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求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典型裝飾圖案或符號文字
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業之一,自古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以優良的質地、古樸雅緻的圖案和精美的工藝受到世人的喜愛。據考證,其編織和生產的歷史至少已經有2500年。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從天然植物和礦石中提取,染色經久不褪不變,以抽象的植物、阿拉伯文字和幾何圖案進行構圖。位於德黑蘭市中心的地毯博物館,1978年3月建成開館,展廳陳列著幾百幅各個時期所編的地毯,多用純羊毛、棉絲或棉線織成,圖案優美,工藝精湛,地毯的圖案多取材於阿拉伯人喜歡的玫瑰花、鬱金香和波斯梨花等花果。不少地毯都已有一、二百年歷史,至今仍色澤鮮艷,光彩灼灼。
木頭的特性及選材
木頭有的松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松軟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復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
比較疏鬆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作一些較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是以高度概括為主,過於復雜和過於小的體積,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合於所表現的材料十分重要。
柳條編
一種用杞柳條製成的工藝品。杞柳亦稱「紅皮柳」,叢生灌木,枝條韌性強,適於編織各種生活用品,如箱、盤、籃、玩具等。主要產地為河北固安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
藤編
一種傳統實用工藝品。利用山藤編織的各種器皿和傢具。主要產地廣東。歷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於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玉米皮編
建國後北方新發展的一種工藝品。玉米皮質地柔韌,編織提籃、簍、筐、盒、門簾、門毯等各種生活用品,結實耐久。產品中以茶墊最為精美。玉米皮還可染色,能編出十字花、菱形花及文字等多種圖案花樣。主要產地山東。
草編
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術。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主要品種有河北、河南、山東的麥草編,上海嘉定,廣東高要、東莞的黃草編,浙江的金絲草編,湖南的龍須草編及台灣省的草席等。
竹編
一種用竹篾編制的工藝品。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用品,如竹籃、果盒、屏風、門簾、扇子等。主要產地有浙江東陽、嵊縣,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貢等。四川自貢藝人龔玉璋的扇子,稱為「龔扇子」,所用篾絲,細如絹紗。
中國刺綉
著名品種有: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廣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綉」,溫州的「甌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等,產地不同,風格各異。刺綉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綉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裝,枕套、檯布、靠墊等生活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景泰藍亦稱「銅胎掐絲琺琅」。特種工藝品之一。一說早在唐代就有此種工藝製作;一說據故宮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創於明宣德(1426—1435)間,至景泰(1450—1456)間才廣泛流行。用銅胎製成,當時以藍釉為最出色,習慣稱為「景泰藍」。清代以後,遠銷國外。製作工序分:打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其中最復雜細致的是掐絲和點藍的技藝。品種有瓶、碗、盤、煙草、台燈、糖罐、獎杯等。產於北京。
鐵畫
亦稱「鐵花」。特種工藝品之一。用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山水、花鳥畫的形式,用成掛屏、掛燈。相傳系明末清初安徽蕪湖鐵匠湯鵬所創造,以後逐淅流傳到北京、山東等地
唐三彩是在漢代鉛釉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唐代一種低 溫鉛釉陶器的總稱。南北朝時期這種釉陶又有所發展,以白釉或黃綠釉掛上了綠色綵帶。唐代初期一般是黃彩或綠彩單彩釉,武則天當朝 後這種工藝出現了一個飛躍,即在同一器物的胎體上,同時使用多種 顏色,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三彩」器。所謂「三彩」也並不僅限 於三種顏色,除白色(微帶黃色)外,還有淺黃、赭黃、淺綠、深綠、 藍色、褐色、翠綠等多種顏色,其實是一種多彩。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備上述幾種顏色中的一種,人們稱為「單彩」或「一彩」,帶 兩種顏色的,人們稱為「二彩」,帶有兩種以上顏色的則稱為「三彩」 。因這種彩釉陶器創制於唐朝,故後人稱為「唐三彩」。
鐵藝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鐵藝材料和工藝的發展也有著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作為建築裝飾藝術,出現在17世紀初期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盛行時期,一直伴隨著歐洲建築裝飾藝術的發展,傳統的歐洲工匠手工工藝製品,有著古樸、典雅、粗獷的藝術風格和輝煌歷史,令人嘆為觀止,流傳至今。
木藝,皮藝
木雕、寶石、繪畫和民族服飾都是坦尚尼亞旅遊紀念品的經典,價格從幾美元到上萬美元不等。
坦桑木雕分烏木雕(又稱馬孔德木雕)和油彩木雕(也稱伊蘭嘎木雕)兩種。前者源於莫三比克北部與坦尚尼亞接壤的林區,以世界上質地最密實的木材之一烏木為雕材,最出名的雕刻主題有家族樹、馬塞人以及非洲動物等。上乘的烏木雕必須是單材整雕,也就是雕材沒有拼接。後者源於烏木雕,但以普通木頭為雕材,再塗以重色油彩,主題為手指腳趾不足5個的誇張人物造型。在桑給巴爾還有用柚木雕成的首飾盒和微型門飾。
坦尚尼亞繪畫可分為在畫布、獸革和樹皮上作畫三大類。畫布類以艾德瓦爾多-廷嘎廷嘎畫派著稱,此類作品在用白灰膏磨平的畫布上用油漆作畫,主題多為非洲人、動物或景觀等。這種色彩亮麗無立體透視的繪畫在東非和北歐西歐十分流行;獸革畫系以烙鐵在鞣製後的野牛皮光面上烙刻動物形象或幾何圖形;樹皮畫則是在椰子樹極薄的內層纖維上繪制而成。
坦尚尼亞是藍中透紫的坦桑藍寶石的唯一產地。這種寶石1967年被發現,預計2020年將開采殆盡。目前發現的最大坦桑藍寶石坯石(未經精細切割打磨的寶石)重16839克拉(超過3公斤)。坦桑藍寶石的國際售價在1克(約5克拉)700到2000美元之間,具體價格視天然成色和切割打磨質量而定。在寶石的珍稀、質美、耐久和價高四大屬性中,坦桑藍僅在耐久性上差些。它在莫氏硬度計上測得的硬度讀數為6.5-7,遠不及鑽石的硬度(莫氏硬度計上的最大刻度為14,鑽石在11-13之間),因此坦桑藍適合製作項鏈墜、胸針、手鐲、耳環和耳釘等,不適合做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