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處理設計公式有哪些
1、格柵計算、沉澱池計算、高程
2、設計參數
1.設計流量:一般按Qmax計算,並用Qmin校核其過柵最小流速。
2.過柵流速:柵前渠道內水流速度一般嚴用O.4~0.9m/s;廢水通過柵條間隙的流速可
採用O.6~1.0m/s。應注意設計過流能力一般取格柵生產廠商提供最大過流能力的
80%以留有餘地。
3.水流通過格柵的水頭損失值:大型污水處理廠應通過計算決定。對於小型污水處理工
程(1×104m3/d以下)一般採用O.08~O.15m,柵後渠底應比柵前渠底相應降低O.08
~0.15m
4.有效過濾面積:按流速O.6~1.0s/m計算,但總寬度不小於進水管渠寬度的1.2倍,與篩網一起使用時可取1.8倍。
5.格柵的傾角:一般採用45°~75°,人工清除柵渣時取低值。
6.格柵上部需設置工作台,其高度應高出格柵前最高設計水位O.5m,工作台上應有安全和沖洗設施,工作台兩側過道寬度不小於O.7m;工作台正面過道寬度,當人工清除渣時,不應小於1.2m,當機械清除柵渣時,不應小於1.5m。
http://wenku..com/view/d0cf9738376baf1ffc4fad06.html
http://www.docin.com/p-96887513.html
B. 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怎麼求,日設計流量和最大設計
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量計算涉及多個因素,包括工業排水量、生活污水量以及雨水量等。具體來說,這些不同類型的排水量需要分別計算,然後匯總得出總的處理量。
工業排水量根據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水排放量來確定,生活污水量則根據居民日常用水習慣和人數估算。雨水量則是根據當地降雨情況計算,包括年降雨量和降雨強度等。
確定了這些排水量之後,需要計算平均日流量。平均日流量是指在一定時間段內,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平均水量。這需要根據歷史數據或預測數據來估算。
在計算出平均日流量後,還需要考慮水量變化系數K。K值反映了實際處理量與設計處理量之間的關系,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准確地預測污水處理廠的最大處理能力。
通過計算K值並將其應用於平均日流量,可以得到最大流量。具體公式為:最大流量 = K × 平均日流量。K值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手冊或設計規范來獲取,不同的地區和條件下,K值可能有所不同。
在實際應用中,污水處理廠的設計流量應考慮各種可能的最大流量情況,確保污水處理設施能夠滿足各種條件下的處理需求,從而保障污水處理的效率和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的污水處理廠,其處理量的計算方法和考慮因素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具體計算時,還需要參考當地的排水設計規范和相關標准,確保計算結果的准確性。
C. 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怎麼求,日設計流量和最大設計
具體計算過程請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總的來說處理量=工業排水量+污水量+雨水量等,求出的流量為平均日流量,再查手冊確定變化系數K,用K×平均日流量等於最大流量
D. 污水處理池體大小依據是什麼
池體大小主要還是根據進水負荷來計算,比如進水COD400左右,日進水水量1000方,出水要求COD100左右,水力停留時間根據不同工藝來定,要求停留時間24小時以上。
計算:
水力負荷=(體積/時間)/面積=流量/面積;體積/時間=流量。
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水體叫水力負荷。例如,每小時,通過每平方米地表面,排出去(滲透下去的)水量。或每天,通過每平方米地表面,排出去(滲透下去的)水量(立方米)。
反應池根據污泥負荷、污泥齡、水力停留時間等計算,化學反應池根據化學反應接觸停留時間確定。池體大小至少要有1000方,如果進水COD更高,池體大去確保COD有足夠時間消納。
(4)污水處理池用什麼流量計算擴展閱讀:
處理池注意事項
沉澱池池體平面為矩形,進口設在池長的一端採用淹沒進水孔,水由進水渠通過均勻分布的進水孔流入池體,進水孔後設有擋板,使水流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池寬的橫斷面。沉澱池的出口設在池長的另一端採用溢流堰,以保證沉澱後的澄清水可沿池寬均勻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設浮渣槽和擋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池的主體。池寬和池深要保證水流沿池的過水斷面布水均勻,依設計流速緩慢而穩定地流過。池的長寬比一般不小於4,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超過3米。污泥斗用來積聚沉澱下來的污泥,多設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沉澱池
網路-水力負荷
網路-污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