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樹脂特性和功用有哪些
樹脂的特性的功能得要看是什麼樹脂而定,也有分水性樹脂和油性樹脂,合成樹內脂和天然樹容脂,
1. 天然樹脂有:松香樹脂,琥珀樹脂,蟲膠樹脂
天然樹脂主要應用:天然樹脂主要用作塗料(見天然樹脂塗料),也可用於造紙、絕緣材料、膠粘劑、醫葯、香料等的生產過程;有些可作裝飾工藝品的原料(如琥珀);還有的如加拿大膠,其折光指數與普通玻璃相似,故作為顯微鏡等光學器材的透明膠粘劑。
由於合成樹脂的出現,現在天然樹脂已經用的很少了。
2. 合成樹脂有:合成樹脂的種類很多,用來表面處理的多是——聚氨酯樹脂,環氧樹脂,丙烯酯樹脂等
聚氨酯樹脂具體很好的耐寒性,在冬天裡也依然柔軟有彈性,斷裂強度大,多用在皮革、布料、橡膠、TPU的基本上做表面處理
環氧樹脂具體附著力強,力學性能高, 優良的電絕緣性等,環氧樹脂固化體系中含有活性極大的環氧基、羥基以及醚鍵、胺鍵、酯鍵等極性基團,賦予環氧固化物對金屬、陶瓷、玻璃、混凝士、木材等極性基材以優良的附著力。
丙烯酯樹脂強度大,遇冷容易變易,對金屬、陶瓷、玻璃、混凝士、木材等極性基材以優良的附著力。
B. 關於中葯「沒葯」的鑒別( 外行勿進!)
你好!首先祝你身體健康!沖著你我的緣分,以下我來給你談談關於中葯「沒葯」的鑒別問題。
1. 葯品介紹
① 來源:橄欖科植物沒葯樹和愛倫堡沒葯樹。莖干皮部滲出的膠樹脂。商品分為天然沒葯和膠質沒葯。
② 功效:行氣活血,消腫定痛。用於癰疽腫痛,損傷閼血,經閉症瘕,胸腹諸痛。外用可斂瘡生肌。
③ 偽品:松科植物馬尾松和油松或同屬植物樹中滲出的油(油食品)樹脂(稱松香)並摻入麩皮。
2. 鑒別技巧
① 天然沒葯:呈不規則顆粒性團快,大小不等,大者長達6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有的具半透明,部分顯棕黑色,富油性,被有黃色粉塵。質堅而脆,破碎而不整齊。有特異香氣,味苦而微辛。
② 膠質沒葯:呈不規則片狀,多粘結成大小不等的團塊。表面深棕色,不透明,質堅實或疏鬆,破碎面不整齊。有特異香氣,味苦而有粘性。
③ 松香質量:呈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一,淡黃色或棕黃色,表面常有一層霜粉。質較松,易破碎,斷面略有光澤,顯顆粒狀,觸之粘手。松節油氣濃厚。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小麥的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垂周壁呈連珠狀增厚。
3. 鑒別要點
① 分別取沒葯及偽品沒葯粉末少許,置紙上用火烘烤:前者熔融後無擴散的油跡,燃燒無松香臭;後者熔融後有擴散的油跡,燃燒有松香臭。
② 分別取沒葯及偽品沒葯粉末3克,分別加乙醚10毫升,振搖:前者放置過夜可溶解;後者5--10分鍾即全部溶解,並殘留大量麩皮。分別取上述乙醚液各1滴,滴於紙上,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前者顯黃色熒光;後者顯紫藍色熒光。
參考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3%BB%D2%A9%CD%BC%C6%AC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C. 這些中葯的作用是什麼
1. 澤瀉,又名建澤瀉、福澤瀉,為澤瀉科澤瀉的乾燥塊莖。其性寒、味甘淡,入腎、膀胱經,常用於小
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熱淋澀痛、高血脂症等,被譽為「利水第一良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澤瀉內含多種四環三萜酮醇衍生物澤瀉醇A、B、C及其乙酸澤瀉A酯、B酯和表澤
瀉醇A等,以及卵磷脂、膽鹼、天門冬素、植物甾醇、脂肪酸、樹脂、澱粉、蛋白質和鉀等成分。
葯理實驗證實,澤瀉具有下列作用:1.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脂蛋白、甘油三脂,並升高對人體有益
的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可預防和減輕動脈粥樣硬化。2.可改善血液動力學和心肌的血液供應。3.有抗脂
肪肝的作用。4.可改善糖代謝。5.澤瀉浸膏有降血壓的作用。6.有較強的利尿作用。7.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肺炎雙球菌、結核桿菌有抑製作用。
由於澤瀉本身具有降低膽固醇、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對於中老年人,適當用澤瀉煎湯飲服既可清
濕熱、利小便,又可控制體內膽固醇的升高。若用於健脾化痰、利濕降脂,可選用澤瀉30克,半夏、橘紅
