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黃河的所有資料~~~(答得全面給更多懸賞分!)
1.遠古的地質運動與黃河的形成(陳梧桐陳名傑)
在地球岩石圈不停的運動之中,華北地台大約在17億年以前隆起了。隨後它持續抬升,形成中國范圍內最早而且面積最大的一塊古陸。在此後漫長的時間里,華北地台兩次下沉,受到海水的浸泡,至二疊紀(距今28 500萬年至23 000萬年)再次抬升,重新露出水面。在這個反復抬升和沉降的過程中,大量的生物遺體在沉降區堆積起來,形成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接著,在侏羅紀(距今19 500萬年至13 700萬年)與白堊紀(距今13 700萬年至6 700萬年)發生了被稱為燕山運動的造山運動,與現今山西高原原本連為一體的今華北平原地區轉而沉降,先形成盆地,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片大平原,而山西高原則陸續抬升,形成了東低西高的局面。進入新生代(始於距今6 700萬年)時期,又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造山運動比燕山運動更為強烈,不僅促使喜馬拉雅山脈從海底崛起,青藏高原急劇抬升,而且波及整個中國,促使一些地塊抬升,成為山脈,一些地塊下沉,成為盆地。如山西高原就因受到這次造山運動的影響,產生了兩條近乎平行的大斷裂帶,從北向南穿過高原的中部,斷裂帶的斷塊程度不一地向下陷落,形成狹長的槽谷。槽谷的南端與關中所處的沉降帶相接,形成汾渭盆地。後來,一些抬升的山脈受到風化剝蝕,逐漸夷平,成為高原;下沉的盆地則貯積起水而成為湖泊。此後,這個地區先後經歷兩次規模較大的冰川活動,氣候變得寒冷而乾旱,那些大湖逐漸萎縮,或被分割成許多小的湖泊,全區出現若干個大型湖盆和許許多多的小湖泊及濕地。地面上的流水從高處向低處流動,逐漸匯聚到古湖盆當中,並發育成若干各自獨立的內陸湖水系。在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一條流水從這里向東南流淌,由於積石山即阿尼瑪卿山與巴顏喀拉山南北夾峙,它便流向當時正在下沉的今若爾蓋草原地區,在那裡瀦積,形成古若爾蓋湖。源出於西傾山和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另一條流水,則在兩山的峽谷中自東南向西北方向流淌,匯集到今青海省共和縣的古盆地。古共和盆地的東面,當時另有一條流水,沿著拉脊山南麓的峽谷東流進入今甘肅,經過今日的蘭州後,北折流向今寧夏地區,至賀蘭山旁匯集到因斷層陷落而形成的銀川盆地,形成古銀川湖。東鄂爾多斯高原的東緣,又有一條河流經由一連串的小湖泊,注入汾渭盆地,形成古汾渭湖。汾渭盆地的東面,聳立著一座高大的中條山,山脈東側的流水,由於受到山東丘陵的阻擋,則分由丘陵南北不同的河道,東流注入大海。這樣,從西部的青藏高原到東部的山東丘陵,便逐漸形成了四段各有源頭、互不連接的河流。古黃河就是在這些獨立的水系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
在地質年代第四紀(始於距今250萬年前)的早期即距今100萬年前後,這個地區冰川融化,氣候變得溫暖而濕潤,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漲,流水的沖刷下切作用不斷加劇。流水的沖刷促使河床逐漸由淺變深,從而產生溯源侵蝕作用,使源頭的位置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動,使上游不斷向上延長。流水的下切,則沖擊著阻擋其前進的高山峻嶺,為自己開辟通道,使下游日益向下延伸。此時,中國中西部的高原繼續處於上升的階段,益發加強了這種流水的下切侵蝕作用。流水的溯源侵蝕和下切侵蝕,終於將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打通,使各個封閉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獨立的河段連接起來,古黃河至此已初露端倪。不過,此時的古黃河還是一條內陸河,她的東端止於浩瀚的三門古湖,因為東面的中條山還阻擋著它通向大海的道路。但是,古黃河繼續以頑強的毅力,發揮其溯源下切的侵蝕作用。當上游的來水大量進入三門古湖,水位升高,超過了三門地壘的高度,湖水就向東漫流,並不斷下切。經過漫長的歲月,她終於切穿三門峽,流入華北平原,而與中條山東側的流水連接起來,浩浩盪盪地向東奔流,投入大海的懷抱。一個偉大的生命從此誕生了!
