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污水排放濕地怎麼施工

污水排放濕地怎麼施工

發布時間:2023-11-23 19:49:36

1. 污水處理廠的施工內容及流程是什麼

內容包括場地平整、污水處理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附屬設施的土建工程,廠區給排水管網、照明、道路和通訊及污水截流管道等工程。

建築物與構築物描述:

1、粗格柵進水泵房

進水泵房由地下進水管、粗格柵間、地上提升泵房及溢流井組成。

①、地下進水管為D500、深3m的玻鋼管。

②、粗格柵間為長10.9m、寬7.8m、深約5.5m的地下鋼筋砼深池,與進水管相連。

③、提升泵房設在粗格柵間上方,粗格柵間頂板即為提升泵房的地坪,泵房為磚混結構,現澆樓板,平面尺寸為9m X 13.65m,層高5.7m。

2、細格柵、沉砂池

沉砂池由進水渠道、沉砂池主體、中間渠道、出水池組成。該系統為架空式鋼筋砼結構。

①、沉砂池主體為直徑2.53m的園形架空水池兩個,下部為錐形並帶有集砂斗。

②、出水池為深2.5m,平面尺寸3.49Mx5m的鋼筋砼深井。

整個系統頂部設有人行走道及防護欄桿。

3、生化池

反應池是本工程中最大的一組鋼筋砼水池。其平面尺寸為29.3m X 10.6mX4m,深度6.4m,其中地上3.2m,地下3.2m。該池共分4格,每一格有一道鋼筋砼隔牆(下方留孔)。池頂周邊設有人行通道及鋼欄桿。格與格之間的鋼筋砼隔牆頂部設有深1.Om,寬1.5m的溝道,上設鋼格柵蓋板及鋼欄桿。池內有工藝等專業所需的預留孔洞及預埋件。

4、鼓風機房

結構形式為單層磚混結構,層高7.5m。值班室為依附的磚混結構。

5、配水井

配水井為一平面尺寸為4.85X2.25m,深2.2m,中間有隔板將其分為5部分,池內設有直爬梯。

6污泥脫水間

結構為單層磚混結構,層高7.5m,基礎為剛性基礎。

7、綜合樓

二層磚混結構,現澆樓板,條行基礎。內有辦公室,值班室化念室等。

8、變配電間

為單層磚混結構,現澆鋼筋砼屋面,基礎為牆下砼條型基礎。

工程的工作內容較多,有下述17項:

第一項為基礎、水池等的土方開挖;第二項為砼及鋼筋砼工程;第三項為磚砌體工程;第四項為地溝及設備基礎施工;第五項為溝、渠、池的閉水試驗;第六項為土方回填;第七項為門窗、樓梯、欄桿等的製作、安裝和油漆;第八項為內、外牆面的粉刷和噴塗;第九項為頂棚的粉刷;第十項為屋面找坡、找平及防水施工;第十一項為室內地平施工;第十二項為室外散水、坡道、踏步及排水溝施工;第十三項為吊車軌道、連接件、車檔等的製作、安裝和油漆;第十四項為廠區給排水管道與建築物室內外給排水衛生設施的施工;第十五項為廠區供電外線、建築物室內外照明及防雷接地施工;第十六項為廠區道路、排水溝、管和綠化施工;第十七項為配合設備、水、電安裝、修補因安裝碰傷的牆、地面、門窗及室外散水道路等工作內容

