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愛軍的公開發表的論文
1)基於Internet的智能在線繪圖平台的研究與實現 2005.26(3) 工程圖學學報1003-0158 第一作者
2)Study and Re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Online Drawing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12 ,CADDM,1003-4951 ,第一作者
3)大學圖學系列課程的改革與建設,2005.1 ,高等教育研究,JS-C052 ,第一作者
4)Study on Teaching Methods in Experimental Course for Mechanical Drawing ,2003.9,PROCEEDINGS 6th CHINA-FAPAN F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第一作者
5)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立體化教材的研究與製作,2003.2,高等教育研究,第一作者
6)工程制圖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2003專輯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一作者
7)變約束自鎖周轉輪系與提升機減速器的設計2004.8 機械設計第一作者
8)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 Platform on Combination on Internet Virtual Model,2004.8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ETRY AND GRAPHICS,第一作者
9)Auto CAD圖形的網上發布,2004.5 ,機械設計與研究,第一作者
10)一種自鎖的行星輪系的傳動原理與自鎖條件研究,2004.4,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一作者
11)工程制圖網路虛擬模型實驗平台的研究,2004.8 ,圖學教育研究2004,第一作者
12)Study and Re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Online Drawing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2004.2 ,中國工程圖學學報(英文版),第一作者
13)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深化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改革,1994.4, 高等教育教學與管理的研究, 第一作者
14)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1994.2, 煤炭高等教育,第一作者
15) 雙曲柄式漸開線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的動畫顯現,1994.3 ,阜新礦業學院學報, 第一作者
16)作業設計在制圖課教學中的作用,1994.增 ,煤炭高等教育,第一作者
17) 雙曲柄漸開線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原理的動畫設計,1994.9,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第一作者
18)用AotoCAD參數化繪制漸開線少齒差內齒輪副輪齒嚙合圖1994.4. 礦業世界 第一作者
19)Study and Making of 3-D Teaching Materials of 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Mechanical Drawing,2006.8,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etry and Graphics,85-86686-38-7,第一作者
20)STUDY ON ENGINEERING GRAPH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2006.8,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etry and raphics85-86686-38-7,第一作者
21)大學圖學網路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2006.27(增刊),工程圖學學報,1003-0158第一作者
22)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Graphics Series Courses,2007.7,PROCEEDINGS 8th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978-7-900694-63-8,第一作者
23)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Networked Teaching System for Engineering Graphics , 2007.7 , PROCEEDINGS 8th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 978-7-900694-63-8 , 第一作者
24)曲柄齒條擺桿雙極位三階停歇七桿機構的設計,2005.11,機械設計與研究,1006-2343,第二作者