黃河最後沖過三門峽、全線連接貫通的具體年代,學者的意見不一,但有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即當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出現在周口店時,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這條大河,已經從西到東將各段河道連接起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了。不過,此時她的下游是繞山東丘陵之南入海的。以後下游的河道曾發生過幾次變動遷徙,但上游的河道則已基本定型。而且由於流水的溯源侵蝕、延伸的屬性,她的上源和下游仍在繼續延長,從而最終形成今天的面貌。
今日的黃河,全長5 464公里,是長度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大河。她從源頭汩汩東流,經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在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流域面積達75�2443萬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鄂爾多斯內流區面積,則為79.4萬平方公里。包括與黃河密切相關的河南、山東兩省的沿黃地區在內,總共有耕地3億畝,居住著1.2億人口。在歷史上,黃河還曾經流過河北、天津、安徽、江蘇四省市,整個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共約25萬平方公里。據2000年初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黃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全國河川年徑流量的2%。但就是這些黃河水,加上流域內有限的地下水,卻承擔著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並遠距離地向流域之外的地區調水,承擔著流域外的部分供水任務。僅從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黃河對中華民族經濟和歷史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
3.黃河斷流及流域生態環境建設
黃河幹流全長5 464公里,流域面積79.6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2 000萬公頃,流域人口1.2億。黃河是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是沿黃地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我國21世紀內陸經濟發展的軸線。長期以來,黃河存在著洪水威脅、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等嚴重問題。近年來,又出現了缺水斷流加劇和水污染嚴重等新問題。黃河斷流已不是個簡單的水文現象,而是流域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的綜合反映,是人類需求與脆弱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反映。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沿黃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黃河斷流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大問題。本節重點討論黃河斷流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黃河斷流始於1972年,90年代趨於頻繁,斷流時間與距離不斷延長,黃河下游有變成間歇性河流的危險。
(1)黃河斷流的現狀與態勢
黃河斷流始自1972年山東省利津,後來日趨嚴重。1972~1998年的27年間,下游有21次斷流,特別是90年代,年年斷流,且首次斷流的時間提前、斷流時間和距離不斷延長。斷流嚴重的1997年,山東利津站全年斷流13次、累計226天,330天無黃河水入海,斷流起點已上延到開封柳園口附近,全長704公里,占黃河下遊河道長度的90%。不僅如此,黃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繼出現斷流。黃河源頭1997年開始出現斷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現了首次斷流,完全暴露的河段達8公里。
(2)黃河斷流的影響
黃河斷流使沿黃地區水資源出現供需失衡,工農業生產、城市生活、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對沿黃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並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隱患。
給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危害黃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斷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農業經濟損失累計約268億元,年均損失逾11億元。90年代,由於斷流日趨嚴重,年均損失已達36億元。農田受旱面積累計470萬公頃,減產糧食98.6億公斤。勝利油田因減少注水,減產原油數十萬噸。黃河水每年給山東帶來的經濟效益達100億元,由於斷流而影響了山東經濟發展,1997年那次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斷流,給山東省造成上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濱州地區,僅1992~1998年的7年間,由斷流和污染造成工農業損失15.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4億元,全區還投入抗旱資金3.5億元。黃河斷流使三角洲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將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斷流,也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東東營、濱州、德州等城市經常由於供水不足,採取限時限量供水。
對沿河特別是河口三角洲地區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海岸侵蝕後退。由於入海泥沙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海岸線變為以凈蝕退為主,造成海岸後退。二是地下水環境惡化。由於地表淡水補給減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鹹水入侵,水質惡化。三是地表水環境容量減少,污染加重。由於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地表水減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濃度不但超過了漁業用水水質標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遊河段已達到或超過魚類致死濃度,許多河段魚類基本絕跡。四是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黃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極易演替。植被以草地為主,現有各類草地21.8萬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18.5萬平方公里,由於斷流,不僅土壤鹽鹼化,使草地向鹽生植被退化,而且還影響人工草地生長。五是河口地區及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和遺傳多樣性喪失。斷流使三角洲濕地水環境失衡,嚴重威脅濕地保護區數千種水生生物、上百種野生植物、180多種鳥類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種群數量減少,結構趨向簡單。斷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餌料來源,影響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種魚類不能洄遊等。
