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沿海污水處理廠尾水

沿海污水處理廠尾水

發布時間:2023-10-13 21:14:20

『壹』 尾水處理處置的主要方法

1.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對養殖水域進行科學規劃,在池塘升級改造基礎上(進排水分開),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三池兩壩」的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化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尾水處理設施單元面積應根據養殖品種、養殖密度、產量、排水水力停留時間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尾水治理設施單元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等,其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一定比例,根據不同養殖品種其設施面積建議要求如下:(1)鱖、鱸、鱧等肉食性魚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8%;羅非魚、四大家魚及其它養殖品種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6%。(2)蝦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蟹類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3%。(3)龜鱉類、鰻鱺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10%。為達到尾水處理最佳效果,沉澱池與生態凈化池面積應盡可能大,沉澱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的比例約為45:5:50。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

2.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和生物兩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應用於養殖尾水處理,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人工濕地(復合式人工濕地)→養殖池塘(外部水域)。處理後水質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人工濕地一般要求其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理的養殖總面積的10%以上。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3.漁稻共作尾水處理模式

採用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使養殖尾水處理與稻漁共作相結合。養殖尾水直接進入稻田。稻田中養殖魚、蝦、蟹等經濟動物,消除田間雜草和水稻害蟲,並疏鬆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養殖系統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一個閉合的「稻-漁」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多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稻田→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面積配比:池塘養殖條件下,每2000~5000公斤產量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淡水池塘、淡水養殖工程設施養殖尾水處理。

4.溫室魚菜共生處理模式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農業,它把池塘養殖和作物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該模式將池塘養殖中殘餌和糞便等高污染物,通過底排的方式進入收集池,通過收集池沉澱後將濃縮的污染物排放到發酵池中,經過十幾天發酵後,將發酵液通過管道進入溫室魚菜共生系統中,用於作物栽培,上清水回塘繼續用於池塘養殖。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當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涉及家家戶戶的「民心工程」,魚菜共生系統能實現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底排污管道→收集池→上清水回塘;沉積物進入發酵池→發酵液→溫室魚菜共生系統→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溫室魚菜共生系統與池塘配比為1:2~5左右。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5.「一池一渠」簡易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一池一渠」的簡易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實現循環利用。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生態溝渠→生態凈化池→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6.池塘養殖底排污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物理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方法,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廢水排出池塘,經固液分離、過濾、魚菜共生凈化等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而固體有機顆粒物作可為農作物有機肥。

工藝流程:養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統→固液分離池→魚菜共生。

適用於山區池塘、小型水庫等有水位差的養殖模式或者淡水高位池。

7.池塘養殖三級過濾池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條件和輔助設施開展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溝渠、空地等地方開挖並且修建水泥池,通過修建水泥池並添加濾料來完成。採用溢流系統—弧形篩—碎石過濾—細沙過濾—陶粒過濾+生物降解的工藝流程,尾水經過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利用養殖池塘排水溝渠及配套設施用地等開展養殖水生態治理設施升級改建。根據不同養殖品種,設施面積佔比建議如下:(1)四大家魚、羅非魚,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2)蝦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2%;蟹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1.5%。(3)雜交鱧、加州鱸、太陽魚、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等魚類,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8.海水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以實施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的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治理思路,採用「預處理+三池兩壩」處理工藝進行尾水治理。養殖尾水首先經排水沙井網隔進行粗過濾,分離蝦殼、死蝦、殘餌等大顆粒污染物後,排入初沉池(一級池)進行沉澱過濾處理;再進入生物凈化池(二級池)作進一步凈化處理;最後進入理化凈化池(三級池),經沉澱凈化後排放。回收三個池的沉積物,經過乾燥、集中發酵後生產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10%~16%。

適用於沿海高位池養殖模式。

9.三池三槽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方法,採用「三池三槽」生態處理工藝,形成生態多元化,結構合理,食物鏈豐富完整的工藝,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有效率;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使養殖尾水通過綜合治理得到有效凈化,最終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設施面積約占總養殖面積的5%~10%。

