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參有哪些特徵
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別名棒槌、中國人參、吉林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原產中國、朝鮮及蘇聯。我國是人參生產古國,人參葯用時間之早,栽培歷史之久,分布之廣,面積之大,產量之多,為其他產參國所不及。據《石勒列傳》記載,我國人工栽培人參約始於西晉末年(公元313年)。但在舊中國,由於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束縛,人參生產發展緩慢,人參栽培面積小,產量低,分布區域也有限。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參業得到迅速發展,栽培區域不斷擴大,栽培面積逐年增加,產量亦不斷提高。主產區為東北三省,北京、河北、山東、山西、湖北、陝西、甘肅、新疆、浙江、江西、四川、貴州、廣西、雲南及福建等省區亦有栽培。以根入葯,葉、花及種子亦供葯用。人參根含人參皂甙Ra1Ra2、Rb1、Rb2、Rb3、Rc、Rd、Re、Rf、Rg1、Rg2、Rh1、Ro,20-葡萄糖-Rf,20(R)-Rg2,20(R)-Rh1,丙二醯基-Rb1、Rb2、Rc、Rd、Rs1Rs2、20(S)-Rg3。莖葉含人參皂甙Ra、Rb1、Rb2、Rc、Re、F1、F2、F3、Rg1。花蕾含人參皂甙Rb1、Rb2、Rc、Rd、Re、Rg1、F3。果實含人參皂甙Rb2、Rc、Rd、Re、Rg1。另外尚含有人參炔醇、β-欖烯等揮發油類、黃酮甙類、生物鹼類、甾醇類、多肽類、氨基酸類、低聚糖、多糖、多種維生素及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等。近代葯理研究證明,人參能調節神經、心血管及內分泌系統,促進機體物質代謝及蛋白質和RNA、DNA的合成,提高腦、體力活動能力和免疫功能,增強抗應激、抗疲勞、抗腫瘤、抗衰老、抗輻射、利尿及抗炎症作用。人參生品味甘、苦,性微涼;熟品味甘,性溫。有補氣救脫、益心復脈、安神生津、補肺健脾等功能。用於體虛欲脫、氣短喘促、自汗肢冷、精神倦怠、食少吐瀉、氣虛作喘或久咳、津虧口渴、失眠多夢、驚悸健忘、陽萎、尿頻、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症。對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症、肝病、糖尿病、貧血、腫瘤及老年病等亦有較好療效;是一種「扶正固本」的強壯劑。
一、形態特徵
株高約60cm。直根肥大,多分支,肉質;根莖短而直立,每年增生一節,俗稱「蘆頭」,形態有馬牙形(馬牙蘆),竹節形(竹節蘆)或圓柱形(圓蘆),頂生越冬芽,側生不定根;主根粗壯,肉質,圓柱形,多斜生,下部有分枝,外皮淡黃色;須根長,長有多數疣狀物。莖直立,單一,不分枝。掌狀復葉,輪生莖端,具長柄;一年生有一枚三出復葉,二年生有一枚五齣復葉,三年生有二枚五齣復葉,以後每年遞增一葉,最多可達6片復葉。小葉片以兩側一對較小,中間比較大,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微呈倒卵形,長4—15cm,寬2—6.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或黃綠色,脈上疏生剛毛,下面光滑。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總花梗長可達30cm;花小,多數;花萼5裂;花瓣5,淡黃綠色;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花盤環狀。果實漿果狀,扁腎形,熟時鮮紅色,少數呈黃色或橙黃色。內含種子2粒。種子腎形,黃白色或灰白色。染色體數為n=24,染色體組型公式為2n=22M+22SM+4ST(圖14—1)。
圖14—1 人參形態圖
1.植株 2.根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育時期和全生育期
人參的生育時期可分為出苗期、展葉期、開花期、結果期及枯萎期。一、二年生人參沒有開花期和結果期。人參生育時期出現的早遲與長短和地理位置、氣候變化及栽培條件密切相關。我國東北人參主產區,地處中溫帶,通常出苗期在5月上、中旬;展葉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開花期在6月上、中旬;結果期在7月中、下旬;枯萎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全生育期一般為130—150天,少則100—110天,多則180天以上。中溫帶往北緯度越高,全生育期越短,出苗期亦相應推遲;中溫帶向南緯度越低,全生育期越長,出苗期亦相應提早。同一緯度下,隨著海拔的增高,全生育期隨之縮短,出苗期亦相應推遲。
(二)生長發育
1.地下部器官
(1)根
秋播或春播已完成後熟的種子,於4月中、下旬發出胚根伸入土中形成幼主根,接著在幼主根上長出幼支根。幼主根和幼支根中以含水為主,並呈半透明狀,後漸木栓化。5—6月為主根伸長期,此後為主根生長旺盛期。根長可達5cm,並長出20—30條幼支根。6月上旬開始幼主根上部逐漸木栓化,至7月上旬形成白色主根。8月上旬幼支根開始木栓化,其中大部分失水脫落,少數成為白色支根。在主、支根木栓化時,其部分須根根毛隨表皮脫落而更新。
從二年生開始,主、支根伸長變粗,須根發達,構成基礎根系。此後,隨著年生的增長,人參根系逐年發育、伸長、加粗、增重,形成主、支、須根發育均衡完備的根系。6年生人參根,主根長可達6cm以上,直徑可達2cm以上,一般有2—3條支根,數十條須根,根全長可達35cm左右。一般平均單根鮮重約50—80g,有達300g以上者。據測定,四至六年生人參根的年增長量,一般隨年生的增長而增加(表14—1)。
表14—1 二至六年生人參根的年增長量
據研究,多年生人參一年中生長的過程呈現S型曲線變化(圖14—2)。人參出苗後,地上部器官開始生長,主要消耗參根中貯藏的營養,根重漸減,至出苗後的20—25天,參根減重達最低值;此階段應特別注意提高參畦土壤溫度,避免土壤濕度過大,促進出苗,防止爛根。人參進入開花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同時進入旺盛生長期,參根增重似直線增長,至出苗後的126—130天,即人參枯萎前,參根增重達最高值;此期應特別注意調光、供水、施肥,加強田間管理,滿足人參生長對光、水、肥的需要。人參地上部枯萎後,參根不再增重,因呼吸消耗反而逐步減輕重量。
圖14—2 四至六年生人參根生長曲線
(丁希泉等,1985)
人參根在一年的生長過程中,各時期的生長速度是不同的。據測定,四至六年生人參根的生長速度均呈單峰曲線,高峰期出現於出苗後的2—2.5個月的時期內(圖14—3),而高峰期前後的40天范圍內,人參根的生長速度基本接近最大生長速度的水平。此期應盡力採取切實有效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證人參生育健旺,提高光合效率。
圖14—3 四至六年生人參根生長速度曲線
(丁希泉等,1985)
人參的根屬於下縮型,或稱收縮根,主根每年收縮,並把根莖往下拉,根莖1年長多長便拉下多深,而使根莖端部的越冬芽經常藏於土中。
因此,人參的生活型屬於地下芽植物。由於主根具下縮特性,致使主根上產生環狀橫紋,並隨年生而增加。下縮從主根上部開始,隨年生增加,逐漸擴展到主根的中、下部。因此,生長年齡越大的人參,紋越細密而深,並多呈螺絲紋。
(2)根莖
或稱地下莖,著生於主根端部,是主根連接地上部器官的樞紐。根莖上有越冬芽,每年春季抽出地上枝,秋季枯萎留下莖痕。莖痕的多少是判斷人參生長年齡的重要依據。每個莖痕的外緣有一潛伏芽突起。在主根系生長不利或受害感病的情況下,根莖一般可長出1—5條不定根,起主根吸收和貯藏營養的功能。根莖的大小和形狀與參齡、主根深入力和方向、生長環境及栽培條件等密切相關。根莖常為多年生植物所共有;根莖的形成是越冬及對其他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根莖不僅是人參營養繁殖和更新的器官,而且是營養物質貯藏的地方。
(3)越冬芽
除由種子播種發芽長出的一年生苗外,二年生以上的人參植株(地上枝)都是由越冬芽生長發育形成的。著生於根莖端部的越冬芽,被以三枚白色芽鱗片。芽鱗腋內包有一個已完全分化的地上枝的芽原始體,當春季溫度適宜時,越冬芽開始萌發,約經8—10天便可長出完整的地上枝。在鱗片腋內,在已完成分化的主芽兩側基部,各有一很小的圓錐狀突起。一個是越冬芽原始體(較大,靠近莖痕一邊),當春季地上枝抽出後,約從6月份開始分化,至7月中、下旬肉眼可見增大,冬前形成越冬芽,越冬後翌年春季抽出地上枝。另一個是休眠芽的原始體,系由一小群分生組織構成,很少分化,並位於前者的對面。當春季越冬芽抽出地上枝時,它位於其莖的基部;當秋季地上枝枯萎時,它留在莖痕邊緣,處於休眠狀態。這種休眠芽原始體每年莖痕殘留一個。如果冬春期間,越冬芽由於某種原因受害時,這年便不能發芽長出地上枝來,再由越冬芽原始體形成新的越冬芽,越冬後於第三年長出地上枝來。如果不僅越冬芽受害,其中的越冬芽原始體也受害,則休眠芽原始體進行分化,形成越冬芽。如果整個越冬芽受害時(包括越冬芽和休眠芽原始體),將由最近的一年及二年以上的莖痕休眠芽原始體發育成幾個新的越冬芽,翌春相應抽出1—3或更多的地上枝來。人工搿芽促進形成多莖參,就是利用這一原理。
越冬芽原始體發育成正常的越冬芽,即在適宜溫度下可以萌發的越冬芽,必須通過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是高溫階段或稱形態後熟階段,溫度為18—20℃,時間約為4—5個月,略與夏季自然條件相一致。在此階段,越冬芽原始體發育成具有莖、葉和花序雛形體的越冬芽。
第二是低溫階段或稱生理後熟階段,需要溫度為2—3℃,時間為4個月。經過分化成型的越冬芽,還必須通過低溫後熟階段,方能萌發出苗。
未經低溫階段的越冬芽,應用100ppm赤黴素液浸12小時,可代替低溫作用,促進後熟,提早出苗。一般處理後約經20—30天便可出苗。
2.地上部器官(
1)莖是人參地上部起輸導和支持作用的主要營養器官。人參的莖每年春季抽出,秋季枯死脫落。一年生的莖(實為葉柄)由種子發出;至二年生開始均由越冬芽發出。人參一般單莖,少有二莖、三莖或四莖者。一般認為,莖數的多少,與遺傳性及氣候、土質、年生、栽培地區和條件有關;降水量多的地區,易產生多莖。採用人工搿芽法可促進多莖的形成。人參的莖隨年生的增加而增長、增粗。
(2)葉
是人參進行光合作用、氣體交換及蒸騰作用的重要營養器官。隨年生的增加,葉片數增多,葉面積增大。但在同一年生不同株間或不同栽培區,葉子發育程度多不一致。一般一年生葉面積為10—30cm2;至五、六年生一般可達1500cm2左右。比一般作物增長緩慢,且小。
人參屬陰性植物,不耐強光,如果光照過強,在生長特徵上如葉子狀態、葉子大小和葉色等則表現出明顯的適應現象和生長抑製作用。光強達60klx或50klx且持續時間較長時,表現為葉子豎起(即葉子伸展角度變小)、葉片呈捲曲狀態(葉片兩半沿中脈卷合),整個植株表現向光傾斜(傾斜的方向和角度略與最大直射光照時的太陽方位相一致),葉色變淡等等。這樣可避免吸收過多的日光能,以減少葉面蒸騰或不使葉溫劇烈增高而免於受害。如果強光照射時間過長,葉溫達30—33℃時,葉片就會出現日灼燒(俗稱日燒),枯萎脫落。因此,人參必須搭蔭棚栽培。生長抑製作用表現為莖高變短,葉片變小(表14—2)。
