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規模以上污水處理廠

規模以上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4-07-29 05:54:33

1. 黃坡鎮的經濟發展

黃坡鎮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國道325線與省道373線在鎮區內交匯,地處鑒江下游,濱臨南海,板橋河、塘㙍河自北向南注入鑒江,匯入南海,形成鎮級規模較大的港口——黃坡港,港口年吞量達50萬噸,蘊藏有較豐富的花崗岩、玻璃石英砂、鐵鈦和高嶺礦,是「吳川三絕」之一——飄色的發祥地,電動泥塑聞名遐邇,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人物眾多,是清朝傑出外交家、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國民政府內政部長、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將軍的故鄉。
近年來,黃坡鎮委、鎮政府領導班子堅持科學發展,解放思想,創新實干,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1.03億元,同比增長12.3%,地方財政收入1785萬元,增長35%,稅收總收入1774萬元,增長38%,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013萬元,增長95.5%。
工業己初具規模,2010年工業總產值16.02億元,同比增長30.1%,支柱產業主要有機械製造、釀酒、水泥、沙石四大產業,另有制衣、製革、工藝禮品、飲料食品、塑料農產品加工、玻璃石英砂等產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有廣東粵凱機械有限公司、黃坡水泥廠、上馬砂石公司,近年來,利用區位優勢加快招商引資,引進一個規模以上企業湛江南鑫製冷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新投產企業有華健環保包裝製品有限公司、湛江華正糖酒機械有限公司、世紀環保餐具消毒有限公司、海灣冷凍廠、宏泰工貿有限公司、嶺頭石場。
座落在國道省道交匯處「金三角」地帶的深圳龍崗(吳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是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規劃總面積7251畝,計劃用八年時間分三期開發建設,已征地3600多畝,八年全部建成後,將是集工、商、住於一體,設施齊全的工業城,能容納10萬人就業和居住,年產值200億元,稅收10億元以上,目前,污水處理廠選址征地工作已完成,正進入規劃和建設階段。已簽約入園的企業有康師傅礦物質水、湛江聯潤化工有限公司、廣東堅成鋁業。
黃坡鎮是吳川魚米之鄉,物產豐富,農業生產在吳川佔有重要地位,2010年農業總產值5.04億元,同比增長6.1%,黃坡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引進客商,種植泰國南瓜、香芋、番茄等作物,現有3514畝香蕉,14638畝優質高產番薯,406畝花卉、草皮、風景樹種植基地,另有16185畝水產養殖基地,特產有黃坡蒜頭、蟛蜞汁、鞋底魚、禾蟲、膏蟹、對蝦、沙螺等。
黃坡鎮經貿商業發達,住宿餐飲業繁榮,素有「吳川商埠」之稱,是粵面地區商貿重鎮,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億元,增長16.3 %,鎮區的綜合農貿市場是吳川鄉鎮一級最大的農貿市場,佔地兩萬多平方米,貿易非常活躍,輻射到周圍多個鄉鎮,黃坡客運站客運量超過16萬人次,是吳川鎮級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汽車客運站。有九洲購物廣場、全國連鎖的鵬泰購物廣場、珠江商場、南方商場三大購物商場和鴻寶豐、花園、自然、泰寶、嶺南五大酒店,其中九洲購物廣場、鵬泰購物廣場是吳川鄉鎮一級最大的超市和購物商場,鴻寶豐酒店是集飲食、購物、旅業於一體綜合性酒店,是黃坡鎮的標志性建築。
2012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該鎮堅持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要務,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2012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19.14億元,同比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1億元,同比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8億元,同比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7.83億元,同比增長16.6%;國稅收入1814萬地,同比增長39.9%;地稅收入802萬元,在全市稅收總體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實現逆勢上揚。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260萬元,增長152.7%;農民人均純收入7952元,增長13.6%。
二、工業發展態勢良好。積極貫徹落實湛江市發展「大工業」戰略,立足黃坡實際,加大招商融資力度,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發展壯大,大力發展工業經濟。一年來,投資4億元的湛江建誠管樁有限公司和投資2.8億元的凱慶廢鋼配送中心落戶我鎮,正在進行廠房建設,預計今年上半年內投產。投資3000萬的富山環保磚廠已建成投產,年產值達3000萬元。這些新上工業項目,加快我鎮工業化進程,推動我鎮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三、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我鎮積極配合支持和協助深圳龍崗(吳川)產業移園完成二期征地,完成黃坡污水處理廠項目征地立項,現已進入招投標建設程序,年內開工建設。扎實配合推進鑒江供水樞紐工程建設,加快完成庫區內有徵漁船、魚蝦塘戶補償款發放工作,已完成庫區內外有證魚蝦塘65戶補償款發入,已發土建資金60戶,金額4270萬元,地面附著物已發放59戶,資金816萬元。目前正抓緊泵站供電線路的用地補償工作,推動泵站線路順利施工。
四、「三農」工作穩步發展。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加快推動「三農」工作。一是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抓好枚陳農業綜合項目開發建設、三柏農業示範項目基地建設,為農業發展增添後勁。二是全面完成農村「三資」清理工作,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引導農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轉。三是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完成鎮內三大主幹渠清淤工作,確保農業生產用水。四是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官江、三柏屯、水潭果菜生產基地;枚陳、平城、上馬片糧食生產基地;三柏、穩村、烏坭、林屋優質高產蕃薯基地。進一步扶持做大農產品加工,積極打造黃坡蒜頭加工綠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搞活農產品產、供、銷渠道,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五是積極抓好林業工作。順利完成牛路頭、上馬、蓼羅、福嶺、平城、大院、中山、裡屋、盤石、林屋等10個村委會53個村小組林改任務,完成林改面積17016.02畝。六是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成效顯著,對省認定我鎮嶺博、新屋、裡屋3個貧困村及貧困戶,27條非貧困村及760戶貧團戶,通過實施政策扶貧、資金扶貧、智力扶貧、推薦就業等方式,努力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入,裡屋村委會59戶貧困戶290人全脫貧,脫貧率100%,實現三年脫貧目標,順利通過省、市「扶貧雙到」考核。六是按時完成農村種糧綜合補貼申報工作,使種糧補貼款落實到農戶手中。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完成2012年農村安居工程檢查、驗收工作,順利完成2012年度安居工程任務。七是創新水費徵收方式,實現水費徵收工作躍上新台階。
五、宜居城鄉建設步伐加快。積極推進宜居城鄉建設,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0萬元完成友誼路橋梁改建工作,有效解決圍繞我鎮多年的友誼路行路難問題。高標准建設黃坡檢察室,扎實開展生態示範村、鎮創建活動、林屋村、小枚陳村被評為湛江市第二批宜居村莊,牛路頭被評為湛江市最美村莊,湛江市最美村莊授匾現場會在牛路頭村召開。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通過加強環衛、城監隊伍建設,提高環衛工作待遇,添置環衛設備,加大力度整治城鎮「臟、亂、差」,加大對國、省道公路沿線垃圾清理,進一步改善城鄉環境,優化城鄉居民生產和生活環境。

