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中水回用標准因子監測

中水回用標准因子監測

發布時間:2024-11-14 02:33:01

㈠ 老哈河的污染源是什麼如何治理

加快遼河流域治理構建「和諧遼寧」

遼寧省環保局

序言泰晤士河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全長402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產業革命後,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加之沿岸又堆積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該河成為倫敦的一條排污明溝。夏季臭氣熏天,致使沿河的國外大廈、倫敦鍾樓等不得不緊閉門窗。骯臟的河水還造成沿岸地區疾病流行,從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000人死於霍亂。1858年,英國政府開始進行泰晤士河治理,整個治理恢復過程共用了120年的時間,採取了立法、治理工業廢水、修建城市污水管網以及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多項措施,花費了上百億英鎊,現在泰晤士河下游被認為是世界上通過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從泰晤士河治理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河流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我省還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遼河治理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一、遼河流域水污染狀況及特點遼河流域是全國七大水系之一,由遼河和大遼河兩個水系組成。其中,遼河由發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吉林的西遼河與發源於吉林省的東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匯合而成,至盤錦市注入渤海,全長1345公里;大遼河由發源於清原縣的渾河和發源於新賓縣的太子河在盤錦市相匯而成,至營口市注入渤海,全長511公里。遼河流域面積6.9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00多萬人。該區域是我國的農牧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一)流域水資源狀況1956年~2000年,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30.4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39.25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水資源總量最大;撫順和鐵嶺水資源總量最大。
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計算面積(平方公里)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953494東遼河0.61415遼河35.9937927渾河24.0411481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34.9015846合計96.4969163地下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大;鐵嶺和沈陽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多。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45東遼河0.21遼河37.8渾河16.66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18.11合計73.23表3遼河流域各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表
行政區地表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沈陽市11.0322.54鞍山市5.816.93撫順市26.166.56本溪市14.463.24錦州市3.044.86營口市0.741.04阜新市2.974.68遼陽市8.869.54鐵嶺市19.911.71朝陽市0.950.45盤錦市2.391.67丹東市0.200.05合計96.4973.23(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狀況2004年遼河流域點源(含規模化養殖場)COD排放總量41.18萬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為12.55萬噸,佔30.5%,生活源排放量26.73萬噸,佔64.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1.9萬噸,佔4.6%;氨氮排放總量36780.9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3944.9噸,佔10.7%,生活源排放量29021.4噸,佔78.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3814.6噸,佔10.4%。經估算,遼河流域非〔11〕點源(城市徑流源、鄉村徑流源、礦山徑流源和農村生活源)COD排放入河量5.18萬噸,氨氮排放入河量2050噸。2004年,沈陽市的COD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2004年,沈陽市的氨氮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三)流域水質狀況遼河流域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屬於有機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COD)。河流污染最重的水期為枯水期,最重的區段為城市段。2005年,遼河流域水質屬重度污染。流域21個主要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COD)以劣Ⅴ類水質為主,佔52.4%;Ⅴ類水質佔14.3%;Ⅵ類水質佔19.0%;優良水質(Ⅰ-Ⅲ類)僅佔14.3%。按水期評價,枯水期水質污染最重,其次是平水期,豐水期水質較好。21個斷面中,COD最高值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6.4倍;氨氮最高值也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18.4倍。我省遼河流域有西遼河、東遼河、招蘇台河、條子河4條入省河流,4個省界斷面中除西遼河的三門郭家斷面為Ⅴ類水質外,其餘均為劣Ⅴ類水質。條子河污染最重,COD、氨氮年均值分別為167mg/L和17.7mg/L,超Ⅴ類水質標准3.2倍和7.9倍。(四)遼河流域水污染特點及成因缺少生態用水。遼河流域屬季節性、受控型河流,降水量、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降水量的80%出現在6-9月份,7、8月份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2000年、2001年東、西遼河及遼河幹流持續出現斷流。大中型水庫的庫容占水資源總量的34.4%,其中遼河達到64.1%,河道缺少徑流,許多城市河段已成為排污溝。結構性污染嚴重。流域內重化工業比重較大,污染物排放總量高,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冶金、石化、電力、造紙及煤炭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70%,2002年,萬元GDPCOD排放量為10.44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兩大水系主要污染來源迥異。遼河水系主要污染來源為面源污染,其中西遼河上游老哈河平均含砂量每立方米47.1千克,每年向遼河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水土流失將大量有機質帶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渾太水系由於流經遼寧省中部城市群,主要污染來源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非工業污染日益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生活污染比重不斷上升。化肥、農葯施用量不斷增加,但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畜禽養殖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糞便還田和綜合利用比例很低,養殖污染已成為工業和生活之後的又一大污染源。部分跨界支流污染嚴重。多年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進入遼寧省的條子河和招蘇台河水質污染十分嚴重,河流水質全部超過五類標准,最高時超標十餘倍。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1996年,國務院把遼河流域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1999年和2003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了《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遼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它作為重點任務來抓,認真組織實施污染防治計劃,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舉措,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05年底,國務院批復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86個重點項目,完成57個,佔66%,在建13個,佔15%.為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主要措施:(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強度高、結構性污染嚴重是遼河流域水污染的一個突出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一條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遼寧省「十五」期間關停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企業600餘家,取締「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1700多家,關閉制漿規模在2萬噸以下的造紙廠12家,年減排污水200多萬噸,減排COD3.11萬噸。(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是流域第二大污染源,2004年COD排放總量達到12.55萬噸。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以來,政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間,遼寧省對48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9420多個,年節水1.67億噸,減少廢水排放2.43億噸,其中COD3.359萬噸、石油類4554噸,實現經濟效益19.42億元。在冶金、電力、煤炭和選礦等高耗水行業創建了50多家廢水「零排放」企業。與2000年相比,工業企業新鮮水取用量減少了24.5%。(三)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遼河流域COD排放總量為41.18萬噸,其中有26.73萬噸來源於生活污染,生活污染已經成為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是治理生活污染的根本之策,污水處理廠建設快慢、運行好壞直接關繫到遼河水污染防治的成效。「十五」期間,通過徵收污水處理費,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等手段,籌措大量資金用於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止2005年底,遼河流域已建成1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形成日處理能力約258.5萬噸,在建10座污水處理廠。通過幾年來不懈的努力,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地區沒有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來追求單純的GDP增長;部分地區還存在治理是自己受損,下游收益的思想,消極對待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造成項目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部分在建項目不能按時完工,尚有20%的項目未動工。遼寧省「十五」期間應投入重點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資金93.43億元,僅佔GDP的千分之四左右,實際2005年底完成投資約55億元,不到總投資的60%。三是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難以保持長期穩定運行。我省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不足50%,特別是自備水源的用戶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更低。主要原因是城市污水處理費徵收部門力度不大、計量不準和漏失率較高等,難以保證污水處理廠長期穩定運行的需要。四是污水處理廠產業化步伐緩慢。我省已建成污水廠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實質上還都屬於政府成立機構,政府投資建設,政府出資運營,政府負責還貸的事業單位,由政府承擔著無限責任。同時污水處理廠人員是國內同類先進企業的2~5倍,造成人員多,費用高,不易管理。三、下一步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及對策加強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對維護流域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後一個時期,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切實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為人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總體目標國家正在組織編制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0%。遼河流域幹流在豐、平水期消滅超Ⅴ類水質;枯水期在「十五」基礎上繼續改善,超過五類水質標準的水體污染物濃度下降不低於20%。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中水回用率不低於20%。(二)主要工作99年以來,遼河治理經歷了由以治理為主,到治理、保護相結合,再到治理、保護、利用相結合的歷程;治理措施從治理工業企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為主,到以開展清潔生產、建設污水處理廠、促進中水回用、開展農業污染防治綜合措施為主的歷程。為進一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今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應按照污染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污染治理與節約用水相結合、點源治理與面源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十一五」期間,各地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產業升級的需要,加大流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首先,應對現有的企業實行更嚴格的淘汰制度,取締關閉水耗高、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特別是對規模不經濟、污染嚴重的造紙、釀造、制葯、印染、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企業或者落後工藝和設備實現強制淘汰。近期應盡快淘汰流域內年制漿能力3.4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萬噸以下黃板紙企業、1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1萬噸以下酒精生產線、1萬噸以下澱粉生產線。其次,要嚴格環境准入,新建項目應優先發展節水、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項目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擴建項目應通過以新帶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二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首先,要認真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流域內所有的重點污染企業都應實施清潔生產,從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水資源消耗,減排廢水,逐步使單位產品的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其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一水多用和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使處理後的中水返回生產過程,流域內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提高到80%以上。對冶金、電力、石化、煤炭等耗水量大的行業,應通過開展廢水處理後回用,逐步實現廢水的「零排放」。再次,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將總量控制目標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落實到每個企業,沒有總量指標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不達標的一律關停。三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首先,要抓好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科學確定規模和選址,按照大、中、小、微規模,以及利於污水收集、處理後回用等原則,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內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遼寧省境內要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75萬噸。其次,加強對建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為保證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所有建成污水處理廠必須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水質、水量實時在線監控。再次,應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力度,補充工業用水。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應積極落實中水用戶,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新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應同時配套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流域內中水回用率應達到20%以上。第四,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應實行企業化運行,實行政企分開;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實行投資和經營的整體轉讓,實現投資和運行主體的多元化,「十一五」期末,流域80%污水處理廠實現市場化運行。四是飲用水源保護方面。首先,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飲用水源進行依法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其次,制定全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明確提出各水域保護的目標和級別。再次,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在遼河流域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模化養殖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水污染嚴重超標地區,應嚴格禁止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第四,強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監測。開展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監測和月報發布工作,形成全省水環境監測網。第五,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開展防氟改水、農村基本飲水井工程建設等工作。(三)主要措施為完成重點工作,實現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應採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領導,實現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遼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一個地區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分工負責、協調合作的工作機制。應進一步完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就保護遼河流域水環境問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二是完善法規,加大執法力度。要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流域內配套性法規和制定更為嚴格的標准,以使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肅查處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新建項目應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應賦予環保部門對環境違法單位的限期治理和限產、停產整治的決定權,以有效解決「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應建立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杜絕不作為和瀆職現象。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污水處理市場化步伐。從江蘇等省份的先進經驗來看,只有建立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市場化運營的機制,才能較好地解決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政府應主要發揮統一監督、制定規劃、嚴格執法、制定收費標准、出台優惠政策等主導作用,為污染防治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充分利用世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應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積極推進流域內污染治理的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四是完善跨界斷面考核制度,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應完善跨市界斷面的水環境質量考核制度,各市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確定不同階段出境水環境質量目標,並作為考核地區工作成績和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出境主要污染物超過目標值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追究責任,建議實行污染賠付補償制度。五是加強宣傳,擴大公眾參與。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應完善公眾參與的程序和規則,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環保培訓,提高各級決策者、廣大居民、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和網路等形式,加強環境宣傳,公開曝光環境違法案件,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好經驗;強化對環境問題的深度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
課題組成員:文毅遼寧省環保局副局長
胡成(執筆)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㈡ 遼河的治理

