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耗材問題 > 西部土地生存樹脂水龍頭

西部土地生存樹脂水龍頭

發布時間:2022-08-27 00:18:58

⑴ 探討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問題

齊亞彬1丁鋒2

(1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2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中心,北京,100812)

摘要本文以我國西部地區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水資源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為出發點,論述了加強西部地區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利用

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對西部地區的能源資源,礦產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是滿足我國工業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解決今後能源短缺特別是清潔能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但是,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相當脆弱,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系,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大的破壞,本文就如何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建設的雙贏目標,為地區和全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等問題進行探討。

1生態保護建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

1.1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根本

西部大開發,開發什麼?怎麼開發?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毋庸置疑,西部大開發是開發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能源資源等),而怎麼開發則是一個戰略選擇的問題,不可忽視。在我國,西部地區用地面積佔全國的56%,礦產資源儲量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0.77%,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和潛在的經濟價值,但是,生態環境承載力的下降,已無法承受大規模資源開發所帶來的沖擊,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已經相當嚴重。如在陝西,僅陝北地區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就占黃河泥沙總量的1/2,象這種上游生態失調,土地沙化造成的水資源污染已經成為下游地區水患和其他自然災害的主要根源之一,所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首先應該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中首當其沖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這要求我們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必須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1.2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保持西部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經濟平衡的需要

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看,自然資源不是一個純粹的生態范疇,而是一個生態經濟的復合范疇。生態經濟平衡是生態平衡和經濟平衡的統一,是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以及協調發展的有序狀態。生態經濟系統是否平衡,主要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否最佳結合,協同並進。對西部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考慮到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經濟上限),還要考慮到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環境的承載力(生態上限),既要對單項資源的長期發展考慮,又要顧及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以綜合效益最大化為前提。尋找微觀生態平衡的生態經濟最佳點——最佳的最大持續產量為切入點,將資源優勢最大的轉化為經濟優勢,否則,超過生態上限的資源開發不僅不能帶來預期的經濟效益,而且還會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嚴重損失。

1.3加強生態建設實現西部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從總體上看,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在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以及風蝕沙化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調。西北地區由於乾旱少雨,水資源缺乏,地下水與地表水徑流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0%,而90%以上面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稀少,且蒸發量很大,由於自然力的摧殘和人類活動的破壞,西北沙漠化迅速擴展,每年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且沙化過程仍在持續,甚至增強,同時,西部地區水土流失不僅破壞著當地的土地和生態環境,而且還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我國西部地區惡劣的環境條件和生存條件,再加上低下的技術開發水平,使得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能力較弱。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重視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合理開發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

2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

2.1森林資源覆蓋率地域差別大、草地資源大多分布在半乾旱或乾旱區的高原地帶

據全國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資源清查,西部地區的林業用地面積約為14.375萬km2、適宜發展林業的土地比重不高,約佔西部地區國土總面積的21.02%,比東、中部地區低出20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為8.68%,也低於東(25.490%)、中(27.20%)部地區及全國的平均水平(13.92%)。西部各省(區)森林覆蓋率相差較大,廣西、四川(包括重慶)、雲南、貴州及陝西較高,分別達到25.34%,20.37%,24.58%;14.75%和24.15%,其他各省(區)(西藏5.84%、甘肅4.33%、寧夏1.54%、青海0.35%、新疆0.79%)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宜地較少,有林面積佔全國林地面積的44%,而且分布不均衡,內蒙古東部地區森林資源豐富,西北各省貧乏,有林地面積最大的是內蒙古(406.57萬km2)最小的是寧夏(10.2萬km2),西部地區草地資源非常豐富,擁有天然草地144.22萬km2佔全國天然草地面積的84.12%,但主要分布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包括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天山、阿爾泰、祁連山、賀蘭山、准噶爾盆地及河西走廊,在西部各省(區)中、天然草地面積最大的是西藏,佔西部草地面積的24.76%,其次是內蒙古和新疆,分別佔有西部草地面積的23.78%和17.28%,草地面積最小的是貴州、陝西和寧夏。

2.2草場退化嚴重,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積、水土地流失面積還在繼續擴大

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具有流失面積廣和流失嚴重的特點,對水土資源粗放式掠奪使用在水土流失重點區域普遍存在,是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的重要因素。目前,西部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04萬km2,其中四川、重慶、貴州、青海、陝西等省市水土流失面積已超過本省國土面積的40%。青海全省水土地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6%,由於涵養水源能力下降,近20年來,流入青海的黃河水量減少23.2%,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加劇,我國沙化、荒漠化土地的總體形勢是局部好轉,整體擴大。據1999年《中國環境公報》的統計資料,我國大部分草地已經或正在退化,中等退化程度以上(包括沙化、鹼化)的草地已達1.3億km2,占我國草地總面積的1/3、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km2,占國土面積的17.6%,形成了一條西起塔里森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東西長4500km,南北寬600km,南北寬600km的風沙帶。西北部地區沙漠化面積已達0.215億km2,佔全國荒漠化面積的2/3,且每年仍以10萬ha的速度在擴大,約有393萬ha良田、493萬ha草地及2000多km的鐵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脅。