2. 濟南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連同《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並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省會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成就
「十一五」時期的五年,是我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共濟南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與全市人民一起,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維護省城穩定、發展省會經濟、建設美麗泉城」的總體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在克服困難中推進省會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910.8億元,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長1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6.1億元,是「十五」末的2.5倍,年均增長2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725.5億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長1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226.6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6倍,年均增長18%。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決策部署,制定實施了擴內需促增長、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經濟持續平穩向好。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三次產業比例由「十五」末7.3∶45.9∶46.8調整為5.5∶41.9∶52.6。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44.6%,比「十五」末提高2.8個百分點,金融、信息、旅遊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會展業發展加快。工業結構優化提升,形成交通裝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3個過千億元的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跨上2千億元新台階,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5%,比「十五」末提高11.4個百分點,新信息、新能源、生物醫葯、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投資結構不斷優化,著力增加交通、能源、農業、水利、社會民生、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投資。2010年,現代服務業和技術改造投資分別增長25%和47.8%;民間投資增長30.6%,佔全部投資的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創新驅動能力增強,深入開展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軟體名城等試點工作,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創新葯物孵化基地和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技術大平台建設加快推進。五年來,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10家、工程技術中心133家、創新型企業104家,專利四項指標居全省首位。高新區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增長,在全國排名明顯前移。節能減排成效明顯,五年來,淘汰落後水泥產能240萬噸,完成任務目標的148%;淘汰落後煉鋼產能150萬噸、落後煉鐵產能83萬噸,完成任務目標的100%;關停小火電40.2萬千瓦,完成任務目標的104%;削減化學需氧量3.01萬噸、二氧化硫4.44萬噸,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二)城市發展跨越提升。把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作為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搶抓籌辦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和第七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重大機遇,拓展發展空間,打造發展載體,提升了城市功能形象。五年來累計投入2000億元,比「十五」時期翻一番。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修編,實現中心城區控規全覆蓋,城鄉規劃體系基本形成。全面推進老城區改造提升,突出抓好棚戶區、城中村和危舊簡易樓改造。啟動三大新區建設,東部新區奧體文博片區初具規模,西部新區西客站片區建設全面展開,濱河新區小清河綜合整治工程扎實推進,16個城市綜合體招商建設順利,拉開了城市發展新框架。奧體中心「一場三館」、園博園榮獲中國建設工程最高獎。京滬高鐵濟南段鋪軌完工,濟菏高速、繞城大北環、北園快速路、二環東路高架、濟陽和建邦黃河大橋等工程竣工。建成「兩橫三縱」快速公交網,城市公共交通年客運量達到8.64億人次。五年來累計投入131億元加強市政「四供兩排」設施建設,是「十五」時期的2.9倍。升級改造67個供水低壓片區管網,完成濟西應急供水一期工程,新建及改建熱源廠13座、污水處理廠7座。濟南電網完成投資107.7億元,供電能力達到450萬千瓦,比「十五」末提高70%。大明湖擴建改造完成,護城河全線通航,趵突泉連續7年噴涌,泉城特色更加突出。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7%。持續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城市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開展城管「十大行動、百件實事」活動,以「八亂」治理為抓手,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難點問題,完成108座破損山體治理,市區空氣質量逐步改善。
(三)「三農」建設步伐加快。五年來,市級財政「三農」支出65.9億元,是「十五」時期的3倍,加大了支農惠農政策力度。2010年糧食總產289.4萬噸,連續8年豐產豐收。建設都市農業園區和特色品牌基地77個,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35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新農村建設「十大行動」全面完成,基本實現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車、通有線電視和新農合全覆蓋,自來水入村率超過95%,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75.8%。完成38個小城鎮建設任務,啟動農村整村改造遷建項目326個,新建農村住房16.4萬戶、改造危房2.6萬戶。實施農村扶貧開發項目210個,基本消除年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百庫除險」工程全面完成,治理水土流失4.2萬公頃,發展節水灌溉1.266萬公頃。防治美國白蛾、秸稈利用禁燒工作成效顯著,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扎實有效。章丘連續6年躋身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市,商河等縣經濟社會和城區建設發生新變化。
(四)改善民生成效顯著。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市人民在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5321元和8903元,年均增長13.3%和13.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1%。採取積極政策促進就業,五年來,新增城鎮就業67.8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88.8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市財政五年投入社保資金83.4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倍。企業退休養老金從「十五」末月均782元提高到1520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2萬,農民工參加醫療、工傷保險人數達到37.2萬和54萬。啟動38個集中片區和34個零星片區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安置房290萬平方米,解決了6萬戶18.3萬困難群眾住房問題,一大批長期居住在低矮潮濕環境的群眾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啟動沁園新居等6個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總建築面積140萬平方米,向7339戶家庭發放廉租住房補貼6110萬元。市級財政投入151億元,連續3年完成為民辦實事33件。
(五)社會事業全面加強。人才強市戰略深入實施,推進「5150引才計劃」,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99人,16人進入「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幼兒園標准化建設和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努力解決外來務工子女入學難問題,對農村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全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成效顯著,認真落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推進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惠民醫療工程」,新農合政府補助標准達到每人每年120元。實施「衛生強基工程」,建成2366個標准化村衛生室和252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有效防控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疫病。努力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78‰以內。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啟動「3810」工程,完成6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及3400個農家書屋建設。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和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府學文廟修繕工程竣工,公共博物館免費開放,創作推出《天下泉城》等一批優秀作品。圓滿完成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濟南主賽區各項籌辦工作,充分展示了省會現代化建設成就和濟南人民團結奮斗、爭創一流的精神風貌。我市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全運會等大型比賽中獲金牌79枚,實現歷史新突破。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社會科學、民族宗教、檔案史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地震、氣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六)改革開放繼續深化。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經濟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市、縣、鎮(鄉)三級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深化政府資金、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集中17項財政專項資金,98戶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統一運營管理,市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成運行。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要進展,非公經濟比重達到42.6%。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完成。開放型經濟深入發展,累計實際到賬外資37.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302.9億美元,是「十五」時期的2.8倍和2.6倍,其中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分別達到61.8%和11.8%,比「十五」末提高27.3和8.3個百分點。累計完成對外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52.3億美元。服務外包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新亮點,佔全省比重40%以上。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取得新成績,締結友好合作城市關系17對,開通濟南至大阪包機、台北直航,口岸設施功能不斷完善。
(七)和諧社會創新發展。深入推進平安濟南建設,重點加強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強化四級信訪網路和維穩工作制度建設,認真協調處理群眾信訪問題。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交通消防安全管理,社會治安形勢總體平穩,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深入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稅收征管和納稅服務、產品質量和食品葯品監管、工商管理服務都實現新的提升。廣泛開展「迎全運、講文明、樹新風」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泉城義工、貼心民政、陽光大姐等一批全國有影響的知名品牌和鄭承鎮、劉振華、劉延寶等先進道德模範,歷下、市中、槐蔭、章丘榮膺國家、省級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我市在全國公共文明指數測評中位次大幅前移。國防教育和雙擁共建成效顯著,榮獲雙擁模範城六連冠。積極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圓滿完成擂鼓鎮、北川縣城災後重建和對口援藏、援疆、幫扶重慶的各項任務。
(八)政府建設扎實推進。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堅持依法行政、科學民主決策,深入推進政務公開,積極推行重大決策公示、評估和聽證制度,「五五」普法任務全面完成。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五年來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808件、政協委員提案2526件。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提高行政效能,網上辦事扎實推進,大力精簡行政審批項目,市級行政審批由436項減少到93項,壓減審批環節236個、辦理時限1332個工作日,廢止政府規章15件、規范性文件105件。建立行政執法電子監察系統,梳理規范了4326項處罰事項。推進采購代理機構競爭制度和電子化政府采購平台建設,五年來節約資金11.1億元。連續四年面向市民和社會各界開展「我為《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活動,開通12345市民服務熱線,開展「下基層、解難題、辦實事」、「執政為民、廉潔高效」和「創先爭優」活動。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強化科技防腐,組建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為工程招投標、土地交易、產權交易、醫葯采購等提供統一的交易平台。加強監察審計監督,嚴格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節約資金11億元。支持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依法依紀查處腐敗案件,五年來全市共處理機關工作人員319名,廉政建設不斷加強。
各位代表!五年來的巨大變化,凝聚著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復雜局面,我們同心同德,攻堅克難,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這些成績極大地增強了全市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我們在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五年來的發展和進步,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的結果,是市委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方方面面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全體市民,向關心支持地方工作的人民解放軍駐濟部隊、武警部隊官兵和中央、省駐濟單位、高校科研院所,向為濟南發展作出貢獻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內外朋友,向來濟興業的廣大投資者和外來務工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五年來,全市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諸多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一是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發展理念,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不斷提升城市整體素質。二是堅持解放思想,提升境界,著力創新思路,優化環境,改善服務,以思想境界大提升推動各項事業大發展。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全力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讓人民群眾更好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四是堅持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功能品位,為培育現代產業、發展社會事業、保障改善民生提供支撐條件。五是堅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這些深刻體會,需要在今後工作中繼續堅持和發揚。
各位代表,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仍然面臨許多制約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綜合實力不夠強,發展質量效益還不高;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仍不協調;資源環境制約加劇,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面臨更多考驗;社會建設任務繁重,公共服務水平需要提高,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級領導幹部駕馭科學發展的能力有待增強,思想境界有待進一步提升,政府自身建設、廉政建設還需大力加強。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努力加以解決。
二、關於《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是我市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精心謀劃發展思路,主動應對環境變化,奮發有為,科學發展,力爭經過5年努力,使我市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優勢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社會發展更加和諧,努力打造實力濟南、魅力濟南、宜居濟南,基本建成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化省會城市。
中共濟南市委九屆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未來五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根據《建議》的精神,市政府制定了《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已提請大會審查。下面,我就幾個問題作簡要說明。
(一)「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編制過程和特點
市政府於2009年12月正式啟動規劃編制工作,組織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各方面專家,對「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對規劃進行咨詢論證。面向社會開展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提出了許多建議。《綱要(草案)》的編制過程,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科學決策的過程。《綱要(草案)》力求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體現戰略性和政策性,並明確政府的工作重點和責任。在指標設置上,強化科學性、導向性和約束性,調整完善了轉方式、調結構的指標體系,增加了資源環境、民生改善等方面約束性指標。在規劃實施上,突出內生增長和要素保障,強化重大項目支撐,注重健全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在全面總結「十一五」時期發展成果、客觀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基礎上,《綱要(草案)》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緊緊圍繞「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大力實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創新驅動和富民惠民戰略,著力實現優化經濟結構、加強社會建設、提升城市品位、保護生態環境、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突破,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綱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些目標既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又反映了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要求。
一是關於經濟增長速度問題。《綱要(草案)》提出,今後五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這個目標比「十一五」低,主要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十二五」期間要始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實施擴大內需方針,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格局。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留有空間,把發展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資源消耗下降的基礎上,正確處理速度和質量、效益的關系。這個目標是積極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二是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針對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需要,《綱要(草案)》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氮氧化物排放量、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等約束性指標。這些指標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現實和長遠利益的需要,必須保證完成。
三是關於改善民生問題。「十二五」期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與經濟發展同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綱要(草案)》提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5.8床等,這些指標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轉方式、擴內需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取得新的進展。
(三)「十二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綱要(草案)》對「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的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十二五」時期,我市將進入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綱要(草案)》提出,城市化率達到75%,堅持走集約化城市發展道路,把增創經濟社會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主體功能區作為「十二五」工作重點。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加快規模膨脹和功能提升,推進老城區和東部新區、西部新區、濱河新區規劃建設,構建「一城三區」城市發展格局。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優化城鎮發展格局,積極推進北跨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實施統籌城鄉發展七大工程,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發揮省會輻射帶動作用,打造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二是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綱要(草案)》提出了「54321」的發展思路,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4∶38∶58。把服務業打造成省會首位經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我市轉方式調結構必須抓好的關鍵環節。構建五大區域性服務業中心是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戰略任務,培育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們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
三是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2010年我市被確定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擔負著在全國先行先試的重要任務。《綱要(草案)》對此提出了明確目標和具體部署,主要是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加強創新平台、園區建設,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培育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四是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綱要(草案)》根據「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對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努力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統籌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五是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必須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綱要(草案)》提出了明確的任務和措施,規劃了五個生態功能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十大工程」和濟南市水系生態環境區域布局,制定了加強節能降耗、推進資源節約及削減污染物排放等約束性指標,強調要制定實施低碳經濟發展規劃。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責任感做好這些工作,努力打造水清、天藍、樹綠、氣爽的生態文明城市。
六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改善民生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時期必須加大力度,在改善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取得更大進展。《綱要(草案)》提出加快構建民生改善八大體系,推進城鄉、區域、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公共安全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經過五年努力,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富裕美好!
三、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時期開局之年,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一年。從宏觀經濟形勢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改革進入攻堅時期,開放面臨新的情況,穩增長、調結構、抗通脹、保民生壓力很大。對我市來說,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經濟社會已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我們要清醒把握形勢,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奮發有為地推進省會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按照「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工作思路,實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創新驅動、富民惠民四大戰略,著力調結構、穩物價、保民生、促改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3. 廣安的經濟

