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寧縣的社會
解放前,泰寧是個古老的小山城,街短、路窄。城內街道多數是中間條石,兩旁鵝卵石鋪設的宋式舊街,崎嶇不平。居民住房多為明清時建的磚木、土木結構的舊房,歷經戰火,殘破不堪。解放時,城區面積僅1平方公里多,房破街舊。解放後,黨和政府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拓寬和加長了城內大街,並在主街兩側蓋起一些新店房和機關辦公樓房,同時把重點放在學校和衛生醫療單位的建設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泰寧縣不僅舊日城區的廢墟、雜地、破房絕大部分被修建成新的住宅區,並擴展到近郊,在昔日的荒地上建起了廠房和居民住宅。城區和近郊的街道、建築群已連成一片,城區面積擴大到6.2平方公里,比舊城區增加了5倍。過去長約300~500米的幾條主要街道,現已伸展到1500~2000多米,過去6~7米寬的街道拓寬到12~19米。沿杉溪岸畔栽植了林蔭樹,種上綠草香花;建起湖濱公園、兒童樂園、花木苗圃;配建形態各異的樓、台、亭、閣、長廊、水榭、噴泉,形成環河的公園路。此外,還建立壚峰山森林公園、水南橋頭和青廉街小公園。使杉溪畔成為人們勞動之餘娛樂、遊憩的場所。城區拓寬的15條街、路、總長17.75公里,杉溪上聯結城區的原有5座橋梁,除已廢的浮橋和南橋為石拱橋外,其他皆是破舊不堪的木橋,分別建成7座鋼筋混凝土公路大橋和單雙拱石橋。農村的街道和住宅建設,也有很大改善。解放前,農村的街道多為鵝卵石路和泥土小路,農民的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老房和茅草房。特別是曾經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鄉蘇維埃政府的革命老根據地龍安、大布等鄉,飽受國民黨反動派移民並村的摧殘,許多房屋被燒毀,農民只好搭蓋草房安身。龍安、大布、大田等鄉的草房已非常少見,新的樓房比比皆是。
據1987年不完全統計,全縣農村建房面積82萬平方米,老革命根據地11個鄉鎮建新房6277幢。農村道路也得到改善,龍安、大田、大布、新橋等鄉都拓寬了公路,鋪設混凝土或柏油路面,農民住和行的條件都有很大改善。
2009年內,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不斷完善「6+3」工作機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58萬元,扶持以「四條示範路帶」為重點的41個試點村創建,完成19個行政村通水和18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工程,通村公路硬化率達95 %。全年完成土地整理和農田綜合改造446.67公頃,實施「煙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30個;全省首次新農村建設現場會在該縣召開,「家園清潔行動」被列為全省先進典型。生態文化旅遊城建設深入推進,和平中街南段改造、LED夜景工程、琴水園等項目順利完工並投入使用;紅軍紀念廣場、明霞園、香樟園、污水處理廠等項目開工建設;金湖候船中心和金湖賓館、泰寧大飯店、大金湖漁村等一批旅遊設施建成啟用,風洞大壩建設進展順利;松光二期等房地產市場有序開發,城市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8元,比增23.3 %;農民人均純收入4995元,比增11.7 %。朱口鎮、梅口鄉分別通過國家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驗收,音山村、水際村通過全省首批國家級生態村驗收。 泰寧縣雖然在宋代出過幾位狀元、進士,一時人文鼎盛,但長期受封建壓迫統治,高利重租剝削,民窮財盡,人民生計困難,談不上文化教育。清代以後,教育仍極落後,清末到民國初興辦新學,全縣取得大專院校畢業文憑的不過10多人。解放前夕,全縣只有一所初級中學和7所中心小學,在校初中學生80人、小學生326人;教職員工初中9人,小學39人。1985年,全縣中心小學的「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達省級二類標准,被省定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縣」。至1986年,達到省級一類標准,成為「基本無文盲縣」。1987年,全縣小學普遍實現「一無」(無危險校舍)、「二有」(有教室、有課桌椅),被評為省集資辦學先進單位。1988年,全縣擁有較完善的幼兒園1所、附設幼兒園13所,幼兒教師59人,入托幼兒3241人。全縣有小學296所,教師1024人,在校學生1.34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2%。中學也由解放初的1所增加到4所,還有10個學區附設了初中班,共擁有教職員537人,在校學生6227人,(其中高中1231人、初中4996人)。解放以來,全縣共培養了初、高中畢業生2.39萬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全縣向大學輸送本科生430人、大專生327人。在發展全日制中、小學教育的同時,還發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88年,全縣在職幹部參加各種類型的大中專學校學習的達474人,已畢業140人。
2009年共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506.5萬元,高考成績連續七年位居全市前列,泰寧一中創省一級達標學校通過省級預檢。 民國時期,地處偏僻山區的泰寧縣科技人員極少。較著名的僅有醫術方面的歐陽鏞,歐陽經,農業方面的黃至溥等人。此外,縣內只有幾位農業技術人員從事農業試驗和科技推廣工作,還有少數的中醫私人診所醫療衛生人員。民國26年(1937),始辦衛生院,只有醫師2人,至民國30年,醫葯衛生人員共11人。
解放後,泰寧縣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先後有農業、林業、工業、醫療衛生等各類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分配到泰寧工作。同時通過各種訓練班,培訓初級、中級農業技術人員。1958年,泰寧縣共有初級農牧技術人員28人,氣象、水文技術人員8人。1961年,全縣科技人員增加到48人。