25)Visualized Study and Teaching of Medhanism,2005.7 ,PROCEEDINGS 7th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第二作者
26)工科圖學課程教學媒體現代化建設與應用,2005專輯,煤炭高等教育,1004-8154 ,第二作者
27)一類組合機構在極限位置作直到三階停歇的設計原理,2004.7 ,機械設計,1001-2354 ,第二作者
28)基於Solid Works 注塑模具的塑件結構設計 2005.9 ,煤礦機械,1003-0794 ,第二作者
29)Znternet上圖形文件的共享,2002.8,企業信息化高級論壇暨全國第12屆CAD/CA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作者
30)礦用自卸汽車舉升機構優化設計,2002.6, 礦山機械, 第二作者
31)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的思考與探索,2003.8 ,現代信息技術理論與應用(中國電子學會第九屆青年學術年會, 第二作者
32)淺析網路教育之利弊,2003增刊 ,煤炭高等教育,第二作
33)礦用自卸車車斗的設計及參數化實現,2003.5,礦山機械,第二作者
34)一類組合機構在極限位置作直到三階停歇的設計原理,2004.7 ,機械設計,第二作者
35)Release and Dynamic Management of CAD Network Graphics Library,2003.12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英文版), 第二作者
36)漸開線少齒差內齒輪副的優化設計及其圖形的自動顯示,1994.2 ,山東礦業學院學報,第二作者
37)雙曲柄式漸開線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比的最優化分配,1994.8 ,煤炭學報, 第二作者
38)談談如何使學生畫好第一張儀器圖。1994.4 ,煤炭高等教育,第二作者
39)談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儀器圖繪圖能力,1994.1 教學研究與管理,第二作者
40)曲柄式漸開線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的CAD 1995.3. 智能集成製造技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二作者
41)基於VB開發的大學圖學圖庫系統,2006.8 圖學教育理論與實踐,7-89492-891-7 第二作者
42)非機類少學時《工程制圖》教學方法探討,2007.8,第一屆中國圖學大會暨第十屆華東六省一市工程圖學學術年會論文集 978-7-80152-855-1,第二作者
43)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在機械領域的應用,2007.8,中國圖學新進展2007,978-7-80152-855-1,第二作者
44)寶雨山煤礦井下水倉清淤系統設計,2007.28(10),煤礦機械,1003-0794,第二作者
45)3DSMAX可視化動畫模擬在技術方案演示中的應用,2007.8,中國圖學新進展2007,978-7-80152-855-1, 第二作者
46)虛擬現實技術發展綜述,2007.8,中國圖學新進展2007,978-7-80152-855-1,第二作者
47)礦井水倉連續自動清淤設備,2007.28(11),煤礦機械,1003-0794,第二作者
48)礦山機械的摩擦學問題研究,2008.7,煤礦機械,1003-0794,第二作者
49)基於SolidWorks的礦用掛板輸送機驅動鏈輪三維參數化模型,2008.5,煤礦機械, 1003-0794,第二作者
㈡ 淸水倉有什麼隱患
您好~!
這些液體具有一定的黏性,用普通的清水沖洗根本洗不幹凈,所以對著發動機沖水不但起不到清潔發動機艙的作用,反而會導致發動機故障。
㈢ 氣動清淤泵的工作原理是什麼sh07
礦用氣動清淤排污泵以壓縮空氣為動力,適用於含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的煤礦井下採掘工作面、巷道、井底污水窩及污水坑(井)、水倉等排水排污作業。
氣動清淤泵工作原理
1、主體部分:由泵體、進料管道、排料管道組成,其擔當的工作是吸料和排料。
2、控制系統:控制系統主要是利用氣控換向閥、行程開關、梭閥、球閥以及時間邏輯換向閥等閥體的有機結合,實現對執行機構的控制與切換,達到機組工作時吸料與排料有序轉換。
㈣ 煤礦防治水技術措施
3XXX綜放面初次放頂及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一、說明:
3XXX工作面是一次采全厚綜采放頂煤工作面。本面開采山西組3(3上)煤。工作面走向長633m,傾斜長為194.5m,平均采放厚度8.5m,工作面煤層直接頂為泥岩,厚0.5-2.0m,老頂為中、細砂岩,厚度為18.8~19.7m。根據工作面地質構造和鄰近工作面3112面開采實踐,初步確定本面初次放頂來壓步距為20-30m,來壓顯現明顯。為確保初采及初次放頂期間的安全生產,特提出如下安全技術措施,要求有關施工人員認真貫徹執行。
二、安全技術措施
1、工作面正式生產前,必須按本面規程規定上齊通風設施、安全檢測設備及防塵隔爆安全設施,並保證其正常使用,以確保工作面風量、風速、氣體監控、防塵及隔爆措施符合標准要求。
2、加強工作面電氣設備維修,杜絕失爆現象。
3、初次放頂前,必須按作業規程規定完善和維護好排水系統,配齊備用設備,疏通泄水通道,確保中切眼初放期間涌水正常排放。
4、工作面生產前,軌道運輸安全設施、運輸機安全設施、電氣開關保護、通訊照明設備、礦壓監測儀器等必須齊全可靠,正常工作。
5、工作面必須按作業規程的要求,配齊所有支護材料,否則不準生產。
6、生產前,工作面兩巷從切頂排向外支護達到規程設計要求。
7、將安裝剩餘的設備部件以及雜物轉運到指定地點或上井。
