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安遠污水處理廠

安遠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5-02-09 07:11:26

❶ 西安城牆護城河升級改造

1. 關於西安城牆護城河的詩句
關於西安城牆護城河的詩句 1.與城牆有關的詩句
1. 時間摧殘出它的滄桑:但他仍雄立一方,如同一位怒目金剛。他經歷過多少凄涼有風花雪月的繁華也有人走茶涼的悲傷。青苔是時間逝去的痕跡,古牆阻攔著敵人讓城市固若金湯。

2. 四時的古城牆景色常新,極能勾引人們的想往和掛念,對西安人,對異鄉人,對中國人,對外國人,沒有差別心,同樣給予微笑。

3. 壽縣古城牆,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保存完好的城牆之一。由於壽縣地處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是兵家爭奪的軍事重鎮。

4. 城牆原為平磚砌築,解放後為了防洪,曾將局部牆垣改用石塊壘築,近年,又陸續用石條進行了加固。

5. 作為古老歷史的見證,壽州人非常珍愛至今保存完好的城牆。城牆為宋代重築,爾後迭有修葺。城牆周長7174米,高為9.7米,底寬18—20米,頂寬6—10米。

6. 在古城南門東牆上嵌著一塊石刻,上刻一個做行刺狀的武士,這就是「壽州內八景」之一的「門里人」。

7. 佇立在寬闊的城垣上,極目遠望。在廣闊的天宇下,這古老的磚牆隨著群山萬壑綿延伸展,跌宕起伏。

8. 千百年屹立於此的長城呵,它是生命的記錄,歷史的見證。我猜想這地球上最長最堅固最渾厚的灰牆里,一定包蘊著什麼。它?莫不就是我們古老民族的偉大靈魂?

9. 這城牆修得這樣高。修建城牆的國主認為,高聳的城牆給人以堅不可摧的印象,高大即是力量。但如此具象的力量,敵不過一句話,敵不過這一代的衛國國主說:「我們投降罷。」

10. 一面城牆,幾塊磚。要是沒有那些歷史、那些傳說,它的價值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無需深究。

11. 走過寂寞青春的城,輕撫斑駁的古城牆,試問流年裡多少鏡花水月,不覺間,悄然落傷心的雨。

12. 中國的禮法書籍規定城牆必須是方形的,坐落必須有致:城牆要開12座門以與12個月份相合,必須要有內城以供皇室居住。

13. 過去的時光,停留在某一個角落,我一路追尋,透過古老的城牆,我看見了黑白色的我們,於是,我又一次微笑著感傷……

14. 在雨中,走過厚重的元城牆,登上亘古佇立的大雁塔,走在朦朧的曲江池邊、都尋不到、那夢中的長安、那夢中的你。

15. 那古樸城牆,像是亘古就屹立在這里一樣,百米高的牆面上早已布滿了點點青苔,而這些青苔,正是時間逝去的痕跡,是歷經滄桑的最好佐證。

16. 看真一點,起落有致的城牆,受不了歷史的重壓而微微佝僂著,無數的裂縫,叢生著雜草,雄偉只是軀殼,它荒蕪已久,一身炮彈的殘跡。任何敵人都可一攻而下。

17.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樑,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沖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18. 城牆四隅各築一角台,西南角台為圓形,其餘3個為方形。角台突出牆外,建有比敵台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其在戰爭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19. 城牆每距120米設有凸出的敵台,共有98座。現有93座。敵台上建敵樓,是守城將士休息、瞭望和作戰的場所。

20. 西安城牆的成長和發展有其漫長的過程,後續的修建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西安城牆的歷史疊加,追溯源頭,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時代,不應該因明時的修建包磚,便斷定僅有600餘年的歷史。
2.描寫古城牆的句子
春節前,我和爸爸媽媽回姥姥家過年的時候路過西安,爸爸媽媽帶我參觀了西安的古城牆。

我們買的門票背面介紹說,這座城牆距今已有六百餘年,城牆高12米,基寬16-18米,頂寬12-14米,城周有觀敵台98座,四周均有登城馬道,有垛口5984個。城外有護城河,四門跨河外設有吊橋。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比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封建古城牆。

前面最好先寫對古城牆的觀感,先寫一些整體的印象,如城牆的高大雄偉,有關城牆介紹的數字可以在後面的參觀中說出來,也可以通過與媽媽的對話寫出來。

我們是從南門上城牆參觀的。南門也叫「永寧門」,算是南邊的一個主城門。沒有見到城牆之前,媽媽給我講了一些有關城牆的事,(講了一些什麼城牆的事,可以寫寫)我還以為城牆就是一堵普通的圍牆,心想圍牆有什麼好參觀的呢?再說,人又怎麼能上到牆上,而且還能打仗呢?我的腦子里出現了一串串的問號。可是等我來到城牆下抬頭一看,才知道這城牆好高啊!足有三四層樓那麼高,而且非常厚,這哪是普通的圍牆呀。

我們順著城門邊的樓梯,也就是登城馬道上到了城牆的頂上。一上去,我就更驚奇了,城牆的頂上真寬呀,足可以並排開四五輛汽車!上面還長的有樹呢?靠著城外的那一面牆很高,大概有兩米高,頂部有一個個長方形的垛口,那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觀察敵人用的。如果敵人進攻了,還可以開弓放箭。靠城裡的那面牆稍低一些,只起了防護的作用,以免人掉下去。城牆頂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這樣雨水很容易流走。我爬上台階從垛口往下看,看到了城牆外的護城河和河上正對著南門的吊橋,還有遠處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和汽車。

站在城牆上,我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古代的人能建造出這么雄偉的城牆,他們真是太了不起了,他們一定很聰明,也一定很勤勞。這次我參觀西安古城牆收獲真大呀!
3.關於西安西門護城河的簡介
這條周長14.6公里的護城河位於西安市中心,它環繞著的城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

本地的居民都說,護城河一直以來污染嚴重,與這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城牆極不相稱,也與這座以文化古跡而著名的旅遊城市形象極為不符。 每日打撈垃圾四卡車 「這河實在是太臟了,天氣熱時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河水的臭味。

政府為此下大力氣治理過好幾次。可是干凈沒多久就又被污染了,因為有幾十條排污管通到這里,還有居住在城牆邊和路過的人們往水裡倒廢水、扔垃圾。

最近又開始了新一次治污,但是花多大成本的清理也趕不上大范圍的污染速度呀。」在護城河和城牆之間的環城公園里,一位老人對記者感慨地說。

西安市市政管理委員會政治處處長郭技新對記者介紹說,的確有50多條管道通向護城河,這些本應該是排雨水的管口,因為護城河在現階段還擔負著城市蓄水、調水和泄洪的功能。 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造成護城河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實際操作中雨水、污水管道不分。

比如在城內,市民分不清雨水下水井和污水下水井,往往把各種污水排入雨水井。甚至有些單位為了省事,也偷偷把生活污水管口接到雨水管線。

還有附近水廠的廢水,也定期排入護城河。有關數據顯示,護城河在高峰期每小時有6300多立方米的污水注入,每天從河裡打撈出20立方米的垃圾,足足可裝滿4卡車。

污水變清管網須徹底改造 「造成排雨、排污管不分是市政管網建設的歷史欠賬問題。」郭處長說。

過去的管網建設不科學,沒有考慮專門的污水管道。一方面,現在護城河實際是城市最大的排水管道,由於地勢原因,東、南、西三個方向二環以內的雨水都進入護城河,這部分的匯流面積是45平方公里,而雨、污管道的分離改造工程才剛剛起步。

