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范縣新區的范縣新區建設成就顯著
范縣新區1996年經市政府批准啟動建設以來,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成框架,五年具規模,十年基本建成」的發展目標,縣委、縣政府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克服困難,艱苦創業、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克服困難,艱苦創業,推動新區建設順利進行,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區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總額7.2億元,開竣工項目183個,完成樓房建築工程總面積72.1萬平方米,形成「五縱五橫」道路框架,綠化道路8條10.4公里,亮化道路6條7.9公里、安裝路燈346盞,建成區面積達到3.9平方公里。水、電、路、訊、氣等市政設施基本配套,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服務設施趨於健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常駐人口達到4萬多人,新區已成為范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6年,新區建設按照「提高品位,完善功能,美化環境,建管並重」的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狠抓基礎設施配套和城市功能完善,以爭創市級文化衛生園林城為載體,塑造特色、提升品位、體現風格,做大做亮做美新區。一是以道路供水工程為重點,努力在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新突破。二是以市場、學校建設為重點,努力在完善新區功能方面實現新突破。三是以道路綠化、路燈與街心公園建設為重點,努力在美化環境方面實現新突破。四是以城市建設管理執法監察為重點,努力在新區管理方面實現新突破。目前,各項工程建設都取得了積極進展,部分工程已經完成,迎賓大道與金堤路總長2100米,9月份建設竣工。南環島街心公園完成地面鋪裝和各類管線鋪設。新區水廠完成高度營辦樓、清水池、加氯間、虹吸濾池等配套工程建設,實現了全天24小時供水。新區2萬噸污水處理廠完成總投資2126萬元,綜合辦公樓內外裝飾已完工,厭氧池、氧化溝、二沉池及集水井完成鋼筋砼底板施工。一中南校區完成地基工程,商貿城二期工程完成建設,美景園住宅小區二期工程完成主體施工,黃河路沿路開發取得積極進展。新區市場進一步擴大,吸納商戶和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為了確保新區建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城建部門建立健全懲防體系建設,圍繞招標過程中易發腐敗的關鍵環節,制定措施,狠抓落實。一是加強領導,建立組織。成立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工作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明確專職人員負責此項工作,加強上下信息溝通和反饋,確保工作順利開展。二是進一步完成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制度。堅持制度貫穿招標投標整個過程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嚴把招標投標報名關、資格預審關,逐步實行工程量清單報價。三是積極探索建築市場准入退出制度,逐步建立起工程建設信用體系,實行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對具有違法行為的建築企業實行黑名單制度,在規定年限內不得參與招投標。四是建立加強招標投標活動行政監督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規范專業工程招標投標活動規章制度,完善建築市場監控體系,加強對招標全過程的監督,整個招投標過程,積極與紀檢、監察部門合作,各行其責,依法行政,形成嚴密監督網路,有效遏制了建設領域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五是完善評標專家庫管理辦法,充實健全評標專家庫。對評標專家進行資格審查和定期考核,並對評標專家評標定標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六是加強監督,狠抓落實。實行招標信息發布制、招標公示制、招標代理制,整個招標過程中各部門全程監督,實行陽光作業,從源頭上防止了暗箱操作,虛假招標等不法行為發生,使我縣招投標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今年來,通過我縣有形建築市場共招標項目11個,總建築工程面積52461.8m2,投資額為3268.42萬元;市政工程綠化總面積9689m2,投資額126.1萬元,建設工程招標率100%,公開招標率100%。
㈡ 河南濮陽是個怎樣的地方生活水平怎麼樣啊
濮陽,位於河南復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制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濮陽先後榮獲中華龍鄉、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全國無煙草廣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國際花園城市金獎、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濮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作為「中國雜技之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2015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濮陽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以上內容來自於濮陽網路,希望對你有點幫助!
