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處理廢水
污水處理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而物理法和化學法的處理效率低,費用高,管理復雜,甚至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無法得到很好的應用和大范圍的推廣。而生物法則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方法。生物法通常是利用具有各種生理生化性能的微生物類群間的相互配合而進行的一種物質循環過程。從而使污水得到再生的過程。生物法處理污水具有效率高,費用低,能耗低,出水質好,管理簡單等優點。利用微生物進行處理使水資源再生,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污水處理的主要途徑之一。
微生物具有體積小,表面積大,繁殖能力強等特點,能不斷的與周圍的環境快速的進行物質交換。污水具備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因而能使微生物從中獲得營養物質,同時降解和利用有害的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依據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對氧環境的需求可分為好氧法和厭氧法。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均屬於好氧法;厭氧處理是現在研究的比較熱門的方法,現在比較流行的厭氧處理器有AF、UASB、EGSB。現在好氧法和厭氧法相結合的處理方法也是比較熱門的研究,因為處理效果要比傳統的方法好。
1、好氧處理系統
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條件下,通過分解代謝、合成代謝和物質礦化,把環境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成無機物,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同時使微生物得到增長繁殖。
1.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由Arden和Lockett於1914年在英國切斯特創建成試驗廠,是利用河流自凈原理的人工強化高效污水處理工藝。經過90多年的發展,該工藝已經成為當前污水處理方面應用得最廣泛的工藝。
所謂活性污泥就是以需氧性細菌為主體的微生物與水中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見的絮狀顆粒,也稱絮凝體[2]。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曝氣供氧,使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懸浮在水中,並利用從而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停止曝氣時,懸浮微生物群絮凝體易於沉澱與水分離,並使污水得到凈化、澄清[3]。其工藝流程如下圖:
污水預處理→ 曝氣池 → 二沉池 → 出水
↑ ↓ ↓
← 迴流污泥 ← → 剩餘污泥→
Ⅱ 微生物的發展前景
前景
繼續採用微生物作為生命科學的研究材料。
微生物生產與動植物生產並列為生物產業的三大支柱。
在工業中許多產品利用微生物來生產,如各種生物活性物質(抗生素等)、化工原料(酒精等)。
微生物在農業生產中也有著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廣泛用途,發酵食品和許多調味品都離不開微生物。
微生物是消除污染、凈化環境的重要手段。
在新興的生物技術產業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作為基因工程的外源DNA載體,不是微生物本身(如噬菌體),就是微生物細胞中的質粒;被用作切割與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絕大多數來自各種微生物。由於微生物生長繁殖快、培養條件較簡易,當今大量的基因工程產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為受體而進行生產,尤其是大腸桿菌、枯草芽胞桿菌和釀酒醉母。藉助微生物發酵法,人們已能生產外源蛋白質葯物(如人胰島素和干擾素等)。盡管基因工程所採用的外源基因可以來自動植物,但由於微生物生理代謝類型的多樣性,它們是最豐富的外源基因供體。
與高等動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種類只是估計存在數量的很小一部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物種幾乎全部為人們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種類達93%,但細菌已知種數僅為估計數的12%,真菌為5%,病毒為4%(Bull,1992)。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種類的很少一部分。根據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資料,1991—1997發表的微生物學文獻大量集中在8個屬,尤其是埃希氏桿菌,其中大腸桿菌又佔主要部分(Galvez等,1998)。可以想像,既然對少數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已為人類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多樣性微生物的開發必然會為社會帶來巨大利益。微生物學事業方興未艾。
微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將全面展開,以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其他生物、微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為主要內容的微生物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細胞微生物學將基因組信息在基礎上獲得長足發展。
Ⅲ 根據你所學的微生物知識討論微生物在污水處理、給水處理中作用、機理,以及微生物學在水處理行業中的未來
