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外貿中的edi是什麼

外貿中的edi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0-12-16 03:42:55

⑴ EDI服務中心的基本業務及職能有哪些

首先了解下EDI工作流程,此為理解其基本業務和職能的基礎: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電子數據交換,是將數據和信息規范化和格式化,並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交換和處理的信息交換系統,在國際貿易中,EDI處理的數據和信息是訂單、發票、報關單等商業文件,它大大提高了國際貿易的工作效率。
EDI應用到國際貿易中,是以計算機網路為依託,通過EDI網路中心,把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工廠、公司、海關、運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聯系起來,可以大大加速國際貿易的全過程。

EDI網路服務中心的基本業務:

一個生產企業的EDI系統,就是要把買賣雙方在貿易處理過程中的所有紙面單證由EDI通信網來傳送,並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全部(或大部分)處理過程。具體為:企業收到一分EDI訂單,則系統自動處理該訂單,檢查訂單是否符合要求;然後通知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安排生產;向零配件供應商訂購零配件;向交通運輸部門預訂貨運集裝箱;向海關、商檢等有關部門申請進出口許可證;通知銀行並給訂貨方開出EDI發票;向保險公司申請保險單等。從而使整個商貿活動過程中在最短時間內准確地完成。一個真正的EDI系統是將訂單、發貨、報關、商檢和銀行結算合成一體,從而大大加速了貿易的全過程。因此,EDI對企業文化、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的影響是巨大的。

EDI網路服務中心職能:

集中處理各EDI用戶的業務數據及EDI信息,並將其翻譯、分發至目的方。它一般不是一個EDI的用戶,只是作為EDI業務的第三中介方,向EDI的用戶提供EDI增值網服務、信息服務以及其他EDI業務服務等,是EDI用戶之間聯接的主要方式。EDI服務中心不僅是一個大型的信息交換中心,必須提供完整的EDI服務,必須保障信息交換的可靠性,還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能起信息公證機構的作用等。所以EDI中心建設和運行在我國EDI應用發展中十分重要。

⑵ 外貿的EDI capacity怎麼寫

請問你知道何是EDI? 就是在當地有倉庫 並與客戶庫存連線 可自主經電腦知道客戶要追加何商品 capacity 當然就是倉庫容量

你在當地有倉庫才寫 (這應是驗廠要填的資料) 沒就是 NON 羅

⑶ EDI在我國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發展EDI業務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外開放的發展,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活動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與國外商業(及其他類型)數據交換量的急劇擴大。根據許多國家統計,單證費用占產品貿易額的7%左右,我國對外貿易每年的單證費用大約是70億美元,如果採用EDI技術,估計每年僅此一項就可節省數十億美元。

此外,由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海關均已採用EDI,我國的亞洲鄰國或地區(如「四小龍」等)也已開展了EDI,因此不論是從創造國際貿易夥伴條件,提高通關效率,或是有效地參加國際商業競爭和創造巨大外貿效益考慮,EDI的開發與應用都已成為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一項急忙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據我國外貿部門反映,美國海關規定,遠洋船到港前7天,必須報關,否則作滯後處理,一切責任由運輸部門負責。資料分析得知,一般裝載2700箱集裝箱的遠洋輪,如壓港一天,便要損失5~6萬美元,由此延安誤交貨日期所付的違約損失就更高。僅以1991年我國出口歐洲的紡織品為例,由於壓關、壓港和非法分子的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幾千萬美元,不僅如此,由於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信息交換不通或不及時,帶來的無形損失,喪失的機會更是無法統計。由此可見,未來貿曳⒄的先決條件是誰擁有EDI手段,誰才有資格成為國際貿易夥伴。

(2)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各類市場,對EDI系統有著潛在的需求,以生產資料市場為例,過去,重要的生產資料完全由國家分配,每年召開一次或兩次定貨會議,生產廠家和用戶代表在會上供需見面,落實訂貨,其結果是一方面庫存總量高得驚人,另一方面是規格品種不對路現象嚴重,企業還需派出大批采購人員設法尋找,近年來,生產資料市場里逐步放開,但重要生產資料庫存總量過高和采購人員滿天飛的現象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這里原因很多,但是,信息交換少而且時效性差,缺少像EDI這樣的信息交換系統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3)香港的迫切要求,香港和大陸是緊密的貿易夥伴,大陸80%的出口貿易都是通過香港轉口的,年產值達數百億美元,香港是亞太地區「四小龍」之一,為了保持這個地位,香港必須努力與其它三小龍競爭,鑒於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更應繼續保持其繁榮與穩定,為加強香港的外貿競爭能力,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大陸緊密合作。為此香港的企業家已反復強調「...雙方沒有高度的合作,沒有兼容的貿易手段,大陸與香港緊密的經濟關系便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當務之急是大陸與香港雙方都應該發展EDI,實現電子資料聯通(EDI),這是一個能使人們更加緊密和諧全作的極佳機會。」為此,我們應在充分考慮目前香港EDI工作的復雜性的同時,從長計議,認真研究並做出積極響應。

