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一萬噸污水大概多少畝濕地

一萬噸污水大概多少畝濕地

發布時間:2025-03-31 02:37:41

A. 什麼是濕地公園

問題一:什麼叫濕地公園? 其實就是沼澤地
比較學術的說法:「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體者,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

問題二:濕地公園為什麼叫濕地公園? 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 Park)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
濕地是指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紅樹林、淺海灘塗等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淺海水域。我想濕地公園應該是以此為主的公園吧

問題三:濕地公園是啥意思? 濕地公園是指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明等為主題,並建有一定規模的旅遊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濕地公園是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

問題四:什麼是濕地公園? 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體者,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濕地公園(Wetland Park)[1]:是指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信慶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並建有一定規模的旅遊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濕地公園是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2]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滑扒握樂等多種功能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
你這個網路就可以知道啊

問題五:國家級濕地公園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國家級濕地公園只是一個公園,不是獨立單位
是由國家龔業局授牌,日常由各地的林業部門管理。

問題六:濕地公園以前是什麼 以前是魚塘,後來當地開發了就改造成了濕地公園了。

問題七:廣州海珠濕地公園是什麼類型的濕地 城區型濕地公園:如已建成的海珠國家濕地公園,以市民遊憩和科普宣教為主。
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簡稱「海珠濕地」)位於廣州市海珠區東南部,廣州城市新中軸南端,東起珠江後航道,西至廣州大道南,北起黃埔涌,南至珠江後航道,主要包括萬畝果園、海珠湖及相關河涌39條,總用地面積869公頃,水域面積達377公頃,是珠三角河涌濕地、城市內湖濕地與半自然果林鑲嵌交混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是廣州市城區重要的生態隔離帶,被譽為廣州「南腎」,與「北肺」白雲山一起構成廣州主城區的兩大生態屏障。

問題八:鄭州濕地公園的簡介 鄭東新區CBD的中心,有一個美麗的人工湖,它的名字叫做如意湖,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就是對如意湖的水質進行凈化。濕地公園體現了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凈化水質技術摒棄了傳統的過濾、灑葯等污水處理辦法,主要利用植物的化學作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及填料的物理作用,吸收或者分解污水裡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使水體得到深度凈化,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濕地公園日標准處理水量為一萬噸,CBD如意湖得蓄水量約有26萬噸,粗略計算,濕地公園一個月就能把如意湖的湖水凈化處理一次,原來如意湖湖區渾濁發綠的水體經過濕地公園處理後變得清澈湛藍。濕地公園是集污水處理、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和休閑觀賞等功能於一體的水處理先鋒技術,不但具有生態環保的功能優勢,而且建設成本、運行管理費用低廉。經濕地公園處理後,流回如意湖的水質可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水質標准,使如意湖的水體常年可保持國家地表水三類水質標准濕地公園不僅具有水處理的凈化功能,而且整個工程通過與園此銷林景觀設計相結合,充分利用濕地內的水生植物和水,又為城市環境營造了一處美麗的休閑觀賞景區。實踐證明,濕地公園對CBD如意湖的水體凈化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濕地公園同如意湖已成為鄭東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B. 怎樣保護水資源

1、要有惜水意識,只有意識到「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才能時時處處注意節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養成好習慣,比如說關上滴水的龍頭等等。

3、使用節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產而言,特別對一些高消耗水的行業,我們要圍繞如何優化水系統的運行,如何提高循環水的濃縮倍數,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等作為節水工作的重點,積極組織技術攻關,提高水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對產品水消耗實行定額管理。

(2)一萬噸污水大概多少畝濕地擴展閱讀

隨著科學事業的逐漸發展,廠房高樓的逐漸增多,水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隨著人類的破壞,原來的那個蔚藍色的「水晶球」已經不再明澈,不再蔚藍了,即將乾枯。

雖然地球71%表面覆蓋的是水,但是其實淡水資源只佔了地球總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類利用的淡水總量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三,占淡水總蓄量的0。34%。由此可見,地球上可被利用的水並沒有人類想像的那麼多,如果讓它們繼續遭到人類的摧殘,早晚有一天,它會消失的。

C. 六年級下學期練習一口語交際是「介紹家鄉」。求一篇邳州景點的導游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艾山自然風景區觀光游覽。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聞名遐邇的艾山九龍溝風景區。古人說:仁者愛山,智者樂水。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不僅是古人的傳統,也是現代人的渴望。所以,今天就有請各位放鬆心情,隨我一起融入到艾山秀美的景色之中,感受別樣的山林情趣。

艾山位於邳州北部鐵富鎮境內,地處蘇北魯南交界處,東臨沂河,西瀕京河大運河,310國道橫穿東西,邳蒼省道縱貫南北。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傳說因遠古時代遍山生艾且每60年出一次神艾而得名。山體呈東西走向,分南北二嶺,由大小九座山頭相連而成,因此古時又稱為"九頂艾華山"。主峰位於群峰西南,海拔197.2米。

艾山位居蘇北三大名山之列,與花果山、雲龍山同在310國道上。山奇水秀,林壑幽美,是邳州第一名山。古代有"國之巔,泰山也,邳之巔,艾山也"的說法。自古以來,艾山就是僧侶聚居、名人涉足和兵家必爭之地,更是人們尋幽攬勝、游春賞景和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漢闕山廣場)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漢闕山門廣場。它是艾山的標志性建築。其中主體建築漢闕觀景台高18米,是蘇北魯南地區最高大的漢闕式仿古建築。內部結構分為三層,遊客可以逐層登臨台上,四季美景,盡收眼底。山門廣場總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每年的艾山桃花節、農民藝術節等活動都在這里進行。大家看,觀景台西側的這幅巨型大理石貼面標志牌,上面鐫刻著本地書法家題寫的"艾山洞石溝風景區"八個隸體大字,背面是關於風景區的簡介。為什麼叫洞石溝呢?這是由它的地形地貌所決定的,艾山南北兩條山脈從西部聚攏,向東呈"八"字型逐漸展開,中間因此形成了一個面積數平方公里的大山凹。這里溝壑縱橫、林木蔥蘢、峰巒疊翠、塹險澗幽,如同人間仙境。當地人就習慣稱它為洞石溝。後代文人墨客來到這里,發現山凹間天然形成九道形態各異、連綿起伏數百米的巨大黃土壟脊,好似九條騰飛的巨龍,因此又給它取名"九龍溝"。

