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巢湖污水排放流量多少

巢湖污水排放流量多少

發布時間:2023-08-17 12:35:53

『壹』 中國的水資源

一、水資源量 (頁首) 降水量 全國平均降水量713毫米,摺合降水總量67631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下同)偏多11.3%,屬豐水年。按九大流域片分析,松遼河片降水量616毫米,比常年多20.6%;海河片降水量551毫米,比常年多0.8%;黃河片降水量463毫米,比常年多1.5%;淮河片降水量1005毫米,比常年多18.8%;長江片降水量1216毫米,比常年多11.5%;珠江片降水量1560毫米,比常年多0.4%;東南諸河片降水量1875毫米,比常年多13.5%;西南諸河片降水量1212毫米,比常年多14.4%;內陸河片降水量193毫米,比常年多17.6%。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降水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京、鄂、皖、藏、豫、蘇、渝、贛、新、內蒙古偏多15%~35%;偏少的只有6個省,其中甘肅和海南分別偏少9.5%和12%。 地表水資源量 指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199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32726億立方米,摺合年徑流深345毫米,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松遼河片多49.9%,海河片少25.8%,黃河片少15.8%,淮河片多47.5%,長江片多34.3%,珠江片多9.2%,東南諸河片多29.5%,西南諸河片多15.0%,內陸河片多12.7%。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地表水資源量與常年相比,偏多的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浙、黑、桂、豫、閩、魯、渝、鄂、湘、皖、蘇、贛偏多20%~65%,內蒙古偏多172%;偏少的只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瓊、甘、冀、晉偏少20%~40%。 1998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94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823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658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為2132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9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 指降水和地表水體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扣除水面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鹹水的面積後,全國地下水計算面積為944萬平方公里,1998年地下水資源量9400億立方米。北方五大流域片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相比,松遼河片增加18.0%,海河片增加50.5%,黃河片增加17.0%,淮河片增加61.7%,內陸河片增加7.8%。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1998年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晉、冀、魯、京、豫、皖、吉增加35%以上;只有黑龍江和甘肅兩省分別減少3%和4%。 水資源總量 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產水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量而得。199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2.0%。全國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50.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35.8萬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8年水資源總量情況是:松遼河片28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1.2%;海河片354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6.9%;黃河片67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0.6%;淮河片140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4.4%;長江片1312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5%;珠江片5155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20.4%;東南諸河片25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西南諸河片628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7.4%;內陸河片155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各省級行政區1998年水資源總量與上年比較,增加的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冀、遼、渝、京、吉、鄂、蘇增加50%~95%,陝、皖、魯、豫、內蒙古、津增加1倍以上;減少的只有桂、黔、粵、瓊4省,其中廣東、海南分別減少32%和39%。

二、蓄水動態 (頁首)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2903座水庫(大型401座)統計,1998年末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億立方米;北方5片共增加165億立方米,南方4片共減少155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蓄水量增減情況是:增加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229億立方米,其中吉、青、鄂、遼、豫、陝增加較多,分別增加51、42、30、18、18、14億立方米;減少的有12個省、自治區,共減少蓄水量219億立方米,其中粵、湘、贛、浙、瓊、閩、桂減少較多,分別減少50、44、32、28、18、17、16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對北方各平原開采區總面積65.8萬平方公里調查分析,1998年末淺層地下水位與上年末相比,約有四分之三面積的水位上升,地下水儲存量共增加80億立方米。上升區(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積佔31.4%,儲存量增加100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積佔11.4%,儲存量減少46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正負0.5米以內)面積佔57.2%,儲存量增加26億立方米。各省級行政區儲存量變化情況是:增加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豫、吉、甘分別增加26、19、14億立方米,內蒙古和遼寧各增加10億立方米,皖、魯、陝各增加約6億立方米;減少的有冀、晉、蘇、新等4個省、自治區,分別減少11、4、3和2.5億立方米。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據21個省級行政區對81個漏斗調查統計,1998年末與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是:在45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有30個,下降的為15個;漏斗面積減少的有35個,增加的為10個。在36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上升的只有14個,下降的為22個;漏斗面積減少的只有14個,增加的為22個。

三、供用水量 (頁首) 供水量 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1998年全國總供水量54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0.8%,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8%,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處理回用和雨水利用)佔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為95億立方米。流域間主要的水量調配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51.1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10.7和20.2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從黃河引水13.5億立方米。 按流域片統計,松遼河片、海河片、黃河片、淮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624、424、398、569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源供水量分別佔45.4%、61.8%、32.1%、31.0%;長江片、珠江片、東南諸河片、西南諸河片的供水量分別為1679、842、306、8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都佔95%以上;內陸河片供水量546億立方米,地表水佔89%。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總供水量90%以上的有滬、閩、貴、渝、浙、蘇、桂、粵、藏、滇、鄂、湘、川、寧、贛、新、瓊、皖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源供水量佔40%以上的有冀、京、晉、豫、遼、黑、魯、陝等8個省、直轄市。 用水量 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1998年全國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佔64.3%,林牧漁用水佔5.0%,工業用水佔20.7%,城鎮生活用水佔4.7%,農村生活用水佔5.3%。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13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15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5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8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情況是:松遼河片用水量6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4%;海河片用水量424億立方米,農業佔72.5%;黃河片用水量395億立方米,農業佔77.9%;淮河片用水量567億立方米,農業佔72.2%;長江片用水量1663億立方米,農業佔58.5%;珠江片用水量837億立方米,農業佔65.0%;東南諸河片用水量308億立方米,農業佔65.3%;西南諸河片用水量82億立方米,農業佔78.9%;內陸河片用水量536億立方米,農業佔94.6%。在各省級行政區中,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75%以上的省、自治區有新、寧、內蒙古、藏、瓊、甘、青、冀等8個;工業用水占總用水量25%以上的省、直轄市有滬、渝、蘇、鄂、津、粵、京、貴等8個。 用水消耗量 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199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6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56.3%。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比例)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5.5%,工業耗水率為24.7%,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6.1%,農村生活耗水率為 87.7%。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9%,海河片為66%,黃河片為56%,淮河片為61%,長江片為50%,珠江片為45%,東南諸河片為55%,西南諸河片為70%,內陸河片為76%。