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快,遠遠超過設計和鋪設管線時的預計,過去的西安是一個缺水的城市,供水量小、水源不足,因此下水、排水的管網建設更是不足,而近十多年,引入黑河水和新建兩個自來水廠,使日供水能力達到170多萬立方米,供水量的增大給市政管網帶來了新壓力,因為生活污水量總是和供水量成正比的。郭處長說,護城河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措施是改造周邊管網和截斷污源。

從小里說,這是護城河系統改造,往大里說,實際上是整個城市的管網改造問題,這樣一個大系統還涉及到舊城改造等諸多問題。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次護城河管網改造預計投資一個多億,目標是爭取在明年6月前使河水水質有較大改善,徹底掐斷污水的進入。

但是截污的同時就必須給那些以此排污的管道另尋出口,這也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改造工程,為了能如期見效,可能會採取一些臨時措施,比如修臨時管道讓本來排進護城河的污水通往他處。 專家建議先治本 一位政府人士對記者說,這次護城河清理工作已經列入了今年政府所承諾的為百姓做十件實事的計劃之列,而且西安正在進行創建衛生城市的工作,因此政府這次是下了很大決心來治理護城河污染的。

除了清挖淤泥、改造排水管線之外,有關部門正在制定引活水入城河、以改進水質的方案,未經確定的方案之一是從兩個水廠注入新鮮原水(即未經加工的自來水),方案之二是從污水處理廠引進中水,但是中水也是經過處理的,這筆處理費用誰來出又會是個問題。 「護城河其實就是一處景觀,景觀用水並不需要很乾凈,而且河底有淤泥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當地一位環境工程專家對這次大張旗鼓的治污行動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護城河是該好好治理一下了,實在是太臟太臭,影響城牆景觀,更影響城市形象。

但是錢該怎麼花應該更慎重。我一向認為,環境保護問題是個奢侈品,不是不該治理,而是看要治理到什麼程度。

現在常說一步到位,我認為環境問題上不用如此,應該分清輕重,本著節儉的原則來治理。 一位環境學學者認為,流動的水是有一定的自潔能力的,只要真正堵住污源,同時做好進、退水系統,讓水流動起來是最主要的,不必現在就急著幾個方面同時上馬,清淤工作可以再等等,看截污後水質能否自己改善。

在財政並不寬松的情況下,錢應該用到刀刃上。護城河的干凈程度比起百姓生活狀況來並不是更重要的事。

護城河周邊為什麼有人隨意傾倒生活污水?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狀況很差,居住條件也很差,根本沒有什麼排污管道,在護城河污染不到引起很大反感的程度時,也許把精力、財力放在改善周邊人民生活質量上更有意義,也更是治標之舉。現階段,環境問題從技術上已經沒有難度,主要就是個經濟問題。

答案補充 護城河是伴隨城牆修建的,是城牆外抵禦侵犯的第一道屏障。一般要是有敵人侵犯必須先過護城河,護城河的深度是很深的。

另外也因為古代戰爭的武器多位箭,有護城河在無形之中要求了射程,為進攻加大了難度。 城牆是環城修建護城河也是環形,不僅可以起保護作用,還增加了空氣的濕度。

古時候把水繞長安,城河的水應該是流動的。
4.與「護城河」有關的古詩詞都有哪些
1、護城河曾伴皇家故院牆,而今寥落盪斜陽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

我為強梁辱顏色,君何淚眼送君王。覆巢擊卵卿安在,奴婢今當滴翠廊。

2、月瀉金沙文/李者也仲夏之夜海之濱,長風勁起巨浪奔。煙波盡處生明月,層雲蒼茫碧空深。

沐風聽濤月下酌,四五知己六七樽。但飲何言乏錢哉,滄水之岸皆是金。

【注】金沙灘,位於青島市黃島區。水清灘平,沙細如粉,色澤如金,海水湛藍,水天一色,故稱「金沙灘」。

南瀕黃海,呈月牙形東西伸展,全長3500多米,寬300米。我國沙質最細、面積最大、風景最美的沙灘之一,號稱「亞洲第一灘」。

3、護城河(三)曾伴皇家故院牆,而今寥落盪斜陽一河繞郭九城護,兩代供應萬運忙。我為強梁辱顏色,君何淚眼送君王。

覆巢擊卵卿安在,奴婢今當滴翠廊。護城河,亦作濠,定義為人工挖掘的圍繞城牆的河,古代為防守用,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南京、西安、襄陽、重慶、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中國北京紫禁城、西安明城牆,南京明城牆,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襄陽護城河、台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

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概念定義護城河,亦稱為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的,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壕溝,然後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具有防禦作用,一方面維護城內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或動物的進入,這是古人在防禦手段上對水的妙用。

天下護城河,以襄陽護城河寬度為最。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寬度就超過了180米,最寬處達到250餘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

紫禁城護城河,環繞紫禁城外圍的護城河,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河寬52m,條石壘砌駁岸,堅固陡直,亦稱筒子河。

河水自西北流入,向東南流出至御河。清代河中栽蓮藕,歲收供宮中使用,余者賣出,得銀存奉宸苑備用。

護城河至今已有580年的歷史。1999年,對護城河進行治理工程,駁岸修整一新,河底全部鋪砌方磚,河道更加堅固。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5.西安護城河的歷史價值,意義等
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 追憶歷史: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傳統防禦設施。我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落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於城牆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築牆技術後,城牆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鯨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牆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隋代。

● 特 點: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 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游覽西安古城牆,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築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牆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6.關於西安城牆的歷史
西安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遺存,歷經八年擴建而成的,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築,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牆建築型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矩形城池,牆體全長13.74公里,南、北垣稍長於東、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稱「敵台」,全城共98座敵台;每座敵台上建有屯兵敵樓1座。城四隅各建角樓1座。東、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門1座,各門外均建有護門瓮城,瓮城上建有城樓、箭樓各1座。瓮城外臨內側護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橋」的閘樓(亦稱譙樓)1座。孔廟(即「碑林」)旁側城頂建有魁星樓1座。城牆頂面以三層大磚墁砌,稱「海墁」。海墁外沿建垛牆,全城共有垛口5984個,內沿建「女兒牆」。城垣內面建有登城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

西安明城牆歷經六百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損壞嚴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開始對西安城牆及護城河、環城林進行全面整修。

1、城河、吊橋、閘樓

西安護城河, 45米寬,10米深,繞城一周14.6公里,是西安城的第一道屏障。它曾有兩個作用,一是距敵於城河之外,保護西安城內的安全;另一方面,它還有蓄水排洪和改善城市小氣候,增加城市美觀的作用。在古代,如果想越過護城河到城裡,唯一的通道就是吊橋。吊橋橋身用榆木或槐木製成,橋頭上有鐵環,環中貫有鐵索,輔以麻繩,直繫到前面的閘樓上。在橋後的立柱上安有鐵滑輪,這樣利用滑輪,吊橋就可以起落自如了。直到民國初年,吊橋才被馬路所代替,失去了軍事壁壘作用,被全部拆除。南門吊橋,是西安環城建設工程1989年在原址上重新復原的唯一一座。建在城門上的二重樓是月城城樓,也叫閘樓,它控制著吊橋的起落和月城閘門的提放,兼管晨昏報時,作為城牆防禦體系的前沿陣地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城門