河道萎縮,改變了河道沖刷模式泥沙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抬高,黃河下游成為地上懸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和改道的風險,威脅著下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3)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從水文上看,黃河斷流屬於水量季節性變化。但實質上,斷流是人類對水資源用量超過其自然限度,是人類需求與脆弱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特別是90年代以來,降雨、徑流偏少,人均和畝均水量都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乾旱是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的工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黃河水有90%用於農業灌溉,引黃灌溉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0萬公頃增加到1994年的731萬公頃。全流域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為74億立方米,50年代為124億立方米,90年代增加到296億立方米。現在黃河流域實際用水量已超過370億立方米,所以沖刷河道的生態用水(210億立方米)根本沒有保證。目前黃河徑流的開發利用率已超出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50%,超過國內其他江河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利用水平。可見,用水量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
源頭和上中游地區生態環境惡化青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產流區和水源涵養區,境內流域面積佔全流域面積的19.6%,徑流量卻占黃河總徑流量的近1/2。植被破壞導致草地沙化和水源涵養功能下降。80年代中期以來,黃河上游徑流開始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進入90年代後,減少更為明顯。1997年1~3月的徑流量減少23%,降到歷史最低點,源頭首次出現斷流,下游出現歷史上最嚴重的斷流。黃河上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泥沙俱下,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16億噸,淤積在下遊河床的泥沙年均達4億噸,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已高出兩岸土地3~10米,形成近千里的地上「懸河」,下遊河堤形成「越加越險、越險越加」的態勢。
缺乏統一管理,水利用率低黃河幹流骨幹工程和大型灌區分別隸屬於不同的部門和地區,尚未健全黃河水資源統一調度、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難做到全河統籌,上、中、下游兼顧。上游灌區面積佔全流域的27%,但耗水卻佔全流域灌溉用水的44%。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為30%,工業用水重復率僅20%~30%,萬元產值的平均用水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多,高出用水先進國家6倍以上。經營管理粗放,水資源浪費嚴重,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另外,全流域工業廢水處理率不到21%,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
(4)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
黃河下游日益嚴重的斷流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斷流原因、影響和對策等進行實地考察和研討,並提出許多觀點與建議。
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a.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保護,實行全河道水量統一調度;
b.堅持節水方針,發展節水型農業,建立節水型產業;
c.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d.加快南水北調進程。
5.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陳梧桐陳名傑)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㈡ 曹妃甸 來歷
[編輯本段]1、唐山曹妃甸概況
唐山曹妃甸港區位於唐山市南部70公里南堡地區曹妃甸島,一個距離海岸18千米的帶狀小沙洲,因島上原有曹妃廟而得名.東距京唐港33海里,距北京約230公里,距青島約870公里、北倫港1300公里,距大連港約300公里。
港區自然條件非常好,島前西南及南側水深條件良好,距岸600米處即為渤海灣主潮流通道的深槽海域。歷史的長期自然作用,賦予曹妃甸港區近岸深水的優勢,島前10米等深線距0米等深線200-500米,島前500米水深就達20-30米,且25米水深水域直通渤海海峽,不需開挖航道和港池。曹妃甸平均標高為2.0米以上,最高處為3.0米以上,距現有陸岸約17公里,中間大面積淺灘標高0.6-2.7米。港區氣象、水文、地質條件非常好,開發建設的工程量較小。
曹妃甸疏運條件便捷。疏港鐵路可與京山、京秦、大秦三條國鐵干線相連。公路疏運,境內相互連接的京沈、唐津、唐港三條高速公路溝通全國高速公路網,並輔以11條國道和省道。可直接向華北地區用戶供應進口鐵礦,節約鐵路往返運輸費用。水路疏運方面,曹妃甸港區位於環渤海港口群體中間地帶,至各港距離適中,水上中轉運輸條件便利。在環渤海經濟圈內,曹妃甸港區經濟腹地直接面向京津冀經濟區,而且可延伸至西北地區。經濟區位條件優越。在環渤海和東部沿海深水港布局上位置適中。
開發建設曹妃甸港區,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鐵、石化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結構中,鋼鐵、石化等行業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華北地區首鋼集團、唐鋼、宣鋼、包鋼、天鋼、承鋼六大鋼廠進口礦石需求量以及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公司、石家莊煉油廠、滄州煉油廠等石化企業的進口原油需求量很大。而遠洋運輸進口礦石、原油,最經濟合理的運輸船型為20-25萬噸級。
曹妃甸綜合開發潛力巨大。其地理及水深條件,可供開發25萬噸級多專業、多用途泊位群體,包括進口鐵礦石、原油等大宗散貨專用碼頭與中小噸級中轉疏運和散雜碼頭組合配置,規模優勢突出。曹妃甸港區不僅具備合理布局和開發建設大型深水港優越的經濟地理資源條件,而且具有成組建設大型深水碼頭得天獨厚的條件。港區後方大片國有灘塗,可進行大規模工業性開發,發展臨港工業。從優化京津唐地區產業配置的角度看,依託大型深水港口,既為京津冀地區支柱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又為京、津兩市向外轉移擴散傳統產業,提供發展空間。曹妃甸港區處於環渤海經濟圈前沿,曹妃甸港區的開發建設,也有利於改善環渤海深水港口的布局。
[編輯本段]唐山曹妃甸工程簡介