3幾點建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經相當惡劣,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趨勢仍呈加速發展,森林資源、草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破壞,以及大氣污染、水污染還在繼續,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雙贏目標受到挑戰,為此我們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促進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並重,制定科學的開發方案。

西部大開發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礦產資源,能源資源、水資源、旅遊資源、環境資源等的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要做到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良性循環、就必需在對資源開發綜合調查評價,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建立多目標決策系統。開發方案的選優應以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綜合效益最佳為依據,綜合開發利用各種資源,促進西部和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堅決杜絕「先開發、後治理」悲劇的再次上演。

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利用應選准龍頭產業。以資源富集區為首選開發地,依靠龍頭產業的帶動作用和資源經濟區的輻射作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對一些資源利用率不高,成本高、效益低的小礦山及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應限制其發展,甚至取締。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立法與執法監督檢查工作,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干預等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

目前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但還不夠完善,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在法律法規的執行過程當中,違法亂紀,不依法辦事的現象比較突出,所以,在加強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工作的同時,要運用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等多種監督手段對執法工作進行監督。對新上工業企業、礦山企業利用在工程技術施工過程中所達標的指標進行監督檢查,嚴格按照施工方案的設計方案進行,確保工作項目按照確定的設計方案進行,同時、還要對執法人員、工程技術監督檢查人員在執法、檢查過程中的違法違紀行為嚴肅查處,嚴懲不貸。

在運用法律手段的同時,還需綜合運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輿論監督等多種手段,通過一定的傾斜政策和優惠手段,吸引資金將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向生態建設投資,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促進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3)加大投入,科學規劃,封山育林,保護植被,涵養水源。

國家應加大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制定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和實施方案,全力保護現有林場和草地,堅決杜絕將林場變為灌木,將灌木變為草場,草場變為荒山的惡性循環。在此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組織人員、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先易後難,逐步實施。在建設過程中,重點發展經濟林木,在有條件的地區,根據自然資源的情況,種草種樹,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茶則茶、宜葯則葯,將生態保護與發展地方經濟結合起來。在不宜種植經濟作物,自然條件較惡劣的地區,實行封山育林,選擇生命加強、生長快的樹種。在小河流域要多種草種樹,保護水源,並建立專門的保護機構,負責林木的管理和護養。

由於西部地區是我國的主要水源發源地,各級政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貫徹「退耕帶林還草」戰略計劃的實施,治理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嚴重或重點水源涵養區禁伐禁牧,為保護西部地區森林資源,草地資源,為涵養水源,清潔水源,促進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出貢獻。

(4)運用高科技手段,改善西部地區居民生活能源的採集方式和農業、畜牧業的生產經濟方式,保護草地和植被。

我國西部地區居民生活所需能源主要是木材和煤炭等加工產品,利用方式也以粗放式為主,這些原料的來源主要是就近的小河流域和地方小煤窯。農業生產也以傳統的耕作方式為主,大部分地區是廣種薄收,且對大片草地進行所謂的開荒種地,其結果當然是得不償失,不僅糧食沒有增產,而且還破壞了草場資源和生態環境,畜牧業以游牧為主,牧民的放牧是超負荷的破壞性放牧,通常是啃光一個地方再去啃另一個地方,這種放牧方式在過去牲畜較少時還可以維持,但是隨著放牧業的迅速發展,脆弱的草場資源已負擔不起這種無限期的過度放牧。加之地方工礦企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就更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從保護生態環境、涵養水源、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西部地區應該在西部大開發的大好形勢下,涵養人才,大力運用人力資源,運用高新科技,尋找新能源,改變農業,畜牧業的傳統生產經營方式,保護和建設已經很脆弱的生態環境,為招商引資、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優越的軟體環境,具體地講,解決能源問題,應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這兩大優勢資源,這既能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又對生態環境不能造成破壞,是上策。在改變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經濟方式上,應利用高科技手段,建設高標准農田,精種多收,建立生態農業;大力發展合飼養畜,限制並逐漸取消傳統的游牧,促進農業、畜牧業由傳統生產經營方式向科學高效的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合飼養畜既有利於相對固定牧民的生產生活區,也有利於資金的集中投入,對於改善本地區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具有很大的好處。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生產經營方式轉換策略,應該先在小范圍內建立試點,總結經驗,待時機成熟後再全面推開。

⑵ 西部土地生存里的煤油燈怎麼用,一到晚上屋子裡漆黑一片,鬧心❤

煤油燈好像只能給馬車,一些工作台會有煤油燈如槍械,護甲,維修工坊等。晚上嫌黑就拿火把照明吧,這個游戲沒出照明工具。

⑶ 進化手游樹脂怎麼獲得 方舟生存進化手游樹脂有什麼用

方舟生存進化樹脂獲取詳情

樹脂製作的吸附劑是用來製造防毒面具重要內材料,它只能通過樹脂水龍容頭從紅木衫採集或者馴養始祖鳥採集。那麼該怎麼採集呢?