8、煤機開機前,應將煤壁機道所有雜物清理干凈,割煤時,一旦發現鐵器等,應立即停機處理。
9、設備試運轉期間,設專人認真觀察煤機、三機及膠帶運輸機等設備運轉情況,發現異常立即停機處理,否則不準生產。
10、加強設備檢修,電纜全部捆紮,電器絕緣全部測量一遍,各部電機、減速箱冷卻系統,油位要達到要求,設備零部件上齊並緊固一遍,全面設備布局調整合理。
11、工作面每向前推進一硐,應將每架支架、每節運輸機槽體存在的問題全部記錄在案,並及時整改,確保工作面推采2硐後,設備整修完好。
12、本面初次放頂期間,區隊成立以隊長為組長,技術員為副組長,跟班副職、班組長、驗收員為成員的初次放頂領導小組。要求領導小組成員跟班現場。具體負責措施的現場落實兌現。直至經礦領導小組確認放頂工作結束為止。
13、工作面初次放頂期間,應加強來壓的預測預報工作,由礦壓部門在軌道順槽掛牌標明來壓位置和工作面推進距離,以便及時掌握工作面來壓情況。
14、初放期間,三班進行礦壓觀測,及時進行預測預報。工作面要設專人全面巡視頂板情況,發現來壓預兆時及時撤人,並向調度室及區隊匯報。
15、初采放頂期間,工作面范圍內嚴禁爆破作業,避免產生電氣機械火花、明火等。
16、初放前,應加強液壓系統、支架的維修,確保泵站壓力30MPa,乳化液液配比3-5%,支架初撐力不小於24MPa,保證正規循環作業。
17、初采期間,應加強工作面工程質量管理,采高控制在2.6-2.8米,嚴禁超高,沿底開采,確保工程質量班班達到「三直、兩平、兩暢通、一凈」。
18、加強端頭頂板管理,嚴格按規程支護方式支護並確保支護質量;兩巷切頂排及時回撤放頂,做到收一峒後溜回撤一峒切頂排,並嚴格執行「先支後回」制度。
19、每班必須安專人對工作面所有支架和兩巷所有使用的單體支柱進行二次注液,確保支架初撐力不低於24MPa,單體支柱初撐力不低11.5MPa。支架不準出現漏、竄現象,不準使用失效的單體支柱,柱、排距符合作業規程要求。
20、工作面若出現空幫、空頂現象或端面距大於340mm,必須及時拉好超前架接實頂,保證護幫板護實煤幫,否則必須使用單體支柱支設好臨時支護,並栓好防倒繩,柱距0.75m,初撐力不得低於11.5MPa。嚴禁出現空頂、空幫。
21、工作面頂板嚴禁出現台階、傘檐。正常情況下人員不準進入煤壁機道內作業,若需進入作業時,工作面採煤機、刮板輸送機等設備開關要停電閉鎖,工作地點左、右10架嚴禁動作,並設專人觀察頂板和煤壁情況,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找掉危矸傘檐,並打好貼幫柱,腰好幫、背實頂,拴好防倒繩,柱距1.0m,初撐力不得低於11.5MPa。
22、若需要更改支柱時,必須嚴格執行先支後改制度,確保人員在有支護的安全條件下作業,嚴禁空頂作業。
23、初次放頂期間,嚴格控制割煤速度在2m/min以下,並且每割煤一小時停機十分鍾觀察頂板,以防突然來壓。
24、若頂板突然來壓時,工作面內人員必須迅速進入架箱內,抱住大立柱;端頭人員要及時離開端頭處,必要時卧倒,等到頂板穩定後方可繼續工作。
25、當采空區頂板冒落高度達到采高的1.5倍、長度達到工作面長度的2/3以上時,視為初次放頂結束。
26、工作面初次放頂期間,要提前做好防治水工作,兩巷排水能力設計施工嚴格按照規程規定要求進行,排水能力不得小於最大預計涌水量要求,並確保排水設備、管路完好。
27、兩巷水倉均准備充足的排水能力不低於最大涌水量設計的備用水泵。
28、軌順和運順水倉泵要有雙迴路電源。
29、初次放頂期間,做好清淤工作,每班設專人及時清理巷道中淤煤,確保排水管路暢通。
30、一旦發生水淹巷道事故,要按既定避水災路線撤人,同時向調度室和有關領導匯報。
31、加強礦壓觀測和水文地質觀測,做好預測預報。
32、其它有關規定及安全注意事項仍按原規程要求嚴格執行兌現。
綜采XXX隊
㈤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的文件內容
一、發展原則和目標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市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搶占經濟科技發展制高點、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是提速落實「314」總體部署的根本要求。近年來,我市順應全球產業和科技革命的歷史潮流,深度參與國際大分工,大力引進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跨國龍頭企業齊聚重慶,新一代信息產業異軍突起,老工業基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保持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抓住當前的大好機遇,發揮老工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綜合創新能力領先西部的優勢、新興產業開放發展先行一步的優勢,重慶完全可以在全球新興產業大調整、大重組、大轉移的戰略格局中乘勢而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十二五」期間,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的原則是:「放眼全球、科學規劃,發揮優勢、重點突破,開放引進、無中生有,創新模式、跨越提升,龍頭帶動、集群發展」,打造新一代信息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做大做強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三大優勢產業,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導產業,實施「2+10」產業鏈集群建設方案,建設筆記本電腦和離岸數據開發處理「2」個全球重要基地,培育通信設備、集成電路、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環保裝備、風電裝備、光源設備、新材料、儀器儀表、生物醫葯「10」個「千百億級」產業集群。