曹妃甸地處唐山南部的渤海灣西岸,位於天津港和京唐港之間,「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灘塗」,是曹妃甸最明顯的特徵和優勢,為大型深水港口和臨港工業的開發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曹妃甸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徵和區位優勢
曹妃甸為一帶狀沙島,距離大陸岸線約20KM,從甸頭向前延伸500米,水深即達25米,甸前深槽水深達36米,是渤海最深點。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峽延伸,有一條水深達27米的天然水道,直經海峽,通向黃海。水道與深槽的天然結合,構成了曹妃甸建設大型深水港口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里30米水深岸線長達6公里之多,且不凍不淤,是渤海唯一不需要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30萬噸級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
曹妃甸島後方灘塗廣闊且與陸域相連,低潮面積達30平方公里,零米水深線面積達150平方公里,為臨港產業布局和城市的開發建設提供了足夠的用地。
曹妃甸毗鄰京津冀城市群,北距唐山市80公里,距北京市220公里,西距天津120公里,東距秦皇島170公里,產業布局集中,經濟腹地廣闊,物產豐富,物流發達,面對我國南北資源互補、經濟融合走勢,曹妃甸港區的開發建設,將構造新的區城優勢,開辟新的產業空間,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曹妃甸後方交通網路發達,京山、京秦、大秦、通坨四條國鐵干線橫貫東西,唐遵、卑水、坨港地方鐵路南北相連;京沈、唐津、唐港高速公路與環城高速公路形成網路,可為曹妃甸港構築最經濟、最便捷的後方交通體系,特別在「北煤南運」的大通道建設中,將起到重要作用。
曹妃甸工業區作為國家首批發展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體系為重點,加快集聚鋼鐵、石化、電力和裝備製造等循環經濟示範產業群,形成完整的廢舊物資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各項資源、環境指標達到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標准,成為引領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示範區。
曹妃甸地處唐山市南部沿海,原是一座東北、西南走向的帶狀沙島,為古灤河入海沖積而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歷史,因島上原有曹妃廟而得名。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淺灘」是曹妃甸最明顯的自然地理特徵,為大型深水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被胡錦濤總書記譽為「國寶之地」。
開發建設唐山曹妃甸是黨中央、國務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順應國家能源、交通發展戰略,調整優化我國北方地區重化工業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引領現代工業走循環經濟之路做出的特別重大戰略決策。從1992年開始啟動曹妃甸工程的前期工作,累計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先後完成了50多項工作成果和科研課題,聘請14名院士和3500多名專家、學者反復論證、研討和優化,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了大量科學翔實的依據和定性結論。曹妃甸工程先後被河北省、唐山市列為「一號工程」;2005年10月,被列為國家首批發展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2006年3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曹妃甸工業區初步規劃面積為310平方公里,將立足京津冀、背靠「三北」(華北、西北、東北)、面向世界,充分發揮地理區位、深水大港、資源組合和產業後發等優勢,認真組織實施「依港促工、重化立城、港城互動」戰略,大力構築現代港口物流、鋼鐵、石化和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群,建立健全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用地、環保六大基礎支撐體系,努力把曹妃甸建成科學發展示範區、現代工業先行區、腹地發展龍頭帶動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新區、與國際市場接軌高開放區和循環經濟示範區。
功能定位:以建設國家科學發展示範區為統攬,逐步把唐山曹妃甸建成我國國際性能源、原材料主要集疏大港,世界級重化工業基地,國家商業性能源儲備和調配中心,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
唐山曹妃甸工業區作為國家首批發展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控制體系、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體系為重點,加快集聚鋼鐵、石化、電力和裝備製造等循環經濟示範產業群,形成完整的廢舊物資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各項資源、環境指標達到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標准,成為引領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示範區。
為適應曹妃甸全面開發建設的需要,2005年10月8日,經中共河北省委批准,曹妃甸工業區黨工委、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從此曹妃甸開發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2008年,唐山曹妃甸新區成立!
從2005年開始,唐山曹妃甸正式拉開大規模開發建設序幕。25萬噸級礦石碼頭,煤炭碼頭,30萬噸原油碼頭都已投入使用;同時,很多高新技術工業也大量落戶唐山曹妃甸,曹妃甸的投資大體為一天4億元!2008年起,唐山曹妃甸工業區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聚集的快速發展時期!
唐山曹妃甸新區開發建設是我國十一五期間(2006-2010)全國最大的項目集群,2020年前的十五年左右唐山曹妃甸新區(主體為曹妃甸工業區)計劃完成開發建設總投資將達到20000(2萬)億元,2010年唐山曹妃甸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將達到150億元,港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
2008年9月"兩會一節」(第十一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唐山·曹妃甸臨港產業國際合作會議和第六屆中國評劇藝術節)首次分別在唐山市中心區和曹妃甸國際會議中心兩地舉辦,規模和影響力將是空前的。2008年起,唐山將打造國際化陶瓷知名展會和面向環渤海、走向世界國際投資合作平台。
2008年唐山首次同期舉辦唐山·曹妃甸臨港產業國際合作會議。會議為唐山企業與國內外嘉賓、客商搭建謀求臨港產業發展的國際投資平台。唐山·曹妃甸臨港產業國際合作會議會址選在唐山曹妃甸渤海國際會議中心,「這個會議中心的規模和將來的影響可與海南的博鰲相比。會議中心建成後將形成南有博鰲,北有唐山曹妃甸渤海國際會議中心的局面,它也將成為北方非常突出的一個國際會議會址。」
唐山和瑞典義大利新加坡荷蘭等合作的唐山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現在正在大規模建設,預計2015年可以聚集80萬左右人口,2020年可以聚集120萬人口,成為繁華富裕的現代化大都市,這座由智慧的唐山人民建設起來的高度富裕的大都市是一座未來之城,回答了中國乃至世界一百年,甚至二百年後城市發展模式!
這是一座神奇的沙島,這又是一片承載著夢想和希冀的熱土!