適用於海水普通池塘養殖模式。

10.海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

利用「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尾水處理模式可以構建「海水池塘+稻漁共生」「海水設施養殖+稻漁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將池塘養殖排污尾水處理及「跑道魚」等設施轉型分區式養殖尾水處理模式與稻漁共作相結合。稻田中進行水稻和魚、蝦、蟹的綜合種養,放養的蟹、蝦、魚消除田間雜草,消滅稻田中的害蟲,疏鬆土壤;環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准流水養魚槽,流水槽或排污池塘集約化養殖海水魚、蝦蟹等水產品,養魚流水槽或底排污池塘中的肥水直接進入稻田促進水稻生長;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流水槽設施或排污池塘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稻-蝦蟹-魚」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池塘、跑道設施養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設施。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每個流水槽(或相同產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於鹽度1.2%以下的排放水與海水稻田耦合,高於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釋鹽度後方能進行耦合。

11.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生物調控、物理調控、化學調控等方式進行循環水分流處理。

適用於海水工廠化養殖。

12.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處理系統由池塘和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構成,首先將池塘底部營養鹽較高的水體抽提到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中,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處理分為三級處理,一級處理是利用快速離心的方式實現養殖尾水的初級固液分離,分離出大多部分的殘餌和糞便,濃縮後的養殖尾水經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處理器,實現脫氮、除磷和消毒後,可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快速離心固液分離→上清水回塘;濃縮水進入下兩級固液分離裝置→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佔地面積: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總面積佔地面積較小, 一般要求5~10m²。

適用於分散型集約化池塘、山區池塘等淡水池塘。

13.陸基集裝箱處理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原理為「分區養殖,異位處理」,將養殖箱體擺放在池塘岸基,箱體內實施高效養殖,養殖箱體與池塘建設一體化的循環系統,從池塘抽水、經臭氧殺菌後在集裝箱內進行流水養魚,養殖尾水經過固液分離後再返回池塘生態處理,不向池塘投放飼料和漁用葯物,池塘主要功能變為濕地生態凈水池。另外,通過高效集污系統,將90%以上養殖殘餌糞便集中收集處理,不進入池塘,降低池塘水處理負荷,大幅延長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殘餌糞便引至農業種植區,作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實現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裝箱→固液分離器→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採用20呎定製化「集裝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與集裝箱不間斷地水體交換,常規5畝池塘配10個養殖箱。其中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為1:1:8。每一級間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適用於陸基推水集裝箱式養殖模式。

14.跑道式尾水處理模式

跑道式處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技術和魚類疾病生態防治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池塘養殖模式。該模式對傳統池塘進行工程化改造,將池塘分成小水體推水養殖區和大水體生態凈化區,在小水體區通過增氧和推水設備,形成仿生態的常年流水環境,開展高密度養殖;在大水體區通過放養濾食性魚類、種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設施等,對水體進行生態凈化和大小水體的循環。