到201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25%。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13000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左右,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為我市工業的主體和國民經濟的支柱。建成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和國內最大的離岸數據開發處理中心,通信設備、集成電路、軌道交通裝備等10個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二、加快建設兩大全球性產業基地
深度參與全球大分工,集中資源引進跨國龍頭企業,引導集聚相關配套產業,垂直整合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及配套產業、離岸數據開發和處理,打造亞洲最大筆記本電腦研發生產基地和國內最大離岸數據開發處理中心。
(一)亞洲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
按照整機帶動配套、引進帶動開發、研發總部和結算中心並舉的思路,建設「兩區十園七基地」,建成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研發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10000億元。
支持惠普、宏碁、華碩等跨國公司建設整機項目,在西永綜保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加快形成1億台規模。支持10個重點園區引進知名配套企業,發展外圍設備、顯示器、列印機、平板電視、電子部件、精密模具等計算機配套及相關產業,加快建設鎂材、化學材料等七大原材料生產供應基地,實現70%―80%的零部件、材料配套。建設計算機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總部功能區,支持相關企業在渝設立全球研發及測試總部,促進企業與本地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建好惠普亞太結算中心,積極推動宏碁等跨國公司在渝設立金融結算中心。
(二)國內最大離岸數據開發處理中心。
建設面向全球服務的雲計算產業園,建成國內最大離岸數據外包處理中心,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500億元。
建設「中國(重慶)國際離岸雲計算特別管理區」,引導全球跨國公司、金融巨頭、證券服務商等大綜數據處理需求單位入駐,完善高標准廠房、高速大容量通信網路及水、電、安保等配套體系,引進形成100萬台伺服器數據處理能力。發展以應用軟體為主的軟體產業集群,積極開拓軟體服務外包業務,建成國內重要的軟體產業基地。大力開展行業數據內容及處理服務。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資源共享。大力發展雲計算,積極探索新的服務、運營模式。加快培育雲安全系統等高性能信息安全產品,構建數據恢復、容災備份、託管服務等信息安全服務體系。
三、做大做強10個重大產業集群
根據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律特點,大力推行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突出重點,分類推動,搶佔先機,在10個產業集群分別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產業大集群。
(一)通信設備產業集群。
把握信息化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堅持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引進知名跨國集團,搭建新的產業平台,完善研發及製造體系,率先確立競爭優勢,建設國內重要的通信設備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500億元。
重點發展互聯網設備、無線通信設備、通信終端及周邊設備、智能處理設備及配套產業鏈,建設核心研發和檢測平台。推動思科、廣達、英業達、中電科等企業,建設伺服器、交換機、路由器、監視器等互聯網設備生產基地。加快TD基帶晶元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步伐,推動建設基站、中繼設備、傳輸設備、接收設備等研發生產基地。加快發展智能手機、MID、上網卡、一體機、機頂盒、掃描儀、傳真機等新型通信終端及周邊產品。突破物聯網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頻RFID、感知聚合處理晶元、智能處理設備等物聯網專用設備。加強電子器件、電子元件、電子材料等專業化配套產業基地建設。依託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建設國家級通信產品認證檢測平台,完善產品測試和國際國內認證服務體系。
(二)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加強開放合作,大力引進製造和封測企業,積極培育設計企業,完善晶元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產業鏈,推動建成國內重要的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千方百計引進全球大集團建設12英寸先進製程晶元生產線,促進8英寸生產線盡快達到預計產能,加速6英寸模擬生產線量產步伐,實現部分關鍵專用材料的本地化配套。積極引進知名設計企業,積極促進本地晶元設計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作,建立高端集成電路設計平台,突破並掌握納米工藝集成電路設計技術,提升晶元的自主設計和開發能力。積極引進知名封測企業,力爭形成20億片以上封測能力,突破SOC、SIP級集成電路封測關鍵技術,基本實現封裝測試能力與設計製造能力相匹配。辦好重慶國際半導體學院和重慶大學集成電路設計學院,大力培育集成電路人才。
