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問答 > 超濾名詞解釋

超濾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5-02-20 20:02:20

⑴ 生理學名詞解釋

(一) 諸論
1. 閾值:是指使細胞膜達到閾電位的刺激強度和時間的總和。
2. 閾刺激:能使組織細胞發生變化的最小刺激稱為閾刺激。
3. 內環境:生理學中將圍繞在多細胞動物體細胞周圍的液體即細胞外液,稱為內環境。4. 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如溫度、PH、滲透壓和各種液體成分的相對恆定
狀態。
5. 神經調節:是通過反射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調節方式,是人體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種調節方式。
6. 體液調節:是指體內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途徑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方式。7. 自身調節:是指組織細胞不依賴於神經或體液因素,自身對環境刺激發生的一種適應性
反應。
8. 反射:是指機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內、外環境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9. 非條件反射:是指生來就有、數量有限、形式較固定及較低級的反射活動。 10. 條件反射:是指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而形成的反射,數量無限,是一種高級的反射活動。 11. 反饋:由受控部分發出的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
12. 正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促進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最後使受控部分的活動
朝著與它原先活動相同的方向改變,稱為正反饋。
13. 負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調整控制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
與它原先活動相反的方向改變。稱為負反饋。
(二) 細胞基本功能
1. 跨膜電位:當膜上的的離子通道開放而引起帶電離子跨膜流動時,從而在膜兩側形成電
位,稱為跨膜電位。
2. 靜息電位:靜息時,質膜兩側存在著外正內負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 3. 動作電位: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給細胞一個適當刺激,可觸發其發生可傳播的膜電位
波動稱為動作電位。
4. 閾電位:產生動作電位時,要使膜去極化是最小的膜電位,稱為閾電位。 5. 局部電位:由於去極化電緊張電位和少量離子通道開放產生的主動反應疊加爾形成的。 6. 終板電位:在神經-肌接頭處,由於ACH與受體接合,使終板膜上鈉離子內流大於鉀離
子外流爾形成的去極化電位。
7. 局部電流: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動作電位的發生部位分鄰近部產生的電流,稱為局部電
流。
8. 極化:通常將平穩的靜息電位存在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的狀態稱為極化。 9. 去極化:靜息電位減小的過程,稱為去極化。
10. 反極化:去極化至零電位後膜電位如進一步變為正值,稱為反極化。 11. 復極化:質膜去極化後,靜息電位方向恢復的過程,稱為復極化。
12. 超極化:靜息電位增大的過程或狀態稱為超極化。
13. 興奮-收縮耦聯:將肌細胞的電興奮和機械性收縮聯系起來的中介機制。 14. 等長收縮:收縮時,肌肉只有張力的增加而長度保持不變。
15. 等張收縮:收縮時,肌肉只縮短而張力保持不變。
16. 單收縮:當骨骼肌復制一次短促刺激時,可發生一次動作電位,隨後出現一次收縮和舒
張,這種形式的收縮稱為單收縮。
17. 不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較低,使後一次收縮落在了前一次收縮的舒張期,這個
過程稱為不完全強直收縮。
18. 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較高,使後一次收縮落在了前一次收縮的收縮期,這個過

1/4頁

程稱為完全強直收縮。
19. 調定點:指自動控制系統所設定的一個工作點,使受控部分的活動只能在這個設定的工
作點附近的一個狹小的范圍內變動。
(三) 血液
1. 血細胞比容:血細胞在血液中所佔的容積百分比稱為血細胞比容。
2.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動的固體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液體狀態的過程,其實質是血漿中
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的過程。
(四) 血液循環
1. 心動周期:心臟的一次收縮和舒張,構成一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 2. 每搏輸出量:一側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搏輸出量,簡稱每搏量。 3. 射血分數:博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稱為射血分數。
4. 心輸出量:一側心室每分鍾射出的血液量,稱為每分輸出量。簡稱心輸出量。 5. 工作細胞:普通的心肌細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主要執行收縮功
能,稱為工作細胞。
6. 自律細胞:特殊心肌細胞(竇房結細胞和蒲肯野細胞)組成心內特殊傳到系統,這類細
胞大多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並可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稱為自律細胞。 7. 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根據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去極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產生機
制,可將心肌細胞分成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細胞,心室肌細胞和
蒲肯野細胞等;後者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房室結細胞等。
8. 期間收縮:在心室肌的有效不應期後,下一次竇房結興奮到達前,心室受到一次外來刺
激,則可提前產生一次收縮,稱為期間收縮。
9. 代償性間歇:在一次期間收縮之後,伴有一次比較大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性間歇 10. 血流量:單位時間內流過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稱為血流量,也稱為容積速度。 11. 中央靜脈壓:通常將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稱為中央靜脈壓。 12. 微循環: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
13. 有效率過壓:促進液體濾過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稱為有效濾過壓。
(五) 呼吸生理
1. 外呼吸:肺毛細血管血液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2. 內呼吸:組織毛細血管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肺牽張反射:即由肺擴張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氣抑制或吸氣興奮的反射。 4. 呼吸中樞: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和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元群稱為呼吸中樞。 5. 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量稱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2
6. 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實際結合的O量稱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2
7. 血飽和度:Hb氧含量與氧容量的百分比為Hb氧飽和度,即血飽和度。 8. 氧解離曲線:是表示血液PO與Hb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 2
9. 比順應性:單位肺容量的順應順。
10. V/O比值:指每分鍾肺泡通氣量(V)和每分鍾肺血流量(Q)之間的比值。 11. P50:使Hb氧飽和度達到50%時的氧分壓。
(六) 消化和吸收
1. 基本關節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產生的節律性的緩慢的除極電位。 2.黏液-碳酸氫鹽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氫鹽共同構成的抗胃黏膜損傷的屏障 3. 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細胞的頂端膜和相鄰細胞之間存在的緊密連接構成的,對胃黏膜
起保護作用的屏障。
4. 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2/4頁