(註:我國香港、台灣地區EDI業務的發展情況:香港1988年由華潤和匯豐等11家大公司投資1400萬港元隨便成立了「貿易通國際貿易電腦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貿易通」。1990年3月又與政府攜手合作在香港全面推行EDI服務計劃,SPEDI計劃(shared project for EDI)該項目耗資900萬港元,歷時8個月才完成,它的完成為在全港范圍內實現EDI,5年後有關EDI設備交給政府。目前香港現有的商業性EDI服務網路主要有航運業的GssertreNet,香港電訊有限公司的Intertrade,以及若干以英國及北歐為基地的網路如GE網,IIN網等。

台灣EDI雖然起步晚,但發展也很快,1991年7月成立了由標准局、經貿部、海關、交通及信息加工業等14個單位組成的EDIFACT委員會,並於1992年11月開通了「海關通關系統」)。

(4)「復關」的要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coment On tairffs adn Trade,縮寫為GATT)是推動世界多邊貿易和貿易自由化的帶有總括性的多邊貿易協定,它於1947年10月由23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簽字成立,並於1948年元旦正式生效。目前,關貿總協定(關貿總協定已於1995年1月1日被新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所代替,)已成為世界各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共同遵守的國際貿易准則,並起著貿易組織的作用。它被稱為「經濟上的聯合國」,是調節民辦經濟的三大支柱(其餘兩個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有108個正式締約方之間的貿易額已佔世界貿易總額的90%左右。

中另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國內市場已經納入了世界大市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的生產要面向世界的大循環中。因此,在未來世界貿易組織活動中,我們要想在況爭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中站穩腳跟,全面推廣、採用EDI技術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技術政策。它對促使我國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推進產品和企業步入國際統一的大市場,無疑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總之,隨著計算機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電算化科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的發展、EDI市場需求勢在必行。如果我們不採用EDI技術,就會像當初集裝箱和條形碼技術不被認識,不被付諸實施一樣,會削弱我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以致喪失更多的甚至現有的貿易機會。

EDI的影響正逐步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已有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的進口總額已達到156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8%,躍居民辦第十一位,其中出品額為840億美元。面對國際EDI潮流的興起,開發和應用EDI技術已引起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專家的高度重視。

一般認為,EDI的概念是在1990年元月份傳入我國內的。當時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支持下,香港電腦協會與國家技術監督局在蛇口進行了一次中文EDI標准座談會,揭開了國內研究EDI的帷幕。

幾年來,我國的EDI研究、試驗都有了一定的發展。EDI的應用和開發也已初步納入了國家計委和各部委的「八五」計劃,各地也相繼舉辦了各種EDI研討會。同時,國家技術監督局與經貿部計算中心能力合作,翻譯整理了聯合國《貿易數據元目錄》和《用於行政管理、商業、運輸領域的電子數據交換規則》兩本EDI標準的基本文獻,並在此基礎上准備擬定《經貿部EDI標准化體系表》。1991年8月,由原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成立了有國家科委、經貿部、海關總署、國家技術監督局、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公司、交通部、國家商檢局、中國貿促會等部門參加的「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CEC),並以該組織的名義加入了「亞洲EDIFACT理事會」。隨後成立了中國EDIFACT理事會秘書級和EDI標准化組。1992年5月又召開了「中國EDI發展戰略與標准化」研討會,草擬了「中國EDI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建議」。會議指出EDI系統建設是一薦技術工程2和社會工程相結合的大型系統工程,同時決定建立國家EDI試驗系統(海關總署、中國遠尖運輸集團公司),地區EDI試驗系統(廣東、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和行業EDI試驗系統(山東抽紗企業集團公司、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行業EDI試點工程)等。1993年4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外經貿部、海關總署、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郵電部、電子部、全國信息技術標准經技術委員會、復旦大學以及中國標准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等部門召開了《EDI標准化總體規范》編制工作組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明確了《規范的目的和意義,討論通過了《規范》的編制提綱。並對編制任務進行了分工。1993年底拿出初稿,今後此《規范》就作為EDI技術開發和系統建設的依據,購置系統設備的參考以及坐標培訓的資料。