四、水資源利用簡析 (頁首) 全國水量平衡分析 1998年,全國水量的收入項為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入國境水量(294億立方米);支出項為入海水量(21321億立方米)、出國境水量(8236 億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62億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調蓄項為水庫蓄水變數(+10億立方米)和地下水儲存變數(+80億立方米)。通過水量平衡分析,估計全國1998年非用水消耗量約1600億立方米。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庫、沼澤等地表水體的蒸發量(含水面蒸發與土壤浸潤蒸發)和地下水的潛水蒸發量。在南方濕潤地區,降水量大於蒸發能力,水資源量主要消耗於用水,非用水消耗量很小;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蒸發能力為降水量的3倍以上,非用水消耗量是水量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流域片進行分析結果:海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7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5%;黃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21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95%;內陸河片非用水消耗量約960億立方米,為用水消耗量的2.4倍。非用水消耗量並非全是無效蒸發,其中一部分為生態環境所必需。 水資源利用程度分析 考慮跨流域調水、水庫蓄水變數和地下水儲存變數等因素的影響,對各流域片1998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佔地表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進行估算結果:海河片和黃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61.8%和73.7%,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70.2%和44.5%;其次是內陸河片、淮河片和松遼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34.2%、34.9%和16.6%,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26.9%、24.7%和15.4%;珠江片、長江片、東南諸河片和西南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別為14.0%、12.1%、9.9%和1.3%,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分別為6.6%、6.3%、5.6%和0.9%。松遼河片中的遼河流域利用程度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39.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33.5%。 用水指標 1998年全國平均用水指標值如下:人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當年價)用水量為683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88立方米;萬元工業產值(當年價)用水量,含火電為94立方米,不含火電為71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鎮為每人每日222升,農村為每人每日 87升(含牲畜用水)。與上年比較,除城鎮和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標值均略有減少。 因受氣候、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寧、黑、滬、內蒙古、藏、瓊、粵、桂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分別為2500和1800立方米;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渝、晉、陝、津、貴、川、豫、皖、魯9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重慶不足200立方米。從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看,大於1000立方米的有寧、新、藏、甘、桂、內蒙古、青、黑、贛、瓊、貴等11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新疆為4000立方米左右;小於400立方米的有津、京、滬、魯、晉、渝、遼7個省、直轄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別為161和201立方米。從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看,大於800立方米的有寧、瓊、桂、閩、粵等5個省、自治區,小於300立方米的有晉、津、渝、豫、魯、冀等6個省、直轄市。 五、水污染概況 (頁首) 廢污水排放量 199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共593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9%,生活污水佔31%。按流域片統計,長江片189億噸,珠江片155億噸,松遼河片71億噸,海河片55億噸,淮河片47億噸,黃河片32億噸,東南諸河片28億噸,內陸河片9億噸,西南諸河片7億噸。廢污水年排放量大於20億噸的有12個省、自治區。 河流水質 根據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09700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佔5.4%,Ⅱ類水河長佔24.4%,Ⅲ類水河長佔33.0%,Ⅳ類水河長佔13.7%,Ⅴ類水河長佔6.6%,超Ⅴ類水河長佔16.9%。由於1998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水量偏豐,水質總體狀況有所好轉,全國污染河長(Ⅳ、Ⅴ類和超Ⅴ類河長,下同)占評價河長的百分數比上年減少了6.4%。各流域片的水質狀況是:內陸河片、西南諸河片和長江片水質良好,污染河長分別為9.9%、13.6%和14.7%;珠江片和東南諸河片水質尚可,污染河長分別為17.4%和21.9%;黃河片、松遼河片、海河片、淮河片水質較差,污染河長分別為62.7%、64.4%、74.8%、76.6%。 湖泊水庫水質 1998年評價湖泊16個,水質達到Ⅰ、Ⅱ類水標準的湖泊有6個,4個湖泊的部分水體受到污染,6個湖泊水污染嚴重。國家重點治理的三個湖泊中,太湖水質介於Ⅳ類~超Ⅴ類之間,全湖處於中富營養狀態,其中五里湖、梅梁湖富營養化嚴重;滇池草海水質為超Ⅴ類,外海水質為Ⅴ類,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時有腥膻氣味;巢湖水質為Ⅳ類~超Ⅴ類之間,西半湖污染重於東半湖,以重富營養化水體為主,局部水域向極富營養化發展。 1998年,對103座水庫的水質進行評價的結果: 有83座水庫水質良好,達到Ⅱ、Ⅲ類水質標准;在受污染的水庫中,超Ⅴ類水質水庫有吉林太平池水庫、黑龍江東方紅水庫、河南宿鴨湖水庫和貴州烏江渡水庫等4座。從富營養化程度看,大部分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況。 註:《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和澳門地區。

中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中幼齡林比重大,其面積佔全國林分面積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齡林比例高於85%。

199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森林面積為1.34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世界人均擁有的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0年,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除台灣省外,全國人工林面積達4666.7萬公頃,人工林蓄積量為10.1億立方米,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的消耗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全國林木年均凈增長量為4.58億立方米,年均凈消耗量為3.71億立方米,林業資源呈現長大於消的趨勢。

中國森林面臨的問題
由於長期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中國寶貴的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在佔中國國土面積50%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許多地區無林可言。

在中國,酸雨帶來的酸沉降正導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積上百萬公頃。

2000年,中國全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874萬公頃,森林火災受害面積為8.84萬公頃。

『貳』 目前中國環境惡化到什麼程度

圖2:中國城市的空氣污染狀況

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界定

中國城市每天報道的空氣質量按環保部門監測的空氣污染指數而定。根據污染指數的不同,空氣質量被分為一、二、三、四、五級。級別數字的增加表示空氣質量變差。圖1展示了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與健康的關系。
(見圖1)

中國城市大氣環境狀況

《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中國城市空氣狀況與前幾年相比有所好轉,但整體的污染水平仍較嚴重。在受到監測的338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3%,空氣污染指數高於三級的城市佔到了63.5%,其中有112個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數達到了四級,屬重度污染。目前嚴重影響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的污染物為懸浮顆粒物(TSP)或稱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即直徑在10微米以內的懸浮顆粒物)。由於可吸入顆粒物上常常附著有害的重金屬、酸性氧化物、有機污染物、細菌和病毒等,它們被人尤其是兒童吸入後,對健康的危害很大。
(見圖2)
中國目前的酸雨問題

(見圖3)
中國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污染仍很嚴重,少數大城市氮氧化物的濃度較高。這些酸性氣體導致了酸雨的形成。中國目前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30%,主要分布在華中、華南、西南和華東地區,北方只有局部地區出現酸雨。。酸雨會造成農田減產、森林生態破壞、城市設施銹蝕或老化、歷史遺跡風蝕加劇等多種危害,因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中國水資源緊張,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按1998年人口計算,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221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的1/4。全國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近百個城市嚴重缺水。
中國的地表水資源主要集中在七大水系:長江(年徑流量:9513億立方米)、黃河(年徑流量:661億立方米)、松花江(年徑流量:762億立方米)、遼河(年徑流量:148億立方米)、珠江(年徑流量:3338億立方米)、海河(年徑流量:228億立方米)和淮河(年徑流量:622億立方米)。
中國的水質標准和水質狀況
中國制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88》把水分為五類。水質按一、二、三、四、五類而逐步下降。當水質下降到三類標准以下,即:四類和五類,由於所含的有害物質高出國家規定的指標,會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不能作為飲用水源。
《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七大水系有機污染普遍,各流域幹流只有57.7%的斷面滿足三類水質的要求,21.6%的斷面為四類水質,6.9%的斷面屬五類水質,13.8%的斷面屬劣五類水質。(見圖1)
中國的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太湖流域總氮、總磷等超標突出,屬富營養化狀態。環湖主要河流及環湖交界水體污染嚴重。滇池為劣五類水質,處於重富營養化狀態(見圖2)。巢湖屬劣五類水質,總氮、總磷超標嚴重,屬中富營養狀態。其它大型淡水湖泊洱海、興凱湖和博斯騰湖水質良好,湖體水質均達到三類水質標准。洞庭湖、鏡泊湖和洪澤湖水質達到四類水質標准;白洋淀、達賚湖和南四湖污染嚴重,均為劣五類水質。