㈢ 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分析
程建強李中明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新鄉,453002)
摘要通過對豫北平原地下水的綜合調查,發現其環境地質問題以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為主,並又導致了泉水消失、濕地減少、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次生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在環境地質問題形成背景和形成條件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為活動尤其是地下水的不合理開采破壞了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天然均衡狀態,其演化模式具有雙向性。最後,提出了減少和防止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形成條件演化模式對策
環境地質問題是由於地下水系統中的天然水動力場及化學場發生改變引起環境惡化的地質現象。豫北平原指黃河以北的華北平原河南部分,總面積約2.0×104km2,隸屬於焦作市、新鄉市、鶴壁市、安陽市及濮陽市,2000年總人口為1508.48萬人,工業總產值為422.85億元,近10年經濟增長速度在8%以上。是河南省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電子、電力和紡織等重要工業基地,也是糧棉油料作物的主要產區。因此,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產生和發展,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和社會的極大關注。通過對大量實測資料的綜合分析,筆者擬對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演化及對策進行分析。
1環境地質問題
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以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為主,又導致了泉水消失、濕地減少、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次生環境地質問題。
1.1區域地下水位下降
1991~2000年間,豫北平原形成了6個較大的淺層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各漏斗中心水位10年累計下降值分別為:武陟漏斗為5.08m,安陽市漏斗為11.25m,新鄉漏斗為4.3m,內黃北漏斗為12.85m,南樂東北漏斗為8.88m,滑縣北漏斗為9.68m(圖1)。各漏斗區地下水水位多持續下降,總面積達7748.75km2(據0m變幅等值線圈定),且東北部的漏斗區和華北的大漏斗連為一體,並引起區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自1991年以來,區域10年累計下降約1.3m。地下水下降漏斗的形成和擴大,給豫北平原的工農業造成了巨大損失。1.2泉水消失和濕地減少
豫北平原的多處名泉斷流乾枯。如輝縣的百泉,1978年前月平均流量達3.3m3/s,現已乾枯。近年來,輝縣市為恢復百泉旅遊景區而人工引水,直接耗資數千萬元。焦作的王母泉和九里山泉也已消失。同時,濕地面積逐漸減少如沿黃濕地保護區。
圖1豫北平原淺層地下水水位變幅等值線圖(1991~2000年)
1.3地面沉降
已發現地面沉降發生的地段主要在濮陽市,若以1997年的地面高程作為初始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沉降量及不均勻性也逐步增大,從1997年至2001年累積沉降量分別達到41mm~57mm,其差值為16mm。
在新鄉、武陟北、安陽及滑縣等漏斗區是潛在的地面沉降發生區。
1.4地下水污染新鄉縣和浚縣一些地區地下水
Ⅳ(較差)類水分布於大部分地區,大多數為鐵、錳、氟超標。V(極差)類水分布於山前與黃河平原的交接窪地區、黃河故道砂地區的內黃及延津北一帶,濮陽東南部、范縣南部煉油污染地帶。超標離子為礦化度、硬度,濮陽東南一帶為As、Pb。Ⅳ(較差)類水和V(極差)類水分布面積占豫北平原總面積的75%以上,且有擴大趨勢。
2環境地質問題的形成背景
2.1地形地貌
豫北平原西部鄰區為太行山區,海拔高度203~40m,總的地勢為西高東低,微向東北傾斜。坡降1∶500~1∶2000,地勢相對較平坦。
豫北平原主要為堆積地貌,即西部山前地帶的沖洪積平原和南部、東部的沖積平原。
2.2地層岩性
豫北平原第四系從老到新特徵如下:下更新統(
中更新統(
上更新統(
全新統(Qh):西部分布在山前的安陽河、石門河、峪河等沖積扇及現代河床中,厚度一般數米。岩性為粉質粘土、粉土及砂礫石層。以東地區均為全新統地層,厚度為10~30m。
2.3氣侯特徵