表14—2 不同光狀況對人參植株的生長特性和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隨著光照強度增高,葉子由濃綠或綠色變為淡綠或黃綠色,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以減少光量的吸收,避免過熱而灼燒(表14—2)。
春季人參出苗時,葉子小而皺縮,之後逐漸展開,於展葉後一個月內(6月上旬至7月上旬)葉面積迅速擴大,此後很少擴展;葉片數既定,也不再增加。
(3)花
是人參的重要繁殖器官。人參的花芽在越冬芽分化時形成。一般三年生開花,少有二年生開花者。傘形花序的小花,隨年生而增多,由十餘朵至數十朵。
人參開花時,花序外緣先開,逐次向中心開放。每一花序的開花日數,少則需5天,多則需15天,一般為8—10天。每一朵花開放的時間,晴天需23—48小時;雨天需30—60小時。一日內,以7—13時開花頻率最高。天氣條件對開花很有影響。晴天高溫開花多;雨天低溫開花少。一般氣溫在17—20℃、相對濕度40—45%時,開花最多。
人參屬於常異花授粉植物。異花授粉一方面有利於防止品種退化,但另方面在良種選育及繁育中,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異交,以免影響品種純度。
(4)果實
人參果實成熟時子房壁內層木質化而形成堅硬的內果皮;子房壁外層變為肉質的紅色果肉。每一果實內含二粒種子。五年生人參單株可采果實4—5g;果實出籽率(乾重)為20—25%左右。
(5)種子
人參種子屬於胚構造發育不完全類型。新採收種子的胚很小,僅由少數胚原細胞組成,長約0.3—0.4mm,寬約0.25mm,胚面積約為0.075mm2;胚乳長約5—6mm,寬約4mm,胚乳面積為胚面積的266倍。胚為鎖形或半月形,位於胚乳腔中。因此,人參種子必須經過後熟過程,才能發芽出苗。後熟過程可分為胚的形態後熟和生理後熟兩個時期。在胚的形態後熟期,胚原細胞在適當的水分、溫度和氧氣的條件下,逐漸分化、增大,胚長達1.0—1.3mm時,種子開始裂口,胚長達3.0—4.5mm時並分化出具有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的胚,形態後熟期基本完成(圖14—4)。
圖14—4 人參種子剖面圖
1.新採收的人參種子 2.完成形態後熟的人參種子
人參種子完成形態後熟後,即使在適宜的發芽條件下也不發芽,還必須在低溫條件下通過生理後熟期。此期形態上不發生任何變化,僅是胚體增大。
人參種胚形態後熟期需要18—12℃的變溫,時間3—4個月;生理後熟期需2—4℃低溫,時間2—3個月。種子後熟過程具有嚴格的順序性,前期完不成,後期便不能進行;沒有完成後熟的種子不能發芽。完成後熟的種子,一般胚長達5.0—5.5mm,或胚率(胚長/胚乳長×100)達100%時,在適宜的溫度下,種子便發芽出苗。
人參種子的後熟過程,種子內發生一系列生理生化變化。胚形態後熟初期,細胞解糖酶、蛋白質水解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較低,隨著胚的生長逐漸提高。胚進入生理後熟階段,各種酶的活性均顯著提高,胚乳和胚內出現細胞色素氧化酶,並集中於根尖部。
應用生長調節劑可促進人參種子胚後熟,打破休眠。據朱桂香報道,人參種子催芽處理前,應用40ppm赤黴素浸種36小時,可使催芽時間至少縮短30—40天。據研究,應用赤黴素50ppm或100ppm浸種24小時或12小時,激動素50ppm或75ppm浸種96小時、100ppm和200ppm浸種24小時可代替低溫,促進胚的生理後熟,時間縮短一半。
(三)光合特性
人參屬於C3植物。研究表明,人參的δ13C為-26.80;PEPCase活性為14.33μ/mg port·mim;CO2補償點為80—102ppm;其光合速率最大值為10.81/mgCO2/dm2·h;沒有典型的C4植物葉的形態解剖特徵。光合的日變化,一天中自上午9時至下午15時人參的光合速率最高。光合的年變化,一年中開花期和綠果期人參的日均光合速率最高。四年和五年生人參的年總光合率(PT)和年經濟光合率(PE)及PE/PT(%)值最高。人參單株葉面積與參根的年增長量無明顯相關,因此,人參宜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
(四)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光
人參為陰性植物,對光的要求較為嚴格。光照的強弱直接影響人參的發育、產量和質量。人參的光補償點約400lx,由400lx至10klx,人參光合速率似直線上升多由10klx至33klx,人參光合速率增高緩慢(圖14—5)。
圖14—5 人參在不同光強下的光合強度
(王鐵生,1983)
人參生育的最適光強,一般隨緯度增加而提高。低緯度地區為7—10klx;高緯度地區為10—22klx。同一緯度或地理生態條件下,年生和生育季節的不同,要求的最適光強亦有不同。
2.溫度
人參屬溫帶植物。喜溫和或冷涼氣候,在年平均溫度2.4—13.9℃、≥10℃積溫為1800—3800℃、年降雨量500—2000mm的氣候條件下均可栽培。在亞熱帶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廣西資源縣同樂大隊葯材場(北緯26°3′,東經110°38′海拔1450m,年平均溫度13.1℃、福建德化縣戴雲山九仙山參場(北緯25°43′東經118°06′海拔1650m,年平均溫度12℃、雲南麗江地區魯甸拉美榮高山葯物試驗場(北緯27°09′、東經99°28′,海拔2350—2950m,年平均溫度7—8℃,等單位也都引種栽培成功,並有相當栽培面積。
人參種子發芽的最適溫度為12—15℃;最低溫度為4—6℃;最高溫度為30℃。人參不同生育期要求不同的溫度(表14—3)。人參出苗期,溫度高,上升快,有利出苗。展葉期溫度低,展葉期持續時間長。氣溫低於15℃很少開花,超過25℃時開花率下降。
表14—3 人參不同生育時期對溫度要求
生育期遇溫度過高過低,對人參生育和光合功能器官都有不良的影響。夏季高溫乾旱,易發生莖葉日燒或萎蔫枯死。人參對輕霜(氣溫-3℃)有一定抵抗力;氣溫低於-5℃的嚴霜便受凍害。人參越冬休眠期,多因防寒不當,土壤溫度驟變,會使越冬芽產生融凍型凍害,俗稱緩陽凍。凍害發生前後,越冬芽受旱害、濕害、病菌侵染、機械損傷及土壤窒息等影響,便會促成凍害發生或加重凍害損傷。因此搞好越冬防寒和越冬管理,並採取其他有效措施如防旱、排澇、防風、土壤消毒及栽優質參苗等,便可避免或減輕凍害的發生。
3.水分
水是人參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又是利用其他生活條件如光、熱、養分及空氣等的重要條件和介質。掌握人參的生理生態需水規律,滿足其生命周期中水分代謝的供求平衡,是獲得人參高產優質的先決條件。
水分是人參種子催芽和後熟的首要條件。人參種子的吸水率為種子重的30—50%,故催芽前需充分使之吸水。種子後熟期砂藏的濕度為10—24%。種子吸水不足,影響催芽進程;水分過大,影響種子呼吸,而產生爛種。
人參不同生育期、不同年生需水情況不一。出苗展葉期,氣溫偏低,葉面蒸騰強度弱,需水不多;展葉後氣溫升高,葉面積迅速增大,根系不斷伸長(6—7月)、增粗(7—9月),生理生態需水增多。生育期中不同土壤水分對人參植株生育狀況有一定影響。在適宜水分比在水分不足(60%以下)或過濕(100%)條件下,有利於葉子生長,葉面積增大,葉片加寬。
生育期土壤水分大小對人參干物質的積累有重要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達80%以上,有利於人參生育和參根增重,從而干物質積累快,生物產量高,經濟系數也大;生育的全期或中期土壤相對含水量均達100%時,或在60—80%時對人參干物質積累也有不利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為40—60%,則會嚴重影響參根增重,甚至減產。說明人參是一種怕干植物。全生育期土壤相對含水量為80%,人參光合速率最高為4.3CO2mg/dm2·h,故有利於干物質積累。
總之,人參屬於中生陰性植物,既不耐旱又不耐澇。全生育期土壤相對含水量為80%的條件下,人參生育健壯,光合速率高,參根增重快,從而產量高,質量好;土壤水分不足時(60%)參根多表現燒須;土壤水分過大時(100%),參根易發生爛根。因此,土壤水分失常是造成人參減產的重要原因。休眠期土壤濕度過大,多發生凍害。人參隨年生增長需水量增多,抗旱性增強。土壤乾旱,參根發育不良,輕則表現「燒須」,重則萎蔫死亡。
據測定,人參的蒸騰強度為6.25g/h·m2,蒸騰系數為168,蒸騰效率為6。全生育期總需水量為135kg/m2。人參不同生育階段水分騰發量和需水模系數如圖14—6和表14—4。人參的日需水量和階段需水模系數,是制定人參的灌溉制度和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據。人參出苗期和開花期的日水分騰發量最大,此階段滿足人參生理生態需水至關重要。
圖14—6 人參不同生育階段日水分騰發量
(王鐵生等,1987)
表14—4 人參需水模系數
4.礦質營養
人參葉面積有限,生長2年單株平均葉面積為0.59dm2;生長4年為5.48dm2;生長6年為13.64dm2;光合速率低,一般為6—9CO2mg/dm2·h。生長緩慢,栽培人參平均年增重為6—9g;野生人參僅為1—1.5g,高者可達3g。因此,人參對礦質營養的需要量要比一般栽培作物低。與碳素相比,礦質元素在人參體中雖然只佔很小的比例,但它卻是建成人參軀體和活躍生理機能的重要基礎。據於得榮報道,人參植株內含有27種無機元素,平均含量在1000ppm以上的有Ca、K、S、N及Mg;平均含量>100—1000ppm的有P、Na、Fe及A1;平均含量>10—100ppm的有Zn、Ba、Sr及Mn;平均含量>1—10ppm的有B、Ti、Cu、Cr、As及Sn;其餘<1ppm的有Pb、Ni、V、Li、Mo、CO、La及Gd(表14—5)。由此可見,人參對三要素的吸收比例約為N∶P∶K=2∶1∶4.4;人參對Ca的吸收約為K的1.4倍;Ca、S、Mg、Fe、Al、Zn、Ba、Mn及B等在人參地上部含量較高;而N和P則在根部含量較高。這些可作為人參科學施肥的理論和技術依據。
表14—5 人參植株內所含的無機元素(單位:ppm)
〔注〕取10株平均,重復二次。氮元素用自動定氮儀。
5.pH
人參喜微酸性土壤,pH4.5—5.8對人參生育最好,pH6.5以上對人參生育不利。
三、栽培技術
(一)品種
我國人參栽培歷史悠久,但迄今為止尚沒有由育種部門通過各種育種手段按科學方法人工創造的育成品種。東北是我國人參主產區,在產區的自然和生產條件下,經過長期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而形成了一些所謂農家品種或地方品種,如「大馬牙」、「二馬牙」、「長脖」、「圓膀圓蘆」等,主要依據根的形態特徵相區別並命名;此外,在生產中尚可發現不同基因型的表現型如「黃果種」(pprrhh)和「青莖種」(PPRRHH)等不同類型。據蘭進報道,「大馬牙」等4個地方品種在形態特徵和總皂甙含量上有明顯差異(表14—6)。「木馬牙」生長快,產量高,總皂甙含量亦高;「二馬牙」次之;「長脖」和「圓膀圓蘆」生長慢,產量低,總皂甙含量也低。也有的研究者報道,上述4個品種在總皂甙含量上沒有明顯差異。目前,生產中栽培的人參是一個復雜的混系。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對主產區6個縣的國營參場調查表明,人參不同品種的混雜現象相當嚴重,其中「大馬牙」占總產量的44.5%,「二馬牙」佔40.0%,「長脖」佔8.8%,「圓膀圓蘆」佔2.7%,其餘佔4.0%。人參產區可根據當地生態條件和栽培特點,對混雜群體進行選優提純,從中選擇具一定經濟價值的,遺傳性比較一致的、適應本地自然和生產條件栽培的地方品種進行栽培。據孫先報道,吉林省輝南縣參場,從生產苗田中選優提純「大馬牙」品種大面積栽培,獲得明顯增產增收效果。8500m2良種田單產1.55kg/m2,比一般田單產1.25kg/m2增產0.3kg/m2,增收10餘萬元。