中國的地下水資源和水質
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地下水水位總體呈下降趨勢。河北、河南的豫北地區和山東的西北地區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區已連成一片,形成包括北京和天津在內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區,面積超過4萬平方公里。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地下水水位變化較為平衡。

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或面狀污染。局部地區地下水部分水質指標超標,主要有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鐵、錳、氯化物、硫酸鹽、氟化物、pH值等。在污染程度上,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尤以華北地區污染較突出。

中國的污水排放狀況
2000年,中國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為415億噸(其中COD排放量1445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量194億噸(COD排放量70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億噸(COD排放量740萬噸)。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超過了工業污水,成為影響水體的主要污染源。
中國的工業污水主要來自化工、制葯、石化、造紙、食品、製革、紡織、采礦和石油鑽探等行業。城市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糞便、洗滌用品、化妝品、泔水等等,多數未經任何處理而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農業中過量使用的化肥和農葯對水體也帶來了相當大的污染問題。
中國的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
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報告: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總量為8.2億噸,其中縣及縣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7億噸,鄉鎮工業的產生量為1.5億噸。危險廢物產生量為830萬噸。

隨著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毒有害廢棄物也有所增長。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都未經過嚴格的無害化和科學的安全處置,成為中國亟待解決並具有嚴重潛在性危害的環境問題。

中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城市人均年產生活垃圾440公斤(已高於一些歐洲國家的人均垃圾產生量),但能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還不到10%,垃圾圍城現象較為普遍。簡單堆放的垃圾不僅影響城市景觀,同時從垃圾中釋放的氣體和滲濾液污染著大氣、水和土壤,成為中國城市面臨的棘手的環境問題。
由於綜合利用和處置率低,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積在城市的郊區和河岸、荒灘上,已成為嚴重的污染源,累計堆存量達65億噸,佔地5萬余公頃。(見圖1)

中國工業廢棄物的來源和組成
中國的工業固體廢棄物有95%來自以下行業:礦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飲料及煙草製造業、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物製造業、機械電氣電子設備製造業。
目前中國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大致組成如下:尾礦29%,粉煤灰19%,煤矸石17%,爐渣12%,冶金廢渣11%,其它廢棄物10%,危險廢棄物1.5%,放射性廢渣0.3%。
中國固體廢棄物資源利用狀況
中國目前廢舊資源的利用率只相當於世界先進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資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嚴重並造成污染。中國每年因再生資源未得到回收利用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300億元中國的土地資源量
中國的土地總面積居於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積僅為0.777公頃,是世界人均土地資源量的1/3。
《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2000年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為0.1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於基本建設等對耕地的佔用,目前全國的耕地面積以每年平均數十萬公頃的速度遞減。

中國的耕地質量
中國耕地的土壤質量呈下降趨勢。全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東北黑土地帶土壤有機質含量由剛開墾時的8%-10%已降為目前的1%-5%;
中國缺鉀耕地面積已佔耕地總面積的56%,約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養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養分過量。由於有機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保水保肥的能力下降。2000年,西北、華北地區大面積頻繁出現沙塵暴與耕地的理化性狀惡化,團粒結構破壞有很大關系。(見圖1)
中國耕地的水土流失
中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相當於在全國的耕地上颳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50年來,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達4000萬畝),所流失的土壤養分相當於4000萬噸標准化肥,即全國一年生產的化肥中氮、磷、鉀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壞。
中國耕地目前面臨的污染
2000年對30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區土壤有害重金屬抽樣監測發現,其中有3.6萬公頃土壤重金屬超標,超標率達12.1%。
環境污染事故對中國耕地資源的破壞時有發生,2000年發生的891起污染事件共污染農田4萬公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2億元。
中國每年對農葯的使用量約2億3千萬公斤,其中除草劑佔17%,殺菌劑佔21%,殺蟲殺蟎劑佔62%,而在殺蟲劑中,具高毒性的有機磷農葯佔70%。(見圖2)
圖片來源: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

中國的草地資源量
中國是草地資源大國,擁有草地近4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佔有草地僅0.33公頃,為世界人均草地面積0.64公頃的一半。中國的草地資源以天然草地為主,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積約3.31億公頃。(見圖1)

中國草地的質量
中國的草地可利用面積比例較低。優良草地面積小,草地品質偏低,人工草地比例過小,天然草地的質量在不斷下降。中國百畝草地產肉量只25.5公斤,產奶26.8公斤,毛3公斤,僅為相同氣候帶下美國的1/27,紐西蘭的1/82。

中國草地退化嚴重
由於植被破壞、超載放牧、不合理開墾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輕管理等,中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目前全國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面積已達1.35億公頃。全國草地的退化使平均產草量下降了30%-50%。

中國草地面臨的災害
由於草地的生態平衡被破壞,2000年,在中國的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四川、陝西、寧夏、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十二省(或自治區)普遍發生了草地鼠害和蟲害,受影響的草地總面積為4266.7萬公頃,其中,蟲害面積為1466.7萬公頃,鼠害面積為2800萬公頃。2001年中國內蒙古地區的草地普遍遭受了嚴重的旱災,使大面積草原沒有了植被而只剩下黃沙。
資料來源: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CBCF)
中國的森林資源

被毀滅的林區
圖片資料來源: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CFEJ)
中國的森林資源量
中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中幼齡林比重大,其面積佔全國林分面積的70%以上,人工林中的幼齡林比例高於85%。
199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世界森林資源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森林面積為1.34億公頃,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3.9%。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19位。中國森林總蓄積量為97.8億立方米,佔世界森林總蓄積量的2.5%。世界人均擁有的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
2000年,中國全國綠化委員會發布的第一份《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除台灣省外,全國人工林面積達4666.7萬公頃,人工林蓄積量為10.1億立方米,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中國森林面積達到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6.55%,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的消耗
根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全國林木年均凈增長量為4.58億立方米,年均凈消耗量為3.71億立方米,林業資源呈現長大於消的趨勢。
中國森林面臨的問題
由於長期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中國寶貴的天然林面積大量減少。在佔中國國土面積50%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森林覆蓋率不足1%,許多地區無林可言。

在中國,酸雨帶來的酸沉降正導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積上百萬公頃。
2000年,中國全國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874萬公頃,森林火災受害面積為8.84萬公頃。

『叄』 一個浪費水資源的數據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採用傳統的漫灌方式。

上游寧蒙灌區畝均用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水灌區高幾倍到十幾倍;即便是飽受斷流之苦的河南、山東兩省引黃灌區也是有水時大水漫灌,無水時望河興嘆。全國農業用水利用率,目前一般在0.3至0.4,生產單位糧食用水是發達國家的2至2.5倍。