2. 請問下,有誰知道土地法處理生活污水的工藝流程麻煩說一下,謝謝了。

土地處理系統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在人為調控的前提條件下,把污水投配到土地上,使污水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生態中,經物化和生化的綜合作用,達到預期目的,是一項投資少,能耗低技術。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和環境來處理廢水,使之再生利用。
廢水土地處理系統一般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①預處理設施;鑒於鐵路車站的實際管理水平,採用設置格珊井,井內配置平板格珊,垂直兩層布置。
②調節與儲存設施;設置一條調節池,控制出水速率。
③輸送、布水與控制系統;採用UPVC管道配水。
④土地凈化地塊;重要考慮水位控制系統,使土地處理單元處於濕地系統還是地下潛流系統。
⑤凈化出水的收集與利用系統。
地下滲濾系統土壤表層的好氧帶是主要的起處理BOD作用的部分,一般的包氣帶很薄,故此需要大量的土地來處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車站地形高差,跌水曝氣,提高污水進入處理單元的溶解氧量。
我們國內設計基本上按每噸水佔地3到4平方米計算,英國有人提出應達到6到10平方米才能穩定運行,
通過廢水向快速滲濾地塊周期的布水,使地塊表層的土壤處於厭氧、好氧的交替狀態,即不同種群的微生物對被土壤阻截的懸浮有機物進行分解,從而防止了土壤空隙的堵塞。由於厭氧-好氧過程的交替進行,可以去除廢水中BOD、N和P;通過過濾和滲濾作用,又可以去除幾乎全部的BOD、SS;如果投配污水中C/N≥3,且採用較低的水力負荷時,可以通過反硝化作用去除大量的氮,對磷的去除也很有效。所以快滲系統凈化效率很高。由於在穩定的快滲系統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主要發生在氧化還原作用頻繁更替的表層100cm以內,即好氧—厭氧交替帶。正是由於RI系統內部的這種特殊作用的規律,使得其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優於其它單獨的以好氧或厭氧為主的傳統生物處理系統;過濾與吸附是RI系統中污染物去除的中間過程,懸浮物、重金屬、氮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的去除,幾乎總是藉助於過濾與吸附作用,而有機耗氧物質(BOD、COD)以及磷等,則為部分直接降解,部分藉助過濾和吸附作用。與其它污水處理系統相比,RI系統的介質顆粒小,過濾與吸附明顯。
根據當地場地狀況、土壤性質及水質、水量狀況,位於農村地區,征地容易、土地便宜,且處理單元佔地對景觀影響不大,採用以慢速滲濾為主。
以濕地和慢滲為輔助的廢水土地處理系統。因濕地和慢滲尚未運行,所以主要介紹快滲系統。
慢速滲濾系統(SR-33.12ha)此工藝適用於滲透性能較差的粘土場地。以低水力負荷均勻布入土壤—植物生態系統而得以處理。凈化機制類似固定膜生物處理法,對BOD、SS和N的去除率比較高。上面長有牧草,投配的污水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滲入地下,牧草的生長期長,對氮的利用率高,可耐受更高的水力負荷。
位於城鎮附近的中間站,根據車站當地場地狀況、土壤性質及水質、水量狀況,處理單元佔地對車站景觀影響不大,採用以快速滲濾為主。
快速滲濾系統(RI-141.78ha)將污水有效控制地投放到具有良好滲透性能的土壤表面,污水在向下滲濾過程中,由於氧化還原、硝化反硝化、過濾和沉澱等一系列的作用得到凈化的一種污水土地處理工藝類型稱為快速滲濾處理系統。快速滲濾系統是一種高效、經濟、低能耗廢水處理與再生的方法。
快滲系統適用於滲透性能良好的砂層厚度大於2米的場地,共分成多個單元,來自輸水干管的污水分別由兩個分水口將污水投配到消力池,然後進入各單元,採取淹水/干化期比為2/8交替進行。污水主要以垂直下滲方式通過表層2.5米厚土層後得到凈化,設置集水管收集,進入再生水回收管道系統。各單元均設有1個溢流口和1個翻耕通道。
濕地系統工藝適用於滲透性能差的場地,地表生有沼澤植物,繁茂的水生植物,為微生物棲息的場所,可以減緩水流速度和風流,有利於SS的去除和底泥上浮。其次植物也能吸收和分解污染物。
濕地處理工藝共有可考慮分成多個單元,經水平和垂直方式通過表層1米厚得到凈化,一部分再生水回收,供車站綠化使用,少部分排放。