採集樹脂需要准備兩樣東西:樹脂水龍頭和樹平台(沒有平台樹脂水龍頭是採集不到樹脂的)

首先把平台搭建在紅木杉高處,然後把樹脂水龍頭放置在樹里邊,一棵樹可以同時放置好幾個水龍頭。一個水龍頭每分鍾可以產生一滴樹脂,生成後我們就可以站在平台上採集了。

⑷ 方舟樹脂怎麼收集

樹脂可以通過樹脂水龍頭從紅木衫採集或者馴養始祖鳥採集。

採集樹脂需要准備兩樣東西,分別是樹脂水龍頭和樹屋平台,樹脂水龍頭放置位置比較高,沒有樹屋平台沒有地方落腳,採集不到,後期有風神平台的話,樹屋平台可以不用。一個水龍頭每分鍾可以產生一滴樹脂,生成後我們就可以站在平台上採集了。

方舟樹脂採集注意事項和作用

樹脂水龍頭是公用的,別人也可以收獲,所以要掐好時間,不然會被給別人偷走的。因為樹脂龍頭只能插在紅樹的比較高的位置,玩家可以搭建一個高台爬上去。

在方舟生存進化手游中,玩家收集到樹脂之後,可以當做魚餌用來釣魚,到了60級以後可以製作蜂巢獲得蜂蜜,蜂蜜可以用來馴熊,或者防毒面具。

⑸ 西部土地:生存游戲樹脂怎麼獲得

「樹脂」獲得的方式是:

想要收獲樹脂,前提條件是:你需要提前把鴿舍修好出去,它就會提示你哪裡有商人,而商人的具體位置是系統給你提示的。

直接在商人那裡交換,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刷出樹脂,所以需要你耐心的多刷幾次,刷多了就有幾率可以刷出來。

但是目前修復斷橋用的樹脂官方還沒出呢,先別急著找了,耐心等待官方出更新。

(5)西部土地生存樹脂水龍頭擴展閱讀:

樹脂的作用:

樹脂是游戲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樹脂的主要作用是修復斷橋時用的,修復斷橋後才可以繼續探索新的地圖。

騎馬需要用的東西NPC家裡和三級圖里有。喂馬用的小麥也在NPC家裡和三級圖。三級圖里的NPC身上也會有騎馬的東西和小麥。目前我還差兩個馬蹄鐵。

三級圖很簡單,可以多去刷,吃的喝的根本不用帶,箱子里多的是,但一定要帶火把,火把,火把,不然大晚上的碰到夜精靈就尷尬了,雖然傷害不高,但會一直追你。

看到NPC一定要幹掉,身上有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有騎馬用的東西。

精神可以讓你控制動物,一次只能控制一隻。

比如你加了5點就可以控制小狼,當你加到控制動物所需點數時,動物就不會主動攻擊你了,但是當你已經在控制一隻這動物,之後你再碰到這種動物就會主動攻擊你。

這個類似寵物,他會幫你攻擊你正在攻擊的對象,但是只在本地圖有效,出了這個地圖,控制的動物就消失了。

⑹ 西部土地是單機游戲嗎

西部土地生存Westland Survival手游是一款以牛仔西部為主題的MMORPG生存游戲,玩家將來到這里探索,與土著交易,打擊土匪,打造一個法治的西部世界。
這款軟體並不是單機游戲,需要聯網的

⑺ 西部土地槍戰地點怎麼觸發

點擊隨機-拼人品即可觸發。西部土地生存是一款以墨西哥西部地區為背景打造的冒險類MMORPG手游,打擊各種各樣的土匪,與來自美國的土著進行交易,前往傳說中的黃金之地發掘寶藏。

⑻ 方舟樹脂精煉後是什麼

方舟樹脂精煉後是精煉樹脂。在方舟生存進化手游中,玩家收集到樹脂之後,可以當做魚餌用來釣魚,到了60級以後可以製作蜂巢獲得蜂蜜,蜂蜜可以用來馴熊,或者防毒面具。

集樹脂需要准備兩樣東西,分別是樹脂水龍頭和樹平台。首先把平台搭建在紅木杉高處,然後把樹脂水龍頭放置在樹里邊,一棵樹可以同時放置好幾個水龍頭。一個水龍頭每分鍾可以產生一滴樹脂,生成後我們就可以站在平台上採集了。