工業用水也存在著嚴重浪費的現象。據統計,目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只有0.3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0.75,單位GDP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15至100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國水環境也在不斷惡化。全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

(3)巢湖污水排放流量多少擴展閱讀

水利部門近年來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其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

全國從南到北7大江河都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目前全國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有7億人在飲用大腸桿菌含量超標的水,1.7億人飲用被有機物污染的水,3億城市居民正面臨水污染這一世界性問題。

參考資料:我國水資源浪費和破壞嚴重 - 上海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肆』 急救!~建國60周年與水污染治理的文章

(一)中國水污染分布與水污染現狀
有人說,地球的顏色是綠色的,她孕育著生命,預示著人類的誕生和未來。我說,她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親,她把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的子子孫孫。她的確很大,幅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的確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遠;她的確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態環境已被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尤其是水的污染更為突出。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創造文明。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勻。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500立方米,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缺水量約為1000萬噸/天左右。幾百萬人生活用水緊張。。。。。。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佔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
現在不僅水資源非常短缺,蓄水量和可供水量矛盾也非常大,水污染問題加劇了水短缺的問題,中國七個流域除了黃河和長江流域比較好以外,其他的污染比重都比較高,中國的湖泊污染也非常嚴重。如太湖,三類水的水質面積非常小,二類水的水質面積已經沒有了,五類水的水質面積變化非常的大。全國水源地分布情況已經受到了威脅。
水源地水質受到污染造成了很多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各種水污染的事故非常的多,今年開始國家環保局受理的污染事故已經達到了80多起,我們水污染的特徵已經呈現了局部向整個流域發展的特徵,導致流域水退化,從單純到復合性的。每年由於水污染造成經濟損失大概佔全國GDP的30%左右。中國的水污染情況是世界水污染情況最嚴重的地區,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城市污水的量在不斷的提高,工業污染的量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國家制訂一系列的流域水污染的規劃,實施有效的控制惡化的趨勢局部有所改善,但是實施效果沒有非常的理想。
孟偉指出水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於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方面召造成的,人口的壓力以及我們的生產模式是我們污染造成的很重要的原因,污染源不能穩定的達標也是一個問題。此外管理昌鏈體制和機制也制約了水污染控制,包括總量的控制體系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強有力的手段,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完善……這都是主觀原因造成我們水污染的情況。
他分析我國生產技術水平跟國外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這個差別導致我國GDP增長和污譽並染物的增長是同步的。
他重點介紹了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思路。要按照國家監察、地方監督的體制進行提高效率,也就是說水環境的改善最後要靠地方政府;水污染控制不能從污染到控制就完了,一定要從一般的水污染防治到生態管理轉變,從水務防治觀念到水務控制觀念轉變。不斷提高確保總量供水在客觀上得到有效的實施,總量慶迅跡要體現分類、分區,分期的污染控制理念。
孟偉最後提出建議:
第一、我們目前水污染技術水平總體相對落後,缺乏從流域尺度上進行設施,現在採取的對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流流域性問題,導致我們現在水污染問題還在發展。
第二、水環境標准必須根據新標准進行調整,要加強水環境的基準研究,把我們國家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起來,真正把我們國家保護目標、保護對象和我們國家標准相適應。
第三、必須改變傳統污染控制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水生態健康,確保水的安全,水生態健康按照「分類、分區,分級、分期」這樣一個理念的支持下,以公平效率的理念,合理的配置污染物處理,實現污染控制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四、進一步完善我國流域管理控制的體系,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制定和頒布一系列的制訂控制規范,進一步加大檢查、監管力度,推進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法的落實,國務院決定當中明確要建立一個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管理體制,這個體制的改革肯定對十一五水環境的控制帶來很大的變化。