城門是整個城防體系的重點,又是薄弱點。西安城門外形威武森嚴,實體墩厚,除門扇是用木材製成外,其餘均是用城磚券洞砌就而成。

建造圓拱式的城門,是明代軍事科學與實用建築相結合的一大創造。它取代了自西漢開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過梁式"城門屬木結構城門,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起火。明以前各朝代都想盡辦法保護城門,有用鐵皮包裹大門的,有塗泥做保護層的,還有的在門內側安水罐備水滅火,但許多城門還是毀於火事。直到明朝券拱式城門出現後,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防火問題。

3、月城、瓮城

穿過城門,形如彎月的小城叫月城,它是進入城門後必須經過的第一道城。要進入城內,還必須經過第二道城--瓮城。在古代戰爭中,月城和瓮城一方面衛護城門,加深城門的縱向防線;另一方面,易於守城部隊迅速集合,打垮已沖進月城和瓮城的敵人。

4、永寧門

西安城牆共有十七座城門,而明朝時西安城牆僅有四座城門。南門,也叫永寧門。在中國民間,百姓們都認為南方是火神所在地,為避火災,爐灶一般不開南門,南城門的"永寧"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永保安寧,並且南城門不開正南門,以示誠心。中國火神在上古時代供奉的是祝融,到了明清,民間均視關羽為火神。就在這個瓮城裡,曾建過一個背南向北的關帝廟,這座廟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夕。

與南門遙相呼應的是北門,又叫安遠門,這是繼承中原漢族政權對邊遠少數民族一貫採取的懷柔、安撫政策,使遠方部落對漢族朝廷知恩歸順。

因為南京位於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的意願,因此,就把東門定名為長樂門。

西門叫安定門,暗言西部邊疆安泰康定。

除此四門之外,建國前後為了交通便利,先後新開辟了十三座城門,其中一些有名的門有:

小東門正名中山門,不言而喻是紀念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

❷ 太原市萬柏林區西山煤電集團玉門花園周邊配配套哪年完成

2021年甘肅省省列重大建設項目具體名單

一、計劃新開工項目(70個)

1.蘭州新區現代農業雙創基地建設項目(二期)

2.涼州區西營五乾片區調蓄水池工程

3.永靖縣黃河劉家峽庫區北岸綜合治理和高質量發展項目

4.張掖城市森林公園建設項目

5.甘州區水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項目

6.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幹流綜合治理項目一期工程

7.六盤山片區中衛至平涼至慶陽鐵路(甘肅段)

8.G309線金崖至河口(張家台)段公路工程

9.S03天水繞城高速公路

10.S44康縣至略陽高速公路望關至白河溝段工程

11.G312線傅家窯至苦水段公遲脊路工程

12.S36臨洮至康樂至廣河高速公路

13.G569曼德拉至大通公路武威至仙米寺段公路工程

14.玉門東鎮至玉門老市區至赤金高速公路

15.張掖市現代有軌電車S1線工程

16.甘肅(敦煌)國際空港建設項目

17.潤澤(臨洮)智惠產業創新城項目(一期)

18.武威鐵路國際集裝箱場站項目

19.隴東至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20.2021年酒湖直流工程配套風電200萬千瓦項目

21.慶陽油氣產能建設項目(2021年)

22.靈台電廠建設項目

23.正寧電廠二期工程

24.甘肅電投常樂電廠調峰火電項目(3、4號機組)

25.75.5萬千瓦分散式風電項目

26.慶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

27.甘肅中部750千伏電網主網架完善工程

28.甘肅省2021年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

29.會寧縣黨峴20萬千瓦風電項目

30.環縣毛井二期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

31.甘肅東方鈦業「硫-磷-鐵-鈦-鋰」綠色循環產業項目

32.蘭州恆大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

33.甘肅靖遠煤電股份有限公司靖遠煤電清潔高效氣化氣綜合利用(搬遷改造)項目

34.東旭建設集團G6(兼容G5.5)-OLED載板項目

35.「東數西算」國家工程慶陽基地項目(西北超算數據中心集群)

36.中國移動(甘肅蘭州)數據中心(絲綢之路西北大數據產業園)二期建設項目

37.隆旗科技天水智能終端製造產業園項目

38.中國電信蘭州新區大數據中心

39.天水智能終端製造產業園項目(二期)

40.甘肅佛閣藏葯有限公司奇正藏葯醫葯產業基地建設項目

41.甘肅省科學院高技術產業園項目

42.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5G網路建設工程

43.平涼國維澱粉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150萬噸玉米生產澱粉項目

44.慶陽市宏大化工科技有限公司20萬噸雙氧水和2萬噸嗎啉項目

45.中國電信甘肅公司2021年5G建設項目

46.白銀爐技術創新升級項目

47.金川集團公司鎳精煉加壓系統優化提升技術改造

48.靖遠宏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冶煉廢渣綜合利用技術提升及產業優化(二期)項目

49.甘肅省隴東區域醫療中心項目

50.白銀市中心醫院易地遷建項目

51.蘭大二院3號醫療綜合樓項目

52.酒泉市人民醫院遷建及傳染病綜合樓建設項目

53.平涼市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項目

54.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整體搬遷及功能提升項目

55.甘肅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中醫葯傳承創新中心項目

56.蘭州新區甘南實驗中學項目

57.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撐項目(二期)

58.臨夏現代職業學院文旅學院項目

59.靖遠縣第三中學暨清華園實驗學校項目

60.北京八中蘭州分校高中部新建項目

61.紅古區海石灣南區棚戶區改造教育設施(高中)建設項目

62.甘肅省臨洮體育訓練基地二期建設項目

63.天水市鄉村振興南北兩山片區旅遊基礎設施項目

64.迭部縣扎尕那生態旅遊養生特色小鎮建設項目

65.臨夏華誼兄弟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項目

66.綠地全球貿易港項目(一期)

67.蘭州恆大文化旅遊城一、二期項目

68.白銀唐道文化旅遊生態城項目

69.蘭州新中旦扒區綠色化工(棚改)安置房項目

70.蘭州新區化工園區熱電聯產項目

二、續建項目(116個)

1.引洮供水二期骨幹工程

2.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鄉供水工程

3.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

4.天水曲溪城鄉供水工程水源及輸水洞線部分

5.黃河流域平涼市林草生態扶賣昌貧及儲備林建設項目

6.酒泉市肅州區洪水河水庫工程

7.古浪縣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調蓄供水工程

8.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甜水堡調蓄引水工程

9.董志塬水廠建設項目

10.討賴河嘉峪關安遠溝至嘉酒分界線段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11.福建聖農1.2億羽白羽肉雞產業鏈項目

12.中國—以色列(酒泉)綠色生態產業園建設項目

13.慶陽偉赫乳製品有限公司年產18萬噸功能性液態羊乳產品產業鏈開發項目

14.中國高水平放射性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建設工程

15.蘭州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

16.甘肅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置項目

17.白銀市靖樂渠環境治理工程

18.金塔光和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北河灣循環經濟產業園危廢處置中心項目

19.榆中生態創新城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

20.西寧至成都鐵路(甘肅段)

21.新建天水至隴南鐵路(含陳家溝煤礦專用線)

22.新建中衛至蘭州鐵路(甘肅段)

23.蘭州至張掖三四線鐵路中川機場至武威段

24.蘭州至合作鐵路

25.酒泉至額濟納鐵路酒泉至東風段升級改造工程

26.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環線鐵路

27.G75蘭州至海口高速渭源至武都段

28.甘肅省甜水堡(寧甘界)經慶城至永和(甘陝界)段

29.G8513平涼至綿陽高速公路平涼(華亭)至天水段

30.平涼至綿陽國家高速公路(G8513)武都至九寨溝建設項目

31.S25靜寧至天水高速公路庄浪至天水段

32.G312線清水驛至傅家窯公路工程

33.G1816烏海至瑪沁國家高速公路蘭州新區至蘭州段(中通道)項目

34.通渭至定西高速公路

35.G85銀川—昆明國家高速彭陽至大橋村段

36.S10鳳縣(陝西)至合作高速卓尼至合作段(一期工程)