方舟生存進化其他情況簡介。

《方舟:生存進化》游戲中除了狩獵、資源搜刮、物品打造、種植、科研、調查技術和建造房子來抵抗炎熱的白天,冰冷的夜晚,易變的天氣系統,危險的野外和潛在的敵人等之外,玩家還必須面對其他玩家所扮演的倖存者,合作或者是相互廝殺。並且有80多種恐龍和其他史前生物,玩家們可以馴服這些龐大的生物,並利用它們來和更強的敵人戰斗。

⑼ 西部土地歹徒藏匿處的傳說任務

西部土地歹徒藏匿處的傳說任務:一是找到歹徒的藏匿處,二是解決藏匿處的守衛,三是回去找馬弗諾里斯。
盜賊之怒滿了以後會有盜賊入侵你家,打死他們後可以獲得地圖,這就是任務位置。
《西部土地生存》手游是—款具有挑戰性的策略MMORPG手游,游戲以墨西哥西部的故事為題材進行改編的游戲,將各種經典元素加入,讓你感受它國的故事風格,充滿創造性的游戲,讓你腦洞大開,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進行交易和交流,消滅各種土匪,打造一個法治社會。

⑽ 誰了解道西部大開發

關於西部大開發(區域經濟發展)

①依據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依據鄧小平關於「兩個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條件較好的東部地區發展起來,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發展到一定時候,也就是達到小康時,又要求東部地區拿出更多的力量來幫助西部的發展。

②在改革開放20年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同時,東、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較突出,為了實現地區間的協調發展,中央在世紀之交,適時地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

③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於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意義。

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應處理好的關系 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西部與中部、東部地區的關系,經濟發展與人口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等。

目前,西部大開發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的同時,更需要保持一點冷靜的思考,以便使這一重大的戰略行動能夠順利進行,並取得最後的成功。因此,對西部開發決策的背景、目標、體制安排和政策選擇作一深入分析,會使我們的行動更為自覺。

這場在世紀之交興起的西部大開發,是由中央最高層籌劃和發動、中央部委及西部省區呼應的自上而下的戰略行動。其必要性和戰略意義非常明顯:著眼於中國的長期發展,縮小東西部差別,加強民族團結,實現三步走的戰略設想和鄧小平關於「兩個大局」的理念(先讓東部沿海地區加快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當本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再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發展,並要求東部和中西部分別在不同時期顧全這兩個大局)。其可行性在於20年改革開放國力的增強、糧食總量的階段性過剩和加入WTO之後即將迎來的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中央關於西部開發的決策得到了相關部委和西部省區領導的熱烈響應;東部地區則沒有西部那麼積極;而中部地區則由於非東(部)非西(部),似乎受到冷落而有點抱怨。這很正常,它體現了在給定的博弈支付下各參與人為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採取的最優戰略。早就有學者分析,將中央與地方共享稅收轉化為地方體制外收入的地方主義行為,其根源之一就是(中)西部地區獲得了較多的中央財政補貼,而這些補貼又大多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黃肖廣,1996)。因此,面對日益勃發的地方利己傾向,聲勢浩大的西部大開發既可為抑制地方主義傾向提供利器,又可為加強集中統一展示全景舞台。另一個背景是,歷時兩年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西部開發顯然可以進一步啟動內需,進而走出持續數年的通貨緊縮。

根據中央的意圖,財政部擬將大部分國債資金和國外借款投向西部;央行已決意改變所控銀行的貸款結構––––加大中、長期貸款的比例;農、林各口已經出台一系列鼓勵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鐵道、交通等部門分別宣示要讓上千億元投資向西部地區傾斜。西部省區亦不甘落後,紛紛亮出各自的底牌:或曰創建綠色經濟強省;或曰構築西部開發的橋頭堡;或曰率先進入發達地區的行列;可謂百鳥齊鳴、爭奇斗艷,無一不想從西部開發的蛋糕中多切得一塊。這也難怪,在習慣了各級政府須經爭叫獲取資源的傳統格局下,有誰甘願自損利益呢?經過一番利益博弈和上下求索,終於明確了西部開發的主攻方向: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建設、結構調整、科教與人才培養。應當說,這一方向的確定實為正確和明智之舉。基礎設施包羅萬象,大到機場、鐵路、水利樞紐,小到鄉村公路、電網建設等等;生態保擴和建設則指退耕還林(草)、封山育林、荒山綠化、防風固沙等;結構調整主要是指大力發展各地的特色產業或優勢產業;科教與人才培養包括掃盲、遠程教育等;這些都將納入各級政府的「十五」規劃當中。今年的「盤子」也已敲定,以「十大工程」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退耕還林(草)將構成今年西部開發的主調。不過,實施起來需要精心選擇,慎重決策,具體落實。

