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長興島北部污水處理廠

長興島北部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5-03-07 18:44:38

1. 關於崇明的概況

地理環境

崇明縣目前由崇明、長興、橫沙等三島組成,三島陸域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

其中崇明島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地區,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也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海南島的第三大島嶼,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

全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接滾滾長江,東瀕浩瀚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市隔水相望,北與江蘇省海門市、啟東市一衣帶水。

全島面積1267平方公里,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

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

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間。

島嶼地理位置在東經121°09′30〃至121°54′00〃,北緯31°27′00〃至31°51′15〃,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

島上水土潔凈,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良,居民平均壽命76.7歲。

長興島位於吳淞口外長江南水道,東鄰橫沙島,北伴崇明島。

島呈帶狀,東西長26.8公里,南北寬2 ~ 4公里。

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升襲積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衛農場)。

南沿有深水岸線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塌纖處-22米,可停靠30萬噸級輪船。

橫沙島是長江入海口最東端的一個島嶼,三面臨江,一面臨海。

背靠長興,北與崇明島遙相呼應,南與浦東隔江相望。

島呈海螺形,南北長 12公里左右,東西寬8公里左右。

平均海拔2.8米。

總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26.8平方公里。

目前尚有灘塗資源0米以吵衫兄上20萬畝、-5米以上67萬畝。

周邊岸線30餘公里,其中南端約有2公里深水岸線,水深-12米左右。

建制沿革

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

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長江口外海面上東沙西沙兩島開始出露。

以後許多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崇明大島。

公元696年(唐朝萬歲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島上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龍元年),在西沙設鎮,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

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設天賜鹽場,隸通州。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隸揚州路。

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由州為縣,先隸揚州路,後隸蘇州府,兼隸太倉州。

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江蘇南通、松江。

解放後,隸屬江蘇南通專區。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隸上海市,目前是上海十九個區縣中唯一的縣。

長興島成陸於咸豐年間,橫沙島自1886年圍墾、遷居至今已有120年左右歷史。

自2005年5月18日起,經上海市人民 *** 報請國務院批准,原屬上海市寶山區的長興、橫沙兩個鄉行政區劃,成建制劃入崇明縣。

歷史現狀

崇明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明代抗倭斗爭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稱。

1921年秋,崇明西沙農民暴動, *** 在當時的 *** 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上著文介紹這一壯舉。

1926年9月, *** 江浙省委特派員陸鐵強、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國較早的農村基層黨組織。

在長期革命斗爭歲月中,許多崇明兒女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崇明縣目前轄有13個鎮和3個鄉。

縣 *** 所在地城橋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三島合並後,人口總量增加,但自然增長率仍呈負增長。

2005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70.1萬人,比上年增加6.9萬人,外來流動人口8.3萬人,人口出生率5.9‰,死亡率 8.8‰,自然增長率-2.9‰。

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 *** 、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 *** 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前景目標

規劃確立的總體目標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圍繞建設現代化生態島區的總目標,大力實施科教興縣主戰略,加快三島聯動發展,努力使崇明三島成為適應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長遠需要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最佳區域之一。

崇明三島前景目標定位: 崇明是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堅持三島功能、產業、人口、基礎設施聯動,分別建設綜合生態島、海洋裝備島、生態休閑島,依託科技創新,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努力把崇明建成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島區。

崇明三島功能定位主要體現以下六個方面:森林花園島、生態人居島、休閑度假島、綠色食品島、海洋裝備島、科技研創島。

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2005年,全縣經濟保持持續穩步增長。

全年完成增加值95.7億元,比上年增長12.2%,連續三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1億元,比上年增長1.9%,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16.8%,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3.9億元,比上年增長17.0%,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45.9%,比上年增加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佔全縣增加值的比為37.3%,與上年相比持平。

今年以來中央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稅收來源穩步增加,財政收入得到保證。

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6.4億元,比上年增長31.1%。

其中:縣級財政收入18.2億元,比上年增長53.2%。

新城開發形態建設進展順利,基礎設施投資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7億元,比上年增長35.1%。

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6%;更新改造投資1.9億元,比上年增長9.3%;房地產投資7.8億元,比上年增長9.8%;農村集體投資6.6億元,比上年增長27.2%。