加快遼河流域治理構建「和諧遼寧」

遼寧省環保局

序言泰晤士河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全長402公里,橫貫英國首都倫敦與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積13000平方公里。產業革命後,人口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內,加之沿岸又堆積了大量垃圾污物,使該河成為倫敦的一條排污明溝。夏季臭氣熏天,致使沿河的國外大廈、倫敦鍾樓等不得不緊閉門窗。骯臟的河水還造成沿岸地區疾病流行,從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000人死於霍亂。1858年,英國政府開始進行泰晤士河治理,整個治理恢復過程共用了120年的時間,採取了立法、治理工業廢水、修建城市污水管網以及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多項措施,花費了上百億英鎊,現在泰晤士河下游被認為是世界上通過首都城市最清的河流。從泰晤士河治理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河流治理不能一蹴而就,我省還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遼河治理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一、遼河流域水污染狀況及特點遼河流域是全國七大水系之一,由遼河和大遼河兩個水系組成。其中,遼河由發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吉林的西遼河與發源於吉林省的東遼河在遼寧省昌圖縣匯合而成,至盤錦市注入渤海,全長1345公里;大遼河由發源於清原縣的渾河和發源於新賓縣的太子河在盤錦市相匯而成,至營口市注入渤海,全長511公里。遼河流域面積6.9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00多萬人。該區域是我國的農牧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一)流域水資源狀況1956年~2000年,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30.47億立方米,重復水量39.25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96.49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水資源總量最大;撫順和鐵嶺水資源總量最大。
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計算面積(平方公里)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953494東遼河0.61415遼河35.9937927渾河24.0411481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34.9015846合計96.4969163地下水資源總量。遼寧省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為73.23億立方米。遼寧省遼河流域遼河、太子河和大遼河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大;鐵嶺和沈陽地下水資源總量最多。流域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0.45東遼河0.21遼河37.8渾河16.66太子河及大遼河幹流18.11合計73.23表3遼河流域各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表
行政區地表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沈陽市11.0322.54鞍山市5.816.93撫順市26.166.56本溪市14.463.24錦州市3.044.86營口市0.741.04阜新市2.974.68遼陽市8.869.54鐵嶺市19.911.71朝陽市0.950.45盤錦市2.391.67丹東市0.200.05合計96.4973.23(二)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狀況2004年遼河流域點源(含規模化養殖場)COD排放總量41.18萬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為12.55萬噸,佔30.5%,生活源排放量26.73萬噸,佔64.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1.9萬噸,佔4.6%;氨氮排放總量36780.9噸,其中工業源排放量3944.9噸,佔10.7%,生活源排放量29021.4噸,佔78.9%,規模化畜禽養殖源排放3814.6噸,佔10.4%。經估算,遼河流域非〔11〕點源(城市徑流源、鄉村徑流源、礦山徑流源和農村生活源)COD排放入河量5.18萬噸,氨氮排放入河量2050噸。2004年,沈陽市的COD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2004年,沈陽市的氨氮排放量顯著高於其他城市,排放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沈陽(20.8%)、營口(17%)、鞍山(13.0%)、撫順(12.6%)、本溪(10.7%)、鐵嶺(9.1%)、盤錦(6.9%)、遼陽(6%)、朝陽1.7%、阜新0.5%。(三)流域水質狀況遼河流域水質污染較為嚴重,屬於有機污染,主要污染因子為化學需氧量(COD)。河流污染最重的水期為枯水期,最重的區段為城市段。2005年,遼河流域水質屬重度污染。流域21個主要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COD)以劣Ⅴ類水質為主,佔52.4%;Ⅴ類水質佔14.3%;Ⅵ類水質佔19.0%;優良水質(Ⅰ-Ⅲ類)僅佔14.3%。按水期評價,枯水期水質污染最重,其次是平水期,豐水期水質較好。21個斷面中,COD最高值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6.4倍;氨氮最高值也出現在枯水期條子河陳家斷面,超過Ⅴ類水質標准18.4倍。我省遼河流域有西遼河、東遼河、招蘇台河、條子河4條入省河流,4個省界斷面中除西遼河的三門郭家斷面為Ⅴ類水質外,其餘均為劣Ⅴ類水質。條子河污染最重,COD、氨氮年均值分別為167mg/L和17.7mg/L,超Ⅴ類水質標准3.2倍和7.9倍。(四)遼河流域水污染特點及成因缺少生態用水。遼河流域屬季節性、受控型河流,降水量、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降水量的80%出現在6-9月份,7、8月份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2000年、2001年東、西遼河及遼河幹流持續出現斷流。大中型水庫的庫容占水資源總量的34.4%,其中遼河達到64.1%,河道缺少徑流,許多城市河段已成為排污溝。結構性污染嚴重。流域內重化工業比重較大,污染物排放總量高,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冶金、石化、電力、造紙及煤炭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總量的70%,2002年,萬元GDPCOD排放量為10.44千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兩倍。兩大水系主要污染來源迥異。遼河水系主要污染來源為面源污染,其中西遼河上游老哈河平均含砂量每立方米47.1千克,每年向遼河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水土流失將大量有機質帶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渾太水系由於流經遼寧省中部城市群,主要污染來源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非工業污染日益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生活污染比重不斷上升。化肥、農葯施用量不斷增加,但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畜禽養殖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糞便還田和綜合利用比例很低,養殖污染已成為工業和生活之後的又一大污染源。部分跨界支流污染嚴重。多年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進入遼寧省的條子河和招蘇台河水質污染十分嚴重,河流水質全部超過五類標准,最高時超標十餘倍。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1996年,國務院把遼河流域列為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1999年和2003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了《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和《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視遼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把它作為重點任務來抓,認真組織實施污染防治計劃,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舉措,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05年底,國務院批復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中86個重點項目,完成57個,佔66%,在建13個,佔15%.為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主要措施:(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排放強度高、結構性污染嚴重是遼河流域水污染的一個突出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一條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進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遼寧省「十五」期間關停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企業600餘家,取締「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1700多家,關閉制漿規模在2萬噸以下的造紙廠12家,年減排污水200多萬噸,減排COD3.11萬噸。(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業污染源是流域第二大污染源,2004年COD排放總量達到12.55萬噸。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以來,政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深化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間,遼寧省對480多家重點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共實施清潔生產方案9420多個,年節水1.67億噸,減少廢水排放2.43億噸,其中COD3.359萬噸、石油類4554噸,實現經濟效益19.42億元。在冶金、電力、煤炭和選礦等高耗水行業創建了50多家廢水「零排放」企業。與2000年相比,工業企業新鮮水取用量減少了24.5%。(三)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遼河流域COD排放總量為41.18萬噸,其中有26.73萬噸來源於生活污染,生活污染已經成為流域的第一大污染源。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是治理生活污染的根本之策,污水處理廠建設快慢、運行好壞直接關繫到遼河水污染防治的成效。「十五」期間,通過徵收污水處理費,推進污水處理產業化等手段,籌措大量資金用於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止2005年底,遼河流域已建成17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形成日處理能力約258.5萬噸,在建10座污水處理廠。通過幾年來不懈的努力,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部分地區沒有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來追求單純的GDP增長;部分地區還存在治理是自己受損,下游收益的思想,消極對待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資金不足是造成項目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部分在建項目不能按時完工,尚有20%的項目未動工。遼寧省「十五」期間應投入重點污染防治項目建設資金93.43億元,僅佔GDP的千分之四左右,實際2005年底完成投資約55億元,不到總投資的60%。三是已建成污水處理廠難以保持長期穩定運行。