『貳』 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利用

摘要:通過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及其污染性的分析,並結合污水回用標准,探討了尾水資源化利用的特點和優勢,以及污水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結果表明:污水處理廠尾水具有水量大、水質穩定、污染物較少,並且集中排放的特點和優勢,可優先回用於農田灌溉和城市雜用水。同時,針對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增強人們對尾水資源利用的認同感、制定相應的政策、選擇合理資源化利用途徑和技術方法以及強化基礎建設等建議和方法,促進污水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關鍵詞: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污水資源
我國大多數城市屬於水資源缺乏的城市,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不斷加劇,可用水源日趨減少,並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水資源的缺乏[1-2]。加強污水處理和尋找新的水源是解決水資源匱乏的重要途徑。其中,尋找新的天然無污染水源是不現實和非長久的方法,一方面多數的可利用水源已被開發和污染,另一方面開發利用偏遠的水源經濟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國家加強了污水處理方面的投資和建設,增強了污水處理能力,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資源。2014年全國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4436座,污水處理設計能力達1.71億m3/d,平均日處理水量1.35億m3,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污染加劇的現象,但處理完的污水中污染物總量仍然較大,造成了河流、湖泊的污染,影響著可利用水源的安全,同時也造成了大量水資源的浪費[1,3]。因此,將這些處理後的污水當作一種資源,進行資源化利用具有雙重的意義。本研究通過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和回用標準的分析,結合當前污染治理現狀探討了污水資源化利用的判灶前可行性。
1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及污染現狀
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是尾水資源化利用的關鍵因素,決定了其再生利用的途徑和技術方法。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多採用二級處理工藝,出水多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中的一級標准或二級標准[4]。污水經二級處理達標後,出水中仍含有懸浮顆粒物和部分難分解的有機污染物,如木質素、染料等;同時含有較多的富營養化物質,如氮和磷,這些物質的含量遠高於地表水的水質標准(如表1),排入接納水體會造成水體環境容量減小和水體污染,影響地表水達到相應的水域功能指標[4-。達標排放的尾水較地表水的Ⅴ類水水質還要差,直接排放會導致地表水水質變差,降低相應地表水的水域功能。因此,將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資源化利用,不僅避免了地表水的污染,還可保證相應的水域功能,具有緩解當前地表水污染的重要意義。
2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水質標准
當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資源化利用主要可用於農業用水(農田灌溉、綠地灌溉)、城市雜用水、景觀娛樂用水、工業用水以及補充水源用水等,使用前要求尾水要經過處理達到相應的水質要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水質大多能達到農田灌溉用水的標准。因此,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不需要或僅需要簡單處理,並且多數污水處理廠建在城市邊緣,距離農田、林地等較近,回用投資較低,可作為資源化利用的首選。但是,農田灌溉具有季節性,非灌溉期,污水處理廠大量的尾水將沒有出路[10]。作為城市雜用水,執行一級A或B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尾水,只需要簡單的處理去除尾水中懸浮顆粒物,處理成本低,用水水量穩定,不受季節限制,是尾水應用的較好途徑;而作為景觀用水和工業用水則需要進一步去除氮磷等污染物,處理成本和技術要求相對較高,但用水量大而且穩定,可根據各地的情況綜合考慮[10]。
3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的優勢
3.1尾水資源豐富、穩定、集中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通報,2014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污水480.6億m3,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3]。這表明每年全國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量高達480.6億m3/a,水量豐富,並且穩定、集中,是一種豐富的潛在水資源,完全辯好可以作為城市的第二大水源開發利用[3。
3.2尾水污染物低、水質穩定
生化掘清處理後的污水處理廠污水一般要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中的一級標准或二級標准,如表1所示。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污染物大大減少,水質已經接近回用要求,且出水水質穩定,便於資源化利用的再處理。
3.3尾水資源化利用有意義,有效益
尾水經再處理後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對於城市的發展來說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減少了地表水的污染,保護了水環境;另一方面增加了水資源,緩解了城市缺水的危機。除了以上的環境效益外,尾水資源化還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污水尾水再生的處理成本一般低於自來水的使用費用,以秦皇島為例(2015年),工商企業自來水價格6.24元/m3,洗車、桑拿等特殊行業自來水價格25.16元/m3,而污水尾水再生處理費用低於3.89元/m3(出水高於自來水質時),因此,尾水資源化利用每噸水可節約2~24元的費用,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10]。
4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存在的問題
4.1認知意識程度不高
無論是用戶還是水資源規劃者,對污水尾水資源認識不夠,總認為尾水處理後還是污水,認為水質比自來水差,對使用有影響,心理上無法接受。因此,用戶不願意接受再生尾水,而水資源規劃者缺乏長遠性規劃,忽視再生水源,花巨資、費物力和人力開發新水源或跨流域調水,而忽視身邊的尾水資源,致使尾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環境。
4.2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污水處理後再生利用的鼓勵和宣傳,但在法律上還沒有建立明確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政策上沒有指導性和強制性的要求,經濟上沒有確實可實施的優惠條件,導致人們對污水資源化利用不夠重視、不感興趣、不願投資,嚴重阻礙了它的發展。
4.3技術與管理水平不高
尾水資源化利用,在國外已有很多成功實例,許多技術已經成熟。但我國水環境污染治理近十年才得到重視和發展,人才匱乏,科學技術相對落後,致使很多技術和路線由於經濟、技術和管理等諸多問題不適合我國國情,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緩慢,已建污水資源化工程運行效率低或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積極探索適合國情、地情的污水回用技術路線,增強污水資源化利用管理水平非常必要。4.4資金和基礎設施問題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在污水的資源化利用方面顯得更為重要。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處理工程和回用系統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在我國這些資金目前都由國家撥款和地方政府自籌提供,資金相對較少,並且使用過程中管理和監督不到位,致使資金在污水資源化利用方面利用較少,並且浪費嚴重。同時,我國城鎮污水回用基礎設施少,無法為污水回用到各個方面提供暢通的路徑,導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程度相當低。
5污水資源化問題的對策
5.1提高污水資源化的認同感
認同才有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再生水「臟」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污水資源化利用的觀點。加強污水回用目標和回用標準的宣傳,讓人們認識到尾水處理後根據水質狀況可回用於不同的對象,不僅治理污染,而且節約自來水資源,另外,制定相應的用水政策,讓人們從用水價格上切實感受到污水資源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對於水資源規劃者應加強環境知識的學習和認知,充分認識身邊的資源,變廢為寶,節約資金,制定符合國情的、長遠的水資源規劃。
5.2制定有利於尾水資源化的政策
污水尾水資源化的發展急待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和技術標准,明確污水資源化地位。同時人們要制定科學的技術標准和規范,提出合理的指導性、鼓勵性和強制性要求,確定相應的產業和經濟政策,推進污水資源化快速、有序發展。法律和制度要具有可操作和實施性,能夠正確地激勵、引導人們去開發污水資源。結合經濟杠桿作用,通過價格進行調整,促進污水資源化利用。
5.3選擇合理的資源化途徑和技術方法
尾水的資源化利用途徑較多,應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一種或多種回用途徑,根據用水水質選擇正確的回用技術,培訓相應的運行管理人才,做到已有尾水深度處理工程不閑置,運行正常,能夠穩定地供應再生水。待建污水資源化工程,工藝技術合理,適合國情、地情,構建可以提升水質空間,能夠擴大出水用途的規劃。
5.4合理規劃資金,做好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
改變國家撥款和地方政府自籌的單一政府行為,通過政策鼓勵和支持,激勵社會行為,調動企業投資、社會籌資等方式進行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利用的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合理建設尾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健全污水收集、資源化利用管網的建設,使尾水資源化利用便捷、暢通。
6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的建議
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資源化利用是我國城市進行水環境保護和解決水源短缺問題切實可行的方法。為了避免建設資金的浪費,應在今後的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改建和擴建中充分考慮尾水資源化利用的建設,在城市、農田、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配套污水資源利用管道和其他設施。尾水資源化利用,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條件、基礎設施等因素,合理採用尾水處理技術,多途徑利用污水處理廠尾水,以達到經濟上節省、技術上可靠、管理上簡單、運行上穩定、發展上可持續。同時開源和節流相結合,厲行節約,建立節水型體系,充分利用有限水資源,保護水環境,做到綠色可持續發展。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叄』 什麼叫做污水處理廠尾水

