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純水知識 > 石器時代純水

石器時代純水

發布時間:2022-05-04 02:10:38

① 首飾包括什麼

首飾現在廣泛指以貴重金屬、寶石等加工而成的雀釵、耳環、項鏈、戒指、手鐲等。

人類佩帶首飾究竟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從收集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和現代原始部落的資料中,人們可以發現,早期原始體飾形式主要為:項飾、腰飾、臂飾、腕飾、頭飾等幾種,而這些形式中尤以項飾和腰飾為主。

(1)石器時代純水擴展閱讀

材質:

1、翡翠:堅硬但具有脆性,受外力易造成裂紋或斷裂,在佩戴時避免外力碰撞或跌落.避免接觸高溫,以免因翡翠缺水而造成裂紋;日常佩戴,應保持表面清潔,如有污垢,用清水沖洗即可,經常檢查掛繩是否牢固,定期到珠寶店進行更換。

2、珍珠:如不適當保養,則會失去迷人的光澤,如不佩戴時,應用純凈水沖洗,再放入柔軟的絲絹小包內保存.避免與酸性或鹼性物質接觸,避免接觸高溫;做運動、做家務、進浴室洗澡時,應摘下珍珠首飾。

3、彩寶:紅藍寶石耐強酸、強鹼且硬度僅次於鑽石,在運動或做家務時,也應盡量避免佩戴,以免造成寶石受損或脫落。在佩戴紅藍寶石首飾時應在穿戴完畢後進行,以免掛到衣物,造成寶石脫落.經常佩戴的寶石首飾應每月檢查一次,查看是否有磨損或向前脫落的現象,然後加以補救和修理。

② 為什麼外國人沒有喝開水的習慣

身體需要「滅火」

西方飲食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加上培根、乳酪、黃油,每天還要喝牛奶,產生的熱量很大。所以西方人每天攝入的肉食量、蛋白質量和熱量,都比咱中國的飲食高。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欣佚表示,從中醫角度講,這樣的吃法會導致「上火」。火旺,則陽盛;陽過盛,則需陰水來平衡,而冰水,則是陰性較強的水了,可很快使身體恢復平衡。簡單地說,老外喜歡喝涼水,也是因為平時吃得比較油膩,身體需要「滅火」。同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吃完很多辛辣刺激的東西,就想來一杯涼水會感覺很爽。

重視水質發展直飲水

父母常教育我們說喝生水容易拉肚子,可是西方人一直都是喝生水,為何他們沒事兒呢?這里就涉及到水質問題,他們喝冰水最基礎的一個前提是直飲水的出現,而中國至今為止仍然沒有發展出健全的城市直飲水系統。

在這方面,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重視的,歷史上,水源的污染,疫病的流行,曾讓他們付出過血的代價。在中世紀的歐洲,所謂護城河其實就是環形糞坑,掉到護城河裡很可能不是被淹死,而是被熏死的。隨後,工業革命加劇了城市人口的聚集,同時航海貿易的繁榮也將霍亂等由於水源引發的疾病,從印度河傳入整個歐洲,這導致了歐洲歷史上多次大規模霍亂的流行,死亡人數眾多,教訓非常深刻。

於是,西方高度重視水源問題,直到今天,西方的水質標准都是世界上最嚴格的。
再反觀我們中華文明,從很早開始就有燒水習慣,我們早前更健康,但現在的供水系統水質確實落後於西方。

先民沒發明出煮水器具

也許有人會繼續追問,為什麼西方人當時不把水燒開,要喝那種不幹凈的生水。其實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有位從事30多年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者陳明遠曾講述了這個原委。在新石器時代進入農耕社會以來,中西方都廣泛使用陶器,但仍有差異。世界各大博物館展覽的古埃及、古希臘陶器,都是用來盛裝物品的,沒有發現一件類似古代華夏的煮水炊器。也就是說,煮水炊器,是華夏祖先在陶器時期的獨特發明。

所以說,在西方一直就沒有燒開水的習慣,這也促成了他們從小就一直喝冷水的習慣。而中國人一直都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古時以來就有「不喝生水」的說法,歷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今天東西方飲水習慣的差異。

③ 問石器時代的一隻寵

大舌頭

④ 地球在1萬年前發生過一場大災難嗎

目前並無確鑿證據,無法證明大災難歷史上是否存在。

一萬年以前,西方的白國是一個神話和傳說。歷史上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的存在。

西道王國是亞特蘭蒂斯的翻譯,亞特蘭蒂斯的傳說始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最近的著作《克里提亞斯》和《蒂買》都提到了這一點。

亞特蘭蒂斯據說是一位海神的兒子,對海有強烈的崇拜,當時它與利莫里亞文明(澳大利亞東北部的一個古老大陸)共存於地球上,兩者都在一萬年前的一場自然災害中被摧毀。

(4)石器時代純水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根據瑪雅歷法的預言傳說,地球上人類生存的世界,有五個輪回的毀滅和重生,每個輪回,或稱太陽年,而在每個輪回中,都有令人激動的毀滅悲劇。

2.第四太陽時代居住著drillickTzontlilic(亞特蘭蒂斯文明),也被稱為光的文明,這是繼承的(不是繼續,因為亞特蘭蒂斯被獵戶座殖民)誰有光的力量,可以導致地球雨火。

3.地球上有四代人,第一組是巨大的,不是當地居民,但從天堂,他們死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滅亡的火災,第三代是一個男人,他們互相殘殺,然後是人類的第四代,陽光和水,他們的文明是一場可怕的洪水摧毀了。