我省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城市的污水處理費收繳率不足50%,特別是自備水源的用戶污水處理費收繳率更低。主要原因是城市污水處理費徵收部門力度不大、計量不準和漏失率較高等,難以保證污水處理廠長期穩定運行的需要。四是污水處理廠產業化步伐緩慢。我省已建成污水廠中,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實質上還都屬於政府成立機構,政府投資建設,政府出資運營,政府負責還貸的事業單位,由政府承擔著無限責任。同時污水處理廠人員是國內同類先進企業的2~5倍,造成人員多,費用高,不易管理。三、下一步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及對策加強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對維護流域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後一個時期,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切實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為人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一)總體目標國家正在組織編制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5年下降10%。遼河流域幹流在豐、平水期消滅超Ⅴ類水質;枯水期在「十五」基礎上繼續改善,超過五類水質標準的水體污染物濃度下降不低於20%。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中水回用率不低於20%。(二)主要工作99年以來,遼河治理經歷了由以治理為主,到治理、保護相結合,再到治理、保護、利用相結合的歷程;治理措施從治理工業企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為主,到以開展清潔生產、建設污水處理廠、促進中水回用、開展農業污染防治綜合措施為主的歷程。為進一步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今後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應按照污染治理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污染治理與節約用水相結合、點源治理與面源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治理原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十一五」期間,各地應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產業升級的需要,加大流域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首先,應對現有的企業實行更嚴格的淘汰制度,取締關閉水耗高、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特別是對規模不經濟、污染嚴重的造紙、釀造、制葯、印染、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企業或者落後工藝和設備實現強制淘汰。近期應盡快淘汰流域內年制漿能力3.4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萬噸以下黃板紙企業、1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1萬噸以下酒精生產線、1萬噸以下澱粉生產線。其次,要嚴格環境准入,新建項目應優先發展節水、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項目帶來的水污染問題;擴建項目應通過以新帶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二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首先,要認真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流域內所有的重點污染企業都應實施清潔生產,從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水資源消耗,減排廢水,逐步使單位產品的水耗、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或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其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一水多用和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使處理後的中水返回生產過程,流域內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提高到80%以上。對冶金、電力、石化、煤炭等耗水量大的行業,應通過開展廢水處理後回用,逐步實現廢水的「零排放」。再次,強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將總量控制目標以排污許可證的形式落實到每個企業,沒有總量指標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不達標的一律關停。三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首先,要抓好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科學確定規模和選址,按照大、中、小、微規模,以及利於污水收集、處理後回用等原則,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到「十一五」末期,流域內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遼寧省境內要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75萬噸。其次,加強對建成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為保證污水處理廠滿負荷運行,所有建成污水處理廠必須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裝置,並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水質、水量實時在線監控。再次,應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力度,補充工業用水。已建成污水處理廠應積極落實中水用戶,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新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應同時配套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流域內中水回用率應達到20%以上。第四,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應實行企業化運行,實行政企分開;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已經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實行投資和經營的整體轉讓,實現投資和運行主體的多元化,「十一五」期末,流域80%污水處理廠實現市場化運行。四是飲用水源保護方面。首先,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飲用水源進行依法管理,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其次,制定全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明確提出各水域保護的目標和級別。再次,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在遼河流域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規模化養殖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水污染嚴重超標地區,應嚴格禁止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第四,強化對飲用水源的水質監測。開展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資源質量監測和月報發布工作,形成全省水環境監測網。第五,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開展防氟改水、農村基本飲水井工程建設等工作。(三)主要措施為完成重點工作,實現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標,應採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加強領導,實現流域治理上下游聯動。遼河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一個地區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分工負責、協調合作的工作機制。應進一步完善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就保護遼河流域水環境問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二是完善法規,加大執法力度。要在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流域內配套性法規和制定更為嚴格的標准,以使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肅查處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新建項目應嚴格執行「環評」和「三同時」制度。應賦予環保部門對環境違法單位的限期治理和限產、停產整治的決定權,以有效解決「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應建立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度,杜絕不作為和瀆職現象。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污水處理市場化步伐。從江蘇等省份的先進經驗來看,只有建立政府主導、多渠道籌措資金、市場化運營的機制,才能較好地解決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政府應主要發揮統一監督、制定規劃、嚴格執法、制定收費標准、出台優惠政策等主導作用,為污染防治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要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爭取國債資金,充分利用世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應按照「污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積極推進流域內污染治理的企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步伐。四是完善跨界斷面考核制度,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應完善跨市界斷面的水環境質量考核制度,各市對轄區內水環境質量負責,確定不同階段出境水環境質量目標,並作為考核地區工作成績和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出境主要污染物超過目標值的,要採取一定的措施追究責任,建議實行污染賠付補償制度。五是加強宣傳,擴大公眾參與。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大事,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進。應完善公眾參與的程序和規則,擴大公眾參與。加強環保培訓,提高各級決策者、廣大居民、中小學生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和網路等形式,加強環境宣傳,公開曝光環境違法案件,大力宣傳保護環境的好經驗;強化對環境問題的深度報道,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
課題組成員:文毅遼寧省環保局副局長
胡成(執筆)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㈢ 簡述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具體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指在某地區進行可能影響環境的工程建設,在規劃或其他活動之前,對其活動可能造成的周圍地區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價,並提出防治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對策,以及制定相應方案。