1978年普查,全縣省、地屬全民所有制單位和縣屬全民所有制單位共有科技人員645人,其中縣屬全民所有制單位306人,閩江水電工程局272人,前進機電廠40人,獨立大隊7人,郵電局2人,林業汽車保修廠15人,地區工程隊3人。縣屬集體所有制單位共有科技人員102人,其中屬於全民所有制的科技人員84人。
1982年4月統計,全縣從事科技、管理、文化教育、醫葯衛生等行業的科技人員1341人。其中中級職稱30人,助理級職稱152人,員級職稱208人,未評職稱951人。1984年底統計,全縣已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達到497人,其中中級職稱34人,助理級職稱179人,員級職稱284人,全縣科技人員總數約佔全縣總人口數的5‰左右。1986年2月統計,全縣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473人,其中工程師12人,農藝師和畜牧獸醫師17人,主治醫師4人,助理工程師59人,助理農藝師、助理畜牧獸醫師和助理農業經濟師42人,醫師、護師和葯劑師48人,助理會計師和助理統計師21人,工程技術員73人,農業技術員、畜牧獸醫技術員和農業經濟技術員56人。醫士、護士和葯劑士114人;會計員和統計員27人。1991年底,全縣科技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4人,中級職稱的308人,初級職稱的1259人。
由於山區生活比較艱苦,泰寧縣科技人員外流嚴重,據1984年統計,1980年至1983年9月,調出65人,調入15人。科技人員學非所用的問題也較嚴重,據1986年統計,用非所學人數111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38人。
2009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成為三明市首家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雷公藤產業培育及關鍵技術示範推廣」列入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 泰寧縣是福建省最早建齊「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的縣份之一。縣文化館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輔導中心,全縣三級文化網也初具規模。各鄉鎮的文化中心都有「五室」(書報閱覽室、游藝室、電視錄相放映室、展覽室、攝影室)、「一欄」(宣傳欄)。91個行政村建設了文化室。此外,還有28家文化個體戶。縣圖書館藏書1.1萬多冊,1988年,進館借書讀者達3.15萬人次,館內經常舉辦讀書會、並為特別需要的讀者提供專業資料570冊次。縣博物館1988年接待過部省級領導、港台同胞和縣內外幹部4323人次。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梅林戲已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方珍貴地方戲種以及原始粗獷的儺舞、靈趣盎然的橋燈等民俗風情。
2009年廣場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攝影作品《一家親》榮獲第十二屆國際攝影藝術展金獎,填補了三明市攝影作品國際金獎的空白。 解放前公立醫療機構只有設在縣城的衛生院1所,病床4張,醫務人員8人。全縣的醫療事業主要靠一批民間中醫師和城鄉20多家中葯店的坐店醫生。由於缺醫少葯,經常發生疫病。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原縣衛生院,逐年添置衛生設備,增加醫療衛生人員。到1988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有縣醫院、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院等4個縣屬院站和11個鄉鎮衛生院,還有工業及其他部門的醫療機構20個,另有個體開業及村醫療點135個,醫療衛生網點遍布城鄉。全縣醫療技術人員310人,村醫療點和個體醫務人員146人。各醫療機構共有病床380張。以往缺醫少葯的情況已一去不復返,許多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據衛生部門統計材料:解放前,泰寧人民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年登花甲就算是高壽,而該縣人民的平均壽命已達67。32歲,其中女性為68。59歲,男性為66。04歲。
2009年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籌措各類社會保障資金6000餘萬元,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完成參保率和失業人員救濟金、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率均實現100 %,城鄉低收入群眾實現應保盡保,對城市低保家庭、特困戶實行了臨時物價補貼和救助,出台了城市低收入群體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兩個管理規定。2個衛生院改造提升、30個村級衛生所規范化建設、縣中醫院綜合大樓改擴建工程和縣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組建工作順利完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② 三明沙溪河以前有清澈見底過嗎
上世界90年代,三明沙溪河還是清澈見底。
有網友向環保局發問:橫貫三明市區的美麗沙溪河從上世紀的清純少女變成了今天的黃臉婆,罪魁禍首就是三鋼三化長年的排污,為什麼時至今日還任憑這種違法行為猖獗?紫金礦業污染的相關負責人不是被繩之以法了嗎?為什麼三鋼三化的企業負責人可以逍遙法外?
