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養殖場地建設對養殖業很重要,海鰻養殖場地如何建設
鰻魚養殖管理和疾病防控問題一直困擾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而工廠化健康鰻魚養殖是採用現代工業技術、生物技術等的無公害健康鰻魚養殖生產模式。採用半自動或全自動系統進行健康鰻魚的高密度養殖,全程實行半封閉式或全封閉式管理。鰻池的選擇。選擇通風、陽光充足、水量充足、水質良好、交通便利的養殖場。鰻池採用水泥池和溫室結構養殖。鰻池消毒。鰻魚苗下池前用過磷酸鈣對新水泥池進行消毒,存滿水後按每立方米水1kg的比例加入過磷酸鈣,在池中浸泡1~2天,放出舊水,注入新水,然後放苗。
養鰻企業應當配備與養殖水體和生產能力相適應的水質在線監測、水生生物檢測等水處理設施和相應的基礎儀器設備;應建立水產養殖生產檔案,填寫《水產養殖生產記錄》,記錄水產養殖品種、種子來源和生長、飼料來源和投喂、水質變化、疾病發生、主要症狀、用葯名稱、時間和劑量等。《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應當在水產品全部售出後保存2年以上。加快水產養殖節水減排工作,鰻魚企業水產養殖用水應使用天然水,不得亂采地下水。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應採取進排水改造、生物凈化、人工濕地、種植水生蔬菜和花卉等技術措施,促進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建立健全水產養殖投入品備案制度,加強水產養殖用葯指導,嚴格執行獸葯安全使用規定、獸葯處方和飼料使用管理制度,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非法使用葯物、非法使用其他投入品、向水產養殖水域投放生產和生活垃圾、不合理處理污染或含病原體水體和水產養殖死亡生物等行為。
⑵ 歐洲鰻的養殖方式
在歐洲,鰻魚也被視為佳餚。目前,人工養殖鰻魚約占市場15%,大部分仍為天然捕撈。歐洲人工養殖歐洲鰻從19世紀就開始,早期主要是在義大利東方沿著亞得里亞海的半淡鹹水湖中,以粗放或混養的方式養殖。70年代後期受到日本高密度精養方式的影響,引進日本鰻池結構、增氧設施以及人工投餌等技術,進行露天池塘流水或半流水式養殖。由於養殖技術基本解決,養殖規模達到迅速發展,近年產量約2500 ~3000t。在歐洲北部,丹麥是世界上養鰻技術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丹麥的養鰻主要採用循環溫流水方式,其中養殖水的凈化循環利用系統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套模式技術先進,設備要求高,便於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精養。 每生產1kg歐鰻 (平均規格130~140g/尾) 的成本為52克郎,其中鰻苗約佔10%左右,飼料約佔20%左右,資金利息佔36%左右。表551是丹麥歐鰻養殖和捕撈的產量。挪威、瑞典、荷蘭等北歐發達國家都採用丹麥的養殖模式。這種模式注重環境保護,幾乎不向環境排放污水,符合環保部門的要求。目前,北歐的年產量約為2 000t左右。
亞洲,日本最早引進歐鰻。1967年,日本鰻苗嚴重不足,引進歐洲鰻苗以應急。當時以傳統的日本鰻靜水方式養殖,未獲成功,包括後來多次的引進試養都遭受慘痛的失敗。據靜岡縣水試所調查,所養歐鰻發病率達100%,125個養殖戶平均死亡率為86.2%。主要病害為白點病和寄生蟲病。在研究部門和部分養殖業者不斷探索和努力下,逐漸認識到歐鰻一些不同於日本鰻鱺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特點。從這些生物學特性出發,採用相關的技術措施,以流水或半流水方式養殖,逐步使歐鰻養殖技術得以發展,到1972年,日本的歐鰻養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由於日本鰻苗的缺口很大,加之市場養鰻業高額利潤的驅使,日本歐鰻養殖的規模逐年擴大,技術也日趨成熟,近年日本歐鰻的生產量已超過1000t。
在我國台灣省,日本鰻魚養殖最高年產量約6萬t,對外出口值約為5億美元,是台灣省最重要的養殖魚類。養成6萬t成鰻,其鰻苗的放養量需50t以上,而台灣省每年鰻線的生產量估計在10~30t。1979年產量最高為35噸,1993年的產量為10t左右。台灣省於1973年開放進口歐鰻苗,試養失敗後,認為歐鰻夏季時不能適應台灣的高水溫。隨後因日本鰻苗價格回跌,台灣省沒有繼續養殖及深入探索失敗的原因,直到1992年,在鰻苗來源日趨減少的情況下,由水試所福壽鹿港試場等單位引進歐鰻試養,在以前失敗的經驗上和借鑒日本成功的基礎上,使歐鰻養殖獲得初步成功。他們總結歐鰻養殖的困難點如下: 不耐高溫、易患寄生蟲病、生長大小差異大、攝食活力弱且生長緩慢、適於流水式養殖。下面兩個表是他們在傳統的硬池,上鋪架黑色遮光網,以流水方式養殖之一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