表14—6 人參不同品種的形態特徵
(二)栽培制
人參的栽培制或栽培法,大體分為兩種:一是直播法,播種後不移栽,連續生長4—6年收獲,其間疏苗1—2次。這種栽培制節約栽參用地、遮蔭苫材及生產用工,人參的產量、質量和經濟收益也都不低。遼寧省新賓縣旺清門鄉,1978年收獲五年生700m2直播田人參單產2kg,等內參佔76%,比移栽田增產70%,增收20%,費用降低73%。是今後發展方向。日本和南朝鮮均有應用。美國和加拿大栽培西洋參,也都採用直播法栽培。二是移栽法,設有苗田和本田,播種後栽培期多移栽1次,如「1、5制」(
㈡ 請問高手,什麼是樹脂道
樹脂道就是「Resin ct」。也叫「Resin canal」:樹脂道葉內含有樹脂的管道,又叫樹脂管。
有以下四內種:外生型、中生型、內生型,容裂生型。
他們的區別如下:
外生型: 也叫「邊生型」,靠皮下層細胞著生的為邊生,例如馬尾松、赤松等;
內生樹脂道:樹脂道與內皮層相連,靠維管束鞘著生;例如濕地松;
中生樹脂道:位於葉肉中間葉肉薄壁組織中,內不與內皮層相連, 外不與下皮層相連,如紅松、黑松等。
裂生型: 也叫「橫生型」位於接連皮下層細胞及內皮層之間形成分隔的,例如熱帶松。
㈢ 粉光參葯材是什麼
西洋參
xi yang shen
(綱目拾遺)
[異名] 西洋人參《本草從新》洋參《葯性考『西參《增訂偽葯條辨》,花旗參 、廣東人參《中國葯用植物志》,粉光參,巴參,吧參。(台灣)
[ 品種考證 ] 本品始載於《本草從新『原名西洋人參,雲:" 出大西洋佛蘭西, 形似遼東糙人參,煎之不香,真氣甚薄。《葯性考》雲:" 西洋參似遼參之白皮泡丁 ,味類人參。"上述記載與現用的西洋參相符。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
[原植物] 西洋參 Panax quinquefolium L. 多年生草本,高25~30cm。根肉質,紡錘形,時有分枝。莖圓柱形,具縱條紋。 掌狀復葉,通常3~4枚輪生莖頂; 葉柄壓扁狀,長5~7cm;小葉通常稀7片,下方2片 較小; 小葉柄長1~2cm;小葉片倒卵形、寬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9cm,寬2~5cm, 先端急尾尖,基部下延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葉脈有稀疏細剛毛。傘形花序單一 頂生,有20~80多朵小花集成圓球形,總花梗長10 ~2Ocm;苞片卵形; 萼鍾狀。綠色 乃齒裂; 花綠白色,5瓣,長圓形; 雄蕊5,花絲基部稍扁; 雌蕊「子房下位,2室, 花柱2,上部分離,環狀花盤,肉質。核果狀漿果,扁球形,多數,集成頭伏,成熟 時鮮紅色。花期5~6月,果期6~9月。
原產北美。現在中國東北及北京、西安、江西等地有栽培。
[栽培要點]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環境,美國主產區年平均氣溫為3.6~12.7℃ 1月份平均 氣溫為-11.0~3.9℃,7月份平均氣溫為20.1~24℃,年雨量1100~1200mm。土壤為森林灰棕壤,表層灰褐色,團粒結構,腐殖質含量較高,pH值5.3~6.5, 通透性良好 。
西洋參是一種陰性植物,忌強光照射,故栽培時需搭棚遮光,參柵透光度20%~ 25%。不同季節透光度應有不同,春季透光度稍大 (22%)可減輕病害,夏季高溫季節透光度宜小。
栽培技術:前作物宜選禾本科及豆科植物,不宜在煙草、茄等茄科作物土壤上栽培。土壤宜選透水性能好、肥沃,並夾有大粒粗砂的砂質壤土,不宜選粘土或排水不良容易積水的低窪地區栽培。土地選好後,休閑一年並進行翻曬8~10次,在翻曬同時施入基肥,翻深30~40cm。地整細後,南北走向做畦,畦寬1.5~1.8m,畦高25~30cm,作業道40cm。秋播或春播,播種深度3cm,行株距8.3cm×3cm或l0cm×5cm,播後畦面覆稻草l0cm,充分澆水,水分宜透過覆草層與畦面濕土相接。用葦簾或尼龍網搭棚遮蔭,透光度20%。
田間管理:生長期間,根據田間需水情況,採用澆灌或噴灌方式澆水。參畦內雜草要及時清除。生長期、花果期、休眠期均需追肥。不留種地,當花莖抽出1~2cm時,選晴天及時摘除。
病蟲害防治:主要病害有:立枯病,可用50%多菌靈防治。疫病,發病初期葉面噴瑞毒霉500倍液防治。銹腐病、根腐病,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還有碎倒病、黑斑病等。蟲害有:地老虎、金針蟲等,人工捕捉或用毒餌誘殺。
[採收加工] 9月下旬採收,把參根泥土沖洗乾凈,置於室外稍風干,放進乾燥室乾燥架上,攤薄,加溫或紅外線乾燥,開始溫度保持21~22℃,每天使溫度略略增加,並行翻動,適時排潮,最後乾燥的溫度不宜超過33℃,3周至1個月時間乾透,按大、中、小分等或加工成各種等級洋參。
[葯材及產地] 西洋參 Panacis Quinquefolii Radix主產於美國及加拿大,法國亦產,以美國威斯康辛州所產最為著名。我國有栽培,近年來產量、質量均有大幅度增長,銷全國。
[葯材鑒別] 性狀鑒別全須生曬洋參的主根圓柱形或短圓柱形,下部有分歧狀支根,有時下部無支根分歧則主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長1.5~9cm,直徑0.5~3cm;外表淡黃色或土黃色,有密集的細環紋,另有縱皺及少數橫長度孔。根莖已除去或部分殘留,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0.1~1.3cm,直徑0.l~1cm,具1~4個凹窩狀莖痕,不定根有時可見。支根無或2~6個,具須根,上有撫狀突起。質硬脆,斷面淡黃白色,有棕色或棕黃色環,皮部散有橙紅色或紅棕色小點。有放射狀裂隙。氣微香,味苦、微甘。(圖2)
全須生曬洋參如除去支根與不定根則稱為生曬洋參,性狀與全須生曬洋參相似。西洋參 (根)外形
進口西洋參多加工成生曬洋參。表麵灰黃色、棕黃色或土黃色,環紋較明顯,圖 2 多無根莖。質堅硬。
以條勻,質硬,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
淡米黃色或淡黃白色。樹脂道縱斷面觀呈管道狀,內含大量金黃色油滴狀分泌物和少量桶紅色條塊狀分泌物;橫斷面觀呈類圓形、圓多角形或類長圓形,內徑34~340um,由5~11個分泌細胞圍成,分泌物多呈油滴狀,少為顆粒狀或團塊狀 ; 周圍分泌細胞中含油滴狀或顆粒狀分泌物。(2)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7~78um。 (3) 木栓細胞無色、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薄,強渡狀彎曲,內偶見草酸鈣小方晶。(4) 導管主要為網紋、梯紋導管,少數為環紋、螺紋,穿孔多位於側壁。(5)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圓形,含細顆粒狀物。8澱粉粒單粒類圓形、類橢圓形或卵形,直徑7~22um,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或V字形,少數十 字形,層紋不明顯; 復粒較少,2~8分粒組成。(圖2)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30ml,水浴上迴流1小時,棄去乙醚液,殘渣用70%乙醇20ml迴流提取1小時,提取液蒸去乙醇,加水適量溶解,水浴液移至分液漏斗,用水飽和的正丁醇萃取3次,合並正丁醇萃取液,濃縮至乾,以甲醇溶解成每lml相當於1g 生葯的供試品溶液。另取人參皂甘Rb1和人參皂甘Rg1,以甲醇溶解成每lml各含2mg的對照溶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ul,點於同一硅膠H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水 (15:14:22:10)下層液展開,展距12~14cm,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液,110C, 烘烤數分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斑點。
[化學成分] 西洋參主含三帖皂甘,以齊墩果烷為甘元的有: 人參皂甘 (ginsenoside)-Ro;以20(S)原人參二醇為甘元的有: 人參皂甘-Rb1,、-Rb2、-Rb3、-Rc、- Rd、-KAo、-F2,丙二醯基人參皂甘 (malonylginsenosi- de) -Rb1、-Rb2、-Rd,西洋參皂甘(quinquenoside)-R1,絞股藍甘 (gypenoside)Ⅵ、ⅩⅦ; 以20(S)原人參二醇為甘元的有人參皂甘-Re、-Rf、-Rg1、-Rg2、-Rg3、-Rh1、-F3; 以奧克梯醇 (ocotillol)為甘元的有: 假人參皂甘 (pseu- doginsenoside) F11。野生種的總皂甘含量為11.74%,栽培種的為7.06%[1~5]。又含揮發油,其中主成分為B-金合歡烯(B-farnesene)、含量可達26.45%,還含辛醇 (octanol)、己酸(hexanoic acid)、十一烷 (undecane)、松香芹醇 (Pinocarveol)、辛酸 (octanoic acid)、十二烷(dodecane)、3-苯基己烷 (3-phenylhexane)、1-苯基己烷(l-phenylhexane)、胡薄荷酮 (pulegone) 、2-甲氧基-4- (1-丙烯基) 苯酚 [2-methoxy-4-(l-propenyl) phenol], P- 古芸烯 (B-gurjunene>、辣薄荷烯 (Peperitene) 、長葉烯(longifolene) 、(α-姜黃烯 (α-curcumene) 、Y-柏木烯 (Y-ce- drene)、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 (2,6-di-tert butyl-4- methylphenol) 、β-甜沒葯烯 (β-bisabolene) 、β丁香烯 (P- caryophyllene)、3-苯基癸烷 (3-phenyldecane)、十六烷(hexadecane)、6-苯基十一烷 (6-phenylundecane)、4- 苯基十一烷 (4-phenylundecane)、3-苯基十一烷 (3-pheny- lundecane)、6-苯基十 二烷 (6-phenyldodecane) , 5-苯基十二烷 (5-phenyldodecane) 、4-苯基十二烷 (4-phenyldo-cane>、3-苯基十二烷 (3-phenyldodecane) 、2-苯基十二烷 (2-phenyldodecane) 、5-苯基十三烷 (5-phenyltride- cane>、4-苯基十三烷 (4-phenyltridecane)、3-環己基十二烷 (3-cyclohexyldodecane)[6]。還含多炔類 成分: 鐮葉芹醇 (falcalinol) 、人參炔二醇 (panaxytriol) 、人參環氧炔醇 (panaxydol)、1,8-十七碳二烯-4,6-二炔-3,10-二醇 (heptadeca-1,8-diene-4,6-diene-3,1O-diol)和多炔 (polyacetylene)PQ-l、PQ-2、PQ-3、PQ-4、PQ-5、PQ- 6[7,8]。