豫北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據1990~2000年的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14.2℃,平均降水量598.74mm。時間上,年內降水多集中於5~8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71.2%,而冬春季節降水量較小。在地域上,沿黃河、太行山前和淇縣—長垣縣一帶降水量較大;安陽市東部、濮陽境內降水較少。區內水面蒸發量一般在900~1400mm,且由西部到東部漸次增大。
2.4水文特徵
豫北平原地表河流主要發育有海河水系的衛河和黃河水系的黃河。
黃河位於區南邊界,長約317.5km。黃河形成了黃淮海平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分水嶺。多年平均流量1447m3/s,自1970年以來,黃河下游先後有20年相繼發生斷流。
衛河分布於區中部,長約252km。現已無源頭清水,所接納的多為沿途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以及少量的引黃灌溉退水。多年平均逕流量為4m3/s。
2.5背景分析
豫北平原地形地貌和地層岩性決定了地下水為鬆散岩類孔隙水,並為其提供了賦存和活動場所。第四系地下水系統主要為淺層含水層系統,是指埋藏40~160m深度內含水介質及其中的潛水和半承壓水系統,其含水介質以鬆散的中細—粉細砂為主,底界為相對穩定的區域性粘土和粉質粘土。
氣象和水文特徵多年表現為一定變幅的周期性波動,受其影響,地下水循環系統表現出對應的變化規律,即豐水年補給量的增加、排泄量減少及地下水位上升→枯水年補給量的減少、排泄量增加及地下水位下降的周期性,且多年表現為相對穩定。它們共同構成了豫北平原地下水循環系統維持天然均衡狀態的自然因素。
3環境地質問題的成因
3.1人為活動對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影響
3.1.1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
豫北平原西部的太行山區,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共修建了大中型水庫10餘座,如馬安石水庫,寶泉水庫,彰武水庫,小南海泉水庫及岳城水庫等。使人工調節作用加強,改變了山區地表逕流模式;出山口的逕流量減小,行洪補給豫北平原地下水量銳減,其補給量減少至約占總補給量的10%。
現在,豫北平原已建設了人民勝利渠、武嘉灌引水渠、豐收渠、長虹渠、群庫乾渠等引水工程,從黃河及山區水庫引水到區內灌溉或供城市用水。渠水下滲或灌溉農田入滲則增加了地下水的補給。其補給量約占總量的29%。
3.1.2對地下水徑流的影響
豫北平原地下水總體逕流方向與地勢變化基本一致,由西南向東北方向,由西部山前的補給源區向東部逕流,由南部黃河補給源區向東北方向逕流。但人工開采使其逕流方向有所改變,形成以各漏斗為中心的局部地下水匯流模式。
3.1.3對地下水排泄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興井灌農業和雙保農田區,用於灌溉的地下水開采量持續增大。而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長及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地下水水源地建設的數量和規模也不斷增大,開采量劇增。1990年以來,各行業地下水年均開采情況為:僅淺層開采總量為25.38億m3,其中,工業用水量為2.44億m3,佔9.6%;生活用水量為2.95億m3,佔11.6%;農業用水量為28.36億m3,佔78.8%。開采量佔地下水系統總排泄量的68%以上,逐步成為最主要地下水排泄方式。
而且,豫北平原地下水資源分布具有不均勻性,地下水開發利用布局與地下水資源分布狀況不吻合。一方面,在山前沖洪積扇區和臨黃地區,分布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而開采利用強度較低,開采潛力指數大於1.4,地下水資源大量閑置或被蒸發;另一方面在城市(鎮)區及中北部農業區,地下水資源不夠豐富,而開采過於集中,開采強度較大,開采潛力指數小於0.6。這種布局突顯出地下水開採的不合理性。
上述人為活動尤其是不合理的地下水開采不斷改變著地下水的補逕排條件及模式,使地下水循環系統的天然均衡狀態日益被破壞。
3.2人為活動對地表水水質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農葯化肥大量使用、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污水灌溉,出現大量點狀和面狀污染源。如新鄉市北站區,1999年其廢水排放量就達2036.23萬t/a,僅有少量達標排放,使流經該區的衛河水質PH值7.9,渾濁度1220,總硬度546.84mg/l,鋅257μg/l,酚80μg/l。據2002年調查,地表水除黃河、淇河為Ⅱ類水外,其餘的皆為V類水,這些污染河渠皆是線狀污染源。這些污染源提供了地下水污染的一個必備條件。
3.3成因分析
