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道的發展和起源
管道,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用於防洪排澇系統。
那麼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早期的水管是什麼樣的呢?事實上,古人的智慧可以讓現代驚嘆無數次。你知道下面這個地下排水管是什麼時候的嗎?
據1979年考古發掘,從北京古城南門門道之下挖出殘長5米多的陶制排水管道三條,下面一條,其上再並列鋪兩條,管道每節長0.35-0.45米不等。經測定距現在約4000年。
2006年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宮遺址附近驚現的戰國秦朝時的排水管道!這組陶制排水管道一節58厘米,外表繩紋,一頭粗一頭細,大頭套著小頭,東西長達到78米,南北長10米。另外在西邊還有一處18米長呈南北走向的排水管道。
通過出土的部分管道來看,此處應該是距今2000多年以前戰國秦時期的皇家宮殿建築的排水管道。
古代排水管道的起源是伴隨著城垣的形成與發展而產生的。各種排水管道的出現與發展,與當時的城垣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古代文明的進程有著密切的關系。看看下面這個:
這是距今3300多年前的商朝,商王盤庚遷殷之後,社會秩序獲得穩定,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取得重大成就。這就是在安陽殷墟出土的陶制水管,其三通與直接的樣式跟當代產品幾乎一模一樣。
2010年,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出土的距今4000多年的陶制排水管道在上海世博會亮相。
中國古代城市排水系統起源甚早,距今4300多年的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在南門門道路土之下就發現有鋪設的陶質排水管道。這些排水系統不斷完善,在一些城市中還發現了水關(水閘)遺址,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有廣州南越國時期的水閘遺址、北京金中都的水關遺址和北京元大都的水關遺址。
2012年,重慶寶林博物館帶著近20件藏品走進大渡口區一建築工地,為工人們做展覽。
這是一節保存完好的漢代排水管,長63厘米,一頭大一頭小,最寬處約20厘米,最窄處15厘米。壁厚約1.5厘米,管壁上還沾著泥土。據介紹,兩根排水管相接時,將小的一端插進大的一端,既可以穩固也不會漏水,古代的下水道就是這樣一節一節連接起來的。據介紹,如今室外的排水管,也是一端大一端小,沿用了古代的經驗,不過為了加固,還會套上膠圈。「從它的粗細,可以推斷當時城市的人口。」如果放到現在,可供1000人排水。
2014年,重慶永川區漢東城遺址考古發掘近日驗收,這一唐宋古城不僅出土了大量精品瓷器,而且展示出古代重慶十八驛之一的漢東驛的面貌,陶制下水管連通居民家。考古現場負責人代玉彪介紹,古城的主幹道寬約3米、用厚度約10厘米的巨石均勻平整砌成,路基由黃色黏土和鵝卵石築成,民居就臨近道路而建。房屋的柱洞、排水溝和牆體的基座等都被完整保留下來。排水溝呈長條形,是用加工規整的石板構築而車工內,可以盡可能地排水。民居內修建有直徑達10餘厘米的下水管道,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連接後將屋內污水排到屋外的排水溝。代玉彪說,這里的排水系統設計非常科學,保證了位於長江邊的這座古城能夠經受住暴雨的肆虐。
重慶永川區漢東城遺址發掘出的宋朝時期遺址
2015年8月,施工人員在宜昌市老城改造獻福路拆遷工地,意外發現兩米多長的一段明清時期城市用陶制排水管。排水管已有兩三百年歷史,呈竹節狀連接。宜昌市檔案局原局長孫維玉現場查看後介紹,排水管外紋路叫「純紋」,是燒制之初刻制,排水管是宜昌善溪窯生產,主要用於古城裡大型建築物的排水。
世界現代管道始於19 世紀中葉。1859 年8 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第一口油井,1863-1865 年試用鑄管輸送原油,因漏水未能實際應用。到1895 年才生產出質地較好的鋼管。1879 年,中國用鑄鐵管從旅順市的龍引泉引水供水師營駐軍用水,這標志著引進西方供水技術的開始。
不銹鋼管在世界上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主要是厚壁螺紋連接和焊接連接。由於厚壁不銹鋼管的成本造價高,雖然衛生、性能優越,但未完全符合節能的社會發展觀念,因此引發於一些專家對不銹鋼「薄壁」連接的技術研究,最終薄壁不銹鋼管最早的連接技產生於1959年瑞典,因為產品應用效果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廣,隨之發展到德國、英國、中國和台灣等地。薄壁不銹鋼管連接技術的不斷發展,保障了給排水設計所需的技術性能,並克服了厚壁不銹鋼管的高價位和螺紋連接的不穩定性。市場需求的自然發展,促進薄壁不銹鋼管普及應用,是必然的。
日本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薄壁不銹鋼在日本首次應用於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至今已成為世所公認的最佳飲用水容器材料",日本的自來水管道和建築內給水管道使用不銹鋼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
日本東京的自來水供水管道經歷了鍍鋅管──塑料管(PPR)和復合鋼管──薄壁不銹鋼管的發展歷程,1955年以前,普遍使用的是鍍鋅管,1955-1980年間,塑料管和不同材料的復合鋼管廣泛應用於建築物內的水管和部分室外水管,但不論是鍍鋅管還是塑料管,各種復合管,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由於其材料耐腐蝕性不佳而受到腐蝕、因外力作用(如熱脹冷縮、施工破壞等)造成的漏水現象十分普遍。為此,東京供水局經過10多年的調查研究後決定從1980年5月份開始,凡50毫米以下直徑的供水管道、管接頭、水龍頭全部採用不銹鋼材質,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漏水問題。
美國
美國紐約的供水系統自20世紀60年代起採用不銹鋼。紐約市原有的飲水配送系統老化陳舊,無法滿足需求,當局在對備選材料進行15年評估的基礎上,於1993年在城市輸水管道的大口徑立柱管和其他管道建設中均大規模地採用了304L不銹鋼,其目標是建立一套使用壽命長達100年的系統。華盛頓地區供水管網改造,也採用了不銹鋼水管,當局考慮的出發點是整個壽命期的成本,與其他材料相比,不銹鋼在整個壽命期內的總成本是最低的。利用不銹鋼的耐腐蝕耐磨損長壽命的特點,以期降低管網的維護和更換費用。
義大利
自1995年起,義大利各城市普遍採用一種不挖溝技術,將原輸水主管道更換成不銹鋼管道。經驗表明:不銹鋼管道耐腐蝕、強度高,能夠耐地面下沉和地震,壽命至少為70年,比塑料管等代用管材更經濟。