(艾王路)我們現在行走的這條路叫艾王路。這里是古代艾王城的主要通道。全長大約兩公里。我們可以想像古人騎著高頭大馬,由此路進山到達艾王城的情景。西面有蓮花塘,東面是萬畝桃園。春天,四面八方的遊客趕來賞桃花美景,夏秋時節,可以現場採摘新鮮的桃、杏和蘋果。每年春節,周圍的百姓都有登山的風俗,這條路上更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仙人湖)大家看到的這個湖叫做仙人湖。相傳古時候這里是一個小湖泊,湖水清澈,湖面風景優美。八仙路過這里,被這里宜人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乘興跳入湖中沐浴,"仙人湖"的名字因此得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湖東築壩蓄水,初具規模,後來經過歷次開挖增容,現在湖區面積已達35萬平方米,湖容量達80萬立方米。湖面上這座單孔圓拱式的橋就叫仙人橋,如今,"仙人已乘黃鶴去,白雲千載空悠悠",不過大家不要為看不到神仙而遺憾,到仙人橋上走一走,乘遊船畫舫到湖心島上游一游,您一定會覺得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艾王城遺址)從仙人湖水下延伸到北面果園的區域,是古代艾王城的遺址。相傳艾王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與現在戴庄鎮境內的良王城遺址屬同一時代,為西周時期徐偃王的後代所建。據史書記載,周穆王六年,穆王命令徐族首領徐子誕以邳為基地建立徐國,並鑄了一個鼎,鼎上有銘文"艾"。艾山即為徐國的鎮國之山。大家知道,艾作為一種中葯,可以療疾辟邪。先民以艾來為山命名,有著祈祥佑祉的意思。其實,艾這種植物身上還寄寓著美麗的愛情呢。《詩經》中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說的是有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他們兩個人常常一起去山上采草葯,因為常常見面男子覺得那女子很溫柔,女子覺得男子很體貼,都很喜歡對方。如果他們一天沒有見到面,就會覺得好像分開了三年一樣,想念對方,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日三秋"這個成語的由來。

西周至春秋時期,徐偃王管轄著徐泗一帶,在東夷諸國中勢力最為強大,偃王為人仁厚,深得民心,他曾經聯合淮夷等抗周,"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後來,周穆王襲其不備,大破徐軍,殺掉徐偃王。周穆王除去心腹大患之後,為了爭取民心,採取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將偃王的後代子孫封為徐子。後來,由偃王之後的某代王子在艾山上建起了艾王城。徐國傳到第十一世孫章禹的時候,已經到了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徐國最終被吳王闔閭所滅。民間傳說中,艾王收留了圖謀復國報仇的吳王僚的兒子慶忌,並把他藏在艾王城裡,因此遭到吳王闔閭的怨恨,闔閭於是決開山水沖毀艾王城。這就是《左傳》中所記載的"防山以水之,已卯滅徐"。現在,我們從洞石溝的實際地形來看,溝內最大的那條土龍脊在上古時代極有可能就是一道攔蓄山水的天然土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地方政府在擴挖仙人湖時,曾經挖出了大量的方磚大瓦以及部分青銅器和錢幣,出土了陶器、鹿角和獸骨等文物,還在半店村果園內發現了一處四面用青石板砌成的地下通道,疑似古艾王城的下水道。可以說,這些遺存像一幅幅歷史畫卷,給我們展示了古艾王城的輝煌和文明。

(鳳凰台)這座十多米高的黃土山丘叫鳳凰台,傳說因古代落過鳳凰而得名。其實,這里是一處年代久遠的道教寺廟群遺址。相傳上古時代台上曾經建有黃帝廟,廟前碑文有軒轅帝時的相關記載。鳳凰台上歷代都建有道觀寺廟。清朝初年,這里建有玉皇閣、玄帝廟,台下建有三大土廟和子孫堂。順治年間,這里還鑄了一尊1600斤重的玄帝鐵像和一口一人多高的大鐵鍾,以及一個100多斤重的鐵磬,另外還特製了一面大鼓懸架在殿堂上,晨鍾暮鼓在山林間響徹了200多年,直到解放初期,玉皇閣與奶奶廟一起被人為毀掉。

大家看鳳凰台所處的位置,後有群山環抱,四周叢林密布,前面是翠竹園、橡樹林和古柿林,再向南就是九龍澗和九龍脊,這里不僅景色宜人,而且還是進入洞石溝腹地的必經之路,每年旅遊旺季,這里也是遊人最多的地方。現在,台上的雕塑是黃石公授書張良的組雕以及十二生肖的群雕。那座具有漢代風格的建築是地方政府投資60萬元新建的艾山藝術館,用來舉辦各種民俗展覽和文體活動。

(蛟龍碑亭)艾山這塊風水寶地,不僅養育了祖祖輩輩的艾山人,而且培育出了一代代英才。大家看這邊有兩座碑,碑上刻著蛟龍,因此叫做蛟龍碑,均為清朝皇帝御賜。這第一塊碑是乾隆五十年,嘉慶皇帝的老師王希文之碑,碑高約四米。王希文1766年出生於邳州市連防鄉艾山後村,學識淵博,被乾隆皇帝請進宮做嘉慶太子的老師。太子曾經一度廢學擲書於地,希文嚴加訓斥,恰巧乾隆趕到,考問希文:"我兒讀書也做皇帝,不讀書也做皇帝,何必如此認真?"希文跪著回答:"臣聞讀書做堯舜之君,不讀書為桀紂之王"。乾隆聽後,雙手將希文攙起,嚴斥太子,並下聖御:"如教而不學,可嚴加懲戒"。王希文於1841年去世之後,乾隆為其樹蛟龍碑,以褒獎王希文對嘉慶的培養之功。這第二塊碑是清朝武功大將張旺之碑,立於光緒九年。張旺是邳州連防鄉張庄村人,武藝高強,多次征戰有功,被封為武功大將軍,去世後,光緒皇帝為其親樹蛟龍碑,特別授給他"甘肅清河營都司紀勇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滿族語,意思是勇士。大家看這兩座蛟龍碑的碑帽都是二龍戲珠,但是雕刻的筆法各有不同。王希文碑上的兩條龍,龍首顯得溫順端莊,龍身有鏤空之處,而張旺的碑雕刻手法則乾脆利落,由此可見,即便是御賜的蛟龍碑也是文武有別。

(九龍澗與九龍脊)這條彎彎曲曲的小溪叫做九龍澗。它源自艾山西山口南北兩山脈結合處,下游流入仙人湖,全長約五華里。九龍澗自西向東,蜿蜒曲折,順山勢而下,一路流經黑風口、黑風潭、跌水瀑、平澗橋、曲拱橋、三迭潭等幾處景點。大家沿澗賞游,聽潺潺流水,聞鳥語花香,一路可見翠綠的竹林,挺拔的松柏,稀有的烏柏樹、百年老榕樹,以及野生的山棗、棠梨,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野生植物園。