、山葯、白術、山楂、枸杞子各10克,薏仁、何首烏、車前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服完。好
轉後,可繼續以澤瀉、車前草、生首烏各15克,山楂、枸杞子各12克,煎湯代茶,每日頻飲,堅持服用3
個月,必有良效。
澤瀉主產於福建、四川、江西等地。並以個大、質堅、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
2.谷芽
功效主治
1.和中消食,谷芽味甘性溫,入脾、胃二經。具寬 =消谷之功,故可用於食積不化等證。《本草綱
目》:「快童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2.健脾開胃,谷芽味甘性溫,能溫煦脾陽,調理中氣。故可用於脾胃虛寒所致各種病證。《本草經
疏》:「具生化之性,故為消食健脾,開胃和中之要葯。」
3.熱毒下痢 , 是指腹痛,里急後重,便下粘液夾雜赤白膿血為特徵。《病因脈治·痢疾論》:「
痢疾之症,便下膿血,或赤或白或黃,或三色雜下,里急後重,欲便不得便,既便又復登而廁,逼迫惱人
。」多發於夏秋季,暑熱熏蒸,感受時氣疫毒,入胃腸與血氣相搏,則化為膿血而下痢。谷芽為健脾開胃
、和中之要葯,並具下氣寬中之功,用後脾強氣下,邪熱自除。《本草經疏》:「脾胃和,中自溫,氣自
下,熱自除也。」《中草葯手冊》:「治脾虛,心胃痛,脹滿,熱毒下痢。」
4.津傷煩渴 , 因大病、久病之後,或陰虛火旺,虛火煎灼,或脾虛不能轉輸津液,均致津少而口
渴。症見日中乾燥,喜飲水漿,飲不止渴等。谷芽味甘,可生津除煩,健脾調中,行氣而除熱。《中草葯
手冊》:「治煩渴,消瘦。」
5.鑒別應用,谷芽平甘,功效和大麥芽相同,尤善消化穀食和滯。但消食之力較麥芽和緩,每每同
麥芽相須為用,治食積脹滿之症。
【性味】
甘,溫。
①《綱目》:甘,溫,無毒。
②《本草經疏》:味苦,無毒。
【歸經】
入脾、胃經。
①《本草匯言》:通入脾、胃二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功能主治】
健脾開胃,和中消食。治宿食不化,脹滿,泄瀉,不思飲食。
①《綱目》: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②《食物本草會纂》:除煩消食。
③《中葯材手冊》:治脾虛,心胃痛,脹滿,熱毒下痢,煩渴,消瘦。
3。
荊芥炭又名黑荊芥。是將荊芥切段後,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晾乾入葯者。主治:治
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4。《中國葯典》:蘆根
【拼音名】 Lú Gēn
【英文名】 RHIZOMA PHRAGMITIS
【別名】葦根、蘆頭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鮮或乾燥根莖。全年均可採挖,除去芽
、須根及膜狀葉,鮮用或曬干。
【性狀】鮮蘆根:呈長圓柱形,有的略扁,長短不一,直徑1~2cm。表面黃白色,有光澤,外皮疏鬆可剝
離,節呈環狀,有殘根及芽痕。體輕,質韌,不易折斷。切斷面黃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
成環。無臭,味甘。
干蘆根:呈扁圓柱形。節處較硬,節間有縱皺紋。
【鑒別】取本品粉末 1g,加氯仿 10ml,超聲處理20分鍾,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蘆根對照葯
材1g,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
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
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色
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洗凈,切段或切後曬干。
【性味】甘,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於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
【用法用量】 15~30g;鮮品用量加倍,或搗汁用。
【貯藏】干蘆根置乾燥處;鮮蘆根埋於濕沙中。
【備注】(1)本品常配合麥冬、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配竹茹、枇杷葉以清熱止嘔;配瓜蔞皮、知母、浙
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膿。
(2)蘆根一葯,臨床上主要用於下列二個方面,既能清肺熱而祛痰排膿,又能清胃熱而生津止嘔。它雖