瑞典
瑞典Karlskoga市經過10年試驗,球墨鑄鐵和PVC埋地供水主管道已經全部換成316不銹鋼管道。
英國
英國的醫院(蘇格蘭)過去採用的是銅水管,但蘇格蘭偏軟的水質導致銅水管的腐蝕和失效,政府花費了巨資研究失效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現已將冷熱水管道由原來的銅水管全部更換成不銹鋼水管和接頭。
馬來西亞
自1997年來馬來西亞水務當局與水工業各方合作,起草了供水系統使用不銹鋼焊管和不銹鋼管件的標准規范。2001年4月,馬來西亞水務當局正式頒布相關標准,規定與公共輸水主管道相連的水表前後的給水管道只允許使用奧氏體不銹鋼焊管。
新加坡
新加坡水務當局正准備將所管轄的給水管更換成不銹鋼管,目的是為21世紀的新加坡人民提供可持續的水資源,顯著改善水質,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和大大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將採用數千噸的不銹鋼對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進行大規模的更換和改造。該項目將歷時20年耗資70億新元,並由此帶來高達幾十億新元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其他國家
如加拿大、荷蘭等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飲用水系統的管道和系統部件必須採用304/304L、316/316L材質的不銹鋼,以此作為健康保證的基礎。
中國
國內薄壁不銹鋼水管是20世紀90年代末才問世的新型管材,由於其具有安全衛生、耐蝕性、堅固耐用、壽命長、免維護、美觀等特點,目前不銹鋼水管發展勢頭強勁,已大量應用建築給水、直飲水和太陽能系統管道。起初,還有部分工程項目設計銅管的,最後一個個改為薄壁不銹鋼管。現在,銅管已逐漸退出市場,除了民用家裝市場之外,酒店、會館、樓盤、醫院、學校、已經基本普及設計和應用薄壁不銹鋼水管。
2. 中國古代城市的生活污水怎麼處理
古代沒有現代的污水處理設備,一般是直接排入江河的
3. 冷門科普:古人是怎麼處理污水的
下水道是一種城市公共設施,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有該設備出現。現代下水道的雛形源於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法國巴黎,至今巴黎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統。一般說來,下水道系統是用於收集和排放城市產生的生活廢水以及工業生產上所產生的工業廢水。
我國古代在城市建設中也講究一個城市的供水與排水系統的規劃。我國古代有關下水道的名稱有好幾種,諸如溝、竇、續、石渠、埔墁等。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也有多種,有用陶管鋪設,有用石塊修造,或用磚塊砌成。據《考工記》記載:「竇,其崇三尺」,表明當時的下水道已有3尺高度。據《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記載:「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這里的惡指污穢),可見當時人民已發現積存污水今致人疾病,要排除污水以保障人體健康。後來的記載更為明朗,如宋代《養生類纂》引《魯般宅經》說:「廳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書又引《瑣碎錄》說:「溝渠通浚,屋字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病」。根據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對污水處理,基本上是從衛生學角度來考慮的。
隋唐時代,我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當時的城市建設和衛生設施,較前代更加進步。唐代的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的都城,整個城市的設計布局,合理整齊,皇宮、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場都分區設立。當時,把外廓城規整地劃分為108個坊(居民區),王室所佔的宮城和國家機構所在的皇城,位於北部正中,整個長安城不但街道寬敞,兩旁還栽種整齊的樹木,街道兩側普遍建有排水溝。從發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溝來看,溝寬3.3米,深達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東西兩市的巷道下面,發現有磚砌的排水暗溝,這些暗溝最後都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及衛生設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無疑是領先的。
明、清都城北京的設計,即是參照唐代長安的城市規劃。據清昭漣《哨亭雜錄》記載,明宮廷內下水道工程更為壯大,或用生銅鑄成,或用巨石砌成,管徑粗達數尺。這在當時世界范圍來說,也屬少有的衛生工程。
4. 中國那個城市的排水系統是最好的是那個朝代修建的
中國青島排水系統最好,是在清朝,1898年德國殖民軍登陸青島,排水系統規劃建設幾乎按照100年的高標准設計、施工,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中國城市未能做到。
當時他們調集了當時德國一流的城市規劃專家和建築設計師來到青島,按照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實地勘察設計,形成了青島的城建規劃。
城市排水系統
是處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設施系統,是城市公用設施的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統通常由排水管道和污水處理廠組成。在實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況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送至污水處理後,排入水體或回收利用;雨水徑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後,就近排入水體。
5. 誰知道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發展歷史
五六十年代:剛剛起步 技術和管理水平較落後