目前,外貿部門正積極推進適應EDI的「經貿系統計算機應用和聯網工作」的五年計劃。銀行系統則擬在現有的SWIFT系統的基礎上,為EDI創造條件。海關已把報關自動化列為工作重點,在先後開發了海關貿易統計程序,征稅程序和新貿合同備案核銷程序的基礎上,又開發了「自動化報關處理系統」(H883工程「。同時海關已提出未來EDI應用計劃:即1993~1994年試點階段,主要是修改相應報關制度,允許EDI申報;完成15個海關標准報文子集的制定;開通痃、上海國際機場EDI通關試點等。1995~1996年擴大試階段,主要工作;將EDI通關系統擴大到10個主要口岸;探索與境外海關EDI信息交換業務;開發通關業務以外的應用試點。1997~1998年推廣階段,全國海關普遍開展EDI應用。運輸部門,特別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從1990年起開始使用計算機處理單證,進行統計分析查詢;並於1991年5月正式使用CHINAPAC網和英國GE公司的網路,開展了代理公司之間的電子數據互換。電子工業部已決定把推廣應用EDI作為一項重大信息系統工程,弄為近期的重點任務,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在一些重要的經濟和工業部門訓,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起具有初步規模和功能的EDI系統。力爭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通用EDI系統。

郵電部門已越來越重視EDI的發展,並積極投資建設EDI通信系統,為EDI提供良好的通信平台,1992年10月,青島市郵電局和美國SPRINT國際通信公司簽訂合同,投資138萬美元購習該公司電子信箱3000個,EDI功能信箱1000個,傳真轉發功能信箱3000個,EDI功能信箱1000個,傳真轉發功能信箱500個,另外,美國SPRINT公司負責開發適合中國EDI標準的介面。同時,青島市郵電局還及時投資20萬美元,引進了一個帶有交換功能的PAD,為山東抽紗公司、銀行、海關和保險部門分別提供了一個分組交換網的同步介面。此外,上海市長途曜局亦投資90萬美元,引進美國SPRINT公司的EDI信箱4000個,傳真存儲轉信箱1000個;廣東在DGPAC網的基礎上建立了廣東省信息處理系統(GDMHS),該系統首期在廣州、深圳、江門共設立三個主機系統,可心容納9000個電子信箱用戶和1500個EDI用戶。所有這些都將為本地區EDI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通信環境。

1995年6月9日,山東省郵電管理局與美國通用電氣資訊服務國際公司(GEIS)就山東郵電EDI系統平台達成協議,山東省郵電管理局採用國際標准介面,並與國際EDI網路相聯的山東郵電EDI系統,1995年8月該系統投入商業運行。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的發展為我國EDI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1992年6月,郵電部引進加拿大北方電訊公司的DPN-100分組交換系統組建了我國新一代分組交換骨幹網CHINAPAC。新組建的CHINAPAC網包括一個網控中心、32台節點機及相關設備,頒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見圖6.3。建網初期,全網埠總容量為5800多。目前該網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市以上城市和部分縣級城市。通過公用電話網PSTN還可以覆蓋到已開通電話的所有地區。

同時該網通過北京、上海、廣州節點機與國際及我國港澳地區的44個分組交換數據網相聯,CHINAPAC骨幹網中繼電路主要採用PCM數字電路(光纜、數字微波和衛星電路)和部分電路,通信速率為64kb/s~256kb/s和9.6kb/s~19.2kb/s。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南京、成都、西安為匯接點,它們之間採用全網狀結構,保證了高速度、高質量、大吞吐量、低延遲等性能。