37.S28線靈台至華亭高速公路項目

38.G244線打扮梁(陝甘界)至慶城段公路

39.S32臨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

40.定西至臨洮高速公路

41.G341線環縣二十里溝口至車路崾峴公路

42.S35景泰至禮縣高速公路隴南段工程(隴南境內)

43.臨洮(安家咀)至臨夏公路

44.S38王格爾塘至夏河高速公路工程

45.G341線白銀至中川至永登公路二期工程(白銀至中川段)

46.隴西至漳縣高速公路

47.S10鳳縣(陝西)至合作高速馬塢至西寨段一期工程(白土坡至西寨段)

48.G215線馬鬃山至橋灣公路工程

49.S104線蘭州(沈家坡)至東崗公路沈家坡至阿干鎮段

50.S06酒(泉)嘉(峪關)繞城高速公路工程(嘉峪關段)

51.中川機場T3航站樓連接線項目

52.S18張掖至肅南公路張掖至康樂段項目

53.蘭州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

54.天水市有軌電車示範線工程(二期)

55.張掖丹霞軌道交通項目

56.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

57.甘肅(天水)國際陸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58.新開行貸款蘭州新區向西開放新樞紐多式聯運示範項目

59.張掖城區物流產業園建設項目

60.金昌江楠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園項目

61.中核甘肅核技術產業園建設項目

62.酒湖直流輸電工程配套90萬千瓦風電項目

63.2020年108.04萬千瓦平價光伏發電項目

64.玉門凱盛大明太陽能光熱和光伏發電用聚光材料生產線及深加工項目

65.安定區華家嶺西風電場建設項目

66.通渭風電基地尖崗山、寺子川風電場建設項目

67.甘肅光熱阿克塞5萬千瓦槽式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

68.隴西縣盤龍山20萬千瓦風電場建設項目

69.甘肅中部330千伏電網優化及中蘭電鐵供電群體工程

70.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實驗堆、實驗平台及配套項目

71.嘉峪關綜合保障區建設項目

72.張掖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

73.平涼智能終端光電產業園項目

74.寶方10萬噸超高功率石墨電極項目

75.中車蘭州機車有限公司整體搬遷工藝水平提升建設項目

76.新建多糖蛋白結合疫苗生產車間項目

77.蘭州新區大數據產業園二期項目

78.甘肅德通國鈦金屬有限公司30kt/a轉子級海綿鈦技術提升改造項目

79.蘭州聯想科技城項目

80.蘭州新區專精特新化工產業園孵化基地項目(B區)

81.甘肅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2萬噸/年高檔電解銅箔建設項目

82.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鎳火法系統集成創新改造項目

83.張掖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

84.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一期項目

85.甘肅省婦女兒童醫療綜合體項目

86.蘭州市婦幼保健院異地新建項目

87.榆中縣第一人民醫院易地搬遷新建項目

88.甘肅省中醫院西北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89.天水市職教園區建設項目

90.甘肅明德職業教育學院項目

91.臨夏州職業技術學校(臨夏技工學校)

92.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支撐項目(一期)

93.西北師范大學綜合實驗訓練中心與學生公寓建設項目

94.蘭州奧體中心項目

95.蘭州市動物園易地搬遷建設項目

96.平涼市體育運動公園建設項目

97.七里河體育場建設項目

98.嘉峪關市「一館兩中心」項目

99.甘肅簡牘博物館項目

100.「讀者印象」精品街區項目

101.武威雷台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

102.天水白鹿倉國際旅遊度假區

103.武威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項目

104.甘肅華夏文化博覽園項目

105.蘭州樹屏丹霞一期工程項目

106.麥積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項目(二期)

107.蘭州萬達茂建設項目

108.蘭州榆中生態創新城科創大道(生態大道-科十五街)道路及綜合管廊新建工程

109.甘肅省民樂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生態宜居小鎮項目

110.黃河流域蘭州白塔山段綜合提升改造項目

111.臨夏市環城北路建設工程

112.蘭州榆中生態創新城學府大道(夏偉七路-科十五街)道路及綜合管廊新建工程

113.白銀高鐵南站站前廣場及周邊開發建設項目(一期工程)

114.天水市三陽川隧道及引線工程

115.綠地中國絲路國際科技會展中心項目

116.忠恆桃花源教育頤養小鎮建設項目

❸ 跪求論文一篇,關於少數民族生態環境破壞和人口健康問題的

生態環境建設中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城鎮發展研究

摘要:河西少數民族地區地處河西主要河流上游,是建設河西生態的關鍵地帶。在分析城鎮發展現狀和動力機制的基礎上,以加快城鎮化,減輕區域生態環境壓力,提高城鎮的生態貢獻度為主旨,提出了城鎮快速、持續發展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建設 特色產業 綠色人居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Hexi minority area for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UAN Huan-e1 LI Zhi-gang2

(1.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Department, Lanzhou Jiao 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Hexi minority area is located in upper reaches of the chief rivers of Hexi corridor, so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become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 in Hexi corridor from fountainhea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ome tactic suggests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advanced, arming at speeding up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eco-environment, so as to raise the eco-environment con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Key words: eco-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pecial instry; green human settlements

河西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指自東向西依次分布於河西走廊西南部的天祝藏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等4縣,總面積13.2萬km2,位居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黨河等河西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河西地區水源涵養地帶及祁連山生態保護工程的主體。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河西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我國西部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熱點及難點,而如何盡快提高上游城鎮的發展水平,加快人口和產業集聚,減輕生態壓力,則是從源頭上改善河西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城鎮發展的現狀評價

1.1城鎮化比率較高,但城鎮發展缺乏二、三產業強有力的驅動

2002年,4個縣人口城鎮化比率分別為,阿克塞72..38%,肅北45.31%,肅南29.13%,天祝14.05%,除天祝縣較甘肅省平均水平(24.57%)低10.4個百分點外,阿克塞城鎮化水平已相當於甘肅省的3倍,肅北縣接近2倍。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8.51:58.82:32.67、13.53:54.73:32.14、40.15:33.47:26.38和22.59:40.45:37.36,總體上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但一方面工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產品附加價值低,工業生產對城鎮建設和人口城鎮化的拉動力弱;另一方面,阿克塞、肅北、肅南3縣的高城鎮化比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基數小,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占城鎮人口較大比重,實際上二、三產業就業的城鎮人口比重較小,因而城鎮的發展仍然亟待人口和產業進一步集聚的支撐和驅動。

1.2城鎮規模小,行政空間布局極不均衡

4個民族自治縣現有4個縣城鎮,8個非縣城建制鎮,與縣域人口規模比較,城鎮數量不少,但行政區域分配極不均衡。天祝縣0.71萬km2面積上有8個建制鎮,基本形成了以華藏寺 (縣城)為核心,以G312和蘭新鐵路為主軸的華藏寺——打柴溝——安遠鎮縣域一級軸帶,和以華(藏寺)——天(堂寺)公路為主軸的華藏寺——石門鎮——炭山嶺鎮縣域二級軸帶,但縣城華藏寺2002年人口還不足2萬人。其他3縣基本上都是以縣城為單一中心的極核式空間結構,縣城以外的村鎮區位條件差,人口稀少,如果沒有大型企業或建設項目的拉動,很長時期內將難以形成一定規模的小城鎮。肅北縣北部的馬鬃山鎮則因與縣城跨度遙遠,無論勞動地域分工還是城鎮建設規劃都與縣域內其他區域相對獨立。因此,城鎮的凝聚和輻射作用都很弱,難以帶動縣域經濟的高效、協調發展。