城市的污水處理以及有機性產業廢水的處理,通常都採用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就是細菌、黴菌類、藻類、原生動物、輪蟲類、線蟲類等各種微生物的集合體。污染物在被活性污泥吸附後就成為這些微生物的營養源,被吸收除去。
活性污泥法主要是使這些微生物集團----污泥在浮游狀態下與排水接觸,並進行處理。接觸曝氣法則是通過將這些微生物集團附著在接觸材料上進行污水處理的。
接觸曝氣法中由於微生物集團時刻可以保持最佳狀態,因此維護管理非常方便、並且可以持續穩定的發揮其凈化功能。Dorico建議將這種方式獨自開發為附著式生物曝氣法。與被凈化槽處理方式正式採用之前相比,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施工業績,受到廣大用戶的一致好評。
如上所述,雖然排水凈化要涉及到很多種微生物,但並非需要同時具備這些微生物。根據排水的凈化程度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微生物關系可發現它是有一定模式的,該模式如下圖所示。
下面我們將為您介紹與排水凈化相關的生物的實際樣態。由於微生物的染色體極其復雜,因此我們採用特殊照明法將微生物的生存狀態通過顯微鏡拍攝下來。活性污泥,是以名為zoogloea的細菌群為中心形成的各種微生物的集合體(小顆粒狀、用肉眼可觀測到)。
在活性污泥法中,絲狀菌的增殖會影響排水和污泥的分離效果,這被稱為「bulking」。而附著污泥中絲狀菌再多也沒有問題,而且很難避免絲狀菌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對排水中的有機物(污染物質)具有良好吸附性的附著污泥,它和一般的活性污泥一樣,只需要30分鍾左右就可以將排水中70%到80%的有機物分離出來。並通過這種吸附作用,將90%以上的有機物除去。前者(活性污泥)的吸附被認為是由膠體引力,離子交換以及不同電荷電子的引力等等所產生的物理現象,而後者(附著污泥)吸附後的除污則被認為是利用生物化學現象進行除污的。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原生動物,這些原生動物基本可以分為5大類,分別是肉質類、鞭毛類、纖毛蟲類(自由游動型),纖毛蟲類(有柄型),吸管蟲類。
肉質類
肉質類原生動物主要通過偽足來運動。並且該類原生動物若在活性污泥中大量出現可能會降低活性污泥的凝集力。其營養攝取形式主要為從屬營養性。
阿米巴(屬名)
偽足呈葉狀。具有所謂阿米巴狀的形態。該類型原生動物的大量出現會使放流水變污濁。偽足呈葉狀或者指狀。外殼由透明的甲殼質構成,顏色從無色到褐色各類顏色皆有。從上部觀察其外殼為圓形,從側面看則呈半球形。在活性污泥中經常可以看到它們。
鞭毛蟲類
該類原生動物的每個個體中都有1到4條鞭毛,因種類不同,有時也會出現多於4條鞭毛的。通常它們會出現在污水處理裝置運轉的開始階段。其種類主要有獨立營養性和從屬營養性。
袋鞭蟲屬(屬名)
在細長的蟲體上長有一條鞭毛。多在死水區域出現,在沉澱槽中會經常出現。
纖毛蟲類
該類原生動物具有相當於運動細胞器官的鞭毛。為從屬營養性,多出現在污水處理裝置中。該類動物中有兩三種作為活性污泥性纖毛蟲類也是非常有名的。纖毛蟲在污泥中極其常見,也有的纖毛蟲種類可以作為判斷污泥狀態良否的生物指標。
游仆蟲(屬名)
其形態為沒有曲線的卵形體,腹部表面平坦。背部表面有凸起,縱向有波紋狀條紋。周口部是很寬的三角形,且其前部有平坦的溝。當下水濃度極其低的時候會出現。蟲體的前端長有纖毛,通過激起水流來攝取耳食。通常以附著方式生存,身體展開後呈喇叭狀或錐形。游動時呈卵形或西洋梨形。
草履蟲(屬名)
蟲體全身由纖毛構成。該屬類大多在活性污泥成熟前期或者最初沉澱槽中出現。在活性污泥中,草履蟲通常出現在污泥性狀很差時。
獨縮蟲(屬名)
其主體由具有非連續性絲筋體的柄構成,並形成群體。該蟲的柄不用全體同時伸縮,各個細胞都可以完全獨立的伸縮。在活性污泥性狀良好時出現。
纖毛蟲類
蓋蟲(屬名)
該屬類的非伸縮性分支柄的前端存在有細胞,細胞的周口部很有特色。在屎尿成分很多的污水中,或者呈脫離液的活性污泥中經常可以檢測到它的存在。
吸管蟲類
該種類屬有毛類。根據種類不同,形狀有球狀、圓錐狀、圓筒狀、或者呈不規則的有分支的樹狀等種類。其特徵為:成體有吸管,纖毛會有缺失。它的柄的大多數蟲體都有,但也會因種類不同而出現有沒柄的蟲體。柄部構造不一定都是均質,但也不用伸縮。因原水而異,有的活性污泥會中會出現相當多的吸管蟲,因此該原生動物今後將作為水質指標生物而備受矚目。
足吸管蟲(屬名)
其狀為半球狀,一般都有柄。吸管在蟲體上全面分布,又或者在部分地方群生。
錘吸管蟲
西洋梨形,或者三角錐形,無殼。吸管在蟲體的前表面的1到4處群生,柄部無隆起。
錘吸管蟲(吸管蟲類)
輪蟲類
輪蟲是與前述微生物類相比更為高等的動物,只能在溶存氧氣有數ppm處繁育。主要營養源為細菌,但也可以攝取體積較小的有機物粒子。輪蟲只可在負荷較低的處理裝置中生育。只有在放流水水質極佳時,輪蟲才會在處理廠中繁殖。
藻類
在一般的活性污泥法中,很難想像藻類能在曝氣槽這種環境中增殖,即使能夠出現,也會從最終沉澱槽的礦泥上脫落,最終不過是混入返送污泥中。於此相比,附著生物曝氣法中,表層部的接觸面上可以附著大量的硅藻和綠藻。
污水處理中出現的微生物(分裂菌類、藍藻類、綠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等,均作為污水處理裝置維護管理的指標微生物,或者是它們與活性污泥法中凈化機構的關系,經常會被拿來進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暫且不提,但與排水凈化相關的微生物,不管是在分類學上,還是在生理學上其研究都不能說是十分徹底明了,今後有望會有進一步的研究。附著生物曝氣法,由於是微生物附著在接觸材料上這種特殊性,使其成為一種與活性污泥發不同的優先微生物法。附著生物曝氣法在排水的高度處理,中水道的排水處理等方面,也都取得過很多的實績。
Ⅳ 微生物在污水處理,給排水處理中的作用,機理,以及微生物學在水處理行業中的未來應用前景
真菌
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後者稱有隔菌絲。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徵性的是含有甲殼質,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細胞核,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真菌通常又分為三類,即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們歸屬於不同的亞門。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或菌核,大多數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常見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針菇、雙孢蘑菇、平菇、木耳、銀耳、竹蓀、羊肚菌等。它們既是一類重要的菌類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葯工業的重要資源。
