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飲用水國家標準是什麼
中國飲用水國家標准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 5749—2006》
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要求、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衛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單位衛
生要求、二次供水衛生要求、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要求、水質監測和水質檢驗方法。
本標准適用於城鄉各類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飲用水,也適用於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飲用水。
2、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要求
2.1 生活飲用水水質應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保證用戶飲用安全。
2.1.1 生活飲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1.2 生活飲用水中化學物質不得危害人體健康。
2.1.3 生活飲用水中放射性物質不得危害人體健康。
2.1.4 生活飲用水的感官性狀良好。
2.1.5 生活飲用水應經消毒處理。
2.1.6 生活飲用水水質應符合表 1 和表 3 衛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出廠水中消毒劑限值、出廠水和管
網末梢水中消毒劑餘量均應符合表 2 要求。
2.1.7 農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質因條件限制,部分指標可暫按照表 4執行,其餘指
標仍按表 1、表 2 和表3執行。
2.1.8 當發生影響水質的突發性公共事件時,經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
可適當放寬。
2.1.9 當飲用水中含有附錄 A表 A.1所列指標時,可參考此表限值評價。
3.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衛生要求
3.1 採用地表水為生活飲用水水源時應符合 GB 3838 要求。
3.2 採用地下水為生活飲用水水源時應符合 GB/T 14848 要求。
4. 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要求 GB 5749—2006
4.1 集中式供水單位的衛生要求應按照衛生部《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執行。
5.二次供水衛生要求
二次供水的設施和處理要求應按照 GB 17051 執行。
6. 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衛生要求
6.1 處理生活飲用水採用的絮凝、助凝、消毒、氧化、吸附、pH 調節、防銹、阻垢等化學處理劑
不應污染生活飲用水,應符合 GB/T 17218 要求。
6.2 生活飲用水的輸配水設備、防護材料和水處理材料不應污染生活飲用水,應符合 GB/T 17219
要求。
7. 水質監測
7.1 供水單位的水質檢測
供水單位的水質檢測應符合以下要求。
7.1.1 供水單位的水質非常規指標選擇由當地縣級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協商確
定。
7.1.2 城市集中式供水單位水質檢測的采樣點選擇、檢驗項目和頻率、合格率計算按照 CJ/T 206
執行。
7.1.3 村鎮集中式供水單位水質檢測的采樣點選擇、檢驗項目和頻率、合格率計算按照 SL 308執
行。
7.1.4 供水單位水質檢測結果應定期報送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送水質檢測結果的內容和辦法由當
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商定。
7.1.5 當飲用水水質發生異常時應及時報告當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
7.2 衛生監督的水質監測
衛生監督的水質監測應符合以下要求。
7.2.1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實際需要定期對各類供水單位的供水水質進行衛生監督、監測。
7.2.2 當發生影響水質的突發性公共事件時,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飲用水監督、
監測方案。
7.2.3 衛生監督的水質監測范圍、項目、頻率由當地市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8 水質檢驗方法
生活飲用水水質檢驗應按照 GB/T 5750 執行。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third edition. Vol. 1, 2004,
Geneva
[2] EU』s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Council Directive 98/83/EC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3 November 1998
[3] US EPA.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and Health Advisories, Winter 2004
[4] 俄羅斯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 2002年 1 月實施
[5] 日本飲用水水質基準(水道法に基づく水質基準に關すゐ省令),2004年 4 月起實施。
㈡ 建設部批准《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范》為國家標准,編號為GB50050-2007的具體內容
建設部正式批准了《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范》成為國家標准,其編號為GB50050-2007。該規范詳細規定了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的設計、施工、驗收及運行管理,旨在保障冷卻水系統的高效運行和維護。
規范內容涵蓋了循環冷卻水系統的水質要求、處理工藝、設備選型與安裝、運行管理等方面。它強調了循環冷卻水處理的必要性,指出良好的水質可以延長冷卻設備的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成本,提高能源效率。此外,規范還特別關注環境保護,提出了減少循環冷卻水對環境影響的具體措施。