(三)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發揮長安集團等的整車及集成技術優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以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以混合動力汽車為轉型過渡期的重點,建立新能源汽車推廣配套體系,擴大試點示範,建成國內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主要的研發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大力推進微型增程式電動汽車、純電動微型轎車、公交客車及專用車的開發及產業化,力爭率先突破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積極發展中度、重度和插電式混合動力型轎車,推進柴電、氣電混合動力客車產業化,爭取具有自動起停功能的微混系統成為乘用車標准配置。跟蹤、培育燃料電池汽車、氫動力電池汽車和太陽能電動汽車。立足整車需求,突破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本地化生產動力電池組,建成國內主要的驅動電機生產基地和電控專用部件生產基地。加強長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混合動力乘用車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發揮汽車工程研究院、車輛檢測研究院等科技支撐作用,完善新能源汽車研發設計、中試及檢測平台。
(四)環保裝備產業集群。
大力培育環保工程總承包及設備成套能力,建設國內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重點發展水污染防治、空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做大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脫硫脫硝、污水處理等成套裝備,加快開發CO2回收及利用、污泥處理、工業廢水處理、湖泊清淤等大型成套裝備。支持在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脫硫脫硝、污水處理、電子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領域,構建總承包企業牽引、設計服務及裝備製造企業參與,集工程承包、技術及設備集成、專用及通用設備製造、環保服務為一體的產業聯盟。在現有市級「排污權交易市場」基礎上,爭取建立全國性或區域性「排污權交易市場」。爭取國家布局碳排放交易市場。
(五)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
抓住全國軌道交通建設巨大的市場機遇,構建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垂直整合體系,提高系統集成能力,打造全國重要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加強與中國北車集團的深入合作,重點發展輕軌、地鐵、城際列車、高速列車以及轉向架、電力牽引、制動等關鍵零部件製造。發揮機電控股、重鋼、四聯等本地企業優勢,大力發展自動售檢票、綜合監控、通訊與信號、軌道梁、道岔、安全門與屏蔽門、站場、供配電、暖通與給排水、軌道施工工程裝備等系統配套裝備產業集群。建設國家級單軌交通車輛工程實驗室和單軌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積極開發轉向架、電力牽引、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及運營保障裝備等關鍵技術。建立基於重慶的供應鏈體系,培育工程總承包能力。
(六)生物醫葯產業集群。
充分激發科研院校和企業的創新活力,完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突出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葯物兩大重點,加快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大力發展超聲醫療、數字醫用設備、生物醫用材料與人工組織器官等核心技術和系列產品,其中超聲醫療重點發展多品種超聲治療和診斷設備及遠程醫療系統;數字醫用設備重點發展膠囊內窺鏡、X射線機、手術動力裝置、血液透析濾過機等醫療器械;生物醫用材料領域重點發展生物晶元、膠體金試紙、組織工程材料、幹細胞產品、人造皮膚、人造血液、人工血管及支架、葯物緩釋系統等。加快創新葯物開發,引導GMP、cGMP標准生產線建設,推動化學葯大品種高難度葯物中間體、原料葯和制劑規模化仿製;推進中葯現代化,完善特色中葯產業鏈,推廣道地中葯材GAP種植,做大中葯單品種規模,開發一批療效確切的中葯新產品;支持胃病疫苗、乙肝疫苗、抗艾多肽等創新葯物研發產業化,積極引進著名生物制葯企業,形成以疫苗和多肽葯物為特色的生物制葯產業集群。
(七)新材料產業集群。
著眼輕量化、高強韌、結構功能一體化和智能化、模塊化、材料元器件一體化兩大發展趨勢,加快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500億元。