我國水污染防治現狀及對策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已成為世界關注的戰略問題之一。在今年9月初結束的由世界192個國家的104位領導人和15萬名代表參加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水資源問題與農業生產、能源、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問題,一同被列為會議的5大議題。經過10天磋商之後通過的《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和《執行計劃》兩個文件將對世界各國承諾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世界建成一個以人為本,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美好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與10年前的里約會議通過的《21世紀行動議程》相比,這次首腦會議設立的目標更加明確,並在多數項目上確定了行動時間表。這是繼里約會議10年來的最大進步,也標志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到了一個新層次。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工作,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貫穿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黨中央連續六年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環保工作匯報,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水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正全面實施,經過多年的努力,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了初步進展。下面,我重點介紹一下我國水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
一、水資源和水污染現狀
(一)世界水資源形勢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將水危機列為未來10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代表們呼籲讓更多的人喝上安全的飲用水,享受用水衛生設施,並加強水資源管理。大會發表的文件稱,全世界目前有11億人未能喝上安全的飲用水,24億人缺
乏充足的用水衛生設施。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將增加40%。並警告到2025年世界將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現在缺水或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正不斷擴大,北非和西亞尤為嚴重。全球水資源合作機構主席瑪格麗特·卡爾森作主題發言時指出,全世界大量的河流、湖泊因過度用水而消失,水污染又使得很多水源無法飲用,再加上水資源管理不善,全世界的水危機已經非常嚴重。同時,水與衛生關系非常密切,沒有水就沒有基本的衛生條件,人類用水的10%與衛生有關。總體來看,水危機正嚴重製約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m3,居世界第4位,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但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230O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水資源量在世界銀行近年統計的132個國家中居第82位,屬於水資源緊缺的國家。同時,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北方人均水資源量僅995 m3,屬於嚴重缺水地區;而西南和南方各省雖然人均水資源量超過300O m3,但水資源分布不均,而且部分地區水污染嚴重,產生了水質性缺水。
(三)我國水污染現狀
我國的水環境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三是用水的極大浪費。經過"九五"的努力,全國水環境狀況正在由環境質量總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環境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轉變。但是,水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水污染地發展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許多水域水質仍在下降。我國的水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和區域已經顯現。水環境出現的問題已經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1、水環境形勢嚴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水環境自凈能力。2000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41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194億噸,生活污水221億噸〉,廢水中COD排放量1445萬噸。據專家預測,按10大水系多年平均逕流量計算,我國地表水全部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准時的COD容量為800萬噸。由於排放總量大且相對集中,己對地表水體產生了普遍影響,對地下水水質產生威脅。
水污染嚴重。2001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752個監測斷面中,僅29.5%的斷面滿足三類以上水質標准,劣五類水質佔44.0%,遼河、海河、淮河污染嚴重,主要超標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全國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尤以巢湖、滇池、太湖為重。近岸海域以二類和超四類海水為主,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氮和磷,赤潮發生次數和面積明顯增加。
氮、磷等營養類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加劇了地表水的污染程度,是湖泊富營養化和海洋赤潮產生的主要物質來源。
飲水安全受到威脅。2001年,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質月報的46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僅28.3%的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26.1%的城市水質較好,45.6%的城市水質較差。經全國布點監測〈不含西藏〉,2000年農村地區飲用水衛生合格率為62.1%,全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
水生態失衡。以江河斷流、湖泊濕地萎縮、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為主要特徵的水生態失衡問題仍未解決,部分地區愈演愈烈。河流斷流不僅發生在小河小溪,而且發生在大江大河;不僅發生在西北乾旱區,而且發生在降雨量比較充沛的西南地區,斷流范圍在擴大。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黃河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持續20多年出現斷流,從1999年開始緩解,但工農業用水仍在增加,引水、調水及攔水工程有增無減,潛在的問題依然存在。湖泊退化是水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國自然湖泊總數減少19%,總面積縮小11%。我國約有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農業灌溉依靠地下水,超強度利用導致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沉陷日益嚴重,漏斗范圍不斷擴大,部分地區還在加速發展。
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嚴重缺乏生態用水和水生態失衡,對環境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大半個中國都處在水危機中。據報道,缺水導致華北平原生態急劇惡化,許多地方出現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現象。西部開發更是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製約。一些地區無限制地抽取地下水,將進一步加劇土地的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二、未來水環境的預測
水環境安全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我國是個缺水的國家,水污染物排放量長期處於較高的水平,大大超過了水環境容量,多年來污染物大量累積,全國主要江河湖泊水體污染嚴重,水環境安全十分脆弱。
1、未來10年城市水污染加重的可能性增大
未來城市用水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9.6億左右,需水總量達到1540億m3。按照《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規定,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50%,此時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城市污水將維持在比現狀略高的水平。2010年相對於2000年,城市污水增加量略大於污水處理量,2010年未處理城市污水量基本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2010年之後才有大幅度的降低,水環境污染的壓力才可能趨緩。應該特別注意,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仍然是含有一定COD濃度的污水,所以2010年未處理城市污水水量維持在現狀水平,但是城市污水排放的COD總量仍然比2000年有較大的增加,即對水環境的污染還會加劇。未來10年是我國城市水環境形勢最嚴峻的時期。
2、工業污染控制的不確定性將加大水環境安全風險
在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計委的污染預測方案中,將工業污水排放量控制在1997年或2000年的水平,將工業污水量和污染物總量進行嚴格控制,使直接排放的廢水量大幅度減少,城市水環境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對工業污染要求實現"增長不增污"、"增長減污"是解決水環境安全的主要措施。
工業污染控制力度、工業增長模式、技術進步水平等因素都決定了工業增長不增污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經濟持續增長下穩定控制工業污染的難度加大,也給城市水環境安全造成了較大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未來工業污染削減的邊際成本不斷增加,削減幅度越來越小,這將使工業增長不增污具有技術上的不確定性。
第二,目前許多工業行業正處於高污染、高耗水的發展階段,使工業增長不增污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只有當產業結構調整到第三產業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主導行業時,國民經濟用水、排水才有可能進入穩定期,即"零增長期"。國際經驗證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2000美元的水平時,正是高污染、高耗水產業興起的階段,我國即將進入這一時期,經濟高速增長,資源消耗強度大、廢棄物排放量大的產業仍然佔主體地位。
第三,粗放型的工業增長在短期內能否得到較大改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產品結構不合理,工藝技術落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物耗、能耗等指標居高不下,改變這種狀況並非一蹴而就。我國每年排放的廢水量約400億立方米,與美國的廢水排放量〈500多億立方米〉接近,遠超過日本全國廢水量(l00多億立方米〉,而我國與美、日的經濟總量卻相差甚遠。如果工業污染控制的不確定性成為現實,一旦工業污染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減污態勢,那麼2010年水環境形勢將比2000年更為嚴峻。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工業污染控制仍然是我國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安全管理的重點。
3、面源污染將長期制約水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源污染對水體污染的貢獻日益顯著。未來一定時間內,化肥、農葯的使用量還將提高,2005年,化肥和農葯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4600萬噸和42萬噸,分別比2000年的消費量增加12%和31%,畜禽及水產養殖業還要發展,面源污染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制約我國水環境質量的改善,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面源污染對湖〈庫〉等封閉或半封閉水體的影響尤其明顯。從全國范圍來看,城市湖泊都已經處於重富營養或異常營養狀態,絕大部分大中型湖泊都已經具備發生富營養化條件或處於富營養化狀態,而且還在發展。根據有關調查,1984年、1988年、1996年富營養化湖庫占調查湖庫比率分別達到26.5%、61.5%、85%。近海海域的富營養化污染也有類似趨勢。如果按照這個急劇惡化的速度,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和面源控制等因素,那麼未來1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不僅湖泊富營養化面積進一步增加,湖泊、水庫多年來的污染的累計放大效應將會顯現。
4、飲用水安全日益受到影晌