為確保規范的有效實施,建設部還配套制定了詳細的執行指南和操作手冊。指南詳細解釋了規范中的各項要求,提供了實際應用中的案例分析,幫助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規范內容。
該標準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在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提升。隨著標準的廣泛實施,將有助於促進我國工業節水減排,推動可持續發展。
規范強調了循環冷卻水處理的重要性,指出良好的水質可以延長冷卻設備的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同時,規范還特別關注環境保護,提出了減少循環冷卻水對環境影響的具體措施。
建設部批準的這一國家標准,不僅為我國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指導,也為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著這一標準的推廣和應用,預計將對我國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㈢ 生活污水處理標准
我國小區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為150—400L,其量與生活水平有密切關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如纖維素、澱粉、糖類和脂肪蛋白質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蟲卵;無機鹽類的氯化物、硫酸鹽、磷酸鹽、碳酸氫鹽和鈉、鉀、鈣、鎂等。總的特點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在厭氧細菌作用下,易生惡臭物質。那麼生活污水處理標準是什麼下面裕祥安全網會給您答案。
生活污水處理標準是污水進水水質350mg/l,排放標准180mg/l。GB8978-88 100 mg/l。
接下來看下水污染成因與污水處理方法
處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的主要方法有化學氧化法、萃取法、吸附法、焚燒法、催化氧化法、生化法等,但只有生化法工藝成熟,設備簡單,處理能力大,運行成本低,也是廢水處理中應用最廣的方法。
在廢水處理工程中,大都採用傳統的生化工藝 ,如A/O法、A2/O法或者由此改進的工藝。在廢水生化工藝中的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有機廢水生物處理方法。活性污泥比表面積大、活性高、傳質好,是效率最高的人工生物處理法。
廢水處理的目的就是對廢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種方法分離出來,或者將其分解轉化為無害穩定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一般要達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傳染;避免有異嗅和惡感的可見物,以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廢水處理相當復雜,處理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廢水的水質和數量,排放到的接納水體或水的用途來考慮。同時還要考慮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殘渣的處理利用和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以及絮凝劑的回收利用等。
物理法:廢水處理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廢水中污染物的性質、組成、狀態及對水質的要求。一般廢水的處理方法大致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及生物法三大類。
利 用物理作用處理、分離和回收廢水中的污染物。例如用沉澱法除去水中相對密度大於1的懸浮顆粒的同時回收這些顆粒物;浮選法(或氣浮法)可除去乳狀油滴或相對密度近於1的懸浮物;過濾法可除去水中的懸浮顆粒;蒸發法用於濃縮廢水中不揮發性的可溶性物質等。
化學法:利用化學反應或物理化學作用回收可溶性廢物或膠體物質,例如,中和法用於中和酸性或鹼性廢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廢物在兩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類、重金屬等;氧化還原法用來除去廢水中還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殺滅天然水體中的病原菌等。
為了用水安全,我們應撐握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識,同時還可以用便攜凈水器將水處理使用,這樣更有利於健康用水。
㈣ 純凈水可分哪幾個等級
我國高純水的標准將電子級水分為五個級別: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和Ⅴ級,該標準是參照ASTM電子級標准而制定的..純凈水:是用一級或二級反滲透膜法處理後的水,其電導率要求在10s。CCM-1,對細菌指標、化學耗氧量、ph值及其他指標均有一定的要求,現已有GB17323-1998國家純凈飲用水標准執行。
㈤ 請問純凈水的合格值PPM是多少
我國飲用水的水質PPM值標准設定在50以內,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更為嚴格,要求為30。PPM是衡量水硬度的單位,它代表水中鈣、鎂離子的濃度,具體來說,1PPM相當於水中碳酸鈣含量為1毫克每升。
美國的飲用水標准並未對水的硬度做出具體要求,而美國供水工程協會則設定了80至100的硬度范圍。歐盟的飲用水標准規定硬度不得超過60。中國的標准則相對寬松,生活飲用水的硬度上限為450。世界衛生組織則認為,飲用水的硬度應小於等於500,而優質飲用水的標准則為50。
純水,也被稱為去離子水,是以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材料,通過電滲析器法、離子交換器法、反滲透法、蒸餾法等工藝進行處理的。這些處理方法旨在去除水中的離子和雜質,從而得到純凈的水。
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飲用水硬度標准存在差異,但過軟的飲用水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飲用水處理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水質、人體健康以及地區差異等因素,確保飲用水的安全和適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