5. 分節運動:一種以腸壁環形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運動。
6. 容受性舒張:吞咽食物時,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處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體和胃底
肌肉的舒張。
7. 跨細胞途徑:腸腔內物質由腸上皮細胞頂端膜進入細胞,再由細胞基底側膜進入細胞外
間細胞的過程。
8. 主動轉運:物質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所進行的跨膜轉運,消耗能量。 9. 被動轉運:物質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所進行的跨膜轉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 能量代謝與體溫
1. 食物的氧熱價:某種食物氧化時消耗1L O所產生的熱量,稱為這種食物的氧熱價。 2
2. 呼吸商:一定時間內機體呼出的CO量與吸入的O量的比值 22
3. 基礎代謝:指基礎狀態下(人體處於清醒而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
物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的能量代謝。
4. 基礎代謝率:指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
(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腎小球濾過率:單位時間內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正常人的為125ml/min。 2. 濾過分數: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為19%。 3. 有效濾過壓:是指促進超濾的動力對抗超濾的阻力之間的差值。其壓力高低決定於三種
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脈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
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
4. 腎血漿流量:腎血漿流量對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並非通過改變有效濾過壓,而是改變濾
過平衡點。從腎小球濾過率和紅細胞比容可計算腎血漿流血。
5. 腎糖閾:當血糖濃度達180mg/100ml(血液)時,有一部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已達
極限,尿中開始出現葡萄糖,此時葡萄糖濃度稱為腎糖閾。
6.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對溶液(特別是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隨腎小球濾過率變化而改變,
即當腎小球濾過率增大時,近端小管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減小,這種現
象稱為球-管平衡。
7. 水利尿:大量飲用清水後,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腎小管對水的
重吸收減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現象。
8. 滲透壓利尿:由於腎小管液中溶質濃度增加,滲透壓升高,妨礙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而
引起尿量增加。
9. 清除率:兩腎在1min之內能將多少毫升血漿中所含的某種物質完全清除出去。這個被
完全清除了的物質的血漿毫升數,就稱為該物質的清除率。
10. 尿滯留:如果支配膀胱的傳出神經(盆N)或骶段脊髓受損,排尿反射也不能發生,膀
胱變得鬆弛擴張,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內,導致尿滯留。
11. 尿失禁:若高位脊髓受損,骶部排尿中樞的活動不能得到高位中樞的控制,雖然脊髓排
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時可出現尿失禁。
(九) 神經生理
1. 突觸:一個神經元的末梢與其他神經元發生功能聯系的部位。
2. EPSP:突觸後膜在某種神經遞質作用下產生的局部去極化電位變化,稱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3. 神經遞質:是指由神經元合成,突觸前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膜受體,並產生突觸後電位的信息傳遞物質。
4. 調質:有神經元合成,作用於特定受體,但並不在神經元之間直接起信息傳遞作用,而是增強或削弱遞質的信息傳遞作用的物質。

3/4頁

5. 受體上吊:當神經遞質釋放不足時,受體的數量將逐量進加,親和力也逐漸升高,稱為受體上調。
6. M樣作用:M受體激活後可產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經效應,包括心臟活動受到抑制,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環形肌收縮,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張等。這些作用統稱為毒蕈鹼作用,簡稱M樣作用。
7. 突觸前抑制:通過軸突-軸突型突觸使突觸前膜釋放的遞質減少而導致突觸傳遞的抑制稱為突觸前抑制,其本質是一種去極化抑制。
8. 突觸後抑制: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並釋放抑制性遞質,引起與中間神經元構成突觸聯系的突觸後膜產生IPSP,從而使突觸後抑制神經元呈現抑制效應。這種抑制過程稱為突觸後抑制。
9. 丘腦投射:丘腦各核團發出纖維與大腦皮層的聯系。
10. 特異性投射系統:丘腦特異感覺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特異性系統。
11. 非特異性系統:丘腦非特異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非特異性投射系統。
12. 上行激動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經腦干網狀結構時,發出側支多次還神經元,經多突觸聯系形成的上行系統,其上行沖動在丘腦換元後通過非特異性投射,彌散地投射到大腦皮層廣泛區域,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以維持覺醒。
13. 痛覺: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引起的一種不愉快感覺,常伴有情緒反應和防衛反應。 14. 牽涉痛:某些內臟疾病往往引起遠隔的體表部位發生疼痛或者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為牽涉痛。
15. 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動物的脊髓在與高位中樞之間離斷後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而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16. 牽張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牽拉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側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牽張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緊張兩種。
17. 去大腦僵直:在動物的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干後,動物出現抗重力肌(伸肌)亢進,表現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頭尾昂起、脊柱堅硬,這現象稱為去大腦僵直。
(十) 內分泌
1. 激素的允許作用:激素之間還存在一種特殊的關系,即某激素對特定器官、組織或細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卻是另一種激素發揮生物效應的必要基礎,這稱為允許作用。 2.下丘腦調節肽:由下丘腦促垂體區肽能神經元分泌的能調節垂體活動的肽類物質,統稱為下丘腦調節肽。
3. 神經分泌:神經內分泌細胞將激素釋放到血液循環中發揮作用。
4. 遠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後,經血液循環運輸至遠處靶組織發揮作用。 5. 應激反應:機體遭受來自內外環境和社會、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傷害性刺激時,除引起機體與刺激直接相關的特異性變化外,還引起一系列與刺激無直接關系的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種非特異性反應稱為應激反應。
6. 應急反應:在緊急情況下,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發生的適應性反應,稱為應急反應。

⑵ 超濾名詞解釋

超濾是一種高效水處理技術,通過物理隔離的方式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大分子有機物等。它是一種基於膜分離技術的水處理方法,其膜孔徑大小為0.001~0.1微米,比普通過濾更細,因此可薯塌以將水中的微小顆粒、有機物、病毒和細菌等有害物質過濾掉,同時保留水中的有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超濾膜是由聚合物材料製造而成的,具有高機械強度、耐腐蝕性、耐溫性等特點。超濾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如飲用水處理、廢水處理、食品、醫葯等行業中。


悶手伍


超濾技術有很多優勢和應用前景。首先,超濾技術可以去除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如病毒、細菌、重金屬等,從而提高水的質量。其次,超濾技術不需要化學葯劑,不會產生二次污染,是一種綠色環保技術。再次,超濾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如水處理、醫葯、食品等行業。最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超濾技術的成本不斷降低,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闊。

總之,超濾技術是一種高效、環保的水處理技術,可以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質,並保留有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它在水處理、醫葯、食品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安全、健康的水和食品螞或。

⑶ 都是跟醫學有關的物理生物,化學題目,急,要求解答!