一個中國未來的「鹿特丹」,一座生態、新型、現代的工業園區和濱海城市,將在渤海之濱誕生、升起、騰飛!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唐山曹妃甸毗鄰京津唐大都市群,距唐山市中心區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秦皇島170公里。交通便利發達,鐵路有京山、京秦、大秦等國鐵干線東西貫通,唐遵、卑水、漢南、灤港4條國鐵支線南北相連;公路與京沈、唐津、唐港高速和正在建設的沿海高速、唐承高速互通。從國際海運看,曹妃甸港區25萬噸級礦石碼頭實現了國內外通航,距韓國仁川港400海里,距日本長崎680海里、神戶935海里,與礦石出口國澳大利亞、巴西、秘魯、南非、印度等國海運航線也十分順暢,構成了運輸便捷、成本較低的海陸一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
[編輯本段]氣象條件
唐山曹妃甸地區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特徵。極端最高氣溫36.3℃,極端最低氣溫-20.9℃,多年年平均氣溫11.4℃。多年年平均降水量554.9mm,最大年降水量934.4mm,最大一日降水量186.9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9月的降水量為408mm,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4%。
曹妃甸地區冬季盛行偏西北風,頻率為47%,平均風速為5.1m/s;春、夏季盛行偏南和東南風,頻率為49%和64%,平均風速為5.1m/s和6.6m/s;秋季多偏西南風,頻率為34%,平均風速為4.9m/s。海域受台風(熱帶氣旋)影響不大,平均每三年出現一次,但有時一年可發生兩次。據統計台風(熱帶氣旋)僅發生在7、8月份,台風(熱帶氣旋)期間的風速可達25m/s,並可引起附近海岸較大幅度的增水。
曹妃甸地區能見度低於1km的霧日數平均每年有9d,多發生在11月~翌年2月,此期間霧日約佔全年的77%;最長連續霧日數為3d。年平均相對濕度66%,7月份相對濕度較高,為79%;11月份相對濕度最低,為60%。
[編輯本段]水文條件
1、潮汐
曹妃甸海域的潮汐性質系數為0.77,屬不正規半日混合潮。最低潮面在當地平均海平面下1.77m,在黃海平均海平面下1.71m。
2、波浪
曹妃甸海域的常浪向為S,頻率10.87%;次常浪向為SW,頻率7.48%;強浪向為ENE,最大波高4.9m,該方向波高H4%≥1.5m的出現頻率為1.63%;次強浪向為NE,最大波高4.1m。
3、潮流
曹妃甸海域潮流性質為不規則半日潮流,運動形式基本呈往復流,其流向與海底地形有密切關系。在淺灘外側基本與岸線一致,漲潮時的流向在曹妃甸甸頭西側向西而略偏北,東側向西略偏南;落潮流向則反之,在甸頭以西流向東略偏東南,甸頭以東流向東略東北。
曹妃甸水深岸陡,不淤不凍,島前500米水深即達25米,深槽達36米,是渤海最深點;-30米等深線水域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是渤海沿岸唯一不需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30萬噸級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峽延伸,有一條水深27米的天然水道直通黃海。水道和深槽的天然結合,形成了建設大型深水港口無與倫比的優勢,使曹妃甸成為「鑽石級」港址。
曹妃甸腹地華北、西北、東北地區物產豐富,尤其是環渤海地區產業布局集中,經濟基礎雄厚。直接腹地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沿海現代化大都市,也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在工業文明的進程中,唐山曾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礦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和第一件衛生陶瓷,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北方瓷都」。特別是震後30年來,唐山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已經探明的各種資源煤炭62億噸、石油27億噸、鐵礦石57.5億噸、石灰岩9億噸、天然氣1000億立方米、黃金9噸、原鹽300萬噸,探明可開採的礦產資源品種達47種;形成了以煤炭、鋼鐵、電力、建材、機械、化工、陶瓷、紡織、造紙、食品為主導的十大支柱產業,聚集了開灤煤礦、唐山鋼鐵集團公司、唐山機車車輛廠、冀東水泥集團、唐山三友鹼業集團、惠達陶瓷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型骨幹企業,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走在了河北省的最前列。同時,唐山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從事機械加工、裝備製造等方面的技術工人數量大、水平高,加之京津的巨大人才儲備和強大的研發能力,都為曹妃甸開發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撐。
曹妃甸水資源可供量相對充裕,引灤河9.5億立方米入唐供水系統為主水源,引桃林口水庫3.92億立方米入唐供水系統為輔助水源,再通過海水淡化等措施,可滿足曹妃甸港區和臨港工業區的用水需求。島後方灘塗廣闊且與陸域相連,淺灘面積達450平方公里,為臨港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發展工業所依賴的資源組合條件好,腹地的煤炭、石油、鐵礦石、原鹽等資源豐富,產業的區域配套能力較強,適合大規模、高密度發展現代重化工業。
立足於為曹妃甸全面開發建設創造條件,從2003年開始啟動了曹妃甸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曹妃甸工業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公路工程,連接唐港高速與曹妃甸工業區的青曹公路為一級公路,總投資5.6億元,全長52.3公里, 2002年9月開工,2005年10月全線通車;連接工業區與陸域的一號路,總投資8億元,全長19.5公里,2003年3月開工,2004年5月全線貫通,2006年7月通過拓寬改造實現雙向八車道路通燈亮;西通路路基2006年6月全線貫通;北環路正在加緊施工;全長61.61公里的唐曹高速公路將於2006年底開工建設,2008年8月竣工通車。遷曹鐵路工程,總投資48億元,全長222.7公里,主要承擔我國「北煤南運」和疏港任務,2005年10月21日開工,2006年底竣工通車,近期年運量5000萬噸,遠期達到2億噸。供水工程,總投資7.8億元,全長95公里,於2003年9月開工, 2006年10月試通水成功,具備了向工業區供水的能力。近期年供水能力達到8200萬立方米,遠期1.8億立方米,同時啟動了凈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建設。供電工程,一期110千伏線路總投資約2億元,於2005年7月6日開始供電,二期220千伏變電站工程2006年年底開工建設。通訊工程,開通了固定電話和寬頻業務,無線通訊信號覆蓋全島。2008年整個工業區已形成陸域面積110多平方公里。
在曹妃甸沙灘上,建造著一座玻璃鋼燈塔,是目前以玻璃鋼為主體材料建造的世界最高燈塔。該玻璃鋼燈塔自1998年9月建成使用以來,工作正常可靠、性能優良。