艾山素有"三奇"、"一絕"的景觀。三奇:一是山奇,山雖不算高,石也不算怪,但民間一直流傳"艾山出雲,不用問神"的說法。就是說每當下雨前的幾個小時,天空還是一片晴朗,艾山卻吞雲吐霧,環繞在半山腰,籠罩住山峰,它像是告訴人們大雨將至似的;二是水奇,洞石溝內的山泉,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甘甜可口,常年飲用有益於健康,延年益壽,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天然礦泉水資源。我們已經依據這個優勢開發出了洞石山泉水以及九龍山泉水。三是洞奇,洞石溝內冬暖夏涼,夏天,溝內溫度比溝外溫度低3度以上。冬天,當溝外還是冰凍雪封的時候,溝內已冰融雪化,百草吐綠,非常奇妙;一絕,就是塹絕,洞石溝內自然形成的九道塹,像九條巨龍橫卧其中,在溝中形成九道長峰,峰險林茂,峰峰相通。大家看,這自東向西一字排開的九條南北走向的土壠山脊,就是艾山洞石溝最著名的自然景觀--九龍脊。九龍脊最奇特之處是雖處深山之中,卻不摻半點碎石。這些黃土高壠南端都與艾山山體相連,北端都延伸到九龍澗,每道土壠高十多米至而三十米不等,長幾百米,壠與壠之間形成一條條幽深曲折的峽谷。谷內內長滿了洋槐和各種天然雜樹,每年五月槐花盛開時節,花香襲人,沁人心脾,是最好的休閑之地。在九龍脊上行走,更是別有一番情趣,忽高忽低,險象環生,更適合於年輕人前來賞游。

關於九龍脊,還有著一段奇異的神話傳說。相傳,九龍脊中最高大的第三條龍脊在遠古時候是一條會生長的土龍。土龍頭南北尾,龍頭一直延伸到艾山半坡上,龍尾則一直連接到鳳凰台。它夜長晝歇,日有所進。據說如果能夠爬過艾山山樑再延伸到山南龍鴨河邊喝水,艾山周圍的百姓就會富庶一方。後來土龍長到半山腰,被南方來的一位風水先生破了元氣,從那以後不再生長,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清朝詩人惠克端在《艾山雜詠》中這樣寫道:"十里奇峰半里平,一峰才過一峰迎。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寫出了艾山"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緻。而千百年來,依據艾山地形地貌,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掌故。除了仙人湖之外,還有八仙聚會的"聚仙台",七仙洗澡的"七仙池",何仙姑沐浴的"仙姑池",三國謀士隱居的"徐庶洞"。薛仁貴征東槍挑的"黑風口"。

(聚仙台)聚仙台位於艾山主峰東南山坡下一個半圓形的山窪里,是一個平地突起的高台。高台三面環山,南臨龍鴨河,被歷代名人方士視為風水寶地。民間傳說,八仙自蓬萊仙島去南海觀音處赴宴,路經此地,在台上停留多日,每天在聚仙台上飲酒下棋,到洞石溝內遊山玩水,因此得名聚仙台。

(七仙池和仙姑池)七仙池和仙姑池位於仙人湖西南艾山南脈的北山坡上,天然形成於半山腰的石板坡上,兩池在同一等高線上相距一百多米。傳說中八仙白天在聚仙台聚會,晚間常來此沐浴。東邊供七位男仙沐浴的水池名為七仙池,西邊供女仙何仙姑沐浴的水池名為仙姑池。兩池周圍全是岩石,每塊岩石都平整如凳,可坐可卧,便於沐浴。池水常年不幹,水質甘甜清冽。既能美容,又可健身。歷代以來,當地民間少男少女常常來此沐浴,由此還成就了不少美滿姻緣和愛情故事呢。

(徐庶洞)相傳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徐庶被曹操騙去後,雖身在曹營,卻決意不為曹操獻上一謀。後來他設計離開曹營,四處隱匿,輾轉來到艾山,見這里山深林密,景色秀美,就在洞石溝里找了一個岩洞隱居下來,最後老死艾山,終不事曹,從而留下了"徐戍不離艾"的民間傳說。

(黑風口)大家看,這邊是一處縱深十多米的斷崖絕壁,山石層疊,樹生崖壁,這就是有名的黑風口。相傳戰國時期,吳王僚被刺殺之後,他的兒子慶忌逃難到艾王城,每天在這個地方操練兵馬以圖報仇復國,後來慶忌被勇士要離刺殺,其冤魂不散,常在這里旋起黑風,因而得名黑風口。此外,這里還是唐代一處古戰場。相傳唐朝初年,異邦自東海入侵,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在此地被包圍,勇將薛禮救駕突圍,三槍挑斷山崖救出了唐王。傳說畢竟是傳說,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險峻景象的確出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奶奶廟)我們對面的山峰就是艾山的主峰,山頂有奶奶廟遺址。奶奶廟興建於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後來屢經戰亂屢次被毀,又幾度重修。清朝一品宰相劉庸,也就是劉羅鍋,曾來艾山祭祖並主持重修奶奶廟。廟址共有碑碣三座,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碑文還清晰可辨,上面有"國之巔,泰山也,邳之巔,艾山也"以及"大明正德,嘉靖年興建"等碑文。文革期間,殘廟和碑碣被徹底毀壞。據史料記載,明清年間,奶奶廟每年正月十五逢廟會,方圓幾百里內的善男信女、遊人香客都來艾山進香許願、游春賞景,山上終日香霧繚繞,遊人如織。廟宇坍塌後,廟會也遷到了山南的古鎮邳城,這就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邳城春會。

(華嚴寺)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庄嚴古樸的廟宇是華嚴寺。艾山華嚴寺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規模宏大,是江北名寺之一。歷經風雨,多次修復。乾隆年間,嘉慶皇帝的老師王希文親自主持重修華嚴寺,並撰寫了《重修佛殿碑記》,碑文現在還清晰可辨。解放初期,寺廟坍塌。本世紀初,邳州佛教界恢復重建華嚴寺。寺內供奉著由緬甸佛教界贈送的巨型卧佛以及彩繪十八羅漢塑像。這尊卧佛是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姿態優美,栩栩如生,在佛像中極為罕見。

(望龍亭、艾王閣、聽松亭)站在寺前向東望,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亭台和一座樓閣。南邊的叫望龍亭。登上此亭向北俯視,七仙池就在腳下,九龍脊盡收眼底。舉目遠眺,山巒疊翠,仙湖波光,令人心曠神怡。因此是最好的登臨處。

東面那座樓閣是艾王閣,高12.8米,分三層。登臨艾王閣,東望可賞萬畝桃園美景,西望可觀座座青山秀色,南望俯瞰洞石溝全貌,北望可見村莊家園。站在閣上,更能引發仙境懷古的幽思。