山東大學生化制葯學試卷(B)~~~~~
超濾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
超濾
英文名稱:
ultrafiltration;hyperfiltration
定義1:
在壓力差的驅動下,用可以阻擋不同大小分子的濾板或濾膜將液體過濾的方法。是常用的分離方法。
所屬學科: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方法與技術(二級學科)
定義2:
混懸液物料通過特殊介質或施以外力,使固、液達到較完全的分離。
所屬學科:
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品保鮮及加工(二級學科)
(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用離心法時,大分子沉降速度的量度,等於每單位離心場的速度。或s=v/ω2r。s是沉降系數,ω是離心轉子的角速度(弧度/秒),r是到旋轉中心的距離,v是沉降速度。沉降系數以每單位重力的沉降時間表示,並且通常為1~200×10-13秒范圍,10-13這個因子叫做沉降單位S,即1S=10-13秒,如血紅蛋白的沉降系數約為4×10-13秒或4S。大多數蛋白質和核酸的沉降系數在4S和40S之間,核糖體及其亞基在30S和80S之間,多核糖體在100S以上。

沉降系數(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s) 的測定原理與方法

沉降系數(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 s) 的測定原理與方法

沉降系數(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s)
根據1924年Svedberg(離心法創始人--瑞典蛋白質化學家)對沉降系數下的定義:顆粒在單位離心力場中粒子移動的速度。
To call the parameter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movement of the particle at the centrifugal force place。
沉降系數是以時間表示的。
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S實際上時常在10-13秒左右,故把沉降系數10 -13 秒稱為一個Svedberg單位,簡寫S,量綱為秒。
[ Adopted unit ] second
[ Another unit ] 1 svedberg = 1E(-13) sec
[ SI unit ] second
因隨溶劑的種類、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所以通常是換算成20℃純水中的數值,進一步算出分子間無作用力和濃度為零時的外插值。沉降系數是以分子量、分子形狀和水等情況來決定,其作為生物體大分子的一個特徵是很重要的。
沉降系數的測定
沉降系數通過分析離心機測定。
通常只需要幾十毫克甚至幾十微克樣品,配製成1~2毫升溶液,裝入分析池,以幾小時的分析離心,就可以獲得一系列的樣品離心沉降圖。根據沉降圖可以作樣品所含組分的定性分析,亦可以測定各組分的沉降系數和估計分子大小,作樣品純度檢定和不均一性測定,以組分的相對含量測定。
沉降系數的測定原理
沉降系數的測定原理就是在恆定的離心力場下測定樣品顆粒的沉降速度。
因為樣品顆粒很小,不能直接看到它們的沉降運動,所以把離心時樣品顆粒的界面移動速度看作是樣品顆粒的平均沉降速度。通常使用Schlieren和吸收光學系統來記錄界面沉降圖。在沉降圖中樣品界面一般表現為一個對稱的峰,峰的最高點代表界面位置。(圖)
通常沉降系數測量精度為±2%,但是如果面界圖型表現為不對稱峰型,或希望沉降系數測量精度達到±1%或更小的情況時,按峰的最高點作為界面位置就不夠了這時應該使用二階距法計算界面位置。
基本原理
物體圍繞中心軸旋轉時會受到離心力F的作用。當物體的質量為 M、體積為V、密度為D、旋轉半徑為r、角速度為ω(弧度數/秒)時,可得:
F=Mω2r 或者 F=V.D.ω2r (1)
上述表明:被離心物質所受到的離心力與該物質的質量、體積、密度、離心角速度以及旋轉半徑呈正比關系。離心力越大,被離心物質沉降得越快。
在離心過程中,被離心物質還要克服浮力和摩擦力的阻礙作用。浮力F}和摩擦力F}}分別由下式表示:
F』=V.D』.ω2r (2)
F』』=f dr/dt (3)
其中D}為溶液密度,f為摩擦系數,dr/dt為沉降速度(單位時間內旋轉半徑的改變)。
基本原理
在一定條件下,可有 :
F=F』+F』』
V.D. ω2r =V.D』ω2r + f. dr/dt
dr/dt =Vω2r (D-D』)/f (4)
式(4)表明,沉降速度與被離心物質的體積、密度差呈正比,與f成反比。若以S表示單位力場(ω2r=1)下的沉降速度,則
S=V (D-D』)/f
S即為沉降系數。
沉降系數對於生物大分子來說,多數在(1~500)×10-13秒之間。為應用方便起見,人們規定1×10-13秒為一個單位(或稱1S)。一般單純的蛋白質在1~20S之間,較大核酸分 子在4~100S之間,更大的亞細胞結構在30~500S之間。
以蛋白質為例
溶液中的蛋白質在受到強大的離心作用時,如果蛋白質溶液的密度大於溶劑的密度,蛋白質分子就會下沉,在離心場中,蛋白質分子所受到的凈離心力(離心力減去浮力)與溶劑的摩擦力平衡時,每單位離心場強度定值,這個定值即為沉降系數(sedimentation coefficient)。沉降速度用每單位時間內顆粒下沉的距離來表示。
測定方法:
⑴樣品:蛋白質
⑵樣品溶液與離心:將樣品溶於緩沖液中,用一定規格的雙槽分析池,一邊加入溶液一邊加入溶劑。分析池與平衡池平衡重量,使平衡池比分析池輕0.5g以內,然後分別裝入分析轉頭。抽真空。開Schlieren光光源,選擇工作速度,室溫離心。轉動腔達到真空後離以機開始運轉加速,此時在觀察窗口可以看到離心圖型。達到工作速度後恆速離心。
以蛋白質為例
待看到樣品峰的尖端後即可以間隔照相。照完相即可關機,取出樣品液,清理轉頭和分析池。照相用強反差顯影沖洗後即得Schlieren光路沉降圖形照片。
⑶沉降圖象測量:Schlieren沉降圖可以用比長儀,讀數顯微鏡,或投影儀測量。測量時把沉降圖象的底片放於測量儀器上,使液面的垂直線與測量儀中的垂直線重合,然後用十字標線依次測量內參孔,液面,界面峰尖,和外參考孔的位置,每個圖象至少讀測三次,取平均值。依次把每個圖象依同樣方法測量,把數據列成表。
(4)沉降系數S的計算:代入公式計算。