二、西部為何會落後

西部地區確已落後了,至少從改革開放以來是如此。據有人測算,從1978––––1997年,在全國GDP中所佔的比重,東部地區從52%上升為61.4%,西部地區則從17%下降為14.8%。人均GDP差距也在逐漸拉大,改革開放初期,西北各省區人均GDP高於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於廣東,但到1997年,全國人均GDP為6392元,西部人均GDP 僅為4009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2.7%。1998年,廣東、福建人均GDP已超過10000元,西北五省區除新疆達到6435元,其餘各省區均不到4500元,相差達一倍以上。那末,為什麼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西部地區曾經取得了與東部相近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而,這種均勢為何在改革的背景下會被打破?

任何社會經濟形態,要求產出的總量在空間的分布上絕對均勻,那將是一種幻想。迄今為止,即便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或區域也未有過這樣的事例。但是,不同地區之間人均產出的均等化或者這種均等化的趨勢卻可能存在。尤其在市場經濟較為完善的國度,一旦發生地區間人均產出或收入較大程度的差異性,就會促使落後地區的居民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向較為發達的地區遷移;而資本(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則向低勞力成本的地區流動,由此縮小地區間的差別。不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地區間人均產出的差異則可通過另一種方式,即通過政府的資源配置、資源和產品的直接定價、以及強制性的移民措施等加以縮小,甚至予以消除。盡管兩者最終可以取得人均產出均等化的相同結果,而內在效率上的差別卻極為顯著,這已被大量的經驗事實所證明。

在改革開放前,西部地區所取得的與東部地區相近的發展水平,正是在政府的計劃安排下實現的。據史學界分析,世紀之交的這場西部大開發在新中國的歷史上絕非空前。在此之前,我國大規模的西部開發至少有過兩次:一是「一五」時期以156項重點項目為核心對西部的開發,二是「三五」時期開始的以「三線」建設為核心的西部開發。前者在最後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除東北佔有較大比重外,布置在中西部地區的共有85項(50項民用項目和35項軍工項目);在實際完成的196.1億元投資額中,東北地區佔44.3%,中西部地區佔52.9%。後者的重點項目包括連接西南的川黔、成昆、貴昆、襄渝、湘黔等重點鐵路干線,攀枝花、酒泉、武鋼、包鋼、太鋼等五大鋼鐵基地以及為國防服務的10個遷建和續建項目,還有大批煤炭、電力、機械、化工等項目;在 1966––––1975年的「三五」和「四五」期間,「三線」投資累計達1173.41億元,分別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52.7%和41.1%(吳江,2000)。這種大規模的西部開發再加上零星的整廠西遷與古董復制式的工廠新建,使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與東部相近的水平;與此同時,整個國民經濟基本形成了東北和中西部以重工業為主、東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生產力格局。

因此,西部曾經並非落後的經濟地位是靠政府的計劃性配置資源而獲得的,一旦資源配置的總體方式發生了轉變,原有的處境便難以為繼了。從辨證的角度看,西部的落後是相對的,或許是因為東部發展的太快了,才使西部變得相對落後。東部高速發展的根本動因是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的實質便是經濟的自由化。政府管制的松動最初發生在與消費者最為密切的基本物品的生產方面,於是,以輕紡工業為主的東部沿海地區在改革的初始階段便獲得了某種優勢。在消費者主權的行使過程中,消費者的貨幣選票不僅投向了質優價廉的商品和服務,而且選擇了與之相應的更具效率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產權安排。同時,外資的涉入有力地推動了資金的聚集、技術與管理的變革。體制外極具生命力與擴張傾向的資本流動,在不斷離析出各色各樣頗具創新和冒險意識的人群的同時,沿著最佳有效規模的軌跡由低到高地侵襲著傳統計劃經濟的堡壘。而「內部」規則(人們在經濟交往中的規則)的形成又迫使政府的法令、規章(外部規則)發生調整和演化(周業安,2000)。可以說,中央政府的特區建設和沿海地區加快開放的戰略,正是對該地區原發性制度變遷的一種適時順應。這樣,以輕紡工業為主的物質基礎、傳統商品經濟的觀念、以及漸進性的改革策略和特定的區位優勢,共同結成了東部沿海地區在市場化進程中的有利態勢。