燈塔外形為圓柱形和圓台形組合,燈塔外部設兩個工作平台,頂部設一個工作平台,下部分層設3個門,頂部設一個人孔,塔體上設若干個觀察窗,內部設若干個工作平台和休息室。燈塔上安裝有太陽能電源及航標設備。塔體採用分段組裝結構,每段又分若乾片弧形板,各段之間和各弧板之間採用內法蘭聯接。這一結構使得每一單元重量較輕林積較小,便於運輸和安裝。塔體以玻璃鋼為主體材料,輔以鋼及其它材料復合製造而成。基礎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若干鋼管樁深入到了沙灘底層的岩石上。
3、曹妃甸的傳說
渤海唐山灣里,有一個小島叫曹妃甸。小島連有三道杠沙,橫亘在西起大沽口,東至遼河口的海域。曹妃甸地險浪惡,又是船隻出入大沽口、天津的必經之地,古時船隻在此遇難的很多。這一帶百姓常說:「英雄好漢,難過曹妃甸。」
這個小島本無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東,得勝還朝。唐王下令船隻沿海岸淺水而行,盡情玩樂。
隨軍東征的有個妃子叫曹妃,姿容秀麗,不但能歌善舞,而且會吟詩作畫。她見唐王幾年鞍馬勞頓,今又要渡海西歸,就百般體貼唐王。離開高麗後,一路上伴著唐王賦詩、對弈,早晚侍候,唐王非常寵幸她。由於曹妃體質虛弱,船行至本縣海域,竟身染重病。經隨軍太醫調治,仍嘔吐不止。船行經這個小島,唐王命龍舟攏岸,扶曹妃上島治療。曹妃病情日趨嚴重,後竟死在島上。李世民痛失愛妃,遂下旨在島上建三層大殿,塑曹妃像,賜名曹妃甸。從此漁民海客四時香火不斷,小島得名曹妃甸。
由於曹妃甸像塑得太美,有的人燒香觀賞時被美色所迷,產生邪念。凡產生邪念者多在海上遇難。故後來燒香者多不敢仰視曹妃了。
相傳「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從西天挎了五方沙土給其母上墳。騰雲過渤海上空,遠遠望見曹妃甸的鎏金甸頂光華四射,不由想起大唐的太宗皇帝來。他想,皇上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卻也自在。不料凡念一動,花籃子經不住五方沙土重壓,「唰」的一聲壓出三道縫來,籃中沙土墜入海中,在海里留下三道沙崗,這就是今天西起大沽口東至遼河口的三道杠沙。韓湘子到了曹妃甸上空,欲按落雲頭看一看曹妃像。此時,暗隨他的鐵拐李怕他誤了正果,隨手將鐵拐扔下。韓湘子一見打了個寒戰,凡念頓消,忙用花籃一擋鐵拐,遂駕雲東去。
鐵拐李的鐵拐被花籃一擋鑽入地下,鐵拐李一招手,鐵拐又回到手中,曹妃甸前卻出現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見底,甘甜如飴,用之不絕。這就是被後人稱為灤州八景之一的「古井甘泉」。
傳說曹妃常常搭救海上遇難的船隻,又有「古井甘泉」,名聲遠播。此後,凡在船隻經曹妃甸,人們必上島參拜燒香,汲古井甘泉。熱鬧景象驚得渤海水族日夜不寧,龍王就派一小青龍在這里鎮守,因此常常掀起大浪,使許多過往船隻遇難。
到了清朝,有一僧人號曰法本,慕名來到曹妃甸。見殿宇雄偉,氣象不凡,決定在島上建寺修行。法本及其弟子在島上開荒種地,並養了一頭牛。這頭牛除了幹活,卻也無拘無束。
一日夜裡,法本發現牛未在欄內,第二天早上一看,牛卧在欄內,渾身都濕透了,一連三天皆如此。法本為了弄個明白,一天夜裡,便躲在牛欄外,約摸二更天,牛一躍而起向島南奔去。法本尾隨其後,但見海水一開,出來個大得出奇、似魚非魚、似獸非獸的怪物。老牛一見躥上去與怪物鬥了起來,一直斗到天明,那怪物一躍跳入海底,老牛也氣喘吁吁地回到牛欄。原來這海怪貫吃死屍,見島上有活人總想上岸尋食,幸被那牛抵住。
晚上,法本將兩把尖刀綁在牛的兩個犄角上。這一夜,風狂浪猛,那牛吼叫不停,從二更鬧到四更。五更起來,和尚們發現牛累得卧地不起了,尖刀上鮮血淋淋,從此,島上安定下來。
法本常見來往於渤海的船隻因不辨方向撞礁遇難,就想了個辦法,白天,派一望海僧,見行船近島就擊鼓敲鑼;夜間,他叫徒弟做盞大油燈高掛島上,向來往船隻告警。由於海風太大,不加燈罩,燈火經常吹滅。後來,法本上岸化緣,聽說道台衙門有一盞水晶燈,就決心去化這盞燈。
一天,法本來到道台衙門前,敲動木魚,對差役說要化衙門那盞水晶燈,差役忙稟報道台。道台十分生氣,不肯施捨自己的心愛之物。法本見狀,就在衙門前盤膝打坐,閉目念起經來,一時招來無數百姓。法本三天不吃不喝,也沒感動道台。於是,他化了一些香油和棉花,用棉花蘸香油纏在小手指上點起來。小指燒沒了,又點著中指,痛得法本面如黃紙,大汗淋淋,圍觀百姓都為法本憤憤不平。道台恐怕激怒百姓,又怕上司知道後受罰受責,就忍痛拿出水晶燈說:「罷、罷!還是給了他吧!」
法本燃指化燈一事,很快傳遍沿海諸鎮和天津一帶。於是,有人施銀兩,有人舍磚石,在曹妃甸建起一座高6丈的燈塔來。水晶燈點燃起來,夜間幾十里外都能看見,來往船隻看見燈光就可辨明方向了。從那時起很少有船出事故。
㈢ 關於黃河之憂的資料,寫作文用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蒙古巴彥淖爾盟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 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里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里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㈣ 海南島海水養殖對海岸帶地質環境的影響
徐忠勝 薛桂澄 夏長健
(海南省地質調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海南島沿海灘塗資源豐富,發展海水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結合海南島沿海地區海水養殖的發展狀況、經濟效益、養殖方式及發展趨勢,分析海水養殖所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對紅樹林和青皮林的危害;研究海水養殖導致海防林破壞、海岸帶環境污染(海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及咸化)、水土流失、土地荒化(沙化)、港灣淤積、土地鹽鹼化、海岸侵蝕及礦產、旅遊資源破壞的原因,提出海水養殖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幾點建議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海岸帶;海水養殖;地質環境;環境保護
1 海岸帶地形地貌
海南島位於東經108°37′~110°03′、北緯18°10′~20°10′之間,海岸帶為海岸線往陸地方向10~20km的陸域范圍內,面積約9154km2(見圖1)。
1.1 海岸類型及分布
海南島海岸線曲折,有68處港灣,岸線總長1528km。分布有泥岸、砂岸、岩岸、生物海岸等四種類型海岸。按其特徵可分為三段:北段從儋州市西面的白馬井至文昌市東面的清瀾港,主要為火山岩(玄武岩)台地的海蝕堆積岩岸,在南渡江出海口、海口灣、東寨港等局部地段為砂質、泥質海岸;東段由文昌市東寨港至三亞市榆林港,主要為由溺谷演變而成的小港灣式堆積地貌砂岸、泥岸,此外,在報虎角、銅鼓蛉、南灣猴島、分界蛉等局部地段分布有岩岸;西段從三亞市榆林港至儋州市白馬井,多為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砂岸,在三亞的梅山、昌江的昌化港以北等局部地段為岩岸。
1.2 海岸帶地貌
東北部文昌市境內主要為海積平原,地勢低平,標高一般5~20m;北部海口—洋浦地區主要為玄武岩台地,地形略有起伏;洋浦往西到海頭為海積平原;從海頭往南至樂東的九所為濱海平原;從九所往東至三亞為岩漿岩丘陵區;三亞往北東至陵水為沿海平原-丘陵區;從陵水往北至萬寧為岩漿岩丘陵區。總體上,北部海岸帶主要為平原、台地,地勢低平;東、南、西部主要為平原、丘陵,地勢起伏較大,最大標高為陵水蒙水嶺841m。