離心圖象的分析
當離心剛開始時如果見到有快速沉降的峰,幾分鍾內就到達分析池底部,一般多是由於樣品發生部分聚合形成快速沉降的高聚物。離心達速後樣品的的記心圖象顯示一個對稱的峰形,一般可以認為樣品是離心均一的。但是對樣品的真正均一性還應用其他方法進一步檢測,如電泳,層析等。某些混合樣品偶然亦會給出一個對稱峰的。峰形通常會隨時間而擴展,這是由於樣品擴散的結果。但如果峰形擴展很快,則該樣品可能是多分散性的。如果離心圖象中表現幾個峰,說明樣品中有幾個組分,每一個峰代表相應組分的沉降界面,因此可以測定每一個組分的沉降系數值。根據峰的面積可以測量組分的濃度值。
有時離心的圖象表現出一個不對稱的峰,這可能是由於下列幾種情況所致。①幾個沉降系數接近的組分峰形重疊,②樣品是多分散性的,其分子量分布不均勻,③某些相互作用強的高分子,其沉降速度對濃度依賴很大。若測定於高濃度,在界面區由於濃度變化造成沉降速度不一致而致峰形呈不對稱分布。
酶單位都是以酶活力為根據而定義的。國際生化協會酶委員規定,1分鍾內將1微摩爾的底物轉化為產物的酶量定為1個單位,稱為標准單位。並規定了酶作用的條件,因標准單位在實際應用時不夠方便,故生產上往往根據不同的酶制定各自的酶活力單位,例如蛋白酶以1分鍾內能水解酪蛋白產生1微克酪氨酸的酶量為1個蛋白酶單位;液化型澱粉酶以1小時內能液化1克澱粉的酶量為1個單位,等等。在測定酶活力時,對反應溫度、PH值、底物濃度、作用時間都有統一規定,以便同類產品互相比較。
酶單位並不直接反映出酶的絕對數量,它只不過是一種相對比較的依據。
核酸是我們人類的一切食物中都大量含有的一種營養物質我們平時的食物就可以提供給我們大量的核酸,而且核酸在人體內是可以被多次利用的,所以我們日常所需的核酸補充量並不是很大,刻意去補充純屬浪費。而且他說的「保健品」是「核酸」而非「核苷酸」,前者是大分子物質,後者是小分子物質,大分子物質進入人體後須經水解成為小分子方可被人體吸收,他的吸收必然不如直接補充小分子物質,所以可見這種「保健品」的投產是未經充分討論的。我以為他之所以採用「核酸」是因為核酸可直接從各種生物的細胞中提取。並且提取低濃度的核酸是不需要什麼先進技術的,普通的高三學生都能作到;但生產核苷酸就須水解核酸或用微生物發酵法,這樣會增加成本。
還有核酸是大分子物質,「保健品」中的核酸濃度必然大大高於我們的日常食物中的核酸濃度,它進入人體後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可能刺激人體產生抗體,與胃壁的肥大細胞結合,因而引起過敏反應(這種反應很復雜,沒有人能作出理論上的推測認為它有或是沒有,應通過大量的臨床實驗來證明,我不確信這種「保健品」作過這種實驗)。
總之我認為像這種炒作新概念的產品還是不買為妙。
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曾稱為黏多糖,為雜多糖的一種,主要存在於高等動物結締組織中,植物中也有發現。
糖胺聚糖是由重復的二糖單位構成的長鏈多糖,其二糖單位之一是氨基己糖(氨基葡萄糖或氨基半乳糖),故稱糖胺聚糖;另一個是糖醛酸。糖胺聚糖是細胞間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胞間質絕大部分都是糖胺聚糖。
糖胺聚糖分為:透明質酸、4-硫酸軟骨素、6-硫酸軟骨素、硫酸皮膚素、硫酸乙醯肝素、肝素和硫酸角質素素等。
有機溶劑分級沉澱是分離蛋白質的常用方法之一。有機溶劑能使許多溶於水的酌生物大分子發生沉澱,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水溶液的介電常數。例如20℃時水的介電常數為80,82%的乙醇溶液的介電常數為40。溶液的介電常數降低意味著溶質分子間異性電荷庫侖引力增加,從而使溶質的溶解度降低。
蛋白質的顏色反應
1、雙縮脲反應 雙縮脲NH2-CO-NH-CO-NH2是由2分子尿素,(NH2-CO-NH2)失去1分子氨後的縮合產物。多肽分子中含有許多和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CO-NH-。因此,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鹼和少量的硫酸銅就有紫紅色銅的絡合物生成。任何蛋白質或者蛋白質水解中間產物都有雙縮脲反應。這個性質顯示和蛋白質分子中所含肽鍵數目有一定的關系。肽鍵數目越多,顏色越深。它能顯示是由於生成了+2價的銅的絡合物。
2、蛋白質黃色反應 某些蛋白質跟濃硝酸作用呈黃色,如再以氨處理又變成橙色。有這種反應的蛋白質分子一般都存在苯環。
3、蛋白質跟茚三酮反應 蛋白質和氨基酸一樣,也能和茚三酮水合物試劑產生紫色的顏色反應,這種反應可鑒別蛋白質。
肝素的臨床作用:http://wenku..com/view/28a7f4254b35eefdc8d33373.html
糖胺聚糖的提取方法和原理:http://www.cqvip.com/qk/90269X/200504/20050967.html
沉澱一般是在純化的初期使用的。比如你的組織樣本打碎後,加了些緩沖劑,又離心過了。這時候在液態部分加點高濃度的鹽,比如ammonium sulfate,就可以把某些蛋白提純出來。原因是因為蛋白本來溶於水是因為蛋白表面有電荷的部分跟水形成了ionic bonds和hydrogen bonds. 加了鹽以後,鹽跟水形成了ionic bond, 蛋白失去了和水之間的bonds。蛋白和蛋白之間開始凝聚在一起,所以會沉澱。這個一般都是用在早期粗提取, 而且提取出來的都是好多種蛋白混在一起。