細菌
隸屬生物學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細菌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等部分構成,有的細菌還有夾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結構。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還有一種利用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即可分為三大類:腐生生活、寄生生活及自養生存。
病毒
是一類個體微小,無完整細胞結構,含單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復制的非細胞型微生物。
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其主要特點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由於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於培養和定量,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後,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在實踐方面,病毒的研究對防治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如病毒疫苗的發展,利用昆蟲病毒作為殺蟲劑等。1982 年將資料齊全而能分類的病毒劃分為7大群:(雙鏈)ds DNA,有包膜;(雙鏈)ds DNA,無包膜 ;(單鏈)ss DNA ,無包膜;(雙鏈)ds RNA,有包膜;(雙鏈)ds RNA,無包膜; (單鏈)ss RNA,有包膜;(單鏈)ss RNA,無包膜。
「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但至今對它還沒有公認的定義。最初用來識別病毒的性狀,如個體微小、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能看到、可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濾器、在人工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具有致病性等,現仍有實用意義。但從本質上區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徵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病毒缺乏獨立的代謝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利用細胞的生物合成機器來復制其核酸並合成由其核酸所編碼的蛋白,最後裝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單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從細胞到細胞或從宿主到宿主傳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詞的涵義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學組成和增殖方式是獨具特點的,只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復制的微生物或遺傳單位。它的特點是:只含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不含有功能性核糖體或其它細胞器;RNA病毒,全部遺傳信息都在RNA上編碼,這種情況在生物學上是獨特的;體積比細菌小得多,僅含有少數幾種酶類;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中增殖,必須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系統復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質並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或稱病毒體(完整的病毒顆粒是指成熟的病毒個體)。
Ⅳ 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有機污染物的處理:利用微生物,微生物它需要營養,它就在有機物裡面汲取營養,然後微生物自己就繁殖。利用微生物來處理污水,就是讓微生物把有機物當作它的食料分解掉,然後微生物成長以後,再把微生物分解出來再來處理污泥,微生物就是懸浮的了。
Ⅵ 微生物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有哪些應用
1 微生物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1.1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眾所周知,用物理的方法(如打撈)雖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對氨氮、亞硝酸鹽等化學污染物以及禽畜糞便等的處理難以奏效,用化學的方法則易造成二次污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吃」污的微生物控制污染技術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並在污水處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指通過採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游離微生物細胞定位於限定的空間區域內,使其成為不懸浮於水但保持活性,並可反復使用。