簡單的說:尾水是指雖經處理但尚未達到水環境標準的工業、生活、農業排水。
所以不能隨意排放,還得進行另外的處理,使它達標後,再排放。

『肆』 沿海地區的污水處理是怎麼做的呢

沿海地區目前有利用紅樹林濕地處理廢水,原因是:

人工濕地成為了全世界清理市區廢水與暴風雨水之低成本天然系統。濕地對生態系統之功能早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濕地就像巨大綿花,吸收雨水與流水,截留洪水。建造濕地比建造溝堤與河堤更便宜。濕地其他好處還有鞏固海岸線、過濾污物、滌清水質、乾旱時補充蓄水層與湧出活水。濕地也為野生生物提供棲身處,增加生物量。池塘與湖泊是濕地生態系統之一部分。由於現存之生態系統承受人類活動(如經濟發展)之巨大壓力,所以推廣人工池塘與湖泊,並將其納入生態系統,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很多新型池塘與湖泊均非作傳統用途,大多成為娛樂、釣魚場地。水中園藝成為室內園景最熱門之趨勢,反映在池塘周圍滿種水生植物與灌木。最近幾年,人們開始發掘與修復池塘,作為頻臨絕種之水禽與野生生物之棲身處。

濕地的實際應用最有趣的發展是,現在全世界都以人工濕地作為清洗市區廢水的、以及改善食水質素的低成本天然系統。懸浮的物體會沉澱在濕地的底層,發生微生物作用,清洗水中的營養、氮、磷等。經過「潤飾」的水就能夠回到分水嶺。

建造濕地的費用比化學處理廠便宜百分之五十到九十,既然營運的成本那麼低,濕地自然吸引人。可是我們怎麼沒看見濕地取代到處都有的污水處理廠呢?原因有以下幾個:

□ 濕地比化學處理廠需要更大的地方
□ 冷天的時候,生物凈化過程減低,難以清除污物
□ 有些物質,包括氨和重金屬,難以清除
□ 很多國家機構並沒有請專家監察這些設施
□ 常有人懷疑污水處理之濕地對野生生物有壞影響