CHINAPAC網具有靈活的接入方式,接入的用戶可以是非同步字元型終端、同步SDLC終端或主機、同步分組式終端或主機,其入網方式分專線(x.25/X.28)和電話撥號(X.28/X.32兩種。該網已於1993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CHINAPAC網與國內各專用分組交換網的互聯均採用ITU-T建議X.25規程,接入地點不受限制。在CHINAPAC骨幹網建設的同時,許多省、市也積極籌建本地區分組交換網,逐步形成CHINAPAC網向省內延伸的趨勢。到現在在除西藏外,其餘各省均已建立了自己的分組網(不包括台、港、澳)。今後CHINAPAC將以更大的規模覆蓋全國廣大區域,一些省、市甚至覆蓋至縣。它必將為我國EDI業務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國專用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發展和應用EDI技術,充分發揮EDI效益,完備的計算機通信網路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之一。「七五」期間,我國為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推動計算機、資料庫及信息資源的共享,各種專用計算機網路發展很快。國務院確定重點建設的12個大型電子信息系統也已初具規模,到目前為止,銀行、鐵路、民航、航天、電力、農業統計、新華通訊社、海關、公安等部門已基本建成全行業的專用計算機網路系統,在為本部門提供計算機數據業務、聯網資料庫資源共享及通信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八五」期間,各部門將重點開發和興建本行業的專用數據通信網,組網形式以自建專用網和利用CHINAPAC聯網為主,這些也為我國EDI業務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文章出處:中國製造業
文章作者:中國製造業

⑷ EDI在對外貿易中有哪些應用

一.EDI產生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一70年代初,世界范圍爆發石油危機,西歐北美工業發達國家結束了使用廉價石油發展工業的階段,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以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迅速發展,信息技術逐漸在各個領域普及應用。70年代中期,微處理機微型機的出現和發展推動著計算機向社會各部門的推廣應用,通信網路的發展,國際數據傳輸網及增值網的出現,為EDI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工業、交通與通信的發展、生產社會化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調整,資本的大量轉移,跨國公司的涌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全球貿易額的增長率明顯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率,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與單證、紙面文件的激增。人工處理單證、紙面文件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出錯率高、速度慢、費用大、紙面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突出因素。市場競爭的激烈化使生產和經濟活動的組織發生重大變化,生產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柔性生產轉變,要求小批量多品種,縮短產品上市時間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組織形態由大型縱向集中式向橫向分散式、網路化發展,製造商、供應商、用戶之間、跨國公司與各分公司之間要求提高商業文件傳遞和處理速度、空間跨度和正確度,追求商業貿易的"無紙化"成為所有貿易夥伴的共同需求。正是這種背景下,以計算機網路通訊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出現了電子數據交換(Edl)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EDI的發展過程

1、國外EDI的發展過程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在航運業首先使用EDI。1968年美國運輸業許多公司聯合成立了一個運輸業數據協調委員會(TDCC),研究開發電子通信標準的可行性。早期EDI是點對點,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的。

20世紀70年代,隨著數字通信網的出現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出現了一些行業性數據傳輸標准並建立行業性EDI,例如,銀行業發展的電子資金匯兌系統(SWIFT);美國運輸業數據協調委員會(TDCC)發展了一整套有關數據元目錄、語法規則和報文格式,這就是ANSLX.12的前身;英國簡化貿易程序委員會(SIMPRO)出版了第一部用於國際貿易的數據元目錄(UN/TDED)和應用語法規則(UN/EDIFACT),即EDIFACT標准體系。20世紀70年代EDI應用集中在銀行業、運輸業和零售業。

20世紀80年代EDI應用迅速發展,美國ANSlX.12委員會與歐洲一些國家聯合研究國際標准。1986年歐洲和北美20 多個國家代表開發了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及運輸業的EDI國際標准(EDIFACT)。隨著增值網的出現和行業性標准逐步發展成通用標准,加快了EDI的應用和跨行業EDI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出現Internet EDI,使EDI從專用網擴大到網際網路,降低了成本,滿足了中小企業對EDI的需求。

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已有2.5萬家大型企業採用EDI,美國100家最大企業中有97家採用EDI。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有3萬多家公司採用EDI,西歐有4萬家EDI企業用戶,包括化工、電子、汽車、零售業和銀行。

2、我國EDI的發展

我國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例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 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以及山東省抽紗進出口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16個部委、局(行、公司)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已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廣泛應用。

l993年起實施"金關工程"即對外貿易信息系統工程,它是EDI技術在外貿領域的應用的試點,網路和服務中心建設,已取得重要成果。

"九五"期間,海關、交通、商檢及商業的EDI應用項目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

EDI技術現今還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不過EDI的推廣應用的的確確大幅度提高了商貿和相關行業(如報關、商檢、稅務、運輸等)的運作效率。九十年代以來,美,日,西歐,澳大利亞及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已陸續宣布,對不採用EDI進行交易的商戶,不於或推遲其貿易文件的處理。這就給非EDI商戶造成巨大壓力,甚至會給其造成巨大的貿易損失。
參考資料:黨中央