唐鳳舞等[2]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對城市污水進行污染物降解處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pH值為8.0、固定化顆粒與污水的質量比例為16%,溫度為25℃時,硝基苯去除率達97.9%,COD去除率達89.2%,出水水質穩定。
龐勝華等[3]用PVA包埋固定化微生物顆粒處理抗生素廢水,活性微生物為經抗生素廢水以l0%濃度增幅馴化75d後的活性污泥。結果表明:廢水濃度(COD)為2000mg/L、曝氣為20h、溫度在10~45℃、pH值7~10,COD的去除率可達到80.57%。
1.2 生物膜技術
生物膜技術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纖維)為載體,在其表面形成一種特殊的生物膜,為微生物提供附著表面,有利於加強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李健等[4]採用厭氧生物濾池(AF)—好氧生物接觸氧化(BCO)聯合工藝,並在AF的濾料中掛上生物膜,對合成洗滌劑(LAS)廢水進行處理試驗。結果表明,AF反應器在HRT=24h、溫度(32±2)℃、pH為7~8、營養母液質量濃度5mg/L條件下;出水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規定的一級排放標准。
張鳳君等[5]採用中空纖維膜作為無泡供氧及生物膜載體,採用包埋固定化技術進行掛膜及污水處理研究。實驗結果表明,採用PVA作為包埋劑,且包泥量為1∶1的情況下,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別穩定在90%和80%左右。
1.3 復合微生物技術
復合微生物技術是指利用現代微生物技術選育優勢菌種,構建基因工程菌以提高生物處理系統對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能力。
高雲超等[6]篩選並制備了復合微生物制劑(CMP)並用於豬場污水處理。研究表明,光合細菌非曝氣處理和CMP曝氣處理對污水的處理效果較好,處理2d後污水的COD值分別降低35.5%和74.1%。CMP接種量為0.1%、1%和10%,CMP對高濃度污水具有較好的處理作用。
2 微生物技術在環境修復中的應用
2.1 微生物技術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
王麗萍等用菌根真菌-植物對石油污染土壤進行修復。結果表明:在石油污染濃度(石油的質量分數)0.2%和2%條件下,石油烴降解率與菌根侵染率、玉米根乾重和植株乾重均呈現相關性。接種叢枝菌根真菌處理的菌根侵染率、玉米生長量和石油烴降解率均遠高於對照處理。
齊建超用4種菌劑與多種有機肥聯合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結果表明,腐植酸、諾沃肥和生物有機鈣等有機肥和菌劑(4%處理)的加入使土壤鹽鹼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土壤pH穩定於6.9;4%菌劑處理與有機肥聯合作用修復效果最顯著,石油烴降解率可達到73%。
2.2 微生物技術在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李秋芬等使用有益菌復合菌劑對大菱鮃養殖廢水的凈化效果明顯好於單獨使用某一種有益菌的效果,復合菌的COD去除率為68.4%~73.1%,高於單株菌Lt7222的60.8%,氨氮的降解率為80%,高於A3的25.3%和Y1的77.4%,且有害中間產物亞硝酸氮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
趙宇等用復合光合細菌法對養蝦廢水作研究,其中CODcr的去除率能達到63%,NH3-N的去除率也能達到92.5%。季民等提出了通過投加以光合細菌為主的復合細菌群來強化湖泊水體生物自凈能力,改善湖泊體水質的方法。
3 微生物技術在有害有機污染物治理中的應用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廢棄有機物排放到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空氣,土壤,水源,嚴重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國內外專家學者一直在研究解決有害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其中,微生物方法以其高效,無二次污染等優點成為研究的熱點,楊彬等通過富集培養,獲得了降解對硝基苯胺的混合培養微生物,並用於降解硝基苯胺。結果表明,在培養液中添加110gPL葡萄糖和110gPL酵母粉,36h內對硝基苯胺去除率可達97%以上,對硝基苯胺降解速率可達411mgPL·h。
Ⅶ 微生物污水處理
微生物污水處理做法有很多種,而且微生物產品用來治理污水的也有很多品種!但是用納豆菌來處理污水是最理想的!
● 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生物法的特點及工作原理
(一)、特點
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採用天然原材料,由發酵的枯草桿菌屬中發酵提煉,並採用生物技術製成。微生物菌劑可以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廠,並且自備酵素,將水中的有機物攝食後,經過一連串的反應而得到能量與細胞構成。而有機物則分解成CO2,水及許多對水質沒有影響的小分子。
利用多種不同的菌群,分解不同的污染物,使處理槽內的菌群互相依賴而形成特殊的分解鏈。菌群的整體耐溫系數為攝氏50度至零下40度,繁殖溫度為攝氏80度至零度,繁殖速度為4小時達成10萬倍以上,繁殖能力高於普通菌10萬倍以上,菌種體積高於普通菌4—10倍以上,好氧、厭氧皆能生存並快速繁殖。
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菌劑,經過特殊的馴化及強化,其能力特性如下:
1、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本身無毒性,無致病性,不會造成二次公害。
2、分解或降低廢水中COD、SS、BOD含量及濃度所造成的污染,速度快且效果好。
3、消除NH3-N、P、H2S及有機酸之能力強,故能除臭。
4、納豆菌所需的含氧量僅為傳統活性污泥法的60%。
5、系統污泥產生量少,每公斤的剩餘污泥量約0.1公斤。
6、污泥沉降性佳,緊密度高,穩定性高。
7、操作成本低廉,故障率低。
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水處理系統比較,納豆菌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具有明顯的優勢!