由於上述有利條件,東部沿海地區在不斷擴大的競爭性領域中獲得了相當穩定的「改革租金」。而西部地區至少在改革初期並未受到重創,因為該地區賴以支撐的重工業仍在體制內安然運行。然而,隨著東部沿海地區源源不斷地從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中斂得資金、並通過進口裝備起更富技術含量的機器設備和使用到新的原料(甚至價格更為低廉的礦產資源),原先靠政府計劃予以安排的西部的產出鏈便遭到割裂。由此,西部在傳統計劃經濟下占據絕對重要地位的「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則處於一種極其尷尬的冷遇處境,盡管能源和部分資源的生產至今還在壟斷或政府的定價及補貼之下得以運營。所以,由於特定的生產力布局和兩種體制交替演進中的後發劣勢,西部地區既在經濟發展的競爭中感到困難重重,又在體制性的保護傘下暗自竊喜。客觀上講,重工業所具有的資本投入大、沉澱成本比例高的特性,確實給企業的調整與退出帶來相當大的難度。當較大數額的資本投入發生沉澱時,企業規模調整和退出的條件均會相應改變。具體說來,只有當期望凈現值低於資本的殘留價值時,企業的退出才是有利的;為使損失達到最小化,企業不得不在長期虧損下滯留於行業之內。再考慮到大型企業集中了數以萬計的員工、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極為敏感的安全價值,國家就更有理由讓西部地區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維持生存。據資料表明,截止1999年9月末,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在全部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的工業企業中所佔的份額,東部地區是28%,西部地區則達61%。而國企的虧損面,東部地區為45%,西部地區則高達58%。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除自然狀況外,改革開放的初始條件、生產力的特定布局均已構成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客觀原因。但無可迴避的是,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思想觀念、等靠要的依賴情緒等主觀因素也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的發展。有學者指出:在過去20餘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西部地區也面臨過多次有利的發展機會。 例如,80年代初四川等地曾在農村改革中處於前列;在確立「以能源交通為戰略重點」之後,超大型的三峽工程上馬、黃河中上游的水利綜合開發、西部石油與煤炭的加快開發、以及歐亞大陸橋的構築等,使得大規模增量資金投向西部;我國與俄羅斯、西亞、東南亞周邊國家關系的改善,也為西部的對外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而90年代中後期的「小康」戰略與「扶貧攻堅戰」,其重心也在中西部。但是,西部地區為何未能把握這些有利戰機加速自身的經濟發展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各級政府過於強調礦產等狹義資源的作用,過於迷信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的威力,過於依賴中央政府的資金投入;其將諸多精力用於工程項目的爭奪上,用於扶貧資金的爭奪上,用於壟斷部門所得的獲取上;同時,普遍忽視了從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挖掘真正的動力源泉,普遍缺乏從具體的事例和手段中把握與提升一般性法則的能力,從而未能有意識地加快推動本地的市場化進程。於是,大批政府官員、公用事業的員工悠然地享受著相對富足的小康生活,盤算著如何能在級別的升遷上捷足先登;大型企業的職工則在虧損補貼的庇佑下謳歌著公有制的優越性;大山裡的貧困農民卻大多在扶貧資金的期盼中年復一年地靠天吃飯,甚至不願遷移到自然條件更為有利的地區,因為他們習慣了等待和接受;即便有了一些民營的業主,也更多將自身的發展建立在官商連接的關系網的編織之上;而相當一批不甘平庸的「孔雀」則飛向東南;倒是從江、浙一帶過來的小商小販,卻從事著並不起眼的營生,以便歲末將至把一年的辛勞所得帶回老家。由此可見,如果不能培育和啟動內部的創新機制,再好的發展機遇也無法利用,外部的支援和幫助,反而會成為消解內部創新的催眠劑。

三、目標與結局

在東西部收入差距明顯擴大的情況下,推進西部開發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縮小差距,促進公平。雖然,從根本上來講公平和效率是統一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是有矛盾的。因此,西部開發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

起初,有人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效率含義產生過置疑。通過政府配置資源而人為地改變全國資金分配的現有格局,是否會降低整個國民經濟的效率呢?應當說,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資料表明,我國的資金分配存在著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具體說來,存在著東高西低的分配格局。1997年,東、西部的貸款份額分別為57.1%和15.6%;在473家上市公司中,東部佔63.5%,而整個中、西部只佔36.5%;東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萬億元,是整個中、西部地區的兩倍。然而,這種傾斜的資金分配格局是以其相應的投資效率差異作基礎的。據估算,東、西部地區投資的凈回報率平均相差4––5倍,假如在東部投資1元錢能夠賺回1元的話,在西部地區則只能賺到2角多。這正是「惟利是圖」的外資企業之所以在西部地區投入不足2%資金的主要緣由。顯然,如果投資凈回報率的這種差別未發生根本改變,力圖通過大規模的逆向投資來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從而達到令人神往的社會公平目標,就將付出極為沉重的效率損失代價。