⑸ 做小外貿 需要用EDI嗎,費用多少

看你個人業務吧,有些個人SOHO也沒有這些

我這邊遇到一些客戶,什麼資料文件都沒有照樣做外貿,只要有客戶,什麼都不是問題

⑹ 如何利用EDI方式來進行國際貿易的單據傳輸和處理

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單證、文件數量的激增。雖然計算機及其它辦公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減輕人工處理紙面單證的勞動強度,但由於各種型號的計算機不能完全兼容,實際上又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美國森林及紙張協會曾經做過統計,得出了用紙量超速增長的規律:即年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0億美元,用紙量就會增加8萬噸。此處,在各類商業貿易單證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數據是重復出現的,需要反復地鍵入。有人對此也做過統計,計算機的輸入平均70%來自另一台計算機的輸出,且重復輸入也使出差錯的機率增高,據美國一家大型分銷中心統計,有5%的單證中存在著錯誤。同時重復錄入浪費人力、浪費時間、降低效率。因此,紙面貿易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場競爭也出現了新的特徵。價格因素在競爭中所佔的比重逐漸減小,而服務性因素所佔比重增大。銷售商為了減少風險,要求小批量、多品種、供貨快,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而在整個貿易鏈中,絕大多數的企業既是供貨商又是銷售商,因此提高商業文件傳遞速度和處理速度成了所有貿易鏈中成員的共同需求。同樣,現代計算機的大量普及和應用以及功能的不斷提高,已使計算機應用從單機應用走向系統應用;同時通信條件和技術的完善,網路的普及又為EDI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EDI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EDI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EDI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由於EDI具有高速、精確、遠程和巨量的技術性能,因此EDI的興起標志著一場全新的、全球性的商業革命的開始。國外專家深刻地指出:「能否開發和推動EDI計劃,將決定對外貿易方面的興衰和存亡。如果跟隨世界貿易潮流,積極推行EDI就會成為巨龍而騰飛,否則就會成為恐龍而絕種」。 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兩個商業夥伴之間,依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紀70年代,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也帶動了跨行業EDI系統的出現。80年代EDI標準的國際化又使EDI的應用躍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時至今日,EDI歷經萌芽期、發展期已步入成熟期。

⑺ 無紙貿易-EDI定義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電子數據互換」,港、澳及回海外華人地區稱作「電子資料聯通」。答它是一種在公司之間傳輸訂單、發票等作業文件的電子化手段。它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將貿易、動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准格式,實現各有關部門或公司與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與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過程,它是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穎的電子化貿易工具,是計算機、通信和現代管理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將EDI描述成「將貿易(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共認的標准變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信息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而ITU—T(原CCITT)將EDI定義為「從計算機到計算機之間的結構化的事務數據互換」。又由於使用EDI可以減少甚至消除貿易過程中的紙面文件,因此EDI又被人們通俗地稱為「無紙貿易」。

⑻ 有關EDI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2O世紀6O年代後,世界進入了電子與信息技術的
時代,世界經濟已呈現出一體化的特徵,全球貿易范圍不
斷擴大,貿易金額大幅度上升,促使各種貿易單證和文件
的處理數量急劇增加。在此背景和需求下,美國首先在
商務領域中開發了以計算機、網路通信和數據標准化為
要件的電子數據交換(dectrome dam interchange,以下簡
稱 ),形成了電子商務的雛形,開創了電子商務時代
的先河。
EDI的涵義是,按照協議對具有一定結構特徵的標
准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貿易夥伴的電子計算
機系統之間,進行自動交換和自動處理,使國際貿易往來
過程不再依賴紙面單證,而逐漸被電子單證所代替。即
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將有關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
整和,通過電子方式來傳遞、交換有關數據和文件,是一
種電子形式交易,又稱無紙貿易。