廣安市農業物產豐富,盛產稻穀、玉米、高粱、小麥、柑桔、蠶繭、生豬等農副產品,廣安松針茶葉、岳池黃龍貢米、武勝良種生豬、鄰水優質臍橙、華鎣綠色山珍聲名遠播,素有"金廣安(玉米),銀岳池(大米),紅武勝(高粱)"的美譽,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瘦肉型生豬基地和絲綢之鄉。廣安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資源富饒,適宜農、林、牧、副、漁業綜合開發。
2014年,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265.3億元,同比增長4.2%。
廣安糧食播種面積34萬公頃,糧食總產量185.7萬噸,比2013年減少0.8萬噸,下降0.5%。其中,水稻產量100.4萬噸,下降1.7%;玉米產量29.3萬噸?,下降0.4%;小麥產量14.4萬噸,下降0.8%。油料種植面積6.4萬公頃,產量為13.4萬噸,增長2.3%。蔬菜(含菜用瓜)種植面積為6.7萬公頃,產量241.0萬噸,增長2.4%。
2014年,肉類總產量35.8萬噸,增長2.1%;禽蛋產量6.8萬噸,增長1.3%;牛奶產量2843噸,增長0.7%;蠶繭產量3260噸,增長0.8%。全年生豬出欄425.8萬頭,增長2.0%;牛出欄4.7萬頭,增長4.2%;羊出欄35.7萬只,增長3.4%;家禽出欄2887.5萬只,增長2.0%;兔出欄506.8萬只,增長3.3%。
2013年,新建漁業基地10個,新增水產養殖基地面積106公頃。2014年全市水產品產量為6.1萬噸。
廣安森林總面積為25.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8.9%。2014年共完成營造林面積2.1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0.9萬公頃、封山育林0.1萬公頃、森林撫育0.5萬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0.7萬公頃。
2014年,廣安市新增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戶,農民合作組織162個,申報認證綠色農產品14個,有機農產品6個。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基地達到11.7萬公頃,其中優質糧油基地3.3萬公頃,優質柑桔基地3.7萬公頃,優質蔬菜基地3.8萬公頃。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8080口,推廣沼液綜合利用2.7萬公頃。全市病小型險水庫除險加固116座,啟動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10個,渠系配套防滲150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667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186萬千瓦,增長10.7%。 工業
廣安有工業集中區6個,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區市縣工業集中區,其中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於1995年7月,1996年1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1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和建設部審核保留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現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下轄新橋工業園區、奎閣工業園區和臨港工業園區。
2014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75.4億元,增長9.4%,對經濟貢獻率為49.7%,拉動經濟增長4.2個百分點。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為517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330.4億元,增長16.2%,其中,輕工業551.5億元,增長10.0%,重工業778.9億元,增長21.0%;煤炭、電力、建材、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完成總產值851.9億元,增長16.1%。
2014年全市食用植物油15.2萬噸,增長2.7%;礦山專用設備14.1萬台,增長5.2%;大米39.5萬噸,增長10.6%;蠶絲5286.4噸,增長27.6%;小麥粉28.5萬噸,增長6.3%;精練銅20359噸,增長140.2%;瓷質磚5268.4萬平方米,增長47.8%;鮮、冷藏肉10.3萬噸,增長3.0%;發電量108.0億千瓦時,增長2.0%;家用洗衣機61.5萬台,下降14.3%;飲料酒12.1萬千升,下降7.6%;水泥1175.9萬噸,下降0.2%;液化天然氣15.0萬噸。
201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64.1億元,增長11.3%。實現利潤65.4億元,下降10.9%;利稅總額為94.7億元,下降1.6%。產銷率為98.5%。
2014年全市產業園區新拓展面積56.6平方公里,累計拓展面積171.7平方公里,新入駐企業58戶,其中投資億元以上企業42戶,累計入駐企業達705戶。完成基礎設施投入85.9億元,增長31.9%,新建標准廠房199萬平方米,新建道路93公里,鋪設管網205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新建22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建成供水廠2座、供氣站1座。鄰水經開區、武勝經開區創建為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示範區,四川得豐電氣成功創建為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功能企業。
建築業
2014年全市建築業增加值為107.4億元,增長16.5%,對經濟的貢獻率為18.6%,拉動GDP增長1.9個百分點。四級以上資質等級建築企業納入統計共105戶(不包括勞務分包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31.6億元,增長23.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640.9萬平方米,增長19.4%;房屋建築竣工面積848.6萬平方米,增長15.1%。 國內貿易
廣安市區核心商圈有廣寧路商圈、會展中心商圈、廣安國際商業中心商圈、恆大中天國際廣場商圈、龍馬廣場商圈和北街商圈。
2014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30.4億元,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和餐飲業零售額分別為47.1億元、233.3億元、5.0億元和45.0億元,增速分別為12.0%、13.3%、15.0%和13.1%。其中,城鎮、鄉村零售額分別為253.4億元、77.0億元,分別增長13.0%、13.4%。限上商貿單位實現零售額178.9億元,增長15.0%。
旅遊業
2014年成功舉辦「5.19」中國旅遊日主會場系列活動,編制完成華鎣山旅遊產業園區總規,遊客中心、紅色文化影視城等項目建成營運,協興歷史文化街區、翰林旅遊小鎮等項目加快建設,武勝白坪-飛龍、華鎣高興-陽和等6條鄉村旅遊帶成功打造,寶箴塞、華鎣山天意谷、神龍山巴人石頭城等4個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華鎣市成功創建四川旅遊強縣,武勝縣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年實現旅遊收入194.6億元,增長43.8%,接待旅遊人數2768.2萬人次,增長38.6%。
郵電業
2014年郵電業務總量為16.8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6億元;電信業務總量14.2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1.4萬戶,下降4.7%;行動電話用戶233.4萬戶,增長11.5%;寬頻用戶29.6萬戶,增長30.8%。
金融業
201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65.2億元,比年初增加151.2億元,增長13.6%;住戶存款902.5億元,比年初增加106.3億元,增長13.4%。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15.0億元,比年初凈增90.3億元,增長21.3%。
2014年全市現有駐市保險機構21家,其中,財險公司10家,壽險公司11家。全年共收保費32.5億元。其中,財險收入保費7.5億元,壽險收入保費25.0億元,全年各項賠款給付11.7億元。
對外經濟
2014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家、增資擴能項目1個,實際利用外資4194萬美元,增長2.2%;外貿進出口總額11.1億美元,增長12.0%,其中出口10.8億美元,增長9.6%;岳池縣成功創建國家級外派勞務公共服務平台,新獲省廳批准境外投資企業1家,四川省華鎣市南方送變電有限公司獲批對外勞務經營資格,實現廣安市對外勞務經營資格「零」的突破。全年引進項目950個、到位資金815.6億元。