在這我介紹一家專門生產納豆菌的公司給您-廣東省中山市納豆微生物製品有限公司,下面是這家公司的介紹:
中山市納豆微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原名叫中山市納豆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於2010年5月公司變更了名字。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微生物產品研發、生產、銷售與技術服務的高科技微生物企業。公司生物專家通過多年不懈努力獲得「納豆菌活性制劑及製作方法」的國家發明專利(ZL220510101983.9),成功完成納豆菌制劑的國產化,打破了日本企業對該項產品的壟斷地位,為我國綠色環保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公司主要產品有:納豆菌制劑(國家發明專利產品)、納豆菌原液、微生物污水處理劑(處理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及凈化養殖水質)、微生物除臭劑(垃圾處理場、養殖場、居家、汽車等除臭消毒)、微生物土壤改良劑、機肥發酵菌、微生物肥料(添加劑、葉面肥、助長劑等)等及環保工程產品與技術服務。
公司始終以「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生存環境;面向未來,造福子孫後代」為企業使命,以「質量第一」為企業生命。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公司繼續以「客戶至上」為企業服務宗旨,秉承「科學、誠信」的理念,竭誠與海內外同行進行精誠合作,攜手並進。
公司的合作夥伴——「上海羌郎生物工程公司」無論在「節能減排」領域——各類污水處理系統的設計、新建、改建以及採用活性微生物水處理劑系列生物處理污水的日常運行管理,還是在「化廢為寶」項目——城市污水污泥處置以及綠色環保有機肥製作,特別是應用生物修復原生態的技術解決河道污染方面,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特別是給於客戶提供從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驗收直至辦理許可證的一條龍服務,滿足客戶在達標排放、杜絕再污染、降底能耗、緊縮佔地面積等多元化的要求。
Ⅷ 學習微生物對污水處理的意義
通過微生物生長曲線可以實時的了解到污水處理的程度。微生物生長曲線按微生物生長速度的情況來劃分,可分為四個時期,1.停滯期(調整期)這是微生物培養的最初階段。在這個時期,微生物剛接入,細胞內各種酶系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此階段在污水處理中的實際意義不太大,只是對於剛剛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或是停頓檢修之後的再運行有意義。2.對數期(生長旺盛期)細胞經過一定時期調整適應後,就可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增殖,細胞的生長亦就進入了生長旺盛期。在此時期,細菌數以幾何級數增加。在該期間內,細菌的生長速度最大。微生物周圍的營養物質較豐富,生物體的生長,繁殖不受底物限制。在這期間內,死菌數相對來說是較小的,一般在工程實際中,可略去不計。此時的微生物生長雖然旺盛,但不易沉降,在二沉池中仍以懸浮狀態存在,如果以這種狀態的出水排放的話,難以達到排放標准。3.靜止期(平衡期)細胞經過對數期大量繁殖後,污水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被消耗,減少,細胞繁殖速度逐漸減慢,故有時亦稱為減速生長期。在此期間,細胞繁殖速度幾乎和細胞死亡速度相等,活菌數趨近穩定。這個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環境中的養料減少,代謝產物積累過多所致。如果再次期間,繼續再增加營養物質,並排除代謝產物,那麼,菌體細胞又可恢復過去對數期的生長速度。當然我們並不希望將微生物的生長狀態定位在對數期,考慮到出水清澈的要求,我們更希望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處於此時期的污泥即具有這種良好性能,因此,在污水處理中常將微生物固定在本時期。4.衰老期(衰亡期)在靜止期後,由於污水中的營養物質近乎耗盡,細菌將得不到營養而只能利用菌體內的儲存物質或以死菌體作為養料,進行著內源呼吸,維持生命,故亦稱為內源呼吸期。在這期間,活細胞數急劇下降,只有少數細胞能繼續分裂,大多數細胞出現自溶現象並死亡。菌體細胞的死亡速度超過分裂速度,生長曲線顯著下降。在細菌形態方面,此時是退化型較多,有些細菌在這個時期也往往產生芽孢。處於此時期的污泥沒有什麼活性,對有機物的去除基本沒什麼貢獻,因此常在污泥濃縮過程中使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