解放初期由於工農業生產剛剛起步,當時的污水污染程度很低,且提倡利用污水進行農業灌溉,特別是北方缺水地區將污水灌溉利用作為經驗進行推廣,如著名的沈撫灌渠等,所以全國僅有幾個城市建設了近十座污水處理廠(還包括1921~1926年間外國人興建3座污水處理廠),在處理工藝有的還是一級處理,處理的規模也很小,每天只有幾千立方米,最大的也只有每天5萬立方米左右,致使污水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處於較落後的狀態。
我國解決城市污水的凈化問題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區的坑塘窪地、廢河道、沼澤地等稍加整修或圍堤築壩,建成穩定塘,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據調查,這個時期在全國已建成各種類型的穩定塘有38座,日處理城市污水約173萬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量佔一半,其餘包括石油、化工、造紙、印染等多種工業廢水。此階段開始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開展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逐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為以後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七八十年代: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帶動新建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的萬分也隨之而變化,污染程度由低向高逐漸演變,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污水的污染,使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的沉痛教訓(如,日本國骨疼病、水俁病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建立了國家級環保組織(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大學也陸續設置環境工程系或環境工程專業,國務院環保辦投資在天津興建污水處理試驗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試驗廠),70年代末開始興建,處理規模:一級處理0.1立方米/s,二級處理0.025立方米/s,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試驗廠也先後運行。國家和地方都為籌備建設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做前期工作,此刻天津市政府與建設部及有關部委率先決定建設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並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26萬立方米/d。
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為26萬立方米/d。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後多年來達到設計出水水質標准,使黑臭的污水變為清流,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空白。在此成功經驗的帶動下,北京、上海、廣東、廣西、陝西、山西、河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九五」期間:正式啟動「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九五」期間,我國正式啟動對「三河」(淮河、海河和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環渤海」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國家給予相應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有22個,投資59.58億元,日處理規模371.7萬立方米;在建項目109個,計劃投資161.83億元,日處理規模832.0萬立方米。
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建立,使我國污水處理的新技術、污泥處理的新技術、再生水回用的新技術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外污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被引進到我國,在活性污泥工藝應用的同時,AB法、A/O法、AA/O法、CASS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也在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得到應用。由過去只具有去除有機物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發展行業的市場。如格柵機、潛水泵、除砂裝置、刮泥機、曝氣器、鼓風機、污泥泵、脫水機、沼氣發電機、沼氣鍋爐、污泥消化攪拌系統等大型設備。
由於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很大,我國的建設資金有限,無法適應水污染治理的需要。為此引進國外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成為建設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也加快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速度。一批大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利用國外貸款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如:我國20世紀最大的污水處理規模為60萬立方米/d;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成都三瓦窯污水處理廠、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鄭州王新莊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均為40萬立方米/d。
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427座,其中二級處理廠282座,二級處理率約為15%。2000年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總投資約為150億元。但目前絕大多數小城鎮尚未建污水處理設施。七大硬傷制約城市污水處理的發展
