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檸檬樹樹葉背面有很多黑色斑塊
檸檬樹樹葉背面黑色斑塊可能是真菌引起的檸檬樹脂病。刮除樹干病部,塗王銅100倍液,70%托布津300—400倍液。建議合理施肥,加強管理,提高果樹的抗病力。
4.修剪和防治:檸檬樹的病蟲害主要有紅蜘蛛、介殼蟲、蚜蟲等,針對這些可以用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檸檬樹的修剪,需要剪去枯枝、短截弱枝自己無初空作用的徒長枝。
⑵ 柑橘砂皮病怎麼防治用什麼最高效
這病叫黑點病,病原同樹脂病,往往跟樹齡和樹勢有關,枯枝是主要病原來源,通過雨水傳播,發生跟氣候關系密切,老樹,小枯枝多的,當年雨水多發病就重。黑點是柑橘表皮抵抗病菌入侵形成的分泌物質,僅為表面,不侵入果皮細胞。如大棚栽培這種病幾乎沒有。防治是從花期未開始,每隔10~15天一次,結合其它病蟲防治加入M~45大生,目前為止如能結合其它病蟲防治連續噴5次可以達到較好防效。這里有些專家說的葯也不錯,一個葯就夠,果面要噴仔細,這病是防的,一旦出黑點就退不掉的。另外從栽培上應增強樹勢,剪除枯枝,加強清園以減少病原。但最主要的還是看天氣和葯劑預防。
⑶ 檸檬樹脂病是主要病害,檸檬樹脂病特點是什麼
柑橘樹脂病通常將侵染枝幹所發生的病害叫樹脂病或流膠病;侵染果皮和葉片所發生的病害叫黑點病或砂皮病;侵染果實使其在貯藏期發生腐爛叫褐色蒂腐病。發生嚴重時常造成大面積柑橘園毀滅,或在貯運中造成大量爛果農業管制,因為潰瘍病都是國際國內重點植物檢疫對象,嚴禁單位,個人盲目亂引種苗,接穗,果實,對於已發病樹木,需徹底連根挖除,集中燒毀。
發生流膠病的原因是:種植過密,造成蔭蔽、通風透光不良,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氮肥施用次數過多,間作不合理,間作物與柑桔樹間隔空間小,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嚴重。除此以外,外調帶病苗木、接穗也是導致該病發生的原因之一。
⑷ 樹乾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1)腐爛病
又稱爛皮病。在蘋果、梨、桃等盆栽觀果植物中均可發生。主要為害主幹或主枝,病斑梭形。初期枝幹軟而多汁,紅褐色,可深達木質部,有濃烈酒糟味,病皮極易剝離,以後病部下陷,變成黑褐色,表面有突起小黑點密生。
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防止盆栽觀果植物受凍,提高樹體抗病能力,是防治該病的基礎措施。病斑發生後可採用重刮皮法除治,即在盆栽觀果植物主要發病部位進行全面刮皮,深達木質部,病斑外緣颳去約1毫米,露出新鮮組織,刮後立即塗葯。常用葯劑有40%福美砷可濕性粉劑50倍液,10波美度石硫合劑葯液,5~10倍液的S921葯劑等塗於患處,能消除病菌,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防治時期,於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兩個發病高峰期適時進行。
(2)輪紋病
又稱粗皮病。主要為害蘋果、梨等盆栽觀果植物,多在主幹、大枝及枝條上發病。枝幹受害,多以皮孔為中心先形成一個突起的疣狀物,周圍皮層壞死,形成扁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後期邊緣翹起,形成環狀溝,沿干擴展,形成輪紋病斑,病斑相連,表現粗皮狀,壞死一般較淺,有時也可深達形成層甚至木質部。
防治方法:冬、春季節刮除樹上粗皮,集中銷毀,使其病部露出新鮮組織,塗抹40%福美砷可濕性粉劑50~100倍液或5波美度石硫合劑葯液。翌春發芽前全樹噴灑機油乳劑(蚧蟎靈)、福美砷和水的混合葯液比例為2:1:100,使福美砷增效而殺死輪紋病菌。此外,還可以用50%混殺硫懸浮劑2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腐必清100倍液等噴灑全樹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桃流膠病
又稱瘤皮病。主要為害枝幹,病斑多以皮孔為中心呈水泡狀隆起,後呈潰瘍狀病斑,深達木質部,受害處變褐,嚴重者枝條壞死,葉黃早落,樹體早衰,甚至全樹死亡。全病樹流膠,初柔軟,半透明,後期變成褐色晶瑩的膠塊。