⑤ 石器時代單防mm怎麼練

火,純水寵,可以設置首回合加血給寵,合擊。
風,合擊。
以上只有火需要設置首回合加血。
純1補正常MM:
打開MM,練到72,73級都可以。
地,吃普通+極品
水,吃普通+極品
火,吃極品
風,吃極品
2補MM:
打開MM吃滿石,吃石順序跟上面一樣
到72-73,補滿。記得補地普通,火減少火,按順序吃。
3補盒子MM:
打開MM吃滿石,吃石順序跟上面一樣
21,41,61按照這個等級補極品石頭
三項MM:
殘血:1級MM,死5次,吃劣質跟普通風,把水吃到0
風吃任何品質都可以。地吃普通+極品,火吃極品
練到72-73,除了水,其他補滿
殘敏:死5次,吃水劣質普通,把風吃到0,其他同上
單項MM:
打開MM盒子,先死20次,必定要死干凈初始成長
然後,喂你要的項目,例如單防就吃地,任何品質都可以。
72-73要補滿。推薦全部學防禦。不讓MM死
半殘疾MM:
這種MM是屬於超級定製MM。假設,要50 50 50 30
先去擺攤,看這個MM的初始多少,然後拿筆記下來
之後,30那個項目,嚴格吃劣質,因為肯定只+1
其他吃極品就行了。

⑥ 能源文章 3000字

未來能源十步走 人類將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據7月號《大眾科學》(註:中文版《科技新時代》)報道,石油價格一路上揚,「石油危機」成為目前最流行的詞彙,很多人甚至產生了石油還夠用多久的疑問?石油總有一天會耗盡,這毫無爭議,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來臨。以石油消耗大戶美國為例,美國科學界從石油危機中看到的不是絕望,而是能源的復興,他們認為,美國到了嚴肅地考慮從石油轉換到清潔、可再生的能源的時候了,而美國已經具備了相關的技術,只要再進一步開發,美國將徹底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一 利用風能

地球上的化石能源(石油)終究是有限的,為了人類的持續性發展,必須找到其他可替代能源,而風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南部的高原上的平曠地帶,矗立著四排實驗性渦輪機,這些機器在冰雪覆蓋的洛磯山脈的映襯下更顯得巍為壯觀,150英尺的葉片在微風的吹拂下緩慢地旋轉著。美國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主工程師薩迪·布特菲爾德說:「如果你要選擇一個商業渦輪機發電農場,你決不會看中這個地方。但這里卻是一個完美的風能實驗場地。因為在這里我們可以獲得風速為每小時100英里的風能條件。我們通過在這種條件下的實驗能很快地知道哪種設計應該淘汰。」1991年,一份政府有關風能的概論作出了如下結論:堪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和德克薩斯三州有著豐富的風力能源,僅這三個州的風能就可足夠滿足整個美國的能源需求。今天看來,這項報告不免有些估計過低了。在過去的20年中,風能的價格已經下降了85%,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不斷提升的渦輪機效率。政府還制定很多條令來鼓勵民眾購買利用風力所產生的電能,可以想見在不久的未來使用風力電能必成大勢所趨。

二 取消電網

現有的輸電系統是從能源中心通過電線向用戶送電。這樣做有很大一個缺點,那就是輸電過程中會損失很多電能。所以更好的供電系統是「分布式發電」。可以在住處和工作地點附近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做到自給自足。例如,可以利用地熱系統給建築物供暖和降溫,利用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提供電力,多餘的電能還可以輸送到當地的供電系統中,以零售價賣掉,這樣還能獲取一部分收益。這些措施簡便易行,遠好於建設發電廠和進口國外的能源。有人估計,一個這樣的小型發電廠所需要的太陽能發電設備的造價可在四年內回收回來。既然有這么多的優點,何樂而不為呢?

三 混合燃料汽車

美國陸軍宣布將開發一種使用新型混合燃料的「悍馬」(Humvee)戰車,它預示著混合燃料汽車的時代已經來臨。混合燃料汽車通過內燃和電驅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今天混合型汽車已不再僅僅是陳列室中供人參觀的樣品,它已完全步入了實用階段。這將大大削減汽油的使用量,汽車排放的尾氣也將隨之大幅減少。被稱為插入式混合型電動車可以夜間在自家的車庫中充電,夜間電費低廉,這樣就節省了一項不小的開支。加州大學伯克利可再生能源實驗室主任丹尼爾·卡門說:「如果在一夜間,美國的汽車全部被這種混合型汽車所取代,石油的消耗量將會下降70-90%,美國進口石油的時代將徹底結束,在未來多年中,美國的石油將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四 製造質量更好的乙醇

今年,美國汽車製造商將生產100萬輛靈活燃料車,乙醇加油站的數量將增加三分之一,達到大約1000家。現在美國所生產的絕大多數乙醇是由玉米粒發酵而來,這個過程要消耗相當數量的化石燃料。丹尼爾·卡門將這種由基於玉米的乙醇看做是一種過渡型燃料,他說:「要想使用乙醇替代石油,防止全球進一步變暖,我們需要進行一次從玉米乙醇到纖維乙醇的大規模革新運動,纖維乙醇的原料可以有多種選擇,柳枝稷、木片以及像玉米芯和玉米桿這樣的農業廢料都可以用做生產纖維乙醇的原料。現在用於製造乙醇的酶的造價很高,不過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白蟻後腸中的微生物可以將植物纖維素轉化成碳水化合物,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主任艾迪·盧賓說:「我們正在測定那些微生物DNA序列,將來可以通過生物工程製造出新的機體來分泌這些酶。」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蟲子的體液來驅動我們的汽車前進,擺脫了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五 利用太陽能

明年初,在洛杉磯東北部的一個沙漠農場中將會出現數十個巨大的凹鏡。每個凹鏡的直徑為37英尺,這些凹鏡通過電子控制可以自動跟蹤太陽,將陽光反射到一個熱量收集器上,熱量收集器利用這些濃縮的陽光將氫加熱到1,300華氏度,通過斯特林發動機驅動發電機發電。當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農場完工後,在摩加伏沙漠4,500英畝的范圍內將會布滿大約2萬個這樣的凹鏡收集太陽能,利用這些能量產生的電能將可以向287,000個家庭供電。每小時到達地球上的這些太陽能可以滿足全世界一整年的電力需求。我們很久以來就已經知道如何利用太陽能來為加熱空間和水,但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卻存在很大困難。