屬性寒,但味甘淡而力,用清肺胃,只能作為輔助的葯品。不過,它有一優點,即性不滋膩,生津而不戀
邪,凡溫病熱戀衛、氣,或熱病後如有傷津口渴的證候,都可應用。葦莖湯原用蘆葦的地上莖,不是蘆葦
的根莖,但因一般葯店不備,故以蘆根代替,臨床使用已久,這說明葦莖和蘆根的作用相同。故在農村合
作醫療站中可以採集新鮮的蘆根和葦莖同用,不但可節約挖掘蘆根的人力,且可擴大葯源。
5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葯。有
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
、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應用抗菌比黃連還好,而且不產生抗葯性。我們
藉助廣譜抗菌作用強的特點,用在真菌培養雜菌感染特厲害,用黃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農業病害防治
最理想的一味葯。產於河北、遼寧、陝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
6 黃連
概述:
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常綠草本。又名川連、味連、雞爪黃連。以根狀莖入葯。因其根如連珠而色黃,故名
。主要產於中國四川、湖北、陝西等省。以四川栽培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產量的70-80%,銷全國各地
,並有出口。黃連是國家保護植物。
株高15-25厘米。根狀莖黃色,常分枝成簇生狀,形如雞爪,節多而密,生多數須很。復葉基生,葉片卵
狀三角形,3-5全裂,裂片再作羽狀深裂。春季開黃綠色花,2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花3-8朵。春末夏
初結果。種子長橢圓形,褐色。
根狀莖用作中葯時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功效,可治時行熱毒、高熱煩躁、泄瀉痢疾、口瘡、癰疽疔毒等
症。葯理試驗證明,有抑菌及抗病毒、抗原蟲作用,並能降低血壓,擴張冠狀動脈。黃連含小檗鹼、黃連
鹼等多種生物鹼,另含黃柏酮、黃柏內酯等成分。
同屬中尚有三角葉黃連,又名雅連、峨媚連,主產於四川;雲南黃連又名雲連,主產於雲南。其根狀莖也
供葯用。
7黃柏的功效: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葯;清熱燥濕葯 。主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夢遺、淋濁、帶下;骨蒸勞
熱;以及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癰疽瘡毒;皮膚濕疹。性味:苦;寒。黃柏與黃連同樣含較多的小檗鹼,
故其葯理作用亦大體相似,參見黃連條。但含量較黃連低,並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異。
8【紫花地丁】Zi hua di ding 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乾燥全草。產於我國長江下游至南部各省。春秋
二季採收,除去雜質,洗凈,切碎,鮮用或乾燥生用。
【葯性】苦、辛,寒。歸心、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應用】1.疔瘡腫毒,乳癰腸癰。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熱,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消癰散結,為治血熱壅滯,癰腫瘡毒,紅腫熱痛的常用葯物,尤以治疔毒為其特長。用治癰腫、疔瘡、丹
毒等,可單用鮮品搗汁內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飲
(《醫宗金鑒》);用治乳癰,常與蒲公英同用,煎湯內服,並以渣外敷,或熬膏攤貼患處,均有良效;
用治腸癰,常與大黃、紅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毒蛇咬傷。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療毒蛇咬傷,可用鮮品搗汁內服,亦可配雄黃少許,搗爛外敷。
此外,還可用於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外感熱病。
9蒲公英的功效:
蒲公英
1、清熱解毒 可用於熱毒證,尤善清肝熱,治療肝熱目赤腫痛,以及多種感染、化膿性疾病。
2、消癰散結 治療熱毒壅結於肌肉所致的癰腫瘡毒,高熱不退。對乳癰有良效,能解毒散結通乳,可內
服或外敷,常配金銀花等同用。另外還可配大黃、丹皮治療腸癰。