我們再看北面長山的山頂,近處這座是聽松亭。顧名思義,就是在亭內可以聽見長山的松濤。登臨這座亭,我們更能領略清風明月入畫、晨鍾暮鼓繞梁的情境。

艾山美景孕育出了靈秀的地方文化,這里是龍鳳花鳥字之鄉,也是中國龍鳳花鳥字的發源地。可以把漢字寫出一片鳥語花香來,而且是出於普通山民之手,這就是艾山所賜予的智慧和靈氣吧。

各位朋友,今天大家隨我一同游覽了艾山的秀美山川、自然風貌以及各處人文古跡景點,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艾山的八位"仙人"和九條"龍"期待著您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劉學秀〈艾山洞石溝風景區旅遊宣傳冊〉

D. 鄭州濕地公園的簡介

鄭東新區CBD的中心,有一個美麗的人工湖,它的名字叫做如意湖,濕地公園的主要功能就是對如意湖的水質進行凈化。
濕地公園體現了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凈化水質技術摒棄了傳統的過濾、灑葯等污水處理辦法,主要利用植物的化學作拆答慧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及填料的物理作用,吸收或者分解污水裡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使水體得到深度凈化,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濕地公園日標准處理水量為一萬噸,CBD如意湖得蓄水量約有26萬噸,粗略計算,濕地公園一個月就能把如意湖的湖水凈化處理一次,原來如意湖湖區渾濁發綠的水體經過濕地公園處理後變得清澈湛藍。
濕地公園是集污水處理、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和休閑觀賞等功能於一體的水處理先鋒技術,不但具有生態環保舉陸的功能優勢,而且建設成本、運行管理費用低廉。經濕地公園處理後,流回如意湖的水質可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水質標准,使如意湖的水體常年可保持國家地表水三類水質標准
濕地公園不僅具有水處理的凈化功能,而且整個工程通過與園林景觀設計相結合,充分利用濕地內的水生植物和水,又為城市環境營造了一處美麗的旅答休閑觀賞景區。
實踐證明,濕地公園對CBD如意湖的水體凈化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濕地公園同如意湖已成為鄭東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E. 濕地怎麼形成的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濕地裡面生長著很多濕地水生植物。人們對於濕地的形成都很好奇。接下來就和我一起去看看濕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濕地的形成

一、由冰河形成

在高緯度地區,許多濕地是由九千至一萬二千年的冰河所形成,形成的方式有:

冰河消退、融化形成的凹洞和窪地;

冰河攔阻河流,經常造成冰河湖;

冰河沖刷河谷,造成松軟的河床沉積物,形成大且深的湖,例如紐約州的手指湖,以及加拿大地盾的湖泊。

二、海岸低地泛濫

海岸濕地經常發生在坡度平緩的沙灘、礫灘、泥灘或是港口、沙洲島及礁石等具有抵禦海浪能力之地區,以及河或溪流的出海口,台灣西部沿岸濕地,大部份皆因此原因所形成;而在某些高緯度地區,因冰河融解,造成海平面上升,也會使內陸濕地漸漸轉變為海岸濕地。此外,有時濕地植物吸附一些沉澱物或沙,漸漸提高濕地的高度,這些有機沉積物可能會形成泥煤(peat),為一種可利用的燃料。

三、河流的侵蝕與堆積

許多濕地是位於河流兩岸低坡度的泛濫平原上。河流泛濫平原具有侵蝕與堆積的特性,此特性是由河流下切河床底岩和冰磧物隨著河流沖積扇在鄰近陸地沉積所造成。大部分此類的濕地是由低坡度且攜帶大量沉積物的河流所形成,此類濕地與洪水泛濫有著密切關連。

四、河/海獺築壩河/海獺在森林附近常因造壩活動形成內陸小型的濕地,在小型森林濕地的形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因人為陷阱的緣故,使河/海獺數目減少,也間接減少了此類濕地。

五、人類活動

除了上述原因外,人類也直接或間接地製造了許多濕地環境,但與天然形成的濕地在諸多特性上不盡相同。大部分人造濕地包括水庫(dam)、水田(paddy field)、湖泊(lake)、凹洞(pit)以及因采礦所挖掘的坑洞;或是因道路、灌溉系統、河/海堤及 其它 建築工程,造成排水不良的區域,也有可能會演變為濕地。此外,政府及保育人員也會因保育或污水處理的理由建造濕地。

六、其它過程

一些自然力量或因素,也可能造成濕地。例如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沙丘內的濕地,就是風力所造成;佛羅里達州的大沼澤濕地則是因地下水與地面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亦有許多濕地是因"下沉洞",以及流入的水所共同形成。田納西州的湖是因地震造成的沉降所形成;舊金山灣是因斷層活動所形成。至於台灣東部則常出現洪水過後高山塌陷所形成的「堰塞湖」。為濕地演進的典型模式。

濕地的功能

物質生產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 編織 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大氣組分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通過沼澤能吸附金屬離子和有害成分。

水分調節

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米。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過濾器

濕地沼澤濕地像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臟。

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 捕魚 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

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例如,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印度卡爾庫塔市(Calcutta)沒有一座污水處理廠,該城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被排入東郊的一個經過改造的濕地復合體中。這些污水被用來養魚,魚產量每年每公頃可達2.4噸;也可用來灌溉稻田,每公頃年產水稻2噸左右。另外,還在傾倒固體垃圾的地方 種植 蔬菜,並用這些污水來澆灌。大量的營養物以食物形式從污水中排除出去。卡爾庫塔城東的濕地成為一個如此低費用處理生活污水並能同時獲得食物的世界性典範。

動物棲息地

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

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局部小氣候

以天津市東北部的寧河縣為例: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使寧河縣成為天津市氣候較為濕潤的地區之一。

濕地的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橫跨溫帶、亞熱帶和部分熱帶地區,自然條件復雜,濕地分布廣,是世界濕地植物種類和植被類型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中國濕地高等植物約225科815屬2276種,分別佔全國科、屬、種的63.7%,25.6%,7.7% 。全國濕地調查將全國的濕地植被劃分為7組、16個植被型、180個群系(嚴承高等,2005)。

濕地高等植物中,瀕危種約有 100 種。如亞熱帶的水松,江南濕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濕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報草、斑唇馬先蒿,三江平原的綬草、大花馬先蒿,南部沿海紅樹林濕地的水椰、木欖、紅欖李等都是瀕危、漸危或稀有種。

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濕地野生植物有 6 種:中華水韭、寬葉水韭、蒓草、水松、水杉、長喙毛茛澤瀉。

由於各植物帶受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濕地植物區系比較復雜。中國濕地植物歸屬於溫帶分布、泛熱帶分布、世界分布、中國特有、北極高山分布。

看了濕地怎麼形成的還看:

1. 游濕地公園日記200字

2. 2018年世界濕地日主題是什麼

3. 濕地公園的經典廣告詞

4. 濕地公園的宣傳廣告詞

5. 最吸引人的濕地公園廣告詞

F. 中國資源年消耗量各是多少

2001年底以來,國際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率的思潮。克魯格曼講,我不明白為什麼香港的經濟增長率為零,中國卻能夠達到7%;許多海外經濟學家不相信能夠超過4%。最為系統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羅斯基(Tomas G. Rawski),列舉就業,收入,投資,農業,航空等數字,證明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不實,主要根據是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率不一致,1997-2000年期間,中國GDP累計增長24.7%,但同期能源消耗只增長了12.8%。特別在1998年,能源消耗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竟然比前一年和後一年都差出4個百分點,1998年能源消耗降低6。8%,經濟增長7。8%是不可能的。他認為1998年GDP增長率,2.2%是上限,實際上可能更低,1999年為2-2.5%,2000年為2-3%。

中國經濟學家紛紛指出羅斯基的錯誤。如張曙光指出,羅斯基推算的基本前提是:能源數字是准確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是嚴格匹配,高度相關。但這個假定不能成立。能源消耗系數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變化。這兩點在中國有明顯變化。工業和農業增加值有高估,但服務業增加值明顯低估。從各地的情況來看,落後地區往往虛誇,而發達地區有的卻有瞞報。

周天勇在2002。6。15。中國經濟時報指出:由於國有經濟的改革和戰略性重組,對高消耗能源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向輕型化轉變,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的快速增長,農村閑置勞動力轉移和利用,實行集中供暖供氣,調整生產和生活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向低消耗,中高增長率特徵的轉型,GDP產出的能源消費系數持續下降。1997---2000年期間,能源消耗下降了,但是耗能工業的產量如電力,冶金,建材,化工,農業生產資料,耗電量大的機床,硫酸,乙烯,汽車,家用電器等,產量都在增長。趙曉認為,中國財政收入,城鎮居民收入,銀行存款,出口和國債項目都有真實的增長,因此總體經濟增長率達到7%以上是可信的。

以上分析雖有道理,但未必能夠使羅斯基服氣,因為沒有能夠解釋1998年的情況。我可以提供兩個情況解釋1998年的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第一,國有企業煤炭大量積壓,國家為了保護國有煤礦和環境資源,在1998年嚴令地方舉辦的小煤礦停產,實際上後幾年地方小煤炭有所恢復,但是在1998年的確大量停產了,如果真有繼續生產的,也絕對不會上報。企業所消耗的煤炭是以前的庫存和沒有上報的「瞞產」。第二,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地下經濟的泛濫,在1998年有一個增量。這主要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了國內的出口和內需,某些地方政府放鬆了對地下經濟如「三陪」的控制。據我估計,1998年以來從事「三陪」的人員大約有500萬,每年小費收入可能達到5000億人民幣的規模,這部分貨幣支付沒有進入政府正式統計。1998年GDP是78345億人民幣,其中第一產業14552億,第二產業38619億,第三產業25174億。這部分地下經濟佔到第三產業總產值的20%,全部國內生產總值的6。38%。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收入所拉動的消費卻計入了正式統計,而且拉動消費鏈條相當長,從租房,計程車,高檔服裝和化妝品,到手機,「三陪小姐」們是全副武裝。如果有一半消費,乘數為4,拉動的總消費就是10000億人民幣,佔1998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2億人民幣的34%,佔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76%。

再看增量。假設1998年許多地區放寬了政策(不知道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是否將其列入「制度創新」之類?),以「三陪」為中心的地下經濟有比較大的增量,比如比上年增加30%,即小費部分增加了30%,假設為1000億。假設邊際消費傾向是0。5,即500億進入當年消費增量,乘數為4即2000億。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額也不過2900億,國內GDP增長額也不過6110億!就增量而言,1998年的經濟增長有相當部分竟然來自地下經濟。

在5000億小費中,假設有50%是企業報銷的,即有2500億元,可以視為交易成本提高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在數量上大致相當於企業的虧損額。就是說,生產企業虧損之所以沒有影響經濟增長率,部分原因是因為「服務業」的增長,而這部分服務業,當然是節省能源的。

從總量上講,我相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虛誇不大,但決不證明在結構和性質上沒有問題。1998年以後中國經濟迅速惡化,生產企業不景氣,農民收入很少提高,兩極分化不斷擴大,所謂「服務業」加速發展,除去新經濟等健康部分以外,也存在非常不健康的「地下經濟」,這是由暴富階層和權力腐敗所帶動起來的奢侈腐朽性消費。如果我們考慮到1998年的以後的經濟增長,還包括大牛市,發彩票等金融手段,有人稱之為「辦賭場」。再加上借內債,並以未來國內市場換取外資進入。雖然我們不應該否定這些措施的積極意義,但是這樣「增長」與真正的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畢竟不能同日而語。迷信市場經濟的主流經濟學家簡單地把服務業的發展稱為「歷史進步」,忽視其背後的腐朽性地下經濟成分;把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稱為「金融深化」,忽視其表面上的泡沫經濟成分,把它們創造的GDP與生產科技部門,國防戰略產業等量齊觀,甚至凌駕於它們之上,是一種誤導。同樣的GDP,其實質性意義不一樣。妓女的小費,即使創造高得多的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也不能與航空航天業所代表的綜合國力相提並論。

羅斯基的計算雖然有誤,但是他的懷疑有根據。羅斯基在美國不是經濟自由主義者,他對於中國以前的成就一直高度肯定,但是對1998年以來的高增長率有懷疑,這和我們「非主流」相近,不能簡單歸為「中國崩潰論的反華大合唱」之列。1998年以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鼓吹的「帕累托最優」被打破,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我們認為應該進行戰略調整,以避免出現重大危機。主流派卻認為,1998年以來中國在體制改革,與國際接軌方面有重大進展,他們不願意承認經濟增長速度背後掩蓋的重大問題,在澄清羅斯基數字時,有自己的價值取向。

我認為中國經濟學家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糾正羅斯基的數字錯誤但是肯定他的懷疑態度,以更加准確的數字和事實,對我國經濟增長率背後掩蓋的,比羅斯基質疑更加嚴重的問題,作出實證性的科學判斷。

二.GDP指標的重大缺陷及其修正

羅斯基的數字分析沒有抓住中國統計數字失真的要害。要害是什麼?是在經濟增長中,沒有扣除人為造成的災害和環境污染損失,我曾經當面對羅斯基指出這個問題,但他說美國也不計算。我認為即使全世界都不計算,中國也必須計算。

1981年,羅馬俱樂部在《關於財富和福利的對話》一書中提出:

「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裡不可能有福利和財富。旨在普遍改善福利條件的戰略,有圍繞著人類固有的財產(地球)才能實現;而籌集財富的戰略也不應與保護這一財產的戰略截然分開。一面創造財富,而一面又大肆破壞自然財產的事業,能創造出消極的價值或破壞的價值。」

我們在22年前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曾經揭露:「大躍進」直接經濟損失

1 200億,「文革」十年經濟損失5 000億,「三線建設」損失6 000億。但是,有哪一次戰亂哪一次浩劫比得上今天和平日子裡一年所支付的生態代價?誰敢大言不慚說這是歷史規律決定的,是現代化難以避免的代價?