㈣ 電鍍行業新出的整改標准,大概54條。有誰知道分享一下!謝謝了!

浙江省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方案

關鍵詞:
電鍍,發展,規范

浙江省環境保護廳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文件
浙環發〔2011〕67號
關於印發浙江省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方案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級各有關單位:
目前,我省電鍍行業普遍存在行業污染重、區域布局亂、企業規模小、裝備水平低、污染隱患多等問題。為優化電鍍行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工藝裝備、污染防治和清潔生產水平,有效削減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保障群眾環境權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促進電鍍行業健康、規范和可持續發展,根據省政府統一部署,決定全面開展電鍍行業污染整治行動。經省政府同意,現將《浙江省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零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浙江省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方案》
為解決我省電鍍行業無序發展、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提升企業裝備技術、污染治理和內部環保管理水平,促進行業優化布局和轉型升級,確保生態環境安全,保障群眾環境權益,根據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及《浙江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10-2015年)》,特製定本方案。整治范圍為全省范圍內所有專業電鍍企業和企業配套電鍍車間。
一、總體思路
堅持將污染整治作為行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按照「提升一批、搬遷一批、淘汰一批」和「有保有壓、上大壓小」的思路全面開展電鍍行業污染整治。
組織開展電鍍行業企業基本情況排查,科學制定分類整治方案,對一批環保手續齊全、具有規模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按一定整治標准進行整治規范提升,使其成為所在行業的標桿式企業;對一批雖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技術優勢,但環境敏感的企業實施搬遷改造,促使其進入工業功能區或電鍍園區規范發展;對環保手續不全、技術裝備落後、整合無望的低小散企業依法予以關停淘汰。對擬保留的企業,在規定期限內按相關行業污染綜合整治驗收標准進行驗收,對各縣(市、區)相關整治工作統一按區域污染綜合整治驗收標准進行驗收。同時,鼓勵以騰出的排污指標,在工業功能區或電鍍園區內適當發展一批規模大、技術先進的建設項目,促使一批企業做大做強,實現電鍍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整治目標
通過一年半的努力,全省電鍍企業存在的生產規模小、工藝落後、產業檔次低、環境污染重、安全隱患多等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電鍍行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得到明顯優化,工藝裝備、污染防治和清潔生產水平明顯提升,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09年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調查數據基礎上削減30%以上,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電鍍行業步入健康、規范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具體目標:
1、2011年底前,各縣(市、區)完成電鍍企業基本情況排查和公示,科學制定分類整治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列入淘汰關停范圍的企業、工藝裝備全部淘汰關停到位;對其他所有不符合附件2所列要求的企業全面實施限期治理。
2、2012年6月底前,所有電鍍企業廢水、廢氣實現穩定達標排放,各類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規范有效,並按統一標准(附件2)完成整治驗收,對到期達不到整治要求的企業依法予以關停。溫州市區、諸暨市作為全省電鍍行業整治示範區率先完成整治並通過驗收。
3、2012年底前,電鍍企業眾多的縣(市、區)建成電鍍園區,除保留少數標桿式企業外,原則上所有電鍍企業完成搬遷入園或在園區租賃廠房設備整合發展。所有縣(市、區)完成整治工作並按統一規程和標准(見附件1)通過驗收。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區域布局
1、嚴格建設項目管理。所有新、擴、改、遷項目,在滿足污染物排放總量替代的前提下,其選址、規模、工藝、裝備、資源利用、污染防治等各項內容均應符合《浙江省電鍍產業環境准入指導意見》的要求。在工業功能區、電鍍園區以外原則上不再新上電鍍項目。
2、全面整治非法企業。在2011年底前,工業功能區、電鍍園區以外無環評批文、排污許可證等環保合法手續的電鍍企業一律關閉;工業功能區、電鍍園區內無環評批文、排污許可證等環保合法手續的電鍍企業一律停產整治,在2012年6月底前補辦環評等手續,到期無法取得相關批復的一律關閉。
3、同類整合集聚發展。2012年底前,電鍍企業眾多的地區,要完成電鍍園區建設,工業功能區、電鍍園區外除保留少數標桿式企業外,原則上所有電鍍企業(企業配套電鍍車間除外)都要搬遷入園或在園區租賃廠房設備整合發展。在「減量置換」的原則下,鼓勵以騰出的排污指標,在園區內適當發展一批規模大、技術先進的建設項目,促使一批企業做大做強,實現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加快產業升級
1、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在2011年底前,全面取締無污染治理設施或設施簡陋、治理無望的電鍍企業、生產車間、生產線、加工點;全面淘汰無法入園、鍍槽總容積小於4萬升並且連續兩年產值小於500萬元的電鍍企業(特種電鍍企業、貴金屬電鍍企業除外,不對外承攬加工業務的企業配套電鍍車間達不到規模要求的原則上一律關停,確需保留的需經設區市環保局審核同意);位於園區內但鍍槽總容積小於4萬升且連續兩年產值小於500萬元的電鍍企業,經技改於2012年底前達到這一標準的可予以保留。
2、全面淘汰落後工藝。2012年6月底前,取締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淘汰類項目)明確的含氰沉鋅、含氰電鍍等落後工藝、產能;淘汰氰化鍍鋅、六價鉻鈍化、電鍍錫鉛合金、含硝酸褪鍍等工藝;禁止使用鉛、鎘、汞等重污染化學品;全面淘汰手工電鍍工藝(金、銀等貴重金屬電鍍確需保留手工工藝的,應經設區市經信、環保部門審核同意),對無法實現自動化的手工電鍍線(包括前處理和鉻鈍化等工段)必須確保全部廢水得到收集處理。
(三)提升工藝裝備。
1、優先發展達克羅、交美特(鏡面噴鍍、塗覆)等電鍍替代工藝。大力推廣無氰、無氟、無磷、低毒、低濃度、低能耗和少用絡合劑的清潔生產工藝,鼓勵採用三價鉻和無鉻鈍化工藝,鼓勵採用全自動控制的節能電鍍裝備。掛具和鍍件退鍍要採用電解法退鍍。
2、必須採用多級回收、逆流漂洗等節水型清潔生產工藝,禁止採用單級漂洗或直接沖洗等落後工藝,生產線或車間應安裝水、電計量裝置,廢水自行單獨處理的電鍍企業中水回用率不得低於50%。
3、所有電鍍企業應依法實施兩年一輪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擬保留的電鍍企業在通過整治驗收前必須先通過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四)加強污染防治。
1、電鍍園區或工業功能區設施建設及管理要求。