1.3基礎設施落後,城鎮為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差

全區除天祝縣G312沿線和阿克塞紅柳灣(G215)有交通干線聯系外,其他城鎮都偏離河西走廊交通主幹線,且距離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河西中心城市較遠,缺乏外部的輻射和帶動。城鎮內部則由於投資缺口大、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等原因,除阿克塞紅柳灣在新城建設過程中實現了集中供水、供熱外,其他城鎮的供熱、給排水、垃圾處理等設施落後,文教、衛生等社會設施緊張,城鎮為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極為有限。

1.4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前景設計,城鎮發展後勁不足

首先是對城鎮的規模和職能分工認識不夠明確,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無論城鎮數量多少,都存在對城鎮發展規模的確定缺乏科學預測,城鎮產業重點確定缺乏有效的設計等問題,城鎮經濟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寄託在少數企業命運之上。其次,沒有充分挖掘自治縣之間及與周邊地區聯系等外部動力,4個縣無一例外地以所在地級市為最主要的外部引力中心,而縣城與地級市在規模、產業、區位條件方面的差異使這種力量的作用很有限,自治縣彼此之間和與甘肅中東部地區以及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缺乏資源共享、協作開發方面的聯動機制,城鎮發展後勁不足。

2.城鎮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

2.1地方礦產和旅遊資源開發推動 資源豐富,空間組合較好是本區最為突出的優勢,天祝煤礦,肅北南、北山區礦產資源及阿克塞石棉等的開發有力地推動了炭山嶺鎮、馬鬃山鎮、黨城灣和紅柳灣的發展,天祝「小三峽」等旅遊資源的開發,則直接促成了石門鎮的城鎮建制與發展。

2.2生態移民 位居祁連山北麓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城鎮的發展一方面要為地區社會經濟建設構築平台,另一方面則具有安置生態移民,加快人口城鎮化,從而減輕廣大山區和草場的生態壓力,增強河西地區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各個城鎮都集中了一定比例的生態移民,阿克塞紅柳灣則直接是由於生態移民發展起來的。現在,隨著西部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的全面啟動,生態移民力度進一步加大,城鎮都在不同程度地接收和安置移民,城鎮人口規模將逐步擴大。

2.3跨區域交通、交流帶動 蘭新鐵路、G312等交通干線等級的逐步提高,有力地促進了沿線城鎮的發展。華藏寺、打柴溝、安遠鎮、馬鬃山等城鎮的發展,都直接受到交通交流的帶動。

2.4農牧業發展水平提高推動農村人口轉移 農業人口城鎮化是小城鎮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本區農牧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結構調整,有力地促進了城鎮的發展和規模擴大,如肅北縣72%、阿克塞縣82% 的農牧民在縣城定居,並逐步向農產品加工、商貿、餐飲等城鎮二、三產業轉移。

3.城鎮發展的策略選擇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城鎮的發展擔負著發展本地經濟和呵護整個河西地區生態安全的雙重任務。因此,城鎮發展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建立區域現代經濟、科技和管理的平台,從而吸引人口和產業集中,減輕農村生態壓力,促進環境保護與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制。

3.1基本穩定城鎮數量,擴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

前已提到,與區域人口規模比較,河西4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城鎮數量並不少,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鎮規模小,自我發展能力和帶動力弱。所以首先需要擴大縣城鎮的規模,形成縣域經濟凝聚中心和輻射源。在天祝縣要擴大G312沿線城鎮規模,強化以縣城為中心的縣域一級軸帶,擴大石門鎮規模,積極探索炭山嶺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二級軸帶的發展,壯大以縣城為中心,以主要交通線路為紐帶的反「L」型空間網路構架。肅南縣可以利用馬蹄寺和祁豐區旅遊資源開發和距離交通主幹線較近的條件,設置建制鎮,形成縣域東、西兩個「門戶」, 構建「一個中心,兩個門戶」的城鎮體系結構。明花區是肅南縣生態移民的主要移入區,種植業和養殖業相對集中,可在遠景(2020年以後)規劃中設置小城鎮。肅北縣和阿克塞縣人口少,且肅北72%,阿克塞82%的牧民聚居在縣城,不宜再建新城鎮,今後的重點是要完善縣城功能,改善縣城環境,構築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堅實平台。

3.2 綜合開發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型城鎮

特色是後進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在動力。本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特殊的地貌和生態景觀,淳樸獨特的民族民俗,古樸悠遠的文化等旅遊資源,以及純天然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的畜牧業,為區域快速全面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恰好與產業結構的地區轉移和旅遊市場上日益升溫的民族風情游、多元風光游、特色文化游、生態觀光游、康體健身游、懷古朝聖游等新熱點[4],以及食品市場上返璞歸真潮流等新的趨勢相吻合,但缺乏產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平台長期制約著特色經濟的發展。所以,應該強化城鎮發展方向的研究與設計,發展特色產業驅動型城鎮。

3.2.1改善城鎮環境,發展旅遊城鎮 1充分利用阿克塞紅柳灣、肅南縣紅灣寺、肅北縣黨城灣等城鎮已有的礦產資源和畜產品初加工工業基礎,強化資源的綜合開發,以工礦業發展作為縣城近期發展的動力和籌資手段,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環境和服務水平,同時,加強城鎮與重點旅遊景區的交通網路建設,提高景區可達性,拓展服務項目,促進城鎮主導產業向旅遊業轉化。2加強天祝「小三峽」、肅南馬蹄寺、文殊寺等景區的規劃、開發與管理,強化生態建設與保護,突出石門鎮、馬蹄寺和祁豐區的旅遊特色。

3.2.2 深化礦產開發,促進資源型城鎮可持續發展 本區擁有豐富的石棉、煤、鐵、錳、建材原料等礦產資源,礦產開發加工工業初具規模,天祝縣炭山嶺鎮以煤炭開發為主,阿克塞石棉收入佔全縣財政收入的90%以上,天祝縣華藏寺、哈溪鎮、肅南縣紅灣寺、肅北縣馬鬃山鎮等礦產資源開發都佔GDP的較大比重,應該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提高環保產品比重,並積極探索替代產業,及早避免「礦竭城衰」和以生態破壞為代價的發展方式,促進城鎮健康、持續發展。

3.2.3 加快畜牧業產業化,壯大特色農業型城鎮 畜牧業是河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主體。本區天然牧場廣闊、無污染,距離酒泉、張掖綠洲的草業基地較近,白氂牛等畜種獨特,並有內蒙古草原興發等大集團的投資合作,加快畜牧業集團化、產業化發展,一方面可以延長畜牧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動草場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強化草場統籌治理與管護,增強草場的水源涵養能力,同時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安置,既減輕草場的生態壓力,又促進農業型小城鎮的發展,提高畜牧業發展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天祝縣華藏寺、安遠鎮、哈溪鎮、肅南縣紅灣寺等畜產品加工都有一定的基礎,市場前景廣闊,應進一步改革草場土地流轉制度,積極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緊密結合的特色畜產品,實現畜牧業產業化發展,促進特色農業型城鎮的壯大。

