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EDI系統能給企業帶來哪些利益
信息采購的基本手段建立起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縮寫為EDI)。利用EDI可以及時、准確地掌握供應與需求的情況,按照準時物流的要求,采購可以很快做出物流的決定。通過建立EDI系統,上下游產業之間建立電子自動訂貨系統和實現決算、檢驗、庫存的電子化。
通過EDI系統,能給采購方帶來如下好處:(1)由於采購數據直接傳輸給供應商,可以防止由於物料供應不及時帶來的損失,例如日本日化生產企業花王與零售商佳斯客在建立EDI後,佳斯客的缺貨率減少了一半;(2)通過電子訂貨系統實現了自動采購,提高了商品周轉率,佳斯客的庫存周轉率提高了30%;(3)削減了流通成本,采購方不需要建立庫存從而大大節約了費用。
建立EDI系統對物流運輸和倉儲來講也有很多好處:(1)實現了物流作業的集約化。需求方為了降低成本和庫存,只在必要的時間、按必要的數量、采購必要的商品,這就使物流運輸出現多頻率、小批量配送的勢頭。物流運輸服務部EDI系統掌握了更多及時的信息,從而可以在配送中更加集約化;(2)為倉儲部減少庫存,甚至實現無庫存創造了條件。倉儲部最大的負擔是庫存較多,建立EDI系統後,各供應商按照采購要求通過運輸工具送到物流倉儲部,為實現無庫存化創造條件。
信息采購的解決方案已成為眾多計算機軟、硬體廠商開發的新熱點,目前成熟的產品也已較為常見,這些方案對信息采購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設計,使得采購工作程序化、自動化。一些解決方案已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如BBP(Business-to-BusinessProcurement)電子采購系統已在青島海爾集團得到實施。
但是,企業開展信息采購並不是選用某一公司的軟體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信息采購並不光影響企業的采購流程,還深入到整個企業的業務運作之中,將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運營方式。企業只有內外結合、「軟硬兼施」,才能建立一套運行良好的信息采購體系,才能充分發揮信息采購的優勢。
逐步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采購的開展必須要有內部信息系統作支持,只有企業內部實現了信息化,才能使信息采購發揮出更好的優勢。加快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應該成為當務之急,通過建設企業內聯網,應用ERP管理系統,把企業進貨、銷貨、存貨、生產以及財務、計劃等各個環節通過網路連接起來,再把網路延伸到企業外部,與信息采購系統對接,這樣才能成為信息采購的真正受益者。
另外,企業採用符合自身特點的信息采購軟體開展信息采購,要求把采購請求形成,請購單填寫,采購審批,訂單下達等各項采購工作都通過網路並藉助計算機軟體來實現,因此,信息采購系統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市場上這類軟體比較豐富,但不同的軟體其側重點和出發點有所不同,不同的軟體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就要求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采購規模、周期等來選用最符合自身需要的軟體,不要盲目追求功能強大,也不應片面採用國外大公司的產品,必須堅持「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原則,避免產生花了很多錢卻辦不好事情的結局。一般來說,信息采購軟體必須建立在Internet基礎上,包括CA認證、咨詢和支付等功能;根據需要還應提供商業夥伴目錄、定價服務以及集成功能;要能與ERP和辦公自動化等後台系統集成。另外,采購管理人員的工作界面必須友好,簡單明了,易操作。當然,除購成品軟體外,企業也可委託軟體公司或企業計算機專業人員專門開發,真正設計出符合企業需要的采購軟體,為企業更好地開展采購業務服務。
以上對信息采購、信息采購的優勢以及信息采購的企業環境和軟體支持作了介紹,現在再回到案例中去,案例中企業的物流狀況,是由於采購部、運輸部、倉儲部和供應商間的信息溝通不暢,才導致企業物流成本增加。企業要想從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就需要加強物流活動中的信息溝通,而上面描述的基於EDI的信息采購,就是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物流活動中信息溝通的問題。
綜上,案例中的企業若要從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可以考慮首先從采購環節入手,建立起信息采購的模式,並逐步建立起包含倉儲、運輸等環節的信息化模式。所幸的是,案例中的企業已經有了ERP的實施應用經驗,該企業只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並協同供應商建立起一套基於EDI的信息采購系統,就能確保物流活動中信息溝通及時高效,從而也能大大降低倉儲部的庫存成本,進而整體上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
② 目前的EDI國際標準是什麼
標准化的工作是實現EDI互通和互聯的前提和基礎。EDI的標准包括EDI網路通信標准、EDI處理標准、EDI聯系標准和EDI語義語法標准等。
EDI網路通信標準是要解決EDI通信網路應該建立在何種通信網路協議之上,以保證各類EDI用戶系統的互聯。目前國際上主要採用MHX(X.400)作為EDI通信網路協議,以解決EDI的支撐環境。
EDI處理標準是要研究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各種EDI報文。相互共有的「公共元素報文」的處理標准。它與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如MPRII)等介面有關。
EDI聯系標准解決EDI用戶所屬的其它信息管理系統或資料庫與EDI系統之間的介面。
EDI語義語法標准(又稱EDI報文標准)是要解決各種報文類型格式、數據元編碼、字元集和語法規則以及報表生成應用程序設計語言等。
這里的EDI語議語法標准又是EDI技術的核心。
EDI一產生,其標準的國際化就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之一。早期的EDI使用的大都是各處的行業標准,不能進行跨行業EDI互聯,嚴重影響了EDI的效益,阻礙了全球EDI的發展。例如美國就存在汽車工業的AIAG標准、零售業的UCS標准、貨棧和冷凍食品貯存業的WINS標准等。日本有連鎖店協會的JCQ行業標准、全國銀行協會的Aengin標准和電子工業協會的EIAT標准等。