3. 人工濕地處理工業廢水的工藝設計

1工藝設計
1.1工藝流程
工藝的選擇直接關繫到處理出水的水質指標能否穩定可靠的達到處理要求、運行管理是否方便、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是否節省,以及佔地和能耗指標的高低,因此,工藝方案的選擇非常關鍵。項目濕地的進水水質具備以下特徵:
(1)廢水進入人工濕地前,預先經過芬頓工藝處理,有機污染物大部分被分解,剩餘部分難分解的高分子有機物;
(2)廢水中含有一定鹽度(主要為鐵鹽、硫酸鹽與氯鹽),約1%~2%;(3)水質波動大,進水水質的氨氮指標有較大浮動,最高氨氮可達120mg/L;水中磷以元素磷、正磷酸鹽、縮合磷酸鹽、焦磷酸鹽、偏磷酸鹽和有機團結合的磷酸鹽等形式存在,而項目進水以除正磷酸鹽外的形式為主,不利於植物吸收。因此,工藝的選擇應根據水質、水量、設計出水要求、以及當地的溫度、工程地質等因素綜合考慮。具體工程的選擇原則為:
(1)工藝選擇保證合理性、先進性和成熟性的有機結合,確保處理後的污水再生水達到排放標准,無二次污染;
(2)在出水達標的前提下,盡可能採用節能、高效的處理設備,降低建設投資和運行費用;
(3)工程操作、運行與維護管理簡單、方便,設備運行性能可靠;本設計方案選定的工藝為「提升泵池+垂直流人工濕地+景觀水池」。項目廢水通過一系列環保處理工藝處理至濕地進水標准後排入清液緩存池中均質,緩存池設有氨氮在線分析儀以及COD在線監測儀,對水質中的COD指標與氨氮指標進行實時監測。當進水水質滿足濕地進水要求時,則PLC進行「模式一」的進水方案(正常運營),清液緩存池內的水泵將廢水動力提升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中,同時經砂石填料的過濾、特殊填料的吸附作用、濕地植物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後,水中污染物得到去除,出水由底部集水管道輸送至景觀池中,與景觀池連接的管道末端設置可調節式管接,根據實際運行需要調整人工濕地的好氧—厭氧比重,進而微調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對污水中氨氮、硝態氮進行針對性控制,達到污水的高效效率處理。景觀池出水通過管道輸送至指定排放點中計量排放。當進水水質超出濕地進水要求時,則PLC進行「模式二」的進水方案(事故運營)。當末端氨氮在線檢測設備檢測水質超過設定值時,自動開啟應急吸附閥,同時關閉總排水閥,污水通過應急循環水泵,將污水抽至I級應急吸附池與II級應急吸附池中進行處理,凈化後的水進入排放池中,經操作員檢測合格後排放;當末端COD在線檢測設備檢測水質超過設定值時,或氨氮與COD同時超標時,只開啟內循環閥,同時關閉總排水閥,應急循環水泵將超標水質抽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布水主管中,由配水支管與配水電動閥進行脈沖配水,實現污水循環不外排,直至末端在線檢測設備合格後恢復正常運行狀態。出水達到目標水質標准後排放。
1.2主要構築物設計參數
污水通過管道流入提升泵池,再進入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通過均勻布水,植物吸收分解、濕地凈化後,出水最終流入景觀水池,實現處理流程的完結。
1.2.1提升泵池及泵房
1.2.1.1提升泵池
設計流量:Q=900m3/d,數量:1座,有效水深:h=4.0m,有效容積:V=150m3,結構:鋼砼。
1.2.1.2進水泵房
設計流量:900m3/d,數量:1座,尺寸:平面尺寸為7×5m。其中,提升泵的Q=20m3/h,H=8m,N=4kW,共3台(兩用一備)。
1.2.2垂直流人工濕地
