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演義前48回中計策的名稱
1、勤王圖霸計,即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計屬於典型的政治計謀。提出此計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漢獻帝即位後,接連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亂政。在政局不穩、戰事不斷的年代,漢獻帝過著顛沛流離、東躲西藏的苦難生活。盡管漢獻帝如此狼狽,可皇帝畢竟是一面頗有號召力的旗幟。對於這點,荀彧看得很清楚,聽說漢獻帝移駕洛陽,馬上向曹操進言。舉晉文公納周襄王、漢高祖為義帝發喪的例子,說明勤王的重要性。還提醒曹操,若不早圖,別人將先我為之。曹操何等人物,豈肯錯過這樣的好事,立即興師勤王。可以說曹操之所以能夠掃平群雄、稱霸中原,與此計的成功有密切的關系。
2、扼喉待變計,此計屬於軍事計謀。官渡之戰,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軍糧草用盡,曹操意欲退兵。荀彧聞之,獻此計。先挑明官渡之戰的重要性,勝則消滅袁紹、一統北方,乃天下之機。又舉楚漢相爭的例子,說明兵少糧盡並不可怕,只要畫地而守、扼喉待變,一定能以少勝多取得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試想如果曹操官渡失敗,不僅很難統一北方,而且曹操統一大業將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此計對於官渡之戰的勝利,以及最後統一北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仗義招才計,此計屬於政治計謀。劉備被呂布打敗後,只好投奔曹操。對於劉備去留,曹操內部意見不一。荀彧、程昱認為劉備乃英雄,不殺終為後患。而郭嘉卻認為殺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誰肯共謀天下呢。曹操也覺得殺劉備不利於招攬人才,故不殺,並表劉備領豫州牧。觀曹操此舉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對決,不應施以小人招數,而應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相反,縱然殺掉劉備,勢必會招來更多的敵人,況且劉備當時並沒有顯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著劉備未嘗不是好事,後來無數智謀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證明郭嘉有相當遠見。
4、借刀殺人計,此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遼東。表面上看若袁氏與公孫康聯合會對曹操構成很大威脅,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張趁勝一舉殲滅袁氏與公孫康。他們沒想到還有一個對曹軍更為有利的隱藏條件,即是讓袁氏與公孫康火並,而曹操能坐收漁翁之利。此時郭嘉盡管已留易州養病,遠離戰場,但局勢的發展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勸曹操不可出兵追擊。若出兵,二者必並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緩之,使公孫康、袁氏相拼,其勢然也。曹操從其計,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孫康殺死。可以說曹操能最終消滅袁紹勢力,進而統一北方,與此計有著重要的關聯。
5、聲東擊西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興兵討伐張綉,久攻南陽城不下。於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繼續攻城准備,自己卻騎馬繞城三日(見東南角磚土新舊不等,多半毀壞,容易攻城),然後假裝從西北角入城。這一切賈詡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將計就計,為張綉獻此計。先說明曹操去西北角積草,看上去想從西北入城,不過是虛張聲勢,實則想從東南角攻城。然後勸張綉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東南角。果然不出賈詡所料,曹操被殺得大敗而歸,從而南陽之困得以解除。
6、離間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與韓遂、馬超對峙,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然而雙方實力畢竟懸殊,韓遂很快支撐不住,於是想與曹操講和。怎樣才能毫不費力、一食二鳥呢?既然韓遂有講和之意,賈詡馬上想到了離間計。先讓曹操次日與韓遂交談良久,使馬超心疑。然後讓曹操親作一信與韓遂,故意將信中關鍵處塗抹不清,讓韓遂、馬超互相猜疑,進而發生火並,使其兩敗俱傷。事情果然不出賈詡所料。
7、翁中捉鱉計,此計屬於政治計謀。赤壁之戰後,曹操一直在尋找機會消滅孫劉,只是怕馬騰偷襲許都。於是荀攸獻計,要曹操用漢獻帝名義加馬騰為征南將軍,使其討伐孫權,誘其入京師,然後除掉他。此計為計中計,是遠攻近交計中的子計。
8、以逸待勞計,此計屬於軍事計謀。蜀軍攻打定軍山不下,法正及時提出此計。他仔細觀察地形,發現定軍山以西有座寶劍峰,比定軍山還高。就勸黃忠搶先奪此山,這樣定軍山之虛實一目瞭然,將給魏軍帶來很大威脅。然後根據當時的敵情我情,讓黃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頂。待夏侯淵兵至,舉白旗,黃忠按兵不動;待到敵人倦怠無備,舉紅旗,黃忠立刻下山擊之,必當全勝。後來形勢果然如法正所料,黃忠不僅奪了定軍山,還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此計為蜀國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9、趁火打劫計,屬於政治計謀。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斗,引起宮廷內亂。這時,遠在西涼的董卓收到何進命其進京救駕的密令,猶豫不決。謀士李儒對當時的局面看得很明白,於是力勸董卓以「奉詔救駕」為名,趁機進京奪取政權。董卓聽從李儒的計謀,率領西涼大軍迅速進入京城,在李儒、呂布的幫助下,先鏟除了丁原等異己,接著廢少帝立獻帝,從而把持了朝政大權。
