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氯鹼工業中陽離子交換膜的作用是什麼
陽離子交換膜是對陽離子有選擇作用的膜,通常是磺酸型的,帶有固定基團和可解離的離子,如鈉型磺酸型固定基團是磺酸根,解離離子是鈉離子。
陽離子交換膜可以看作是一種高分子電解質,由於陽膜帶負電荷,雖然原來的解離正離子受水分子作用解離到水中,但在膜外通電通過電場作用,帶有正電荷的陽離子就可以通過陽膜,而陰離子因為同性排斥而不能通過,所以具有選擇透過性。
(1)電解槽陰陽離子交換膜擴展閱讀
性質
均相膜的電化學性能較為優良,但力學性能較差,常需其他纖維來增強。非均相膜的電化學性能比均相膜差,而力學性能較優,由於疏水性的高分子成膜材料和親水性的離子交換樹脂之間粘結力弱,常存在縫隙而影響離子選擇透過性。
離子交換膜的膜電阻和選擇透過性是膜的電化學性能的重要指標。陽離子在陽膜中透過性次序為: Li+>Na+>NH4+>K+>Rb+>Cs+>Ag+> Tl+>UO卂(這是什麼?)>Mg2+>Zn2+>Co2+>Cd2+> Ni2+>Ca2+>Sr2+>Pb2+>Ba2+
陰離子在陰膜中透過性次序為: F->CH3COO->HCOO->Cl->SCN->Br-> CrO娸>NO婣>I->(COO)卆(草酸根)>SO娸膜電阻是與離子在膜中的淌度有關的一個數值,根據不同測定和計算方法可分成體積電阻和表面電阻。
水在膜中的滲透率就是離子在透過膜時帶過去的水量。實用上水滲透率是膜的一個性能,其值愈大,在電滲析時水損失愈大,通常疏水性高分子材料膜中水滲透率遠低於親水性高分子材料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陽離子交換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離子交換膜
Ⅱ 電解裝置如圖所示,電解槽內裝有KI及澱粉溶液,中間用陰離子交換膜隔開.在一定的電壓下通電,發現左側溶
A.左側溶液變藍色,生成I 2 ,左側電極為陽極,右側電極為陰極,電極反應式為:2H 2 O+2e - =H 2 ↑+2OH - ,故A正確; B.一段時間後,藍色變淺,發生反應3I 2 +6OH - =IO 3 - +5I - +3H 2 O,中間為陰離子交換膜,右側I - 、OH - 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向左側移動,保證兩邊溶液呈電中性,左側的IO 3 - 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向右側移動,故右側溶液中含有IO 3 - ,故B正確; C.左側電極為陽極,電極反應為:2I - -2e - =I 2 ,同時發生反應3I 2 +6OH - =IO 3 - +5I - +3H 2 O,右側電極為陰極,電極反應式為:2H 2 O+2e - =H 2 ↑+2OH - ,故總的電極反應式為:KI+3H 2 O
D.如果用陽離子交換膜代替陰離子交換膜,左側電極為陽極,電極反應為:2I - -2e - =I 2 ,右側電極為陰極,電極反應式為:2H 2 O+2e - =H 2 ↑+2OH - ,保證兩邊溶液呈電中性,左側多餘K + 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遷移至陰極,左側生成I 2 ,右側溶液中有KOH生成,碘單質與KOH不能反應,總反應相當於:2KI+2H 2 O
故選D. |
Ⅲ 什麼是離子交換膜
離子交換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它只讓Na
+
帶著少量水分子透過,其它離子難以透過。電解時從電解槽的下部往陽極室注入經過嚴格精製的
NaCl溶液,往陰極室注入水。在陽極室中Cl
-
放電,生成
C1
2
,從電解槽頂部放出,同時
Na
+
帶著少量水分子透過陽離子交換膜流向陰極室。在陰極室中
H
+
放電,生成
H
2
,也從電解槽頂部放出。但是剩餘的
OH
-
由於受陽離子交換膜的阻隔,不能移向陽極室,這樣就在陰極室里逐漸富集,形成了