重點發展高性能輕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纖材料、特種功能材料等優勢領域。大力發展鋁、鎂合金材料及製品,發揮西南鋁業集團等企業帶動作用,推動高性能輕合金材料在汽摩、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包裝印刷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積極發展天然氣化工材料,突破天然氣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氣關鍵技術,通過引進和消化創新,形成MDI延伸產品聚氨酯、聚氨酯組合材料、聚甲醛以及聚碳酸酯等產業鏈,加快培育丙烯腈丁苯樹脂合金、高吸水性樹脂、特種環氧樹脂等新增長點。大力發展飼料級蛋氨酸、醫葯食品級甘氨酸、電子化學品等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延伸玻纖材料產業鏈。培育高環境適應性特種合金、感測器敏感材料、金屬復合電子功能材料、微電子材料、超導材料等。
(八)風電裝備產業集群。
增強龍頭企業帶動整合能力,強化關鍵技術及產品領先優勢,建設我國重要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支持海裝風電裝備積極搶占風電市場,加快形成3MW―5MW海洋型風電裝備和500萬KW整機製造能力。積極引進國際知名企業來渝建設整機製造基地,力爭形成數百萬KW整機能力。強化重齒、通用等企業配套能力,加快齒輪箱、軸承、電機、葉片、變速箱、電機和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及生產,力爭風電增速齒輪箱產能超過7000台,風電軸承產能超過3萬台套。依託海裝整機研發平台、望江柔性傳動設計驗算平台、重慶大學等科研力量,發揮骨幹企業科研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國際知名企業建設研發中心,爭取建設國家級風電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
(九)光源設備產業集群。
重點發展光伏和LED兩大具有潛在優勢的領域,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構建硅材料、硅錠和矽片、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光伏系統產業鏈,建成我國重要的光伏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強化硅產業在國內的領軍地位,提升發展太陽能級硅、太陽能電池片,形成萬噸太陽能電池矽片產能。積極引進國內外優勢企業,大力發展超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銅鎵硒太陽能薄膜電池、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發電機組等,力爭形成300萬KW太陽能電池和100萬KW太陽能發電機組產能。加快聚光光伏(CPV)發電技術產業化。
發揮「十城萬盞」示範工程和億台筆記本電腦本地化需求的牽引作用,完善LED綠色光源產業鏈,建設我國重要的LED研發生產基地。建設全球最大藍寶石襯底基地,突破LED外延及晶元製造、測試封裝瓶頸,加快發展大功率氮化鎵基藍、綠光外延片及晶元和銦鎵鋁磷紅、黃光外延片及晶元。做大LED背光源、LED顯示屏、大功率高亮度LED光源、汽車摩托車LED燈具等規模。
(十)儀器儀表產業集群。
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產品門類齊全、系統成套能力最強的綜合性智能儀器儀表研發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依託四聯等企業,大力發展工業自動化儀表及系統、科學儀器、各類測量儀表以及相關感測器、元器件和材料,壯大網路化高智能變送器、船用儀表、分析儀器、物位計、氣動/電動執行器、新型流量儀表和網路化智能熱力表、電表、水表等產品規模。著力開發DCS集散控制系統、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基於混雜和非線性技術的新型控制系統等,提升智能儀器儀表集成應用及成套生產能力。積極建設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中心,創建國家智能儀表工程中心,創立國家智能儀表產學研戰略聯盟,突破新型感測、新型人機界面、高可靠性、集成控制等關鍵技術。
四、引導產業合理布局
遵循「集群發展、垂直整合」的思路,優先引導布局「1+2+4+41」開發區,將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打造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集聚區,沿主城外環布局產業環形發展帶,在有條件和優勢的區域性中心和工業強區促進產業點狀發展,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雙核帶動、一環多點」的空間布局。
「雙核」: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力爭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佔全市比重達到75%以上。其中,兩江新區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離岸數據開發處理、軌道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環保裝備、儀器儀表、生物醫葯、高技術服務業,建設成為國家信息產業基地重要集聚區、國家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和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以及創新研發總部;西永微電園區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及核心部件研發製造基地、通信設備、高端集成電路、軟體及服務外包等國家級產業基地。