眾多的海灣、濱海平原、砂堤砂地以及清澈的海水、較高的水溫,為發展海水養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特別是本島西部沿岸水域,風浪較小,灘塗面積廣闊,是發展海水養殖的理想場所,同時具有適養品種多,養殖品種生長快的特點。目前適宜養殖的近5萬km2的淺海海域僅利用了8483km2,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2 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概況
2000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14526公頃,產值18.89億元。根據養殖方式不同,可分為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兩大類。網箱養殖主要為魚、貝類,池塘養殖主要為對蝦類。2000年全省對蝦養殖面積7759公頃,占海水養殖面積的53.4%,平均單產2997千克,總產值11.25億元,占海水養殖產值的60%;在海水養蝦中,高位池養蝦面積1486公頃,占海水養蝦面積的19.2%,平均單產6345千克/公頃。低位池養蝦的平均單產為2204千克/公頃,僅為高位池的35%。對蝦養殖業已成為我省海水養殖的主體產業,而高位池養蝦又成為對蝦養殖的主導產業。
4 建議與對策
海南島具有漫長的海岸線、砂質海岸和海灣,淺海灘塗資源豐富,陽光充足,水溫高,具備大規模發展海水養殖業的獨特地理條件。在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同時,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做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與對策。
(1)科學規劃、嚴格控制。目前全省及三亞、文昌的海洋區劃(規劃)和萬寧市的蝦業發展規劃,都還是粗線條的,沒有對很多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科學的論證,還不能作為實施養蝦計劃的最終依據。因此,必須編制詳細規劃,在詳細規劃中,應綜合考慮林業、旅遊、海洋、環境、礦產、工業、農業、港口以及養殖業中的現在及未來發展的相互關系和影響,進行必要的模式計算和分析,明確提出養殖布局、廢水的處理方法、處理強度、排污方式、排污口和取水點的位置、污泥處置,以及防風固沙的對策等可行方案。要把全海南島當作一個整體,從戰略上、從動態上,開展我省海水養殖業的環境影響評價,為我省海水養殖業規劃提供技術依據。
(2)規范建設、規模開發。積極引導企業、農村集體進行海水養蝦的規模開發,集約發展,鼓勵公司加農戶,村集體加農戶的合作開發方式,減少農民、個體戶的無序開發活動。
(3)嚴禁在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挖塘搞養殖。在自然保護區內的蝦塘要堅決退塘還林。對飲用水和農田產生污染的蝦塘,必須停產治理,凡不能取得滿意治理效果的也必須退塘還林。
(4)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嚴肅查處環境違法案件,必要時對一些破壞生態的案件進行曝光,警示教育。
(5)加大環境資源的監管力度。合理安排對蝦塘的排水方向,嚴格控制養殖廢水排放量、污染物總量及濃度。對養殖廢水足額徵收排污費。要加強巡邏,並發動群眾舉報,堅決剎住擅自挖塘養殖的違法行為。
(6)加強海水養蝦的科研開發,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引導並鼓勵和促進養殖知識與技術更新,採用少用水、少用葯、少換水、少排放的技術,選用抗病品種,在飼料中增添植物蛋白質等,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環境。要實施科學輪養、混養模式。通過蝦、蟹輪養,充分利用對蝦耐高溫、青蟹耐寒的季節優勢,有效防止兩造重養造成的病害。另外,在飼養青蟹時,混養江蘺,一方面利用江蘺來分解和吸收螃蟹排泄物和殘留投料,有效地克服水質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利用蝦塘,提高蝦塘單位產值。引進過濾海水防病養蝦系統,使用抽取過濾後的清潔海水養蝦,從而克服高位養蝦和海水加淡水養蝦等模式存在的環境污染、養蝦周期長和經濟效益偏低等缺點。
(7)加強養殖全過程的產品質量保證,引導發展綠色海產品。
(8)強化公眾參與,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生態保護公眾參與,接受公眾監督,特別是對涉及農民土地等切身利益的海水養蝦項目,通過廣泛和有效的公眾參與,合理利益分配,減少負面影響,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可持續發展觀點,提高人們的法制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龐義春等.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海南島岸段工程地質報告.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大隊地質礦產專業隊,1986
[2]龐義春等.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海南島岸段水文地質報告.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大隊地質礦產專業隊,1986
[3]趙達迎,林化等.海南島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報告.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2004
[4]岳平,符致欽.海南島海岸帶(典型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海南省國土資源廳,2002
Influence of Mariculture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astal Zone Hainan Island
Xu Zhongsheng, Xue Guic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Coastal beaches' resource is rich in Hainan island , developing seawater breeding has exceptional advantage,this text combines coastal area seawater breeding ' developing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the way of breeding and developding tendency in Hainan island, analyses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harms to red woods and green leather forest brought by seawater breeding; studing the reasons of sea defencing forest'damage , coast tap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awater pollution, underground water pollution and salty melt) , water and soil' erosion and land wasteland melting (desertification) , harbour silting up , land salinization, coast erosion and minerals and travel resource' damage caused by seawater breeding, putting forward a few suggest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eawater breed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Key words: Coast tape; Seawater breeding; Geological enviro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s