斯特林太陽能凹鏡可以將30%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這是世界上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效率最高的一種技術。科學家希望通過技術改進可以使這個轉化率提高至50%。其他的能量企業家還有更為遠大的設想。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一直以來夢想有一天能在太空中利用太陽能發電,然後通過微波將能量將能量輸送到各個家庭。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終有一天這個設想一定可以變為現實。

六 製造氫能源

氫能源的潛力巨大,但將其他物質轉化為氫並不件容易的事。自然界中不存在純氫燃料,今天最製造氫最便宜的方式是通過石油或天然氣獲得,但這並不能避免產生二氧化碳。氫燃料電池的效率是內燃機的二倍多。在冰島,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使氫經濟的產生成為可能。在美國,未來的某天可以利用多餘的風能來生產氫燃料。研究人員還可以利用基因工程來製造出有生物來直接將太陽轉化為氫。

七 利用海浪能發電

美國的海岸線的海洋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其中大約有八分之一可以開發利用,同時還不會污染環境。這些可利用能源總量相當於我們現在所有的水力發電廠發電的能量總和。在可利用能源這個競技場中,歐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年夏天,在葡萄牙,工作人員正在安裝一種海岸波浪能轉化器。這種蛇狀的鋼管一半浸於水中,一般露出水面,一直向遠海方向延伸了3英里。至2008年這種裝置將可以為大約15,000個家庭供電。波浪能的優點是它的能量密度是風能的10至40倍。目前潮汐渦輪機技術發展迅猛,這無疑為波浪能的利用鋪平了道路。今年夏天,在紐約東河的水下的六個渦輪機在河流潮汐流的驅動下將開始投入發電。緩慢旋轉的推進器第一年將會產生525,000千瓦時的能量。為期18個月的試驗表明,布設足夠多的渦輪機將可以為8,000戶家庭供電。雖然它現在的發電能力有限,但它畢竟代表著未來的能源的一種發展方向,這是件激動人心的事情。這將是世界首個產能潮汐渦輪機農場,這種樣機將可以為我們提供穩定的無污染能源。維吉尼亞的海洋學家喬治·哈格曼說:「我們可以稱它為月亮能,風時有時無,但從現在開始至未來的1000年,月亮和潮汐會始終存在。」

八 向地下要能源

美國地熱能協會執行理事卡爾·格威爾說:「在德克薩斯州西部廢棄的油井中冒上來的熱水中含有5,000兆瓦的地熱能。現在因為沒有加以利用,這些能量正在被白白浪費掉,現在我們對這種能量使用的能力遠超過了我們對這種技術的實際使用。」地熱能可以被用來發電或給建築物供熱。夏威夷、阿拉斯加以及西部各州都分布有豐富的地熱能。

可以利用溫度為160華氏度水溫的地熱水庫發電。一些公司正在開發德克薩斯州、阿肯色州、喬治亞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的低溫熱泉,一旦開發成功,將可以使美國地熱發電能力在未來4至5年的時間翻一番。

九 開發垃圾燃氣

自舊石器時代,我們就一直在燃燒生物物質,當時人們利用燃燒木頭來給山洞供暖,燒烤大型動物的肉。今天絕大多數的生物質能量仍來源於木材,但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怎樣利用這些農業廢料和草本植物來發電。這些物質與化石燃料一樣,燃燒時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生物質燃燒時釋放的二氧化碳何以通過其生長時吸收二氧化碳獲得平衡。在所有的新技術中,氣化或許是最具潛力的一種。氣化系統在低氧環境中通過極度高熱將農業廢料或任何一種生物質轉化為氫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氣體,這種氣體可以在鍋爐中燃燒,或可以替代渦輪機中的天然氣,這些氣體可以被用來驅動蒸汽渦輪機進行二次性發電,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多餘熱量還可以用來給建築物和整個城鎮供熱。

十 節能從我做起

回想上世紀70年代,所謂的節能就是關燈。《家庭能源飲食》一書的作者保羅·舒基爾表示,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節約能源可以充分利用技術優勢。現在,美國平均每1美元的經濟產出所消耗的能源比30年前減少了47%。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輸送電力的效率有待提高,所以,大量能源在抵達每一個家庭和辦公室之前就被浪費了。對此,消費者無能為力,但他們可以從我做起,在自己的家中或辦公室里有意識地節約能源。最清潔最廉價的能源就是不用能源。

⑦ 陶瓷和紫砂有什麼不同

陶瓷和紫砂有材質、起源、原料、與顏色上的不同。

一、材質不同

紫砂: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 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陶瓷: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

二、起源不同

紫砂: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陶瓷: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發明了陶器。

三、原料不同

紫砂:以紫砂為泥原料,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材料的各種製品。

四、顏色不同

紫砂: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種,俗稱「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綠泥外,尚有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色澤,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陶瓷