、 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
為了保持競爭力,許多公司在不斷地尋找更新更好的
方法,以加快和貿易夥伴之間的溝通速度,在顧客、供應商
和夥伴之間建立更好的關系,減少支出。但是,傳統貿易
方式存在著效率低下、財力浪費、風險劇增、服務欠佳等諸
多缺陷,而EDI不但能克服以上弊端,而且能將市場、客戶
和出口企業等諸方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突破了以往時空
上的限制,從而使企業有可能獲得競爭優勢,因而成為企
業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安得森認為
「能夠促進信息共享、減少運營成本、節省時間和資源、提
高顧客服質量、改善商業關系。』』其優勢具體表現為:
(一)EDI的應用能有效地建立貿易夥伴之間的密切
聯系,增強貿易機會。EDI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能快速正確
地將各國供應商、中間商和采購商的各種商務信息公布
於世,增強國際市場的透明度,為商家帶來更多的商機。
(二) 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實現及時供應,加強出
口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當前國際貿易出現了一個新
特點,即進口商要求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的零庫存的
發展趨勢,傳統貿易方式對此難以適應,而EDI具有獨
特的高速信息傳輸的特點,縮小了出口企業與供應商的
時空距離,滿足了不同進出口商的要求,實現了生產企業
的即時生產。
(三) 的應用順應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有關規
定,提高了參與市場的競爭力。EDI在歐洲、北美、新加
坡、和日本等國中,已明文規定進出口貨物通關、報驗必
須採用EDI貿易方式。因此,若不運用EDI開展國際貿
易,就有可能被排除在這些國家的市場之外,喪失潛在的
市場份額。
(gg)Ⅱ)I貿易方式能夠降低出口企業的成本。第一,
它降低了單證與人工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單證的紙
張成本和處理費用得到節省;二是人員開支費用得到節
省。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發展會議的統計,傳統貿易方式
中各國每年用紙單證的費用總計約3000億美元,而國
方式處理電子單證費用僅為傳統貿易方式的1/4;第二,
EDI方式降低了庫存佔用成本。採用EDI貿易方式能實
行即時生產和供應,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量,甚至實現
零庫存。例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自採用EDI方式
後庫存已由3O天降至3天;第三,降低了采購成本。採用
EDI貿易方式,可在網上進行商品采購,不僅能達到物美
價廉的目的,還減少了相關通訊費用。例如,美國杜邦公
司花費120美元完成一項傳統采購,用EDI方式僅須5至
lO美元。第四,EDI方式減少了因紙單證出錯、遺失而補
救的費用。據香港國際貿易電腦服務有限公司的資料顯
示,採用EDI貿易方式可降低其費用約4O 。由於EDI應
用軟體具有自查功能,對信息源上的數據輸入錯誤可及早
查改,從而減少了補救費用。
(五)EDI貿易方式優化了運作機制,提高了管理效
率。首先,它優化了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EDI的應用
使經營管理中的各項信息的管理、統計分析和保存實現
了計算機一體化,從而使機構和人員更加精練。其次,
優化了企業的營運機制。EDI的應用加快了內外信息
的交流,增強了進出口貿易的磋商、簽約和履行過程中
各項流程的辦事效率。例如,新加坡建立了全國經貿網
後,報關時間從3天降為15秒,由此為政府每年節省資
金約1O億美元。
(六)EDI優化了企業的經營決策。EDI貿易方式具
有快捷、信息量大的優點。運用有關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可為企業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增強決策的正確性。
二、EDI的構成
EDI是人類信息技術發展給傳統貿易方式帶來的新
的變革,主要由EDI的報文標准、軟體和硬體構成。
(一)EDI報文標准
為了使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能夠直接對話,接受方
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必須能自動識別處理通過EDI網
絡收到的數據,應採用發送方與接受方的計算機都能識
別的通用語言。由此產生了EDI報文標准。
EDI標准就是一套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
換所應遵守的共同規則。從EDI報文標準的發展史看,
最早應用EDI的企業採用自己的專用標准,以後逐步發
展為行業標准和國家標准,現在則進人了開發和推廣國
際報文標準的階段。目前,EDI國際標准主要有兩大主
流體系:一是美國的ANSⅨ12標准,其主要適用於北美
國家;二是聯合國的 EDIFAGT標准,主要在歐洲和
亞洲國家使用。
(二)EDI軟體
EDI軟體主要將發送方與接受方之間的信息譯成報
文標准格式,以供傳輸交換。它主要有三類:
1、轉換軟體。該功能是將原有計算機系統文件轉
換為翻譯軟體能夠理解的平面文件(FI。 II ),或將
翻譯軟體接收來的平面文件轉換成計算機系統中的原
有文件形式。
2、翻譯軟體。它的作用是將平面文件和接收到的
EDI報文標准格式進行互譯,並具有指導數據的傳輸,保
證傳輸的正確和完整的功能。
3、通信軟體。它是將EDI報文標准格式文件的外
層加上通信信封,送到EDI系統交換中心的郵箱,再從
EDI系統交換中心內將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三)EDI硬體
EDI硬體設備主要是計算機、數據機、電話線和
通信網路。通信網路是實現EDI電子信息傳輸的基本
條件。EDI的通信方式主要有:
1、點對點(I)]rP)。
2、增值網(Ⅵ )。增值網是通過專門的網路服務
商提供用戶之間的數據交換。
3、網際網路( ]rI NI )。網際網路具有成本低、覆蓋
面廣,並能對不同數據格式進行自動轉化等特點,為EDI
創造了一個完善的應用軟體平台,使得基於網際網路EDI
能迅速成為全球性的貿易工具。
三、EDI在外貿單證實務中的應用
(一)EDI貿易方式的工作流程
現以出口企業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送出境貨物
報驗單的實例來介紹整個流程1、發送方生成原始報文
數據的發送方(出口企業)在自己的計算機應用系
統中,對來自於資料庫或輸人的數據進行數據的編輯處
理,生成原始單據格式的報文。
2、進行數據映射
發送方(出口企業)使用EDI映射軟體,將原始數據
格式轉換為中間文件。中間文件是擁護端格式文件與
EDI標准報文之間的介面文件,它的應用使EDI中心和
用戶可直接進行數據轉換。
3、進行數據翻譯
發送方(出口企業)應用翻譯軟體,將中間文件轉換
為EDI標准格式報文。
4、發送方對報文加封
發送方(出口企業)的計算機應用系統自動在報文
外層加上通信交換信封。
5、發送E£Ⅱ報文
發送方(出口企業)通過通信軟體將標准格式文件
發送到增值服務網路或直接傳給對方。
6、接收方收到EDI報文後進行數據翻譯
接收方應用翻譯軟體將EDI標准格式報文轉換成
中間文件,最後生成接收方計算機應用系統能夠處理的
文件格式。
7、接收方應用系統進行數據處理
接收方對收到的報文,使用計算機應用系統進行收
閱處理。
(二)EDI貿易方式的操作流程
以海關、#btr-管理局、銀行和出口企業的出口收匯
核銷為業務背景,EDI貿易方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圖1 出口收匯核銷業務的EDI操作流程
出口收匯核銷手續的辦理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
1、出口企業從外匯管理局領取以注有編號的空白
核銷單。
2、出口企業在裝運前,將註明報關編號的核銷單連
同有關報關單證交海關,辦理出口報關手續。
3、海關將貨物出運後的結關單據發送給外匯管理局。
4、出口企業憑整套結匯單據通過收匯銀行向進口
商收取貨款。
5、收匯銀行收到進口商的付款後,向出口企業和外
匯管理局發送結匯水單,通報收匯情況。
6、出口企業收到貨款後,向Pb~r-管理局辦理出口收
匯核銷申請。
7、外匯管理局根據出口企業核銷申請,憑銀行的結
匯水單對海關放行的出口貨物進行收匯核銷。核對無誤
後,向出口企業發送出口收匯核銷證明。
綜上所述,相對於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EDI貿易方
式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優勢。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中,
基於網際網路的EDI國際電子商務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
貿易的重要方式。外經貿行業只有重視EDI的應用,建
立硬體設施完善、人員素質良好的EDI應用系統,才能
獲得競爭優勢和長足的發展。