農業

2005年,全縣圍繞生態島建設的目標,以科技興農為主戰略,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業,進一步推進農業主導產品的標准化、產業化,不斷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的經濟效益。

種植的「寒優湘晴」、「嘉花一號」及「金豐」等為主的優質水稻品種種植面積佔全縣水稻總面積的95%。

林業生產有新發展,全縣新增生態林2400公頃,新增經濟林84公頃。

畜牧業方面認真抓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實現群防群控,積極推進特色養殖業,豬禽蛋等主要農副產品上市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長。

漁業生產進一步調優水產養殖品種,積極發展特色養殖業。

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43.8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種植業21.7億元,增長6.4%;林業0.9億元,下降11.2%;牧業5.5億元,增長1.1%;漁業14.8億元,下降1.6%;農業服務業0.9億元,下降12.1%。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50678公頃,糧食總產量達303031噸。

工業

工業企業克服交通不便、原材料能源緊張等不利影響,行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重點產品、優勢行業在全縣工業中所佔的份額增加,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生產總量達歷史最高水平。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 %。

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8%。

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繼續提高。

2005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30.6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全年完成利潤總額5.4億元,比上年增長4.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優勢明顯,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8.9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4.7%。

重點行業增長幅度明顯,醫葯、海洋設備製造業的產值增幅均超過50 %。

「一業特強」產業有新增長,日用不銹鋼和商業設備製造業全年完成產值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7%。

建築業

建築業保持較快的發展。

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3.1億元,比上年增長32.9%;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20.2%。

列入縣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的房屋施工面積為77.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6%;竣工面積42.6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4.3%。

金融業

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銀行存貸總額繼續增加。

200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21億元,比年初增加34.5億元;貸款余額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1億元,其中住房貸款35.7億元,比年初減少1.5億元。

內外貿易

商業網點布局力度加大,市場銷售規模擴大。

2005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5.8億元,增長11.4 %;穿的商品零售額2.4億元,增長9.8%;用的商品零售額9.0億元,增長10.6%;燒的商品零售額0.7億元,增長11.6%;集市貿易成交額2.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外貿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大力培育新增長點,出口能力明顯增強。

2005年完成外貿出口撥交額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0.8%。

其中工業品出口撥交額25.4億元,增長21.4%;農副產品出口撥交額0.3億元,下降11.4 %。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措施有力,成效顯著,兩大園區形態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

2005年全縣引進各類企業1514戶,比上年減少108戶;注冊資金總額41.3億元,累計完成稅金19億元,比上年增長43.9%。

其中崇明工業園區和富盛開發區共引進注冊企業473家,注冊資金12.7億元,完成稅金9.1億元;各鄉鎮經濟小區引進企業1041家,注冊資金28.6億元,完成稅金9.9億元。

2005年,新批准三資企業24家,比上年減少23家;項目總投資6992萬美元,合同外資2741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0.3%和155.9%。

郵電通訊及交通運輸業

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信息化服務程度明顯提高。

2005年全縣郵電業務收入2.3億元。

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5.3萬門。

年末擁有電話用戶22.7萬戶,比上年凈增2萬戶。

每百戶住宅電話擁有量達87部。

郵政業務平穩發展, 2005年進出函件670萬件,進出特快專遞10.8萬件,發行各類報刊雜志1444萬份。

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與應用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按照「務實、為民、高效」的工作要求,及時完成信息公開的各項任務,組織實施了崇明 *** 網站第二次改版工作,各委辦局積極推行使用正版軟體工作,利用現有網路資源,促進縣級網上行政審批工作,使 *** 門戶網站和公務網功能得到提升。

全年共採集社會保障卡信息7801人次,發放社會保障卡7246張。

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客運能力逐步提高。

2005年總投資3100萬元,建造了3艘高速輪和1艘車渡輪,新增客位830個,新增車位28個,滬崇之間的車客來往更加快速、便捷。

年內新開通了長興和橫沙兩條水上航線,使水運航線增至18條。

全年水運旅客1142萬人次;渡運車輛124萬輛次。

2005年年末,共有公交線路30條,線路長度910.7公里,全年運送旅客2199萬人次。

旅遊業

按照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積極開發新的旅遊景點,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遊。