防治方法:桃樹萌芽前颳去膠塊,用10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倍液塗刷病處,殺滅病菌,減少初侵染源。在生長季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間隔15天1次,連噴3~4次。
(4)柑橘樹脂病
又稱砂皮病。主要為害大枝和主幹,也可為害葉片和果實。枝幹染病呈現流膠和乾枯兩種類型。流膠型:病部初呈灰褐色水漬狀,組織松軟,皮層具細小裂縫,後流出褐色膠液,邊緣皮層乾枯或壞死翹起,致木質部裸露。乾枯型:皮層初現紅褐色,乾枯稍凹陷,有裂縫,病健部相接處具明顯隆起界限,流膠不明顯。
防治方法:刮除受害枝幹上的病皮,傷口塗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0%防霉寶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⑸ 沙糖桔,十幾年樹,初步了解:砂皮病,樹脂病,什麼時候用什麼用預防最好
柑橘砂皮病 第一次用葯】春梢萌發期(1-2厘米) 37%苯醚甲環唑3000倍+多菌靈
【第二次用葯】 謝花2/3
37%苯醚甲環唑+代森錳鋅
【第三次用葯】幼果期
43%戊唑醇3000倍+代森錳鋅
【第四次用葯】果實膨大期
氟環唑+嘧菌酯
【第五次用葯】秋梢萌發期(1-2厘米) 37%苯醚甲環唑3000倍+嘧菌酯
⑹ 柑桔樹脂病是什麼
Diaporthe citri(Faw.)Wolf
症狀(圖2-6)
圖2-6 柑桔樹脂病
1.病主幹 2.病枝 3.病葉 4.病果 5.病原菌子囊殼 6.子囊及子囊孢子 7.子囊孢子萌發 8.分生孢子器 9.卵狀分生孢子 10.絲狀分生孢子 11.分生孢子萌發
本病又稱「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點病」等。主要為害桶柑及溫州蜜柑,其次為晚白柚、檸檬和晚熟橙類。椪柑、文旦、斗柚等感病較少。病菌寄生於綠色枝梢、葉片、果實和主幹主枝。枝幹被害後,大致表現為流膠和乾枯兩種類型。
流膠型
在溫州蜜柑、槾桔、紅桔等品種上發生較為普遍。病斑發生部位大多在主幹分叉處或其下的主幹上以及經常暴露在陽光的西南向枝乾和易遭凍害的迎風部位。病斑最初在栓皮層上呈現很小的裂紋,灰褐或深褐色,水漬狀,隨即流出初為淡褐色、後為褐色的膠液。裂紋日漸加深擴大,邊緣皮層壞死乾枯而微翹。有的病斑周緣產生癒合組織,死皮剝落,木質部裸露,現出四周隆起的疤痕。
乾枯型
多發生在甜橙和寬皮桔類。如早桔、本地早、南桔、朱紅桔等品種上。病部乾枯,無顯著流膠現象。皮層紅褐色,乾枯,略下陷,微有裂縫,但不立即脫落。在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褐色明顯隆起的痕帶。
不論何種類型,病部的木質部都變成淺灰褐色,並在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的痕帶。病部栓皮層上和外露的木質部上,可以見到許多小黑點(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將病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木質部導管內有大量褐色膠體和菌絲體。
衰弱的果枝或受凍害的枝梢,頂部呈明顯的褐色病斑,病健部交界處常有少量膠液流出。嚴重時整枝枯死,表面散生無數小黑點粒(分生孢子器)。結果多的老年果園發生尤為嚴重。成熟的果實特別是貯運的果實感病後常表現蒂腐症狀。在發生枝枯型症狀的品種上,其新梢、青果及葉片常呈現許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黃褐色或黑褐色硬膠質小點粒,使果實、葉片和枝梢表面粗糙,很像粘附有許多細砂粒一樣,這種症狀稱為「砂皮」或黑點。「黑點」的直徑為0.5mm,大型病斑呈赤褐色或黑褐色,在果面上常形成淚痕狀斑痕。
病原