污水處理專家朱雁伯分析,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目前存在七大問題,制約著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
其一、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的短缺
我國雖然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00多座,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表現在某一個城市本身的處理率不高,也就是污水處理的量不夠,還表現在大城市已開始著手進行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規劃和建設計劃工作。但在中小城市,特別是在西北部中小城市還沒有將污水處理的規劃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的議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專門建設資金,有的地區的水污染日趨嚴重,若等待有資金投入時再興建污水處理廠,就會使環境趨於惡化,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對人民身心健康帶來危害,所以促使我們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快水環境污染的治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
其二、污水處理廠運行經費不能到位
全國目前已經建成投產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共計100多座,能夠滿負荷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不到1/3 沒有滿負荷運行的原因:大多數均是由於運行經費不能到位而造成的,有的省市沒有收取污水處理費,有的是只收工廠、企業的,不收居民的,有的是工廠、企業、居民的都收了,但收費標準定得很低,遠遠不能滿足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所需的最低費用,使一些污水處理廠出現了能得到多少經費就處理多少噸污水的實際問題。這樣長此下去既發揮不了建設污水處理廠應有的效益,也會使儀表、設備受損,同時也無法發揮污水處理廠專業管理人員的作用。
其三、進口設備的維修及設備配件的開發
由於大批的進口設備進入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幾年的運轉後,設備陸續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損壞,特別是索賠期後的維修和正常的大修。這就需要有專業技能的技術人員來進行,叵請國外的專家來維修,維修成本將會大幅度增高實在難以接受,或使進口設備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必須培養對進口設備維修保養的國內專業人員,使其掌握維修技能達到進口設備的維修標准。有了維修的專業人才還得有充足的備品配件,特別是一些將要淘汰的設備被引進中國,備品配件國外也不會再生產了,就需要國內自行測繪、加工製造,只有這樣才能使進口設備發揮出它的作用,否則設備的損壞,配件的缺乏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其四、污水處理工藝選擇跟風,不結合實際情況
選擇熱門工藝是在選擇污水處理工藝時,出現的單純追求工藝新,追求時髦工藝,不考慮本地區的進水水質、處理水量以及出水用途的問題,在我國已建成的一些污水處理廠中,本來進水水質都比較低,還要選擇AB法,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設施設備的閑置。有的地區經處理的再生水直接用於農業灌溉,還過分強調除磷脫氮,採取A/A/O法,增大了建設投資也提高了日常運轉成本,還有一些個別地區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看當時風刮什麼工藝就採取什麼工藝。
其五、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巨大的投資建設了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地區還將處理後的再生水與未經處理的污水混在一起同流合污,有的地區沒有將再生水回用卻排入大海造淡水資源的浪費。目前世界的淡水資源極為匱乏,中國淡水資源的佔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21位,人均淡水佔有量僅為2000立方米。
其六、污泥沒有真正達到無害化,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
污水經過各種不同工藝處理後,出水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但是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獎懲的污泥卻未能得到妥善的處置,還會給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有些地區污泥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將污泥堆放在場外,任意取走不知下落。有的地區將污泥進行乾燥用作農肥,重金屬含量是否達標考慮的很少,對農作物有多大的危害分析不足。國家環保部門禁止將污泥作為菜田、稻田的肥料,作為旱田的農肥需要對污泥的成份進行分析,重金屬及有毒家物質不超標方能使用。污泥作為綠地用肥要有園林部門認可,有監測部門跟蹤分析方能使用,總之污泥若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是給環境帶來再次污染的隱患。
其七、污水處理廠沒有除臭裝置
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池,格柵間,沉砂池,初沉池及污泥處理系統的儲泥池,脫水機房(除離心機外)都會產生嚴重的臭氣,既影響操作運行人員的身體健康,也給周圍居民生活環境帶來污染,特別是一些建設較早,周圍過去是農田、水池、遠離市區的污水處理廠,目前成為市區,污水處理廠周圍蓋起了民宅,形成了居民區,污水廠的周邊百姓深受其害,應該多渠道解決除臭裝置,因為污水處理廠本身就是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企業。
6. 古代城市污水處理
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原理和今天差不多,只是它是露天的.
