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水的含鹽度是多少
太平洋海水平均鹽度為35‰,但各個海區含鹽量的多少懸殊很大。該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的分布特點是赤道附近(略偏北),由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因此鹽度低,從西部的34.5‰降到東部的33‰;在南北副熱帶海域,因終年處在回歸高壓帶控制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海水鹽度較高,尤其是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更高,北半球一般在35~35.5‰,南半球一般在36~36.5‰;高緯度地區,因氣溫低,蒸發減弱,鹽度變小,北太平洋北部在32‰以下,南太平洋南部為33.5‰。太平洋西部黃海、東海,因受大陸徑流的影響,鹽度小,不足34‰,而且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靠近中美地峽和智利南部沿海,因降水大於蒸發,故海水鹽度也低,小於33‰。總之,太平洋表層海水鹽度之分布規律是副熱帶海域鹽度較高,由此向赤道和兩極漸低。從東部和西部海域來說,西部亞洲大陸沿海鹽度較小,東部南北美洲大陸沿海凡寒流經過地區和多雨地區,鹽度也較小。
大洋海水的平均鹽度是35,即每千克大洋水中的含鹽量為35克。但是,海洋各處的鹽度並不相同。一般來說,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很小,近海水域的鹽度變化較大。
在大洋水中,鹽度的變化主要與海水的蒸發、降雨、海流和海水混合這4種因素有關。近岸海水的鹽度主要受陸地河流向海洋輸入淡水有關,所以鹽度的變化范圍較大。我國長江口海域,在冬季的枯水期可以測到海水的鹽度為12;但是,洪水季節,同一地點測得得鹽度僅有2.5。此外,在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冰層的結冰和融化對這些海區海水的鹽度影響很大。不過,從整個世界大洋看,海水的鹽度呈"M"狀變化:赤道附近,降雨量大於蒸發量,這一海區的年凈得雨水約22厘米,雨水使海水的鹽度降低。在南緯20度和北緯20度附近使地球的信風帶,天氣乾燥、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大高於降雨量,海水的鹽度自然增加。位於南極和北極附近的高緯度地區,氣溫交底,蒸發量小,降雨量增加,鹽度相對小一些。
世界的個別海域鹽度差別很大。地中海東部海域鹽度達到39.58,西部受到大西洋影響,鹽度下降,只有37。紅海海水鹽度達到40,局部地區高達42.8。世界上海水鹽度最高的海是死海。死海表面的鹽度為227到275。深度40米處,海水鹽度達到281。
鹽度(salinity)
定義:每一公斤海水中溶解物質的總重量
海洋鹽度的分布:海洋鹽度的分布大致可分為二類:垂直方向的分布&水平方向的分布。垂直方向的分布:垂直方向可分為表水層、鹽躍層、深水層。表面海水的鹽度主要是受到蒸發和降雨的影響,鹽度一般在33%0~37%0之間。一般鹽度垂直的最大變化皆發生在次表層,此急遽鹽度垂直變化處稱之為鹽躍層。深於4000公尺的海洋鹽度分布地相當平均,大約在34.6%0~34.9%0之間。在大西洋深處平均鹽度稍低於太平洋。在熱帶地區近100公尺深處,接近躍溫層的頂端,有一鹽度極大值;在高緯度地區之表面鹽度含量低,然後隨深度增加到2000公尺,但無鹽度極小值。 水平方向的分布:通常我們所說的水平方向分布是指-表面海水依緯度的不同而造成的鹽度變化。平均而言,最低鹽度的位置是在北緯5°,此乃因為海洋赤道及赤道無風帶,大部分時間都出現在北半球之故。最大鹽度發生在中緯度地區,該處之蒸發量超過降水量。以上為海表面鹽度之各緯度之分布,並未考慮海流所帶來的影響。
世界大洋中的總鹽量基本穩定。但是,在不同的海區和同一海區的不同時刻,觀測到的海水鹽度是不同的。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海水鹽度的分布與變化又有何規律呢?