「一環」:依託九龍坡高新技術開發區、南岸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彭、江津、建橋、璧山、花溪、同興等特色工業園區,引導發展筆記本電腦零部件及關鍵材料、通信設備及部件、整車及汽車電子、高性能合金材料、軌道交通零部件、船舶及配套、數控機床、創新葯物、醫療器械、環保裝備、風電裝備及配套、LED等。
「多點」:以「專、精、特」為方向,依託萬州、涪陵、長壽、合川、永川、榮昌、萬盛、大足、綦江等特色工業園區,引導發展化工新材料、電腦材料、光源設備、通訊設備、特種船舶、生物製品、現代中葯、中獸葯、化學葯和節能環保裝備等。
五、實施重大工程推動產業發展
發揮重大工程推動作用,在科技創新、產業示範、龍頭帶動、招商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動力。
(一)產業示範工程。
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瞄準重點產業鏈集群的戰略發展方向,「十二五」期間滾動實施100項重大產業化示範工程,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產業聚集,培育新興產業群,優化提升產業結構。
(二)創新基礎工程。
圍繞「2+10」產業鏈集群,建設一批自主創新基礎平台,完善以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公共創新服務設施為支撐的創新鏈,形成「布局合理、裝備先進、開放高效」的自主創新物質支撐體系。
(三)科技專項工程。
滾動實施12個重大科技開發專項,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掌握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利成果,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30%以上,為產業培育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四)龍頭企業工程。
集中政策資源,實施「5213」行動計劃,即培育5個1000億級、2個500億級、10個100億級、30個50億級龍頭企業,「2+10」產業集群均有1―2個以上行業龍頭企業。
(五)500強企業引進工程。
啟動「2+10產業集群招商引業計劃」,大力引進世界及國內500強企業,力爭每個重點產業集群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和項目布局。
六、保障措施
(一)實施「2+10」產業集群建設方案。
制訂落實「2+10」共12個產業集群建設方案,深化具體思路,明確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市場拓展、重大招商、人才培養等戰略任務,細化保障措施,明確牽頭部門,全力推進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二)大力籌措產業發展資金。
建立穩定的政府投入增長機制,籌措1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採取財政扶持、稅收優惠、政府性融資等多種方式,支持重大招商、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產業技術開發、產業化示範、投融資體系建設和人才培育引進等。結合實施平安重慶、健康重慶、暢通重慶等重大政府投資工程,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采購力度。
(三)落實扶持政策。
集成國家和我市加計扣除、加速折舊、減計收入、所得稅減免、稅前提取投資風險准備金、房產稅減免、用地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等優惠政策,發布實施「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動形成發展政策窪地。
(四)強化金融大支撐。
發揮科技風險投資引導資金的作用,形成超100億元的創業投資基金規模。壯大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力爭投資能力超過500億元。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利用中小板、創業板市場上市融資,推動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到國內主板和海外上市。積極謀劃建立區域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創造條件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科技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租賃融資、產業鏈融資等新型融資模式。
(五)加強體制創新與開放合作。
強化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統籌協調職能,加強日常組織、協調、督查、調度和推進工作,形成上下對口、部門協作、市區聯動的良性工作機制。對接國家部門,積極爭取支持,推進「三網融合」、電力、可再生能源配額、合同能源管理、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生產者責任延伸、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軍民結合等領域的配套改革。積極拓展產業鏈垂直整合、「多頭內一頭外」加工貿易等新模式,更高層次利用全球創新及產業資源。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研發、注冊商標、培育國際品牌、制定國際標准、申請國際專利。