隨著城市廢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難降解有機物工業廢水排放,我國飲水安全風險將加大。安全飲用水的供給是以水質良好的水源為前提的。污水的直接排放和和面源污染的影響是導致城市供水水源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2010年、2030年、2050年污水水量分別比1997年增加82%、143%、208%,這對城市水源的保護將帶來更大困難。特別是城鄉最主要的飲用水源地湖(庫〉,由於流域人口密集、社會經濟發達,受到的影響就更大〈我國湖〈庫)水資源總量達到6380億立方米,占城市飲用水水源的50%以上〉。從全國總體而言,在城市及其臨近地區開發300�600億的水源滿足2010年和2030年的用水需求並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對於華北等水資源短缺的北方地區,如何在大幅度增加的污水威脅新、老水源水質安全的同時,做到合理的開發和保護飲用水水源的難度極大。
5、水生態有可能進一步失衡,水環境安全受到嚴峻挑戰
國際上河流開發利用率公認為應控制在30%〈合理利用程度〉和40%(合理程度上限〉之內,而我國除西南諸河利用率較低〈12%〉外,其他各流域都較高,尤其是遼河、淮河、黃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分別為62%、60%、56%,海河已近90%。同時,隨著水利工程建設,江河湖庫化、渠道化進一步加劇,這必將擠占生態用水,河流的生態流量更加難以保證,北方河流將喪失水循環的可再生性和各種使用功能。
按照中國工程院的預測,21世紀中葉用水量將達到7000�8000億立方米,基本接近全國可用水資源總量。城市廢水將達到1100�1500億立方米,城市河段污徑比將小於6,污染型缺水現象將更加嚴重。這必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再考慮年降雨量、水資源分布等因素的波動,城市河道大部分為污水所佔領,局部惡化趨勢不可避免,北方缺水地區將更嚴重。
應該注意到,經處理排放的污水必須要有生態用水進行稀釋,才能達到水質標准。按照國家水環境標准制定的基本原則、污水排放標准與水環境質量標準的關系考慮,一般每l立方米的污水需要6�8立方米的清水稀釋。如果2050年城市廢水排放量高達1000多億立方米,那麼全國所有的可利用水資源都將成為生態用水,如若不然將是一個有水皆污的不堪想像局面。改變這種狀況,一是實行節約用水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並舉,將污水排放量降下來;二是實行污水深度處理和污水資源化,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三是依靠科技進步,解決污水凈化的技術問題,大力推行污水凈化。
污水對我國本身就顯短缺的水資源影響越來越大,水污染和日漸短缺的水資源的雙重壓力,還會導致上下游之間污染糾紛,直接影響社會安全和人民團結。如不引起重視,將對國家的環境安全構成威脅。
三、防治水污染的對策
〈一〉依法防治水污染
自從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水污染防治法》以來,國家先後制定或修訂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供水節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及《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17項水污染防治的專門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政策。先後發布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海水水質標准》、《漁業水質標准》、《農田灌溉水質標准》、《地下水質量標准》、《污水綜合排放標准》等21項水環境保護標准。各地方也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水污染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標准。迄今為止,一個以《水污染防治法》為基礎的保護水環境、防治水污染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後全國水污染防治法制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繼續完善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時,切實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今年上半年,環保總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的專項行動。查處了上萬家超標排污企業,處理了一批嚴重排污企業及其所在地政府和環保部門嚴重失職的負責人,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彈的勢頭。
(二〉強化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
我國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經驗,即對國家重點水域的污染治理,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規劃抓起,確定水污染防治目標,建立流域性的法規;加強執法,建立環境質量地方行政領導負責制;對重點污染物的排放進行總量控制;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粗放型經營方式,對規模小、污染重、經濟效益差的企業實行關、停、禁、改、轉;對重點污染源進行限期治理;加強城市污水的集中控制,改變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運行機制等,強化對工業企業排污量的控制和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採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底泥疏浚、生態恢復等綜合治理措施來防治水污染等。
〈三〉開展重點流域"三河"、"三湖"治理,全面促進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
1996年我國人大通過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列為"九五"期間我國環保工作的重點。隨之,《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對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和任務,國務院各部門、各級地方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動員各方面力量,以治理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為重點,開展了空前規模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組織實施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規劃。淮河、太湖、滇池、巢湖開展"零點行動",工業企業分別於1997年底、1998年底、1999年5月1日前、1999年底前實現了污染物達標排放。海河、遼河流域也於2000年底前實現了工業企業主要達標排放。"三河"、"三湖"流域的5148家重點企業,已有4848家實現達標排放,佔94%。計劃到2000年底前建成的246家城市污水處理廠,有50多座建成並投入運行,有130多座在建。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已於2001年8月經國務院批復實施,另外的"三河"、"二湖"(淮河、海河、遼河、巢湖、滇池)流域"十五"計劃也即將經國務院批復全面實施。
在"三河"、"三湖"治污的帶動下,全國實施"一控雙達標"行動。在國民經濟年均增長8%的情況下,12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八五"末期平均減少了15%左右。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關閉、取締了能耗高、污染重的"15小"企業8.4萬多家,對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國23.8萬家工業污染企業90%實現了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36個城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了水環境功能區標准。
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452座,其中二、三級污水處理廠307座,城市排水管道約15.8萬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36.5%,比1995年增長了約17個百分點。特別是自今年8月底建設部、環保總局在杭州聯合召開全國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以來,全國已掀起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熱潮。城市污水處理產業正在迅速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吸引眾多的國際財團、國內外企業和公司爭相參與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
另外,目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也開始起步。近年來通過加強畜禽養殖的環境管理,開展生態農業、生態示範區和環境優美小城鎮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和開發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措施,逐步加大了農村環境保護的力度。
三、"十五"期間水污染防治工作
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確定了"十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的目標和任務。一是到2005年,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10%;工業廢水中重金屬、氰化物、石油類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二是重點流域、海域的水污染防治實現規劃目標,國控斷面水質主要指標基本消除劣V類,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三是城市地下水污染加重的趨勢開始減緩,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標准,大中城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四是農村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標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有所減緩,建成一批生態農業示範縣,創建一批環境優美小城鎮。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計劃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實行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十五"期間,全國水污染物的主要控制指標化學需氧量(COD),到2005年,其年排放總量將控制在1300萬噸,比2000年減少10%。其中,工業化學需氧量的年排放量控制在650萬噸;氨氮的年排放量將控制在165萬噸。到2005年,"三河"、"三湖"流域化學需氧量的年排放量控制在250萬噸;氨氮的年排放量控制在46萬噸;總磷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46萬噸;總氮的年排放量控制在2.02萬噸。必須說明的是,即使到2005年完成了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三河"、"三湖"流域范圍內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流域范圍的水體自凈能力,還不能達到水環境質量的要求,正象日本琵琶湖和英國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分別花了25年和50年時間一樣,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還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見效。
二是進一步加大工業、城市和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1)工業污染防治方面,將通過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有效控制新污染;通過加強監督檢查,實施污染物全面達標工程,鞏固和提高工業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成果;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推行清潔生產,依法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後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抓好化工和輕工等重點污染行業的污染防治,有效削減工業水污染物排放總量。(2)在城市水環境治理方面,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通過完善城市功能和規劃,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水污染治理,使大中城市的水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要達到45%,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要達到60%。(3)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將進一步採取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民減少對化肥和農葯的依賴,增加有機肥的使用;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水要達標排放,鼓勵採取資源化等措施,減少污染排放。
三是繼續開展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十五"期間,我們將繼續抓住"三河"、"三湖"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把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東線)水污染防治工作做為重點,還將啟動黃河、松花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促進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邁上一個台階。