柑桔樹脂病原菌的無性世代為Phomopsis citri Faw.。湖南於個別年份可以看到球形、單生或簇生的子囊殼,埋藏於韌皮部內的黑色子座中。子囊殼直徑420—700μm,平均576.8μm。喙部長,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漸細,長達200—800μm,突出於皮層的外子座之處,黑色毛發狀,肉眼可見。子囊無色,無柄,長棍棒形,大小42.3—58.5×12.4μm,內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紡錘形,大小為9.8—16.3×3.3—5.9μm,平均12.9×4.2μm,無色、雙胞,中部縊縮,內含油球4個,靠近隔膜的油球較大。
無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為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具疣狀孔口,黑色,直徑259—432μm,在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卵形,無色,單胞,內含1—4個(一般為2個)油球,大小為7.2—10.8×2.9—3.6μm,平均9.0×3.3μm;;另一種是絲狀或鉤狀,無色,單胞,大小為18.9—39.0×0.98—2.3μm,平均28.4×1.0μm。在馬鈴薯瓊脂培養基上,菌絲有隔膜,寬2.6—6.8μm,分枝菌絲基部狹窄。菌落初期白色絨毛狀,有較明顯的輪層,後變為乳黃色,中部色較深,邊緣稍具缺刻。在25℃下,培養20—58天(一般30—49天)後,形成黑色稍突起的粒塊狀物(子座)。子座內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後來溢出黃褐色的膠質即孢子堆,或淡黃色的絲帶狀孢子角。當菌絲生長衰弱時,形成一層很薄的粉絮狀物。
病菌生長溫度范圍為10—35℃,最適溫度為20℃。卵形分生孢子發芽溫度范圍為5—35℃,適溫為15—25℃。絲狀或鉤狀分生孢子不易發芽。分生孢子終年可產生,在多雨潮濕時產生最多。
發生規律
樹脂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枯枝、葉。果上的病斑不能成為侵染源。樹脂病菌主要以無性世代的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枯枝及病死樹皮組織內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來源。有性世代一般少見,甚至不產生。翌春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特別是下雨後),越冬的菌絲體恢復生長發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全年均可形成孢子,但以多雨潮濕天氣形成最多。孢子器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凝集成黃色紐帶狀的孢子角。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帶菌雨水的飛沫被風吹送,分生孢子可由接種源飛散到30—100m遠處。孢子萌發芽管從傷口(凍傷、灼傷、剪口傷、蟲傷等)侵入,芽管發展成菌絲向韌皮部、木質部蔓延,患部形成流膠型或乾枯型病斑。潛育期在平均氣溫為21.0—25.3℃時為5—10天,在平均氣溫為17.9—23.0℃時為6—13天,一般枝齡、樹齡大的潛育期短。病部上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為再侵染的接種體。由於柑桔新生組織活力較強,能夠發生保衛反應以阻止病菌的繼續侵入;同時由於柑桔油胞內的油質及某些酶對病菌有抑制或殺傷作用,所以病部形成膠質的小黑點,呈現所謂「沙皮」或「黑點」症狀。如果病菌從果蒂侵入,則果實在果園里和貯運期間就會發生蒂腐病。
據江西南豐調查,10年生以下的南豐蜜桔樹發病嚴重,隨樹齡增加,發病有減輕的趨勢。發病率南豐蜜桔最高,溫州蜜柑次之,南豐紅桔未見發病。種植在低窪水田的南豐蜜桔比種植在洲地的發病重,山地發病很少。凡上年受凍和發生少量樹脂瘤的病樹而未及時處理的桔園,下年樹脂病發生特別嚴重。在病區里本病的發生流行程度主要決定於植株傷口、雨水和溫度三個條件的配合。本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只能從寄主的傷口侵入為害。傷口(凍傷、機械傷等)的產生是本病發生流行的首要條件。寄主產生愈傷組織的能力也與本病發生流行有密切關系。