網路-紫砂

⑧ 度量衡怎樣分別對應體積、重量、長度

日常生活離不開物件的計量,其中,長度、體積和重量是最常用到的計量項目,中國古代分別稱為度、量、衡。在度量衡單位中,「度」是最早使用,並且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然後才是「量」和「衡」。 一、「度量衡」的發展過程 度量衡是衡量物質大小、容量、重量乃至價值的標准尺度。對規范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權力等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萌芽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後段。這是人們數理知識長期積累,社會財富不斷增加,社會階層逐漸分化,私有制逐步產生,而社會分配活動日趨復雜的結果。 夏、商、西周時期,「度量衡」制度伴隨著國家各項制度的出現而逐步形成。這時,各種度量衡單位不斷出現,長度單位尺、寸、分、跬、步、里。地積單位井、成、同、甸,田出現於商代,西周時畝、田、里單位制已出現。容量單位石(斛)、秭、秉、倉、箱、升、鼓、溢、匊(掬)等。重量單位鈞、寽、斤、勻(鈞)。 二、秦始皇統一的「度量衡」 秦滅六國後,明令統一度量衡,以秦國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准。度量衡是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標准。同時也有利於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與交流。 「度量衡」的計量取決於它們所依據的標准單位。秦統一的度 :引、丈、尺、寸 ; 1引 = 10丈,1丈 = 10尺,1尺 = 10寸,1寸 = 10分 秦統一的量:斛、斗、升 ; 1斗 = 10升 ,1斛 = 10斗 秦統一的衡:石、鈞、斤、兩、銖 ;1石 = 4鈞, 1鈞 = 30斤 1斤 = 16兩,1兩 = 24銖 三、國際上關於單位的定義 國際單位制是米、千克、秒制。 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時間間隔內所經路徑的長度。 千克——是質量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國際千克原器是1個直徑和高度都接近39mm的鉑銥合金圓柱體,其密度為21.55kg/dm^2 秒——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 192 631 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 。 補充:光速是多少? 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常量 ,國際公認值為 c=299792458米/秒 。 聲速是多少?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所以提問的時候要說清楚聲音是在什麼物質中傳播。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傳播) 海水(25℃) 1531m/s 空氣(15℃) 340m/s 空氣(25℃) 346m/s 光年是長度單位,光年不是時間單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離,它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來的。365.25日,每日86400秒,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所以一光年約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 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八分鍾,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八「光分」。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的直徑約有十萬光年。 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四、各種基本單位的定義的演變: 1.長度單位 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並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1872年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米原器。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中性面上。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材料變形、測量精度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對米的定義:「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隨著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 1983年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時間間隔內所經路徑的長度。」。 2.時間單位 古希臘天文學家,採用地球公轉太陽定義的歷書秒。定義太陽日的24分之一為時。 以六十進制細分時,使得秒是一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以相距數百年的時間來測量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日數)。 1660年,倫敦皇家學會提出:在地球表面,擺長約一米的單擺,一次擺動或是半周期(沒有反復的一次擺動)的時間大約是一秒。 1956年,秒被以特定歷元下的地球公轉周期來定義: 自歷書時1900年1月0日12時起算的回歸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為一秒。因為秒是用於大半個20世紀太陽和月球的星歷表中的獨立時間變數(紐康的太陽表從1900年使用至1983年,布朗的月球表從1920年使用至1983年),因此這個秒被稱為歷書秒。隨著原子鍾的發展,秒的定義改用原子時做為新的定義基準,通過接收來自無線電台、W W V的訊號,使用一個原子鍾來測量時間動。在第13屆國際度量衡會議上決定以原子時定義秒: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 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呢? 古代:日晷、沙漏(沙鍾)、滴水銅壺…… 現代:石英鍾、機械鍾、停表…… 利用石英晶體製成的電子鍾表,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准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鍾,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1秒大約有多長呢?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脈搏,每分鍾約跳動70次。那麼,1秒比脈搏每跳動一次的時間稍長一些。 3、質量單位 質量最初的定義與長度單位有關;1791年規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並用鉑銥合金製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後稱「國際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定: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千克用符號kg表示。 用量子和物理學的方法復現,不怕打仗、天災,只要有技術和儀器即可復現 2008年04月,位於不倫瑞克的德國國家計量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採用直徑10厘米(4英寸)的純硅體去界定比現在的千克質量定義更為標準的度量方法。目前,一個質量與千克最接近的鉑銥圓柱體(唯一的實物基準),作為國際統一重量單位一直存放在法國巴黎郊外戒備森嚴的金庫內,但是由於消耗與磨損,它的質量正慢慢地減少,基本單位的准確性受到影響,誤差越來越大。 新的純硅體確實十分特殊,耗資200萬歐元(約合320萬美元)打造。純硅體合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德國科學精英之力,用時五年製造,重量無限接近於一千克,是完美的球體,純度極高,99.99%的材料是一種稱為硅28的硅同位素。德國不倫瑞克的科學家將從現在開始對純硅體實施數千次實驗,以測算製成它的硅原子數量。 五、中國與外國的度量衡單位的對比如下: 1、長度 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度為根據,「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一人高為一丈,故有「丈夫」之謂。中國的1戰國尺=23厘米;肘尺,又叫腕尺,是一種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長度單位,自肘至中指端, 「1肘」≈(46-56)厘米。 《聖經》中還有一個從人身體發展出來的單位:「虎口」,等同於中國人使用的古老概念「一扠」,手掌全部打開後拇指尖與中指尖之間的最大距離。 2、重量單位:「他連得」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頻率很高的重量單位。與中國戰國時期的「石」相同。也就是說,1戰國石(dan) = 1(以色列)他連得。 以色列的「季拉」與中國戰國的「兩」的重量相通,1以色列的「季拉」= 1/10兩。 中國戰國時期1斤=今天中國1市斤。 1公斤= 2市斤。 3、液量單位: 1英國品脫= 2以色列歌鉺; 1周制斗= 4英國品脫。 1L = 5周制升。 1市斗= 10市升= 10L 六、實際應用 1.能根據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方法。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 2.能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長度方法。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 3.你能不用表這類計時工具,大體估測出課間眼保健操的時間嗎? 例1:怎樣測出硬幣的直徑? 答:把硬幣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兩個三角板的直角邊夾住硬幣,再用刻度尺測出這兩個直角邊的距離即為硬幣的直徑。 分析:圓的直徑不能只用一把刻度尺直接測量,為了減小誤差,一般應藉助兩把三角板與刻度尺配合使用。 點評:長度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長度測量越精確,機械零件加工就會越精密,機器性能就會越好。如製造出的汽車門的尺寸越精確,關起來就會越省勁兒,封閉也越嚴實。 例2、誰能想辦法測出一條曲線的長度? 答:可以用一條棉線沿曲線放過去,在棉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然後把棉線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長度,就是這條曲線的長度。 測量長度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測量較大長度用鋼捲尺或皮尺。測量的精確程度較高時,可用游標卡尺,或螺旋測微器(也叫千分尺)。 例3:教科書一張紙的厚度應該如何測量? 答:在教科書中間取200頁作測量對象,測出其厚度為8.8mm,則每張紙的厚度是:d=8.8×10-3cm 分析:由於一張紙的厚度小於0.1mm,因此必須取幾十張作為測量對象,使其超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注意:頁數與張數不是同一概念,印刷中一張紙是二個頁碼。