4. 呼和浩特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全市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協力,迎難而上,奮力拚搏,形成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通過努力,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主要指標明顯好於上年,好於年初預期。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20億元,同比增長15%。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201億元,增長26.9%。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2600元和7900元,均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年初承諾的8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落實。
一年來,在應對危機的重大考驗中,我們始終堅持科學發展、關注民生、依法治市、優化環境、誠實守信、服務全區的工作理念,做了以下主要工作:(一)全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針對年初經濟下行壓力日趨增大的嚴峻形勢,我們迅速行動,主動出擊,全面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一攬子」計劃,切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實施了一大批投資項目,發揮投資拉動作用,使國民經濟較快企穩回升,逐月向好發展。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0.8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三次產業分別完成投資47.7億元、249.2億元和503.9億元,增長93.6%、34.4%和17.1%。
把保工業作為保增長的重中之重,及時出台《呼和浩特市關於扶持困難工業企業的意見》等文件,從貸款貼息、減免稅費、緩繳減繳社保費、落實電力多邊交易政策等方面對企業予以大力扶持,使停產半停產企業較快恢復生產。以科技引領企業發展,較大幅度地增加了重大科技專項資金,支持重大科技專項57項,爭取上級科技扶持項目77項,有力推動了各行業的技術進步。狠抓工業園區建設,明顯提高了園區承載能力,為未來工業大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狠抓工業項目建設,完成工業投資236億元,同比增長達30%,是歷史上工業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5億元,增長16%。
充分發揮首府優勢,全力推動服務業發展,使服務業成為保增長的重要力量。一批具有首府特點的商業集聚區加快形成。擁有20多家大型商場、260多家知名品牌專賣店的中山西路,商業集聚效應和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區「商業第一街」。建成京源港國際汽配城、金海五金機電城、保全庄蔬菜批發市場等7個規模較大的專業市場。新建和改造農家店120家、農村商品配送中心3家。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1億元,比上年增長19%。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2125.7億元和1970.5億元,同比增長30%和36%。實現旅遊收入141.6億元,增長31%。預計全市服務業增加值854億元,增長15.5%。服務業在我市的第一大產業地位、我市服務業在全區服務業中的首要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毫不鬆懈地加強「三農」工作,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使農業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達到125.2萬噸。奶牛養殖業全面恢復,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步伐明顯加快,新建成標准化養殖場45個,全市奶牛存欄95萬頭,鮮奶產量423萬噸。新發展百隻以上養羊專業戶1108戶,全年肉羊飼養量358萬只。近幾年建成的1.67萬畝蔬菜保護地,90%已經投產。馬鈴薯中棚種植技術加快推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土地流轉試點積極推進,農牧業機械化、科技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扶貧開發力度繼續加大,又有3.22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二)著力提升城鄉建設與管理水平。經過幾年努力,《呼和浩特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09-2020)》的修編任務基本完成,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呼和浩特市「一核雙圈」總體規劃綱要》,編制完成了《呼和浩特市「一核雙圈」組團發展區規劃》,繪就了城鄉建設藍圖。
城鄉一體化道路交通建設加快推進。繞城高速公路及國道109線清水河至大飯鋪一級公路建成通車,呼市至武川省道104復線、金橋開發區至和林盛樂園區道路以及呼市至土左旗土默川路等連接城鄉的骨幹公路建設項目快速推進,城區與五旗縣之間的半小時交通網正在加快形成。鄉村公路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新建改建通鄉公路7條、通村公路34條。大包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完工,集包鐵路三四線呼市段工程順利推進。主城區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最大的綜合商業項目海亮廣場一期工程建成開業,二期工程啟動。對中山西路商業街實施街景整治,進一步提升了中心商業街的形象與品位。鐵路東客站主體工程完工,呼和浩特乒乓球訓練中心建成,傳媒大廈、群眾藝術館、青少年文化宮、城市規劃展覽館、大盛魁文化產業創意園等各項公共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全長66.4公里的環城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全線啟動。著力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新建續建道路20條、橋梁和地下人行通道4座,改造小街巷29條,對21個交通「瓶頸」路口實施展寬改造和交通渠劃改造。新購公交車100台,新增計程車901台。城市給排水管網及供氣、供熱管網的改造力度加大。
「三城同創」取得實質性進展。創建活動更加深入人心,各項工作扎實有效推進,主要定性定量指標已經達標。「創模」方面,公主府、章蓋營、辛辛板三個污水處理新建擴建項目建成運營,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達到26.4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6%以上;各旗縣和重點工業園區都新建和續建了污水處理廠。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計劃范圍內。城區二級以上空氣質量天數又比上年增加5天,達到346天。水、土地、礦產等各類資源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創模」已通過國家環保部技術評估驗收。創森」方面,「三北」四期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北部風蝕沙化治理、烏素圖生態區、高速公路綠化隔離帶、標准農田防護林等各項生態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完成林業生態建設總面積109萬畝,是近年來完成任務量最大的一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9.8%。實施了成吉思汗公園、扎達蓋公園、南湖濕地公園等一批城市園林綠地項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人均公共綠地16平方米。「創森」已進入迎接國家正式考察驗收階段。「創衛」方面,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扎實推進,對城區604個無物業老舊小區實施了綜合整治,將29個城中村納入城鄉一體化環衛管理,全市新建改建水沖式公廁20座、壓縮式垃圾轉運站20座,二環路等重點路段實現機械化清掃。建成西郊無害化垃圾處理廠一期工程,新增日處理垃圾能力550噸,並啟動了生活垃圾生化處理廠搬遷項目。「創衛」的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去年我們成功舉辦全市兩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暨土左旗、托縣現場會,有力推動了各旗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小城鎮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多數旗縣的面貌發生明顯變化,「一核雙圈」城鎮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三)積極推進改革開放。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商品林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企業間並購重組積極推進。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特別是進一步加大了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取得突破,原市商業銀行重組為內蒙古銀行,原城郊信用社改組為呼和浩特金谷農村合作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共有56家獲得批准,其中37家正式營業。文化體制改革開始啟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進一步加強了市場監管,加快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成功承辦和舉辦中國第三屆民族商品交易會、中日經濟合作會、呼和浩特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大型經貿和招商活動,積極開展區域交流與合作,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預計全年引進國內資金430.75億元,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7.8億美元,增長9.7%。在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完成進出口貿易額7.1億美元,其中出口3.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全年接待了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團組來訪,特別是抓住中蒙、中俄建交60周年的機遇,與蒙古國和俄羅斯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加強。
(四)全面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2009年新增可用財力的88.4%用於民生工程和直接服務於城鄉居民的社會各項事業,其中用於低保、廉租房、社保、農林水事務、教育、衛生方面的財政支出同比分別增加0.95億元、1.1億元、4.4億元、5億元、4億元和2.8億元。認真落實就業促進政策,切實加大發展中小企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實施小額擔保貸款等工作力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584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473人,幫助391戶「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普惠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實施,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為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增加130元養老金。為環衛一線清潔工人每月增加200元績效工資。新建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和社會福利院。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供養標准進一步提高,管理得到規范。特殊困難群體的專項救助力度加大,城市低保家庭高中生全部納入全額低保范圍。全市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76萬平方米,新建廉租房3553套,人均住房面積13平方米以下的城鎮低保家庭住房問題基本解決。切實關心勞動模範,勞模待遇得到較好落實。
教育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快。在基本解決包括外來人口子女在內的「上學難」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實施國家「校安工程」及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工程,著力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農村撤點並校任務基本完成,集約化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制定並實施了新一輪17個項目的學校建設計劃,其中10個開工,7個投入使用,新增239個教學班。高考整體水平在全區繼續保持領先。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得到加強,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招生比例達到6∶4。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新校區如期建成招生,擴招學生2000名,在校生規模達1.4萬人。民辦教育穩步發展。民族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公開招考了418名中小學教師和99名特崗計劃教師。
衛生事業發展穩步推進。市第一醫院新大樓建成使用,口腔醫院完成搬遷。啟動了4所旗縣醫院的擴建項目,84個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全部完成,為643個村衛生室裝備了醫療設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9%,住院報銷比例平均達到40%,高於全國、全區平均水平。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住院報銷比例分別上調5%和20%。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加強,有效開展了甲型
H1N1流感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與改善民生政策有效銜接,縣鄉服務體系建設實現標准化、規范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
文化體育事業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是全區唯一獲此榮譽的城市。成功舉辦昭君文化節、第三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等大型文化活動。2007年以來中央下達我市的40個鄉鎮文化站建設任務,22個已經完工。文化惠民工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7件文藝作品榮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和入選作品獎。文獻歷史紀錄片《大盛魁》被評為「2009年全國十大紀錄片」,同名電視劇《大盛魁》開機拍攝。實景舞蹈詩《昭君情緣》多次赴國內外演出。公主府博物館建成開館,一批博物館和紀念館免費開放。農村新一輪「無線覆蓋」工程扎實推進。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全民健身運動得到群眾廣泛參與,成功舉辦了全市第二屆運動會,舉辦和承辦各類體育賽事81項。在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上我市運動員奪得5枚獎牌,在全區中學生運動會上取得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
社會管理進一步加強。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管理和維護穩定各項措施,有效開展一系列「風暴」行動,圓滿完成國慶60周年維穩任務,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安全生產態勢總體保持平穩。開展「積案化解年」活動,切實加強領導幹部定期接待群眾來訪工作,一批信訪突出問題得到解決。食品葯品安全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認真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大好局面進一步鞏固。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扎實推進。重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工作,支持殘疾人、婦女兒童和老齡事業發展。外事、僑務、人防、地震、防汛、消防、氣象、檔案、慈善、紅十字會、老區建設促進會、關心下一代等各項事業取得了新的成績。
(五)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我們高度重視服務型政府建設,在市政務服務中心成功實施集中審批服務,使行政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大力推動各旗縣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市民服務中心建設,三個市民服務中心、兩個旗縣政務服務中心已投入運行。加快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站,市四區193個社區中有151個建成一站式服務大廳,2個城區、1個街道、4個社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稱號,初步形成大市民服務格局。我市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高度重視民主法制建設。市人民政府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審議意見,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意見。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主席團交付政府組織實施的3件議案基本落實,代表建議以及市政協委員提案均予以認真辦理和答復。加大行政監察力度,確保了中央和自治區擴內需保增長一系列重大決策的落實。加強固定資產投資、專項資金審計,資金運行進一步規范。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深入推進了政務公開。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順利完成第七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了立法工作,市人民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4件,制定政府規章8件。「五五」普法工作積極推進。基層司法所建設明顯加強。注重傾聽基層和群眾的呼聲,始終重視市長熱線、城建服務熱線等群眾訴求的受理工作,切實把人民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許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高度重視公務員隊伍建設,在全市各級行政機關黨員幹部中認真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著力解決幹部隊伍中不符合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問題,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切實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與管理,取得明顯成效,為完成全年工作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極其不易。這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結果。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經受復雜形勢考驗、在我市建設與發展中付出辛勤勞動與汗水的全市各級幹部和各族人民群眾,向所有關心支持呼和浩特市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定,發展的動力還不夠強勁,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二是產業發展層次還不夠高。農業基礎仍較薄弱;工業中高端大項目不夠多,產業集群化程度較低;服務業發展還不夠充分,特別是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不夠發達。三是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城市長效化管理機制不完善,交通擁堵等現象仍然較為嚴重。四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就業、物價、住房、社保、教育、衛生、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五是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一些部門還程度不同地存在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服務態度不好、工作作風不實、工作落實力度不夠、執法行為不規范甚至以權謀私、消極腐敗等現象。這些問題,我們要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5. 咸陽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回顧