『伍』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條例

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1998年12月22日安徽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7次會議通過,2014年7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李春12次會議修訂) 第一條為了防治巢湖流域水污染,保護和改善巢湖水環境,促進科學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活動。
本條例所稱巢湖流域,包括巢湖湖體,巢湖市、肥西縣、肥東縣、舒城縣和合肥市廬陽區、瑤海區、蜀山區、包河區的全部行政區域,以及長豐縣、廬江縣、含山縣、和縣、無為縣、岳西縣、蕪湖市鳩江區、六安市金安區行政區域內對巢湖水質有影響的河流、湖泊、水庫、渠道等水體的匯水區域。
第三條巢湖流域水環境實行三級保護。巢湖湖體,巢湖岸線外延一千米范圍內陸哪塵耐域,入湖河道上溯至一萬米及沿岸兩側各二百米范圍內陸域為一級保護區兄肆;巢湖岸線外延一千至三千米范圍內陸域,入湖河道上溯至一萬米沿岸兩側各二百至一千米范圍內陸域為二級保護區;其他地區為三級保護區。
巢湖流域水環境一、二、三級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由省人民政府確定並公布。
第四條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嚴格的環保標准,採取嚴厲的整治手段,建立嚴密的監控體系,有效防治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加強生態治理,減輕巢湖湖體富營養化,促進巢湖水質根本好轉。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利於水污染防治的經濟、技術等措施,鼓勵和支持水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巢湖水污染防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服務平台,依法公開巢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水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突發事件、目標責任、考核評價等水污染防治的公共信息。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宣傳巢湖水污染防治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建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議事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解決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問題。
合肥市人民政府對巢湖流域水環境質量負總責;根據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編制並組織實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指導、協調、督促轄區內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水污染防治職責。
六安、安慶、蕪湖、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及有關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巢湖流域水環境質量負責;保證巢湖流域出界河流斷面水質符合水環境質量要求,實行跨市、縣行政區域邊界上下游斷面水質交接責任制。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入湖河道截污、清淤、保潔、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實施建立垃圾、污水收集處置系統等農業和農村污染控制措施。
第七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水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省巢湖管理局負責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內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並履行省人民政府確定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委託的其他職責。
海事管理機構對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水行政、財政、國土資源、交通運輸、住房城鄉建設、農業、漁業、林業、衛生、工商、旅遊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有關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巢湖流域水環境,並有權對污染損害水環境的行為進行檢舉。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實施國家制定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省巢湖管理局應當根據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行動計劃,組織實施水環境一級保護區水污染防治措施。
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規劃。
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需要,結合巢湖流域水環境承載力,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和省巢湖管理局,根據國家核定的本省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要求,以及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擬訂流域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逐級分解落實到巢湖流域市、縣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布巢湖流域市、縣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完成情況。
對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有關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十二條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流域建設開發利用規劃和工業、農業、漁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未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新建、擴建、改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水上設施,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附送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附送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三條建設項目的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設施應當經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驗收不合格的,該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水污染物處理設施應當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閑置水污染物處理設施的,應當事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水環境質量監測。水功能區的水資源質量狀況監測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承擔。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規劃和設置水環境質量監測點,在巢湖湖體、出入巢湖的河流和跨設區的市行政交界斷面,設立水質自動監控系統。
省巢湖管理局承擔巢湖湖體、主要出入巢湖河流的出入湖口斷面的水環境質量監測,監測結果報告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將監測結果通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並統一發布。
第十五條出入巢湖的河流水污染防治,實行河道(段)長負責制。由市、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負責人擔任行政區域內出入巢湖的河流的河道(段)長,組織對河流的水污染防治情況進行巡查,監督檢查河流水污染防治計劃的落實。
第十六條 巢湖流域水環境保護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水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考核評價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第十七條 巢湖流域水質適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巢湖湖體和豐樂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裕溪河入湖水質按Ⅲ類水標準保護,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入湖水質按Ⅳ類水標準保護。
第十八條省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會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擬定巢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產業、產品目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
限期淘汰污染巢湖流域水環境的落後工藝和設備。
第十九條 水環境一、二、三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化學制漿造紙企業;
(二)新建製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水泥、石棉、玻璃等水污染嚴重的小型項目;
(三)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四)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嚴格限制在水環境三級保護區內新建製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水泥、石棉、玻璃等水污染嚴重的大中型項目;確需建設該類項目的,應當事先報經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條水環境一、二級保護區內除執行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製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水泥、石棉、玻璃等水污染嚴重的項目;
(二)新建、擴建除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污口以外的排污口。
第二十一條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內除執行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第二十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排放水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二)運輸劇毒化學品和國家禁止的其他危險化學品;
(三)設置劇毒物質、危險化學品的貯存、輸送設施;
(四)從事網圍、網箱養殖;
(五)利用機械吸螺、底拖網等進行捕撈作業;
(六)設立畜禽養殖場。
合肥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明確期限,拆除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內現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產項目。
第二十二條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設規范化排污口,設置標注單位名稱和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及數量等內容的標志牌,在廠界內、外排污口分別設置排污取樣口。
排污單位間歇排放水污染物的,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時間排放。排放水污染物的時間應當向社會公布。
新建、改建、擴大排污口,應當依法經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
第二十三條 禁止下列排放水污染物的行為:
(一)私設暗管排放;
(二)將廢水稀釋後排放;
(三)在雨污管道分離後利用雨水管道排放;
(四)將廢水通過槽車、儲水罐等運輸工具或者容器轉移出廠非法傾倒;
(五)擅自改變污水處理方式、不經過批準的排污口排放。
第二十四條城鎮污水應當集中處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住房城鄉建設、發展改革、環境保護、水行政等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組織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並加強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的監督管理。
新建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同步建設除磷脫氮設施;現有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沒有除磷脫氮設施的,應當限期增設,具體期限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合肥市各類工業園區未配套建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審批園區內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第二十五條 在合肥市公共排水設施覆蓋區域內,排水戶應當將雨水、污水分別排入公共雨水、污水管網及其附屬設施;除樓頂公共屋面雨水排放系統外,陽台、露台排水管道應當接入污水管網。
在公共排水設施未覆蓋區域內,排水戶應當自建污水處理設施或者自建排水管網接入公共排水設施。
現有排水設施未實行雨水、污水分流的,應當按照排水管理機構規定的期限和要求進行分流改造;自用排水設施與公共排水設施的連接管由排水戶負責建設。
第二十六條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按照國家規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處理的有償服務,收取污水處理費用,保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經費不足的,當地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安排。
排污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規定繳納污水處理費。污水處理費應當專款專用。
第二十七條向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放污水,應當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准。
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對匯水范圍內排污單位的排水進行取樣檢測時,有關排污單位應當提供便利條件。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發現排水水質超過排放標準的,應當及時告知排污單位,並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八條城鎮生活垃圾應當分類收集、貯存、清運,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技術規范採取防滲漏等措施。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應當達標排放。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行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逐步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和處理設施,並實行集中收集、分類處理。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使用緩釋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組織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指導化肥、農葯的科學使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保護對水生態環境有益的水生生物和底棲生物,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農業部門編制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明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支持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進行標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設施建設與改造。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根據養殖規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設相應的畜禽糞便、污水與雨水分流設施,畜禽糞便、污水的貯存設施,有機肥加工、製取沼氣、污水處理等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或者委託他人對畜禽養殖廢棄物代為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實現污水達標排放。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合理規劃開發利用水產資源,推廣標准化水產養殖技術,科學確定流域內水產養殖范圍、規模、品種、密度和方式,預防和減少水產養殖對水環境污染。
從事水產養殖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合理使用餌料、葯物,防止造成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第三十三條在巢湖湖體開展水上旅遊、水上運動、水上經營等開發利用活動,不得污染水質。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前,應當徵求省巢湖管理局的意見。
港口、碼頭應當設置污水污物收集、轉運和處理裝置。
入湖船舶應當設置污水污物存貯裝置、集油或者油水分離裝置,不得向水體傾倒船舶垃圾或者排放船舶殘油、廢油。
第三十四條學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單位的實驗室、檢驗室、化驗室產生的危險廢液,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單獨收集、安全處置。
第三十五條貯存液體化學原料、油類等地下工程設施的單位,應當採取防止滲漏的有效措施。
進行地下勘探、采礦、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間和地下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可能幹擾地下含水層的活動,應當採取防護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流域生態功能的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建設生態保護帶、隔離帶。採取森林與濕地建設、生態清淤、水塘攔截等生態處理方法,降低氮磷等污染物入湖總量。
流域內水資源調度應當維持地表水的合理流量,維護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和生態功能。
第三十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建設調水引水工程,加快巢湖水體交換,改善巢湖水環境。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制定並實施濕地保護規劃,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增強濕地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能力。
利用濕地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或者生態旅遊活動,應當符合濕地保護規劃,保護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合肥市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確定環巢湖生態建設布局,因地制宜建設環巢湖生態濕地,構建湖濱緩沖區。
第三十九條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內的建設項目不得縮小水域或者灘塗面積。因建設防洪、抗旱、供水、水環境生態修復等項目確需佔用的,應當科學論證,經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同時興建等效替代工程或者採取其他功能補救措施。
在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內因保護需要建設環湖濕地、環湖景觀林帶、污染治理項目等,應當經省巢湖管理局審查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四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水污染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水污染防治技術,積極開展藍藻防治技術的開發應用,推動科技成果在巢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第四十一條省巢湖管理局應當加強對巢湖湖體藍藻的監測,監測結果報告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巢湖湖體藍藻的預警和預報;發現異常的,應當及時報告省人民政府,並通報當地有關人民政府。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打撈巢湖湖體藍藻,並進行無害化處理,減輕藍藻對巢湖水環境質量的影響。
第四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規定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排污權交易,落實污水處理、污泥無害化處理、垃圾收集處理等方面優惠政策,實施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
(二)未依法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
(三)未規劃設置水環境質量監測點的;
(四)未按規定公布水環境質量信息的;
(五)對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不依法責令限期治理或者不按規定責令關閉、停產的;
(六)接到對水污染違法行為的舉報後,不依法及時處理的;
(七)未按規定實施行政處罰或者違法採取其他行政措施的;
(八)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處理設施,或者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拆除、閑置水污染物處理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應繳納排污費數額三倍的罰款;拒不改正的,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第四十五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在水環境一、二、三級保護區新建化學制漿造紙企業,或者在水環境三級保護區新建製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水泥、石棉、玻璃等水污染嚴重的小型項目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未經批准在水環境三級保護區新建製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水泥、石棉、玻璃等水污染嚴重的大中型項目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一項的規定,在水環境一、二級保護區新建、擴建製革、化工、印染、電鍍、釀造、水泥、石棉、玻璃等水污染嚴重的項目的。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在水環境一、二、三級保護區銷售含磷洗滌用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以二萬元罰款。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在水環境一級保護區新建、擴建排放水污染物建設項目的,由省巢湖管理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五十萬元罰款;並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在水環境一級保護區從事網圍、網箱養殖,或者利用機械吸螺、底拖網進行捕撈作業的,由省巢湖管理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處以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六項規定,在水環境一級保護區設立畜禽養殖場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排放水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許可權責令限期治理,處以應繳納排污費數額五倍罰款;未限期治理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四十九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十萬元罰款:
(一)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排污單位未按規定建設排污口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定,間歇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單位未按照規定時間排放水污染物的。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第四款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在河流新建、改建、擴大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以十萬元罰款;逾期未恢復原狀的,強制恢復原狀,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處以五十萬元罰款。
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排放水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整改或者停產整治,並處以十萬元罰款;逾期未整改的,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責令關閉。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未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單獨收集、安全處置實驗室、檢驗室、化驗室產生的危險廢液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並處以十萬元罰款;逾期不採取治理措施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為治理,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第五十二條本條例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陸』 淮河水污染