從狹義來講,開發是指「以荒地、礦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資源為對象進行勞動,以達到利用之目的」。開發本身並不必然、也不應當與效率目標向背離。事實上,美國歷時百年的西部開發,正是旨在充分利用西部大片未經開墾的土地資源和落基山脈豐富的礦藏資源,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那末,我們能否據此也強調自然資源在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呢?顯然不能。然而,不少人至今仍陶醉在以下數據之中:約占國土面積57%的西部地區只有佔全國23%的人口居住,還有8億畝土地尚待開發利用;西部擁有160種礦產資源,其中鈦、銅、汞、鉛、鋅、鉀等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並儲存較為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似乎只要將鐵路、公路修通並將東部人口遷移到那裡,便會帶來無盡的財富。殊不知,在這片廣袤的西部大地上,巍峨聳立著生存條件極為嚴酷的青藏高原,橫卧著人跡罕至的塔克拉瑪干、騰格里等大沙漠和風吹石走的茫茫戈壁。毫不誇張地講,這僅佔全國23%的人口已經充斥在近乎所有可供人類生存的地方。相反,倒是人口的過於擁擠(相對於給定的自然資源)與土地的過度開墾,已使塔里木河下游乾涸、大片胡楊枯死,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程度日益嚴重。所以,對於西部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與極為脆弱的生態環境而言,與其說要實施開發,毋寧說要加以保護和修復顯得更為貼切。

至於礦產資源的開發,尚須弄清以下兩個主要問題:是否值得開采和開采多少。我們必須區分資源的潛在價值與實際利用價值。事實上,擁有礦產資源是一回事,雖在技術上可行而在經濟意義上值不值得開采是另一回事。當從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開採石油的成本較為高昂,當國際上的石油價格較為低廉,當我國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時,是否在經濟學的意義上真有必要去消耗這種資源呢?前些年大規模油品走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種選擇不經濟的性質,盡管走私本身是一種不法行為,必須堅決打擊,但走私所具有的零關稅特徵,可以更充分地體現出不同國度間油品的成本差別。針對開采多少這一問題,經濟學理論上的解是簡單明了的。最具效率的做法是,生產單位價值產出的成本在邊際上與其他物品的生產相同。如果說土地和礦產等自然資源在諸如美國西部開發初期的19世紀顯得尤為重要,那末,在21世紀行將來臨之際,人力資本的增殖與技術的進步便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變數。究竟將增量資金用於網路技術和納米管的開發還是用於礦產資源的採掘,將對整個國家未來的經濟地位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西部一些人,包括一些重要官員,迄今仍將狹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視為擺脫落後的首要法寶,實在有反思的必要。

企圖背離效率准則來實現社會公平目標是有害的,也是難以持久的。「福利國家」的弊端已在國際范圍內予以證實,更何況我國的國力遠未達到福利國家的水平,福利的受益者也不宜以區域而應當以收入的分層來加以甄別。盡管在縮小地區差別這一社會公平目標的闡釋中,突出強調了其對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正面作用,中央政府還是謹慎地對待西部大開發戰略所能帶來的效率上的負面影響,力圖在取得效率改進的同時實現社會公平目標。這一點充分體現在西部大開發「主攻方向」的選擇中。由於改革租金的存在,東部沿海地區能夠聚集更多的資金投向基礎設施,從而進一步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同理,從一個方面看,加快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公平的意義上是中央對於地方的一種補償措施,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一舉措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效率含義。比如,交通條件的改善,可賦予原來不具有實際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以經濟上的可行性,使原先成本條件較差的產品獲得較強的競爭力。總之,基礎設施所具有的規模效應,通常能使整個區域的生產經營效率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我們不贊同違背效率准則的資源開發,但不否定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資源利用條件的可能性。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不僅關繫到西部地區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影響著整個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中央政府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是明智的,這是建立在對歷史經驗深刻反思基礎上的理性選擇。由於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外部性,採取某種補貼性的激勵措施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從方向性上講,加強西部地區的科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也是無可挑剔的。這體現了對於廣義資源重要性的深切感受。

然而,良好的願望並不意味著能夠取得良好的結果。其實,東西部之間的差異早就引起社會各界不同程度的關注。1985年在蘭州召開的第一次西部發展論壇會議,就提出了西部概念和西部開發的問題。從「八五」時期開始,中央政府也將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擺到了重要的位置上,在基礎設施的建設、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業的綜合開發、以及補貼與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已經作出了相當程度的支持。這些努力對於東西部差異的縮小,似乎並未產生明顯的效果。我們並不否認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主攻方向選擇上的合理性,更不懷疑各級政府在資金、人力等經濟資源上的動員能力。但是,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某些作法,仍然使我們有理由發問:在國內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中,在當今日益顯現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主要憑借政府行為能否實現持久的、超出東部的經濟發展速度?這也許是西部開發中必須回答和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每年8000億元的投資,若以支出法核算,便可在當年的GDP中顯現出來。政府大規模的資金湧入,可能會伴隨外資與東部企業的介入,理由是,出於對這筆資金的覬覦,也會誘致其他尋利者的跟進,何況西部各地都會在引進外部資金上想方設法作出各種誘人的安排。不過,應當清楚,各級政府的作為固然可以產生初始的效應,但要將所有獲利者腰包里的錢繼續留在西部,就不那樣容易。作為消費者,他(她)會把相當一部分收入用於購買非本地生產的物品;作為投資者,又可能再度將資金流回東部,因為東部畢竟聚集了較多的高回報的新興產業,具有更為合意的投資環境,除非政府每年以較高的遞增速度不斷投入巨額資金,才能保證西部地區的持久繁榮。一旦我國的宏觀經濟在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推動下,出現新一輪經濟過熱與通貨膨脹,政府反過來要關緊資金注入的「水龍頭」,西部地區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這「一畝二分地」就會首當其沖,成為經濟緊縮下的「旱災區」。如此,西部地區憑借資金注入的追趕努力又將「付諸東流」。