蒲公英的作用:
1、 抗菌:50%鮮草汁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抑製作用;50%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溝
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製作用。
2、抗真菌:水浸液用試管稀釋法,1:4對奧杜盎小孢子菌許蘭黃癬菌,紅色毛癬菌等有抑製作用。
3、抗腫瘤:蒲公英熱水提取物30~4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接種後11~20天給葯有抑瘤
作用,對接種後的1~10天給葯無效,其抗腫瘤作用類似香菇多糖,是通過免疫機制實現的。 另外,本品
還有抗胃潰瘍、利膽、保肝等作用。
蒲公英用途:
1,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熱毒瘡癰。
a.實火熱毒上攻,目赤咽腫,口舌生瘡。
b.熱毒瘡瘍,乳癰腫痛,疔毒內攻。
c.肺癰咳 吐膿血,腸癰腹痛發熱。
2,利濕:可治熱淋澀痛,及濕熱發黃。
蒲公英主治: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癘,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
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10 【功用主治-浮小麥的功效】治骨蒸勞熱,止自汗盜汗。
①《本草蒙筌》:斂虛汗。
②《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③《現代實用中葯》: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炒焦研末。
【選方】①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文武火炒令焦,為末。
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
一法取陳小麥用干棗煎服。
(《衛生寶鑒》) 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
(《奇方類編》)
【名家論述】①《本草匯言》:卓登山雲,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
胃中。
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
倘屬陰陽兩虛,以致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②《本經逢原》:浮麥,能斂盜汗,取其散皮腠之熱也。
11桔梗知識介紹:
桔梗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桔梗為多年生草本,生於山地草坡、林緣,有栽培。分布於全國各地。
播種2年或栽培當年秋季採挖,割去莖葉,挖出全根,洗凈泥土,乘鮮用碗片或竹片颳去外皮,放清水中
浸2至3小時,撈起,曬干;或去蘆切片,曬干。
桔梗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長6至20厘米,直徑1至2厘米。表面淡黃白色,微有光澤,有縱溝紋、皮孔、
及支根痕;頂端根莖長0.5至4厘米,直徑約1厘米,莖痕排列呈盤節狀。質硬脆,斷面可見放射狀裂隙,
皮部類白色,形成層環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甜、苦。
以根肥大、色白、質實、味苦者為佳。
桔梗營養分析:
1. 除含糖量較高外,還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C以及多種桔梗皂甙、遠志皂甙、前胡皂甙和桔梗聚
果糖等。
2. 桔梗皂甙祛痰作用,並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增加膽酸的分泌。此外還有解熱、鎮痛、抗炎、鎮靜等
作用。
3. 桔梗具有祛痰排膿等功效。可作為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等病症的輔助食療。
桔梗補充信息: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桔梗、炒桔梗、蜜桔梗,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桔梗適合人群:
陰虛久咳及咳血者禁服;脾胃虛弱者慎服。
桔梗食療作用:
桔梗味苦辛、性平,歸肺經;
升中有降;具有宣肺祛痰,下氣利咽,消癰排膿的功效;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失音,胸滿肋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肺癰吐膿。