濕地由於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徵,具有調節水循環、凈化環境的基本生態功能,作為棲息地養育著豐富的生物,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一些科學家把濕地稱為「自然之腎」,其原因在於濕地在水分和化學物質循環中所表現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為自然和人類廢棄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濕地還可以容納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濕地在景觀中為動植物區系提供了獨立的生境。

(1) 滯留營養物

某些濕地具有減緩水流,促進沉積物沉降的自然特性。通常營養物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因此與沉積物同時沉降。營養物來源廣泛,通常是由徑流帶來的農用肥、人類廢棄物和工業排放物。

營養物隨沉積物沉降之後,通過濕地植物吸收,經化學和生物學過程轉換而被儲存起來。不能保證濕地植物吸收的營養物就可以從水中排除,因為營養物可能隨植物的腐爛而再次釋放到水中。然而,從濕地收獲生物量,如:收割禾本科草類和莎草類(sedges)用於蓋房子和養魚,這意味著營養物質以有用的形式從該系統中排除出去。無機磷和氮是通過濕地的化學過程被排除,儲存或轉移的最重要的營養物質。

硝酸鹽化合物被反硝化過程所排除。在這個過程中,生活在缺氧濕地土壤中的細菌把硝酸化合物轉變成為氮氣分子(N2),釋放於大氣中。硝酸鹽可附著在濕地礦質土壤的無機離子上。然而,當土壤磷酸鹽飽和時,實際上可釋放磷。另外,在營養物如磷酸鹽減少的情況下(在缺氧的地方),營養物實際會被釋放到上層水而向濕地外輸出。許多濕地在轉移和排除營養物方面要比陸地生境的效率高。

例:由於沼澤能有效地排除水流中的營養物,所以很多天然濕地被用來處理廢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人們發現廢水在進入地下水之前流經一片柏樹沼澤地(cypress swamps)後,幾乎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如此有效,以致於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建立人工濕地來凈化水源。然系統在建造、操作和維護方面比常規的人工系統更為便宜。

(2) 防止鹽水侵入

在地勢較低的沿海地區,下層基底是可滲透的。淡水楔一般位於較深鹹水層的上面,通常由沿海淡水濕地所保持。淡水楔的減弱或消失,會導致深層鹹水向地表上移,因而影響生態群落和當地居民的水供應。保持沿海低窪地區的淡水楔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保證了當地社區飲用水和農業灌溉水的供應,並能防止土壤的鹽鹼化。

(3) 保持海岸線和控制浸蝕

濕地植被的自然特性可防止或減輕對海岸線、河口灣和江河岸的侵蝕。

其作用主要有三種:

植物根系及堆積的植物體對基地的穩固作用;

削弱海浪和水流的沖力;

沉降沉積物。
樹林防浪護岸是通過消浪、緩流和促淤來實現的。實驗表明,50m寬的白骨壤林帶,可使1m高的波浪減至0.3m以下;紅樹林對潮水流動的阻礙,使林內水流速度僅為潮水溝流速的1/10;紅樹林縱橫交錯的根系及地上根的發育,使粒徑<0.01mm的懸浮物沉積量增大,其淤積速度是附近裸地2~3
倍。

紅樹林消失已成為中國華南沿海濕地的主要威脅,1972年該地區有紅樹林6.7×104hm2,到1990年下降為1.5×104hm2。政府部門正在有計劃地恢復紅樹林的生長。

(4)排除有毒物質

進入水體生態系統的許多有毒物都是吸附在小沉積物的表面上或含在粘土的分子鏈內的。在許多濕地中,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於沉積物的下沉,也有助於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有毒物的儲存與轉化。在某些情況下,一些植物物種如水生植物--水湖蓮(Eichhornia crassipes)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這一過程能保持或甚至是提高水質,使下游地區的社區和發展受益。進入水體系統的許多有毒物質附著在沉積物上面,因此其去除過程類似於沉積物的沉降過程。

例:濕地中有許多水生植物, 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它們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重金屬的濃度比周圍水中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許多植物還含有能與重金屬鏈結的物質,從而參與金屬解毒過程。水湖蓮(Eichhornia crassipes)、香蒲(Typha)和蘆葦(Phragmite)都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 包括處理從礦區排除的含有高濃度重金屬如鎘、銀、鎳、銅、鋅和釩等的污水。