另從油脂中得到脂肪酸成分: 己酸、庚酸(heptanoic acid)、辛酸、壬酸 (nonanoic acid)、棕櫚酸 (palmiticacid)、正十七烷酸 (n-heptadecanoic acid)、正十八烷酸 (n-octadecano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麻酸 (linolnic acid).9, l2,15-十八碳三烯酸 (9,12,15-octadecatrieneoic acid),其中亞麻酸含量占總油量的44.78。)6[9]; 還含齊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4]。又含磷脂,含量最多的是雙磷脂醯甘油 (diphosphatidylgly- cerol),其次是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二者合占總磷脂量的88%,還有溶血磷脂醯膽鹼 (lyso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醚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酥絲氨酸 (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酚乙醇胺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l'0l;還含有糖類,總量達68.2%~74.3%,內有人參三糖 (panose)3.3%~6.4%,山梨糖 (sorbose)l.1%~2.4%、果糖 (frucose) 1.2%~3.9%、葡萄糖 (glucose) 3.9%~6.8%、蔗糖(sucrose) 6.5%~9.0%、麥芽糖 (malt0se) 4.6%~11.0%; 另含果膠 (pectin) 2.57%~3.98%,由半乳糖醛酸 (galacturonic acid) 、半乳糖 (galactose) 、阿拉伯糖(arabinose) 、鼠李糖 (rhamnose)和木糖 (xylose)組成的[11]。又含天門冬氨酸 (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e- nine)、絲氨酸 (serine)、谷氨酸 (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 (alanine)、纈氨酸 (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 (isoleucine)、蛋氨酸 (methionine)、酪氨酸 (tyrosine)、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賴氨酸 (lysine)、組氨酸 (histidine)、精氨酸 (arginine)、脯氨酸 (proline),總量11.70%,其中必需氨基酸為已97%[12];還含胡蘿卜甘 (daucosterol)[2,4],豆淄烯醇(stigmastenol)、3,5-豆淄二烯-3-酮 (stigmast-3,5-dien- 3-one)[3],鐵、鋁、鈣、鋇、銅、錳、磷、鍶、鈦、鋯、鎘、鉻、鎳等無機元素[12,13]以及維生素A、B1、B2、B6[14]。莖葉含人參皂甘-Rb1、-Rb2、-Rb3、-Rd, -Re, -Rgl、- Rg2、-Rhl、-Rh2,假人參皂甘F11、RT5[15,16]含量83% 以上,其中假人參皂甘F11的含量最高。
蘆頭含人參皂甘-R、-Rb1、 -Rb2、-Rc、-Kd, -Re、 -Rg1、-Rg2[l]。
[葯理]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西洋參皂甘具有明顯的中樞抑製作用,小鼠表現安靜少動,並顯著抑制戊四氮引起的驚厥率和驚厥後死亡率[1,2]。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西洋參皂甘對哇巴因、氯化鋇、氯仿-腎上腺素等誘發的心律失常和結扎左冠狀動脈引起的心律失常有預防和對抗作用[3,4]。
3. 對機體抗應激能力的影響西洋參水提液 5g/kg灌胃有明顯延長低壓缺氧和窒息性小鼠的生存時間,對結扎兩側頸總動脈所造成小鼠腦缺氧,用氰化鉀造成小鼠組織缺氧及用異丙腎上腺素增加小鼠心肌耗氧量,均有良好的全身性抗缺氧作用,這些作用與西洋參能降低機體的氧耗量有一定關系。切除腎上腺後,西洋參仍可延長小鼠在窒息性缺氧條件下的生存時間,但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其作用對腎上腺皮質功能有依賴關系[5]。西洋參提取物20mg/kg灌胃有協同輔晦 Q10能提高大鼠耐缺氧作用[6]。西洋參水煎液及總皂甘能明顯延長小鼠游泳時間[2,7,8]。小鼠灌胃不同炮製品西洋參水煎液,在l2℃水溫中游泳,抗疲勞時間稍有延長,當水溫升至16℃時除活性參外,其他各參組皆有較明顯的抗低溫疲勞的作用[7]。
4.
其他作用西洋參有促進幼鼠胸腺器官發育的作用[7]。西洋參總皂甘和西洋參總提取物能降低, 豚鼠的肝糖原含量,增加肝臟DNA和RNA的含量[9]。西洋參能明顯促進幼鼠的體重增長[7],並有抗利尿作用[1]。西洋參總皂甘及西洋參總提取物均可使脈鼠血漿皮質酮升高[10];西洋參總皂甘能明顯減輕注射ACTH小鼠腎上腺素抗壞血酸含量降低和減輕幼年小鼠因注射ACTH引起的胸腺和脾臟的萎縮,說明西洋參總皂甘有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的作用[10]。
5.
毒性西洋參450mg/kg腹腔注射,連續觀察7日未見明顯的毒性反應和動物死亡[2]。
[炮製] 取原葯材,略濕潤後,置容器內,用濕布蓋上,潤透或加微熱軟化後,切薄片,乾燥。
飲片性狀: 西洋參多為類圓形的薄片,直徑5~l0mm。外表皮灰棕色,切面類白色,可見暗棕色的形成層環,並散在多數紅棕色樹脂管。質硬,氣微,味微苦、微甘。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葯性] 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心、腎經。1. 《本草從新》:"苦,寒,微甘。味厚氣薄。"
2. 《葯性切用》:"氣味濃厚。
3. 《葯性考》:"甘、苦,性寒。"
4. 《本草再新》:"味甘、辛,性涼,無毒。入心、肺、腎經。"
5. 《本草匯纂》:"專入肺。"
6. 《衷中參西錄》:"味甘、微苦,性涼。"
[功能與主治]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主治氣虛陰虧火旺,咳喘痰血,虛熱煩倦,內熱消渴,口燥咽乾。1. 《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2. 《葯性切用》:"補氣清肺。"
3. 《葯性考》:"補陰熱退,姜制益元,扶正葯配。"
4. 《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咳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
5. 《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6. 張秉成《本草便讀》:"益氣培脾。"
7. 《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兼能補益血分。
8. 《中國葯用植物志》:"補血,強壯。"
[應用與配伍] 用於氣虛陰虧火旺,咳喘痰血,虛熱煩倦。西洋參,味苦微甘性寒,既善補氣養陰,又能清虛火,凡證屬氣陰兩傷而虛火偏盛者。即可投用。治陰虛火旺、咳喘痰血,兼氣虛乏力者,常配北沙參、川貝母、白及等葯,以養陰益氣、清火化痰、止咳止血。治熱傷氣陰,虛熱煩倦,汗多口渴; 或久嗽肺虛,氣陰兩傷,乾咳少痰,短氣自汗者,常配麥冬、五味子等葯,以補氣養陰。
用於內熱消渴,口燥咽乾。西洋參補氣養陰,清虛火,而生津止渴。凡津傷口渴,屬陰虛或氣陰兩虛者,用之為宜。治陰虛內熱,消渴不止,常配鮮地黃、鮮石斛、鮮麥冬等葯,以清火滋陰,生津止渴; 屬氣陰兩虛兼火者,常配生黃蓖、生山葯、天花粉等葯,以滋陰益氣,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後津傷未復,或久病傷津之口燥咽乾,輕者單用,重者可配麥冬、石斛、知母等葯,以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兼食慾不振者,又當配生谷芽、玉竹、沙參等葯,以養陰生津開胃。
此外,取西洋參清潤之功,《類聚要方》以之與龍眼肉同用,治腸熱便血,有清火潤燥、止血之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另煎汁和服),3 ~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中陽虛衰,寒濕中阻及濕熱鬱火者禁服。
《綱目拾遺》:"反藜蘆,忌鐵刀、火炒。"
[附方] 1. 治肺氣陰虛有痰熱所致的久咳,痰中帶血,咽乾燥,乏力,亦治支氣管擴張、肺結核具該證者西洋參3~6g,北沙參9~12g,川貝母9g,白及12~15g。上四味共水煎,1劑煎2次,分2次,飯後半小時服。(《補品補葯與補益良方》二參化痰止血湯)
2. 治陰虛內熱之口乾舌燥,聲音嘶啞,久咳,潮熱,失眠等花旗參15g,生魚一條 (約半斤,剖凈),紅棗6枚 (去核)。同放入燉盅內,加入八成滿滾水,加蓋,放入滾水鍋內,隔水燉3小時許,調味吃用。《中醫中葯與臨床研究》參魚湯 1986,(4):60]
3. 治夏傷暑熱,舌燥喉乾,主生津潤燥,斂氣消煩洋參一錢,麥冬三錢,北五味九粒。當茶飲。《喉科金鑰》生脈散)
4. 治小兒夏季熱西洋參10g,麥冬10g,橄欖1枚 (打碎)。大田蛙l只,去腸雜,納入上三味。水煎服。[(大眾中醫葯)1990,(3):7]
5. 治原因不明長期低熱西洋參3g,地骨皮6g,粉甘皮6g。同煎飲服。每劑濃煎2次,每日1劑,以熱退為止。《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1):14]
6. 治頑固性盜汗櫓豆衣30g,西洋參3g。分別煎煮,合兌服,每日1劑。《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 (1):14)
7. 治心氣陰虛,兼瘀血之心悸,胸痛,氣短,口乾等症;亦治冠心病屬氣陰兩虛有瘀者西洋參30g, 靈芝60~90g,三七30g,丹參45g。上四味,洗凈乾燥,共為細末,密貯瓶中。每次3g, 1日2次,溫開水送下。(《補品補葯與補益良方》洋參靈芝三七散)
8. 治過度體力勞傷,疲乏難復仙鶴草30g,紅棗7枚,濃煎; 另煎西洋參3g,合兌服。(《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1):14)
9. 治食慾不振,體倦神疲西洋參10g,白術10g,雲苓10g。水煎服。(《大眾中醫葯 》1990,(3):7)
[制劑] 洋參膠囊西洋參 (細粉)500g。裝入硬膠囊製成1000粒,每粒0.5g。本品內容物為微黃色粉末。味甘微苦,性涼。功能生津滋陰,補益扶正。用於肺虛咳嗽,口咽乾燥,潮熱盜汗,腎虛頭暈,肝虛貧血,中氣不足,脾胃虛弱等。口服,每次2粒,每日2服葯期間忌服蘿卜 (《廣東省葯品標准》1983
[葯論] 1.
論西洋參的葯性、功能:(1) 趙其光: "肺氣本於腎,凡益肺氣之葯,多帶微寒,但西洋參苦寒,唯火盛傷氣,咳嗽痰血,癆傷失精者宜之。"(《本草求原》)
(2) 張山雷:"西洋參,苦寒泄火之品,唯肺胃有火、口燥咽乾者頗有捷效。雖似有生津止渴之功,其實仍以泄熱見長,而清養肺胃尚是因其降火而加之美名,是以胃弱津枯不因於實熱者,已嫌其伐生生之氣。所於目補肺,亦可想見。 "《本草正義》)
(3) 張秉成:"西洋參,清養之力有餘,補助之功不足,大抵肺部虛熱者宜之。" 《本草便讀》)
2.