一是堅持工業主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工業經濟持續增長。針對工業經濟增速一度下滑的嚴峻局面,及時成立協調指揮中心,出台了保工業增長的九條意見和扶持大企業發展的八條措施,制定了《咸陽市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意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爭取中、省各項工業扶持資金4700萬元,落實各類貼息和技改扶持資金4800多萬元。完成了華星電子、陝西玻璃廠等16戶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產任務。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02戶,總數達到543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976.2億元,增長20.4%;增加值完成332.7億元,增長16.3%。
二是堅持項目支撐,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投資增長勢頭強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1.5億元,增長40.7%。103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67.2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38.9%。爭取國家和省上擴內需保增長項目投資20.6億元,全年新增貸款 102.5億元,首次成功發行企業債券17.5億元。大唐彬長電廠、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專用高速公路、天宏多晶硅等35個項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風電設備、青崗坪煤礦、咸旬高速等68個項目進展順利。全市引進招商合同項目247個,合同引資67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03.8億元,增長62%;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3個。投資35億元的文家坡煤礦、40億元的孟村煤礦、43億元的海螺水泥等一批大項目順利開工。我市榮獲2009年度全省招商引資工作一等獎,秦都、興平榮獲全省招商引資先進縣市區獎。
三是堅持產業富民,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群眾收入顯著提高。糧食總產208.1萬噸,實現六年連續豐收。水果總產458.2萬噸,其中蘋果378萬噸,產量居全省第一;新增設施蔬菜2.2萬畝,蔬菜、肉、奶、禽蛋總產分別達到315.5萬噸、16.6萬噸、62.6萬噸和8.6萬噸。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3萬人,常年在外務工95萬人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06元,增長19.8%。在彬縣全縣及其它縣市區的12個鄉鎮啟動了新農保試點工作,這標志著全市農民在「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的基礎上,將逐步實現「養老不發愁」!
四是堅持內需拉動,多措促進三產發展,城鄉消費日趨旺盛。積極開展節慶促銷,發放各類消費券2178萬元,拉動消費4562萬元。認真落實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政策,向農民兌付補貼5690萬元。推進「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和「信福」工程,建設改造「農家店」750個。成功舉辦了首屆「花饃藝術節」、「中華養生節」。接待國內外遊客1256.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0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70.6億元,增長19.6%。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原市商業銀行順利並入長安銀行。
五是堅持統籌發展,推動縣區爭先進位,縣域經濟實力增強。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6家、「一村一品」示範村66個,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59家。縣域工業園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1.6億元,實現產值600億元,增長17%。省政府確定的11個重點鎮已開工項目34個,完成投資1.6億元;21個建制鎮被列入「關中百鎮」項目。深入開展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競賽活動,全市縣域經濟平均規模達到50.2億元,8個縣市區的地方財政收入超過億元。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營業收入990億元,增長15.3%;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48.1%。
六是堅持城鎮帶動,加快建設咸陽大城市,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制定了貫徹《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的《實施意見》,涇渭新區、灃渭新區已提升到省級層面快速推進。城建「十大工程」進展順利,上林大橋提前建成,蘭池大道路基工程完工,咸興大道順利開工。「植萬棵樹、造千畝林」工程共栽植樹木2.8萬棵,成活率達到97%,城市造林1000畝,建成渭河近堤綠化帶82.3公里。舊城改造工作完成了16個城中村和52萬平方米棚戶區拆遷任務。集中供熱西郊熱源項目提前完工,城區新增供熱面積64萬平方米,集中供熱率達到43%。西咸公交順利對接,全市乘坐公交出行突破1億人次。「氣化咸陽」工作有序推進,市區氣化率達到96%,實現了縣縣通氣目標。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通過省級考核鑒定,武功縣通過省級衛生縣城驗收。
七是堅持永續發展,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8%,COD削減1.8萬噸,SO2削減1.85萬噸,超額完成省上考核目標。持續推進造林綠化,完成造林面積56.2萬畝。各縣市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投運,在全省居於領先地位;彬縣、淳化、涇陽等縣垃圾填埋場建成運行。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成效明顯。「七河一渠」水環境持續好轉,渭河咸陽段提前3年完成了渭河五年治理規劃,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達到315天。
八是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實施民生工程,城鄉群眾得到更多福祉。出台了《進一步擴大就業的十條意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404元,增長24.2%。全年安排民生八大工程項目3003個,建成1700個,完成總投資31.5億元。引石過渭工程建成通水,建成農村人飲工程410處,解決了40.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1594.3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標。廉租房施工面積23.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完成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基本實現。150個鄉鎮機關衛生廁所建設和幹部洗澡問題得到解決。建成扶貧開發重點村182個,16萬群眾實現脫貧,「三告別」工程順利實施。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爭取中省教育基礎設施投資16.1億元,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成110.6萬平方米,「蛋奶工程」覆蓋面達到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56.7%,位居全省第一;全市高考一、二本上線人數12491人,較上年增加422人,增幅居關中四市之首。1332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市電子政務統一平台建成開通,咸陽門戶網站名列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政府網站第33名。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建成規范化農村衛生室2135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3.5%,為112.3萬農民報銷醫葯費3.1億元。農村育齡婦女健康檢查率達到9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我市被國家人口計生委評為全國首批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永壽縣被命名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九是堅持和諧發展,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制定出台了《市級領導幹部接訪工作意見》,實行市長信訪問題季度協調制度,開展縣市區和市級部門主要領導大接訪活動。全市進京非正常訪下降8.4%,赴省集體訪批數和人數分別下降27%和61%。開展了打黑除惡專項行動,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達到91.5%。應急管理工作居於全省前列。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1.1%。我市被評為全國軍轉安置工作先進集體,市政府被評為全省第六屆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旬邑縣政府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十是堅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幹部作風明顯好轉。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共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870件,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8.2%。市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到位,縣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修訂了市政府常務會議事規則等制度,制定了精文減會有關規定,實行了兩次「無會月」制度。開展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行政工作「三促進」和「千名年輕幹部進企業」等活動,扎實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加強經濟責任審計,行政效能明顯提高。
同時,司法、國土、體育、統計、民族宗教、人防、地震、鹽務、地方誌、外事與接待、物價、工商、質監、電力、氣象、煙草、郵政、通訊、僑務和對台事務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一年的實踐啟示我們:面對復雜多變的嚴峻形勢,必須科學研判,積極應對,果斷決策,找准宏觀政策與全市發展的對接點,提高決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必須堅定信心,突出重點,迎難而上,按照「一主導三帶動六突破」的總體思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步伐;必須貼近民心,保障民生,凝聚民力,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求真務實,提高效能,狠抓落實,以雷厲風行、真抓實乾的作風和科學規范、高效嚴明的管理,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支持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駐咸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與此同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偏小,人均量更小;二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二、三產不強,在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均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咸陽三次產業比例為18:51.6:30.4);三是招商項目和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尤其是大項目、大企業、大集團偏少;四是城鄉群眾增收難度大、就業困難多、住房壓力大等問題比較明顯;五是社會穩定形勢依然嚴峻,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方面還存在不確定因素;六是在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效能提高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6. 