⑼ 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是中國制定和完善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一)國際服務貿易蓬勃興起
(二)環保產品風靡全球 (一)無紙貿易逐步盛行
無紙貿易(簡稱EDI),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代替傳統的紙面單據進行貿易活動,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之間進行傳輸和處理,以實現買賣雙方交易的目的。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利用EDI,可以大量減少甚至消除在傳統貿易過程中的各種紙面文件和單據,避免數據的重復輸入,簡化工作程序,這不僅能加快信息的反饋速度,可及時得到大量的商業信息,減少差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於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還可提供更有利於企業的貿易機會和條件。
無紙貿易始於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擴展到國際貿易領域。從1992年開始,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報關都採用EDI;日本結合EDI的應用開發了「戰略信息系統(SIS)」;韓國也建立了EDI服務系統――韓國貿易網(KT―NET);中國政府已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委員會」,負責推動EDI的應用工作;聯合國也提出了應用EDI的貿易服務促進項目――ET200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正在制定有關EDI應用的國際法,為EDI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使用創造條件。
(二)管理貿易發展迅速
管理貿易具體講是指一國政府從國家的宏觀經濟利益和國內外政策需要出發,對外貿活動進行的行政管理和干預。對國際經濟組織來講就是對國際經濟的協調管理。
進入90年代後,由於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工業國家爭奪市場份額的斗爭越來越尖銳,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強烈的沖擊,有關國家出於經濟利益的相關性,都認識到加強國際經濟協調十分必要。發展中國家通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家電、服裝、電子等商品,已開始與發達國家爭奪國際市場份額,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傳統產業的發展,採取了不少的管理貿易措施;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經濟集團為了保護區內市場,在逐步拆除妨礙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障礙的同時,對外實行排斥,使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集團之間的非公平壟斷競爭和矛盾加劇,非成員國也感到自己的貿易空間在不斷縮小,為了擴大出口,保護市場,需要加強對貿易的單邊管理和與集團之間的貿易協調管理;隨著生產國際化的新發展,跨國公司既需要採取自由貿易,消除對外經濟擴張的一切限制,同時也需要藉助國家干預外貿來提高競爭力,以保護某些產業免遭外國壟斷組織的侵害,因此,90年代管理貿易將得到迅速發展。 鑒於Incoterms不時修訂,所以,如果合同當事方意圖在銷售合同中訂入Incoterms時,清楚地指明所引用的Incoterms版本是很重要的。人們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例如當在標准合同或訂貨單中引用了早期版本時,未能引用最新版本,可能會對當事方的意圖是在合同中引用新版本還是早期版本引起糾紛。希望使用Incoterms 2000的商人,應在合同中明確規定該合同受Incoterms 2000的約束。