論西洋參與人參、黨參、東洋參性能應用的異同:(1) 張錫純:"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惟白虎加人參湯中之人參,乃宜用黨參,而不可代以西洋參,以其不若黨參具有升發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且《本經》謂人參味甘。未嘗言苦,適與黨參之味相符,是以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若西洋參與高麗參,其味皆甘而兼苦,故用於古方不宜也。"(《衷中參西錄》)
(2) 曹炳章:"西洋參滋陰降火,東參提氣助火,效用相反。凡是陰虛火旺,勞嗽之人,每用真西參,則氣平火斂,咳嗽漸平;若用偽光參。則反現面赤舌紅,乾咳痰血,口燥氣促諸危象焉。" (《增訂偽葯條辨》)。
㈣ 人參補什麼的 人參內含有什麼營養
人參,俗稱「棒槌」,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重要特產之一,也是馳名中外的珍貴葯材,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屬東北「三寶」之一。
人參肉質根肥大,有細密的皺紋,呈圓柱形或錘形,色淡黃,常斜生,多須根。主根頂端有一根莖,俗稱「蘆」或「蘆頭」。綠色直莖,高約30—70厘米。葉輪生,掌狀復葉,其數目依年齡長短而不同。第一年只生3小葉,稱為「三花」;第二年生5小葉,成為一個完整的葉片,叫「巴掌」;第三年生兩個完整的復葉,叫「二甲子」;第四年生3個復葉,叫「燈檯子」,第五年生四個復葉叫「四枇葉」。以後隨年齡增長,復葉片增多,生幾片葉就叫幾枇葉,但最多隻能生30片葉,以後年齡再增長,葉片也不會超過30片。上部葉大,下部葉小,橢圓形,鋸齒邊,葉面深綠鐸,葉背淡綠色。傘形花序,單生於莖端,開淡黃綠色小花,花冠5瓣,雄蕊5枚,花柱2枚。結漿果,腎形,2室,成熟時為鮮紅色。每年6—7月開花,8—9月結果。
人參性喜低溫,多分布在北緯39—48度、東經117.5—134度之間。在我國,東北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為主產地,尤以吉林省長白山區數量最多,質量最好,故「吉林人參」名揚天下。它主要生於茂密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多長在陰坡密林下腐殖土層較厚、濕潤、少光、通風良好的地方。
在我國,有關人參的歷史傳說很多,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中都有大量描寫。中豬八戒愛吃人參果,《紅樓夢》中王夫人翻箱倒櫃找人參,是人們所熟悉的故事。到了人參的故鄉——東北,有關人參神話般的有趣故事更多,出版部門已將它輯錄出版。在這些故事裡,人參常常作為正義和善良的化身,有時是一個穿紅兜肚、聰明伶俐的小男孩,有時是一個頭簪紅花、身著綠襖的美麗姑娘,有時又是一個童顏鶴發的慈祥老人,有時還是射出一縷豪光的北斗星。這些故事不知流傳了多少年,依然是娓娓動聽,引人入勝。盡管這些傳說不一,都反映了人們對人參的了解、喜愛和珍視。
人參在古代有許多別名和雅號。如:神草、王精、地精、土精、黃精、血參、人銜、人微,等等。「百草之王「的稱號是從滿語中翻譯而來的。滿族人把人參稱作「奧爾厚達」,「奧爾厚」是草類總稱,「達」是首領、頭人的意思,譯成漢語即「百草之王」。人們稱人參為「百草之王」,主要是以其本身價值來論的。在清代一株質量最佳的老山參(野生參謂之山參),可以大大超過同等重量的黃金價格。清帝乾隆在《詠人參》中稱贊它是「一穗垂如天竺丹」。
在中國的醫葯史上,使用人參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叄的葯性和療效已有所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把人參列為葯中上品。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全書113方,用人參的就有21方。在《本草綱目》中也有大量記載。相傳在400多年前,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曾專著《月池人參傳》。
在元代以前,人參基本上是自由採挖、自由買賣。遼代曾在寧江州(今吉林省扶余縣石頭城子)設立過很大的人參集市,供人們進行人參交易。明代以後,由於人參聲價日益提高,採挖和買賣都由當時的統治階級政權控制起來,由政府確定每年挖參的人數,經過批准後發給紅票和腰牌方能進山採挖。但所挖人參必須首先供政府選用。當時的渤海國人一直把人參作為對中國中原政權進貢的珍品。採挖人參也是一種十分辛苦和異常艱險的事情。挖參人叫「刨夫」或「把頭」,他們須結伴而行,攜帶干糧深入野獸出沒的深山老林,風餐露宿,辛苦備至,存亡難卜。每當發現一苗人參,須細心挖出,不能損傷一點根須。
據理化分析,人參中含有人參皂甙、人參寧、揮發油、人參酸(包括硬質酸、軟質酸、亞油酸)、甾醇(植物固醇),此外還有許多有機物和無機物,如磷酸、磷、鉀、鈣、鎂、錳、酵素、醣類、樹脂、澱粉、苦味脂,以及維生素A、B1、B2、C等。人參有野生和人工培植兩種,雖然功能大小有不同,但都是中葯中的珍品,有其他葯品所不能比擬的特殊療效。古人說,人參可以使人延年益壽、返老還童,甚至長生不老、起死回生。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它確有強壯、大補、興奮之功能。經過中醫多年的臨床實驗,人參能夠補血養氣、固津生液、調節神經、開心明目、益智安神、降低血糖、健胃、利尿等;對於治療久病衰弱的患者,非常有效。主治神經衰弱症、各種神經病、植物性神經病失調、性神經衰弱、智力減退、貧血、糖尿病、胃病、肝病,以及心血管系統的疾病等。此外,適量久服,還可以使人增加對各種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對人體並不產生任何副作用和損害。
人參不僅入葯有其特殊的療效,而且經濟價值極高。經過加工後的成品山參,比同等重量的黃金價格還要高,一公斤以上的大山參,雖不能象古人所說的「價值連城」,在當今世界上也是無價之寶。人工栽培的人參(園參)價格雖不如山參,但也相當高貴,出口1噸成品參能換回外匯幾十萬美元。農民若種1畝人參,每年收入可達數千元,約為種糧食收入數倍至十數倍。
化學成份:
人參根、莖、葉、花及果實富含多種人參皂甙,此外人參根含揮發油0.12%,莖葉含揮發油0.13%,花含揮發油0.29%。人參根的非極性部分含人參炔醇、α—人參萜、β—人參萜以及甾醇化合物。人參還含有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多種有機酸、黃酮類化合物以及糖。
人參屬植物均供葯用,按地下部分的外部形態和皂甙成分,可將人參屬植物分為兩個類群,一個類群植物的根狀莖直立,肉質根發達,以含達馬烷型四環三萜皂甙為主,另一類群植物的根狀莖發達、橫卧、呈竹鞭狀或念珠狀,肉質根較不發達,以含齊墩果酸型五環三萜皂甙為主。
葯理作用: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人參對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也有抑製作用,尤以興奮作用更為明顯。人參皂甙Rg類有興奮作用,Rb類有抑製作用。人參有益智作用,Rg1與學習過程有關,而Rb1與記憶和安定作用有關。人參皂甙能明顯降低小鼠由戊四氮引起的驚厥率及士的寧引起的死亡率。
2、對免疫系統的作用。人參可全面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其活性成分主要是皂甙和多糖。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強心作用。人參治療劑量可加強多種動物心臟的收縮力,減慢心率,在心功能不全時,強心作用更為明顯。
(2)、抗心肌缺血。口服人參總皂甙對異丙腎上腺素造成的大鼠心肌缺血的心電圖及血清酶學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其作用與心得安相類似。
(3)、對血管、血壓的影響人參對整體動物的冠狀動脈、腦血管、椎動脈、肺動脈均有擴張作用,改善這些器官的血循環。
4、對血液和造血系統的影響。人參皂甙能防止血液凝固、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降低紅細胞的聚集性,增加血液的流動性,改善組織灌注。人參提取物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使血中WBC、RBC、Hb及骨髓中有核細胞數顯著增加。
5、對內分系統的作用。
(1)、對下垂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作用。適量的人參對下垂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表現興奮,使其功能增強。
(2)、對下垂腦-垂體-性腺軸的作用。人參皂甙Rg1與Rb1可使垂體前葉的促性腺激素釋放增加。此外,人參可增加家兔的甲狀腺功能。
6、對物質代謝的作用。
(1)、對糖代謝的作用。人參對注射腎上腺素和高滲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有降糖作用。另外,人參也可升高注射胰島素而降低的血糖,表明其對糖代謝有雙向調節作用。
(2)、對蛋白質及核酸代謝的作用。人參中的蛋白質合成促進因子及總皂甙均能促進蛋白質、DNA、RNA的生物合成,RNA集合酶活性及白蛋白、γ-球蛋白含量。
(3)、對脂質代謝的作用。人參對高膽固醇飲食大鼠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LDL-C的增加和脂肪肝有改善作用,並能促進膽固醇的排泄,防止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7、增強機體的抗應激能力。人參能加強機體的適應性,增強機體對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各種有害刺激與損傷的非特異性抵抗力,使紊亂的機能恢復正常,即具有「適應原樣作用」。
8、抗休克作用。人參皂甙可明顯延長過敏性休克和燙傷性休克動物的生存時間。使失血性急性循環衰竭動物心臟收縮力頻率明顯增加。
9、延緩衰老作用。人參皂甙可明顯延長動物壽命和細胞壽命;抑制老年動物腦干中MAO-B活性,使大腦皮層NA水平接近青年動物水平;清除體內致衰老的自由基,保護生物膜。
10、抗腫瘤作用。人參提取物、人參皂甙和人參多糖均有抗實驗性腫瘤的作用。
11、其他作用。增強肝臟解毒功能,抑制四氯化碳及硫代乙醯胺中毒小鼠ALT的升高和肝中P-450、RNA及糖含量的降低。抗胃潰瘍。
鑒定:
[性狀鑒別]
生曬參主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長3-15cm,直徑1-2cm。表麵灰黃色,上部或全體有疏淺斷續的粗橫紋及明顯的縱皺紋,下部有支根2-3條,著生多數細長須根(全須生曬參),須根上偶有不明顯的細小疣狀突起。頂端根莖(習稱蘆頭)長1-4cm,直徑0.3-1.5cm,多拘攣而彎曲,具不定根(習稱艼)和稀疏的凹窩狀莖痕(習稱蘆碗)。質較硬,斷面淡黃白色,顯粉性,形成層環處棕黃色,皮部有黃棕色點狀樹脂道散布及放射狀裂隙。氣微香而特異,味微苦、甘。
紅參全長6一17cm。主根長3一10cm;表面紅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塊,具縱溝、皺紋及細根痕,上部可見環紋,下部有的具2-3條支根。根莖上有莖痕。質硬而脆,折斷面平坦,角質樣。
白參主根長3-15cm,直徑0.7一3cm,表面淡黃白色,上端有較多斷續的環紋,下部有2-3條支根,全體可見加工時的點狀針刺痕,味較甜。