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是一種生態工程處理技術,是人工濕地的一種類型,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待處理的污水以垂直潛流的方式通過濕地處理系統時,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最終使水質得到凈化[4-7]。設計參數方面,垂直流人工濕地面積為4064m2,濕地高度設計為1.6m,濕地內填料層高度設計為1.5m。
1.2.3景觀水池
設計流量:900m3/d,數量:1座,有效水深:1.0m,池體尺寸:r=4.5m,結構:鋼混,其他:種植部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以增強景觀效果。
2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設計
2.1填料及微生物菌種
本工程所選用填料主要為不同的砂礫級配,填料厚度1.5m,從上至下依次為50cm厚粒徑0~5mm砂石填料層(包括10cm的特殊填料),30cm厚特殊填料層,40cm厚粒徑10~30mm砂石填料層,30cm厚粒徑20~40mm碎石填料層。特殊填料由活性炭與沸石按比例混合而成,為濕地長效運行,活性炭與沸石配比設定為25%:75%。為增強特殊填料對COD、NH4+-N的去除作用,將特殊填料分兩部分,其中0.3m鋪設在原來的位置,包裹植物根系,0.1m鋪設在上層布水管管溝中。由於人工濕地對TP去除效果一般,為增加人工濕地對TP的去除效果,可在碎石層中混合鋪設0.1m石灰石。與此同時,在垂直流濕地系統中添加高效微生物菌種,利用復合微生物進行污染環境治理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型污染治理技術[8-10]。它以處理工藝簡單,對污染位點的干擾、破壞小、污染物降解速度快、降解徹底、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優勢被認為是一項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水污染治理技術。本項目中所用高效微生物菌種主要由含銅綠假單胞菌、施氏假單胞菌、海洋假單胞菌、糞產鹼菌、脫氮副球菌、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蠟狀芽孢桿菌等。其中既有分解性細菌,又有合成性細菌,既有厭氧菌、兼性菌,又有好氧菌,是一個多種菌共存的生物集合。高效微生物菌種主要用於人工濕地投加,菌種的投加可加快菌群形成速度和污水處理效率,同時菌種的投加還可優化微生物群落,強化處理效果。
2.2防滲設計
人工濕地在安裝工作時也需做好嚴格的防滲處理,達到雙保險的目的。按照《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05-2010),人工濕地底部和側面應進行防滲處理,防滲層的滲透系數不低於10~8m/s。本項目垂直流人工濕地的防滲層也按此規范進行,具體做法為修築好濕地池體後,鋪設垃圾填埋場專用光面HDPE防滲膜(厚度1.0mm)。
2.3配水管與運行
為了保證濕地系統布水均勻,人工濕地劃分成21個配水單元,每個配水單元約200m2。本次900m3/d規模的尾水治理工程的工藝管道由兩部分組成,上層布水管道與下層集水管道。通過水泵將清液儲存池的原水動力提升至垂直流人工濕地,進入布水區域後東西向分成2條,最終由蝶閥控制每個配水單元的穿孔管進行布水。
2.3.1上層布水管設計