NaOH溶液。隨著電解的進行,不斷往陽極室里注入精製食鹽水,以補充NaCl的消耗;不斷往陰極室里注入水,以補充水的消耗和調節產品NaOH的濃度。所得的鹼液從陰極室上部導出。因為陽離子交換膜能阻止Cl
-
通過,所以陰極室生成的
NaOH溶液中含NaCl雜質很少。用這種方法製得的產品比用隔膜法電解生產的產品濃度大,純度高,而且能耗也低,所以它是目前最先進的生產氯鹼的工藝。
Ⅳ 離子膜電解槽的流程是怎樣的
1、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的原理
離子交換膜電解槽的構成
離子交換膜電解槽:主要由陽極、陰極、離子交換膜、電解槽框和導電銅棒等組成;每台電解槽由若干個單元槽串聯或並聯組成。陽極用金屬鈦網製成,為了延長電極使用壽命和提高電解效率,陽極網上塗有鈦、釕等氧化物塗層;陰極由碳鋼網製成,上面塗有鎳塗層;離子交換膜把電解槽分成陰極室和陽極室。
電極均為網狀,可增大反應接觸面積,陽極表面的特殊處理是考慮陽極產物Cl2的強腐蝕性。
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因為使用的陽離子交換膜,該膜有特殊的選擇透過性,只允許陽離子通過而阻止陰離子和氣體通過,即只允許H+、Na+通過,而Cl-、OH-和兩極產物H2和Cl2無法通過,因而起到了防止陽極產物Cl2和陰極產物H2相混合而可能導致爆炸的危險,還起到了避免Cl2和陰極另一產物NaOH反應而生成NaClO影響燒鹼純度的作用。
2.離子交換膜法電解制鹼的主要生產流程
如圖,精製的飽和食鹽水進入陽極室;純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陰極室,通電後H2O在陰極表面放電生成H2,Na+則穿過離子膜由陽極室進入陰極室,此時陰極室導入的陰極液中含有NaOH;Cl-則在陽極表面放電生成Cl2。電解後的淡鹽水則從陽極室導出,經添加食鹽增加濃度後可循環利用。
陰極室注入純水而非NaCl溶液的原因是陰極室發生反應為2H++2e-=H2↑;而Na+則可透過離子膜到達陰極室生成NaOH溶液,但在電解開始時,為增強溶液導電性,同時又不引入新雜質,陰極室水中往往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
氯鹼工業的主要原料:飽和食鹽水,但由於粗鹽水中含有泥沙、Ca2+、Mg2+、Fe3+、SO等雜質,遠不能達到電解要求,因此必須經過提純精製。
Ⅳ 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食鹽水具體原理 謝謝
一、離子交換膜法電解食鹽水的原理
1. 電解槽的組成
離子交換膜電解槽主要由陽極、陰極、離子交換膜、電解槽框架和導電銅棒等部分構成。每個電解槽由多個單元槽串聯或並聯而成。陽極採用金屬鈦網,表面塗有鈦、釕等氧化物塗層,以延長電極使用壽命和提高電解效率。陰極由碳鋼網製成,並塗有鎳塗層。離子交換膜將電解槽分為陰極室和陽極室,這種設計旨在防止陽極產物Cl2與陰極產物H2混合,避免潛在的爆炸危險,並防止Cl2與NaOH反應生成NaClO,影響燒鹼的純度。
2. 電解制鹼的生產流程
在離子交換膜法電解制鹼的過程中,精製的飽和食鹽水被送入陽極室,而純水(加入適量NaOH溶液)被加入陰極室。通電後,水在陰極表面放電生成氫氣,而鈉離子穿過離子膜從陽極室移動到陰極室,使陰極室內的溶液中出現NaOH。同時,氯離子在陽極表面放電生成氯氣。電解後的淡鹽水從陽極室流出,通過添加食鹽提高濃度後可循環使用。陰極室中使用純水而非NaCl溶液,是因為陰極反應為2H++2e-=H2↑,而鈉離子可以透過離子膜在陰極室生成NaOH。在電解開始時,為提高溶液的導電性,同時不引入新雜質,陰極室中通常會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
3. 氯鹼工業的原料
氯鹼工業的主要原料是飽和食鹽水。但由於粗鹽水含有泥沙、Ca2+、Mg2+、Fe3+、SO42-等雜質,不能直接用於電解,因此需要進行提純精製。
Ⅵ 氯鹼工業的制鹼方法
離子交換膜法制燒鹼
世界上比較先進的電解制鹼技術是離子交換膜法。這一技術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開始工業化生產。