桔梗食物相剋:
桔梗畏白及、龍眼、龍膽;忌豬肉。
桔梗做法指導:
1. 可配伍治療各種痰多咳嗽,臨床運用廣泛,常與蘇葉、杏仁、前胡、薄荷、菊花等配伍。
2. 用於咽痛咽腫、聲嘶音啞,常與荊芥、連翹、射干、牛蒡子。
3. 用於肺癰咳吐膿痰,多與甘草,魚腥草、苡仁同用。
12前胡
性味性微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散風清熱,降氣化痰。用於風熱咳嗽痰多、痰熱喘滿、咯痰黃稠。
13淡竹葉
herba loophatheri
(英)common lopatherum herb
別名 竹麥冬、長竹葉、山雞米。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ongn.的莖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短縮而木化。須根稀疏,中部常膨大為紡錘形。稈直立
,中空,節明顯。葉互生,廣披針形,長5~20cm ,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收縮成柄狀,無毛蔌
兩面有小刺毛,脈平行並有小橫脈;葉鞘包稈,邊緣光滑或略被纖毛;葉舌短小,質硬,具緣毛。圓錐花
序頂生,小枝開展;小穗狹披針形,長7~12mm,寬1.5~2.5mm,最下1花為兩性,余為中性,脫節於穎之
下;穎不等長,先端鈍,有5脈;第1稃長6~7mm;不育外稃相互包卷,先端有短芒。穎果深褐色。花期7
~9月,果期10月。
生於林下或溝邊陰濕處,主產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廣東、江西。
採制 夏季未抽花穗前採收,曬干。
化學成分 含蘆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無羈萜(friedelin)β-谷甾醇、豆甾
醇、菜油甾醇、蒲公英萜醇(taraxerol)及氨基酸等。
性味 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 清熱除煩,利尿。用於熱病煩渴、小便赤澀淋痛、口舌生瘡。
D. 中葯血結的用途和成分
血竭 【拼 音】 XUEJIE 【英文名】 Dragon』s Blood 【來 源】 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及樹干中的樹脂。 目前國產血竭多為百合科劍葉龍血樹或柬埔寨龍血樹樹脂。進口血竭較為少見 【功 效】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 【主 治】 治跌打腫痛,內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癧,臁瘡潰久不合。 【性味歸經】 甘咸,平。①《雷公炮炙論》:「味微咸甘。」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③《本草蒙筌》:「味辛咸,氣平,有小毒。」 入心、肝、脾經。①《綱目》:「手足厥陰。」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手少陰經。」 ③《本草新編》:「入腎。」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葯內敷貼。 【用葯忌宜】 ①《日華子本草》:「得密陀僧良。」②《本草經疏》:「凡血病無瘀積者不必用。」 【葯物配伍】 1、配沒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強,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2、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斂瘡,伸筋,故可用於惡瘡癰疽,久不收口,金瘡出血,創口不合等症。 【別 名】 騏驎竭(《雷公炮炙論》)、海蠟(侯寧極《葯譜》)、麒麟血(《聖惠方》)、木血竭(《滇南本草》)。原植物麒麟竭又名:渴留(《唐本草》) 【處方名】 血竭、血傑、血力花、血結、血竭粉、麒麟竭等 【拉丁名】 葯材Resina Draconis原植物Daemonorops draco Bl. 【商品名】 麒麟竭:又名血竭花,為植物麒麟竭的果實及樹干中的樹脂。主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我國廣東、海南、台灣等地也有種植。品質優良,為血竭正品。按質量好壞依次分為麒麟牌、手牌、皇冠牌、五星牌四種商品規格。 原庄血竭:為純用印尼等國進口血竭原料(不加輔料)製成者。表面呈鐵黑色。 加工血竭:為用血竭原料摻入輔料原白樹脂加工煉制而成者。表面呈暗紅色。 