據1991年至2000年均衡計算,豫北平原地下水循環系統每年采補均衡差為-1.54億m3,由於人為活動,以不合理開采為主的地下水排泄量之和長期大於補給總量,對天然均衡狀態的破壞程度日益加重,隨著這種負均衡的地下水循環系統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今總面積達7748.75km2的六個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並引起區域地下水位的持續波動下降,新的水礬力和水化學作用的發生,又直接導致了一系列次生環境地質問題的形成:
(1)泉水消失和濕地減少:由於徑流場的改變,原來作為排泄區(點)的泉和濕地逐漸成為補給區(點),地下水向漏斗區徑流補給量不斷加大,從而造成泉水減少至消失和濕地面積縮小。
(2)地下水污染:漏斗區形成了以下降中心為排泄點的徑流場,在水動力和水化學作用下,周邊及上層天然污染源如鹹水等及人為活動形成的污染源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化肥、農葯等污染物向開采層運移,使地下水惡化。
(3)地面沉降:主要由於漏斗區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頭大幅度下降,導致上覆地層浮托力銳減,促使飽和粘土層中孔隙水壓力下降,有效應力增加,土層排水固結造成地面沉降。
綜上所述,豫北平原境水文地質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為活動尤其是不合理的地下水大量開采。
4環境地質問題的演化模式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豫北平原人為活動相對較弱,地下水基本遵循天然循環規律,區域水位較高。此後,隨著人類活動強度的不斷加大,尤其是對地下水的不合理開采,使地下水循環系統天然均衡狀態的破壞程度加重,長期處於負均衡狀態,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隨著豫北平原需水量的增大,不合理開采地下水繼續進行,在現狀條件下,環境地質問題將日益突出,最終將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發生。
然而,如果由於人為活動等影響,使地下水水位持續上升,則會向另一個方向發展,產生如20世紀五六十年代原陽、延津及封丘等地的土壤鹽漬化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並最終形成地質災害。說明環境地質問題具有雙向演化的特點。
綜上所述,豫北平原環境地質問題的演化模式如圖2所示。
圖2豫北平原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演化模式圖
5對策和建議
5.1調整地下水開采布局,科學利用地下水
由於豫北平原地下水資源分布具有不均勻性,調整地下水開采布局,科學利用地下水對減少和避免由於不合理開采地下水,加劇環境地質問題的形成和演化至關重要。
5.1.1漳衛河沖洪積扇區
漳衛河沖洪積扇區淺層含水層組的底板埋深為40~80m,局部可達100m。在這一區域內淺層水主要是用於農田灌溉。
(1)按照地下水水位應小於整個含水層厚度的1/2,且剩餘含水層厚度不應小於20m,確定地下水限制開采保護區及其限制水位。因此,一般地下水位應保持在20~30m。
(2)沖洪積扇前緣交接窪地的部分地段有微鹹水分布,應適當加強開采,以減少蒸發形成大的水力坡度,加快補給速度,促進循環,使地下水水質逐步改善。根據多年開采情況分析,這些地段的地下水位應控制在7m為宜。
(3)在安陽市的安陽河、輝縣市的峪河、黃水河的沖洪積扇等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段可建立集中開采型水源地,適度加大開采量,降低地下水水位以奪取降水入滲量的側向逕流量,騰空調蓄庫容,實行豐蓄枯用。安陽市的極限水位埋深為28.9m,峪河、黃水河的沖洪積扇為35m。
5.1.2黃河沖積扇區
(1)臨黃地區可建立傍河水源地,如武陟縣詹店—原武鎮、新鄉縣朗公廟—福寧集鄉、濮陽市子岸鄉等可建立集中開采型水源地,增大地下水資源潛力。
(2)為防止鹹水區的繼續擴大,對微鹹水主要分布地段即地下水開采漏斗區和沿黃窪地應分別採取相應措施。對漏斗區應控制開采量使其水位不再下降,後有所回升;對沿黃窪地區加大開采量,適當降低地下水水位,最大限度地奪取降水入滲量和側滲量從而加強循環,使微鹹水逐步淡化。據此,對於漏斗區的水位,應高於2000年枯水位;對於沿黃窪地,水位應控制在8m以下。同時加大微鹹水改造利用量,但在濕地保護區應保證濕地的安全。
5.2節約使用水資源
豫北平原約有78.8%的供水量用於農業灌溉,農業節水尤其是中北部地區對減少和避免環境地質問題十分重要。渠道襯砌可節水20%,塑料管輸水灌溉可節水25%,噴灌可節水30%,滴灌節水率最高可達50%。目前區內農業採用高節水灌溉手段(管灌、噴灌和滴灌)的灌溉面積僅佔25%以下,應大力推廣應用。
目前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大城市為70%~80%,而中小城市僅為20%~50%。由於工藝技術落後,鋼鐵、化工和造紙等工業耗水量是發達國家的6~8倍。應對耗水大的企業做出調整,加快工業節水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研究,鼓勵發展效益好、耗水少、污染輕的企業。做到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