2005年新建了崇明西沙濕地生態修復實驗基地和世界河口沙洲展示館,新辟了明珠湖等旅遊景點。

利用節慶活動的契機,打造崇明旅遊品牌,成功舉辦了「環島駕車游」、「森林嘉年華」、「明珠湖杯垂釣賽」、「前衛金秋生態文化節」、「漁家歡樂節」、「農家樂風采攝影展」等主題活動,吸引島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2005年接待遊客7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完成營業收入1.9億元,比上年增長27.3%。

社會事業

科技

圍繞「科教興縣」主戰略,發揮科技在生態島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崇明生態島建設科技支撐實施方案》正式落地,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優勢資源,崇明生態科技創新基地在前衛村正式啟動。

各類、各級科技項目為生態島建設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確定縣重點科研攻關計劃項目、農業科技成果示範推廣項目和科技產業化項目共36項,申報國家科技創新基金和市創新資金項目6項,申報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3項、申報市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7項。

科普工作不斷扎實推進,科普活動形式多樣,通過科普早市、報告會、畫廊、展板巡迴展示等活動,將科普知識送到千家萬戶。

教育

全面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努力構築教育人才高地,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2005年總投資3700萬元的55所中小學校園網已全部完成;總投資5510萬元的明珠花苑小學完成了前期准備工作;各校校舍改擴建工程有序推進。

完成了崇明中學「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評審」的評審工作。

二期課改工作全面推廣。

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2005年從全國10多個省市引進各類教育人才248名,全年舉辦了5個本科學歷培訓班、5個碩士研修班、20個教師職務培訓班,派出38名教師赴國外進行專業培訓。

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5年小學畢業生合格率超過98%;初中畢業考試一次性合格率為94.8%;高中階段入學率在98%以上;高考上線率為83%,其中本科上線率達46.2%,這兩項指標創歷史新高。

文化、廣電

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2005年成功舉辦了「第八屆文化藝術節」、「各屆人士中秋文藝晚會」、「台灣、海南、崇明兩岸三島藝術家作品展」、「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展」、「生態島建設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

同時組織實施送文化下鄉活動,全年文藝演出256場次,觀眾達23萬人次;千場電影下農村,觀眾超過50萬人次;萬冊圖書送鄉鎮,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

廣電設施進一步完善,廣播、電視、報紙三大媒體做好輿論導向宣傳。

總投資2400萬元的廣播電視設備數字化改建已投入試運行,有線電視信號將在全島實行無線全覆蓋。

三大媒體圍繞黨員先進性教育和群眾性生態島建設教育等活動,共發布各類消息400多篇。

2005年崇明人民廣播電台共播出3376小時,播出新聞5447 條,崇明電視台共播出3285小時,播出新聞1920條。

全年新增有線電視終端用戶2.5萬戶,年末終端用戶達6.4萬戶。

衛生

衛生設施不斷改善,醫療水平有新的提高。

2005年總投資2.6億元的中心醫院一期改造工程基本結束。

總投資6000萬元的傳染病醫院遷建工程已開工建設。

總投資3950萬元的城橋、堡鎮、廟鎮、陳家鎮、建設、港西等鄉鎮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有序推進。

全民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得到加強,預防和控制了「非典」、「禽流感」等傳染病的發病和流行。

2005年全縣有各類衛生機構21個;擁有醫院病床2950 張。

各醫療機構完成診療次數136.7萬人次;收治入院人數6.8 萬人次。

體育

體育賽事有序開展,全民健身遍地開花。

2005年成功舉辦了「崇明島杯」全國公路自行車冠軍賽,組織開展了第44屆「烈士杯」籃球賽、中小學乒乓球賽、中小學田徑比賽、小學生籃球賽;承辦了縣首屆特奧會。

開展了第十屆全民健身節活動,對1760名各年齡段人員進行了體質測試。

66個健身苑建設完工。

公用事業

公用事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2005年有縣屬自來水廠4家,年供水量1750萬噸,管線長度110公里。

全年發電量14.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2%,售電總量達13.5億千瓦時,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5億千瓦時。

