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工處理貿易單證與edi的區別
EDI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譯為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就是指能夠將如訂單、發貨單、發票專等商業文檔在企業間屬通過通信網路自動的傳輸和處理的系統,無需手工操作,避免很多人工錄入的錯誤,而且省時省力,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直連EDI處理與Partner之間的業務。
B. 關於EDI報關和進口(急!)
首先,來要知道貨物是否已經到港。一源般而言,貨物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到港後的3-5天足足可以放貨進廠。其次,你所謂的「進出口部門的人」是什麼人?你們公司的?還是貨代公司?如果是這兩者,你要對他們施加壓力的,要求他們3-5天必須進廠。這一點無論是否是EDI報關,都可以做到。
C. 如何利用EDI方式來進行國際貿易的單據傳輸和處理
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單證、文件數量的激增。雖然計算機及其它辦公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減輕人工處理紙面單證的勞動強度,但由於各種型號的計算機不能完全兼容,實際上又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美國森林及紙張協會曾經做過統計,得出了用紙量超速增長的規律:即年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0億美元,用紙量就會增加8萬噸。此處,在各類商業貿易單證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數據是重復出現的,需要反復地鍵入。有人對此也做過統計,計算機的輸入平均70%來自另一台計算機的輸出,且重復輸入也使出差錯的機率增高,據美國一家大型分銷中心統計,有5%的單證中存在著錯誤。同時重復錄入浪費人力、浪費時間、降低效率。因此,紙面貿易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場競爭也出現了新的特徵。價格因素在競爭中所佔的比重逐漸減小,而服務性因素所佔比重增大。銷售商為了減少風險,要求小批量、多品種、供貨快,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而在整個貿易鏈中,絕大多數的企業既是供貨商又是銷售商,因此提高商業文件傳遞速度和處理速度成了所有貿易鏈中成員的共同需求。同樣,現代計算機的大量普及和應用以及功能的不斷提高,已使計算機應用從單機應用走向系統應用;同時通信條件和技術的完善,網路的普及又為EDI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EDI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EDI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EDI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由於EDI具有高速、精確、遠程和巨量的技術性能,因此EDI的興起標志著一場全新的、全球性的商業革命的開始。國外專家深刻地指出:「能否開發和推動EDI計劃,將決定對外貿易方面的興衰和存亡。如果跟隨世界貿易潮流,積極推行EDI就會成為巨龍而騰飛,否則就會成為恐龍而絕種」。 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兩個商業夥伴之間,依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紀70年代,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也帶動了跨行業EDI系統的出現。80年代EDI標準的國際化又使EDI的應用躍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時至今日,EDI歷經萌芽期、發展期已步入成熟期。
D. 比較手工條件下貿易單證的傳遞方式和EDI條件下貿易單證傳遞方式的不同
前者是紙質單證,後者標准EDI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