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市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主要成分是
市政污水主要成分為有機質、有機質細胞內的水、細胞外的水、細胞內的水是最難以脫除的。
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污泥無熱干化NHD™技術,採用不加熱的方式對污泥進行脫水和干化,只需10分鍾就可將污泥的含水率從85%-80%降至55%,後經過不加熱狀態下的強制通風干化技術,將污泥中的含水率持續降至40%,而能耗只有熱干化的10%,並且處理過程不會產生臭氣。
「污泥無熱干化NHD™技術」攻克了污泥干化能耗高、產生臭氣這一世界性難題。取得的另一項驚人的成果是:干化後的泥餅具有相當高的熱值。由於採用不加熱的方式進行干化處理,避免了污泥中有機質的損失。用干化後的泥餅製成的生物質燃料,經權威部門檢測,以秦皇島撫寧區中冶污水處理廠污泥無熱干化項目的實際檢測效果為例,熱值達到4080大卡,高於褐煤,真正做到了變泥為「煤」。實現了國家倡導的循環經濟原則,真正讓污泥處理處置實現了資源再利用。
B. 污水處理是不是把有機物 轉化成無害的無機物
我把你的提問分抄為三個襲小問題進行解答:
1.將有機轉無機? 不是
你所說的污水處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
該法是以懸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為主體,在微生物生長有利的環境條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觸,是污水凈化的一種方法。
2.為什麼得到剩餘污泥?是否有處理?
在處理過程中,污水與活性污泥接觸後,污水中懸浮的和膠體的物質被絮凝和吸附,然後,微生物利用這些物質作為能源並合成新細胞,最後這些菌體有機體絮凝成絮凝體,通過重力沉澱從水分離出來,使水得以凈化。
而這一部分沉澱下來的絮凝體再經過濃縮、調理、脫水等一系列處理就成了我們在污水處理廠中看到的剩餘污泥。
通過上述的處理,水質變好,接下來就只需要處理剩餘污泥了。
3.剩餘污泥怎麼處置?
通常是進行填埋,但目前也有多種其他再利用的方法,比如做磚,利用其中的有機物做滅火劑等等。你可以再網上多搜索一下。
C. 來自城市污水處理後的污泥含有機物為多少
40%-60%,看地域情況吧,有的地方沉砂池含泥量比較高,中國大多數污泥有機物含量一般不會超過60%
D. 污水處理廠是不是每天都出污泥的
不是。
污水處理廠是否出泥(這里理解為污泥運出廠外處置)需要考慮以下條件(專前兩項起決定性作屬用):
1、污水處理廠使用的工藝;
2、污水廠的規模;
3、污水廠運行的具體情況;
4、污水廠設計時其儲泥池的大小、設計排泥時間以及結合污泥性狀和池中水質情況調整的排泥時間。
傳統活性污泥法中,中、大型污水廠每天出泥(處理能力5000立方米/天以上),例如使用AAO工藝、氧化溝工藝、接觸氧化工藝等污水處理廠。但是同樣的工藝,小型污水廠就會設計污泥干化池或者先於污泥濃縮池中存放,一段時間內都不排泥。
另外工藝的不同,例如MBR工藝、生物轉盤等,工藝原理決定了其產生的污泥較少,結合處理的水質、水量,系統每天產生的污泥量不足以出泥,也是一段時間內才出泥一次。
實際運行中,遇到突發情況,例如管網破裂雨水湧入等意外情況,一天不排泥也是正常的。
所以,污水處理廠並不是每天都出污泥的。
E. 污水處理工藝應具有哪些特點
五種典型的工藝
(1)間歇活性污泥法()
間歇活性污泥法也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它由個或多個SBR池組成,運行時,廢水分批進入池中,依次經歷5個獨立階段,即進水、反應、沉澱、排水和閑置。進水及排水用水位控制,反應及沉澱用時間控制,一個運行周期的時間依負荷及出水要求而異,一般為4~12h,其中反應佔40%,有效池容積為周期內進水量與所需污泥體積之和。
比連續流法反應速度快,處理效率高,耐負荷沖擊的能力強;由於底物濃度高,濃度梯度也大,交替出現缺氧、好氧狀態,能抑制專性好氧菌的過量繁殖,有利於生物脫氮除磷,又由於泥齡較短,絲狀菌不可能成為優勢,因此,污泥不易膨脹;與連續流方法相比,SBR法流程短、裝置結構簡單,當水量較小時,只需一個間歇反應器,不需要設專門沉澱池和調節池,不需要污泥迴流,運行費用低。