生曬山參主根粗短,多具2個支根而呈人字形或圓柱形,長2一10cm,直徑1-2cm。表麵灰黃色,具縱紋,上端有細密而深陷的環狀橫紋,須根稀疏而細長,有明顯的疣狀突起(習稱珍珠點)。根莖細長,常與主根等長或更長,上部具密集的莖痕,附蘆生有1-3個不定根,較粗短,兩頭尖,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莖較光滑而無莖痕(習稱圓蘆)。
生曬參、紅參、生曬山參均以條粗、質硬、完整者為佳。白參以條粗、完整、皮較細、淡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主根橫切面:①木栓層為數列細胞,內側有數列栓內層細胞。②韌皮部中有樹脂道散布,內含黃色分泌物,近形成層處有較多樹脂道環列。初生韌皮部常有裂隙。韌皮射線寬3-5列細胞。③形成層成環。④木質部導管多成單列,徑向稀疏排列。木射線寬廣,中央可見初生木質部導管。⑤薄壁細胞含有多數細小澱粉粒(紅參已糊化)。栓內層、木薄壁細胞及木射線中含有草酸鈣簇晶。
粉末:淡黃色(生曬參)或紅棕色(紅參)。①樹脂道碎片呈管狀,內含黃色滴狀或塊狀分泌物。②草酸鈣簇晶,直徑20-68μm,稜角銳尖。③澱粉粒眾多,單粒類球形,直徑2-20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星狀;復粒由2-6個分粒組成。④導管多網紋或梯紋,稀有螺紋,直徑17-50μm。根莖中導管旁偶有木纖維。⑤木栓細胞類方形或多角形,壁薄,微帶棕色。
[理化鑒別]①取粉末約0.5g,加乙醇5ml,振搖5分鍾,過濾。取濾液少量,置蒸發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銻飽和的氯仿溶液,呈紫色。
②取人參粉末(40目)2g,加甲醇25ml,放置過夜,加熱迴流6小時,過濾,取濾液12.5ml,蒸干,溶於水15ml中,用乙醚提取2-3次,棄去醚液,水層再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合並正丁醇液,用水洗2-3次,最後將正丁醇液減壓濃縮至干,即得總皂甙,溶於甲醇2ml中,吸取10μl點樣。吸附劑用G。展開劑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展距11cm。顯色劑為硫酸-水(1:1)噴霧。顯色後在105℃烤10分鍾,與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可見7-8個斑點,根據文獻所載圖譜對照,由下往上依次為人參皂甙Ro、Ra、Rb、Rc、Rd、Re、Rf、Rg1。
炮製:
1.生曬參取原葯材,除去蘆頭,潤透,切薄片,乾燥,或搗碎。
2.紅參取原葯材,經蒸制處理為紅參。用時除去蘆頭,蒸軟或稍浸後烤軟,切薄片,乾燥。或直接搗碎、碾粉。
加工:
紅參的加工技術
一般每年9月中旬進行人參收獲,同時開始加工,季節性很強,質量要求比較嚴格,所以事先准備工作要相當充分,妥當才行。
紅參是當前最主要的加工品類,其主要工藝流程是選參、下須、洗參、刷參、蒸參、曬參、烘乾(烤參)、打潮、下尾須、再烘乾、選支分級、包裝等。
(一)選參加工紅參要求的原料鮮參條件是漿氣足(挺實、飽滿、硬度好);體長、形美、無病疤、無腐爛、無損傷和無缺蘆斷腿者均可加工紅參。
(二)下須又稱下白須,系指把主根和支根上的毛毛須全部掐掉,留有0.2cm左右長的楂,嚴防生拉硬拽撕破參皮或造成傷口,以免蒸參時破肚子或打拌子(崩裂),也要防止漿液外溢流失,大艼須不下,小艼須下掉後與毛毛須分放,以便加工直須和彎須,下須時既要動腦又動手,考慮參形美觀又照顧支頭大小,按商品規格要下好參須。
(三)洗參將鮮參裝在小圓筐里,浸入水中輕輕左右搖擺,使參根在振動中互相沖撞摩擦,把泥土洗凈,俗稱謂「撞水子」。近年來有滾筒式或高壓水噴射式的洗參機進入大人參加工廠,不僅節約人力而且提高工作效率。
(四)刷參經過人工洗或洗參機洗過的鮮參,基本上把表面泥土已洗凈,但在根莖的蘆碗處,病疤和支根交叉處還有殘留泥土,需進行進一步人工刷洗,用竹刀刮除病疤。刷參時不要碰斷支根,也不要刷破皮,不要把周皮刷掉變薄,防止蒸參時參根崩裂。主要去凈泥土達到潔白為度。把洗好的鮮參按大、中、小、老、嫩分別放置,待裝屜蒸參。
(五)捋白須將清洗好的白須,根據根須和艼須種類,按直徑粗細和長短分別攢成直徑4-5cm的小捆,然後用馬藺或撕取玉米棒的包葉將小捆紮綁起來,以便蒸參。白混須、彎須要一團團地捆綁起來,亦准備蒸參。
(六)蒸參目前有鍋灶蒸參和蒸參罐蒸參兩種,無論哪種方法都要掌握蒸參時間、溫度這兩個參數。時間長、溫度高,則成品紅參色澤不亮變黑,質地輕;若時間短,溫度低,蒸不透出白心(又稱生心),色淺。
1.鍋灶蒸參法
(1)裝屜按參根大小分別裝屜。先鋪好屜布,然後將鮮人參一把把地蘆頭朝下,參須朝上,順序挨著擺滿參根為止,用屜布包蓋好。
(2)蒸參把大鐵鍋裝足水,水面距屜底約25cm,將水燒開,再把屜抬到鍋口上,蓋嚴。開始用武火(火力猛)約30min便上圓汽,維持圓汽2h30min或3h;停火30min到1h即可出屜。
①蒸參時間從上圓汽開始計算,參須和8-10年生的鮮人參大貨需蒸3h左右,6-7年生的頭路貨需2h50min,二路貨需2h40min,三路貨需2h30min。
②蒸參溫度上屜時溫度達80℃左右,上圓汽時達到95-99℃,從圓汽到停火保持溫度99℃左右,停火至下屜,令溫度逐漸下降。
③火力的控制上圓汽前可用急火(大火),從圓汽至停火都是用文火(緩火,小火),用以保持溫度。燒火時不準隨便加火或撤火(扒火),避免火力忽大忽小。火力過大溫度急劇上升容易造成參根崩裂(破肚子),跑漿(漿液流失);若火力不足,鮮參蒸不透容易出生心和白皮,影響成品紅參質量。
(3)下屜將屜從大鍋上抬下來,放在事先准備好的屜板上,防止冷空氣從屜底竄入,也不要急忙拿開屜布使屜溫急劇下降,以免參根破裂。停20一30分鍾,待溫度緩緩下降後再揭開屜布取參,取參時要輕拿輕放,一支支擺在曬參盤上,進行日曬後再烘烤。
2.蒸參罐蒸參是目前國內採用的一種較為先進的蒸參方法。蒸參罐分為兩種,一種是水泥蒸參罐,另一種是金屬蒸參罐,兩者性能相近,效果相同。
(1)裝盤(擺簾)按鮮參等級分別裝盤。首先在盤子一端橫卧放一行,然後把鮮參蘆頭朝下,參須朝上挨著擺,擺的角度近似45度,一直擺滿為止。邊裝邊將參須理順好,嚴防橫躺豎卧,松緊適當,太松影響每罐蒸參數量,易折蘆斷腿;過緊透氣性差,蒸不均勻易出白皮。裝盤之後,碼入蒸參車架上,每盤子上要苫一塊白布,以便收取蒸參油。每罐可裝13一15盤大約每罐蒸制鮮人參750-1000kg左右。
(2)蒸參把蒸參車架推入蒸參罐內,關好罐門,封閉,打開供汽閥,使高壓蒸氣通入罐內,開始控制緩慢升溫,30min左右使罐溫達到90℃然後給大汽,使罐內溫度達到80-100℃,然後改給小汽維持溫度98-100℃100-120min,然後停止供氣,再維持30min,共需150-180min。當溫度緩緩下降,減少內外溫差後再開罐門排氣,稍停10-20min拉出蒸參車,擺盤晾曬。
另一種是低溫長時間的蒸參方法,溫度由30℃→60℃→90℃→98℃→60℃出屜,蒸5-6h。
按鮮人參等級把蒸參時間、溫度,按順序要求編成軟體程序,輸入計算機,在蒸參時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自動控制,這樣出來的紅參外觀色澤和質量能夠一致,不致於參差不齊。
(3)揀參與晾曬把蒸參車拉出後,稍微冷卻一下,將參盤子抬到室外放在晾參架上,開始揀參,也稱「倒盤子」。要按蒸參前裝參時的方向,先裝的後揀,後裝的先揀,按順序一層層地輕輕地拿下,不準拉蘆扯腿,要拿主根的上半部往後拉取,保護好參須,大支頭人參要用手托起拿出,拿下來的人參要一行行擺在另一個盤子里,擺時要須子壓根,不可根壓須,擺好後把盤子抬到晾曬架上,晴天晾曬6-8h,使表皮水分蒸發。
(4)人參露的收集人參露是蒸參過程的副產物,蒸參露中含有揮發油,由倍半萜和芳香醇、醛酮類化合物組成,具有特異香氣,香味物質還有吡嗪類化合物和麥芽酚等,它們是高級滋補飲料的優良的填加劑。收取參露的時間一般在給氣蒸參30-40min時,此時溫度達70-80℃,收集參露約15min左右,這樣的參露質量最好。但是很多試驗證明收集參露,可使紅參減產5-7%,若是蒸參罐圓汽時收集7-8min,每罐400kg水參,大支頭人參可收13-14kg的參露,參須可收15kg參露,這樣不但使紅參減產影響不大,而且參露質量也高。收取的參露要裝入清潔經過消毒的容器內,置冷涼處存放,注意防止發酵變質。如果無限延長收入參露時間,不僅造成紅參減產,參露質量也明顯下降。
(七)烘乾也叫烤貨,目前國營參場都採用硬氣乾燥法,部分集體經營的小參場仍然應用土法乾燥進行乾燥。
1.土法乾燥主要利用火牆、火爐、炭火等加溫乾燥法,該法缺點衛生條件差,勞動強度大。
(1)溫度第一次乾燥,前8h溫度在65-72℃,以後保持50-60℃約4h。第二次乾燥,前8h溫度在50-60℃,以後4h保持49-50℃。
(2)排潮在乾燥過程中,每經2h排潮一次即可。
2.硬氣乾燥法採用鍋爐供氣,通過管道通入排管,放出熱量進行乾燥。有既安全,衛生又易於控制溫度的優點。
(1)第一次乾燥也叫濕貨乾燥。被蒸制後的人參經一天的晾曬,即可抬入烘乾室,為了防止人參發酵變酸,因此第一次乾燥溫度要高些,烘乾室內溫度保持70一72℃,烘烤時間8-10h,在烘烤的過程中每隔30min排潮一次,每隔2h左右,把參盤子上下調換一次位置,以使人參乾燥均勻,嚴防烤焦。如果烘烤過度色發污不光澤、顏色變黑,同時易出空心,既減產又降低質量。
當主根達到半干,支根和須根全部干時,時逢第二天早晨,就應將參盤抬出乾燥室,放到晾曬場上放露,以增加人參的光澤。
(2)打潮主要目的是使乾燥了的支根和參須濕潤軟化,防止折斷支根,弄碎了須根,便於下須整形。打潮通常有以下三種方法。
①把盤子里的人參揀成小把,用雙手輕輕掐住主根上部,然後把參浸入溫水片刻,然後放入木箱中,當木箱裝滿後用潮濕的麻袋蓋在上面,悶潤10-12h,使支根、須根達到軟化。
②另一方法就是把參根蘆頭朝下斜擺在木箱底部,再在人參的上面輕輕擺上一層參,然後用濕麻袋蓋好,放在室內經過16-24h可悶潤達到軟化程度,這樣打潮紅參色澤好。
③再一個方法,就是用噴霧器直接向參盤子上的人參噴灑溫水,噴完水之後把參盤子一層層垛起來,待1-2h,當參須不易折斷時,再將盤子中的人參盛入木箱中蓋上潮濕麻袋,進行悶潤。此法簡單,易於操作,損失也較小。
(3)下剪子又稱下紅須或下中尾。按規格要求,把軟化後的紅參毛毛須全部剪掉。剪支根時,較粗的支根可留長一些,細的支根留短一些,要考慮參形勻稱美觀,靈活掌握。下掉的須根按大小分別存放,須根長度夠3cm以上者,要整齊堆放捆成直徑4cm左右的小把,做紅直須,剩下不能做的破須、毛須做紅混須或紅彎須。
(4)第二次乾燥下紅須完畢的紅參,按支頭大小分別擺在不同的盤子里,把捆好的紅直須也擺好,拿到晾曬場上晾曬,然後抬入乾燥室溫度控制在40-50℃,直至干透為止,大約需48-72小時。
把乾燥好的紅參,可放在通風良好的庫房中,紅直須可直接裝箱入庫。
(八)挑選分等按紅參規格等級標准進行挑選。
1.普通紅參分為20支、32支、48支、64支、80支,每個規格支頭均以重量500g計,此外還有小貨,共分為六種規格,每一規格又分為1、2、3三個等級。
2.邊條紅參等為16支,25支、35支、45支、55支、80支,各支頭均以重量500g計,還有邊條小貨等七種規格,每一規格又分為1、2、3三個等級。
(九)包裝按選好的規格等級分別包裝。一般分為大包裝,每箱20-25kg。紅參小包裝,每盒為一司碼斤(相當1.21市斤)。
綜合利用:
人參除葯用外,尚可為滋補品和制備多種化妝品,如人參與大棗、當歸、甘草、枸杞等配置的人參棗汁是高級滋補品。加工紅參時,收集揮發性的人參油,具有特異香氣,可製成人參露、人參雪花膏及人參牙膏等,加工糖參所剩餘的糖汁,可製成人參糖等。
人參葉含有大量人參根中類似的活性物質,可做茶飲料。人參茶色墨綠、芳香,味微苦,有健胃、提神、清涼祛暑、滋補強身之功效。如與暴馬丁香的葉、花配合製成「人參丁香茶」,更增加其健胃、祛痰潤肺的作用。
人參花也含有較高的人參皂甙類成分,用它可製成茶、參花精等高級補品。人參果紅色,將種子搓洗供繁殖用後,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的果肉汁液可制人參果汁、釀造人參果露酒等。
資源分布: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部。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等功效。
