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測溶液的pH值B.過濾C.檢查氣密性D.傾倒液
A、用pH試紙抄測定未知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測液滴在乾燥的pH試紙上,與標准比色卡對比來確定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B、過濾液體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圖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沒有緊靠在燒杯內壁上,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C、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裡,雙手緊貼容器外壁,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裝置不漏氣;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D、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葯品時,瓶塞要倒放,標簽要對准手心,瓶口緊挨;圖中瓶塞沒有倒放,所示操作錯誤.
故選:C.
Ⅱ 強鹼怎麼過濾碰到實驗需要過濾強鹼溶液,不知道要用什
布氏漏斗抄
布氏漏斗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陶瓷儀器,也有用塑料製作的,用來使用真空或負壓力抽吸進行過濾。
使用的時候,一般先在圓筒底面墊上濾紙,將漏斗插進布氏燒瓶上方開口並將介面密封(例如用橡膠環)。布氏燒杯的側口連抽氣系統。然後將欲分離的固體、液體混合物倒進上方,液體成分在負壓力作用下被抽進燒杯,固體留在上方。
Ⅲ 經過過濾的溶液仍然呈渾濁狀,應該怎樣操作
你這是化學題吧? 繼續向漏斗內加溶液,如此重復上述步驟2-3次至濾液清澈
Ⅳ 下列圖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過濾液體B.量取液體C. 傾倒液體D. 測定溶液p
A、過濾液體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圖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沒有緊靠在燒杯內壁上,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B、量取液體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俯視刻度,操作錯誤.
C、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葯品時,瓶塞要倒放,標簽要對准手心,瓶口緊挨;圖中所示操作正確.
D、用pH試紙測定未知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測液滴在乾燥的pH試紙上,與標准比色卡對比來確定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圖中所示操作錯誤.
故選:C.
Ⅳ 若過濾後溶液仍然渾濁,則
(1)圖中②是燒杯,③是鐵架台.故填:燒杯;鐵架台.
(2)儀器⑤是玻璃內棒,在過濾操作中容的作用是引流;過濾後的溶液仍然渾濁,可能的原因是傾倒液體時液面高於濾紙邊緣,液體會不經過濾紙而使濾紙作用失效,過濾不凈;或接受儀器不幹凈等.
故答案為:引流;接受儀器不幹凈或液面高於濾紙邊緣等;
(3)溶解所要用到的儀器有燒杯和玻璃棒.配製好的NaOH溶液必須密封保存,是因為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引起氫氧化鈉溶液的變質.
故答案為:②⑤;防止吸收二氧化碳變質.
Ⅵ 溶液過濾示意圖
過濾常用的儀器有玻璃棒、燒杯、鐵架台、漏斗,過濾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貼,版即濾紙緊貼漏斗權內壁; 二低,即漏斗內濾紙邊緣低於漏鬥口邊緣,漏斗內液面低於濾紙邊緣. 三靠,即傾倒液體時,盛渾濁液的燒杯嘴緊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輕靠漏斗內三層濾紙處;漏斗下端緊靠承接濾液的燒杯內壁. 為了防止液體外流,要用玻璃棒引流,使液體沿玻璃棒緩慢倒入漏斗中;為了防止液體濺出,漏斗下端要緊靠燒杯內壁,這兩項在圖示可以看出. 故答案為:(1)鐵架台;燒杯;漏斗; (2)①未用玻璃棒引流;②漏斗下端未緊靠燒杯內壁. 分析: 依據過濾所用的儀器有鐵架台、燒杯、漏斗、玻璃棒;過濾時的注意事項(一貼、而低、三靠),再觀察圖示解答即可. 點評: 正確實驗的同時還要了解所用的儀器,圖示改錯首先考慮「三靠」,因為這些操作在圖中可以看出.
Ⅶ 下列圖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過濾B.稱取氯化鈉C.稀釋濃硫酸D.測溶液的PH
A、過濾液體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圖中操作錯誤,缺少玻璃棒引流版和沒有注意「三靠權」,故A錯誤;
B、稱量固體:左物右碼,圖中操作錯誤,故B錯誤;
C、釋濃硫酸時,將濃硫酸沿容器內壁緩緩注入水中,否則會沸騰濺出,可能傷人,故C正確;
D、整個pH試紙丟入試劑,污染了試劑.圖中操作錯誤,故D錯誤.
故選C.
Ⅷ 怎樣過濾溶液
用濾紙啊~~一折四,然後將其中的兩面重疊,使濾紙呈漏斗狀,放入漏斗中,濾紙沿略低於漏斗沿(多餘部分剪掉),然後加水使濾紙緊貼漏斗壁。再用玻璃棒引流,將溶液倒入漏斗。液面低於濾紙沿……然後OK。
Ⅸ 過濾溶液後,如何收集殘留在濾紙上的濾渣
1如果濾渣熱穩定性差的話,只能通過拿鐵絲刮下來,如果是有機濾渣的內話,可以用容將濾紙浸泡於THF中待有機濾渣完全溶解後,將含有溶質的THF用旋轉蒸發儀旋去THF,即得溶質。2如果產品是熱穩定性很好的無機物質,可以在氧氣流中燒掉濾紙,即得產品。樓主你問的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Ⅹ 溶解是指物質什麼什麼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質分別出來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廣義上說,超過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一個分子狀態的均勻相的過程稱為溶解。而狹義的溶解指的是一種液體對於固體/液體/或氣體產生物理或化學反應使其成為分子狀態的均勻相的過程稱為溶解。一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
如食鹽或蔗糖溶解於水而成水溶液。溶液並不一定為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比如均勻的合金和空氣都可以稱為溶液。當兩種物質互溶時,一般把質量大的物質稱為溶劑(如有水在其中,一般習慣將水稱為溶劑)。
(10)過濾溶液圖擴展閱讀
物質溶解於水,通常經過兩個過程: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的擴散過程,這種過程為物理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另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和溶劑(水)分子作用,形
成溶劑(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這種過程是化學過程,放出熱量。當放出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升高,如濃硫酸、氫氧化鈉等;當放出的熱量小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降低,如硝酸銨等;當放出的熱量等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不變,如氯化鈉、蔗糖等。
固體溶質進入溶液後,首先發生微粒(分子或離子)的擴散(吸熱)過程,接著是形成水合離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過程(放熱)。這里有化學鍵的破壞和形成,嚴格說都是物理-化學過程。其實對於強電解質來說,溶解和電離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因為離子的擴散就是電離。
不過對於弱電解質說來,首先是擴散成分子(吸熱),然後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學鍵被破壞而電離成為自由離子(水合的)(這里總體表現是吸熱還是放熱要看破壞化學鍵需要的能量多,還是水合釋放能量多了)。
假如是非電解質,那麼溶解就是擴散與形成水合分子兩個過程了。
一些溶質溶解後,會改變原有溶劑的性質,如氯化鈉溶解在水中,電離為自由移動的鈉離子與氯離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導電性(純水不導電);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