一、海水鹽度的空間分布規律
1、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海洋表面鹽度分布的總規律是:從亞熱帶海區向高、低緯遞減,並形成馬鞍形曲線,赤道附近鹽度較低,南北緯200附近的鹽度最高,然後隨緯度的增加而降低。
南半球鹽度分布的地帶性較北半球明顯。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大。南北大西洋最高鹽度中心的鹽度均達3.72%;南北太平洋最高鹽度中心在鹽度分別大於3.65%和3.55%;印度洋最高鹽度中心區的鹽度大於3.6%。
形成上述鹽度分布規律的原因,主要決定於氣候,即決定蒸發與降水之差(E—P)隨緯度的變化(如圖)。其次決定於洋流性質,在寒暖流交匯區,鹽度梯度最大。在大陸沿岸海區,因河流的淡水注入使鹽度降低。在高緯度區,結冰和融冰也能影響鹽度。
2、海水鹽度的垂直分布。其規律是:在北緯400到南緯500之間,是鹽度垂直變化最大、最復雜的地區。從海面到150米深度上鹽度高而均勻,最大鹽度值一般出現在100—300米之間,深層水的鹽度分布最均勻,鹽度值比表層水低、比中層水高。亞熱帶高鹽區從海面一直可延伸到800—1000米深度。在南北緯400—500以外的高緯區,從鹽度較低的表層水向下鹽度漸增,從1500—2000米以下鹽度幾乎不隨深度而變化。
影響鹽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河水的流入、海水的渦動對流等。
蒸發和結冰過程,能使大洋表面鹽度增加,有利於對流混合發展,使表層鹽度變均勻。降水、融冰和河水流入,都能沖淡大洋表層海水,降低鹽度。波浪、潮汐運動能使垂直鹽度梯度變小或消失。海水下沉(特別是高緯區),使鹽度垂直分布變均勻;海水上升,使鹽度較低的海水升到表面,可減小垂直鹽度梯度。
二、海水鹽度的時間變化規律
1、海水鹽度的日變化。世界大洋表面鹽度的日變化一般很小,日較差不超過0.005%,個別海區日較差最大可達0.017%,這是由於蒸發與降水的日變化很小所決定的。最高鹽度值出現在17時左右,最低鹽度出現在夜間或早晨。在靠近大陸的淺海區,因蒸發與降水的日變化較大故鹽度的日變化較大洋明顯。鹽度的日變化深度一般可達10—50米,在潮波影響下可達300米左右。
2、海水鹽度的年變化。太平洋中部熱帶海區鹽度的年變化均小於0.05%;而大西洋北緯50—100之間最大年變化可達0.15%以上;海洋中鹽度的年變化最大區常發生大河口附近和有冰或冰川融化的高緯地區。
鹽度的年變化,主要決定於蒸發與降水的年變化,河川經流的年變化,結冰與融冰的季節變化和洋流的年變化等。例如長江口外表層鹽度的年變化可達2.5%以上,每年夏汛時期長江入海經流約占渤海、黃海、東海、全部入海經流的80%以上,因此長江對海水的沖淡作用特別明顯。季風性顯著的海區,如日本以南海區,鹽度年變化可達0.2%,最大值出現在冬季,這與冬季季風盛行、蒸發旺盛、降水少有關;最小值出現在秋季,則與夏秋季節降水大於蒸發有關。在大洋的東部年變化特點與大洋西部有顯著差異,例如加利福尼亞海區鹽度年較差只有0.02%,最大值發生在夏季,這與蒸發大於降水、鹽度較高的上升流有關;最小值出現在春季,則與降水增加有關。
總的說來,世界大洋鹽度在空間上的分布和時間上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影響大洋水體的各自然因素和各種過程
㈡ 海水鹽度與什麼有關
鹽度與蒸發量,降水量,海區封閉程度,有無河流注入,周圍洋流有關
㈢ 一般海水鹽度是多少
海水鹽度的空間分布規律
1、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海洋表面鹽度分布的總規律是:從亞熱帶海區向高、低緯遞減,並形成馬鞍形曲線,赤道附近鹽度較低,南北緯200附近的鹽度最高,然後隨緯度的增加而降低。
南半球鹽度分布的地帶性較北半球明顯。中低緯度的大洋西岸鹽度較大洋東岸大。南北大西洋最高鹽度中心的鹽度均達3.72%;南北太平洋最高鹽度中心在鹽度分別大於3.65%和3.55%;印度洋最高鹽度中心區的鹽度大於3.6%。
形成上述鹽度分布規律的原因,主要決定於氣候,即決定蒸發與降水之差(E—P)隨緯度的變化(如圖)。其次決定於洋流性質,在寒暖流交匯區,鹽度梯度最大。在大陸沿岸海區,因河流的淡水注入使鹽度降低。在高緯度區,結冰和融冰也能影響鹽度。