園區內分產品、分區域進行生產管理,嚴格實行雨污分流,電鍍企業廢水必須全部納管;建設統一、集中的廢水處理設施,電鍍廢水按照不同污染物種類分質分流,含一類重金屬污染物的廢水經單獨處理達標後方能與其他廢水合並處理。區內實現集中供熱、危險化學品集中儲存、危險固廢集中收集處置。園區中心及周邊需設地下水觀察井,並由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對地下水進行常規監測。
2、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物排放嚴格執行《電鍍污染物排放標准》(GB21900-2008)表1、表2排放限值要求,太湖流域執行表3排放限值要求。污染物排放種類和總量不得超出地方環保部門核定的范圍。
車間內嚴格落實防腐、防滲、防混措施,實施干濕區分離,濕區地面應敷設網格板,濕鍍件加工作業必須在濕區進行。排水系統,特別是建築物和構築物進出水管應有防腐蝕、防沉降、防折斷措施。
生產車間內廢水必須按照環保規范要求進行分質、分流,工藝廢水管線採取明管套明溝或架空敷設,廢水管道應滿足防腐、防滲漏要求。
電鍍廢水處理工藝應嚴格按照《電鍍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2-2010)選取,必須要有重金屬離子、化學需氧量及氨氮的達標工序。含氰廢水應單獨收集,需採用鹼性氯化法、電解法或臭氧氧化法進行破氰預處理。含鉻廢水需單獨收集處理,先將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後,再中和沉澱去除。含鎳廢水宜採用化學沉澱、離子交換等技術。含鋅廢水宜採用化學沉澱技術,嚴格控制pH值的范圍。含金屬絡合物廢水需經過破絡沉澱預處理。COD、石油類、總磷、氨氮與總氮等污染物,宜採用生物處理達標後排放。電鍍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宜採用砂濾、活性炭吸附、離子交換、膜處理等技術。
廢水處理站需安裝流量計,pH值調節應採用pH計連鎖自動投加,對有氧化還原反應系統的加葯宜採用氧化還原電位儀(ORP)等裝置控制加葯量。控制系統應有自動和手動互切換雙迴路控制裝置,並有自動保護和聲光報警功能。有條件時,可在含氰廢水處理單元和含鉻廢水處理單元安裝游離氰和六價鉻在線檢測系統。
3、大氣污染防治。
大氣污染物排放嚴格執行《電鍍污染物排放標准》(GB21900-2008)表5排放限值要求。產生大氣污染物(硝酸霧、氫氰酸霧、鉻酸霧、前處理酸洗廢氣)的工藝裝置應設立局部氣體收集系統和集中凈化處理裝置,氫氰酸霧、鉻酸霧產生工段應單獨設置處理裝置,氣體處理達標後高空排放。
4、固廢污染防治。
關閉取締的電鍍企業所遺留的電鍍廢液、電鍍污泥等危險廢物,由所在地縣(市、區)政府負責委託具有相應危險廢物經營資質的單位進行妥善處置。
保留企業要根據「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對固廢進行分類收集、規范處置。危險化學品包裝物、廢液(電鍍液、退鍍液)、廢渣(陽極泥、過濾殘渣、濾芯等)、廢水處理污泥應按照危險廢物進行管理。
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經污泥濃縮池濃縮後,可採用板框壓濾機或者帶式壓濾機脫水,脫水後的污泥含水率不得高於80%,濃縮池上清液和壓濾液要返回污水處理站重新處理。
危險廢物貯存場所須設雨棚、圍牆或圍堰,地面須作硬化防滲處理,設置能夠將廢水、廢液納入污水處理設施的廢水導排管道或渠道。貯存場所外要設置危險廢物警示標志,危險廢物容器和包裝物上要設置危險廢物標簽。
危險廢物應當委託具有相應危險廢物經營資質的單位利用處置,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計劃審批和轉移聯單制度。
(五)強化環保監管。
1、完善污染物排放監測監控體系。所有電鍍企業、園區必須建成標准化、規范化排污口,安裝廢水在線監控設施,並與環保部門聯網;企業、園區電鍍廢水處理站應設水質監測化驗室,應具備檢測分析特徵重金屬污染物的能力。鼓勵企業委託專業機構承擔檢測任務。逐步安裝特徵重金屬在線監測裝置,2012年底前,《浙江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明確的重點防控區內須有1~2家企業先行安裝。
所在地縣(市、區)環保部門應開展電鍍企業及園區的排污口、雨水排放口及周邊環境的監督性監測;所在地縣(市、區)政府要組織國土資源、環保、農業等部門對關停、搬遷電鍍企業原廠區開展土地重金屬殘留的監測和評估,落實超標土壤的修復和限用措施。所在地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應做好電鍍企業及園區地下水特徵污染因子的環境監測工作;所在地縣(市、區)農業部門應做好電鍍企業及園區周邊農作物的監測工作,對作物重金屬超標的農田採取限耕措施。
2、進一步提高突發環境事故的防範應對能力。電鍍企業(園區)應設置應急事故水池,應急事故水池的容積應能容納12h~24h的廢水量,並做好防滲漏處理,確保環境安全。編制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建立應急組織體系,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物資,落實事故防範措施。
3、規范內部環保管理。電鍍企業(園區)必須按照要求建立完善的環保組織體系、健全的環保規章制度和規范的環保台帳系統(包括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和危險廢物管理等台帳)。應配備專職、專業人員負責日常環保管理,企業環保人員應經過縣級以上環保局組織的環保崗位業務培訓並持證上崗。電鍍園區還應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統一負責園區環保工作。
4、建立健全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制度。危險化學品使用、貯存等,應符合《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准要求,危險化學品應實行專庫儲存,庫房、生產作業場所必須符合安全生產條件,並具有防颱風、洪水、火災等自然災害功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整治責任。各級政府是電鍍行業整治的責任主體,要成立以分管負責人為組長,環保、發改、經信、安監、衛生、國土資源、建設、財政、農業、工商、宣傳等單位為成員的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切實加強對電鍍行業整治工作的領導,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整治過程中,各縣(市、區)政府和環保部門應對需整治的電鍍企業建立分片包乾的責任制度,確保整治工作按時完成。完成整治後,縣(市、區)環保部門應在電鍍企業及園區建立聯系人制度,有條件的應在重點企業和園區設立環境監督員,加強環保監管,確保整治成果有效性和穩定性。
(二)實施整治方案,嚴格考核問責。各縣(市、區)應制定實施本地區整治實施方案。整治實施方案應提出分階段任務計劃,提出各時間節點須完成關、停、並、轉、遷的企業名單,明確目標,細化任務,落實責任,穩步推進整治工作。整治情況作為《浙江省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施情況考核和重金屬排放總量減排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統一納入各級生態省建設考核體系,對年度整治任務未達要求的,生態省建設年度考核不得評優。對組織領導不力,整治工作進展緩慢的,上級政府或環保部門要對相關負責人進行約談,並視情採取掛牌督辦、區域限批、榮譽摘牌等措施。省環保廳要對各地整治工作進展情況按各時間節點進行匯總通報,同時報送省政府。
(三)嚴格執法監管,注重整治成效。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對排查中發現的違法企業,應立即予以依法查處。對未經發改、經信、安監、環保、衛生、規劃、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一律停止建設;對環境保護、職業衛生防護、安全生產「三同時」執行不到位的,一律停產整治;對無污染治理設施、污染治理設施運行不正常或超標排放的,一律停產整治;對整治無望或限期整治後仍達不到相關要求的,一律予以關停。對拒不履行責令停產、停業、關閉或者停產整治等決定繼續違法生產的企業,要依法採取強制措施,確保執行到位。整治完成後,要落實長效管理措施(見附件3),加強日常巡查監管,確保污染整治成果的鞏固提升。