3.2.4充分利用交通建設契機,發展交通服務型城鎮 本區靠近交通干線的城鎮主要有天祝縣華藏寺、打柴溝(蘭新鐵路、G312),阿克塞紅柳灣(G215)和肅北縣馬鬃山鎮,其中打柴溝鎮是烏鞘嶺鐵路隧道東端的中轉站,馬鬃山鎮是甘肅省唯一的內陸口岸,應該充分利用河西高速交通網路建設和改造的有利時機,加快物流設施規劃與建設,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

3.3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建設生態城鎮

本區位居祁連山生態敏感區,是河西生態環境的屏障,城鎮的發展必須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1提高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城鎮。雖然就數量而言,河西地區水資源人均佔有量較我國北方缺水地區多一點,地處河流上游又為本區用水提供了一定的優先條件,但從社會、經濟、生態和全流域發展考慮,水資源仍然是制約城鎮發展的首要因子。因此,必須強化節水意識,加大城鎮用水控制和管理力度,提高污水處理和資源化比率,加快水價調整步伐,促進水資源商品化。2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體系設計,建設「綠色城鎮」。主要是強化生態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強工業「三廢」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比率,加快城鎮綠地和防護林體系建設,把城鎮建設成為繁榮、和諧、整潔、優美的綠色人居空間;3合理規劃城鎮空間規模,建設節地城鎮。地廣人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特點,河西少數民族地區除天祝縣土地面積(0.71萬km2)較小外,與人口規模比較,土地面積非常廣闊,但山地、沙漠、戈壁比重大,所以城鎮的發展必須節約有限的可利用土地,科學規劃和控制用地規模。

3.4拓展空間協作網路,利用外部動力促進城鎮發展

與走廊平原比較,在今後較長時期內,區位偏遠,地域相對封閉,資金、人才、技術短缺將仍然是制約本區發展的瓶頸。因此,必須打破行政界限的分隔,建立全方位開放的城鎮空間協作網路:1東西向網路:以4個縣城為中心,以非縣城鎮為重要支點,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設祁連山北麓民族地區以畜產品和礦產加工以及民俗、生態旅遊為特色的城鎮網路體系。2南北向網路:加強民族自治縣與河西中心城市以及蘭州、格爾木等城市之間的道路、通訊、技術、經濟聯系,加快民族地區城鎮與周邊乃至全國城鎮的協作和體系融合,利用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彌補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劣勢,為本區城鎮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5 體現民族文化,突出城鎮的民族特色

21世紀的城鎮,不光是經濟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更是文化的競爭,環境的競爭[5]。本區悠遠的民族歷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習俗等與古絲路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使這里成為河西獨特的「民族文化綠洲」。所以,加大民族文化研究和開發力度,在城鎮建設中傳承和體現民族歷史文脈,把民族的文化展現在城鎮的建築風格、產業產品、人文精神等各個方面,增強城鎮景觀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是樹立區域形象,增強城鎮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4.結束語

河西生態環境問題是整個河西乃至西北地區必須共同努力解決的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除了加快上游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減輕生態壓力,增強水源涵養外,還必須:1應用現代科技手段統籌規劃和統一管理水資源,協調城鎮與農村之間和上下游之間的配水份額,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環境;2加大生態移民的力度,把水源涵養區、退耕還林還草區、生態旅遊區和戈壁荒漠草場區的散居人口盡快移入城鎮,鼓勵其從事二、三產業;3建立城鎮產業利潤的生態回報體系,從城鎮產業稅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生態投資基金,並建立下游對上游的補償機制,把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上游水源涵養保護掛起鉤來,全方位投入,努力推進河西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

參考文獻:

[1] 陳友華,趙民.城市規劃概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上海,2000.7

[2] 李志剛.酒泉地區城鎮發展研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3

[3] 謝文蕙,鄧衛.城市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96.9

[4] 董曉峰,何新勝. 西北地區城市化推進的途徑研究.經濟地理,2004(2)

[5] 市培. 中國城科會召開城市形象建設研討會. 城市規劃通訊,2000(12)

❹ 河源的氣候特點類型特徵

河源的氣候特點

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河源年平均氣溫20.7℃,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1.6℃;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0℃。根據全市氣象站50多年觀測記錄,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39.6℃,出現於1990年7月10日的龍川;極端最低氣溫為-5.4℃,出現於1963年1月15日的連平。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低溫日數呈減少趨勢。

河源年平均降水量為1768.9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源城1959年的年降水量為3002.2毫米,創全市最多年降水量記錄,紫金1963年的年降水量為935.9毫米,創全市最少年降水量記錄。全年降水量有76%出現在4—9月,其中4—6月平均降水量達783.8毫米,佔全年的44.3%,主要由鋒面低槽造成。7—9月平均降水量為561.8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31.8%,主要由熱帶氣旋、熱帶輻合帶、熱帶低壓等熱帶天氣系統造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變化北部呈單峰型,中南部呈雙峰型,6月月平均降水量為最多,達307.8毫米,最少是12月,平均只有36.5毫米。年平均降水(≥0.1毫米)日數為154.3天,空間上呈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形式。

河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687.0小時,日照最多的年份為2552.2小時,最少的年份為1179.8小時,空間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全年中2—4月的日照時數相對較少,7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平均207.4小時。

河源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4%,空間分布上呈東高西低。一年中3—8月平均相對濕度較大,其中又以6月濕度最大,為82.8%,而12月濕度最小,為69.6%。

河源的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佔53%,丘陵佔36%,谷地和平原佔11%。全市山勢分別向東江、新豐江傾斜,羅浮山脈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斜貫本境,九連山脈由和平、連平向西南延伸至廣州白雲山。紫金東南部山地屬蓮花山支脈。連平縣的黃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90%以上。全市有三大台地平原:一是燈塔盆地,位於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面積1941平方公里;二是川南盆地,位於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面積1000平方公里;三是源城盆地,位於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面積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四周。

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繼續保持優良,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准,其中東江幹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標准,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准,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質量功能區達標率100%,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5天。市區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為0.026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准;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准。市區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52.6分貝,市區交通干線雜訊平均值65.8分貝,符合國家標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9座,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2.5萬噸,比上年末增長8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9240公頃,跡地更新造林面積277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294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5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4.6%。全民義務植樹45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1.2%;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49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4.4%。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54萬公頃。

河源的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河源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具有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主要有鐵、鎢、鉛、鋅、錫、鈦、鈾、螢石、石英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稀土、建築用砂、地熱水、礦泉水等礦種。其中優勢的礦種有:鐵礦、鎢礦、錫礦、水泥用灰岩、地熱水、瓷土礦、稀土礦、螢石、石英石礦等。已發現礦產56種,礦產地262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礦產36種,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7處,小型礦床55處。

全市共探明鐵礦儲量2.7億噸,佔全省總量的39%,其中連平縣大頂鐵礦屬省內第一大型鐵礦、紫金寶山鐵礦屬中型的'鐵礦,是全國少有的高品位鐵礦;探明鉛鋅礦儲量金屬鉛30萬噸,鋅60萬噸,分別佔全省總量的5.8%、6.8%,其中連平縣大尖山鉛鋅礦的鋅、鉛儲量均達中型;探明鎢礦儲量氧化鎢11萬噸,佔全省總量的26.9%,其中連平縣鋸板坑鎢礦是全省最大的大型鎢礦;探明石灰石儲量2億多噸,佔全省總量的8.5%;探明陶瓷土儲量近3000萬噸,其中東源縣瓷土礦已探明儲量1500萬噸,居全市之首,紫金蘇區、龍窩瓷土的質量可與江西景德鎮媲美;探明螢石礦儲量301萬噸,佔全省總量的50.4%,其中東源到吉螢石礦儲量全省第一,經過十多年開采尚保有儲量150萬噸;探明錫礦儲量14.1萬噸,其中紫金鐵嶂錫礦、連平西華山錫礦儲量規模為中型;探明稀土儲量近8萬噸,在省內佔有重要地位,其中和平下車、長塘、優勝稀土儲量達中型;探明石英石礦儲量近2億噸,其中東源石英石礦是全省少有的高品質礦。按現行的市場價估算,河源市礦產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約1200億元。