人民生活

人口

三島合並後,人口總量增加,但自然增長率仍呈負增長。

2005年底全島戶籍人口為70.1萬人,比上年增加6.9萬人,外來流動人口8.3萬人,人口出生率5.9‰,死亡率 8.8‰,自然增長率-2.9‰。

勞動就業

城鄉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就業人口總量增加。

2005年末,全縣城鎮職工人數為3.3萬人。

其中企業單位職工1.5萬人;事業單位職工1.5萬人;機關、團體0.3萬人。

通過開發「百人千人就業項目」,推進「雙困」對象就業,2005年新增就業崗位24109個,完成年度目標的177.0%,其中新增島外就業10237人;新增島內就業13872人。

職業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2005年實施各類培訓15000多人,超額完成年計劃7000人的目標任務。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提高,民生基礎保障工作得到落實。

2005年全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農村養老保險投保率達93%。

城鎮居民低保繼續實現應保盡保。

2005年,實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7萬人次,保障金額2432萬元;補助協保對象2.6萬人次,補助金額336萬元;發放糧油幫困卡3.1萬張、糧油幫困券1330張,摺合金額127萬元;全年新增小城鎮社會保險參保人數3.9萬人,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2.5萬人。

農村低保也實現應保盡保,老年農民養老金補貼制度繼續實行,2005年全縣有7.5萬名65歲以上老年農民有了養老金。

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投入不斷增加,2005年市縣兩級共投資692萬元,分兩批改造農村貧困戶危房共4511間。

全年投資358萬元,對5個鄉鎮敬老院實施改造,新增養老床位280張,年末全縣共有福利養老院33所,收養人員2287人。

居家養老有序開展,全年有567名居家養老服務員堅持為1777名對象開展服務。

城鄉居民收入

城鄉就業工作的加強,增加了城鄉居民的收入來源,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5年,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020元,比上年增長15.6%;農村住戶年人均純收入6185元,比上年增長7.0%。

居民儲蓄總量不斷增加,年末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41.2億元,比年初增加24.7億元,人均儲蓄達21170元,比上年增加2810元。

住宅建設

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房地產投資增幅比上年有所下降,住宅建設規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5年,住宅建設完成投資額7.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住宅施工面積45萬平方米,住宅竣工交付面積13.0萬平方米,完成了金月灣、怡祥居西苑、甘霖坊、博園新村、電業新村、匯秀園等商品房建設,兩個80萬項目的啟動,有力地推進商品房和中低價商品房建設。

全年投資1832萬元對城橋鎮、堡鎮、新河共19個舊區、59個街坊、355幢住房共計63萬平方米實施綜合改造。

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19.7平方米;農村家庭人均居住面積66.9平方米。

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

重點實事工程

重點實事項目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按照時間節點要求,有序推進實施。

《崇明三島聯動總體規劃》已經市委、市 *** 批准組織實施。

上海至崇明長江橋隧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新城和陳家鎮試點城鎮建設進入形態開發階段。

總投資9.1億元的陳海公路中段工程建設即將竣工。

總投資1.4億元,改建了一江山路、育麟橋路、鼓浪嶼路,新建了花鳥路和新東引路。

中雙港至陳家鎮220KV雙迴路和陳家鎮至長興島110KV雙迴路工程竣工。

建成了3×1500KW風力發電示範一期工程。

完成了城堡兩鎮18萬平方米住宅平改坡改造。

完成了214個行政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創建任務。

年內建設鄉村公路413公里,完成了10座縣級大河危橋改造。

環境保護

2005年是全面完成第二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工作目標的沖刺年,按照生態島建設的總目標,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總投資2.1億元的城橋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開工建設。

總投資1億元的崇明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一期也已正式啟動。

總投資3.2億元的北橫運河水源涵養林和陳海公路通道防護林已經建成。

全縣21個生態村創建工作加快推進。

依法實施對19戶廢水排放重點監管企業排污口的規范化整治。

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的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新建了陳家鎮、新河鎮等4個小型垃圾壓縮中轉站。

縣級河道和鄉鎮、村級溝河得到整治,開工建設南橫引河東段疏拓工程和張網港、東平河等4條斷頭河貫通工程。

造林綠化又有新的發展,全年新增林地面積2467公頃。

2005年全縣島域森林覆蓋率達到15.9%。

長興、橫沙兩島基本情況

經上海市人民 *** 報請國務院批准,原屬上海市寶山區的長興、橫沙兩個鄉行政區劃,自 2005 年 5 月 18 日起成建制劃入崇明縣。

實行上述行政區劃的調整,是上海市委、市 ***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於上海發展大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於「三島」(崇明、長興、橫沙)統一規劃,合理配置資源;有利於「三島」產業結構優勢互補,推進崇明生態島的建設。