(四)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政策保障。在電鍍行業整治期間,中央下達的重金屬整治資金要優先用於電鍍行業整治。省級財政應籌措資金加大對電鍍行業整治的支持力度;各地要配套出台生產企業關閉、搬遷和電鍍園區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對現有生產企業就地關閉轉產的,通過三級配套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給予適當獎勵;對重點生產企業的污染治理、提標改造和生產設備升級、自動控制技術改造等,給予適當的政策資金支持;對主動實施關閉和搬遷的企業在新項目用地、審批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及適當的資金補助;對未完成整治的企業要從排污許可證核發、新項目准入、上市核查、信用等級評價、綠色信貸、各類評優及資金補助等方面予以制約。
(五)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深入開展污染整治宣傳,特別要重視做好電鍍企業主的思想工作,引導幹部群眾和廣大企業不斷提高思想認識,正確理解開展污染整治與新形勢下行業轉型升級的關系。各地要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交流,及時發布轄區內電鍍企業名單和各企業整治進展情況,曝光典型違法案件,積極回應各類問題,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對整治工作的推動作用。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附件1
縣(市、區)電鍍行業污染整治驗收規程
縣(市、區)驗收程序和要求
(一)驗收程序。
1、有整治任務的縣(市、區),在轄區內所有電鍍企業通過驗收後,由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自查。
2、自查合格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向設區市人民政府提出核查驗收申請,並提交工作總結和由有資質的評估單位編制的縣(市、區)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技術評估報告。
3、設區市人民政府收到核查申請後,組織有關部門按標准進行核查驗收。
4、對通過驗收的縣(市、區),由設區市人民政府在當地主要報紙上進行為期5天的公示,並公開舉報電話和信箱,接受公眾監督。對公示期間接收的舉報電話和信件由設區市人民政府牽頭調查處理,並將調查處理情況函告省環保廳等相關部門。
5、公示期間無異議的,由設區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宣布通過驗收,驗收意見報省環保廳備案。
6、未通過核查的,由設區市人民政府提出整改要求,督促其整改。
7、各設區市於2012年底前,將所轄縣(市、區)電鍍行業整治完成情況報送省環保廳。
(二)驗收材料。
1、工作總結。包括污染整治工作實施情況、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鞏固深化污染整治工作的打算等。
2、技術報告。詳細說明整治前後的行業基本情況、污染整治過程、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情況、轄區企業總體污染治理及達標排放情況、區域環境質量變化情況、整治效益分析(包括整治前後企業數量、整體產能、污染物排放量的變化情況)、持續改進計劃等。
3、支撐材料。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的污染整治相關文件、方案及有關宣傳材料等;企業一廠一檔資料,包括裝備情況、治理工藝、達標情況、監測數據、在線監測監控情況等;園區及功能區建設、驗收材料;區域環境質量、污染源環境監測報告;有關污染投訴、信訪處理情況材料;現場檢查和監督監測檔案資料;地方環境監測站開展監督性監測能力保障資料,包括監測站達標情況、人員儀器設備配置情況、監測項目開展情況和監督性監測經費保障情況等。
(三)驗收標准
1、當地人民政府按照本方案要求,制定了行業污染整治實施方案,並根據方案組織完成了各項整治任務。
2、核查期間,應組織對該地整治企業進行抽查,抽查企業數不小於10家(總數小於10家的全部檢查),抽查合格率不低於90%。
3、電鍍園區的驗收標准:園區內分產品、分區域進行生產管理,嚴格實行雨污分流,電鍍企業廢水全部納管;電鍍廢水按照不同污染物種類分質分流,並建設統一、集中的廢水處理設施。區內實現集中供熱、危險化學品集中儲存、危險固廢集中收集處置。園區中心及周邊需設地下水觀察井,並對地下水進行常規監測。電鍍園區的污染治理設施、環境應急建設、綜合管理制度應參照電鍍企業污染綜合整治驗收標准中的相應標准執行。
4、完成所轄區域內電鍍企業綜合整治驗收工作。整治過程中,對每家電鍍企業要確定一名縣級政府負責人作為整治聯系人和一名環保監管人員作為監督員,加強監管,防止可能出現的污染事故;對通過驗收的企業,加強長效管理,督促企業持續改進相關工作;對被關停企業要做好善後工作,拆除生產設備,妥善處置剩餘原材料、固廢和其它污染物,縣(市、區)人民政府應依法責令其限期注銷相關許可證(照)。
5、轄區內電鍍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達到規定削減率要求。電鍍行業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基本解決,群體性事件隱患全面消除,群眾對電鍍企業環境污染的投訴、上訪得到妥善處置回復。
6、當地環境監測站應具備與電鍍企業和園區污染物排放和周邊環境監督性監測工作相適應的監測能力,在監測技術人員配置、實驗室用房、儀器設備和監測經費保障上達到開展監督性監測工作的要求。
7、完成對可能受污染水域和場地排查監測工作,對監測超標的水域和場地劃定范圍,設立標志牌,制定修復方案並組織實施。
8、建立完善行業污染防治長效管理機制及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全面落實企業監管和事故應急相關責任,確保企業職工健康、社會環境安全。按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重金屬污染環境監測工作的意見》(環辦〔2011〕52號)要求,制定實施污染源及水、氣、土壤環境日常監測和監督性監測方案。
9、根據《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國家環保總局令第35號),督促轄區內電鍍企業定期向社會發布企業年度環境報告,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環境管理等情況。
10、全面建立企業環境管理檔案,建立健全電鍍企業檔案和信息資料庫,建立電鍍企業的監督檢查台賬。
附件2
電鍍企業污染整治驗收規程
一、驗收程序
1、企業在整治完成後,向當地縣(市、區)人民政府提出整治驗收申請,並提交污染綜合整治報告。
2、縣(市、區)人民政府組織發改、經信、環保、建設、衛生、安監等相關部門對企業污染整治情況進行檢查、驗收監測或專項驗收,並形成驗收監測或評估報告。
3、根據企業提交的驗收申請和相關驗收材料,縣(市、區)人民政府(或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會同設區市環保局根據相應的驗收標准開展驗收工作。
4、對驗收合格的企業,在當地主要媒體上進行為期5天的公示,並公開舉報電話和信箱,接收來自公眾的監督意見和情況反映。對公示期間接收的舉報電話和信件由縣(市、區)人民政府牽頭調查處理,並將調查處理情況函告省環保廳等相關部門。
公示期間無異議的,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宣布企業通過驗收。
二、驗收材料
1、項目環評報告、安評報告、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選址規劃意見書,相應的批復文件及其他相關支撐材料(包括相關監測或評估合格報告)。
2、發改、經信、環保、建設、衛生、安監等部門的驗收意見。
3、企業基本情況介紹,包括污染防治、職業病防治、安全生產等設施配備情況和內部環保、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等管理制度建立情況等。
4、企業仍存在的不足和持續改進計劃。