不良的栽培管理,特別是肥料不足或施用不及時,偏施氮肥,土層淺薄,土壤保水排水力差,各種病害和灼傷嚴重,抽發晚秋梢,以及冬季進行重剪或連續幾年間作高稈作物的桔園,都會使桔樹生勢衰弱,容易遭受凍害,從而加重此病的發生。
本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風雨傳播,必須在有水濕的情況下才能萌發和進行侵染,病害只在雨季才會發生流行,而在旱季則基本上不發生。病菌的發育最適溫為20℃,分生孢子發芽適溫為15—25℃,在20℃左右條件下,如果雨水充足和植株發生傷口較多,病害就嚴重發生。例如,在湖南長沙地區和四川武勝縣,每年5—6月和9—10月間(平均氣溫分別為21.0—25.3℃,降水量分別為187.9—374.1mm和96.1mm),有兩次發病高峰,以5—6月發病最為嚴重。湖南在1954、1969年2個冬天的特大冰凍,都引起了本病的流行,嚴重的甚至造成毀園。但是,在溫度不低於10℃時,病菌仍可生長發育,在溫度不低於5℃時,分生孢子仍可萌發。而在這樣的低溫情況下,特別是冰凍的情況下,柑桔植株生長勢衰弱,容易發生凍傷。傷口發生後不易癒合,有利於病菌侵染。翌年春季溫度回升後,如遇多雨氣候,本病往往嚴重發生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柑桔樹脂病應實行以栽培防病為主,葯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1.營造防護林
在建桔園時,營造好防護林,可減少凍害的發生和傷口,從而減輕本病的發生和為害。
2.加強桔園管理,增施肥料,防旱防寒
采果前後增施混合肥(大樹每株施堆肥2擔,人畜糞1擔,過磷酸鈣2公斤);對豐產樹,特別是連續數年豐產的桔樹,要注意增施肥料和提早施肥,以增加樹體的營養,迅速恢復樹勢,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山地桔園要搞好土壤深耕熟化;洲地桔園加強客土。幼齡桔園適時控制水肥,防止抽發晚秋梢。旱季要注意抗旱保墒,及時治蟲,防止落葉。海塗柑桔園土壤中含鹼量高,常導致本病普遍發生,須採取措施降低土壤中鹼的含量。冬季氣溫下降前,對1—3年生幼樹進行培土或束草防寒,對大樹主幹進行培蔸。霜凍前半個月至霜凍結束時,桔園要經常灌水,葉面噴增溫劑(如3%「O、E、D」)或0.5%高脂膜進行防凍,或300億/g增收菌粉劑2500—5000倍液噴霧。
3.結合修剪,清除病源
10月份以前或翌年早春前結合果樹修剪,剪去病蟲枝、枯枝及徒長枝,以增強柑桔植株的抗病力,抑制病菌的生長繁殖,減少病害的發生。樹干刷白和塗敷保護劑防止日灼,在盛夏前進行。為了防止傷口積水和病菌的再侵染,促進增生愈傷組織,還可在病部或主幹、主枝上敷以黃坭牛糞保護劑(新鮮牛糞70%,黃坭30%,毛發適量,將三者攪拌均勻,即可應用),如果每百公斤中再加入4公斤「五四〇六」一級母菌或療效較好的葯劑,則效果更好。
4.噴葯
果園在采果後宜全面噴布波美1度石硫合劑一次,以殺滅病株枝葉上的病菌。春梢萌發前,花落2/3時,以及幼果期噴布1—2次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農抗120濃縮液200倍液。
病部塗葯法治療。先用利刀縱刻干、枝上的病部,深達木質部。縱刻長度要超出病組織1cm左右,各刻線間隔約0.5cm寬,然後均勻塗葯於縱刻病部及其周圍健部組織上。根據樹脂病的侵染特點及發病規律,全年塗葯兩期(4—5月和8—9月),每期視葯劑種類及感病程度塗葯3—4次(一星期左右一次)。目前療效高的葯劑及使用濃度是50%多菌靈可濕粉劑100—200倍液,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倍液,「401」50—100倍液。或用8—10%的冰醋酸稀釋液洗塗病部,再颳去病部腐爛部分,以不傷木質部為准,然後再塗抹稀釋的冰醋酸液。果實和葉上的砂皮病,可結合防治瘡痂病、潰瘍病等,在各次新梢抽發期,特別是春梢和幼果期,及時噴布多菌靈、托布津等防治。
⑺ 怎樣識別柑橘樹脂病
柑橘樹脂病又叫砂皮病、蒂腐病,是我國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國各橘區均有分布。本病原菌侵染枝幹所發生的病害叫樹脂病;侵染果實使其在儲藏時腐爛叫蒂腐病;侵染葉片、枝及幼果,使之發生黑斑,叫砂皮病。3種病均屬同一病原,可以互相感染。
