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設計實驗證實動作電位去極相是na內流
給予Na通道阻斷劑河豚毒,細胞不能產生動作電位。
神經細胞內內K+濃度明顯高於膜外,容而Na+濃度比膜外低。靜息時,由於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高於膜內,這是大多數神經細胞產生和維持靜息電位的主要原因。
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對Na+的通透性增加,Na+內流,使興奮部位膜內側陽離子濃度高於膜外側,表現內正外負,與相鄰部位產生電位差。
(1)神經纖維動作電位去極相的離子為Na擴展閱讀:
用同位素標記的離子做試驗證明,神經纖維在受到刺激(如電刺激)時,Na+的流入量比未受刺激時增加20倍,同時K+的流出量也增加9倍,所以神經沖動是伴隨著Na+大量流入和K+的大量流出而發生的。
所謂神經傳導就是動作電位沿神經纖維的順序發生。神經纖維某一點受到刺激,如果這個刺激的強度是足夠的,這個點對刺激的應答是極性發生變化:Na+流入,K+流出,原來是正電性的膜表面,現在變成了負電性。
❷ 動作電位是如何形成的
當可興奮骨骼肌細胞受刺激而興奮時,首先是受刺激的局部細胞膜上的Na+通道開放,膜外Na+內流,使細胞膜局部去極化,當去極化達到閾電位時,導致細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開放,Na+大量、快速地內流,形成上升的去極相。
當達到峰電位時,細胞膜的Na+通道迅速關閉,而K+通道迅速開放,K+的通透性增大,於是細胞內的K+順其濃度梯度向細胞外擴散,導致細胞膜內負電位增大,直至恢復到靜息時的數值,形成下降的復極相。
(2)神經纖維動作電位去極相的離子為Na擴展閱讀
動作電位的傳導是通過局部電流實現的,軸突粗時,電阻明顯下降,因而形成的局部電流強度較大,與鄰近部位的電位差較大,可以較快地使周圍部位達到閡值,所以傳導速度快。
此外,不同直徑的神經纖維上鈉通道的數量不同,越粗的神經纖維上鈉通道的數量越多,所以形成的鈉離子內向電流越強,故動作電位形成的速度也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