2、海水鹽度的垂直分布。其規律是:在北緯400到南緯500之間,是鹽度垂直變化最大、最復雜的地區。從海面到150米深度上鹽度高而均勻,最大鹽度值一般出現在100—300米之間,深層水的鹽度分布最均勻,鹽度值比表層水低、比中層水高。亞熱帶高鹽區從海面一直可延伸到800—1000米深度。在南北緯400—500以外的高緯區,從鹽度較低的表層水向下鹽度漸增,從1500—2000米以下鹽度幾乎不隨深度而變化。
影響鹽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發與降水、結冰與融冰、河水的流入、海水的渦動對流等。
蒸發和結冰過程,能使大洋表面鹽度增加,有利於對流混合發展,使表層鹽度變均勻。降水、融冰和河水流入,都能沖淡大洋表層海水,降低鹽度。波浪、潮汐運動能使垂直鹽度梯度變小或消失。海水下沉(特別是高緯區),使鹽度垂直分布變均勻;海水上升,使鹽度較低的海水升到表面,可減小垂直鹽度梯度。
㈣ 海水的鹽度怎麼計算;各位同志【如果會的話】舉例說一下;謝謝
迄今為止,海水鹽度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原始定義(1902年),以化學方法為基礎的氯度鹽度定義;
鹽度新定義(1969年),以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為基礎;
鹽度實用定義(1978),建立了鹽度為35的固定鹽度參考點,重新確立了實用鹽度和電導比的關系。
鹽度新定義(1969年),以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為基礎;
這是基於電導法測定鹽度而建立起來的,→也稱電導鹽度定義。
由於Knudsen公式存在不少問題,加上精密地測定氯度對操作人員要求的條件很苛刻,而且不適於在船上分析大量樣品,因此滿足不了現代海洋調查的要求。
隨著海洋學的發展,物理測定法(電導法)受到重視,五十年代已開始採用電導法測定海水鹽度。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導鹽度計的准確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操作簡便快速,適於現場測試,易於數字化,→其優越性已超過了常規氯度滴定法。
1966年海洋學表和標准專家小組(JPOTS)根據海洋調查的精度測定與研究結果,利用海水電導率隨鹽度改變的性質,重新定義了海水鹽度(自1969年正式使用)。
提出了鹽度和氯度的新關系式及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的關系式:
S‰=1.80655Cl‰。
為了建立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的新關系式,在各大洋、波羅的海、黑海、地中海和紅海共採集135個水樣,測定這些樣品的氯度和電導值,然後按上式即S‰=1.80655Cl‰關系式計算鹽度。
同時測定水樣與S‰=35.00標准海水在15℃時的相對電導率(R15)(--二者電導率之比,好叫電導比)。根據鹽度和相對電導率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如下公式:
S‰=-0.08996+28.2972R15+12.8083R215-10.67869R315+ 5.98624R415-1.32311R515
R15為15℃時海水電導率與鹽度為35.00‰標准海水電導率之比。稱為相對電導率或電導比。
實用鹽度標准
1978年重新建立實用鹽度和15℃時相對電導比新關系式(3),即為實用鹽度標準的函數定義:
S=0.008-0.1692K0.515+25.3851K15+14.0941K1.515-7.0261K215+ 2.07081K2.515(15℃)
-----實用鹽度標度的函數定義
◆-----經驗式,按下述方法建立的:將鹽度為35的國際標准海水用蒸餾水稀釋或經蒸發濃縮,在15℃時測得的相對電導比。
◆後提出用KCl溶液作為標度,而不用標准海水