柑橘樹脂病又可分為流膠型和乾枯型兩種。流膠型症狀在發病部位有褐色膠液流出,皮層呈褐色,組織松軟,病斑乾枯後下陷,死皮開裂脫落,露出木質部。多在甜橙類、溫州蜜柑和槾橘等品種上發生。乾枯型症狀與流膠型的不同之處,在病部乾枯下陷後,皮層開裂不嚴重,被害層保持較長時間不脫落,病斑四周有明顯的隆起疤痕。這種症狀多在本地早、早橘、朱紅、乳橘和南豐蜜橘等寬皮柑橘上發生。兩種類型症狀的病原菌,均能很深地侵入木質部,使木質部變為淺灰褐色,在病部與健部交界處,有1條很明顯的褐色帶痕;將患病木質部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可見到大量的褐色膠液和菌絲體,使植物輸導組織功能喪失,引起病株死亡。
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砂皮病,主要為害新葉、嫩枝和未成熟的果實。在患病組織表面有許多散生或密集的紫褐色至黑褐色硬質膠點,略突起,如砂粒附著。病菌僅為害表皮及表皮下的5~6層細胞。因此,發病遲的對果樹影響不大,發病早的則使患病組織發育不良;有時在果皮表面還會出現龜紋狀或流淚狀症狀。另一種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蒂腐病,本書在果實病害部分已經敘述。
⑻ 柑橘什麼病害及特點
你好,柑橘受病菌和其他生物寄生或環境因素的影響所表現的植株生長不良、品質變劣、產量下降等現象統稱為柑橘病害。病害的發生,必有一定的原因,在病理學上稱為病原。我國柑橘病害有300餘種,引起病害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病原,一般可分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兩大類。
由病原生物的侵染引起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也叫寄生性病害。由寒凍、日灼、旱、澇、缺肥以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這種生理性病害,有時也可能導致侵染性病害的發生。
柑橘的非侵染性病害分布廣,危害大,又可分為由環境條件等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和由土壤缺乏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缺素症兩類。前者如油斑病、裂果病和果實日灼病等,後者如缺硼病、缺鐵病和缺鋅病等。過去這些非侵染性病害常被忽視,現在在防治上也得到了重視。
⑼ 柑橘樹脂病怎麼防治。
柑橘樹脂病又叫砂皮病、蒂腐病,是我國柑橘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國各橘區均有分布。本病原菌侵染枝幹所發生的病害叫樹脂病;侵染果實使其在儲藏時腐爛叫蒂腐病;侵染葉片、枝及幼果,使之發生黑斑,叫砂皮病。3種病均屬同一病原,可以互相感染。
柑橘樹脂病又可分為流膠型和乾枯型兩種。流膠型症狀在發病部位有褐色膠液流出,皮層呈褐色,組織松軟,病斑乾枯後下陷,死皮開裂脫落,露出木質部。多在甜橙類、溫州蜜柑和槾橘等品種上發生。乾枯型症狀與流膠型的不同之處,在病部乾枯下陷後,皮層開裂不嚴重,被害層保持較長時間不脫落,病斑四周有明顯的隆起疤痕。這種症狀多在本地早、早橘、朱紅、乳橘和南豐蜜橘等寬皮柑橘上發生。兩種類型症狀的病原菌,均能很深地侵入木質部,使木質部變為淺灰褐色,在病部與健部交界處,有1條很明顯的褐色帶痕;將患病木質部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可見到大量的褐色膠液和菌絲體,使植物輸導組織功能喪失,引起病株死亡。
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砂皮病,主要為害新葉、嫩枝和未成熟的果實。在患病組織表面有許多散生或密集的紫褐色至黑褐色硬質膠點,略突起,如砂粒附著。病菌僅為害表皮及表皮下的5~6層細胞。因此,發病遲的對果樹影響不大,發病早的則使患病組織發育不良;有時在果皮表面還會出現龜紋狀或流淚狀症狀。另一種由同一病原菌引起的柑橘蒂腐病,本書在果實病害部分已經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