水資源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韓江上游和北江上游。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江流域佔81.6%,韓江流域佔10.4%,北江流域佔2%。全市區域內河流眾多,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7條,其中屬東江水系39條,韓江水系6條,北江水系2條;集雨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安遠河、浰江、新豐江、船塘河、秋江和東江等6條河流。河源市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間,平均年徑流總量為151.3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4500立方米,約為全國、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的2倍。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在其境內,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豐富的水量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全市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8萬千瓦,佔全省的18%。其中可開發水力資源量達114.3萬千瓦,至2007年底全市已開發建成水電裝機容量79.56萬千瓦,仍有34.79萬千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河源市水環境質量很好,東江幹流河源段水質約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准,新豐江、楓樹壩水庫水質則一直保持在Ⅰ類水質標准,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水資源優勢。

土地資源

全市區域總面積2346.29萬畝。農用地2112.63畝(其中耕地面積199.84萬畝,園地34.72萬畝,林地1818.91萬畝,牧草地7.84萬畝,其他農用地51.31萬畝);建設用地135.59萬畝(其中居民點工礦71.83萬畝,交通運輸用地8.80萬畝,水利設施用地54.96萬畝);未利用地98.08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73.86萬畝,其他土地24.22萬畝)。

植被和生物資源

河源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野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葯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有桫欏、銀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白豆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全市有陸生脊椎動物829種,其中獸類124種、鳥類510種、爬行類145種、兩棲類50種;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蟒蛇等,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北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全市重點發展以肉桂、銀杏為主的南葯樹種和以龍眼、荔枝、板栗、合柿、青梅、春甜橘、李類及獼猴桃等具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果樹為主的經濟林。

河源市建立了各級自然保護區27個,其中省級7個、市級1個、縣級19個,面積290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2.4%。各級森林公園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市縣級2個,面積12.5萬畝。

猜你喜歡:

❺ 上下游怎麼算好生態補償賬本

8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擁有152公里長江岸線。據了解,2016年開始,江西在全省100個縣市區全面推開流域生態補償,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規模將超過75億元。

2015年,兩省首輪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到期後,安徽、浙江啟動了第二輪試點工作,並在原有基礎上各自再追加1億元,用於新安江的生態環境保護。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安徽圍繞新安江水質作出了不少努力。據羅宏介紹,僅黃山市就關停了170多家污染企業,90多家工業企業陸續搬遷至循環經濟園,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

但他也表示,相比這些努力,安徽最終得到的生態補償資金「從成本來說是不夠的」,而且也很難算清具體成本。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地方在探索生態補償機制時遇到的共同問題。作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手段,生態補償機制是一項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方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但在實踐中,還存在資金不足,缺乏細化標准和規則,上下游之間的環境賬、經濟賬很難算清等問題。

地方政府的成績表和驅動力

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學者出身的楊志平顯得很自信,回答提問時各種數據信手拈來。這兩年,江西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累計投入的資金總額位於全國前列,作為江西省發改委下屬的山江湖辦公室副研究員,楊志平曾參與這項制度的籌劃和執行。

從2016年開始,江西在全省100個縣(市、區)全面推開流域生態補償,當年及2017年共投入流域生態補償資金47.81億元。今年將再籌集超過28.9億元實施補償,3年間流域生態補償資金規模將超過75億元。

按照《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辦法》,這些資金的分配將以水質為主要指標,同時兼顧森林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等因素,對水質改善較好、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縣(市、區)加大補償力度。據楊志平介紹,江西還出台了相關的考核評分辦法,共設立數十個具體的考核指標,並出台了相關資金使用辦法,要求各縣市每年6月匯報資金使用情況。

這些資金正成為江西各地生態環保的成績表和驅動力。據楊志平介紹,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以來,尋烏、安遠等縣市已獲得上億元生態補償金,而南昌下屬的一些區縣不僅沒拿到這筆資金,反而還要向省級財政繳納數百萬元。

類似的做法也出現在長江上游的其他省份。在湖北宜昌,當地將長江支流黃柏河的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與下屬的夷陵區、遠安縣的生態補償資金、磷礦開采份額「雙掛鉤」。

據宜昌市黃柏河綜合執法支隊隊長洪鈞介紹,當地在這兩個區縣設立了18個水質監測斷面,每10天測一次,作為「雙掛鉤」的重要依據。例如,夷陵區將水質監測結果分解到流域內的鄉鎮、企業,以倒逼污染排放企業改造升級。目前該區已搬遷拆除規模養殖場53家,整治排污口32個,新建鄉鎮污水處理廠9家,改造升級6家。

「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直接掛鉤,如果做不好,縣政府要繳納生態補償金,失去更多開采份額,也實現了相互競爭。」洪鈞如此總結這一試點經驗。

將「雙掛鉤」作為生態補償重要做法的,還有貴州。據貴州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李晉介紹,貴州實施了由省級財政獎補的生態補償機制:如果水質達標,上游地區不僅可獲得下游地區提供的生態補償金,還可獲得省級財政獎補資金,反之則要繳納罰金。

這一機制也與地方幹部的考核直接掛鉤,由水利、環保等部門將各地生態補償的實施情況向組織部門匯報,直接與幹部考核相關聯。

上下游怎麼算好生態補償賬本

雖然已有階段性成效,但李晉還是認為,生態補償的范圍和規模應再大一點。「貴州是西部省份,還是缺乏資金,希望長江流域的其他省份能多參與這種生態補償。」

楊志平也清楚,許多地方的試點經驗背後仍然存在問題:「這都是江西自掏資金構建的。」作為政策參與者,他坦承這類由各地實施的生態補償尚屬縱向的獎補措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橫向生態補償。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保護者受補償、受益者付費的機制還沒建立起來。」他呼籲,長江流域各省市之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亟待建立。

但跨行政區域的制度協調,一直是個大難題。在流域上下游間實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仍需要解決許多細節問題,尤其是怎麼算好上下游之間的環境賬、經濟賬。

在開展橫向生態補償試點比較早的安徽和浙江之間,就曾因指標細則不同而造成過困擾。

在剛開始試點時,安徽和浙江對交界處新安江的水質評判標准有不同的看法。安徽方面認為,應該以河流水質的三類水作為評判基準;浙江方面則認為,新安江在進入浙江省後注入千島湖,應該以湖泊二類水水質為基準。而河流三類水水質不監測水的富營養化指標,湖泊二類水則把富營養化指標看得很重。

不同的指標,意味著不同的治理成本。最後,兩省協商決定,將新安江最近3年的平均水質情況作為評判以後水質變好或變壞的參照。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監管司司長張波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整體看來,許多生態補償試點仍未達到目標效果。讓他感到遺憾的是,目前他「還沒見到全國有哪個地方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補償機制」。

張波分析,主要問題還是在於很難算清楚「賬本」:上下游之間應該補償多少,以及從哪些方面補償,哪些生態保護工作是上游本來就應該做的,哪些是為下游和流域整體做的,「這個賬該怎麼算,還缺乏一套基礎的東西」。

