覽:34
社區飲水機投幣超時怎麼辦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