牌號血竭:將血竭按質量優劣分成麒麟牌、手牌、皇冠牌、五星牌、AA牌、三A牌、雞牌、金魚牌、金星牌、太陽牌等規格者。 均以外色黑似鐵、研面紅似血、火燃嗆鼻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 分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我國廣東、台灣亦有種植。 葯用價值【葯材的採收與儲藏】 採取果實,置蒸籠內蒸煮,使樹脂滲出;或取果實搗爛,置布袋內,榨取樹脂,然後煎熬成糖漿狀,冷卻凝固成塊狀。亦有將樹干砍破或鑽以若干小孔,使樹脂自然滲出,凝固而成。 【炮製方法】 拭去灰塵,敲成小塊,於冬季乾燥天氣,放在石灰壇內使燥,然後乘脆研末。《雷公炮炙論》:「騏驎竭,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勿與眾葯同搗,化作飛塵也。」歷史考證出自《雷公炮炙論》:「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騏驎竭,只是味咸並腥氣。騏驎竭味微咸甘,似梔子氣是也。」①《唐本草》:「騏驎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吳錄》謂之赤膠者。」②《開寶本草》:「別本注雲,紫礦、騏驎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葉如櫻桃,三角,竭從木中出。」③《本草圖經》:「騏驎竭,今出南方諸國及廣州。」④《綱目》:「騏驎竭是樹脂,紫礦是蟲造。按《一統志》雲:血竭樹,略如沒葯樹,其肌赤色,采法亦於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於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諸國,今人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獨孤滔《丹房鑒源》雲:此物以火燒之,有赤汁湧出,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真也。」⑤《增訂偽葯條辨》:「血竭色要鮮紅有光,質體要松,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以火燒之,有赤汁湧出,入紙無跡暈,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騏驎竭,最佳。色紫黑,質堅,外竹箬包裹者為鞭竭,略次,偽者以松香火漆做成,入火滴紙有跡暈,宜辨之。」葯材鑒定乾燥樹脂呈不定形的塊狀物,大小不等,表面有溝紋及因布包而遺留的布紋,赤褐色或紫褐色。質硬而脆,斷面紫褐色至黑褐色,有玻璃樣光澤,有時有小孔。用火燃之,冒煙嗆鼻。研成粉末則呈鮮艷的深紅色。無香氣,味甘而咸,嚼之砂樣。以外表色黑如鐵,研末紅如血,燃之其煙嗆鼻者佳。主產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地。此外,尚有索科特拉血竭,系龍舌蘭科植物龍血樹Dracaena ombet Kotschy 的樹脂,呈小淚滴狀或碎塊狀,長不過2厘米,斷面玻璃樣,薄片酒紅色。加熱時無苯甲酸氣味。產於東非。我國雲南發現一種山鐵樹 Pleomele cambodiana (Pler.ex Gagn.) Merr. et Chun,又名:柬埔寨龍血樹,其樹脂與上述品種作用相同。原植物參見「山鐵樹葉」條。 【選方】 ①治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一兩,沒葯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白芷二兩,赤芍葯一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下二錢,日三、四服。(《聖惠方》麒麟血散) ②治腹中血塊:血竭、沒葯、滑石、牡丹皮(同煮過)各一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元方》) ③治產後敗血沖心,胸滿氣喘:真血竭,研為細末,溫酒調服。(《朱氏集驗醫方》血竭散) ④治鼻衄:血竭、蒲黃等分。為末,吹之。(《醫林集要》) ⑤治瘰癧已破,膿水不止者:血竭(炒)二錢半,大棗二十個(燒為灰),乾地黃半兩(別為末)。上三味,都細研如粉,以津唾調貼瘡上。(《博濟方》血竭散)
E. 何為中葯其主要的有機化合物有哪些