為了避免國際標准海水鹽度值的差異,另外考慮到鹽度實用定義應盡量和歷史資料保持連貫性,定義氯度為19.3740的第79批國際標准海水為實用鹽度35.000,再將高純度KCl的重量法配製成一定濃度溶液,作為實用鹽度標准S=35.000的固定參考點,KCl溶液的濃度為32.4356g/Kg。→在15℃時與氯度為19.3740的國際標准海水有相等的電導比(K15=1),即與S=35.000的標准海水的鹽度是相等的。
㈤ 海水鹽度是怎樣的
海水鹽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體與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內克數表示。海水鹽容度因海域所處位置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受氣候與大陸的影響。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學性質及其有關過程的一個重要指標。鹽度=34.6+0.0175(E-P)。還水運動使不同區域中海水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的差別減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對穩定性。
㈥ 海水鹽度的計算
鹽度的基本定義為每一千克的水內的溶解物質的克數。1902年ICES提出的定義為:「每一千克的水內,將溴和碘化物計算為氯化物,將碳酸鹽計算為氧化物,將所有有機化合物計算為完全氧化的狀態,溶解物質的克數。」由於鹽度和氯度(海洋內的氯的含量,約為55.3%)相關,加上氯度很易測得,因此有了一條經驗公式:S = 0.03 + 1.805Cl。其中氯度的定義為「令海水樣本中所有鹵素沈澱的所需銀的質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國際團體設立的專家小組JPOTS,在1966年提出此式應是S = 1.80655 Cl,同時又推薦海洋學家提出使用海水的導電性來定義鹽度。1978年JPOTS提出實用鹽度(Practical Salinity Scale)為現時最廣泛採用的專業定義:
S = 0.0080 - 0.1692 Rt0.5 + 25.3851 Rt + 14.0941 Rt1.5 - 7.0261 Rt2 + 2.7081 Rt2.5 + ΔS
ΔS = [(t - 15) / (1 + 0.0162(t - 15))] + 0.005 - 0.0056 Rt0.5 - 0.0066 Rt - 0.0375 Rt1.5 + 0.636 Rt2 - 0.0144 Rt2.5
t是攝氏度
C (S, t, 0)表示海水在t度和標准大氣壓力下的導電性
C (KCl, t, 0)表示32.4356克的KCl溶於1千克的水的溶液,在t度和標准大氣壓力下的導電性
此公式的准確度為± 0.003。
㈦ 養海水魚一般正常的海水鹽度是多少
溫度應控制在25℃左右,鹽度1·020%~1·023%之間,並需擺上海里的動植物,如珊瑚、海葵、海蟹、海草等。只有這樣,海水魚才肯高高興興地在這里安居樂業,繼續生活下去。
㈧ 海水鹽度和海水含鹽量不是一個意思
這個不是一個意思,我們說的海洋含鹽習慣上說是鈉離子(食用鹽氯化鈉),但海水中有鉀離子等,海水鹽度是所有金屬離子的總含量。
而我們常常說「地球上海水的平均含鹽量是35%」,是將定義減少。
㈨ 養海水魚一般正常的海水鹽度是多少
近些年來,養魚行業非常火熱,在養殖市場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都加入到了養魚這個行業,並且在未來的市場中養魚也是非常具有前景的。
㈩ 海水鹽度變化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以秘魯寒流為例:
海水鹽度在異常年份信風(東南信風,東北信風)勢力變弱,南北版赤道權暖流勢力變弱,赤道逆流勢力變強,秘魯寒流被阻擋,使得秘魯沿岸海水鹽度,氣溫升高,降水異常增加,而太平樣西岸會導致乾旱。
具體的你可以看下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