長興鄉設有 24 個行政村, 260 個村民小組。

其中,漁業村 1 個。

總人口 3.6萬 人(不包括前衛農場)。

島內有鳳凰鎮、潘石鎮、圓沙鎮,其中鳳凰鎮為鄉 *** 所在地,位於島的中部。

長興島的功能定位是「海洋裝備島」。

橫沙鄉設有 24 個行政村, 1 個居委會, 246 個村民小組。

其中,漁業村 1 個。

總人口 3.3萬人。

鄉 *** 所在地為新民鎮。

1992 年,橫沙島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橫沙島的功能定位是「休閑度假島」,主要開發國際會務會展中心、國際娛樂中心、低密度高檔住宅別墅區、遊艇俱樂部等項目。

2. 太平灣投資2000億打造340平方公里臨港經濟區


25日,記者跟隨市政協視察組一行,對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這兩個中心的建設情況進行了視察。沿途,大窯灣新港商務大廈、集裝箱碼頭,瓦房店太平灣港區,長興島港區等地的發展拿輪建設給視察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了解到,在瓦房店太平灣廣闊的海域,一處340平方公里、總投資2000億元的臨港經濟區正在規劃建設,將打造成國家級綠色城鎮化示範區。

現代化港口城市可承載百萬人口

在太平灣,平靜的海面景色宜人,附近山坡上十二座風車在風中徐徐轉動,低碳環保的景象與未來生態宜居港區規劃相映成彰。

據介紹,太平灣臨港經濟區,規劃海岸線長度為53.6千米,其中港口岸線為25千米。規劃總面積約340平方公里,陸域240平方公里,海域回填100平方公里,開發建設總投資額達2000億元。太平灣臨港經濟區實施港城聯動、一體發展、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開發建設,按照一港、兩城、兩區規劃布局,將打造成國家級綠色城鎮化示範區。

在臨港經濟區,一座3億噸吞吐能力的第四代綠色智能創新性港口將拔地而起,規劃建設國家新型裝備製造業基地、航空物流港、臨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和區域性商品貿易及物流中心,建設功能齊全、生態宜居、智能低碳的可承載百萬人口的現代化港口城市。消汪信

8項建設工程或將今年啟動

記者在《太平灣沿海經濟區總體規劃》中看到,今年主要項目共有8項。如果該規劃通過審批,有望年內開工。

8項項目包括三條道路:9.1公里的太平大街、14.4公里的永寧大街以及21公里的濱海路。兩處回遷安置區為土城和永寧。建設一座建築面積為6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大廈。對鞠屯出入口進行改造。啟動9個泊位建設,完成3個泊位。啟動大防波堤工程,同時啟動建設東庫八一水庫引水工程,並建設一座凈水廠和兩座污水處理廠。建設由瓦房店至太平灣的LNG管道工程,建設熱電聯產發電廠。啟動熊岳五島長興島北線鐵路建設。

未來重點發展五大功能

據了解,在地理位置上,太平灣港區比大窯灣港區距離腹地近150公里,是遼寧沿海經濟帶渤海灣一側臨港工業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發展定位,未來的太平灣將重點發展以下五大功能:裝卸及倉儲功能、運輸組織管理功能、臨港工業開發功能、現代物流服務功能以及綜合服務功能。

目前,太平灣港區規劃方案已分別報送遼寧省政府和交通運輸部待批。為加快推進港區規劃報批工作,市政府有關部門已著手推進斑海豹保護區、海洋功能區劃和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調整工作。

鏈接

大連兩個中心建設面臨四點問題

大連兩個中心建設已取得積極發展,但仍面臨一些問題。25日,大連市港口與口岸局相關負責人談到了目前存在四方面問題。

缺乏系統性政策支持

與上海、天津航運中心的政策措施相比,大連國際航運中心政策空缺較多,政策措施缺乏深度和廣度,缺乏配套的專項政策,難以對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行強有力地推動。