瑞昌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取得較快、健康發展的一年;是大力實施「強工興城」戰略,啟動項目最多、財政投入最大的一年;是不斷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全面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年;是全市上下喜迎撤縣設市二十周年,向心力、凝聚力和幹事創業熱情空前高漲的一年。一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下,市政府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落實「三保一弘揚」指示精神,一心一意謀發展,創新克難求突破,齊心協力抓落實,圓滿完成了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突出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億元,達到52億元,同比增長15%;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05億元,增長2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5%,總量達到63.8億元;財政收入「跨五過六」,完成6.35億元,增長31.6%,總量排名九江第一;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71億元,稅收收入完成5.78億元,鄉鎮財政收入突破1.7億元,三項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國稅完成2.81億元,地稅完成2.46億元,分別凈增5541萬元和6247萬元,增長27.7%和36.1%;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91%,財政收入佔GDP比重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2%,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9%和6%。
——工業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積極幫扶企業發展,全力以赴主攻項目,狠抓園區平台建設,全年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總數達到96家,位居九江市第一,工業經濟佔GDP比重繼續保持60%以上。招商引資實現突破。推行市本級帶頭招商,部門單位跟進招商,鄉鎮及條管單位自主招商工作機制,規范優惠政策,多次召開項目建設現場會,定期召開項目推進調度會,全市上下招商氛圍濃厚,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5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個,5—10億元項目3個,投資28億元的亞泥五六期、投資20億元的誠坤造紙、投資6億元的凌珂針織、投資5億元的蔡氏造紙設備製造、投資3.37億元的武山銅礦尾砂庫等重大項目紛紛落戶。全年引進外資3413萬美元,其中外匯3133萬美元,居九江市第三位;外貿出口完成2089萬美元,同比增長14%。工業企業運行穩健。研究16條具體措施,幫扶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市財政安排工業發展基金1000萬元,支持企業發展壯大,每月召開一次現場調度會,研究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和問題,規模以上企業平穩健康發展,骨幹企業擴張勢頭強勁,投資9億元的亞泥四期生產線進展順利,投資1.45億元的江聯沿江舾裝碼頭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2.6億元的武山銅礦二期技改項目全面竣工;財政注入資金1500萬元,成立兩家貸款擔保公司,幫扶企業融資6.3億元;兌現園區企業獎勵、優惠資金1161萬元,開展幫辦房產證、幫招工活動,一周之內辦好33家企業22萬平方米廠房產權登記證,增強了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召開鄉鎮專場招聘會,組織小分隊赴湖北、河南、貴州招工,為34家企業招工3692人,企業用工難題較好解決。全年四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86.4億元,同比增長2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3%。平台建設有效推進。完成園區赤烏東路、楊林湖大街及460畝工業用地征地工作,開展園區「閑置土地、閑置廠房」專項清理,收回6家企業閑置廠房,佔地350畝,收回閑置土地827.9畝;全年新增廠房4萬平方米,入園企業累計140家,投產企業115家,經濟總量繼續位居九江市縣級園區前列。碼頭工業城「三路一渠」工程全面竣工並通過審計驗收,公用港口規劃基本完成。
——城市建設管理亮點紛呈。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城市管理,城市對外形象大步躍升。城市規劃不斷完善。投資290萬元,全面完成新一輪《瑞昌市城市總體規劃》、《秦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人防建設專項規劃》、《消防專項規劃》、《安定湖新區詳細規劃》和火車站廣場改造、人民公園改造等15項詳細規劃設計;投資100萬元的規劃展示館投入使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大綱》和碼頭鎮、白楊鎮等六個重點鄉鎮規劃通過專家組評審並批復。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全面推進有史以來項目開工最多、投入最大的城市建設「2357」工程,總投資12億元。投資2億元,全省縣級一流的行政中心、文化藝術中心、人民公園改造三大標志性工程全面竣工,集中展現了瑞昌城市建設的大氣和品位;投資1000多萬元的火車站廣場改造、市民廣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資4.5億元的杭瑞高速公路連接線和瑞碼大道工程進展順利,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投資5000萬元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全面竣工,成為全省第二批最早投入運營的縣級污水處理項目;投資近4000萬元的中醫院搬遷主體工程竣工;投資近1600萬元的創業孵化中心主體工程封頂,體育中心、星級賓館、長江地表水廠等項目推進順利。投資3300萬元,完成城市道路硬化3.5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板2.7萬平方米,鋪設排水管道7649米,市民高度關注的建設東路東段、洋雞山路建設進展順利。市容管理效果明顯。全力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實行「三級十包」,實施部門聯動,實現全民參與,車輛亂停亂放、行人不走斑馬線行為基本規范;城市凈化、綠化、亮化水平不斷提高,投資106萬元,升級改造城區垃圾中轉站、公廁、環衛設施,擴大市容環衛保潔和城市管理范圍,城市衛生狀況明顯改善;投資80萬元,城區新增樹木5.2萬株、新增綠地2萬平方米,城區綠化率40.2%;投資98萬元,新增路燈591盞、更換新型節能燈及景觀燈1130盞。城市經營業績突出。有效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精心策劃,實現土地經營效益最大化,全年籌措資金4081萬元,收購土地18宗,面積2326.3畝。出讓土地10宗,386畝,全部依法招拍掛,原仙池樂園97.93畝地塊,從1.7億元起價拍賣到2.3億元,凈增6000萬元,促成了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商業面積9萬平方米的瑞昌聯盛國際商貿中心項目;全年土地出讓收益4.5億元,是前三年的兩倍,再創歷史新高。全力保障發展用地,上報用地14批次18宗,面積5052畝,已獲批復用地11批次15宗,面積3016.9畝。
——三農工作發展步伐加快。全面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注重農村面貌改善,加大農業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各項工作成效顯著。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安排專項資金410萬元,加大農業產業扶持力度,糧食麵積22萬畝,總產量1.6億斤,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油菜種植面積16萬畝,被農業部列為萬畝油菜示範縣,獲江西省油料生產先進縣稱號;生豬出欄32萬頭,南義、橫港、范鎮、桂林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建設進程加快;小龍蝦養殖面積3.8萬畝,產業發展經驗被中央電視台專題報道;水梨種植面積3.5萬畝,增長21.9%。落實農機購置補貼211萬元,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全市農機功率凈增5.14萬千瓦,機耕、機收水平分別達到62%和53%。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綜合得好、服務得好、探索得好,接受九江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題調研,被農業部列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改革項目試點,並代表我省赴農業部作經驗介紹。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按照「發展為先、富民為本、文明同步、整體和諧」思路,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攻堅月」活動,整合資金4460萬元,115個新農村建設點改水、改廁、改房、改路全面完成,整村推進、新能源利用成為最大亮點,綜合成績繼續位居九江市前列。完成農村水泥路面硬化改造270.3公里,成為全省率先實現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縣(市),江家嶺等4個渡改橋項目、范鎮大橋等2個危橋改造項目全面啟動;投資500萬元的紅旗、龍源、大壤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投資2000萬元的高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體基本完成,投資3000萬元的橫港、石門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已經啟動。爭取國家投資2026萬元,完成范鎮桂林土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596畝。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市財政投入45萬元,支持三個鄉鎮新建辦公樓;整合各類資金7200萬元,大力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面積6.65萬畝;萬畝生物防火隔離帶發揮重要作用,森林防火十年來首次獲得上級表彰;投資100萬元,扎實推進城鄉結合部、鄉鎮集鎮、378個新農村建設點和交通要道的垃圾無害化處理,農村衛生狀況明顯改善,被評為全省農村生態建設先進縣(市)。
——各項改革創新迎難而進。繼續深化改革攻堅,破解發展難題,創新體制機制,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國企改革穩步實施。按照「統一安排、統一政策,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口打包、分塊打包」原則,全面啟動49戶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並完成改製成本核算,克服企業債務重,財政壓力緊的雙重壓力,安排資金1000萬元,化解銀行債務1.16億元;安排資金1.6億元,其中財政籌資7000萬元,列入省考核任務的15戶國有工業企業2883名職工安置費全部發放到位,職工勞動關系依法協解,養老保險證和醫療保險證做到統一辦理和統一發放,後顧之憂妥善解決。機制創新成效明顯。針對基本建設項目多、投入大的實際情況,從嚴執行工程招投標制度和《瑞昌市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切實加強工程預算、設計、招投標等環節管理,審查審核項目資金3.14億元,審定金額3.02億元,依法公開招標35項,總招標價4.7億元,中標價4.01億元,分別節約投資成本1138萬元和6900萬元。整合經營性國有資產,投資公司權益資本金由4000萬元擴大到8200萬元,資產總量1.93億元,全年累計融資1.01億元。堅持政府主導,促進銀企對接互動,成立九江市第一家縣級金融辦公室,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3.6億元,增長34%,比年初凈增8.1億元。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得到創造性落實和運用,全年爭取中央資金1.02億元。為民服務水平提升。積極構建立體式便民服務網路,按照「一個窗口受理、一次性收費、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模式,組建了行政服務中心,進駐中心窗口單位24家,代理窗口單位7家,全年審批項目1.3萬件;21個鄉鎮全部建立便民服務中心,157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便民服務室,416個村落社區基本建立便民服務點,全年代理各類服務事項3.2萬件;組建集工程交易、土地交易、產權交易、政府采購於一體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全年受理交易88件,交易額9121.5萬元,節約和增值資金800萬元。
