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認知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的三個經典理論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Ⅱ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注意理論之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注意的選擇功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模型。這些理論解釋了注意的選擇作用的實質,以及人腦對信息的選擇究竟發生在信息加工的哪個階段上。
1.過濾器理論
1958年,英國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 Broadbent,1958)根據雙耳分聽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解釋注意的選擇作用的一種理論:過濾器理論。布羅德本特認為: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對所有的感覺剌激進行加工。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一個過濾機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過這個機制,並接受進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砠斷在它的外面,而完全喪失了。布羅德本特把這種過濾機制比喻為一個狹長的瓶口,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部分水由於瓶頸狹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這種理論有時也叫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見下圖)。
特瑞斯曼的理論與布羅德本特的理論對過濾裝置的具體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兩種理論又有共同的地方:①兩種理論有相同的出發點,即主張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有限,因此,對外來的信息必須經過過濾或衰減裝置加以調節;②兩種理論都假定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對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經過選擇以後的信息,才能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處理。
解析
Ⅲ 高分急需 心理學注意的三個模型理論,比較和區別
1、過濾器模型,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他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感覺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高級中樞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對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進行過濾和調節。
過濾按照「全或」的原則,只允許一條通道上的信息經過並進行加工,其餘通道則全部關閉。
2、衰減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的,信息在通路上並不完全被阻斷,而只是被減弱,其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級的加工並反映到意識中。
雙耳聽音實驗發現,被試能覺察出追隨耳中87%的詞以及非追隨耳中8%的詞。這表明,被試可以同時注意兩個通道的信息,但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衰減。目前,人們傾向於把上述兩個模型合並,稱為過濾器—衰減模型。
3、容量分配模型,由心理學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把注意看成資源和容量,而這種資源和容量是有限的。這些資源可以靈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甚至同時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務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資源和容量不超過所能提供的資源和容量。
(3)過濾器模型的假設擴展閱讀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