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半透膜
半透膜是一種根據粒子的直徑大小進行選擇性的通過,只給某種分子或離子擴散進內出的薄膜,而大分子粒容子是不被允許通過的。
半透膜是一種只允許離子和小分子自由通過的膜結構,生物大分子不能自由通過半透膜,其原因是半透膜的孔隙的大小比離子和小分子大但比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和澱粉小。半透膜在化學中只允許溶液通過,膠體和濁液均不能通過。分散質粒子直徑濁液:大於100nm;膠體:1~100nm;溶液:小於1nm 。
(1)半透膜換成紗布擴展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半透膜有雞蛋膜、雞的嗉囊、魚鰾、蠶豆種皮、玻璃紙、青蛙皮、動物膀胱、腸衣、蛋白質膠膜,火棉膠膜以及其他一些可從生物體上剝離的薄膜類物質。 活細胞內的生物膜只允許水分子自由通過,它所選擇的離子、小分子物質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透過,是嚴格的半透膜。細胞喪失活力後生物膜的選擇透過能力喪失。
B. 可以穿過半透膜的分子對膜為什麼有壓力
壓力只與物體分子間是否有相互有關,分子通過半透膜時膜多分子的移動有阻礙作用,其發作用力就是分子對膜的壓力。
可以這樣理解,水可以通過紗布,但水通過紗布時,紗布阻礙了誰的運動,所以誰對紗布有壓力。
C. 如果將半透膜換成紗布,滲透現象還會發生嗎
會啊!紗布照樣
D. 可以穿過半透膜的分子對膜為什麼有壓力 回答詳細點 氣體分子對半透膜
首先,半透膜兩邊可以透過半透膜的分子是有壓力差的,這點你同意不?如果版沒有壓力差,分子就不能權穿過半透膜。
其次,並不是每個半透膜孔對應一個分子,壓力是分子不停運動產生的結果;
最後,雖然這種分子是能夠穿過半透膜的,但是在穿過的過程中,半透膜兩邊的分子分壓不同而造成對半透膜的壓力不同。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E. 過濾液體的漏斗和濾紙可以用什麼物體代替(在線等)謝謝!
半透膜
F. 高中生物實驗題
蛋白質雖然是大分子 但是要比紗布的空隙小很多 蛋白質是肉眼不嫩看見的 而紗布的空隙肉眼可以看見 蛋白質是不可以通過半透膜
蘿卜被打碎後 會有許多的殘渣 用紗布是想把打碎的殘渣過濾 以免影響後面觀察 沉澱的產生
G. 可以利用什麼物體代替實驗室的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
不對,半透膜是分離用的,比如你要把海水弄成淡水就需要半透膜了。跟過濾沒有一點關系的阿
濾紙是有很多小孔的紙,可以用多層細孔紗布來代替,但效果可能沒有濾紙好
H. 一道化學題,快:可以利用什麽物品代替實驗室中的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
如果是在野外要過濾,沒有漏斗、濾紙等儀器,可以找一些紗布代替濾紙,把紗布多疊幾層就可以了,找一個瓶子就可以代替燒杯,用手拿著紗布就可以了嘛...
I. 1.滲透現象的漏斗管內液面為什麼會升高如果用紗布代替玻璃紙.漏斗管內的液面還會升高嗎
半透膜內外溶液密度不同時會發生滲透現象,水從低濃度溶液流向高濃度溶液,所以液面上升,紗布不是半透膜,無法產生滲透現象
J. 學習探究可以用什麼主題
本人學的是生物``所以 「探究性」學習 利用現有條件挖掘探究資源——中學生物探究性學習的幾點嘗試天長中學王福霞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准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它不同於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它要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方法,同時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常的教學由於場地、環境、時間等因素的制約,開展探究性學習非常困難。如何利用現有條件,挖掘探究資源,讓學生體驗探究樂趣,是組織探究性學習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幾年的生物教學經驗,談談中學探究性學習的幾點有效嘗試。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探究興趣 生活問題人人關注,因此聯系生活進行專題研究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如果再能結合課本知識設置探究性學習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系統掌握相關科學知識。 如「農民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學生必然聯系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CO2、礦質元素、溫度等),有的從光照強度、CO2濃度等方面探究,有的從礦質營養、水分等方面探究,甚至還有同學結合高三選修本生物固氮、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進行探究。我們還可在這一主要探究後繼續討論:農民播種前要選擇優良品種,如何育種?浸泡種子時不能沒入水中原因是什麼?萌發過程中用手摸會發燙是為什麼?播種時用薄膜覆蓋原因是什麼?田間管理要不時鬆土除草,適時灌溉,適時施肥且不同時期施肥種類不同又各是為什麼?收割後種子曬干再儲藏為什麼?如果把大米種下去,能否長出水稻?通過上述問題討論,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逐步探究思考,將高中所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構建成一定的知識網路,有利於學生尋找解題突破口。 二、設置串聯雙基的問題組合,培養探究習慣 針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失為很好的教學方法,但在復習過程中受時間的限制,難以開展。此時我們可轉換探究模式,通過設置串聯雙基的問題組合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概念和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學會學習。長期如此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 如細胞膜功能的復習,我們可設置以下問題組合:人吸入的O2和呼出的CO2分別以何種方式穿越肺泡細胞膜?該方式有什麼特點?人吃的麵粉、脂肪、蛋白質為什麼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消化的終產物分別是什麼?這些產物又以什麼方式進入血液?這些方式又有何特點?水和無機鹽進入消化道又以什麼方式被吸收?