⑨ 黑曜石為什麼不能碰水

黑曜石可以碰水的。

黑曜石自古就是轉運辟邪最好的吉祥物,能量比較強,一般佩戴一段時間都需要凈化消磁,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純凈水凈化,所以黑曜石是不怕水的,另外,開光的黑曜石也可以沾水,但是一定是干凈的自來水或者純凈水,最好不要沾污水

但是運動或洗滌時不適合佩戴黑曜石,因為香水、化學葯劑、肥皂和人體的汗液,在與黑曜石接觸時都會產生一定的化學效應,這會對黑曜石造成腐蝕作用,而且黑曜石沐浴時要注意取下,因為有些人喜歡用硫磺皂洗澡,硫磺會破壞黑曜石。

(9)石器時代純水擴展閱讀:

黑曜石可以用清水來凈化法,清水最好選用自來水,鑒於它屬於無根之水,比較適合於黑曜石的清理,直接在水龍頭下沖洗20多分鍾就差不多了,也可以通過抓大把海鹽泡水,然後將黑曜石放在海鹽水裡進行一番清洗,放於室外自然風干,直接將黑曜石埋在海鹽堆里幾個小時來達到消磁目的。

黑曜石的分布大多是曾有火山活動的地區,諸如美國的夏威夷、日本、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其它還有冰島、匈牙利、義大利的利帕里群島、前蘇聯、墨西哥、厄瓜多和瓜地馬拉以等地也有出產。

在生成過程中,由於熔岩流外圍的溫度迅速下降,冷卻的速度最快,所以含二氧化硅的岩漿很快就凝結成塊,黑曜石通常都是在熔岩流外圍或者是火山腳下靠近海邊的地方出現,正因為它獨特的形成過程,黑曜石的晶體內也含有1%-2%的水分。

⑩ 人類的出現是由什麼而進化成的

19世紀,在英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發現了一套轟動全世界的生物進化理論,他的名字叫達爾文。
1831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貝格爾」號戰艦的環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區整整航行了5年,對熱帶與亞熱帶動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836年回國以後,達爾文主要從事科學實驗與著述。他根據對生物界大量的觀察與實驗,認為物種的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代加強,反之則被淘汰。歸納起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大動盪、大爭論後,漸漸被科學界所接受。在以後的歲月里,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他們認為,人類是古猿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在萬物更迭交替變化中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理論,從其他學科,比如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現代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等學科中尋找到了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人們推測地球生物進化的總模式是: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動物——猿猴類動物——人類。馬克思十分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認為,在由猿到人的進化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代一般認為,人類是由古猿中的一支進化而來的,古猿早在3000多萬年以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體形較現代猿類小。考古學通常講的「臘瑪古猿」,大約生活在1400萬一1000萬年前,身高僅1米多一點,體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謂的「南方古猿」,大約生活在距今500萬—100萬年以前。我們人類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來的。大約200萬—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脫離了古猿類,朝著人類的方向演化。根據化石發現,現在一般將人類脫離古猿後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猿人階段,大約開始於距今200萬—300萬年以前,這時的猿人會製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腦量大約在630—700毫升,會狩獵。晚期猿人化石發現較多,我國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尚尼亞發現的利基猿人,都是這個時期的化石代表。這時的猿人已經很接近現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較多樣化,有用於狩獵和劈裂獸骨的砍砸器,用來剖剝獸皮和切割獸肉的刮削器。最有進步意義的是,此時的猿人已經懂得了使用火,並知道如何長期保存火種。猿人階段一般認為到大約30萬年前結束。
第二階段是占人階段,或稱早期智人階段。我國已經發現的馬壩人(廣東)、資陽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這一時期發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徵是腦量進一步增大,已經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腦結構比猿人復雜得多,其打制的石器也比猿人規整,有石球和各種尖狀的石器,能人工生火,開始有埋葬的習俗,並且不知是為了遮羞還是為了保溫,已經開始穿所謂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體。並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體質也開始了分化,出現明顯差異。古人生活於大約20萬一5萬年前。
第三階段為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以前,新人化石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打制的石器相當精緻,器形多樣,各種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並且出現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會製造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大約在皿萬年以前,已經出現了磨製石器。新人又稱克魯馬努人,這是因為1868年,在法國西南部克魯馬努地區的山洞裡發現了5具骨架,這些骨架與現代人已經很難區分,但比現代人高大。據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約在3.1萬—4萬年以前,被認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國發現的柳江人(廣西)、山頂洞人(北京)化石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不可否認,這個進化體系的完善,許多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維護生物進化論的過程中,不少社會學家,尤其是一些哲學家也作出了許多貢獻。由於這些傑出人物的努力,生物進化論成了當今世界不可動搖的理論之一。
但是,無論有多少人來維護它,它始終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而且是世界眾多假設中的一種,我們應該始終牢記一句話,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他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既然是假設,那麼就應該允許別人有探討的餘地,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觀點。一味地用一種假設去排斥其他假設,這是不科學的,本身是對馬克思精神的嘲笑。
那麼,以上這套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共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體系,它真的牢固嗎?