為促進EDI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在不遺餘力地促進EDI標準的國際化,以求最大限度地發揮EDI的作用。目前,在EDI標准上,國際上最有名的是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下屬第四工作組(WP4)於1986年制定的《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互換》標准—EDIFACT(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標准。EDIFACT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接收為國際標准,編號為ISO9735。同時還有廣泛應用於北美地區的,由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ANSI)X.12鑒定委員會(AXCS.12)於1985年制定的ANSI X.12標准。圖1.4列出了全球EDI標準的發展情況。
EDI標準的發展簡史
1968年,美國運輸數據協調委會(TDCC)首先在鐵路系統使用EDI,並提出用於運輸業的報文和通信結構方面的標准。
1970年,英國貿易工業部(DTI) 成了簡化國際貿易程序組織(XITPRO),負責簡化進/出口程序並著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國會計研究基金會(ACRF)和TDCC聯合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開發事務處理和信息的數據互換。
1980年,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成立了X.12鑒定標准委員會(ASCX.12),下設10個分委員會,負責開發和制訂美國EDI通用標准。
1981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第四工作組推出了貿易數據元目錄TDED和貿易數據交換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標准,推廣應用於北美地區。
1986年,ANSI與歐洲標准協會、英國EDI標准組織等單位共同協調全球EDI標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互換》文件,即EDIFACT標准。
1986年,EXO/TCI54分別通過UN/TDED以及UN/EDIFACT為7372-86《貿易數據元目錄》。
1987年,ISO正式通過《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EDI應用語法規則》,即ISO9735-87。
目前的情況是,歐洲使用EDIFACT標准。1991年,歐洲汽車業、化工業、電子業和石油天然氣業已全部採用EDIFACT。此外建築、保險等行業也宣布將放棄其行業標准,轉而採用EDIFACT。北美則使用ANSI X.12,X.12已遍及北美各行業,已有100多個數據交易集。亞太地區使用EDI標準的情況見表1.1,主要是EDIFACT。
表1.1 亞太地區EDI標准使用情況 國家或地區 使用標准 運營公司
澳大利亞 EDIFACT* Paxus
紐西蘭 EDIFACT GEIS, Netway
新加坡 EDIFACT SNS
香港 EDIFACT HKT-CSL,INET,Gazatlenet
日本 N/A NTT Data,NEC,IBM,AT&T等
韓國 ANSI X.12 Dacom,KT-Net
台灣 N/A DGT,TTN
EDIFACT和ANSI X.12標準的比較
EDIFACT和ANSI X.12標准在語義、語法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圖1.5比較了EDIFACT標準的控制欄位和ANSI X.12標準的控制欄位。
另外,ANSI X.12標准目前只可用英語。而EDIFACT標准則可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即日耳曼語系或拉丁語系均可使用該標準的語義、數據字典等。所謂拉丁語系,是指可用26個字母和10個數字表示的語言系統。日耳曼語系可以認為是拉丁語系的一個派系。
當然,世界上大部分人不用拉丁語作為母語,如漢語、日語等,他們使用象形文字。如何對這些文字進行翻譯處理,從全球性的貿易和貿易文件的交流來看,這是一個十分困難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EDI標準的未來發展
EDI的迅猛發展,其影響已波及全球。但目前存在的EDIFACT和ANSI X.12兩大標准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EDI全球互通的發展。例如當一個美國的公司要與它在歐洲或亞洲的子公司或貿易夥伴聯系時,因雙方所採用的EDI標准不同,就要進行復雜的技術轉換才能達到目的。雖然絕大多數翻譯軟體的製造廠商都支持這兩個標准,但仍會給用戶或廠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在國際貿易中更快、更省、更好地使用EDI,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都在強烈要求統一EDI國際標准。即「講一種語言,用一種標准(In speak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I, we must speak one language and use one standard)。
在EDIFACT被ISO接受為國際標准之後,國際EDI標准就逐漸向EDIFACT靠攏。ANSI X.12和EDIFACT兩家已一致同意全力發展EDIFACT,使之成為全世界范圍內能接受的EDI標准。1992年11月美國ANSI X.12鑒定委員會又投票決定,1997年美國將全部採用EDIFACT來代替現有的X.12標准。ANSI官員說:「1997年之後,現在所有的X.12標准仍將保留,但新上項目將全部採用EDIFACT標准」。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歐共體事務主席John Rusell先生指出:「X.12向EDIFACT轉變意味著美國的公司今後可在歐洲的市場上加快資金流動、改善用戶服務。同時,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今後面對的將是唯一的國際標准」。
總之。EDIFACT成為統一的EDI國際標准已是大勢所趨。ISO預計,到90年代中期,EDIFACT將有1000多種信息類別,並覆蓋國際貿易的80%。我國有關部門和專家也一致認為,我國EDI標准應積極向國際標准靠攏,採用EDIFACT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