尾水由項目進水動力系統通過DN80PE主管輸送至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後,東西向分為2條DN80PE布水主管,布水干管(DN65,PE材質)與主管垂直相接,主管兩側干管各設一控制閥門,干管兩側對稱駁接DN40PE穿孔管,向各濕地單元均勻布水。穿孔管間距2.0m,管孔φ5mm,孔間間距200mm,採用熱熔連接。不同管徑使用轉接頭進行變換連接。
2.3.2垂直流人工濕地下層集水管設計
在濕地床體中間位置設置集水管,集水主管採用管徑為DN150PE管,穿孔集水干管採用管徑為DN100PE管,斜向下30°雙側間隔開孔,穿孔集水管間距16m。出水收集後匯入景觀池中,在景觀池中的集水主管向上蔓延,向上蔓延的長度可進行手動調節,最終引至排放渠內計量排放。每個人工濕地下層管道均設置有通氣管,用於消除濕地內部負壓,提高配水下滲速度。
2.3.3管道閥門的選用及布置
閥門選用首先掌握介質的性能、流量特性,以及溫度、壓力、流速、流量等性能,然後,結合工藝、操作、安全諸因素,選用相應類型、結構形式、型號規格的閥門。本項目垂直流人工濕地配水系統中,需要對進水進行調節,結合閥門的特點及本項目的需要,選擇蝶閥作為進水調節閥,通過蝶閥的圓盤控制管道污水的開關。首先在濕地進水主管上調壓閥、安裝手動蝶閥、電動蝶閥和電磁流量計,其次在濕地進水管以及布水干管上安裝水表、手動蝶閥和電動蝶閥。應急事故管道以及最終排水管道(均為PE管)各安裝一個手動蝶閥和電動蝶閥。
2.4植物設計
設計種植植物與廠區環境相協調,重點選擇去污能力較高並且具有一定的耐鹽能力的植物品種。種植方式為分區種植,具體分區和造型根據周圍景觀情況布置,以保證與整體景觀協調一致。
2.4.1設計原則
根據污水性質及當地氣候、地理實際狀況以及相關文獻的論證結果,選擇適宜的水生植物,才能建立良好的填料—植物系統,保證良好的凈化效果。濕地水生植物的選擇原則如下:
(1)能適應當地生長的植物或天然濕地原存的優勢種。
(2)根據處理對象即污水的特性選擇適宜的植物;如多年生的蘆葦、風車草、花葉蘆荻等去除BOD5、N、P的效率高。這些植物根系發達,根狀莖粗壯,形成不定芽,是微生物棲息生長的良好介質,在根區能形成巨大的生物量,具有強大的凈化能力。一些維管組織的莖、根狀莖具有發達的呈海綿狀空腔組織,氧氣能通過這些空腔利用葉從大氣中將氧輸送至根部,這樣其根區恰如一個好氧反應區,具有生物膜法的凈化功能。
(3)多種植物混植或串聯種植,發揮各自優點,提高系統的總體凈化能力。
(4)景觀效果好,能美化環境,為戶外休閑娛樂提供良好的環境。
2.4.2濕地植物選擇
通過試驗及查閱相關文獻,篩選對高鹽廢水有較高適應性的人工濕地植物,得出蘆葦、花葉蘆荻和香根草長勢最好;蜘蛛蘭、風車草、檉柳長勢一般;紅樹林類植物、鳶尾、紙莎草、千屈菜和水蔥長勢較差,因此,蘆葦、花葉蘆荻和香根草為高鹽廢水濕地項目的主要植物用於大面積栽植,而蜘蛛蘭、風車草、檉柳可作為次要植物,可小面積種植。紅樹林類植物、鳶尾、紙莎草、千屈菜和水蔥長勢較差,將不予以考慮。
3結論
經過工藝設計的分析,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工業廢水尾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可以實現高標准排放。進水主要特徵為低COD、低氨氮,高鹽度,水質波動較大,有機污染物以難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為主。進水滿足一定標准後,經過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後,出水主要指標可以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IV類標准。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4. 濕地生態系統是怎樣用於污水處理的