修改目前GDP統計指標,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這才是真正的「國際慣例」。

第一,現行宏觀經濟核算體系沒有反映資源與環境在生產過程中的破壞、投入和消耗。它的理論假設前提是:自然資源無限,無價格,環境污染無須治理。經濟學的基本假定:資源稀缺,實際上是指人的時間稀缺,所謂提高效率有效分配資源,是指有效分配人的時間。經濟學從來沒有假定自然資源是稀缺的,因為它把空氣和水(即自然資源)稱為「無限無價」。這與西方國家早期現代化的實際客觀環境是一致的,一方面國內人口和生產規模小,一方面通過強權殖民,掠奪全世界的資源。

第二,當人類生產活動嚴重危害環境,並且產生能源危機以後,經濟學並沒有修改其「資源稀缺」的假設前提,因為這就等於取消了經濟學。經濟學家們只是簡單地把資源從無價格變成有價格。這說明資源稀缺假設,的確不是指自然資源,所以無須做大的修正;當自然資源真正變成稀缺的時候,不但不把資源的使用,和破壞環境以後不得不花費的治理費用,從人類生產活動的統計中扣掉,反而把它進一步加進去,造成虛假的經濟增長。這是極為荒謬的,它告訴我們:得病吧再治病,污染吧再治理,災害吧再建設,只要能創造GDP。

第三,當人類追求產值和利潤的慾望,發展到不顧環境和資源的程度時,必然同時危害人類自身。經濟學和所有人文社會自然科學,都有倫理的底線,這就是:它是為人類謀利益求發展的,而不是損害或者毀滅人類自身的。但是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卻沒有區別損害人類和有利於人類。比如提倡高消費,奢侈消費和浪費,吃胖了再減肥,得了糖尿病再治糖尿病,都可以加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因此絕對不會再有簡朴,節欲,剋制,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觀,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沒有好處,是因為它對增加GDP沒有好處,對資本的擴張沒有好處。

第四,經濟增長背後是什麼?是政治家的豐功偉績,是資本家的利潤,少數人可以獲得經濟增長的大部分好處,而環境破壞的惡果卻要由大多數人承擔。如果水資源被破壞,使用市場經濟漲價的辦法,那麼,富人和特權階層可以用礦泉水洗澡,而窮人卻要飲用污染的水。GDP統計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計入經濟增長,違背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倫理前提,當然就不能反映經濟的公平性。

第五,經濟統計指標是為全部社會活動指引方向的,GDP的誤導,掩蓋了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不公平性,先是少數人剝奪大多數人,然後是大多數人一起動手毀滅環境。發達國家仍舊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特殊生活,他們所謂的環境保護,只不過是把污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則拾他們牙慧。現在是窮人,窮國在毀滅自己的環境,同時也就毀滅了全球環境,這是對發達國家以資本運動秩序,和西方價值觀念毀滅各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一種負面懲罰。

自70年代起,國際社會已經把資源與環境的價值核算提上議事日程。

第一個試圖打破GDP荒謬性的,是1972年由兩位美國學者詹姆斯·托賓和威廉·諾德豪斯共同提出的凈經濟福利指標,主張把都市中的污染、交通堵塞等經濟行為產生的社會成本從GDP中扣掉。加入被忽略的經濟活動,如休閑,家政、社會義工等。他們將GDP分成好的及環的,好的減掉壞的是社會凈經濟福利。

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凈國民福利指標。列出每項污染的可允許標准,超過污染標準的,必須編列改善經費,改善經費從國民所得中扣除。雖然GDP年增長8.5%,扣掉污染改善成本後只有5.8%。

對自然資源耗損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研究,是美國羅伯特·盧佩托在1989年發表的凈國內生產毛額。他們選擇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印尼為例,雖然印尼從1971至1984年間,GDP每年增長7.1%,若扣掉出口木材和石油的耗損成本,只有4%。

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由美國戴利與科布1989年提出,英國、美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已用來計算國家進步狀況。它計算財富分配狀況,分配在不平均標准之外要扣分;它計算社會成本,例失業率、犯罪率;它區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與效益,如醫療支出、超時工作是社會成本,不算為對經濟的貢獻。1950---1996年,澳大利亞人均GDP從9000澳元增長至23000元。以新指標衡量,1996年只剩16000元。

199O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力發展指標」。沙烏地阿拉伯國民所得1997年世界排名第41,在人力發展指標中為75。加拿大人均年國民所得世界第八,但人力發展世界第一。

聯合國在1995年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標,重新定義增長與發展。發展是指一個社會在制度、管理、生活品質、財富分配等「品質」上的進步,一個社會可以有經濟增長,卻不一定有發展。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增長」來源於過時的發展觀,表現為對國民生產總值和高速增長的熱烈追求。嚴重後果是: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趨短缺,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下降,發展最終難以持續而陷入困境。」而最新成果是「生態經濟學」提出的綠色GDP概念,將經濟增長導致的災害,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從GDP中扣除。

在中國,追求GDP增長,忽視甚至掩蓋環境問題,顯然比世界大多數國家更加嚴重。在經濟增長中獲得了巨大利益的權力資本階層,當然不會真正關心環境問題。他們是一群有美國綠卡,有鄉村別墅的人。各級政府的主要活動,仍舊是提高GDP增長率。為他們服務的主流經濟學家,大力鼓吹經濟自由主義和制度決定論,已形成話語霸權,壓抑許多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比如張祥平,把經濟學的基本圖表從一個象限擴大到4個象限,增加了「負數」部分,他的著作《制度對話》已經列入我主編的《世紀選擇》叢書,由石油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是《中國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感謝這位以筆名出書的易正先生,他在美國努力3年,搜集大量的中國出版物,以生態經濟學的方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進行了計算,這是迄今所有研究中國環境資源的著作中,資料最為翔實,估計損失最大的一本書。我在下面主要引用他的研究成果。

三.中國:生態損失超過國內生產總值----驚人的推算

聯合國《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環境問題使中國損失GDP的3。5---8%。中國作為世界受污染最嚴重的國家,正處於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險之路」,另一條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易正先生的計算的數字更大:

第一,森林。中國國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森林面積的4%。森林覆被率14%,世界平均為30%。森林資源消耗加速;八十年代年均消耗蓄積量3.44億立方米,比七十年代初年均1.96億立方米增加75%。

第二,水土流失。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佔全部國土面積40%。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每年有100多億噸沃土付諸東流,相當於流失1000萬畝耕地上的30厘米厚耕作層,其流失的氮、磷、鉀等養分遠大於全國化肥的年產量,而有機質的損失則永難彌補。

水土流失的另一大危害是河床抬高,水患頻繁。淤積使通航里程,水庫庫容,湖泊面積都減少一半。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產值處於江河的洪水位之下,七大水系成為懸河——高懸於中華民族頭頂上的七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第三,荒漠化。

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27.3%。18個省471個縣,近4億人口處於荒漠化威脅之中。新疆166萬平方公里只有不足10萬平方公里人類可以居住。甘肅和寧夏,荒漠化占總面積的1/3。東北科爾沁沙漠已越過內蒙古遼寧省界,以年均30米的速度向沈陽挺進。河南東北部、北京,鄱陽湖洞庭湖周圍,出現了2 350萬畝的荒漠化土地。西藏荒漠化土地1 860平方公里,連兩廣和海南島,也開始了荒漠化進程。「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楊林,從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間,從5 680萬畝被砍掉砍70%,3 000多萬畝紅柳也被鏟除。

960萬平方公里家園,減去嚴重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38.2%);徹底荒漠化國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的國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約300餘萬平方公里(約佔33%),剩下300萬平方公里(佔28.8%)。與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翻了一番多,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了約一番半,50年內人均生存空間已被壓縮到原來的1/5。

第四,地質災害40年60000次。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在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越來越大,足以改變現代地殼運動的自然進程。地質災害從西北到東南,從內陸到沿海發展,在東部沿海,北京和上海為中心的地區最重。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主要與經濟開發強度相關,與地質構造關聯甚少。生存空間越緊縮,越加大開發強度——越加大開發強度,生存空間越緊縮。

第五,耕地流失。

50年代中國耕地16億畝,人均2.7畝;90年代20億畝,人均1.6畝。

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60%耕地缺乏灌溉水源,40%退化,30%水土流失,中低產田佔78%,復種指數147%,長江以南高達180~250%,全部耕地超強度使用,土壤肥力持續下降,後備耕地嚴重不足。

1957年到1986年間,全國累計減少耕地6.1億畝,凈減少2.3億畝。其中,每年:城鎮擴張侵佔耕地4500萬畝,鄉鎮企業佔用耕地1 000萬畝,非農建設耕地800萬畝,水土流失600萬畝,農民建房佔用500萬畝,開發區佔用300萬畝,沙化200萬畝。半個世紀流失耕地20億畝,又開墾了耕地24億畝,但開荒,是以破壞林地、草地為代價的。

第六,草地退化。

中國可利用草地約33.6億畝,退化面積達85%,嚴重退化年均3 000萬畝。

與五十年代相比,草原生產力下降30~50%,等於減產年2 000億元。按草原承載算,中國是美國的1/3,浪費草地22.4億畝,摺合1.34萬億元。加上產草量下降0.20萬億,年損失草原資源1.54萬億。

第七,水資源危機。

中國的水資源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人均佔有量2 200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5,被列為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實際供水總量5 200億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國際水資源警戒線是1 000立方米,農業用水4 000多億立方米,畝均水資源200立方米。「賬面」水資源量與實際用水量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分布失衡,北方16省,人均水資源300立方米,比以色列(370立方米)還乾旱。江河枯洪比極大,河川徑流量年際之間變化很,可出現連續多水年和少水年。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畝均水資源,可能僅150立方米,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數字,可以和極度乾旱的西海固相比,那一帶的水窖,兩窖半蓄水量就是150立方米。目前技術條件下的最低需水量,種水稻每畝為280~300立方米,種小麥每畝為220~280立方米。

中國90年代受旱面積4億畝,比50年代增加1.5倍,600多個城市有300個缺水,這些城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廢水量70年代3 000萬噸,90年代中期超億噸,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90%以上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地下水嚴重超采,100多個城市地下水位下降,50多個城市地面下降;水資源浪費,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

更加嚴重的是:中國的水循環似乎出了問題:100年以來,從西北到華北,一系列湖泊乾涸,黃河淮河從泛濫變為斷流,隨即是淤積和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泉水不再湧出。

第七,江河湖庫乾涸。

水庫8.5萬座,佔世界水庫總數的1/2,因淤積減少了1/3。

湖泊總面積8萬平方公里,2800個,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13個,估計近半世紀以來,圍墾加淤積,損失湖泊淡水儲量50%,1 000億立方米以上。

長江中下游湖泊面積從50年代2.2萬平方公里劇減到80年代的1.2萬平方公里,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從1 066個減少為325個,水面縮小3/4。「八百里洞庭」退化為幾個支離破碎的小湖泊,萎縮40%,50年以後將從版圖上消失。鄱陽湖墾掉一半,每年湖底淤高3厘米。太湖出口河道84條剩下10來條,平均水深不足1.9米,100年將變為一片沼澤。青海湖是最大鹹水湖,水位下降3.2米。博斯騰湖是最大內陸淡水湖,水位下降了2米,野生蘆葦濕地減少一半,蘆葦產量也下降了一半。羅布泊於1972年消失。居延海曾是河西走廊最大內陸河,

維系一條數百公里的綠色走廊,現已消失,兩岸綠洲向荒漠演化。瑪納斯湖由於石河子大規模的開墾建設,只剩下一個巨大的乾湖盆。准噶爾盆地的艾比湖和烏倫古湖,將步瑪納斯湖徹底乾涸。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和整個新疆的乾河床有160條。華北第一大湖白洋淀40年代面積1 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萬平方公里,接近於台灣,80代以來水資源超量使用,地下水超采31%,只要連續乾旱二、三年,白洋淀就可能乾涸。

第八,氣候災變。

溫室效應逐漸加劇,過去兩萬年間,地球溫度只上升5度。現在的速度增加了100倍。中國北部氣溫在30年內上升了0.3~1攝氏度,是目前世界平均速度的2倍;如果20---50年內再上升2攝氏度,又是中國速度的3倍。中國把地球史萬年計的漫長自然過程,人為地縮短到50---100年之內。