「罰多少、獎補多少,這個數額怎麼算是關鍵。如果算不出來這個數,怎麼能讓上下游地區形成共識,來簽合同呢?」張波認為,推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應以上游地區的指標為主要參考,但也要評估上游自身的生態保護職責,但也正因如此,才難以算好詳細的「賬本」。

期待更多補償方式和協調機制

雖然面臨種種困難,但很多地方與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認為,生態補償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除資金補償以外,下游地區也可以考慮以產業轉移、共建產業園區、人才培訓、對口支援等項目式的方式來為上游地區提供補償。「上游把生態環境保護好了,下游有發展空間,上游也可以參與到下游的產業發展中。」

李忠也認為,考慮到一些地方財政的現實壓力,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時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例如發行綠色債券,建立生態銀行、濕地銀行,或者引入大型企業,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到生態保護工作中。

來自人民網

❻ 會昌縣的經濟

國民生產總值由1986年的1.1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億元,增長32.27倍;財政收入由818.81萬元增至2009年的4.04億元,增長49.34倍,農民人均收入由325元增至2687元,增長8.25倍。
2005年,全縣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8.5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89萬元、利稅6386萬元,實現利用外資總額2824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6.8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568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68萬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完成果業開發面積2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2006—2008年,會昌連續三年獲得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工作綜合先進,2008年評為全省強農惠農先進縣,2009年被贛州市委、市政府評為2005—2009年新農村建設工作綜合先進縣。2006年以來,會昌先後獲得全省「加快工業發展加速工業崛起先進單位」、全省「工業發展年度貢獻獎」和贛州市「年度工業發展先進縣」等榮譽;先後榮膺「江西十佳魅力新城」、「江西省衛生縣城」、「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先進縣」 和「贛州市第一屆文明城市」。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4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2.19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41億元,增長14.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8:42.7:33.5調整至21.9:44.2:33.9。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2億元,財政總收入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2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644萬美元,出口總額2872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8元。 1986~2009年,基礎教育得到鞏固和發展。1986年,會昌有幼兒園47所,在園幼兒1909人,有完小178所,初小229所,教學點84個,小學在校學生58809人,有初中24所,完中4所,中學在校學生10249人。1998年,小學入學率達100%,畢業率為99.2%,初中入學率95.1%,畢業率98.2%。當年10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通過省政府檢查驗收,會昌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7年秋開始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同時興辦特殊教育學校,填補特殊教育空白,創辦珠蘭示範學校,成為中國農村教育改革試點學校。2008年,投入1.5億元,動工興建新會昌中學。2009年,會昌有幼兒園257所,在園幼兒12678人,有完小96所,初小99所,教學點56個,小學在校學生71249人,有初中23所,高中4所,初中在校學生16629人,高中在校學生7228人。小學入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99.9%,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4%。高中考取大專院校學生數2005年突破4位數,2009年為1661人。
1986~2009年,教師隊伍得到充實。1986年,全縣教職工總數3111人,有小學專任教師2115人,中學專任教師460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0人。2009年,全縣教職工總數4335人,比1986年增1224人。其中有小學專任教師2481人,中學專任教師1579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54人。全縣有高級職稱教師201人,中級職稱教師1265人,初級職稱教師1985人。
1986~2009年,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僅49.9元,2009年增加到3153.3元。2005年後,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2009年,4年累計投入7.8億元,是1986~1999年14年總和的5.3倍。1986~2009年,累計投入校建資金31471.51萬元,新建校舍32.148萬平方米,改建校舍26.851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4.56平方米。 會昌有二條高速公路(廈蓉高速、濟廣高速)、二條國道(323國道、206國道)、二條鐵路(贛龍鐵路、規劃的鷹(潭)瑞(金)汕(頭)鐵路)穿越全境東西、南北方向,另有會武線(會昌至福建武平)、省道會杉線、周版線(會昌周田至安遠縣版石)構成境內主要交通干線。會昌縣實現了鄉鄉通水泥路,縣內路網縱橫,交通便利,交通優勢日益顯現。
贛龍鐵路(贛州-龍岩)在本縣設有西江站(客運站)。 1986年,會昌縣有縣屬醫療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21所,村衛生所272個,廠礦、學校醫務室9個,有病床329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0張。1986年後,全縣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建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門診大樓,新建縣中醫院,兩所醫院均已成為贛州市內縣級一流醫院。先後投入資金7809萬元,購置1000元以上先進設備1313台(件),縣、鄉醫療機構均配有救護車,醫療、檢驗條件大為改善。2009年,全縣有縣屬醫療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19所,村衛生所397個,廠礦、學院醫務室7個,個體診所29個,有病床672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4張。有衛生技術人員919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19人,中級技術人員250人。縣、鄉醫療機構重視醫技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新技術成果的推廣,先後派出縣、鄉兩級衛生技術人員1096人次到省級以上醫療機構進修學習,或到外地醫學院校培訓,先後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37項,全縣醫技人員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機構的救護水平顯著提高。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的治癒好轉率均達到97%以上。
衛生防疫工作成績顯著。全縣貫徹落實「預防為主」方針,落實各項衛生防疫措施,加強地方病、傳染病防治,取得成效。24年間無重大疫病流行,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縣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活動,加強衛生監督管理,進行改水、改廁和污水治理工作。2005年後,每年投入100餘萬元用於改廁,投資300餘萬元用於改水。2006~2009年,先後投資1.5億元用於縣城街道油路改造和下水道改造,投資5100萬元改造垃圾填埋和無害化處理工程。投資5000餘萬元建設日處理污水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至2009年,全縣城鄉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2009年底,會昌縣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 鄉村文化活動由鄉鎮文化站組織、指導。每逢節日喜慶,鄉文化站都會組織各種文

化娛樂活動。在鄉村,一批優秀民間藝術得到弘揚。各地民間燈彩(龍燈、馬燈、獅燈、香火龍等)、民間舞蹈(花鼓)、民間演藝(木偶戲、帳子戲等)、民間劇團等活躍在民間,以其淳樸的鄉情、熱烈的氣氛、吉祥的祝願、生動的故事感染著萬千群眾。會昌為客家人聚居縣。千百年來,客家人勤勞、勇敢、敦厚、朴實之風,代代相傳,其獨特的風情民俗,大多得到保存沿襲。改革開放後,大批青壯年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區和全國各大中城市,或務工、或經商,並在異地他鄉的生產生活中感受文明新風。1986~2009年,縣委、縣政府著力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宣傳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縣內民情風俗有明顯的變化。

閱讀全文

與安遠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門等離子怎麼去煙怎麼製作 瀏覽:123
機加廢水的水質特點 瀏覽:127
飲水機的水嘴怎麼拆下來視頻 瀏覽:709
小米凈水器如何選擇3號濾芯更換 瀏覽:608
洗濾芯用多少目砂紙 瀏覽:74
伊斐凈寶煙霧凈化器怎麼樣 瀏覽:686
離子束去疤騙局 瀏覽:611
創星過濾桶水流的方向 瀏覽:72
艾克羅司負離子凈化器多少錢 瀏覽:908
人生活污水產生量 瀏覽:909
奔騰x80機油濾芯什麼型號 瀏覽:940
熱水袋中液體為蒸餾水 瀏覽:336
光固化樹脂配方設計 瀏覽:605
小米凈化器黑屏怎麼回事 瀏覽:261
掉到污水井裡視頻 瀏覽:263
擬採用粒狀活性炭處理含氯苯廢水 瀏覽:784
蛋白超濾器 瀏覽:572
地面裂縫樹脂處理方法 瀏覽:747
黃瓜膠蒸餾水怎麼做面膜 瀏覽:182
房間被污水泡了如何理賠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