中葯所含化學成分很復雜,通常有糖類、氨基酸、蛋白質、油脂、蠟、酶、色素、維生素、有機酸、鞣質、無機鹽、揮發油、生物鹼、甙類等。每一種中葯都可能含有多種成分。在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顯生物活性並起醫療作用的,常稱為有效成分,如生物鹼、甙類、揮發油、氨基酸等。中葯之所以有醫療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除過去早有研究並已廣泛應用的許多中草葯有效成分,如黃連中抗菌消炎的小檗鹼(黃連素)、麻黃中平喘的麻黃鹼、蘿芙木中的降壓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來,國內外均陸續發現了更多的中草葯有效成分,如糖類、蛋白質、色素、樹脂、無機鹽等。但是,有效與無效不是絕對的,一些原來認為是無效的成分因發現了它們具有生物活性而成為有效成分。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腫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質具有引產作用;鞣質在中草葯里普遍存在,一般對治療疾病不起主導作用,常視為無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卻因鞣質含量較高並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為無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卻為有效成分等。
F. 中葯材中哪些是樹脂
乳香,沒葯,琥珀…
G. 中品中葯都有哪些
(一)自然屬性分類法 以葯物的來源和性質為依據的分類方法。古代本草學多採用此法。早在《周禮》中已有五葯(草、木、蟲、石、谷)的記載,為後世本草學分類提供了一種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首先採用了自然屬性分類法,將730種葯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每類中再分上中下三品,這是中葯分類法的一大進步。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等書的中葯分類法均與其大同小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後,自然屬性分類法有了突破性進展。書中根據「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的原則,將1892種葯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蟲、鱗、禽、獸、人16部(綱),60類(目)。如草部(綱)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等11目。析族區類,振綱分目,分類詳明科學,體現了進化論思想,是當時最完備的分類系統,不少處與近代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分類合拍,對後世本草學分類影響頗大,傳沿至今。
(二)功能分類法 我國現存第一部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首先採用的中葯分類法。書中365種葯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補虛養命,中品補虛治病,下品功專祛病,為中葯按功能分類開拓了思路。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按葯物的功用提出了著名的十劑分類法,即宣、通、補、瀉、燥、濕、滑、澀、輕、重,使此分類法有較大發展,並對方劑的分類具有重大影響。經各家不斷增補,至清代黃宮綉的《本草求真》,功能分類法已較完善。書中將520種葯分為補劑、收劑、散劑、瀉劑、血劑、雜劑、食物等7類。各類再細分,如補類中又分平補、溫補、補火、滋水等小類,系統明晰,排列合理,便於應用,進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類的方法。
(三)臟腑經絡分類法 以葯物歸屬於哪一臟腑、經絡為主來進行分類,其目的是便於臨床用葯,達到有的放矢。如《臟腑虛實標本用葯式》按肝、心、脾、肺、腎、命門、三焦、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十二臟腑將葯物進行分類。《本草害利》羅列常用葯物,按臟腑分隊,分為心部葯隊、肝部葯隊、脾部葯隊、肺部葯隊、腎部葯隊、胃部葯隊、膀胱部葯隊、膽部葯隊、大腸部葯隊、小腸部葯隊、三焦部葯隊,每隊再以補瀉涼溫為序,先陳其害,後敘其利,便於臨床用葯,以達有的放矢之目的。
二、現代中葯分類法
(一)中葯名稱首字筆畫排列法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00年版一部)、《中葯大辭典》、《中華葯海》(下冊)等即採用此種分類法。其優點是將中葯歸入筆畫索引表中,便於查閱。