科學家發現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能從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卻很難吸收相對分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這個事實說明了什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層層思考,學生得出了相應的答案,並將這些答案串聯,形成了細胞膜功能的知識體系,包括物質跨膜運輸的兩種方式、各自特點、包含的實例及細胞膜功能特點等。也正是在這些知識逐步構建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得到了培養。 三、挖掘科學史素材,激發探究靈感 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把科學史作為附加知識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給學生,這樣可以讓學生簡單地了解歷史,但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如果我們能把科學史中的教育素材挖掘出來加以整理、轉化,設計成科學性、啟發性的小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靈感,便能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路發現知識,同時也會被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堅韌不撥的精神所鼓舞。 如「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發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並逐步解決探究性問題:「植物可以更新空氣」的實驗局限性是什麼?假設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澱粉可用什麼檢測?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什麼?要探究光合作用是否產生了澱粉,實驗組與對照組區別關鍵在什麼?實驗據此可設什麼作單一變數?這個變數如何實現?比較一下,哪種變數更容易實現?為了排除實驗前光合作用的影響,還應對葉片作什麼處理?那麼如何設計該實驗呢?學生討論分析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點評並總結薩克斯實驗。這樣在模擬探究過程中學生經過思考順利達成了實驗設計方案,這就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思維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同時也了解了光合作用需要光並產生了澱粉的知識。 四、用實驗創設情境,激活探究思維 實驗是一種高級的直觀教學方式,它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對結果的感性認識。但是就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而言,如果平鋪直敘地、生硬地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更談不上知識的進一步整合應用。因此可以轉變實驗模式,通過啟發性問題設置探究情境,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 如「滲透作用」演示實驗中可首先提出演示實驗的目的,即探究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然後引導學生熟悉實驗裝置,了解半透膜。在此前提下層層設置以下問題:①清水中的水分子能穿過半透膜進入長頸漏斗嗎?長頸漏斗中的水分子能穿過半透膜進入清水嗎?蔗糖分子呢?一段時間後觀察;②長頸漏斗內、外液面各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這種動態變化會一直持續嗎?如果將燒杯中的清水和漏斗中的蔗糖液互換又會出現什麼現象?如果將清水換成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又會是什麼現象?③如果半透膜換成紗布,長頸漏斗內外又各有什麼變化?④據此實驗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是什麼?通過層層引導,學生主動構建了半透膜概念,了解了滲透原理及發生條件,然後再請學生回顧演示實驗裝置;⑤設問:該實驗是否符合實驗設計基本原則?為了增強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還應增設什麼樣的對照實驗?這就引導學生在達成實驗目的同時,又自主探究了實驗設計的基本要素,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唯書是從」的局面。 五、傳授科研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前面的幾種探究性學習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但學生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可將探究的觸角延伸到學生的課余時間。落實研究性學習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讓學生真實地體驗了類似科學家的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最終要獲得研究報告,它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研究型報告(包括實驗報告和社會調查報告),它建立在研究者對研究主題開展了實驗和調查的基礎上,重點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另一種是綜述型報告,它建立在對相關的圖書資料的查閱和分析上,重點是提出自己的觀點。 為發揮學生個人優勢,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可操作如下: ①課題確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課題來源、課題選擇的范圍和角度,再對學生分組,由學生自行確定課題,課題經初審、終審,最後公開。 ②課題研究:面對這些課題,學生表現出高度熱情。各小組據各自優勢選擇課題並設計研究方案,方案經評審後再由學生深入社會各個領域調查研究:有的進入實驗室做實驗;有的到圖書館、聲像閱覽室查資料;還有的走出校門到環保局、醫院、企業等單位和部門現場采訪、實地考察及查閱資料,最後記錄並分析研究結果。 ③成果總結:各小組得出研究報告,先讓報告人自行陳述,再由其他同學提問,報告人答辯,最後評定成績並結題。 通過以上研究性學習的落實,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其知識面,而且發展了其探究思維,培養了其探究精神,提高了其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最終使他們綜合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