目前造成全國水污染十分嚴峻形勢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污染物排放量大,超過水環境容量。
二是生態用水缺乏。目前,黃河、海河、淮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都超過50%,其中海河更是高達95%,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合理限度,嚴重擠占生態用水。
三是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夠健全,執法不夠有力,幹部群眾環保和守法意識不高。
五個方面下手加強水環境保護
「某地區50%的飲用水取自長江,從11個飲用水源中測出468種污染物,其中有機毒物210種,甚至檢出致畸、致癌、致突變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已造成腫瘤、癌症等疾病發生率的增加。」潘岳說,治污當需「猛葯」,國家將從五個方面加強水環境保護、保障水安全。
一、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
以劃定城市和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組織制定全國城市和農村水源地保護規劃,特別是要加快廣大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劃定工作,防治鄉鎮企業和農業面源污染水源地。
在水源地保護區內嚴格限制各項開發活動。一級保護區內,應禁止一切排污行為和對水源地有影響的旅遊和水產養殖等活動。
二、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依法實行排污許可,嚴肅查處超標和超總量排污等違法行為。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維護和努力改善農村飲用水源的水質。
加快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從根本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的問題。
三、實行生態系統管理,重振生命之河。
水壩建設直接關系水環境安全,流域開發規劃和水壩建設都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分析利弊得失,對嚴重影響水環境安全的項目堅決不準上。
經過環評可以建設的,也要嚴格按照環評要求,實施環保措施。
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堅決懲處各類違法排污行為。
繼續開展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行動。
集中力量查處小造紙、小釀造、小化工、小印染、規模化畜禽養殖廠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排污單位的違法排污行為,重點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
五、做好水環境質量信息的公開工作,落實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
對重大流域開發規劃和重大涉水項目,要舉行聽證,廣泛徵求人民群眾的意見,落實群眾環境監督權,堅決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城市生活污水概況
在維系人的生存、保障經濟建設和維護社會發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贅述。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的挑戰。
中國尤其嚴重,是世界13個缺水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目前大約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惡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國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於水污染造成的;對我國118個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調查顯示,有115個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約佔40%。水污染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帶來了負面影響。
我國水體污染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工業發展超標排放工業廢水,二是城市化中由於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處理設施嚴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造成環境污染。工業廢水近年來經過治理雖有所減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無減,占水質污染的51%以上。據環境部門監測,1999年全國近80%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達400億立方米,造成全國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閱讀全文

與巢湖污水排放流量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史密斯凈水器哪個檔次 瀏覽:20
沈陽樹脂膠皮版廠家 瀏覽:187
凈水機租賃如何解決 瀏覽:55
染料企業廢水治理 瀏覽:266
半透膜能做口罩嗎 瀏覽:268
反滲透膜片分層 瀏覽:315
哪裡有大型污水處理廠 瀏覽:92
蒸餾水實驗需要溫度計嗎 瀏覽:792
石油樹脂銷售網 瀏覽:711
含三乙胺的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821
ro膜怎麼拔出來 瀏覽:994
飲水機熱水管冒熱氣怎麼辦 瀏覽:643
醇酸樹脂是一種 瀏覽:666
凈水瓶子里頭發綠怎麼處理 瀏覽:268
廢水閥不打開有什麼危害 瀏覽:465
污水中油的種類 瀏覽:230
污水處理工藝提示改造方案 瀏覽:844
住的地方被污水泡房東怎麼處理 瀏覽:909
反分裂反滲透斗爭怎麼做 瀏覽:411
製革工業廢水再生利用 瀏覽: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