三、驗收標准
附表電鍍企業污染綜合整治驗收標准

附件3
浙江省電鍍企業環保長效管理辦法
為鞏固電鍍行業污染整治成果,提升我省電鍍企業的環保管理水平,督促企業持續改進環保工作,確保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特製定本辦法。
一、加強排污監管
(一)各縣(市、區)環保部門應負責對轄區內電鍍企業(園區)進行定期巡查,至少每月一次,主要就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環評和「三同時」執行情況、危廢貯存及處置、環保台帳規范化管理及電鍍行業整治驗收標准中環保要求符合情況進行檢查,並指導企業做好污染防治設施的日常運維及各類環保管理工作。對發現的違法問題,應及時予以查處。
(二)各縣(市、區)環保部門應就電鍍企業(園區)現場檢查建立責任制度,將歷次檢查的負責人及檢查、監測結果記錄在案,並納入企業一廠一檔檔案系統,對檢查中存在重大疏漏或發現問題隱瞞不報的,要嚴肅追究相關檢查人員的責任。
二、強化環境監測
當地環境監測站應加強對轄區內電鍍企業、園區污染源和水氣環境特徵重金屬污染物的監督性監測。對轄區內電鍍企業和園區的監督性監測至少每月一次;對企業和園區周邊環境的監督性監測至少每半年一次;在企業和園區超標排放和發生污染事故時,應視情況增加監測頻次。所在地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應組織開展園區地下水特徵重金屬的監測;所在地縣(市、區)農業部門應組織開展企業和園區周邊農作物特徵重金屬的監測。環保、國土和農業部門應及時交換監督性監測數據,有超標情況的,應及時上報、及時處理。
三、規范信息管理
(一)各地環保部門要加強企業環保信息管理,建立完善包括檢查、監測結果在內的企業一廠一檔檔案系統。既要及時公示通過整治的合格企業名錄,鼓勵公眾舉報其他非法運營的企業,又要及時發布電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查處信息,接受群眾監督。
(二)各地環保部門應將轄區內所有電鍍企業納入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評定工作范圍。
(三)按照原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鼓勵電鍍企業自願公開其環境信息,接收群眾監督。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排放標准,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污染嚴重的電鍍企業,應強制其在當地主要媒體上公開環境信息。
四、加強抽查監管
省環保廳將不定期組織對各地電鍍企業(園區)的環保要求落實情況、污染物排放達標情況進行抽查,並及時通報抽查結果。各市環保局也要參照省廳的做法,通過組織不定期抽查、交叉檢查等方式,加強對轄區電鍍企業(園區)的監管。

㈤ 請教我寫論文:生物多樣性與穩定性

參照這篇的結構和內容吧: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資源與環境學院 X X X)

摘要: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動態的基礎上,從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概念出發,可以確定忽視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生物組織層次可能是造成觀點紛爭的根源之一。特定生物組織層次的穩定性可能更多地與該層次的多樣性特徵相關。探討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關系應從不同的生物組織層次上進行。擾動是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穩定性關系悖論中的重要因子,如果根據擾動的性質,把生態系統(或其他組織層次)區分為受非正常外力干擾和受環境因子時間異質性波動干擾 " 類系統,穩定性的 ( 個內涵可以理解為:對於受非正常外力干擾的系統而言,抵抗力和恢復力是穩定性適宜的測度指標;對於受環境因子時間異質性波動干擾的系統而言,利用持久性和變異性衡量系統的穩定性則更具實際意義。結合對群落和種群層次多樣性與穩定性相關機制的初步討論,: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樣性可以導致穩定性。
關鍵詞: 生物多樣性;生物入侵;生態系統穩定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入侵則是指外地生物進入另一地區,因為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生物入侵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物種的多樣性意味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復雜,網路化程度高,異質性強,能量、物質和信息輸入輸出的渠道眾多而密集,縱橫交錯,暢通無阻,因而流量大、流速快、生產力高。即使個別途徑被破壞,系統也會因多樣物種之間的相生相剋、相互補償和替代而保證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的正常運轉,使系統結構被破壞的部分迅速得到修復,恢復系統原有的穩定態,或形成新的穩定態。

1.生物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徵。
生物群落多樣性研究始於本世紀初葉,當時的工作主要集中於群落中物種面積關系的探討和物種多度關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鱗翅目昆蟲物種多樣性時,首次提出了"多樣性指數"的概念,之後大量有關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概念、原理、及測度方法的論文和專著被發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種多樣性指數,一度給群落多樣性的測度造成了一定混亂。自70年代以後,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對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度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綜述,對這一領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生物多樣性通常包含三層含義,即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狹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遺傳(基因)變化,亦稱為基因多樣性。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信息的總和。物種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鍾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即物種水平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化,包括一定區域內生物區系的狀況(如受威脅狀況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維持機制等。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等。
從目前來看,生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指數可分為α多樣性指數、β多樣性指數和γ多樣性指數三類。α多樣性指數包含兩方面的含義:①群落所含物種的多寡,即物種豐富度;②群落中各個種的相對密度,即物種均勻度。β多樣性指數可以定義為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物種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環境梯度上不同點之間的共有種越少,β多樣性越大。精確地測定β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種隔離的程度;②β多樣性的測定值可以用來比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樣性;③β多樣性與α多樣性一起構成了總體多樣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異質性。
群落物種多樣性是梯度變化的。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特徵是指群落組織水平上物種多樣性的大小隨某一生態因子梯度有規律的變化。①緯度梯度:從熱帶到兩極隨著緯度的增加,生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如北半球從南到北,隨著緯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依次出現為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寒帶苔原,伴隨著植物群落有規律的變化,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逐漸降低。②海拔梯度:隨著海拔的升高,在溫度、水分、風力、光照和土壤等因子的綜合作用下,生物群落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多樣性與海拔高度呈伏相關,即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種多樣性逐漸降低。如喜馬拉雅山維管植物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就表現了這樣的規律。③環境梯度:群落物種多樣性與環境梯度之間的關系,有的時候表現明顯,而有的時候則表現不明顯。如Gartlan(1986)研究發現土壤中P、Mg、K的水平與熱帶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Gentry(1982)對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進行的研究表明,在新熱帶森林類型,物種多樣性與年降雨量呈顯著正相關,而在熱帶亞洲森林類型,兩者則不存在相關關系。④時間梯度:大多數研究表明,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隨著演替的進展,物種多樣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後期當群落中出現非常強的優勢種時,多樣性會降低。

2.生態系統穩定性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以及在受到一定的干擾後恢復到原來平衡狀態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幾個概念。1.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抵抗力也叫抗變能力,表示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和維持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表示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後恢復到原來狀態的能力。2.局域穩定性和全域穩定性 局域穩定性表示生態系統在經受小的干擾後回到原狀的能力。全域穩定性表示生態系統在經受一次大的干擾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對不同的生態系統來說,這兩種穩定性可能有下列4種情況(圖8-13):(1)局域穩定性和全域穩定性都低(圖中以小球是否容易保持穩定來表示);(2)局域穩定性高,全域穩定性低;(3)局域穩定性低,全域穩定性高;(4)局域穩定性和全域穩定性都高。3.脆弱性和強壯性 能在環境條件改變不大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生態系統稱為脆弱的生態系統。能在環境變化范圍很大的條件下保持穩定的生態系統稱為強壯的生態系統