環保局的答復是:經三明市環保局辦理,現將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沙溪污染治理列入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積極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一是推進「退二進三」、「退城入園」的城市發展戰略,先後搬遷了福建三農股份有限公司、三明立豐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重點排污企業,從源頭上減少重點工業污染源。二是抓好市區重點污染源治理,在三鋼等重點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深化污染減排,沿河企業環保處理設施得到完善和加強。三是建成三明市列東、列西兩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達到5.5萬噸/日,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工作深入開展,切實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四是加強環境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市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展,沙溪河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根據三明市環境監測站監測,2010年沙溪12個斷面水質達標率98.6%,較2009年提高5.5個百分點。 下階段,我局將繼續認真履行環境監管職責,扎實做好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為維護群眾環境權益,服務三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而努力。
我們大家都希望其盡快回復以前的美麗~~
③ 幫忙找些資料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生產規模急劇擴大,人口迅速增加,從自然界獲得的資源超過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同時排入環境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容量,出現了全球性的資源耗竭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水污染就是尤為嚴重的一個,我們幾位同學們用課余時間對三明市水質狀況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查詢了國內有關資料,對於水污染這一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何謂「水污染」?
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下了明確的定義,即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
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江流總量的14%以上,而近年來,我國城市水污染問題嚴重,1998年監測的176天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較重,據統計,1999年全國城鎮廢污水排放總量為60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量佔67%,廢水污水排放總量較1980年增加了近一倍。根據水利部門監測結果。1980年全國受污染的河長比例為21%,1999年增加到38%。據監測,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我國的現行措施自70年代以來,我國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採取了許多措施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規,建立了管理機構,加強了監測和監督建設了一批污水處理設施,推廣潔水和清潔生產工藝,如治理淮河污染的「零點行動」等。
不足之處有:1、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一些流域造紙、化工企業數量仍然過多,一些企業「舊病復發」繼續超標排污。污染負荷難以削減。達標排放之前,許多地方做的是表面文章,達標排放「零點行動」一旦結束,一些企業便「舊病復發」。
2、生活污水,面源污染缺乏力度。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即化肥、土壤等造成的污染)在一些流域已成為主要污染來源,如滇池,生活污染源佔45%~56%,面源污染佔33%~40%,滇池在實現工業化污染源達標排放後,雖然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明顯下降,但在緩解湖水富營養化方面效果並不明顯。國家環保總局的一份資料顯示,一些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緩慢,已成為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環節。
3、枯水季河流自凈能力差,污染有所加重。
4、一些地方仍未能正確處理水利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劇了水的惡化,一些地方為了防洪抗旱和保證工農業用水、修建了很多水庫、閘壩,如淮河流域就建有水庫5000多座、閘壩4000多處。有的地方閘壩一堵就是一年,等到水變黑變臭,便將污水下泄,污染下洲。「流水不腐」的道理誰都懂得,但「三河三湖」流域,許多地方變成了「死水一潭」因此,一些流域達標排放後又出現反彈。
應採取的措施:1、繼續健全有關的法律體系,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和普法宣傳,提高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
2、加強水污染防治和監測的管理,建立水環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統一管理、科學管理和民主管理。
3、推廣節水技術,引起生產工藝和廢水處理回用技術,繼續降低污水排放系數。
4、調整產業結構。特別在缺水地區,限制耗水,排污大的行業發展。
5、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資金,確保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和管理措施的實施。
中國是一個嚴重的絕對的貧水國!貧水意味著什麼?貧水就是貧血!水污染呢?那是血的污染!
美國的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井不幹,人們是不知道水的價值的」。我們真的應該記住他的話,因為,目前的趨勢下去我國在水問題的上會很快出現非常窘迫的局面。
看完了國家的現在,我們在回頭來看看三明的吧。
我們曾在采訪市民時,得到了如下回答:
我們問:老大爺,請問您覺得沙溪河同過去相比有什麼區別?