航運服務有待提升

目前大連航運服務也尚處於培育發展階段,中低端航運服務比重比較大,航運相關法律、評估、代理、咨詢、經濟、船舶管理等服務機構規模較小,航運產業集聚度不高。

協調推進機制待加強

多年來,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為加快上海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了決策咨詢、信息發布和人才培訓等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連目前尚無類似機構,缺乏針對大連特點提出系統性的政策建議並持續跟蹤、推進。

物流業發展水平較低

第三方物流企業較少,體量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性。社會物流成本難以降低,影響物流產業獨立發展和物流社會化環境的形成;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低,技術含量不高。
在兩個中心建設視察調研座談會上,政協委員韓增林提出建議,在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過程中,應合理開發岸線資源、優化布局,適度超前可以,但是過度超前也會造成浪費。

韓增林表示,目前,本市港口岸線資源的利用率不斷增大,陵做隨著港口建設的轉型升級,應把運量需求的問題納入到建設規劃中來。在開發中,應考慮是否有需求,是否需要盡可能地開發。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不是看『面子有多大,規模有多大,而是要看核心競爭力,所以開發前的規劃很必要,政府應該在開發中起主導作用。

韓增林建議在岸線開發前,應對岸線的利用做出合理規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3. 關於長江被污染情況的質料

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流域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例超過50%,流域內城市有186個,人口超過200萬的特大城市有4個。

據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陸健健等有關專家介紹,長江流域年污水排放總量多達250多億噸,佔全國4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雖然近年來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進行了大量投入,但長江水污染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目前長江幹流60%的水體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工業和人口比較密集的長江中下游上千公里河段,沿岸水質基本都在三類和四類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也只有在江中心長興島一帶,才能取到三類水作為上海市的飲用水源。

此外,長江部分支流的污染和流域內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也很突出。據環保總局提供的數據,長江38條主要幹流上的72個監測斷面,能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的斷面只有46個。與此同時,長江流域面積大於0.5平方公里的4000多個湖泊,半數以上也已處於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其中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漢東湖等,均達到了富營養化程度。

據了解,長江的污染來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污染。工礦企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是長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據環保總局統計,2003年,長江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達163.9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72.5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91.4億噸;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481.4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31.8萬噸,生活污水排放量346.6萬噸。

其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主要包括:化肥、農葯、畜禽養殖業、農業固體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和山林地區徑流污染等。據環保總局估計,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物總量與工業、城市生活等點源排放的污染物總量相當。

其三是航運量激增帶來大量船舶污染。長江是橫貫我國東西的水上運輸大動脈,航運業十分發達,常年在水上運營的船舶有21萬艘,這些船舶每年向長江排放的含油廢水和生活污水達3.6億噸,排放生活垃圾7.5萬噸。另外,因海損事故造成的油品、化學品污染事件也時有發生,對長江水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

4. 大連松木島化工園區的發展優勢

1. 地理位置優勢
園區坐落在大連瓦房店市西南沿海,南距大連50公里,北距沈陽290公里,東距瓦房店城區40公里;海上西距秦皇島港84海里、天津港170海里,南距大連港85海里,北距長興島港40海里,具備發展臨港工業區的天然條件。同時,化工園區周邊有大面積廢棄鹽田,可保證園區繼續拓展。
2. 交通運輸優勢
園區東距沈大高速公路8公里;省級濱海路、長興島疏港高速公路均經過園區;園區自備9.5公里專用鐵路線;現規劃的港口泊位(萬噸以下)12個,航道工程已開始啟動。
3. 產業及其鏈條優勢
由於化工企業相互聯系緊密,因此極易形成化工企業的集聚,有利於資源合理利用,有利於企業間優勢的互補。
4. 扶持政策優勢
入駐園區的化工企業均享受大連市重點園區、「遼寧沿海經濟帶」扶持政策。
5. 環保治理優勢
園區十分重視環境治理工作:一是園區及企業嚴格履行環評手續;二是投巨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在企業初級處理的基礎上對企業排放污水集中處理,並實行在線監控;三是建設固體垃圾處理場;四是採取集中供熱,並加大環保治理措施,杜絕各企業自建鍋爐造成大氣污染。