豫北平原缺水的局面將長期存在,須將節約用水作為一項長期的根本措施,以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工業節水為重點,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採用不同的節水措施,全面實施節水。
5.3凈化廢、污水,實現廢水資源化
豫北平原5地市污水排放量較大。目前,5個地級市已相繼興建現代化的污水處理廠,既避免了污水的直接排放而形成地下水的污染源,又增加了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但處理能力相對仍較小,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僅有30%。應加速污水處理進程,增大污水處理量。
鳴謝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馬沛申高級工程師對本文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謹表謝意。
參考文獻
[1]林豐年,李昌靜等.環境水文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2]張宗祜,沈照理,薛禹群等.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演化.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3]趙雲章,邵景力,閻振鵬等.黃河下游影響帶地下水資源評價及可持續開發利用.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2.
[4]彭漢興.環境工程水文地質學.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5]潘懋,李鐵峰.災害地質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㈣ 消化系統怎麼造句
1、 他大聲地懶洋洋地愉快地講話,儼然是一位消化系統同他錢袋的狀況一樣良好的紳士。
2、 壓力與導致心臟病的所有誘因有關,降低對不利情緒和消化系統的免疫能力。
3、 絲蘭還能提高消化能力,並有效幫助肝臟、血液和消化系統排毒,並減少便臭.
4、 第三部分:消化系統常見的心身疾病舉例。
5、 在人的消化系統中擁有成千上萬的共生細菌,這些共生細菌對宿主腸道的營養加工、粘膜免疫耐受和一些其它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6、 胰腺癌是一種預後較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生發展過程是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和DNA修復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7、 谷芽入葯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8、 這充分說明了蠟皮蜥消化系統的組織結構特徵與其食性和生態習性相適應,與鳥類和哺乳動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9、 正常人的消化系統有大量的細菌寄生,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氏菌及隱球菌等。
10、 為何如此:一旦螞蟻吃了他們,硼砂會破壞螞蟻的消化系統以及螞蟻的外部骨骼,結果是螞蟻見閻王。
11、 應用常規石蠟切片,H。E染色,對3隻大鴇消化系統組織結構進行了觀察。
12、 肝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
13、 當你斷食時候你的消化系統處於休息狀態,這使得身體可以修復那些一直沒有得到免疫系統關注過的其他組織。
14、 第四部分:中醫治療消化系統心身疾病的研究。
15、 吃太多會讓你的消化系統高負荷運轉,增加你的不適感,也就很難沉靜地入睡了。
16、 臨床表現以咳嗽、氣促、肺部羅音為主,肺外表現以消化系統症狀最為明顯。
17、 長期坐在輪椅上容易得泌尿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多種疾病,會造成骨質疏鬆,尤其是容易長褥瘡。
18、 如果睡覺超過八小時:越睡越懶,智力下降;增加患中風、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的幾率;增加患呼吸道、心臟和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睡眠日,要睡得健康哦!
19、 睡眠超過八小時的三大危害:越睡越懶,智力下降;增加患中風、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的幾率;增加患呼吸道、心臟和消化系統疾病的風險。世界睡眠日快樂!