人工濕復地技術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發制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污水生態處理新技術
,
其特點是投資少、效率高、抗沖擊、處理效果穩定、運行費用低、維護方便和景觀生態相容
性好。目前已被用於處理各種類型的廢水
,
如居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酸性礦排水、暴雨
徑流、
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流、
湖泊濕地恢復和重建
,
同時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設中發揮作用。
一般認為
,
人工濕地是通過植物
-
土壤
-
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實現對污染物去除的
,
其中微生物
是對污染物進行吸收和降解的主要生物群體和承擔者
,
微生物在濕地基質中與其他動物和植
物共生體的相互關系往往起著核心作用。在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污水過程中
,
基質中的微生物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它們既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另一方面又是有機污染
物去除的積極分解者
,
它們的組成以及功能的發揮將直接影響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

5. 一個日處理10噸生活污水的人工濕地,裡面是怎麼設置布水和集水的

進出水系統的布置:濕地床的進水系統應保證配水的均勻性,一般採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裝置。進水管應比濕地床高出0.5m。濕地的出水系統一般根據對床中水位調節的要求,出水區的末端的礫石填料層的底部設置穿孔集水管,並設置旋轉彎頭和控制閥門以調節床內的水位。
填料的使用:濕地床由三層組成表層土層、中層礫石、下層小豆石。表層土鈣含量在2~2.5kg/100kg為好;礫石層粒徑在5~50mm,鋪設厚度0.4~0.7m。
潛流式濕地床的水位控制:當接納最大設計流量時,進水端不能出現雍水現象;當接納最小流量時,出水端不能出現填料床面的淹沒現象;有利於植物生長,床中水面浸沒植物根系的深度應盡可能均勻。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比較常見的幾種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

1、顆粒型生物膜反應器

1.1上流式污泥床(USB)

流式污泥床(USB)是20世紀70年代末由荷蘭Lettinga開發的又一項新的顆粒型生物膜反應器,主要用於厭氧生物處理系統中,即UASB。它主要
由配水系統、污泥床、三相分離器等組成。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氣體將污泥和污水進行充分混合,三相分離器將顆粒污泥、氣體和污水進行分離,污泥保留在反應器
中,氣體和處理後的出水排出反應器,其結構示意見圖1。



4.2無泡曝氣的特點:
與常規曝氣相比,採用中空纖維膜進行無泡曝氣具有如下優點:
①由於曝氣不產生氣泡,氧直接以分子狀態擴散進入生物膜,幾乎百分之百地被吸收,傳質效率可高達100%,因此溶解氧不再是限制微生物生長的決定因素。
②由於生物膜生長在中空纖維膜的外表面,所以在供氧過程中,生物膜不會受到氣體摩擦,不易脫落。


6. 人工濕地水處理方向有哪些工藝

一、污水處理工藝流程說明 本工程採用生物膜法:缺氧----好氧(A/0)處理工藝。A/O即缺氧+好氧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成熟的生物處理工藝,具有容積負荷高、生物降解速度快、佔地面積小、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可替代原有城市污水處理採用的普通活性污泥法,特別適用於中、高濃度工業廢水的處理,且投資省、佔地少、處理效率高。該工藝採用生物接觸氧化和沉澱相結合的方法,工藝成熟、可靠。設備中沉澱污泥,一部分污泥中由於溶解氧的作用進一步得到氧化分解,一部分氣提至沉砂沉澱池內,系統污泥只需定期在沉砂沉澱池中抽吸。系統中風機、潛污泵等主要控制設備的工作程序輸進PLC機,達到自動工作,以減少操作工作量,並可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損壞。

1、格柵: 生產排放的污水經管網系統匯集後,經粗格柵後進入後續處理系統。粗格柵主要用來攔截污水中的大塊漂浮物,以保證後續處理構築物的正常運行及有效減輕處理負荷,為系統的長期正常運行提供保證。

2、污水調節池: 用於調節水量和均勻水質,使污水能比較均勻進入後續處理單元。調節池內設置預曝氣系統,可提高整個系統的抗沖擊性,及減少污水在厭氧狀態下的惡臭味,同時可減少後續處理單元的設計規模,污水池內設置潛污泵,用以將污水提升送至後續處理單元。

3、缺氧池: 在缺氧池內設置彈性填料,用於攔截污水中的細小懸浮物,並去除一部分有機物。該缺氧池經迴流後的硝化液在此得到反硝化脫氮,提高了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經缺氧處理後的污水進入好氧生物處理池。