重慶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㈥ 國家對於企業投資現代化設備的鼓勵政策
設備的鼓勵政策:
高效輸配水、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製造
低熱值燃料(含煤矸石)及煤礦伴生資源開發利用及設備製造
提高資源回收率的採煤方法、工藝開發應用及裝備製造
現代化熱軋寬頻鋼軋機關鍵技術開發應用及關鍵部件製造
薄板坯連鑄連軋關鍵技術開發應用及關鍵部件製造
冷連軋寬頻鋼關鍵技術開發應用及關鍵部件製造
高精鋁板、帶、箔及高速薄帶鑄軋生產技術開發與設備製造
大型己內醯胺、乙二醇、丙烯腈的生產技術開發和成套設備製造
10.大型、精密、專用鑄鍛件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11.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製造
12.清潔能源發電設備製造(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潮汐等)
13.30萬噸/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設備製造
14.60萬噸/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設備製造技術開發及應用
機械
1.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及刀具製造
2.三軸以上聯動的高速、精密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及交流伺服裝置、直線電機製造
3.新型感測器開發及製造
4.轎車軸承、鐵路軸承、精密軸承、低噪音軸承製造
5.轉輪直徑8.5米及以上混流、軸流式水電設備及其關鍵配套輔機製造
6.大型貫流及抽水蓄能水電機組及其關鍵配套輔機製造
7.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及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成套設備技術開發、設備製造及其關鍵配套輔機製造
8.30萬千瓦及以上循環流化床鍋爐製造
9.40萬千瓦級以上燃氣、蒸汽聯合循環設備製造
10.大型、精密、專用鑄鍛件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11.500千伏及以上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製造
12.清潔能源發電設備製造(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潮汐等)
13.30萬噸/年及以上合成氨成套設備製造
14.60萬噸/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設備製造技術開發及應用
15.集散型(DCS)控制系統及智能化現場儀表開發及製造
16.精密儀器開發及製造
17.新型液壓、氣動、密封元器件及裝置製造
18.自動化焊接設備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19.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車模具設計與製造
20.可控氣氛及大型真空熱處理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21.安全生產及環保檢測儀器設計製造
22.城市垃圾處理設備製造
23.粉煤灰儲運、利用成套設備製造
24.廢舊電器、塑料、廢舊橡膠回收利用設備製造
25.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設備製造
26.工業機器人及其成套系統開發製造
27.500萬噸/年及以上礦井綜合採掘、裝運成套設備及大型煤礦洗選機械設備製造
28.2000萬噸級/年及以上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製造
29.大型油氣集輸設備製造
30.自動化高速多色成套印刷設備製造
31.種、肥、水、葯高效施用和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具製造
32.5噸/時以上種子加工成套設備開發製造
33.禽、畜類自動化養殖成套設備製造
34.設施農業設備製造
35.農、林、漁、畜產品深加工及資源綜合利用設備製造
36.秸稈綜合利用關鍵設備製造
37.農業(棉花、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草飼料等)收獲機械製造
38.營林及人工植被工業化生產設備製造技術開發
39.大型工程施工機械及關鍵零部件開發及製造
40.電控內燃機及關鍵零部件技術開發與製造
41.蓄冷(熱)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42.大型能量回收裝置成套設備設計製造
43.7000米及以上深井鑽機成套設備設計製造
44.高性能清淤設備製造
45.醫療廢物集中處理設備製造
46.自動氣象站系統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
47.特種氣象觀測及分析設備製造
48.地震台站、台網和流動地震觀測技術系統開發及儀器設備製造
49.地質災害監測治理新技術及設備研發
50.有害氣體凈化設備製造
51.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相關技術及設備
52.報廢汽車拆解、破碎處理設備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