(2) 吸附再生(接觸穩定)法
這種方式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去除能力,在較短的時間里(10~40min),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懸浮的和膠態的有機物,再通過液固分離,廢水即獲得凈化,BOD5可去除85%~90%左右。吸附飽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迴流的,引入再生池進一步氧化分解,恢復其活性;另一部分剩餘污泥不經氧化分解即排入污泥處理系統。
分別在兩池(吸附池和再生他)或在同一池的兩段進行。它適應負荷沖擊的能力強,還可省去初次沉澱池。主要優點是可以大大節省基建投資,最適於處理含懸浮和膠體物質較多的廢水,如製革廢水、焦化廢水等,工藝靈活。但由於吸附時間較短,處理效率不及傳統法的高。
(3)氧化溝
氧化溝是延時曝氣法的一種特殊型式,它的平面象跑道,溝槽中設置兩個曝氣轉刷(盤),也有用表面曝氣機、射流器或提升管式曝氣裝置的。曝氣設備工作時,推動溝液迅速流動,實現供氧和攪拌作用。
與普通曝氣法相比,氧化溝具有基建投資省,維護管理容易,處理效果穩定,出水水質好,污泥產量少,還有較好的脫N、P作用,適應負荷沖擊能力強等優點。
(4)連續進水周期循環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ICEAS)
ICEAS反應器前部設有預反應區(占池容積的10%)。反應池由預反應區和主反應區組成,並實現連續進水,間歇排水。預反應區一般處在厭氧和缺氧狀態,有機物在此被活性污泥吸附,該區還具有生物選擇作用,抑制絲狀菌生長,防止污泥膨脹。被吸附的有機物在主反應區內被活性污泥氧化分解。
反應連續進水,解決了來水與間歇進水不匹配的矛盾。但該工藝沉澱效果較差、凈化效果變差,易發生污泥膨脹,污泥負荷較低,反應時間長,設備容積增大,投資較大。
(5)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A/O)
污水首先進入厭氧池與迴流污泥混合,在兼性厭氧發酵菌的作用下,廢水中易生物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聚磷菌可以吸收小分子有機物(如VFA),並以PHB的形式貯存在體內,其所需的能量來自聚磷鏈的分解。隨後,廢水進入缺氧區,反硝化細菌利用廢水中的有機基質對隨迴流混合液帶入的NO3- 進行反硝化。廢水進入好氧池時,廢水中有機物的濃度較低,聚磷菌主要是通過分解體內的PHB而獲得能量,供細菌增殖,同時將周圍環境中的溶解性磷吸收到體內,並以聚磷鏈的形式貯存起來,隨後以剩餘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統。系統中好氧區的有機物濃度較低,正有利於該區中自養硝化菌的生長。
厭氧、缺氧、好氧三種不同的環境條件和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菌群的有機配合,能同時具有去除有機物、脫氮除磷的功能;工藝簡單,水力停留時間較短;SVI一般小於100,不會發生污泥膨脹;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為2.5%以上;厭氧-缺氧池只需輕緩攪拌,使之混合,而以不增加溶解氧為度;沉澱池要避免發生厭氧-缺氧狀態,以避免聚磷菌釋放磷而降低出水水質和反硝化產生N2而干擾沉澱;脫氮效果受混合液迴流比大小的影響,除磷效果則受迴流污泥中挾帶DO和硝酸態氧的影響,因而脫氮除磷效果不可能提高。
F. 自來水廠的污泥與污水廠的污泥分別有什麼特點以及區別
除了樓抄上所說的問題外,個人認襲為:自來水廠排泥水與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主要區別在於污泥中有機物的含量。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富含有機物需採用厭氧法進行降解。自來水廠排泥水一般屬於易脫水污泥。具體關於污水處理的問題,你可以到環保通上提問,希望可以幫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