20、 雨季全方位養生:關節和肌肉方面,濕重阻氣血循環,少動易增病痛;消化系統方面,病毒細菌活躍,要防急性胃腸炎;皮膚要保持清爽,多吃蔬果少熬夜。
21、 【電腦族護肝法寶】久視傷肝,久坐傷骨,長時間盯著顯示屏,容易頭昏頭痛。肝氣不舒,則會出現高血壓、消化系統紊亂、內分泌失調等症。上班族養肝不妨喝枸杞粥,枸杞30克,大米60克,將大米煮成半熟,加入枸杞,煮熟即可食用。
22、 微笑好,常微笑!1心臟好:微笑時心臟和全身負擔最輕;
2、胃健康:人的消化系統與心情有密切關系;
3、慢衰老:微笑讓面部肌肉承受最小壓力;
4、人緣好:微笑是世界上最有親和力的語言;
5、易成功:你會拒絕與微笑牽手嗎?^_^記得經常微笑哦~。
23、 忍是道而非術,否則懷著機心,受了那麼多的負能量,總得有發泄的渠道,否則會影響消化系統。氣往何處消,忍者不敢又不想跟陌生人或有利害關系的人翻臉。那犧牲者必然是你有條件對他發泄的人,親人命中率甚高。林夕
24、 同時,本課題重點研究了高碑店污水處理廠污泥濃縮、脫水和厭氧消化系統。
25、 木瓜所含的蛋白分解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酒釀米餅和澱粉質,對消化系統大有益處。
26、 據稱,很多市民暴飲暴食或食用了不潔的食物,加之生活規律的改變,所以易突發急性胃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27、 熱泉微生物利用酵素以氫維生,螺旋桿菌與彎曲桿菌也用同樣的方式在消化系統中存活。
28、 但是他們補充說,研究無法表明鈣和奶製品食物的攝取量和除了消化系統的其他如前列腺癌,乳腺癌或其他任何癌症有什麼關聯。
29、 它是清除結腸毒素的保健食品,它能顯著地促進大腸蠕動及有效地清除宿便、腸內毒素及消化系統內的其它有害廢物。
30、 本文綜述了近年來有關迷走神經的解剖與功能及其支配消化系統生理活動的研究狀況,以及迷走神經切斷後對消化腺分泌以及消化道運動所造成的影響。
31、 我們醫院的特護部收治了一位84歲的退休證券經紀人,他患有消化系統潰瘍,引發內出血而休克。
32、 結論:黃連素對消化系統功能具有極顯著的抑製作用.
33、 有些鐵離子隨汗液流失。另外,由於某些未知的原因,高強度的耐力運動有時是與消化系統內出血聯系在一起的。
34、 這些不同的器官共同組成身體的一個系統,如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等。
35、 應用行蠟常規切片,HE染色,對蠟皮蜥的消化系統組織結構進行了觀察。
36、 雞胗能夠泡軟消化系統中食物.
37、 目的了解食管癌低發區河南省范縣居民消化系統腫瘤發病情況。
38、 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
39、 與雜食性雞類、食蟲鳥類及猛禽比較,勺雞的消化系統具有典型植食性鳥類的特徵。
40、 用組織學和組織化學方法研究了仿刺參的消化系統.
41、 促進分解我們消化系統,降低對我們的胰臟和肝臟器官.
42、 結果表明,克氏螯蝦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43、 睡前不宜吃「大餐」。消化系統劇烈運動會影響睡眠。
44、 它也是消化系統進行化學作用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
45、 櫛孔扇貝消化系統由食道、胃、晶桿囊、腸、直腸及消化腺等組成。
46、 運用光鏡技術研究了鋸齒米蝦的消化系統。
47、 全書共分十一章三十二節,主要分為總論、骨骼系統、筋肉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皮膚、泌尿器、五官器和關於全身之生理等。
48、 記者看到,此次降價的53種消化系統葯品,涉及60個單獨定價的高價葯品和286個統一定價的普通葯品,具體品種包括奧美拉唑注射液、硫糖鋁等常用葯。
49、 舒肝理氣、和胃健脾、增強消化系統功能。
50、 黑木耳中的膠質,有助於將殘留在人體消化系統內的灰塵雜質吸附和聚集並排出體外,清滌胃腸。
㈤ 與黃河有關的信息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二千公里。古時下遊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