借鑒國際經驗是西部開發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很多人都在談論美國的西部開發,這是有意義的。政府的直接參與和運作,構成我國不同於美國西部開發的特色之一。在美國,除《宅地法》、《育林法》、《荒地法》等旨在實現「公地出售」和鼓勵私人植樹、興修溝渠的法律由國會頒布之外,土地耕作、礦產開發等均由私人或民間實施,甚至鐵路的修建也靠公司來完成。我們卻恰好相反。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產,龐大的政府在經濟轉型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事實證明,不見得由政府出面建造的橋梁就一定堅固。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凡由政府直接發起與操作的經濟「運動」,幾乎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計劃經濟時期自不待言,就以90年代初的「開發區熱」為例,全國大小不等數以千萬的開發區不僅侵佔了大量良田,而且成為很多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投機的場所,最終不得不在經濟過熱與通貨膨脹的結局下悄然收場。至今仍有很多在那裡曬太陽,真正有成效的不多。不過,若將上述「苦痛」僅僅視為地方政府的無知,便大錯特錯了。如何打通關節在大型項目的爭奪上先拔頭籌,如何借用媒體「造勢」將省級開發區升至國家級開發區 ,如何堂而皇之地將各自的機構變得大一些、經費搞得多一些等,可以說是各有各的高招。至於政府官員們如何借機撈點實惠想必更用不著他人操心。這絕非我們的官員素質不高,人品不好,比較而言,現有官員的總體水平超過中等偏上水平,關鍵在於制度安排中的激勵約束出了問題。於是乎,某甲異想天開地要在西部開發的熱潮中投資上百億元搞個生物項目群、建個「中華生物谷」,這使人想起了那個動盪歲月中的假大空,散發著傳統計劃經濟的腐味。某乙則「合夥經營」,超額完成了數十萬畝的退耕還林任務;殊不知每退耕還林一畝地可得150公斤糧食,而每公斤糧食折算為1.4元錢,只要能從中央財政的口袋裡掏出錢來,多搞些「空餉」也足以讓地方新建的辦事機構買車買房了。

上述例證並非是要刻意貶低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們的才智與德行,而是要表明,在特定體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員受局部利益和個人私利的驅使,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影響社會目標的實現,這已被有關「計劃失靈」的理論所闡明。總之,西部大開發的最終結局取決於,能否以提高效率的方式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取決於主要採取計劃手段抑或運用市場機制,取決於西部地區能否持續地將市場化改革推向前進,取決於能否變單純的政府行為為政府支持和保護下的民間行為。從目前初步落實和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情況看,雖然出現了一些可喜的進展,但也存在著使轉型時期逐漸衰弱的計劃經濟成份得以固化的可能性。這將成為我國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隱患,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閱讀全文

與西部土地生存樹脂水龍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花冠的空氣濾芯密封不嚴實怎麼辦 瀏覽:550
北京星星綠洲污水 瀏覽:637
雞蛋殼去除水壺水垢嗎 瀏覽:682
提升器提起後而自動下降是怎麼回事 瀏覽:734
漂水處理污水起什麼作用 瀏覽:148
油煙凈化器為什麼會有噪音 瀏覽:434
污水什麼東西吸附性最強 瀏覽:711
廢水溢滲事故 瀏覽:716
污水需要做什麼試驗 瀏覽:58
老款賓士b180機油濾芯底座怎麼拆 瀏覽:945
反滲透法怎麼打 瀏覽:243
西安公共衛生中心污水站 瀏覽:793
純水的氨氮是在什麼范圍 瀏覽:27
電離子去痣好還是激光去痣好 瀏覽:634
上海低空油煙凈化器電話多少 瀏覽:954
污水一天處理多少噸污水 瀏覽:585
edi去除高濃度含鹽水 瀏覽:634
超濾膜什麼是錯流過濾和死過濾 瀏覽:423
超濾淨水機安裝視頻 瀏覽:192
回用污水再生水區別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