沼澤中的蘆葦具有對污染物質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及對水體進化的作用。中國黑龍江省七星河污染水經過一片面積為325hln2蘆葦地後,對水中有毒化學元素均有明顯的富集作用。試驗表明葦田對Ae凈化能力為96.06%,Fe為92.78%,Mn為94.54%,Pb為80.18%,Be和Cd為100%。這些有毒物質被蘆葦吸收,隨著蘆葦成為造紙工業原料而被排除水體和土壤之外。於是,提高了水體及土壤環境的質量,消除了對人類的潛在威脅。

(5)流量調節

濕地能儲存過量的水分(過量的水分發生在多雨或河流漲水的季節),過量的水可能來自降水、徑流或地下水源。

例:世界最大的濕地之一龐特納(Pantanel)濕地,減緩了來自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烏拉圭組成的拉普拉塔盆地的水流,避免了下游地域洪水的泛濫,失去了這塊「海綿」的功能將會對阿根廷廣大的農業區造成巨大的損失。來源:Bucher,E.H., Bonetto等。

濕地有滯留沉積物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有限的。中國的洪澤湖接受黃河潰決泛濫水影響,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在湖泊中,造成湖盆變淺、容量減少湖水向四周侵淹,淹沒了周圍良田和村鎮。然而,洪水帶來的沉積物也增加了湖濱地帶土壤的營養物質。

此外,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方面功能。我國許多著名的旅遊風景名勝區都分布在濕地地區,如灕江、三峽、千島湖等名勝。一些以濕地為基礎的娛樂性活動,如錘釣、觀鳥,也可產生直接的效益。濕地也是天然的產品源。濕地可為人類提供魚、貝、蘆葦、木材、水果、葯材和其他植物食品,包括藕、蓮等。有些濕地產品可作燃料和建築材。總之,濕地與人類的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其生態、經濟效益巨大。提高對濕地的認識水平,合理規劃利用濕地,全面保護我國的濕地生態系統已迫在眉睫。

『伍』 污水廠尾水的深度處理工藝有哪些

一般污水處理按程度劃分,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處理。
一級處理,主要去除污水回中呈懸浮答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准。一級處理屬於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二級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准。
三級處理,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等。
而深度處理的方法有:氧化池氧處理,氧化溝處理污水的整個過程如進水、曝氣、沉澱、污泥穩定和出水全部集中在氧化溝內完成,最早的氧化溝不需要設初次沉澱池、二沉池和污泥迴流設備,採用延時曝氣、連續進出水,所產生的污泥在污水凈化的同時得到穩定,處理設施大大簡化。

『陸』 污水處理廠尾水全部都可以再生利用么

不可以,可以排流,也可以深加工中水

『柒』 污水廠處理尾水排海,有什麼具體法規規定嗎對於新經濟開發區企業中水回用率有具體要求嗎

國家對污水處來理廠尾水排放主自要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 GB 18918-2002進行監控。

另外你第二個問號說的意思是不是:你們想把你們的出水用作他們企業的回用水?
如果是的話,當然回用水也有相應的規定,具體你可以參照: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 GBT18920-2002。

閱讀全文

與沿海污水處理廠尾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醋出去水垢化學方程式 瀏覽:930
等離子可以去痘印嗎 瀏覽:652
城鎮污水包含什麼 瀏覽:245
凈水器顯示e8是什麼故障 瀏覽:587
為什麼鍋里會有水垢 瀏覽:999
凈水器下面三個孔怎麼裝 瀏覽:731
凈水器外殼變黃是怎麼回事 瀏覽:894
史密斯熱水器怎除垢 瀏覽:926
節水ro膜和普通ro膜的區別 瀏覽:127
污水處理站年底經理年底總結 瀏覽:159
放油螺絲和濾芯擰到什麼程度 瀏覽:938
花灑過濾芯里都有什麼 瀏覽:181
我國現階段污水處理技術現狀 瀏覽:249
地下室廚房提升泵安裝圖 瀏覽:928
漳州透明樹脂工藝品 瀏覽:278
人喝了去污水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967
污水處理廠項目的收入來源 瀏覽:824
西門子蒸箱除垢液放多少 瀏覽:684
鈣爾西康除垢劑配方 瀏覽:371
污水管網普及率啥意思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