3.生物的多樣性導致穩定性

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研究動態的基礎上,從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的概念出發,可以確定忽視多樣性和穩定性的生物組織層次可能是造成觀點紛爭的根源之一。特定生物組織層次的穩定性可能更多地與該層次的多樣性特徵相關。探討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關系應從不同的生物組織層次上進行。擾動是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穩定性關系悖論中的重要因子,如果根據擾動的性質,把生態系統(或其他組織層次)區分為受非正常外力干擾和受環境因子時間異質性波動干擾 " 類系統,穩定性的 ( 個內涵可以理解為:對於受非正常外力干擾的系統而言,抵抗力和恢復力是穩定性適宜的測度指標;對於受環境因子時間異質性波動干擾的系統而言,利用持久性和變異性衡量系統的穩定性則更具實際意義。結合對群落和種群層次多樣性與穩定性相關機制的初步討論: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樣性可以導致穩定性。例如採用多樣性理論和冗餘理論對固沙植物群落穩定性機制進行論述.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能很好地反映固沙植物群落的穩定性狀態.在生物學各級水平都存在冗餘,冗餘是生命系統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性,其主要功能是確保生物個體和群體更好地適應極端環境、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和保持穩定,而且其功能只是在受到干擾時才明顯地表現出來.削弱冗餘,會導致在個體、種群或群落水平上產生補償作用,以此來增加群落的功能.固沙植物群落的穩定程度主要取決於群落內冗餘的數量和結構,冗餘越多結構越復雜,群落越穩定.削弱固沙群落的根系冗餘可獲得生物量上的補償,但使群落穩定性下降.
①多數生態學家認為,群落的多樣性是群落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尺度,多樣性高的群落,物種之間往往形成了比較復雜的相互關系,食物鏈和食物網更加趨於復雜,當面對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或群落內部種群的波動時,群落由於有一個較強大的反饋系統,從而可以得到較大的緩沖。從群落能量學的角度來看,多樣性高的群落,能流途徑更多一些,當某一條途徑受到干擾被堵塞不通時,就會有其它的路線予以補充
②May(1973,1976)等生態學家認為,生物群落的波動是呈非線形的,復雜的自然生物群落常常是脆弱的,如熱帶雨林這一復雜的生物群落比溫帶森林更易遭受人類的干擾而不穩定。共棲的多物種群落,某物種的波動往往會牽連到整個群落。他們提出了多樣性的產生是由於自然的擾動和演化兩者聯系的結果,環境的多變的不可測性使物種產生了繁殖與生活型的多樣化。
在群落多樣性與穩定性的關繫上,目前仍未定論。
物種多樣性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1.有關物種在生物群落中作用的假說,物種以什麼樣的機制維持生物群落的穩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還仍然沒有解決的生態學問題,而且是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功能關系中的核心問題。目前有關物種在生態系統中作用的假說有下列4種。(1)冗餘種假說(Rendancy species hypothesis) :生物群落保持正常功能需要有一個物種多樣性的域值,低於這個域值群落的功能會受影響,高於這個域值則會有相當一部分物種的作用是冗餘的(Walker 1992)。(2)鉚釘假說(Rivet hypothesis):鉚釘假說的觀點與冗餘假說相反,認為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物種對其功能的正常發揮都有貢獻而且是不能互相替代的(Ehrlich,1981) ,正像由鉚釘固定的復雜機器一樣,任何一個鉚釘的丟失都會使該機器的作用受到影響。(3)特異反應假說(Idiosyncratic response hypothesis): 特異反應假說認為生物群落的功能隨著物種多樣性的變化而變化,但變化的強度和方向是不可預測的,因為這些物種的作用是復雜而多變的。(4)零假說(Null hypothesis)零假說認為生物群落功能與物種多樣性無關,即物種的增減不影響生物群落功能的正常發揮。 2、概念與類型:上述4個假說中都沒有對每個物種的作用程度做出明確的說明。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種的作用是有差別的。其中有一些物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們的存在與否會影響到整個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這樣的物種即稱為關鍵種(Keystone species)或關鍵種組(Keystone group)。關鍵種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可能是常見的,也可能是稀有的;可能是特異性(特化)的,也可能是普適性的。依功能或作用不同,可將關鍵種分為7類。關鍵種的鑒定目前比較成功的研究多在水域生態系統,而陸地生態系統的成功實例相對較少(Menge等,1994 )。3.功能群的劃分及其意義 :為了更好地認識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有必要引入功能群的概念。功能群是具有相似的結構或功能的物種的集合,這些物種對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員相互取代後對生物群落過程具有較小的影響。將生物群落中的物種分成不同的功能群的意義表現在:(1)使復雜的生物群落簡化,有利於認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2)弱化了物種的個別作用,從而強調了物種的集體作用。

4.多樣性穩定性的意義及其價值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長期進化的結果,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由於當今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長,人類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威脅,其原因原因在於以下幾點:(1)人口增加;(2)生境破壞;(3)環境污染;(4)人類大規模的遷移。除外界因素之外,物種本身的遺傳特點,也往往促成了滅絕的發生。如某些種定居與食物鏈的高級位,還有一些種分布的范圍十分有限,某些種散步和定居的能力很弱,它門對環境有特殊的要求,等等這些原因。通過對生物多樣性穩定性的研究,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很好的利用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現實及其未來的社會經濟價值,等等。
隨著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從以物種為中心轉向一生態系統為重點,即從多樣性的生物學研究向轉向多樣性的生態學研究,在大多數物種特化群落或營養級網路層次上認識種群和群落的多樣性結構、功能和動態特徵。這樣將能使種群生物學和保護生物學與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有機的聯系起來,予以它們某種統一規律的認識。充分考慮生物多樣性從個體至生態系統的多層次組織結構及其功能的重要性,從而深入了解生物多樣性的產生、維持和瀕危機制,以及生物多樣性結構與動態變化過程的相互關系。

參考文獻

[1] 孫儒泳.動物生態學原理(第三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
[2] 林育真.生態學.科學出版社,2004.
[3] 人類發展與生存環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閱讀全文

與中水回用標准因子監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管理人投訴 瀏覽:605
醋去鍋底水垢 瀏覽:289
空氣凈化器風扇怎麼清理 瀏覽:894
小米反滲透膜清洗 瀏覽:592
污水排到雨水管道里怎麼辦 瀏覽:682
國內能生產反滲透膜 瀏覽:300
水泥污水管能使用多少年規范 瀏覽:104
純水養什麼蝦 瀏覽:127
享優樂空氣凈化器怎麼連手機熱點 瀏覽:877
環評高鹽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367
如何去除煮麵鍋里的水垢 瀏覽:574
廢水再利用為什麼不是綠色施工 瀏覽:339
拋光樹脂罐規格 瀏覽:628
ro反滲透凈水超濾膜 瀏覽:507
edi主要局限 瀏覽:126
帶濾芯的口罩怎麼清潔 瀏覽:82
超濾反滲透納濾哪個好 瀏覽:295
南昌全屋凈水哪個好 瀏覽:53
污水管剖面 瀏覽:259
丙烯酸樹脂處方分析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