CaCl2也是一種鹽,它的作用就是為了沉澱蛋白,所以作用是和ammonium sulfate一樣的。
凝膠層析是按照蛋白質分子量大小進行分離的技術,又稱之凝膠過濾,分子篩層析或排阻層析。單個凝膠珠本身象個"篩子"。不同類型凝膠的篩孔的大小不同。如果將這樣的凝膠裝入一個足夠長的柱子中,作成一個凝膠柱。當含有大小不同的蛋白質樣品加到凝膠柱上時,比凝膠珠平均孔徑小的蛋白質就要連續不斷地穿入珠子的內部,這樣的小分子不但其運動路程長,而且受到來自凝膠珠內部的阻力也很大,所以越小的蛋白質,把它們從柱子上洗脫下來所花費的時間越長。凝膠中只有很少的孔徑可接受大的蛋白。因此,大的蛋白質直接通過凝膠珠之間的縫隙首先被洗脫下來。凝膠過濾所用的凝膠孔徑大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要純化的蛋白質分子量。
氨基酸輸液: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ZZZ200830021.htm
1、在特定條件下,單位重量(mg)蛋白質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單位數。
2、比活力(性)(Specific Activity)是酶純度的量度,即指:單位重量的蛋白質中所具有酶的活力單位數,一般用IU/mg蛋白質來表示.一 般來說,酶的比活力越高,酶越純.。
3、比活力 為每毫克蛋白質所具有的酶活力單位數,一般用酶活力單位/mg蛋白質表示。酶的比活力在酶學研究中用來衡量酶的純度,對於同一種酶來說,比活力越大,酶的純度越高。利用比活力的大小可以用來比較酶制劑中單位質量蛋白質的催化能力,是表示酶的純度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糖類的還原端和其他非糖組分以共價鍵結合的產物,包括糖蛋白與糖脂,又稱糖綴合物。糖復合物的結構多樣,功能各異。糖蛋白分布很廣,種類繁多,其含糖量差異很大。一般將糖的含量少於蛋白質的叫糖蛋白,而將糖的含量大於蛋白質的叫蛋白聚糖,其中肽鏈較短的也稱肽聚糖。糖蛋白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動物血漿中的絕大多數蛋白質為糖蛋白;酶和具有運載功能的蛋白質有不少為糖蛋白。另外,很多激素、血型物質,作為結構原料或起著保護作用的蛋白質等也屬糖蛋白。蛋白聚糖是動物結締組織的基本成分,它也存在於細胞表面或和質膜直接連系著。革蘭氏陽性細菌有多層肽聚糖圍繞著細胞。糖脂類廣泛分布於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由脂類與糖結合而成。可分為糖脂與脂多糖。糖脂的糖含量較少,功能尚未完全弄清楚,對糖的運載、對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生物合成的調控、對細胞間的識別、細胞的分化及其癌變等作用,均有重要影響。動物的神經組織富於神經節苷脂,它屬於糖脂。脂多糖是構成革蘭氏陰性細菌外膜的基本成分。比較重要的是:糖蛋白及糖脂均參與了生物膜的構成,這突出了糖在膜上的地位。膜上存在著若干寡糖鏈,而這些寡糖鏈的結構和膜的功能,甚至和整個細胞的功能,有極為密切的、微妙的關系。
蛋白質變性(protein denaturation)是指蛋白質在某些物理和化學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改變,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這種現象稱為蛋白質變性。
1. 蛋白質結合上帶正電荷的金屬離子後其等電點向什麼方向偏移?為什麼?這個真查不到了
免疫核糖核酸(iRNA)存在於淋巴細胞中,其分子量較轉移因子(TF) 為大(13500),可以用人腫瘤組織免疫的羊或其他動物的脾臟、淋巴結提取,也可從正常人周圍血白細胞和脾血白細胞中提取。它可使未致敏的淋巴細胞轉變為免疫活性細胞。本品是具有轉移免疫活性功能的核糖核酸。可能為細胞核的激活或是特異的細胞膜受體,從而使正常淋巴細胞變成致敏淋巴細胞,改善和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iRNA在同系的和異種的受者動物、甚至在異種者體內都有活性。
用於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活動性肝炎、乙型腦炎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亦用於惡性腫瘤,如腎癌、肺癌、消化道癌及神經母細胞瘤、骨肉瘤等的輔助治療。
肝素的臨床應用這個上面有
試述多肽和蛋白質葯物的常用純化方法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HY801.033.htm
糖胺聚糖的純化方法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DHY5S1.033.htm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
親和層析
英文名稱: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定義1:
利用分子與其配體間特殊的、可逆性的親和結合作用而進行分離的一種層析技術。可以選用生物化學、免疫化學或其他結構上吻合等親和作用而設計的各種層析分離方法。如用寡脫氧胸苷酸-纖維素分離純化信使核糖核酸;用DNA-纖維素分離依賴DNA的DNA聚合酶;用瓊脂糖-抗體制劑分離抗原;用金屬螯合柱分離帶有成串組氨酸標簽的重組蛋白質等。
所屬學科: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方法與技術(二級學科)
定義2:
利用共價連接有特異配體的層析介質分離蛋白質混合物中能特異結合配體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種層析法。
免疫核糖核酸是動物經抗原免疫後,在體外免疫活性細胞經抗原致敏,由免疫活性細胞中提取出來的核糖核酸製品。制備腫瘤免疫核糖核酸所用 的抗原是腫瘤特異性或相關抗原。1976年Alexander等首先報知了應用iRNA治療動物腫瘤的實驗結果;1973年在紐約召開了免疫核糖核酸專題討論會。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
鹽析
英文名稱:
salting-out
定義:
增加中性鹽濃度使蛋白質、氣體、未帶電分子溶解度降低的現象。是蛋白質分離純化中經常使用的方法,最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硫酸鈉和氯化鈉等。
蛋白質的等電點:由於蛋白質表面離子化側鏈的存在,蛋白質帶凈電荷。由於這些側鏈都是可以滴定的(titratable),對於每個蛋白都存在一個pH使它的表面凈電荷為零即等電點。 英文縮寫 pI
蛋白質在溶液中有兩性電離現象。假設某一溶液中含有一種蛋白質。當pI=pH時該蛋白質極性基團解離的正負離子數相等,凈電荷為0,此時的該溶液的是pH值是該蛋白質的pI值。某一蛋白質的pI大小是特定的,與該蛋白質結構有關,而與環境pH無關。
在某一pH溶液中當pH>pI時該蛋白質帶負電荷。反之pH<pI時該蛋白質帶正電荷。pH=pI時該蛋白質不帶電荷
人體內pH=7.4;而體內大部分蛋白質的 pI<6; 所以人體內大部分蛋白質帶負電荷。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
糖生物學
英文名稱:
glycobiology
定義:
研究糖類及其衍生物的結構、代謝以及生物功能,在以糖鏈為生物信息的水平上闡明生命現象的學科。
凝膠層析法測定分子量的原理:http://wenku..com/view/2f9d710a79563c1ec5da7122.html
氨基酸的主要葯理作用:氨基酸在醫葯上主要用來制備復方氨基酸輸液,也用作治療葯物和用於合成多肽葯物。目前用作葯物的氨基酸有一百幾十種,其中包括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和構成非蛋白質的氨基酸有100多種。
由多種氨基酸組成的復方制劑在現代靜脈營養輸液以及「要素飲食」療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維持危重病人的營養,搶救患者生命起積極作用,成為現代醫療中不可少的醫葯品種之一。
谷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L-多巴等氨基酸單獨作用治療一些疾病,主要用於治療肝病疾病、消化道疾病、腦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用於提高肌肉活力、兒科營養和解毒等。此外氨基酸衍生物在癌症治療上出現了希望。
定磷法測定RNA含量的原理:http://wenku..com/view/6ed2b950ad02de80d4d8409d.html
低分子肝素的葯理作用上面有了
基因治療研究的主要內容或策略。