人參屬全世界8種,我國有6種,5變種。《中國葯典》記載僅人參1種。本品經培育和選擇,形成多個農家品系:馬芽品系、長脖品系等。
從種的分布來看,人參產於我國東北、朝鮮及前蘇聯遠東地區。野生人參的分布局限在東北地區的長白山及小興安嶺地區。在遼寧的綏中、河北的青龍、興隆及內蒙古的喀喇沁旗山區也有零星分布。
人參生長於山地林下,為陰生或半陰生植物。人參生長主要在針闊葉混交林及雜木林中。前者主要組成樹種有紅松、油松、色木槭、紫椴、糠椴、黃檗、青榆等。後者組成主要樹種有蒙古櫟、栗樹、色木槭、紫椴、青榆、春榆、楓樺等。灌木叢主要有忍冬、山梅花、東北山梅花、刺五加、龍芽楤木。伴生草本植物有假茴芹、山尖子、美漢草、堇菜、銀線草、透骨草等。
臨床應用:
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咳喘,津傷口渴,內熱消咳,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1、心律失常。人參片劑口服對流行性出血熱之心律失常有一定療效;含服人參飲片,對房顫、病竇綜合征、室內亦有一定治療作用。
2、心絞痛。口服人參蘆皂甙糖衣片,對控制心絞痛發作有一定作用。
3、白細胞減少症。人參注射液對腫瘤患者放療、化療後白細胞減少症,有一定的升白作用。
4、肝炎。齊墩果酸片對急性肝炎患者有較好的退黃、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人參多糖對慢性肝炎患者有一定的降低循環免疫復合物,恢復T淋巴細胞功能的作用。
5.腫瘤。人參提取物Prostisol用於胃癌、胰腺癌、結腸癌、甲狀腺癌、肉瘤等,能改善臨床症狀,延長腫瘤患者生存率。
6.糖尿病。人參浸膏對糖尿病有一定的控制症:與胰島素合用,可減少胰島素劑量,延長降血糖作用時間。
7、延緩衰老。口服人參蘆皂甙糖衣片,對改善老年病人智力減退、記憶力消失、思維遲鈍等有一定作用
㈤ 如何運用中葯的異型構造特徵鑒別中葯
異常構造如牛膝、川牛膝,具同心多層異型錐管束環,商陸飲片切面上顯「羅盤紋」;何首烏飲片切面上顯「雲錦狀花紋」,大黃根莖飲片髓部具多數「星點」等
異常構造在植物學上主要是指三生構造,而在中葯材鑒別中,其范圍要廣得多,它不僅包括三生構造,還包括木間木栓、復合木栓層、錯入組織、管狀封閉組織等其它類型的異常構造。這些異常構造在鑒別原植物、原葯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當了解和掌握這些內容。下面就談談這些異常構造在鑒別具體葯材中的應用。
1 三生構造
某些雙子葉植物的根,除了正常的次生構造,又由於某些薄壁細胞恢復分生能力,形成新的形成層(異常形成層)而產生一些額外的維管束稱異性維管束,形成了根的異常構造,也稱三生構造。
由於異常形成層所在部位不同而出現下列現象:
1.1 在相當於中柱鞘部位的薄壁細胞轉化成新的形成層,向內分裂產生大量的薄壁細胞和一圈異型的無限外韌維管束,如此反復多次,形成多圈異型維管束,並有薄壁細胞相間隔,一圈套一圈,呈同心環狀排列,屬於這類型的三生構造在筧科、商陸科、紫茉莉科等植物中常見。如牛膝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中央正常維管束的外方,形成數輪多數小型的異型維管束,在橫斷面上,可見維管束呈點狀,連續排列成數圈,中心的正常維管束較大。川牛膝由多數散在的異型維管束排列成5~8個同心環。懷牛膝由多數散在異型維管束排列成3~4個同心環,它們異型維管束的數目和排列輪數均不同,可區別於二者。又如商陸的橫斷面上形成多個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環狀層紋,俗稱「羅盤紋」,這是鑒別人參的真偽時,可作為重要的特徵之一,區別於人參(有人將商陸加工冒充人參入葯)。
1.2 在皮層中,部分薄壁細胞轉化為多個新的形成層環而分生出大小不等的異型維管束,形成另一種異常構造,典型的例子如何首烏,其塊根的正常維管束形成之後,在皮層中,部分薄壁細胞恢復分生能力,產生許多單獨的和復合的異型維管束,故在橫切面上可看到一些大小不等的圓圈狀紋理,俗稱「雲錦花紋」。
1.3 在髓部的部分薄壁細胞轉化為新的形成層(付形成層)所形成的異常維管束,如馬兜鈴科的植物常見這種構造。
除了根有三生構造外,某些雙子葉植物的莖、根莖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海風藤莖的髓部有數個異型維管束。大黃根莖髓部有多數異型維管束形成的星點狀紋理俗稱「星點」。
除了異常形成層形成異常構造外,有時是由於正常的次生形成層活動的不正常或不規則化,而形成了畸形的次生維管束組織,常見的茄科植物中,如華山參,由於正常的形成層間斷不規則地向木質部內方分生韌皮部,使木質部異管群的內方分生韌皮部,稱「內函韌皮部」(木間韌皮部)。有人誤將華山參作人參入葯,在鑒別時可通過鑒別有無內函韌皮部與人參區別。
此外,茄科植物山莨菪Anisos tangusticus (Maxim) Pascher 根的橫切面上,中柱佔大部分,散有異型維管束,間斷排列而成多環。最外環維管束為雙韌型,外側韌皮部發達,木質部內側也有少數篩管群,束內和束間形成層明顯,以內數列維管束的形成層不明顯,多數木質部在外,韌皮部在內,也有外韌型或雙韌型。同科植物馬尿泡 Przewaiskia tangustica Maxim 根的橫切面維管束異型,不成同心層排列,多為雙韌型。防己科古山龍 Arcangelisia loureiri Diels 莖橫切面木栓層中有石細胞環帶,中柱鞘為石細胞組成的環帶,異型維管束排列成2~4個同心環層,維管束外韌型,第二層維管束外面由纖維與石細胞相間組成環帶。有許多葯材具有上述異常結構,由於它們都各具特點,因此在鑒別中可利用葯材的三生構造區別於其他。
2 木間木栓
木質部組織的分子所發育的木栓稱木間木栓,如黃芩的根,橫切面觀可看到在老根中央木質部內部有栓化細胞環形成,栓化細胞有單環的,有數個同心環的。是鑒別葯材重要的特徵之一。
3 錯入組織
在種子類葯材中,有個別種子的種皮和外胚乳的摺合層,不規則地錯入於內胚乳之中而形成錯入組織如檳榔。還有一種是外胚乳錯入內胚乳之中而形成的錯入組織如肉豆蔻。
4 復合木栓層(多層木栓層)
在多數植物中木栓形成層作用期比較短,當莖繼續加粗時,在原有的周皮失去作用前,莖的內部又產生新的木栓形成層依次向內形成,最後則在次生韌皮部內部產生木栓形成層,依次產生的木栓層附在植物上,形成了多層木栓層,如杜仲,葯材橫切面上木栓組織有2~7個層帶,每層帶多為2~5列內壁特別增厚且木質化的木栓細胞組成,在兩個木栓層之間有被推出的頹廢皮層組織,這可區別於偽品杜仲。又如地骨皮,葯材橫切面上外皮層有2~3條木栓組織層帶,最內一層木栓組織常呈完整的環帶,發生在韌皮部深處,外面的木栓層組織層層交錯連接,落皮層組織中可見頹廢的篩管及射線細胞,這與香加皮有明顯區別,同樣,軟紫草也可以區別於硬紫草。
5 管狀封閉組織
外由數層木栓細胞包圍,中央有纖維及薄壁細胞,二者均木化,薄壁細胞內含棕色物質。如黃芪根橫切面在韌皮部位置可見封閉組織。
6 異細胞
植物組織中的一種特殊細胞,在形狀、大小和內含物上都與同一組織中的其他細胞不同,如茶葉中含有巨型石細胞,有人稱為支持細胞。爵床科植物中常有異細胞內含碳酸鈣鍾乳體等等。
由上可知,植物組織中的異常構造遠不止以上所列,各種異常構造總是在某個科、屬及個別種中常見,它們可作為鑒別葯材的重要特徵之一,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和掌握葯材鑒定的依據,作為區別真偽的標准之一。
轉載
http://www.cmed.org.cn/html/01/n-2001.html
㈥ 生物:裸子植物的四種樹脂道是哪四種
這個答案可不是唯一的啊!原因是「外生型」也叫「邊生型」,「裂生型」也叫「橫生型」
樹脂道就是「Resin ct」。也叫「Resin canal」:樹脂道葉內含有樹脂的管道,又叫樹脂管。
有以下四種:外生型、中生型、內生型,裂生型。
他們的區別如下:
外生型: 也叫「邊生型」,靠皮下層細胞著生的為邊生,例如馬尾松、赤松等;
內生樹脂道:樹脂道與內皮層相連,靠維管束鞘著生;例如濕地松;
中生樹脂道:位於葉肉中間葉肉薄壁組織中,內不與內皮層相連, 外不與下皮層相連,如紅松、黑松等。
裂生型: 也叫「橫生型」位於接連皮下層細胞及內皮層之間形成分隔的,例如熱帶松。
㈦ 比較皮類葯材斷面特徵與組織構造的關系
皮類生葯組織構造通常包括木栓組織皮層及韌皮部。皮類生葯常有樹脂道游戲包如管等分泌組織以及草酸鈣結晶。
㈧ 何首烏有樹脂道嗎
何首烏(學名:Fallopia multiflora(Thunb.) Harald.),又名多花蓼、紫烏藤、夜交藤等。是蓼科蓼族何首烏屬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塊根肥厚,長橢圓形,黑褐色。生山谷灌叢、山坡林下、溝邊石隙。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華中、華南、四川、雲南及貴州。其塊根入葯,可安神、養血、活絡,解毒(截瘧)、消癰;制首烏可補益精血、烏須發、強筋骨、補肝腎,是常見貴細中葯材。
中文學名
何首烏
拉丁學名
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別稱
多花蓼、紫烏藤、九真藤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蓼目
科
蓼科
亞科
蓼亞科
族
蓼族
屬
何首烏屬
種
何首烏
分布區域
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華東等
果期
9-10月
㈨ 松香的中葯材
1.喬木,高達45m,胸圍1.5m。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規則長塊狀裂。小枝常輪生,淡黃褐色,無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有長尖頭。葉針形,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30cm,細長而柔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後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cm,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於新枝頂端,淡紫紅色。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形,長4-7cm,徑2.5-4m,有短梗,下垂,熟時粟褐色;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cm;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鱗臍微凹,無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mm,連翅長2-2.7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12月。
2.喬木,高達25m,胸圍可達1m以上。樹皮灰褐色,呈不規則鱗甲狀裂,裂隙紅褐色。枝輪生,小枝粗壯,淡橙黃色或灰黃色;冬芽寬橢圓形,先端尖,紅褐色。葉針形,2針一束,深綠色,粗硬,長10-15cm,徑約1.5mm,邊緣有細齒,兩面有氣孔線;葉鞘初時淡褐色,漸變成暗灰色。雄球花圓柱形,長1.2-1.8cm,在新枝上聚生成穗狀;雌球花序闊卵形,長7mm,紫色,著生於當年新枝上。球果卵形或圓卵形,長4-9cm,有短梗,向下彎垂,熟時淡黃色或淡褐黃色,宿存數年之久;中部種鱗近長圓狀倒卵形,長1.6-2cm,鱗盾肥厚,隆起或微隆起,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顯著,鱗臍凸起有尖刺。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圓形,淡褐色,有斑紋,連翅長1.5-1.8cm。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3..喬木,高達30m,胸圍達1.5m。樹皮橘紅色,不規則鱗片狀脫落。一年生枝淡黃色或紅黃色,微有白粉,無毛;冬芽長圓狀卵圓形,暗紅褐色,針葉2針一束,長5-12cm,徑約1mm,先端微尖,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半圓形,樹脂道約4-6個,邊生。雄球花淡紅黃色,圓筒形,5-12mm,聚生於新枝下部呈短穗狀;雌球花淡紅紫色,單生或2-3個聚生,一年生小球果的種鱗先端有短刺。球果熟時暗黃褐色或淡褐黃色;種鱗張開,易脫落,有微隆起的橫脊,鱗臍平或微凸起,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或卵圓形,長4-7mm,連翅長1.5-2m,種翅寬5-7mm。花期4月,果熟期翌年9-10月。