5. 公共服務設施的設施建設

一、交通工程
以服務國際交流、支撐東北地區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為目標,打造公路、鐵路、港口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建設的重點交通工程包括:
1. 庄河至蓋州高速公路,南接丹大高速,北連沈大高速,構建庄河至沈陽、大連的3小時、1小時經濟圈。
2. 花園口新城區至長興島高速公路,連接黃渤沿海兩大重點開發區,形成「一橫兩縱」的高等級公路主骨架。
3. 濱海公路,形成省際旅遊觀光產業帶,推動沿海產業區互動發展。
4. 拓寬改造201國道庄河段,增強南部沿路經濟聯系。
5. 庄河至仙人洞、庄河至花園口、庄河至黑島電廠快速路,強化產業區聯結,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和產業協調發展。
二、能源工程
以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降低能耗、發展清潔能源、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為目標,建立能源保障體系。規劃建設的能源工程包括:
1. 擴建管道液化氣工程,提高城區管道液化氣普及率。
2. 研究建設庄河煤氣工程,引入天然氣。
3. 加快庄河電廠建設,發展風電項目,建設東北重要能源電力基地。
4. 加強輸配電主網架建設,提升供電能力。
三、供排水工程
圍繞工業發展區建設和城鎮發展需求,進行供水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包括:
1. 擴建庄河凈水廠,完善新城區供水管網,改造老城區供水管網。
2. 加速花園口新城、黑島電廠產業區、青堆鎮、仙人洞鎮等重點區域供水工程建設。
3. 完善排水設施,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
四、信息工程
抓好基礎電信網建設,發展電話網、數據通信網、智能業務網,實現光纖到村屯,提高電話普及率。推進「數字化庄河」工程,加強政府系統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信息產業。
五、防災減災工程
消防工程、防洪工程、防震減災工程、人防工程等,加強技術保障體系建設,制定應急預案,完善預警機制。
六、公共服務設施
調整優化教育布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建職教中心,建設高等院校。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建城區中心醫院、中醫院和第三人民醫院。完善文化體育設施,新建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游泳館和體育場。加強婦女工作,籌建婦女活動中心。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擴建養老服務中心。加強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旅遊服務功能。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1. 市級行政管理中心、商業金融貿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
2. 市級體育中心、文化中心。
3. 區級中心商業金融服務、文化娛樂、體育設施。
4. 居住區級公共設施。
文化設施、體育運動設施、醫療保健設施、教育科研及科學普及設施、郵政設施、社會民政福利設施、治安管理設施、市民休閑活動廣場等。

6. 崇明縣的地理環境

崇明島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間。
長興島位於吳淞口外長江南水道,島呈帶狀,東西長26.8公里,南北寬2 ~ 4公里。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衛農場)。南沿有深水岸線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處-22米,可停靠30萬噸級輪船。
橫沙島是長江入海口最東端的一個島嶼,三面臨江,一面臨海。島呈海螺形,南北長12公里左右,東西寬8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8米。周邊岸線30餘公里,其中南端約有2公里深水岸線,水深-12米左右。 崇明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典型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全年的日照數2094.2小時,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229天。崇明環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氣相對濕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1000-2000個,堪稱天然的大氧吧。崇明縣林地總面積40多萬畝,三島森林覆蓋率達20.5%。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相繼建成5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

閱讀全文

與長興島北部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瀏覽:186
六大基酒都是蒸餾酒么 瀏覽:163
fs是什麼廢水管 瀏覽:354
酚醛樹脂每步反應產物 瀏覽:215
北京水處理設備第三方檢測單位 瀏覽:186
水性副產樹脂 瀏覽:385
屈臣氏蒸餾水是弱酸性的 瀏覽:172
臟水和干凈水哪個好 瀏覽:482
空氣凈化器最高可達多少米 瀏覽:730
pc和tac和樹脂鏡片區別 瀏覽:204
養殖廢水處理一噸多少錢 瀏覽:263
液壓先導濾芯有什麼危害 瀏覽:3
金華磷化污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970
污水處理廠排污許可證核發規范 瀏覽:555
絕望之旅蒸餾器 瀏覽:181
核島福電站為什麼還會產生廢水 瀏覽:748
反滲透法要用到什麼儀器 瀏覽:746
如何分辨凈水器進水管和廢水管 瀏覽:219
海王星空氣濾芯的管子怎麼接 瀏覽:134
蒸餾水可以每天喝嗎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