達爾文創建的整個人類進化學說,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當時氣候的巨大變遷使森林大片消失,類人猿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從樹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就從此開始了。如果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整個人類進化體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於東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露露」的化石就在此處發現。因此,東非大裂谷自然環境的變遷,成了支撐人類進化學說的關鍵。科學家稱,500萬—12萬年之前,由於東非氣候突然變冷,大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這就迫使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從樹上下到開闊的大草原,從四肢攀援到練慣用兩足行走,於是乎,古猿脫掉身上的獸毛,最後變成了人。
進化論的這個前提只是一個假設,當然許多人都希望這個假設可以成立,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起源問題。但是,最近一些科學家在東非地區的考察,卻使達爾文的人類進化學說中環境變遷這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一下子變得不存在起來。
美國耶魯大學金斯頓考古隊對東非的地理、氣候做了十分細致的考察研究。他們對肯亞大裂谷南端的圖根山丘的碳化士壤進行了同位素檢測,結果發現,自從1550萬年以來,大裂谷地區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傳統所說的氣候大變化。要知道,東非古人類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過400萬年,也就是說,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虛擬的自然條件之下完成從獸類向人的進化,這是不是太荒唐了?這支考古隊在最後的報告中寫到:「人類的進化是相當復雜的過程。這(指東非大裂谷地區氣候的考察結果)可能迫使我們要尋找其他的因素來解釋人類下地行走的原因:為了食物和為了佔領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受到其他物種的競爭,等等。」如此說來,人們要想使自己的學說成立,非要迫使東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論這些古猿是否願意,非下來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環境變遷,我們也要虛擬出一個自然環境變遷的事實出來。看來,我們這套進化理論過分脆弱了,也過分霸道了。
不僅如此,考古學所發現的古化石,是支撐人猿同祖進化理論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方面,更顯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現在我們考古中發現的人類化石量極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為依據,進行洋洋灑灑地推論,明顯證據不足。
1995年初,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介紹中國古人類考古50年來的主要成績。讀著這篇文章,明顯感覺證據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謀猿人,也就發現了兩顆內側門牙,一左一右;藍田猿人只有一個下頷骨;丁村人,只有三顆牙齒,一小塊頭蓋骨;馬壩人,只有一個不完整的頭蓋骨;柳江人,只有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四個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資陽人,只有一塊頭蓋骨,一塊完整的硬齶;山頂洞人略多一些,有三個完整的頭蓋骨,幾十顆牙齒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從元謀猿人到山頂洞人中間有150萬年的時間,我們僅憑一點點資料竟然能勾畫出人類150萬年的發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議。你怎麼能用一小塊頭骨就確定它是人還是猿,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無論如何,讀著古人類學家給我們的結論,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
外國的古人類研究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化石》雜志1995年第一期曾報道,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科學家展示了大約450萬年前人類始祖的化石,命名為南方古猿,其證據:頭城後部一小塊,耳骨和牙齒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山洞裡,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雖然後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乃不充分。
事實上,關於人類進化體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紀英國的郝胥黎就曾指出過,人類不能直接從猿進化而來,中間存在一個巨大的化石空白區。至今的考古學也同樣證實,所謂的新人之後有4萬年的化石空白,這4萬多年裡,正在進化中的猿類跑到哪裡去了呢?難道是跑到另外一顆星球去完成進化了嗎?實際上,不但是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沒有進化中期的化石,為解決這種尷尬,科學家只有提出「突變學說」,即生物的進化不是逐漸完成的,而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突然發生的。但這也是假設,而且更加沒有證據。
其次,在考古測定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考古測定通常使用碳—14測定法,但碳—14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的測定方面,有的誤差幾萬年或幾十萬年。比如,元謀猿人170萬—100萬年,相差了70萬年,藍田猿人115萬—75萬年,相差了40萬年。
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大約出現於4000多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逐步高移1萬年、2.5萬,結果定為4萬年。再往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10萬年說,現在又提出了450萬年說,這種大動盪的本身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論。
因此,有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態度。盡管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有許多諸如考古等方面的證據,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仍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猿人和古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什麼?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飛躍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變化的?為什麼缺少中間類型的化石?
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骨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
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由於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動物則是爬行,因此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解釋這種區別,由於人比動物要先進得多,因此在解釋時,我們總是首先確定這種區別的合理性,總是將這種區別看成是首尾相接的進化證據,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誤區呢?大家都在討論直立行走的好處,那是因為我們人就是直立行走的,為什麼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處呢?
按照一般觀念認為,人類手腳的分工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而東非大裂谷地區的考察已經證實,這個前提條件至少在東非是不存在的,那麼促使猿人手腳分工的環境又在哪裡呢?同時,我們發現,藍田猿人和山頂洞人,他們生活的地區並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世界其他地區的猿人生活環境也基本與此相類似。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難道不比只用後肢行走更為有利一些嗎?怎麼會發生手腳分化的進化呢?
再者,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定量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經過4000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們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們再經過4000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如果進化論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那麼這個規律應該適合所有生物的進化,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為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發現正在進化的其他猿類呢?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其他猿類進化成人的趨勢?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人類的進化獲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從整個地球生物界來考慮,動物的進化雖然在體形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點上卻是應該有同步進化的特點,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動物吧!哺乳類動物中有許多特點和功能是相同的,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是沿著一條本質相同的軌跡在進化。而我們人類卻是整個動物界的奇跡,我們進化的軌跡與它們根本不同,簡直就是兩回事,除了人以外,我們再也找不著直立行走的動物。如果說直立行走標志著動物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就不應該單單反映在人類身上,而在其他動物之間也應該有類似的進化發生,這才符合整個地球動物進化的規律。然而在其他動物中,我們看不到一點點直立行走的趨向,這是為什麼呢?如此追問下去,我們人類的進化譜系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生活在地球,對地球自然界生物的進化是有相當直觀的認識,進化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機會捕捉到食物,逃避攻擊;身子靈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敵的進攻;目光敏銳,可以更早發現食物或前來進攻的對手;力氣大,可以輕易打敗對手,保護自己;爪牙鋒利,可以具備極其有效的進攻武器。可我們人類是向這些條件進化的嗎?不,不是。進化沒有給我們飛快的速度、靈巧的身軀、鷹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氣、猛虎一樣的利爪,我們什麼都沒有。那麼,自然界為什麼要如此進化人類呢?這種進化有什麼合理性呢?一點都看不出來,可以說,我們人類自從產生以來,就與這個自然社會格格不人,要麼我們是錯誤的,要麼自然界是錯誤的。
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認為,人類的進化是源於自然的壓力,這些壓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軸傾角、氣候、生物變化等等。但是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生活在地球上,與地球上許許多多動物同樣經歷著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壓力,由於這種壓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壓力引起的變異也應該具有趨同性。可人類的進化道路恰恰與其他動物沒有絲毫的相同之處,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談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智力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是左右碰壁,而智力問題又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所在,沒有人能夠迴避得了。
人類的智力來得莫名其妙。智力的發展應該有兩個條件:第一是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為了生存就需要用更多的智力去獲取食物;第二是動物的群居性,群居的動物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模式,要求以更高的智力來處理。這兩個條件都符合我們人類,我們曾經有過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我們也是群居動物。但問題在於,這個理論根本沒有普遍性,對許多動物而言,目前的生活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艱苦,人類的捕殺與環境污染就使許多動物快要絕種了,地球上群居動物決不僅僅是人類,連螞蟻都是群居動物。在這兩個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其他動物的智力發展水平如何?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不好解釋的謎案。現在世界上基本有黃、白、黑、棕色四大人種,這四種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其居住地區來說,黃種人基本在亞洲,白種人基本在歐洲,黑種人基本在非洲,而棕色人種則在澳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至屬於黃種人系,即蒙古人種。這四色人種的區別不僅僅在膚色上,而且在生理結構方面也有細微的差別。比如說,黑種人血液當中所含紅血球就與黃種人不同,它能輸送更多的氧氣,因而黑種人在運動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黃種人的味覺系統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因此中國菜也是五味俱全,花樣繁多;而白種人的味覺系統則十分遲鈍,只好在吃的方面簡單一些了,等等。
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四個人種應該是由四種猿演變而來。然而,進化論又斷言,從猿進化到人是自然界中的偶然現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適應靈長類的進化模式。這本身不是很矛盾嗎?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那麼其他猿類為什麼不可以進化成人呢?既然只有一支猿類可以進化成人,那麼四色人種又是怎麼來的呢?如果說有四支不同顏色的猿遺傳進化成了四色人種,這本身是違背進化論的,而且我們也找不到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黃猿、白猿、黑猿、棕色猿的證據。
如果說四色人種的確是由一支猿進化、變異而來,那麼這種變異與自然生存又有什麼關系呢?大家知道,依據進化論的觀點,生物的變異只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而且惟有適於生存的變異才可以保留下來。那麼這支進化中的猿為什麼要發生如此變異呢?非洲基本在赤道兩側,乃屬於熱帶地區,如果非洲黑猿要發生變異的話,也應該變異成白人,這樣可以反射一些太陽的光線,在物理學上也說得過去,可是非洲人種恰恰是黑色的,這如何解釋呢?問題還有,如果說非洲人是黑色的就是符合自然規律,那麼美洲印第安人呢?他們一樣生活在赤道附近,所接受的紫外線與非洲人一樣多,為什麼他們不是黑色的呢?再說白種人,現在白種人的老家歐洲,基本在北緯30°以北,已經過了北回歸線,像歐洲北部的一些國家,生活的緯度都很高,黑色皮膚不是更可以吸熱保溫嗎?可他們恰恰都是白色的,像冰雪般的顏色,這又是為什麼呢?
人種問題不解決,進化論就不可能最後深得人心,就會有更多的人起來反對它。而到目前,還沒有一種關於人種問題的解釋讓人看起來有些道理,難怪日本東京大學的養老孟司教授說:「關於人種的差異,至少可以指出這樣或那樣的不同,至於為什麼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的。」
近百年來,人們在全世界各地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種,而這些人種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達爾文人類起源於古猿的批判。
1996年5月7日,《北京晚報》援引了新華社和國際電台的報道: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2億年前的人形化石。無獨有偶,法國巴黎大學植物學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公分,與我們熟知的食肉恐龍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稱為「恐龍人」。拉坦博士推測,這些人「似乎是從史前爬行動物直接演化而來的」。但她不願意透露該部落的准確方位,只是說在扎伊爾著名的斯蒂恩萊瀑布西南約480公里的密林中。這些恐龍人的祖先是誰?恐怕不會是猿類吧!因為地球上還沒有發現背上長角的猿類。
1958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攝到了一些類似人的奇妙足跡。1968年,美國邁阿密城的水下攝影師穆尼,在海底看見過一個奇怪的生物,臉像猴子,脖子比人長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本世紀30年代,美國南卡來羅納州比維市郊的沼澤地區,多次發現過「晰蠍人」,它們高達2米,長著一條大尾巴,每隻手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氣驚人,;能輕易掀翻汽車。這些生活在水中、沼澤中的類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誰呢?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工學院的生理學家韋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脈探險時,曾在澳坎基爾查峰海拔6600米處發現了藍色皮膚的人種。不但在南美洲,人們在喜馬拉雅山也曾發現過藍色皮膚的人種,在非洲的西部地區也有發現。如果按人種來說的話,這是一個全新的人種。
由於達爾文的人類起源學說不能盡善盡美,不能解釋人們心中的疑問,因而這套學說遭到世界上許多人的懷疑,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來自科學界的批判就有很多,反達爾文者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包括化石、人種、自然環境、基因等證據。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人類起源的討論又逐漸火熱起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說。
人類起源於外星人的假設,是近幾年來西方最新的一種假設,它是由西方科學家馬蒂斯提出來的,其根據是在聖地亞哥發現的一個頭骨化石。他研究了這個頭蓋骨後認為,這具頭蓋骨所代表的人種,其智力要遠遠高於我們今天的人類,從而推測這是一個外星人的遺骨,進而提出人類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說。他是這樣來描繪這一假設的:大約在5萬年前,從宇宙的深處來了一群外星人,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環境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就選擇了地球智力較高的雌猿進行雜交,生產下的後代就是人類,因此,外星人是人類的祖先。
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類體表特徵與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證據,提出人類起源於海洋生物的假說。
近一兩年來,還有人主張「大四季」說,他們根據太陽系不停圍繞銀河運動的事實,假設太陽系圍繞銀河中心旋轉與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會出現四季變化,稱為「大四季」。人類在大四季交換中,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生存的方式,比如,當夏季來臨時,地球就變成了一顆純水的星球,人類為適應這種變化,慢慢由陸生動物轉變為水生動物,這就是人體體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徵的原因;當夏季結束,秋季來臨的時候,地球的水漸漸退去,人類又從海洋生物轉變為陸地生物。這是一個很具想像力的假設。
無論哪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假說,都有致命的弱點,基本不能自圓其說。這樣一來,人類起源之謎,真正成了千古不破的謎團。幾千年來人們不斷地問:我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不難看出,現代人類起源的各種假設,從思維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將人類起源的原因歸結為地球以外的偶然,即人類不是地球生物自身演變的結果,而是由宇宙深處來的高智慧生物創造的,像外星人創造人類說;一類則堅持認為人類的起源只能從地球自身的發展來考慮,不論怎麼變化,人類總是地球生物自身進化的結果,像生物進化論。這兩種思維互有道理,又互有弱點。平心而論,人類起源於地球生物自身演變的學說更加佔有證據(且不論這種證據是否充分),這也難怪,畢竟生物進化論已經發展了100多年,而其他假設只能在夾縫中掙扎,根本沒有形成一股參與的勢力。
但是,從歷史上而言,人類起源於地球以外的偶然因素的觀點更加古老。早在人類的初期,即6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思索起源的問題,並提出了一個全世界性的假設,那就是,人類是由萬能的神、萬能的上帝創造的。這個假設,在本質上與外星人創造人類說法相同。由此可見,人類思維的發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的歷史延續性是不可忽視的。
然而,上帝創造人的觀點,卻被現代科學徹底批判了,因為它是宗教的,因為它是唯心的。正統思想認為,神是原始人憑空想像出來的,既然沒有神,那麼神造人的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