⑽ edi起源於20世紀六十年代初對嗎

對。

EDI標準的發展簡史:

1968年,美國運輸數據協調委會(TDCC)首先在鐵路系統使用EDI,並提出用於運輸業的報文和通信結構方面的標准。

1970年,英國貿易工業部(DTI) 成了簡化國際貿易程序組織(XITPRO),負責簡化進/出口程序並著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國會計研究基金會(ACRF)和TDCC聯合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開發事務處理和信息的數據互換。

1980年,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成立了X.12鑒定標准委員會(ASCX.12),下設10個分委員會,負責開發和制訂美國EDI通用標准。

1981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第四工作組推出了貿易數據元目錄TDED和貿易數據交換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標准,推廣應用於北美地區。

1986年,ANSI與歐洲標准協會、英國EDI標准組織等單位共同協調全球EDI標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互換》文件,即EDIFACT標准。

1986年,EXO/TCI54分別通過UN/TDED以及UN/EDIFACT為7372-86《貿易數據元目錄》。

1987年,ISO正式通過《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EDI應用語法規則》,即ISO9735-87。

(10)外貿中的edi是什麼擴展閱讀

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特別是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場高技術競爭席捲世界,使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在飛速地改變著面貌。國際貿易也空前活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買賣雙方地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直接地面對面地買賣,而必須以銀行進行擔保,以各種紙面單證為憑證,方能達到商品與貨幣交換的目的。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 EDI 應運而生。EDI 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

正如香港TRADELINK 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 EDI 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 EDI 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閱讀全文

與外貿中的edi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帶加熱功能的凈水器怎麼選 瀏覽:406
福島核廢水主要有什麼 瀏覽:19
河北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設計 瀏覽:786
高溫樹脂膠有毒么 瀏覽:146
儋州污水處理三廠城東公示 瀏覽:15
一級蒸餾水濁度多少 瀏覽:410
污水排放口標識牌怎麼得到 瀏覽:100
電氣系統圖污水泵怎麼表示 瀏覽:984
脫硫廢水中元素 瀏覽:255
污水處理廠綠化方案設計 瀏覽:296
哪裡買盾王除垢 瀏覽:186
山東家禽廢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766
柔性樹脂版招聘 瀏覽:537
九利普濾芯怎麼樣 瀏覽:447
環氧樹脂膠可用玻璃滴管吸嗎 瀏覽:276
污水廠考試填空題 瀏覽:499
單級反滲透怎麼選 瀏覽:268
中水處理系統工藝流程圖片 瀏覽:308
碧生源凈水機濾芯不好換怎麼弄 瀏覽:763
汽車換下機油和濾芯多少錢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