——民生保障措施更加有力。整合籌措各類資金2.7億元,市本級配套7099萬元,不折不扣落實民生工程,全力保障民生幸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就業形勢繼續好轉。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新增城鎮就業837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423人,城鎮就業率99.6%,零就業家庭安置率100%;完成城鎮職業培訓7154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857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820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246萬元,就業困難群體「托底」安置450人。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總額1.02億元,村(居)「兩委」258名正職幹部全部參保,全市新增參保人數1.2萬人,總數6.1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5974萬元,參保人數8.3萬人,覆蓋率100%;工傷保險人數7.7萬人,其中,農民工工傷保險2.1萬人;勞動者合法權益到得維護,開展勞動監察1096次,追討農民工工資155.7萬元;新農合參合農民29.72萬人,統籌資金使用率96%,參合農民一次性報帳率近100%。救助范圍不斷擴大。全市4609戶9046名城市居民和6213戶1.5萬農村居民享受低保補助,城鄉低保對象人均月補助分別達到168.5元和70.5元;城鄉醫療救助3萬人次,救助金額806.5萬元,醫療救助金使用率98%以上;安排資金16萬元,落實450名90周歲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安排資金1300萬元,為教師發放津貼;開展農村敬老院星級創建活動,全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87.5%,同比提高7.2個百分點;完成法律援助221件,占目標任務的138%;積極解決城鎮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投資1471萬元,完成6棟1.02萬平方米廉租房建設,通過公開搖號,204戶困難家庭春節前可入住新居。社會秩序更加和諧。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連續三年刑事破案突破千起,連續四年沒有發生命案,綁架等四類惡性案件為零,社會治安形勢持續穩定;成功舉辦九江市解決信訪維穩突出問題現場推進會,建立健全領導開門接訪、包案調處、集中下訪等長效機制,賽湖農場「兩田制」,江聯造船廠區封閉搬遷戶安置,亞泥三、四期拆遷戶安置等熱點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積極開展安全生產宣教、執法行動,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安全生產形勢良好。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立足構建人民滿意的和諧瑞昌,加大公共服務力度,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市慶活動圓滿成功。本著「節儉、安全、實在」的原則,舉行慶祝大會,各界人士座談會,三大項目竣工、八大項目開工儀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和體育活動,充分展現了20年來我市改革發展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風采,營造了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良好氛圍,凝聚了瑞昌人民銘記黨恩、熱愛家鄉的向心力,達到了「展成就,振精神,促發展」效果,展示了瑞昌人民「開明開放,求實求新」的良好形象,為推動瑞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源泉。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基本完成了中小學校舍危房改造,財政安排資金8000萬元,成功完成瑞昌一中收回管理移接交工作;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全市中考700分以上人數27人,佔九江市人數的27.8%,高考二本上線率28.3%,同比增長 5個百分點,中考、高考綜合成績穩居九江市第一;現代職業中專躋身國家重點,幼兒教育進入九江先進行列;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完成原九江學院瑞昌附中103名教師轉編,全年選聘新教師58名,選派支教教師10名;教育普惠政策全面落實,為義務教育階段4.3萬名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發放貧困寄宿生補助生活費281.86萬元,職中貧困生助學金和普高助學金364萬元,高考入學貧困生政府資助金119.5萬元。文廣事業全面發展。投資近億元、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中心,集大劇院、電影院、電視演播廳、廣電網路傳輸中心、城市規劃館、展覽館、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為一體,功能齊全,設施全省一流,揭開了瑞昌文化事業發展的新篇章;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竣工,37個農家書屋全面建成;廣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三下鄉」活動農村文藝演出206場,電影放映2404場;大力推進文藝精品工程,瑞昌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銅嶺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編修進展順利;基本實現有線廣播電視市鄉村三級聯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實行葯品統一配送制度,醫療單位葯價平均下調8%;人民醫院、中醫院「二甲」復審和婦幼保健院「二甲」評審工作全面完成;公共衛生應急事件處置和重大疾病控制工作成績突出,全市未發生一例甲型H1N1流感及手口足病確診患者;積極推進「光明·微笑」工程,完成白內障手術1083例,唇齶裂手術63例;接收14名「三支一扶」畢業生,向社會公開選聘32名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有效充實了基層衛生隊伍,榮獲全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稱號。其他各項事業均衡發展。完成計劃生育四項手術1982例,社會撫養費890萬元,出生人口性別比專項整治扎實開展,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全面落實,出生人口性別比同比下降4.27,計劃生育率提高6.8個百分點;啟動《瑞昌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編制,新增「萬村千鄉」農家店73家,發放家電下鄉補貼322.6萬元;《瑞昌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投資900萬元,落實糧食倉儲設施「退城進郊」政策,新擴建萬噸儲備糧庫;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群眾性體育水平;積極開展「五五」普法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瑞昌市志》完成首輪編纂並成功首發;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權益得到保護;公民道德建設得到加強,涌現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周俊軍,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肖敦木,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黃河,江蘇省啟東市「首屆道德模範」張緒柱等先進典型;國防動員和人民武裝工作進一步加強,超額完成全年徵兵任務,軍事訓練工作獲全省先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檔案、統計、審計、物價、地震、信息化等工作得到較大發展,供電、煙草、工商、稅務、質監、葯監、郵政、通訊、氣象等部門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機關工作效能不斷優化。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集體領導、會議決策」,全年召開常務會12次,研究議題153個,召開市長辦公會66次,既有效推進了工作,又堅持了集體領導。出台《瑞昌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依法行政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瑞昌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規范執法單位行政執法權和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出台《瑞昌市重大投資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實施暫行辦法》,建立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綠色通道,確保重大項目審批運行快捷。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建議,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9件,政協委員提案98件,辦結率、滿意率均為100%。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年活動,集中開展行政審批事項,不合理收費項目,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和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服務收費「四項清理」,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及政府基金318項,取消收費項目43項,實現了「三個縮減30%」目標;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開展民主評價科(股)長活動;集中整治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經濟領域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傳銷詐騙等七個方面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被評為九江市效能建設先進單位。扎實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有序推進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全面推行市直單位「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事、財務、工程招投標和物資采購制度,積極清理超標超編公務用車,嚴格規范公務接待、公務消費、公務用車和公款出國(境)四項經費,實現了四項支出同比負增長。全市產權交易、政府采購、事業單位人員選聘和退伍軍人安置均做到「陽光操作」。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全市上下承受了許多壓力考驗,戰勝了許多艱難困苦,破解了許多發展難題,廣大幹部群眾用勤勞、智慧和汗水,在瑞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留下堅實的足跡,譜寫了新的華章。一年的辛勞與收獲,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點進步、每一份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統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積極參與、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瑞昌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土地和資金瓶頸仍然存在;支撐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創新和完善,深化改革的任務還十分緊迫;改善民生的措施需要進一步強化,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更好解決;政府自身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引起高度重視,並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7. 城市污水處理工程的毛利率是多少