4、接觸氧化池: 原污水中大部分有機物在此得到降解和凈化,好氧菌以填料為載體,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為食料,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類,從而達到凈化目的。好氧菌的生存,必須有足夠的氧氣,即污水中有足夠的溶解氧,以達到生化處理的目的。好氧池空氣由風機提供,池內採用新型半軟性生物填料,該填料表面積比大,使用壽命長,易掛膜,耐腐蝕,池底採用微孔曝氣器,使溶解氧的轉移率高,同時有重量輕,不老化,不易堵塞,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7. 濕地工程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一、工程地點
項目區位於吉林省梨樹縣污水處理廠西側小南河流域,起始點為污水處理廠中水通過圓涵流入小南河處,樁號為0+000,末端為小南河與招蘇台河匯合處,樁號3+700。
二、工程設計
(一)工程總體布置
以污水處理廠出口進入梨樹小南河為工程起點,樁號為0+000,末端為與招蘇台河匯合處,樁號為3+700,面積共316000m2作為人工表流濕地的建設面積,共分級修建20座溢流堰。
(二)工藝選取
人工濕地技術是一種基於自然生態原理,充分利用人工介質中的
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質所具有的物理、化學特性,將污水凈化的一種復合工藝。根據濕地內污水的流動狀態,人工濕地又劃分為表面流濕地和潛流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在生態構造和外觀上都類似於天然濕地,但去污的效果要優於自然濕地。潛流濕地的人工布水系統位於濕地的表面,使水流在濕地表面以下運行,根據水流的方向,又可以把潛流濕地分為水平潛流和垂直潛流濕地兩類。
1、表脊坦面流人工濕地
表面流人工濕地這種類型的人工扮野豎濕地和自然濕地類似,污水從濕地表面流過。在流動的過程中廢水得到凈化。水深一般0.3~0.5米,水流呈推流式前進。污水從入口以一定速度緩慢流過濕地表面,部分污水或蒸發或滲入地下。近水面部分為好氧層,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為厭氧層。表面流人工濕地中氧的來源主要靠水體表面擴散、植物根系的傳輸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傳輸能力十分有限。
2、潛流人工濕地
目前在實際應用中,潛流濕地由於在處理效果具有較大優勢,已成為人工濕地主要的應用模式,而在潛流濕地中根據水流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水平潛流型和垂直潛流型兩種濕地模式。早期國際上應用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大部分為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但是隨著垂直潛流系統在污染物的去除和佔地小等方面優勢逐漸得到認識,尤其是對污水中有機物和氮具有更高的凈化效果,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在國內外都開始迅速的發展。
人工濕地水質深度凈化系統的各類工藝的特點對比如表7-1所示。
綜合考慮本項目處理規模、水質特點、運行穩定、管理簡單、景觀審美、場地特徵、氣候、投資、建設方要求等,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本次設計選擇表流人工濕地工藝。
(三)人工濕地工藝流程
表面流人工濕地的去除機理如下:
1)稀釋作用;2)沉澱和絮凝作用、流速降低、生物分泌物,自然沉澱,絮凝沉澱發生;3)好氧微生物的代謝作用4)厭氧微生物的作用5)生物的作用6)水生維管束植物的作用
為了保證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系統的運行穩定性,由梨樹縣污水處理廠進入人工濕地的水體水質必須保證符合入水標准即執行一級A排放標准。工程將梨樹縣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引至小南河人工濕地進行水質凈化,最後流入招蘇台河水域。
(四)人工濕地相關水力參數計算
在人工濕地的設計過程中,確定濕地的水力污染負荷是最重要步
驟之一,同時也關繫到人工濕地未來處理效果的關鍵因素。本次工程設計方法主要利用濕地水文動力學基本原理,由進出水水質和總體水量平衡進行系統的水力負荷與停留時間等水力參數,然後計算出所需土地面積和污染物負荷量,同時結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導則》RISN-TG006-2009 和環境保護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05-2010)相關標准要求選取合適的設計參數。
1、表面水力負荷
指每平米人工濕地在單位時間所能接納的污水量。
式中,qhs—表面水力負荷,m3/(d.m2);Q—日處理量,m3/d;A—濕地面積,m2。本項目中,Q=30000m3/d,A=316000m2,因此qhs=0.095m3/(d.m2)。
根據國家標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05-2010 要求,表面流人工濕地qhs控制范圍應為<0.1,本次設計面積滿足表面水力負荷要求。
2、表面有機負荷
指每平方米人工濕地在單位時間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
式中:qos—表面有機負荷,kg/(m2·d);Q—人工濕地設計水量,m3/d;C0—人工濕地進水BOD5濃度,mg/L;C1—人工濕地出水BOD5濃度,mg/L;A—人工濕地面積,m2。
本項目中,Q=30000m3/d;C0=10mg/L(一級A);C1=10mg/L(地表Ⅴ類水),故表面有機廳大負荷不需計算,滿足要求;
3、水力停留時間
指污水在人工濕地內的平均駐留時間。
式中:t—水力停留時間,d;V—人工濕地基質在自然狀態下的體積,包括基質實體及其開口、閉口孔隙,m3;Q—人工濕地設計水量m3/d;本項目中,據計算可知,V=316000×0.7×1=221200m3,Q=30000 m3,因此t=7.4d,滿足國家標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2005-2010要求(4~8d)。
經過上述計算,本工程無論從表面水力負荷、表面有機負荷及水利停留時間上均滿足達到地表Ⅴ類水標准需要的指標。
三、結論
通過對表流濕地的水處理效果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見下表。
從以上數據可看出,本項目人工濕地建成以後,運轉後,每天將大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對保護周邊地區的環境和降低水體的污染負荷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8. 農村自建房怎麼做污水處理系統,排放出來的水可以達到不污染環境