幾乎世界所有民族的史前「創世紀」神話篇章中,在解釋人類起源時,都說是神創造了人,基督教說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中國神話說是女媧或黃帝創造了人類……那麼,就有一個純技術性的問題:人是可以被製造的嗎?
創造與發明是現代人的拿手好戲,從60萬年以前(關於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學者們多有爭論,二三百萬年說證據不足,我認為應堅持60萬年說),人類發明第一塊石器開始,人類就走上了製造業的道路,我們的文明就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類製造的本領越來越高,我們不但可以製造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像一張床,一部電話機,一台機器,一輛汽車等,我們還可以在生命的基礎上再造新的生命。
植物的雜交在生物學上有特殊的優勢,它可以綜合雙親植物的特點,同時還可以明顯高產。在千百年的農業生產當中,人們早已對雜交有了深刻的認識,比如說,現代農業中,為了解決沉重的吃飯壓力,農業科學家在育種上首先考慮的是高產問題,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培育,將農作物中的高產基因穩定加強,其次才去考慮有關品質的問題。
蘋果有蘋果的滋味,梨有梨的味道,千百年來,它們就是以各自的特點生存於地球上。然而,自從有了人類以後,尤其是有了遺傳生物學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利用先進的遺傳技術,把兩者的優點集中起來,從此在蘋果與梨中間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品種——蘋果梨,這就是雜交,在現代農業中,因雜交的後代高產、抗病,而且可以按照人們預想的方式成長、成熟,所以被大力推廣。今天我們餐桌上的許多食物都是這樣來的,如穀物、瓜果、蔬菜等。現代的農業生物技術讓我們吃驚,既能生產像西瓜大小的西紅柿,也可以生產像乒乓球大小的甘藍菜,同時還可以生產帶有奶油或巧克力味的各種蔬菜。
曾有這樣一則笑話:說是有一個農業參觀團去參觀一個農場,那些好吹牛的外國人總是誇自己農場中的蘋果如何大,穀物如何茂盛,這家農場主聽了有氣。剛好參觀的人走到了一大堆剛摘下的西瓜面前,聰明的農場主故意驚呼一聲:哎呀!先生們請注意腳下,不要踩著我剛摘下的葡萄。這則笑話在遺傳學里完全可以變成現實。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蛇並不是爬行動物,雖然傳說里沒有關於蛇的行走姿勢,但想來是十分優美的。可是有一次,蛇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大錯誤,它教唆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偷食了善惡果,耶和華知道以後,對蛇說:

「你既做了這事,必就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禽獸更甚;你必用肚子
行走,終身吃土。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
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她的腳後跟。」

從此以後,可憐的蛇只好用肚子行走,受各種植物的針刺之苦。
中國也有類似的傳說。相傳,騾子雖然是驢和馬的雜種,但它自己也能生兒育女,宗族也是蠻興盛的哩。西漢末年,黃巾、赤眉兩支起義軍相繼起兵反抗王莽的暴政,西漢宗室劉秀也參加了起義軍。有一次,劉秀兵敗,王莽派大將騎著一匹騾子追趕劉秀,那

閱讀全文

與石器時代純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氨氮為什麼超標 瀏覽:477
九代雅閣自動波箱小濾芯怎麼安裝 瀏覽:404
樹脂補牙材料吞進去了 瀏覽:99
ro膜材質如何區分 瀏覽:102
廢水中除磷原理 瀏覽:441
邯鄲濾芯多少錢 瀏覽:818
機油濾芯過濾後在哪裡 瀏覽:494
凈水器過濾桶接管怎麼拆 瀏覽:333
凈水器會銷怎麼做 瀏覽:674
葡萄酒過濾皮渣後混濁 瀏覽:315
吉普森空氣凈化器去甲醛怎麼樣 瀏覽:962
遼陽蒸餾塔爆炸 瀏覽:64
樹脂的廠家 瀏覽:235
熱力管道除垢 瀏覽:947
TCL空氣凈化器怎麼拆前蓋 瀏覽:467
cs35汽油濾芯買什麼型號 瀏覽:739
反滲透配件規格型號 瀏覽:697
酵母廢水回用標准 瀏覽:556
工業廢水治理設備 瀏覽:295
水族箱過濾系統噪音大 瀏覽:629