老大爺答:有國家檢查時就干凈些,時間一長就又臟了,沒辦法!
我們又向附近的幾位住戶詢問:您覺得沙溪河是否清潔呢?
答:我們覺得這里比以前好多了,以前老是有工業廢水排放,大量的污水從那裡排出,河水都是黑色的,上面漂浮著許多白色的泡沫,垃圾特別多,並有腥臭味,簡直不能讓人靠近。現在好了,你們瞧,現在的河水清涼了許多,甚至夏天還有人在這兒釣魚呢。我們覺得這里比以前干凈多了。還有的回答說:「我是這里的住戶,以前一到夏天,河水又臟又臭,周圍的居民也沒有環保意識,總往河裡或者岸邊倒垃圾,小孩子兒隨地大小便,弄得沙溪河周圍蒼蠅蚊子漫天飛,誰都不願意住在這兒!
當我們再次向岸邊的行人詢問後,我們初步得出以下結論:三明的河比過去有了很大改觀,除了國家出資治理以外,三明人,特別是周圍居住的人環保意識也在明顯提高。但是,流動人口和周圍的小攤小販還缺乏一般的衛生常識,有時會隨手丟棄垃圾造成污染,因此沙溪河還需要進一步整治和維護。這關鍵在於提高居住在三明的人的環保意識,加大環保宣傳,對那些自覺性較差和對公共事業漠不關心的人,需要進一步宣傳教育,加強監督治理。
我們走訪了相關環境部門,得到以下結論:
沙溪河上的漂浮物很少,大部分河水清澈,個別河岸有垃圾堆放,河水不能飲用,轄區水域水質狀況總體良好,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沙溪流域地表水達標率為90%,主要污染因子為氨氮、石油類,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9.6%,主要污染因子為糞大腸菌群:湖庫水質呈富營養趨勢,主要為氮、磷污染。
根據年度環境統計,全市廢水排放總量2.39億噸,較上年增加了2.38%,其中工業廢水佔80.3%,生活污水佔19.7%,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達44849噸,比上年削減8.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9.8%,三明市列東污水處理廠出水的懸浮物、氨氮、化學需氧量(COD)總磷4項出現超標。
而這些污染的來源主要有:
1、部分家庭還使用含磷的洗衣粉。
2、大量污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向沙溪河中,其中包含各種污染物質。
3、附近人群將廢棄物直接倒入河中。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四點的治理方法:
①水污染防治法的貫徹得到各級重視。
②狠抓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工作。
③多方融資加快設施建設。
④大力實施環境創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④ 三明市水費多少錢一噸
在三明市,用水的價格根據不同的使用類別有所區別。居民用水的價格為1.20元/噸,而其他行業的用水價格則為1.40元/噸,對於特種行業,水價更是高達1.60元/噸。
基礎水量的水價按照居民用水的價格計算,對於使用總表計費的用戶,在6月至100月期間,每噸水的價格為1.5元。另外,階梯水量的價格則為1.8元/噸。
額定水量的水價則根據不同的用水類別進行參考。同時,對於超出定額的用水,會實行累進加價制度。具體來說,如果用水超出定額的10%,則加價15%;若超出11-20%,則加價35%;若超出21-30%,則加價50%;若超出31%以上,則加價100%。
消防分攤的水價則參照居民生活用水的價格,而污水處理費為0.8元/噸。總的來說,水價的計算方式將根據你使用的水量以及行業類別來決定。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居民用戶,在6月至100月期間,每噸水的費用為1.5元,再加上0.8元/噸的污水處理費,合計每噸水的費用為2.3元。而如果你是特種行業用戶,無論在什麼時間段,每噸水的費用為1.6元,再加上0.8元/噸的污水處理費,合計每噸水的費用為2.4元。
需要注意的是,累進加價制度的實施是為了鼓勵用戶節約用水,減少浪費。因此,如果你希望降低水費,建議合理規劃用水量,避免超出定額。
⑤ 三明市水費多少錢一噸
用水類別:1、居民用水(1.20元/噸);2、其他行業(1.40元/噸);3、特種行內業(1.60元/噸)。
基礎水量的水價為容居民用水價格,使用總表計費的用戶6-100月份用水量單價為1.5元/噸。
階梯水量的價格1.8元/噸。
額定水量的水價參考用水類別。
累進1為超定額10%加價15%、累計2為超定額11-20%加價35%、累進3為超定額21-30%加價50%、累進4為超定額31%以上加價100%。
消防分攤水價為居民生活用水價格。
污水處理費為0.8元/噸。
總之要看你用多少水和是什麼行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