可以的。

過程:可以通過粗格柵來實現,經過格柵或者篩率器,進入沉砂池,經過砂水分離的污水進入初次沉澱池,以上為一級處理,初沉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處理設備,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原理:通過粗格柵的原污水經過污水提升泵提升後,經過格柵或者篩率器。

(8)污水排放濕地怎麼施工擴展閱讀

1、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法:生活污水→化糞池→厭氧池→人工濕地(種植根系發達、喜濕、吸收能力強的美人蕉、水蔥、菖蒲等植物)經「過濾」後排放的方法進行處理,主要適用於農村分散生活污水處理,建成後運行費用基本為零,使用壽命在10年以上。

2、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方法:將城市生活污水輸送到城市周圍的農村,利用農村廣闊的土地來凈化城市生活污水。以日供應生活用自來水100W立方的大中型城市。

例子:普通的污水處理設施造價1000元/立方。建設成本10億,年運營成本100W立方/天×365×0.5元/立方=1.8億.採用土壤凈化法建設成本1000元/立方,年運營成本100W立方/天×365×0.1元/立方=0.4億.同時年節約農用水資源3.6億立方,節約化肥約1萬噸/年,減少農葯用量5噸/年。

閱讀全文

與污水排放濕地怎麼施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制葯廢水處理答辯是會問什麼 瀏覽:315
導致ro膜脫鹽率低的原因 瀏覽:130
凈之韻除垢劑 瀏覽:438
哪家氯化銨廢水處理好 瀏覽:715
空氣凈化器怎麼裝活性炭 瀏覽:797
python如何過濾數字 瀏覽:105
溫泉除垢機 瀏覽:492
純水洗棉怎麼樣 瀏覽:714
污水泵沖刷磨損怎麼解決 瀏覽:824
五級凈水器出水指標是多少 瀏覽:125
Edi估值 瀏覽:625
柴油機水垢多怎麼處理 瀏覽:460
樹脂殘液油 瀏覽:941
史蒂夫濾芯怎麼拆卸 瀏覽:166
用井水和凈水器哪個給寶寶充奶粉 瀏覽:256
志高凈水壺怎麼拆卸濾芯 瀏覽:547
纖維增韌增強樹脂 瀏覽:28
樹脂井蓋圖片大全mbaiducom 瀏覽:364
衢州市污水排水管理辦法 瀏覽:841
魚缸濾芯壞了怎麼處理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