基因治療是指將目的基因導人靶細胞內,成為宿主細胞遺傳物質的→部分,目的基因表達產 物對疾病起治療作用。不同的基因治療策略是以不同的形式利用基因產生治療效應,因而適用於不同疾病的治療。
一、 基因置換可以矯正缺陷基因
所謂基因置換(gene replacement)或稱基因矯正(gene correction) ,是指將特定的目的基因導人特定的細胞,通過定位重組,以導入正常基因置換基因組 內原有的缺陷基因。基因置換的目的是糾正缺陷基因,將缺陷基因的異常序列進行矯正,對缺陷 基因的缺陷部位進行精確的原位修復,不涉及基因組的任何改變。
基因置換的必要條件是:①對導入的基因及其產物有詳盡的了解;②外來基因能有效地導入靶細胞;③導入基因能在靶細胞中長期穩定存在;④導入基因能有適度水平的表達;⑤基因導入的方法及所用載體對宿主細胞安全無害。
利用基因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技術(又稱為基因打靶, gene targeting),在基因置換的實驗研究中已取得了一些進展。實現定點整合的條件是轉導基因的載體具有與染色體DNA相同的序列。這樣,帶有目的基因的載體就能找到同源重組的位點進行部分基因序列的交 換,以使基因置換這一基因治療策略得以實現。
要實現基因置換,需要採用同源重組使相應的正常基因定向導人受體細胞的基因缺陷部位。 定位導人的自然發生率約1/100萬,採用胚胎幹細胞培養的方法,這種同源重組的檢出率最高可 達1/10。考慮到正常體細胞的生命周期,以及克隆篩選等實驗給細胞生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尚 未解決.因此用同源重組修復異常基因的方法進行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只能作為遠期目標。
二、基因添加使細胞表達原來不能表達的蛋白
基因添加或稱基因增補(gene augmentation)是通過導人外源基因使靶細胞表達其本身不表達 的基因。基因添加有兩種類型;一是針對特定的缺陷基因導人其相應的正常基因,使導人的正常 基因整合到基因組中,而細胞內的缺陷基因並未除去,通過導人正常基因的表達產物,補償缺陷 基因的功能;二是向靶細胞中導人靶細胞本來不表達的基因,利用其表達產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將細胞因子基因導入腫瘤細胞進行表達,即屬於這一類型。
基因添加與基因置換-樣,也必須具備上面提到的5個必要條件。
三、基因干預是抑制特定基因的表達
基因干預(gene interference)是指採用特定的方式抑制某個基因的表達,或者通過破壞某個基因的結構而使之不能表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類基因治療的靶基因往往是過度表達的癌基因或 者是病毒的基因。較常用的方法是採用反義核酸、核酶或者干擾RNA技術等抑制基因的表達。
四、 導入自殺基因可產生細胞自殺效應
前面三種基因治療策略是以恢復細胞正常功能或干預細胞功能為目的。隨著腫瘤治療研究的 發展,通過導人基因誘發細胞自殺效應也稱為一種重要的基因治療策略。其原理是將"自殺"基 因轉移入宿主細胞中,這種基因編碼的酶能使無毒性的葯物前體轉化為細胞毒性代謝物,誘導靶 細胞產生"自殺"效應,從而達到清除腫瘤細胞的目的。
五、 基因修飾能夠改變細胞的功能特性
這種策略也屬於基因添加,但目的不是修復細胞功能或利用細胞產生特定的蛋白質進行治 療,而是改變或改善細胞功能,通過導人外源基因而使某些細胞具有新的生物學特性、並利用這 些新的生物學特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是目前基因免疫治療中常用的策略。主要有幾種形 式:①基因修飾腫瘤細胞的"疫苗"療法,將某些細胞因子基因如IL-2、IL-4、TNF-α、INFγ、 GM-CSF等導人腫瘤細胞進行表達,使腫瘤細胞致瘤性喪失,並具有腫瘤疫苗作用,一方面促 進腫瘤表達特異抗原並誘發宿主抗腫瘤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反應;另一方面分泌的細胞因子增強 CTL和其他抗癌效應細胞的作用;②基因修飾TIL的過繼免疫療法,將細胞因子導入腫瘤浸潤 淋巴細胞(TIL)中,使TIL具有更強的抗腫瘤作用;③免疫增強基因療法,將MHCI類抗原基因導人腫瘤細胞內,增加其免疫原性,有效地激活機體抗癌免疫反應,降低腫瘤細胞的致瘤性; ④原位修飾腫瘤免疫原性的基因療法,誘導腫瘤特異性細胞毒反應,同時腫瘤組織的CTL可產 生一種"旁觀者效應",即CTL不僅可以殺傷轉導基因的陽性腫瘤細胞,還可以殺傷未轉導基因 的陰性腫瘤細胞,受基因治療的瘤灶消退時,其他未治療的瘤灶也會消退。

高三比較忙,只能發這么多了~我也准備學醫的~~嘿嘿

⑷ 血液透析的名詞解釋

血液透析定義:採用彌散,超濾和對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質和過多水分,是最常用的腎臟替代治療方法之一,也可用於治療葯物或毒物中毒等。

⑸ 【生物化學上冊名詞解釋】生物化學名詞解釋重點

一、核酸

1.核苷:戊糖與鹼基靠糖苷鍵縮合而成的化合物。

2.核苷酸:核苷分子中戊糖的羥基與一分子磷酸以磷酸酯鍵相連而成的化合物。

3.核酸:許多單核苷酸通過磷酸二酯鍵連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4.核酸的變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核酸分子中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鬆散分開,理化性質改變,失去原有的生物學活性。

5.DNA復性或退火:變性DNA在適當條件下,兩條互補鏈可重新配對,恢復天然的雙螺旋構象,這一現象稱為復性。熱變性的DNA經緩慢冷卻後即可復性,這一過程稱為退火。

6.DNA的一級結構:組成DNA的脫氧多核苷酸鏈中單核苷酸的種類、數量、排列順序及連接方式稱DNA的一級結構。也可認為是脫氧多核苷酸鏈中鹼基的排列順序。

7.解鏈溫度、熔解溫度或Tm:DNA的變性從開始解鏈到完全解鏈,是在一個相當窄的溫度內完成的。在這一范圍內,紫外光吸收值達到最大值的50%時的溫度稱為DNA的解鏈溫度。由於這一現慶含巧象和結晶體的融解過程類似,又稱融解溫度。