㈤ 黃河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建國以來,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治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下游,大力鞏固了堤防,戰勝了洪水、凌汛,保障了黃淮海大平原的工農業生產;中、上游地區的水土保持蓬勃發展,一些多泥沙支流治理也初見成效;三門峽水庫改建工程基本完成,庫區淤積有所緩和;全流域水利水電事業取得很大進展。沿黃廣大人民群眾在治黃斗爭實踐中創造了許多新經驗,對黃河的情況和規律有了更多的認識。但是,黃河的洪水和泥沙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近幾年來,黃河下游又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問題。由於工農業用水增加等原因,河道淤積加重,河槽抬高,有些地方形成懸河中的懸河,排洪能力降低。不僅大洪水有危險,中小洪水也有順堤行洪,沖決大堤的可能,嚴重威脅兩岸安全。凌汛問題也未完全解決。黃河安危,事關大局。確保黃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已是當務之急。
㈥ 求黃河的地理.歷史.現狀.成語和古詩.(非常簡短)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黃河文化有《黃河大合唱》等,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王之渙等,都留下了千古絕唱。另有音樂家、教授、演員等人以此為名。
基本信息
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地理位置
黃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注釋: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致使黃河含沙量大;黃河水量受乾旱少雨日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的污染;人為捕撈等因素,都是導致黃河生物減少的原因。
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餘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黃河乾坤彎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極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懸河
由於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於流域內的城市、農田 ,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麼黃河是從什麼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黃河奔流在中條山與秦嶺之間,東行經河南孟津。由這里距黃河30公里處,就是我國著名的都城洛陽。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從東周起,先後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則天)、後梁、後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稱為「九朝古都」。
滅殷以後,就把傳國之寶九鼎遷到洛陽,有定都洛陽之意。武王死,當時輔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規模地營造洛邑,分別建立王城和成周城兩座。在澗水東、水西間的為王城,即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在水東,即今白馬寺附近的為成周城。周平王遷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遷都成周城。東漢劉秀稱帝後,建都洛陽。
漢魏時的洛陽城是在成周城遺址的基礎上加以擴展的。史載洛陽城「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稱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陽西50里處就有「仰韶文化」,可見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當發達。由此為發端,愈發輝煌。
河道變遷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相關資料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六、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七、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鳥鳴嚶嚶。」
八、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黃河文化
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王昌齡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
「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
「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李白
「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王維
「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李商隱
「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白居易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
跳進黃河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彎,一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㈦ 黃河的資料
第一個資料:http://www.xxjxw.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 (圖文黃河資料)
第二個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