4.喬木,高達30m,胸圍可達2m。幼樹皮暗灰色,老時灰黑色,粗厚,不規則塊裂。一年生枝淡褐黃色,無毛;冬芽銀白色,圓柱狀橢圓形或圓柱形,頂尖,芽鱗披針形,邊緣白色絲狀。針葉2針一束,深綠色,有光澤,粗硬,長6-12cm,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均有氣孔線,橫切面有樹脂道6-11個,中生。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長1.5-2cm;雌球花單生或2-3個聚生新枝近頂端,直立,卵圓形,淡紫紅色。球果熟時褐色,圓錐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長4-6cm,徑3-4cm,有短梗,向下彎垂,中部種鱗卵狀橢圓形,鱗盾稍肥厚,橫脊顯著,鱗臍有短刺。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5-7mm,連翅長1.5-1.8cm,種翅灰褐色。花期4-5月,果熟期翌年10月。
【名稱】:松香
【英文名】:rosin,colophony
【拼音】:Sōnɡ Xiānɡ
【別名】:瀝青、松脂、松膠、松肪、松膏、松脂香、松膠香、白松香、黃香
【葯材類別】:其他
【性味】:苦;甘;性溫。①《本經》: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葯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入葯部分】: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油松或同屬數種植物的樹脂除去揮發油後,所留存的固體樹脂。
【產地和分布】: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形態特徵】:本品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規則塊狀物,大小不等,顏色由淺黃到深棕色。常溫時質地較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氣微弱。遇熱先變軟,而後融化,經燃燒產生黃棕色濃煙。【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干摻;或調敷。內服:煎湯,3-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服。【注意事項】:血虛者、內熱實火者禁服。不可久服。末經嚴格炮製不可服。①《醫學入門》:不可單服,塞實腸胃。②《本草經疏》:病人血虛有火,及病不關風寒濕所傷而成者,咸不宜服。③《本草求真》:火實有熱者勿服。
【松香的功效與作用】: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主癰疽惡瘡;瘰癧;瘺症;疥癬;白禿;癘風;痹症;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適用於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①《本經》:主癰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②《別錄》:主胃中伏熱,咽干消渴,及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③《葯性論》:殺蟲,用之主耳聾;牙有蛀孔,少許咬之不落;能貼諸瘡膿血,煎膏生肌止痛,祛風。④《日華子本草》:潤心肺,下氣除邪;煎膏主瘺爛,排膿。⑤《滇南本草》:療赤白癜風,厲風。⑥《醫學入門》:治歷節酸痛,生津止渴,固齒,聰耳明目;入滋補葯和服,壯陽,實陰莖,令人有子。⑦《綱目》:強筋骨,利耳目。治崩帶。⑧《本草備要》:祛風去濕,化毒殺蟲。
【附方】:①治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同搗作膏,攤貼甚妙。(《怪證奇方》)②治癤腫,癰疽,疔瘡:松香粉二兩,酒精二百毫升,加熱溶解,瓶口密封備用,以干棉球蘸取葯液搽患處,每天一至二次。(《江蘇省中草葯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③治癰疽腫毒潰破:膿水淋漓,膿頭不出:煉過松脂一兩,滴明乳香、真沒葯(俱放瓦上,焙出油)各五錢,樟腦一錢,共為細末,摻入毒內,拔膿散毒。(《外科全書》)④治一切瘺:煉成松脂末,填瘡孔令滿,日三、四度。(《聖惠方》)
⑤治淋巴結核潰爛:黃香一兩,研為細粉。有膿水者,干撒,干者用豬油調敷。(《青海省中醫驗方匯編》)⑥治疥癬濕瘡:松膠香研細,約酌少入輕粉,袞令勻,凡疥癬上,先用油塗了,擦末。(《劉涓子鬼遺方》)⑦治瘙癢瘡疥:用煉過松脂五錢,大黃、蓽撥各一兩;樟腦、檳榔各五錢。共為極細末,用豬油一兩,和研為丸,加水銀八錢再研,以水銀散,不見點為度。每遇瘙癢疥癬,以葯丸瘡上磨之。(《劉涓子鬼遺方》)⑧治神經性皮炎:松香、豬油各適量,煮成糊狀,塗患處,日數次。(廣西《中草葯新醫療法處方集》)⑨治陰囊濕癢欲潰者: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燈盞內三宿,取出點燒,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泔洗過。(《簡便單方》)⑩治軟癤頻發:通明瀝青八兩,銅綠二兩,麻油三錢,雄豬膽汁三個。先溶瀝青,乃下油膽,傾入水中扯撥,器盛。每用緋帛攤貼,不須再換。(《綱目》翠玉膏)⑾治小兒白禿瘡:煉過松脂、黃丹各五錢,輕粉三錢。共為細末,菜油調搽;先用米泔湯洗凈搽葯,一日一次。(《簡集方》)⑿治頭癬:明礬一斤半,煅枯研細,嫩松香三兩,鮮豬油半斤。將松香包入油內,用松明柴點燃豬油,使松香油熔化滴下,冷卻後加入枯礬,調勻,塗患處,使之結痂;隔天去痂再塗,不用水洗。(《全展選編·皮膚科》)⒀治一切風熱瘡,小兒頭瘡:瀝青、黃蠟、芝麻油各十兩,巴豆十四個。上先將瀝青、麻油、黃蠟熬成汁;次入巴豆,不住手攪,候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次入膩粉二錢,再攪極勻,放冷,敷瘡上。(《衛生寶鑒》軟青膏)⒁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酒煮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⒂治歷節風: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數劑愈。(《千金方》)⒃治肝虛目淚:煉成松脂一斤,釀米二斗,水七斗,曲二斗,造酒頻飲之。(《綱目》)⒄治小兒緊唇:炙松脂貼之。(《聖惠方》)⒅治風蟲牙痛:刮松上脂,滾水泡化,漱口。(《瀕湖集簡方》)⒆治蟲蛀牙痛:煉過松脂一兩,菜油三錢,火上熬化,將冷凝,加入真蟾酥五分,用筋攪勻,取米粒大,內入牙痛隙處。(《梅師集驗方》)⒇治耳久聾:松脂三兩(煉),巴豆一兩,相和熟搗,可丸,以薄棉裹入耳孔中塞之,日一度易。(《梅師集驗方》)(21)治婦人白帶:松香五兩,酒二升,煮干,木臼杵細,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摘元方》)(22)治癘風,皮膚瘙癢,須眉脫落,身面俱起紫泡:白松香不拘多少,於砂鍋內煎九次,每煎一次,露一宿,九次煎如沙者良,方可服,若服此葯,終生不可吃鹽,若犯必發。 【性味歸經】苦甘,溫。①《本經》:「味苦,溫。」②《別錄》:「甘,無毒。」③《葯性論》:「味甘,平。」④《本草正》:「味苦辛,溫。」入肝、脾經。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脾。」
【功能主治】祛風燥濕,生肌止痛,適用於癰癤瘡瘍,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1~3錢,入丸散或浸酒服。外用適量,入膏葯或研末敷患處。
【異名】松脂、松膏、松肪(《本經》),松膠香(《劉涓子鬼遺方》),瀝青(《衛生寶鑒》),白松香(《滇南本草》),松膠(《綱目》),黃香(《本草原始》),松脂香(《草木便方》)。
【來源】為松科植物馬尾松或其同屬植物樹干中取得的油樹脂,經蒸餾除去揮發油後的遺留物。植物形態參見松節條。
【採集】多在夏季採收,在松樹幹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紋槽,使邊材部的油樹脂自傷口流出,收集後,加水蒸餾,使松節油餾出,剩下的殘渣,冷卻凝固後,即為松香。置陰涼乾燥處,防火、防熱。
【葯材】松香為不規則半透明的塊狀,大小不等。表面黃色,常有一層黃白色的霜粉。常溫時質堅而脆,易碎,斷面光亮,似玻璃狀。有松節油臭氣,味苦。加熱則軟化,然後溶化,燃燒時產生棕色濃煙。以塊整齊、半透明、油性大、氣味濃厚者為佳。
產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化學成分】油松和馬尾松的松香含松香酸酐及松香酸約80%,樹脂烴約5~6%,揮發油約0.5%及微量苦味物質。
【炮製】松香:置銅鍋中,用微火加熱融化,撈去雜質,傾入水中,候涼後取出,乾燥。制松香:取蔥煎湯,加入松香粉,煮至松香完全融化,乘熱倒入冷水中,取出,陰干。(每松香100斤,用蔥10斤)
①陶弘景:松脂,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按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
②《本草圖經》:松脂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甑,用白茅藉甑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葯。
【性味】苦甘,溫。
①《本經》:味苦,溫。
②《別錄》:甘,無毒。
③《葯性論》:味甘,平。
④《本草正》:味苦辛;溫。
【歸經】入肝、脾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肺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㈩ 松樹明子有什麼用途
由於明子不腐爛、不怕潮濕、有香味(湖泊的)含有大量油脂,易點燃。所以生活在東北大山裡的農民用來點火,常常上山尋找明子,用來取火之用,用明子為原料的裝飾之物更有滄桑復古內涵鏗鏘之美。
松死亡腐爛後都能夠形成的,松塔因此就決定了明子形成的苛刻條件,首先其一樹齡越大形成的概率就越高,其二松樹油脂達到一定程度,所以松樹的樹杈、根結部才是形成明子的部位。
自然鑄就了明子形狀不一、形態各異,明子色澤呈黃紅色,紋理美觀絕倫,堪稱大自然的巔峰傑作。
松明子分為三大類:陳化料、其次選腐化料、新料。
1、陳化料外表都包含著樹皮,去掉樹皮後會發現紅色的松明子,比較硬,適合做些雕刻,提精油;陳化料通常江南地區的料比較好。
2、腐化料指的樹皮已經被嚴重腐蝕,或者樹皮由於缺少水分脫落。
3、新料通常時間不是很長,農村通常用來製作些農作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