(二)功效分類法 功效分類法的優點是便於掌握同一類葯物在葯性、功效、主治病證、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個性,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它是現代中葯學普遍採用的分類方法。一般分解表葯、清熱葯、瀉下葯、祛風濕葯、化濕葯、利水滲濕葯、溫里葯、理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葯、活血化瘀葯、化痰止咳平喘葯、安神葯、平肝息風葯、開竅葯、補益葯、收澀葯、涌吐葯、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葯、拔毒化腐生肌葯。
(三)化學成分分類法 它是按照中葯材所含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結構和性質進行分類。如《中草葯化學成分》分為蛋白質與氨基酸類、脂類、糖及其衍生物、有機酸、酚類和鞣質、醌類、內酯、香豆精和異香豆精類、色原酮衍生物類、木脂素類、強心苷類、皂成類、C21甾苷類、萜類,揮發性成分、苦味素、生物鹼類等。這種分類法便於研究中葯材化學成分與葯效間的關系,有利於中葯材理化鑒定和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四)葯用部分分類法 根據中葯材入葯部分分為根與根莖、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與種子類、全草類及樹脂類、菌藻類、動物類、礦物類、其它等類。這種分類法便於掌握葯材的形態特徵,有利於同類葯物的比較,便於葯材經營管理。
(五)自然分類法 根據生葯的原植物或原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採用分類學的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方法。這種方法便於研究葯材的品種來源、進化順序和親緣關系,有利於中葯材的分類鑒定和資源研究,有助於在同科屬中研究和尋找具有類似化學成分的新葯。
(北京中醫葯大學 鍾贛生)
附篇二 中葯的化學成分與療效關系
中葯化學成分是中葯發揮葯效的物質基礎。從中葯化學的觀點來看,每一味中葯,都由不同的化學成分組成,葯物具有療效是由於它所含的某種成分在起作用。中葯化學,就是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遵循中醫葯學理論來研究中葯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有效成分)的一門學科。從其研究內容上看,中葯化學是研究中葯中化學成分的結構、理化性質、提取分離、結構測定及生源途徑等方面的理論及實驗技能的應用學科。
中葯化學有別於天然葯物化學、植物化學,它是在中醫葯理論指導下,結合中葯葯理、中醫臨床的研究,用現代科學觀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葯的化學成分與中葯基本特性間的相關性的一門新興學科。
H. 中葯主要分為哪20大類
中葯主要分為20大類
1 解表葯
2清熱葯
3瀉下葯
4祛風濕葯
5化濕葯
6利水滲濕葯
7 溫里葯
8理氣葯
9 消食葯
10驅蟲葯
11止血葯
12活血化瘀葯
13化痰止咳平喘葯
14安神葯
15平肝息風葯
16開竅葯
17 補虛葯
18收澀葯
19涌吐葯
20攻毒殺蟲止癢葯 拔毒化腐生肌葯
I. 樹脂到底是什麼東西
樹脂
樹脂通常是指受熱後有軟化或熔融范圍,軟化時在外力作用下有流動傾向,常溫下是固態、半固態,有時也可以是液態的有機聚合物。廣義地講,可以作為塑料製品加工原料的任何聚合物都稱為樹脂。
樹脂有天然樹脂和合成樹脂之分。天然樹脂是指由自然界中動植物分泌物所得的無定形有機物質,如松香、琥珀、蟲膠等。合成樹脂是指由簡單有機物經化學合成或某些天然產物經化學反應而得到的樹脂產物。
樹脂的分類
按樹脂合成反應分類 按樹脂分子主鏈組成分類
1.按樹脂合成反應分類
按此方法可將樹脂分為加聚物和縮聚物。加聚物是指由加成聚合反應製得的聚合物,其鏈節結構的化學式與單體的分子式相同,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等。
縮聚物是指由縮合聚合反應製得的聚合物,其結構單元的化學式與單體的分子式不同,如酚醛樹脂、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等。
2.按樹脂分子主鏈組成分類
按此方法可將樹脂分為碳鏈聚合物、雜鏈聚合物和元素有機聚合物。
碳鏈聚合物是指主鏈全由碳原子構成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雜鏈聚合物是指主鏈由碳和氧、氮、硫等兩種以上元素的原子所構成的聚合物,如聚甲醛、聚醯胺、聚碸、聚醚等。 元素有機聚合物是指主鏈上不一定含有碳原子,主要由硅、氧、鋁、鈦、硼、硫、磷等元素的原子構成,如有機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