一般情況下,水處理行業正常的利潤率應該在30%左右,但是由於國內種種因素牽制,多數企業卻是另一番景象。錦工風機已為世界各地幾千家污水處理廠提供了近5萬台羅茨風機、回轉式鼓風機、離心風機等曝氣設備,可以說業內「磚」家了,那麼今天錦工就以大家能看得懂的大白話給大家拆解一下污水處理行業利潤真實狀況。

污水處理項目的運營模式

生活污水處理廠隱含公用事業的屬性,理論上應由政府出錢建設、運營及維護。但實際上不論是因為財政拮據,還是由於運營經驗欠缺,我們看到早期政府總是吝嗇於投資建設新廠或者已投運的處理廠運營效率極其低下。這種情況下,一大批民營企業開始進入,從政府手裡獲得特許經營權(一般經營期25-30年),替政府出了第一筆建廠的錢,並且在處理廠建成投運之後負責運營維護,而這一切投資和收入都通過定期向政府收取處理費的方式在經營期內收回,這就是目前污水處理廠的盈利模式。

總結一下哈,國內污水處理項目基本分為三種模式:1、政府自投自建自營,收益為公共事業基金收益;2、特許經營模式,社會資本購買污水處理項目的特許經營權並獲得污水處理廠的物權,特許經營期滿移交回政府實施機構或政府指定機構;3、PPP模式,其中較為典型的模式是社會資本建設污水處理工程,並實施運營,期間獲得使用者付費,收回建設投資並獲取收收益。

污水處理項目的實施流程

從土建到運營基本為:政府進行三通一平,提供工程所必須的水電;具備土地證,工程建設許可等開工必備的手續;人機物料進場,監理簽發施工許可,建設開工,實施建設,污水管網一般為政府建設;采購安裝污水處理設備,申請政府提供污水,並運轉;實施竣工驗收;開始運營,收取處理費用。

如果再深入一步,可以看看哪些因素會影響污水廠的盈利能力?

首先是水價。而處理費會因水質成分、排水標准、區域等因素產生較大差異,例如錦工風機客戶山東高密一期污水處理廠的水價最早僅0.7元/方,而二期處理廠的水價高達2.17元/方,二者相差3倍多。

其次是財務成本。由於一間處理廠的投資規模較大,公司一般採用30%的自有資金外加70%的貸款來鎖定資金來源。例如錦工客戶某污水處理廠的例子,企業則需要自己一次性出資2.3億*30%=6900萬,一般小規模的民企無法承受。其次,杠桿的部分也需要成本,銀行會根據企業自身規模和效益給出貸款成本,這個直接影響水廠盈利,當然貸款利率越低水廠效益更好,例如一般民企貸款利率為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甚至還要上浮,而像光大、北控這樣的國企可藉助境外低成本貸款,利率連4%都不到。

總之,污水處理成本主要為能源消耗成本、葯劑消耗成本、大修成本、維護成本、污泥處置成本、出水消毒成本、人員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資產折舊、財務融資成本及其它成本。 各地污水處理廠所面臨的情況各不相同,需根據企業的處理規模、污水、污泥處理工藝等估算污水處理成本。詳見相關閱讀:處理一噸污水需要多少錢。

污水處理廠行業利潤如何?

國內規模以上的污水處理企業的財務狀況普遍不理想,至少沒有達到項目可研報告中的預期(即使已經達產)。國內污水處理龍頭如碧水源、桑德工程,都是大而不強,而且都淪為了政府「甩包袱」、轉嫁財政支出壓力的受害者。作為國內污水處理的頭部企業,兩家企業的發展軌跡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兩家企業的發展大致都歷經「蓬勃發展—行業領先—債務規模過高—資金鏈枯竭—債務違約–『國家隊』出手–創始人失去企業控制權」的演化過程。

碧水源和桑德工程主要以EPC、PPP模式開展業務。由於兩家企業在各地項目公司(SPV)中都以控股股東身份出現,隨著承攬項目數量的增加,合並計入兩家企業財務報表的債務也隨之增加(通常情況下,在SPV公司的融資結構中,PPP項目資本金比例在30%以下,資本金通過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籌措,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出資比例一般為2:8——早些年金融圈流行過「夾層資本」業務,主要是商業銀行作為實際出資方,藉助信託、券商、私募等通道,通過「明股實債」形式解決資本金不足問題;資本金之外的項目資金則主要通過銀行借貸或發行債券來籌集)。眾所周知,PPP項目周期長、回報慢、客戶強勢,企業承攬的項目越多,現金流窟窿越大,入不敷出風險就越高。目前,兩家企業都已被國有化。

做污水廠的頭部企業利潤狀況尚且如此,其他小廠就可想而知了,大家自行腦補吧。

污水處理行業除了做大塊頭的污水廠以外還可以做污水處理工程、污水處理設備、污水處理葯劑,污水環保公司等。咱再分別看看這些細分行業的利潤如何?

污水處理工程利潤很大,但是單子比較難接,好項目需要有很硬的人際關系。現在有關系能拿到項目自己不會做也可以找專業公司轉包出去,利潤關鍵還是看業務能力。

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水處理行業,由於技術門檻較低,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已經捲入價格戰的漩渦,利潤率水平比前幾年明顯下降。現在水處理行業是一個市場充分競爭的行業,如果不是一手,一個項目做下來,去掉財務成本,凈利潤如果能夠做到15%已經是相當好了,同樣的項目,如果換規模大一點的企業,利潤率可能還達不到10%。

土建工程利潤現在已經非常透明,特別是外地的土建,往往當地的一些勢力摻和,不太好做,最關鍵是關系,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環保工程利潤一般是在采買設備上,通常毛利潤在30%-50%,特別是非標設備,利潤相當可觀,因此在廠家選擇上利潤差別就大了。生產環保設備的廠家眾多,競爭非常充分,價格也比較透明,製造企業一般求銷量不圖單筆利潤,多數機械設備綜合毛利10%左右,甚至像我們錦工為了吸引一些優質客戶,有時候為有些項目供設備還是保本甚至虧本做的。這對做污水工程的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條件。

污水處理葯劑,像聚丙烯醯胺(PAM),聚合氯化鋁(PAC),活性炭,需求量都很大。像PAM,PAC的價格每噸都在15000以上,這是非常有市場的,不過競爭對手也很多,特別是聚丙烯醯胺和聚合氯化鋁的廠家實在是太多了,但能穩定供應一些污水廠或環保公司利潤也是相當可觀的。

此外,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污水處理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才剛起步。別看不上這些小項目,雖然一個村的標的不大,但這種項目一般都是一個縣一個縣的搞,每個標的不大,打成一個大包就是肥肉了,非常適合中小企業來做,尤其是山區的項目,都看不上。實際上在山區環境能夠承載的范圍內是不用考慮污水廠,靠環境的自凈作用即可清除污染。國家有這些政策,完善基礎設施,下面當然會不遺餘力的修建。建好後污水來源少污水處理廠運行困難。其實一系列的事情都是錢。

國家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但實際情況不是很美好。環保督察也只是看在沒在運行,出水達不達標,整沒整改。中間的這些事情他是管不到,也無法管。比如需不需要修建,可不可以修建,修建成什麼樣,能不能達到效果等這一系列的問題會產生各種利益關系,你懂的。

相信各位通過這篇文章,對污水處理行業利潤狀況的輪廓應該有了大體上的了解。錦工製造風機行業二十餘年了,也與環保行業的客戶打了10多年的交道了,經常因風機與污水行業內人士進行探討,所以讓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的污水行業經驗,但畢竟我們是製造行業,視角不同。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8. 水處理行業前景怎麼樣

前景是非常好的,我們是做水處理配套塑料水箱的,水處理行業的需求非常大

閱讀全文

與規模以上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純水機制水量多少合適 瀏覽:88
鹽城超純水一般多少錢 瀏覽:974
dw100凈水器怎麼換濾芯 瀏覽:783
scn廢水 瀏覽:231
台安縣污水處理廠屬於什麼單位 瀏覽:136
家附近污水處理場 瀏覽:51
美國純凈水器哪裡買 瀏覽:4
F0F水垢處理 瀏覽:375
污水廠細格柵池 瀏覽:117
污水處理cod數值 瀏覽:951
江蘇宜興污水處理公司 瀏覽:777
污水標准值 瀏覽:263
石材廢水處理視頻 瀏覽:270
凈化器怎麼放水視頻 瀏覽:308
水處理反硝化菌有哪些 瀏覽:378
營口市化學化工區污水處理廠 瀏覽:206
純水開水器發熱圈怎麼接線 瀏覽:814
焦化廠廢水處理該怎麼工作 瀏覽:498
原油蒸餾的三種曲線 瀏覽:162
機油濾芯需要擰到什麼程度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