8.核酸的雜交:不同來源的DNA單鏈與DNA或RNA鏈彼此可有互補的鹼基順序,可通過變性、復性以形成局部雙鏈,即所謂雜化雙鏈,這個過程稱為核酸的雜交。

9.鹼基對:核酸分子中腺嘌呤與胸腺嘧啶、鳥嘌呤與胞嘧啶總是通過氫鍵相連形成固定的鹼基配對關系,因此鹼基對,也稱為鹼基互補。

10.增色效應是指與天然DNA相比,變性DNA因其雙螺旋破壞,使鹼基充分外露,因此紫外吸收增加,這種現象叫增色效應。

減色效應是指若變性DNA復性形成雙螺旋結構後,其紫外吸收會降低,這種現象叫減色效應。

11、 分子雜交:兩條來源不同但有鹼基互補關系的DNA單鏈分子,或DNA單鏈分子與RNA分子,在去掉變性條件後互補的區段能夠退火復性形成雙鏈DNA分子或DNA/RNA異質雙鏈分子,這一過程叫分子雜交。

12、迴文結構:雙鏈DNA中含有的二個結構相同、方向相反的序列稱為反向重復序列,也稱為迴文結構,

二、蛋白質

1. 氨基酸的等電點(pI):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離成陽離子和陰離子譽鍵的趨勢及程度相等,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此時溶液的pH叫氨基酸的等電點(pI)。

2.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在蛋白質分子中,從N-端至C-端的氨基酸殘基的排列順序稱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3.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是指蛋白質分子中,某一段肽鏈的局部空間結構,也就是該段肽鏈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並不涉及氨基酸殘基側鏈的構象。

4.分子病:由於基因或DNA分子的缺陷,致使細胞內RNA及蛋白質合成出現異常、人體結構與功能隨之發生變異的疾病。

5.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也就是整條肽鏈所有原子在三維空間的排布老祥位置。

6. 結構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質三級結構常可分割成1個和數個球狀或纖維狀的區域,

折疊的較為緊密,各行其功能,稱為結構域。

7.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蛋白質分子中各個亞基的空間排布及亞基接觸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稱為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8. 蛋白質的等電點:在某一pH的溶液中,蛋白質解離成陽離子和陰離子的趨勢及程度相等,成為兼性離子,呈電中性,此時溶液的pH叫蛋白質的等電點(pI)。

9. 蛋白質的變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間構象被破壞,也即有序的空間結構變成無序的空間結構,從而導致其理化性質的改變和生物活性的喪失,稱為蛋白質變性。

10. 鹽溶:加入少量鹽時,很易離解成帶電離子,對穩定蛋白質所帶的電荷有利,從而增加了蛋白質的溶解度。

11. 鹽析:是將鹽(中性)加入蛋白質溶液,使蛋白質表面電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壞,導致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穩定性因素去除而 沉澱。

12. 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把大分子蛋白質與小分子化合物分開的方法叫透析。

13. 超濾法:應用正壓或離心力使蛋白質溶液透過有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濾膜,達到濃縮蛋白質溶液的目的,稱為超濾法。

14. 電泳:蛋白質在高於或低於其pI的溶液中為帶電的顆粒,由於不同的蛋白質帶電的性質、數量、分子量和形狀等的不同,在電場的作用下而達到分離各種蛋白質的技術,稱為電泳。

15. 等電聚焦電泳:用一個連續而穩定的線性pH梯度的聚丙烯醯胺凝膠進行電泳,從而根據蛋白質不同的pI而在電場中加以分離,這種電泳稱為等電聚焦電泳

16.超二級結構:蛋白質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之間的一個過渡性結構層次,在肽鏈折疊過程中,因一些二級結構的構象單元彼此相互作用組合而成。

三、酶

1. 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學反應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結構、理化性質乃至免疫學性質不同的一組酶。

2. 酶:由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大分子,大多數是蛋白質,個別是核酸或脫氧核酸。

3. 單體酶:僅具有三級結構的酶,即僅有一條肽鏈所形成的酶稱為單體酶。

4. 寡聚酶: 由多個(至少是兩個)相同或不同亞基以非共價鍵連接組成的酶稱為寡聚酶。

5. 多功能酶(串聯酶):具有多個催化功能的一條多肽鏈所形成的酶稱為多功能酶。

6. 結合酶:由蛋白質和非蛋白質部分所組成的酶。

7. 單純酶:僅有氨基酸所組成的酶,沒有非蛋白質的部分。

8. 酶的活性中心:與酶的活性密切相關一些化學基團在一級結構上可能相距甚遠,但在空間結構上相互靠近,組成具有特定空間結構的區域,能與底物特異的結合並將底物轉化為產物。這一區域稱為酶的活性中心或活性部位。

9. 誘導契合假說:酶在與底物密切結合前,必需與底物相互靠近,相互誘導、相互變形和相互適應,進而相互結合。這一過程稱為酶-底物結合的誘導契合假說。

10. 酶促反應動力學:酶促反應動力學就是研究酶濃度、底物濃度、pH、溫度、抑制劑和激活劑等理化因素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的。

11. 不可逆性抑製作用:就是指抑制劑通常與酶的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團以共價鍵

相結合,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濾等方法予以去除的抑製作用叫不可逆性抑製作用。

12. 可逆性抑製作用:就是指抑制劑通過非共價鍵與酶和(或)酶-底物復合物可逆性結合,使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採用透析、超濾等方法可將抑制劑除去,這種抑製作用叫可逆性抑製作用。

13. 競爭性抑製作用:有些抑制劑與酶的底物結構相似,可與底物競爭酶的活性中心,從而阻礙酶與底物結合成中間產物。這種抑製作用叫競爭性抑製作用。

14. 非競爭性抑製作用:有些抑制劑與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團結合,不影響酶與底物的結合,酶和底物的結合也不影響與抑制劑的結合,但酶-底物-抑制劑復合物不能進一步釋放出產物,這種抑製作用叫非競爭性抑製作用。

15. 反競爭性抑製作用:抑制劑只能與酶-底物復合物結合,使中間產物的量下降,從而起到抑製作用。這種抑製作用叫反競爭性抑製作用。

16. 酶的活性單位:是衡量酶活力大小的尺度,它反應在規定條件下,酶促反應在單位時間內生成一定量的產物或消耗一定數量的底物所需的酶量。

17. 酶的國際單位:在特定條件下,每分鍾催化1µmol底物轉化為產物所需要的酶量為一個國際單位(IU)。

18酶原:某些酶在細胞內合成或初分泌時沒有活性,這些沒有活性的酶的前身稱為酶原

19. 酶原的激活:酶原轉變為活性酶的過程稱為酶原的激活,酶原的激活實際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過程。