氣溫幾度變化意味著什麼?一萬年前氣溫升高3---7度,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130米,把連在一起的大陸分隔成今天格局。短期內如果升高2~3米,全球大部分工業和水稻產區,就在海拔不足3米的沿海地區,將被淹沒,許多島國將消失,許多國家以海堤困守海平面以下低地,全球民族大遷徙。對於生態極度脆弱,國土承載力已達極限的中國,幾度氣溫之變足以構成對基本生存的根本性挑戰。中緯度地區地表蒸發量增加20%,乾旱加劇,對於中國北中西部乾旱、地區是沉重打擊,使3.4億畝耕地淪為荒漠。如果氣溫上升2攝氏度並持續10---20年,中國將有40~50%永凍土消融,作為萬河之源的西部高原冰雪大量融化,許多河流面臨枯竭,首先是西北內陸河。西北地區綠洲消失,變為寸草不生的棄地。過去30年左右,西北平均氣溫升高0.2~0.4攝氏度,1990~1997年,長江黃河源頭地區氣溫上升0.8攝氏度,冰川加速消融,20年中後退10公里。

中國的森林水庫毀得差不多了,自然水庫(湖泊)和人工水庫淤掉一半了,氣候災變又開始毀滅固態水庫(冰川)-----最後的淡水儲備。如果海平面上升淹沒我國最繁榮的沿海地區,不知道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在那裡?

第九,水旱災害頻率加快

中國2200年以來發生1 600次大水災,1 300次大旱災,災害頻率不斷加快,平均每年災害,隋朝0.6次,唐朝1.6次,兩宋1.8次,元朝3.2次,明朝3.7次,清朝3.8次。1949年以來,每年旱災7.7次,澇災5.8次。清末----1990年80年,水旱災害從3.8次增加到13.5次,其增長速度為年均8。2%。70年代每10年一個重災年,90年代每3---5年一個重災年,水旱災害逐年加劇:1991年18個省市遭受本世紀來最大洪災,損失779億元。1992--1993年大旱。1994年中國南北澇中間旱,災害總面積5.33億畝。1995年華南地區本世紀最嚴重水患。1996年西部雪災,北旱南澇,直接經濟損失近3千億。1997年是1949年以來少有重旱年,受災人口3億。1998年西部特大雪災,北南大旱,然後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3.8億人受災,死亡4610人,經濟損失3千億元。災害頻率的加快,顯然是由於人為開發強度加快所致。

第十,污染加劇

中國廢污水排放總量佔世界10%,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3%,單位產值廢污水排放量為世界3倍。增長率7.7%,每10年翻一番。每增加相同的社會產值,中國增加的水污染量是發達國家的4倍。國土污水負荷量為世界的16.5倍。80%以上廢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江河湖庫普遍污染,七大水系40%的河段,流經城市78%的河段,即使按照中國不嚴格的標准,也無法飲用。700條河流,符合飲用水標准(一、二類)的河段只有32.2%,喪失任何使用價值的河水佔10.6%。嚴重污染的河流長度,從1984年的21.8%上升到90年代的46.5%。

城市地下水污染50%,32個特大城市71個水源地中,有30個達不到2類水飲用水標准。全國24%的人口(近3億)在飲用水質不良的水(其中0.7億人飲用高氟水,0.3億人飲用高硝酸鹽水,1.1億人飲用高硬度水);79%的人口(9.6億)在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7億人飲用大腸桿菌超標水,1.7億人飲用有機污染水)。造成嚴重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工業布局,鄉鎮工業排污量迅速增長,關閉企業的結果就是農村基礎政權負債2000億,農民就業和收入下降,對此國家沒有給予任何補償。

第十一,大氣污染

中國是全世界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總懸浮顆粒物,大多數城市年均值300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90微克。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由於機動車輛數量激增,氮氧化物平均濃度46微克/立方米,已經超過二氧化硫。因大氣污染致死人數年均36萬以上,各類污染直接經濟損失年均540億美元;其中大氣污染330億,其次是煤炭、水和酸雨,分別為10億、4億和5億美圓。

稱為「硫酸沉降」的酸雨區高速蔓延,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0%,約380萬平方公里,而且集中在東南地區。二氧化硫排放如果不嚴加控制,土壤幾十年後嚴重酸化,南方將變成不毛之地。

第十二,垃圾圍城。

中國400多座城市的2/3已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圍之中。垃圾圍城象徵著資源揮霍。垃圾的大量產生是由於資源不充分利用,中國長期採用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為特徵的發展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藝、技術和設備落後,導致固體廢物產生量極大。

在垃圾處理問題上,暴露出極為薄弱的社會公德。北京從1993年實行垃圾袋裝化,有些房管部門怕垃圾袋破裂污染電梯,禁止居民乘電梯倒垃圾,於是,有人從樓上往下扔,有人貪小便宜,把垃圾倒了,把垃圾袋拿回去再次利用。中國目前最長的大瑤山隧道,全長14公里,每天過往客車31對,客車上違章向隧道里排放果皮、雜物、污水、剩菜剩飯及糞尿,使隧道里垃圾遍地,空氣惡臭,設備腐蝕,鼠害肆虐。隧道鐵路道床上有鼠洞2 000多個,多處道床被掏空,枕木斷裂,鋼軌松動。鐵路派75名工人專掃垃圾,每月清除250立方米。大量垃圾倒入河流,90年代河流每年輸送垃圾1~1.5億噸,占垃圾總量20%。

第十三,近海污染

G. 一萬噸廢水需要多少畝垂直潛流濕地

濕地佔地需要50畝。根據查詢廢斗冊水處理相關信息得知,一尺祥萬噸廢水需要50畝垂直潛流濕地。採用「多級人工濕地+氧化塘」處理污水,每天可以凈化1萬噸污水。原本屬於劣五類的污水經過處理後,化學需氧量、氨氮指標達到三類水標准,其餘指標達陵銷搏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准。

閱讀全文

與一萬噸污水大概多少畝濕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低密度聚乙烯樹脂又叫什麼 瀏覽:97
鍋爐運行水垢除垢靈 瀏覽:661
排放洗衣機廢水的豎管留多長 瀏覽:150
做一個污水提升池大約需要多少錢 瀏覽:150
凈水器主板上的按鈕怎麼用 瀏覽:133
2018現代途勝空調濾芯怎麼換 瀏覽:12
14年陸尊空調濾芯在哪裡 瀏覽:725
城市污水蓋有什麼用 瀏覽:335
透析機允許超濾誤差 瀏覽:222
鈉離子是否會影響RO膜 瀏覽:357
冷媒過濾器6 瀏覽:641
飲水機和空調挨著怎麼化解 瀏覽:717
純水機水壓不夠顯示什麼 瀏覽:71
dop屬於樹脂嗎 瀏覽:209
貴陽未來源水處理設備 瀏覽:60
廢水中ss測試方法 瀏覽:241
h酸污水報告 瀏覽:982
腹透超濾量醫學上是什麼意思 瀏覽:577
三淋熱水器會結水垢嗎 瀏覽:92
生活污水排放罪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