10、順手牽羊計,屬於軍事計謀。關羽死後,蜀吳之間的矛盾達到白熱化,按理說魏國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曹丕完全可以聯合蜀國滅掉吳國。可是剛剛稱帝的曹丕只顧鏟除異己鞏固政權,卻失去了這樣的好機會。當時,謀士劉曄曾提出此計:蜀吳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將提兵數萬,渡江襲之,魏蜀聯合,吳國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讓蜀吳爭斗,魏國也可坐收漁翁之利。當然曹丕並沒有聽從,等到吳國大勝蜀國後,他卻錯誤地出師伐吳,結果一戰敗北。
11、調虎離山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打敗張綉後,矛頭指向徐州呂布。如果正面與呂布交手即使取勝也會損失慘重。這時早已投降曹操的陳登成功運用此計,達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誘呂布將妻小與錢糧移屯下祁,從而為後來佔領徐州清除障礙。二是騙呂布說泰山孫觀等謀反,結果讓呂布與陳宮夜間廝殺起來,殺到天明,方知中計。呂布急忙趕回徐州,陳登父親早已佔領此城。三是偽傳將令,對高順、張遼說呂布被圍,讓高、張率兵營救。在陳登策應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計使得呂布短時間內丟了大部分領地,只剩下下祁一塊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計,屬於政治計謀。三國後期,諸葛亮為伐魏,想先解決南蠻以解除後患。馬謖及時獻此計。大意是南蠻地處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難真正征服。不如以軍事為輔、政治為主,以攻心達到武力不能解決的目的。後來諸葛亮成功的運用了此計,七擒孟獲,使得南蠻納入蜀國版圖,也為後來的伐魏解除了後患。
13、笑裡藏刀計,屬於政治計謀。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回到渤海,軍中缺糧,冀州韓馥遣人送糧。謀士逢紀獻計。先與公孫瓚相約夾攻冀州,事後平分其地。同時派人密報韓馥,韓馥必然請袁紹共同御敵。然後從中取利。果然韓馥請袁紹營救冀州,並讓出冀州給袁紹。等到袁紹奪了冀州,馬上與公孫瓚撕破麵皮,自己獨占冀州,為袁紹統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計,屬於政治計謀。董卓把持朝政以後,弄得上下怨聲載道,各地盜賊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呂布皆是好色之徒,於是巧使美人計,讓貂蟬離間董卓呂布,從而讓其父子兩人火並。最後王允、呂布聯手殺死董卓,使漢朝天下得以暫時的安寧。
15、苦肉計,屬於軍事計謀。蔣干到東吳說周瑜,被周瑜將計就計,使曹操殺死蔡瑁張允水軍兩都督,為自己除去了後患,但曹操水軍實力乃就很強大。周瑜於是與老將黃蓋演出一場苦肉計來。這事幾乎瞞了東吳所有人(包括孫權都以為周瑜是真的想殺黃蓋),只有黃蓋的老友闞澤與孔明清楚。結果曹操中了計,苦肉計的成功為後來的火燒曹船立下汗馬功勞。
16、連環計,屬於軍事計謀。赤壁之戰的勝利與諸多計謀密切相關。如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離間計、苦肉計、火攻等等。其中連環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計。當時蔣干在東吳遇上龐統,並極力推薦龐統去見曹操。龐統有心讓東吳與劉備取勝,於是獻此計。看上去,聯環能讓船上的曹兵如屢平地,很管用。其實一旦聯環,與到緊急事情(如火攻等)後就變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謀士都沒有想到這點,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⑵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第十五回簡介
1、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孔融准備救陶謙,卻不想被黃巾的余黨包圍,立刻派太史慈求援,於是太史慈與劉備、關羽、張飛一起來助攻(劉備因受盡當朝權貴的冷落,得知孔融求知,自然覺得有利於自己,所以答應幫助他們),殺了黃巾,解決了北海的危機,也因此大展拳腳,為自己的留了一條好路。
曹操帶兵以報父仇之名殺徐州,其實力雄厚使得徐州被困,糜竺求劉備去救徐州,於是劉備先寫信勸曹操罷兵。
2、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呂布與曹操在澞陽大戰,曹操兵敗,呂布夜襲曹操,戰敗,陶謙病死,劉備做徐州牧,曹操攻打徐州,擊敗徐州軍,與呂布大戰曹操打敗呂布,呂布攜高順放棄了定陶,張超自殺。成廉被樂進射死。曹操佔領了山東全境。
3、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楊彪用反間計使李傕、郭汜反目成仇,不料二人竟在長安城中作亂,楊彪慚愧無地。李傕部將楊奉對李傕的暴虐不滿,起兵攻打李傕,但事機敗露,楊奉敗走。
4、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曹操起兵擊敗李傕、郭汜,將漢獻帝迎至許都,自此掌握朝廷重權。楊奉、韓暹不敵曹操,前往投奔袁術。劉備收留呂布,曹操假借漢帝手詔使劉備攻袁術,張飛奉命守城,但張飛卻因飲酒而醉倒,呂布乘機攻取了徐州城。
5、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孫堅之子孫策向袁術借兵,意圖繼承父親遺志,發展大業。孫策攻取秣陵,擊敗揚州刺史劉繇,收降太史慈。吳郡嚴白虎企圖造反,會稽王朗起兵相助,被孫策擊敗。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