離子交換膜電解槽主要由陽極、陰極、離子交換膜、電解槽框和導電銅棒等組成,每台電解槽由若干個單元槽串聯或並聯組成。右圖表示的是一個單元槽的示意圖。電解槽的陽極用金屬鈦網製成,為了延長電極使用壽命和提高電解效率,鈦陽極網上塗有鈦、釕等氧化物塗層;陰極由碳鋼網製成,上面塗有鎳塗層;陽離子交換膜把電解槽隔成陰極室和陽極室。陽離子交換膜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即它只允許陽離子通過,而阻止陰離子和氣體通過,也就是說只允許Na+通過,而Cl-、OH-和氣體則不能通過。這樣既能防止陰極產生的H2和陽極產生的Cl2相混合而引起爆炸,又能避免Cl2和NaOH溶液作用生成NaClO而影響燒鹼的質量。下圖是一台離子交換膜電解槽(包括16個單元槽)。
精製的飽和食鹽水進入陽極室;純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陰極室。通電時,H2O在陰極表面放電生成H2,Na+穿過離子膜由陽極室進入陰極室,導出的陰極液中含有NaOH;Cl-則在陽極表面放電生成Cl2。電解後的淡鹽水從陽極導出,可重新用於配製食鹽水。
離子交換膜法電解制鹼的主要生產流程可以簡單表示如下圖所示:
電解法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飽和食鹽水,由於粗鹽水中含有泥沙,
精製食鹽水時經常進行以下措施
(1)過濾海水
(2)加入過量氫氧化鈉,去除鈣、鎂離子,過濾
Ca(2+)+2OH(-)=Ca(OH)2(微溶)
① Mg(2+)+2OH(-)=Mg(OH)2↓
② Mg(HCO3)2+2OH(-)=MgCO3+2H2O
MgCO3+2H2O=Mg(OH)2+H2O+CO2
(3)加入過量氯化鋇,去除硫酸根離子,過濾
Ba(2+)+SO4(2-)=BaSO4↓
(4)加入過量碳酸鈉,去除鈣離子、過量鋇離子,過濾
Ca(2+)+CO3(2-)=CaCO3↓
Ba(2+)+CO3(2-)=BaCO3↓
(5)加入適量鹽酸,去除過量碳酸根離子
2H(+)+CO3(2-)=CO2↑+H2O
(6)加熱驅除二氧化碳
(7)送入離子交換塔,進一步去除鈣、鎂離子
(8)電解
2NaCl+2H2O=(通電)H2↑+Cl2↑+2NaOH
離子交換膜法制鹼技術,具有設備佔地面積小、能連續生產、生產能力大、產品質量高、能適應電流波動、能耗低、污染小等優點,是氯鹼工業發展的方向。
Ⅶ 離子交換膜原理
離子膜電解法,又稱為膜電槽電解法,是通過應用陽離子交換膜將電解槽隔分為陽極室與陰極室,以實現電解產物分離的一種技術。其發展基礎是離子交換樹脂技術,利用膜的特性選擇性透過離子,實現濃縮、脫鹽、凈化、提純及電化合成。該技術廣泛應用於氯鹼生產、海水淡化、工業用水與超純水制備、葯品精製、電鍍廢液回收及放射性廢水處理等。應用最廣泛且成效顯著的是氯鹼工業,在此領域通過電解食鹽或氯化鉀溶液生成氯氣、氫氣及高純度燒鹼或氫氧化鉀。經過兩次精製的濃食鹽水連續進入陽極室,在電場作用下鈉離子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進入陰極室,生成氫氧化鈉與氫氣,而氯離子受到限制,主要在陽極上氧化為氯氣。剩餘淡鹽水經脫氯、鹽飽和及精製後返回陽極室,形成鹽水循環。氫氧化鈉溶液一部分作為產品,另一部分加入純水後返回陰極室,循環控制水量並帶走熱量。現代陽離子交換膜以聚氟烴織物增強的全氟磺酸-全氟羧酸復合膜為主,面向陽極的一側為電阻較小的磺酸基,面向陰極的一側為含水量低的羧酸基,旨在提高電流效率及親水性,減少氫氣滯留。這類膜適用於極距極小的電解槽,具有能耗低、鹼液純度高、無污染、操作控制方便、適應負荷變化能力強等優點,但成本較高。目前,先進的離子膜技術在4000A/m電流密度下可運轉,電流效率達到95%~96%,能直接生產35%濃度的氫氧化鈉,使用壽命約為2年。隨著離子膜法優勢的顯現,新建氯鹼生產裝置一般採用該技術,而原有水銀法或隔膜法氯鹼廠也會在技術改造時轉向離子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