城市居民區邊上有用青石砌成的排水溝,居民可以用這個系統來排放生活污水.
古代居民的大小便一般是存在馬桶里,早晨起來,有農民趕著大車到城市裡來收集,帶回農村肥田.民國時期,還有專門管理這一行為的機構,稱為"糞政".
至於護城河,在古代確實是排污的一個重點,不過一般來說,護城河是和比較大的河流相連的,河流不斷沖刷帶動,不會出現污水排不出去的問題.
以下是資料:
古代城市中設置排污工程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商代的城市遺址證明,商代的城市規模相當宏大,排水系統也相當講究。如河南鄭州地區發堀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市面積25平方千米,其中有房屋、地窖,也有水溝。在河南淮陽平糧台發掘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陶質排水管道,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排污設施了。
大多數羅馬家庭都沒有沖水馬桶,他們需要去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截至公元315年,羅馬共有144間公共廁所,水從坐式馬桶下面的溝槽里把排泄物沖走。
和公共澡堂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相鄰而坐,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在羅馬鼎盛時期,長達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輸送到帝國首都的各個角落,即使是勞動階級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在伊麗莎白時代,有錢有勢的人會用石頭在城堡里蓋一間廁所,糞便會由此排進污水坑或護城河裡。但是,直到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才有人開始著手做清理工作。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第一座新式廁所。
他的發明包括了便池,但在當時,虹吸管還沒有問世,所以沒辦法把水留在裡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閥,這三樣也是現代馬桶的必要組成部分。後來又過了幾百年,人類才逐漸完善了各個細節。」
在隨後的200年裡,歐洲的城市居民大多會在自家的後院里挖個坑,然後用石頭砌起來當廁所。到了晚上,倫敦人會在卧室里使用夜壺。天亮後,他們會從窗戶那裡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為不想倒在別人頭上,他們會大喊「格拉得盧」,這句話出自法語的「格爾得盧」,意思是「注意,水來了。」
齊都臨淄故城大、小城內有三條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980年發掘清理的一個排水道口,是通過大城西牆北部流進系水的排水系統的末端。排水道呈東西向,全部用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10米,深3米左右,由進水口、過水道和排水道口組成。其排水道口部分呈內窄外寬的喇叭口形,長8米,東端寬8.2米,西端寬9.5米,高2.8米。
排水道口一般用50×40厘米的巨石壘砌,分三層,石頭交錯排列,每層5孔。這樣,水可以從石塊間隙中流出,而人卻不能從石隙中鑽進;起到了既能排泄城中積水,又防止了敵人進攻的雙重作用,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臨淄故城排水系統是世界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建築史上的創舉,充分反映了齊地人民的聰明才智。
7. 我國古代的城市有沒有下水道設計
我國古代城市很早就有「下水道」了,至今我國發現最古的下水道就是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址上的下水道,至今約4300年,所屬朝代為商。最出名的下水道,要數河南偃師屍鄉溝商代早期都城城址,其城市排水系統在今天看來也較為先進。不得不贊嘆古人的智慧真的很高啊!
古代皇帝也是十分重視排水管理的,通觀整個宋代,其城市下水道的管與建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明清兩朝,北京城市排水更為講究,特別是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內城,其排水系統相當出色,如遇特大級暴雨,故宮一帶也絕不會存有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