20. 變構酶:變構效應劑與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可逆的結合,使酶分子發生構象改變,從而改變了催化活性的酶稱為變構酶。

21.酶的特異性:一種酶僅作用於一種或一類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學鍵,催化一定的化學反應並生成一定的產物。酶的這種選擇性稱為酶的特異性或專一性。

22.原手性分子:如果一個對稱分子經一個基團被取代後失去了其對稱性,而變成了一個非對稱分子,那麼原來的對稱分子稱為 「原手性分子」。

而發生變化的碳原子稱為 「原手性碳原子」。

23.酶的比活力:每毫克酶蛋白所含的酶活力單位數

24.別構效應(變構效應):某種不直接涉及蛋白質活性的物質,結合於蛋白質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別構部位),引起蛋白質分子的構象變化,而導致蛋白質活性改變的現象。 25、輔酶:作為酶的輔因子的有機分子,本身無催化作用,但一般在酶促反應中有傳遞電子、原子或某些功能基團(如參與氧化還原或運載醯基的基團)的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可通過透析將輔酶除去

26、輔基:酶的輔酶中緊密共價結合的小分子有機物,與酶或蛋白質結合的非常緊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27、Km:Km值等於酶促反應速度達到最大反應速度一半時所對應的底物濃度,是酶的特徵常數之一。

⑹ 水處理基本知識 閑聊反滲透(RO),電滲析(ED),電去離子(EDI)

水處理技術在這幾十年裡發展迅速,膜分離技術的創新和工藝應用尤為突出。這種技術已在純水制備、工業廢水處理(包括中水回用)和海水淡化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膜分離技術包括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反滲透(RO)、電滲析(ED)和電去離子(EDI)等。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對微濾、超濾、納濾和反滲透進行了簡單介紹和對比。今天,我們將重點介紹和對比反滲透、電滲析和電去離子技術。

一、名詞解釋

反滲透:簡稱RO,是一種以壓力差為推動力,從溶液中分離出溶劑的膜分離操作。當施加的壓力超過溶液的滲透壓時,溶劑會逆向滲透,從而在膜的低壓側得到滲透液,在高壓側得到濃縮液。

電滲析:簡稱ED,是利用半透膜的選擇透過性來分離不同溶質粒子的方法。在電場作用下,溶液中的帶電溶質粒子通過膜而遷移,這種現象稱為電滲析。

電去離子:簡稱EDI,又稱電除鹽或填充床電滲析,是一種將電滲析與離子交換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水處理技術。

二、工作原理

①反滲透工作原理:當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由一個RO膜隔開時,滲透現象會自然發生。滲透壓將水壓過RO膜,水將濃度較高的溶液稀釋,最後達到濃度平衡。

②電滲析工作原理:在外加直流電場作用下,利用離子交換膜的透過性,使水中的陰、陽離子作定向遷移,從而達到水中的離子與水分離的一種物理化學過程。

③EDI工作原理:EDI是一種將電滲析法與離子交換法結合起來的一種水處理方法,它兼有電滲析技術的連續除鹽和離子交換技術深度脫鹽的優點,又避免了電滲析技術濃差極化和離子交換技術中的酸鹼再生等問題。

三、技術特點及應用場景

反滲透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包括工業純水/超純水制備、食品/醫療/實驗室純化水制備、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凈化、海水/苦鹹水淡化和純凈水制備等。

電滲析的應用場景主要在海水濃縮、苦鹹水淡化、工業廢水回用和工業提純濃縮分離等領域。

EDI的應用場景相對較窄,但憑借其高效簡便的特點,在純水制備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總的來說,RO、EDR和EDI三者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關系。其中,RO和EDI技術的合作已成為當今超純水制備的主流技術。

聽上去很繞口,簡單說就是自來水很便宜,如果回用就不要太計較差不多就行了。污水處理很貴,如果要處理,濃縮越高比例越好,一切向錢看!小型設備就更別說了,完全賺不回來本啊,此處應該有表情。

常見問題解答:既然EDI技術是結合了電滲析和離子交換技術的水處理方法,為什麼生產18M超純水時系統還需要額外配置拋光混床樹脂裝置?答:系統需要配置拋光組主要原因是EDI產水電阻率不能穩定達到18MΩ*cm。而EDI不能穩定達到這個產水水質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它是結合了電滲析和離子交換兩種技術,在享受連續除鹽和無需酸鹼再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降低了在離子交換方面的極致除鹽。而18M的產水水質要求又極其苛刻,幾乎不允許任何鹽分的存在,客觀上導致EDI的產水不能穩定達到18MΩ*cm,但是長期穩定產水電阻率達到15MΩ*cm還是相當有保障的。

寫在最後:電滲析技術個人接觸的比較少,所以只能在此簡單的聊聊概念,後期如有機會多接觸再補充。部分資料來自網路,大多數來自網路,圖文如果侵權聯系本人刪除,謝謝。

補充一個常見名詞DI水:Deionized Water,既去離子水。廣義的DI水=純水,狹義的DI水=超純水。所以一般涉及到DI水的問題,都需要明確DI水的具體水質要求。

⑺ 名詞解釋:超濾膜截留分子量

超濾膜,是一種孔徑規格一致,額定孔徑范圍為0.001-0.02微米的微孔過濾膜。在膜專的一側施以適當壓力,就屬能篩出小於孔徑的溶質分子,以分離分子量大於500道爾頓(原子質量單位)、粒徑大於10納米的顆粒。

閱讀全文

與超濾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星凈化器怎麼洗 瀏覽:32
單位立式直飲水機怎麼出熱水 瀏覽:981
凈水器旁通閥怎麼調節 瀏覽:615
農村濕地污水處理 瀏覽:732
漆酶在廢水處理中作用 瀏覽:274
污水提升泵幾米為一個揚程 瀏覽:965
除水垢要多久 瀏覽:624
傳統飲水機為什麼退出歷史舞台 瀏覽:1
創純水機生化專用如何拆除濾芯 瀏覽:402
小區污水往哪裡排 瀏覽:685
cjt2952008餐飲廢水隔油器 瀏覽:799
10迴路電路用多大總開 瀏覽:813
遼寧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多少錢 瀏覽:578
小米凈水器亮橙色燈什麼情況 瀏覽:965
江心洲水處理大會 瀏覽:31
森森濾芯怎麼換 瀏覽:466
反滲透膜元件安裝工藝 瀏覽:885
生石灰能用來沉降污水嗎 瀏覽:134
福建污水處理工程 瀏覽:456
污水管網工程初驗有什麼要求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